《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1.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语文孙权劝学1.ppt(4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孙权劝学,资治通鉴,作者简介,司马光:字君实,世称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学家,著有司马文正公集稽古录等。司马光学识渊博,尤精于史。司马光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退居西京洛阳。历任闲职,专志修史。历时十九年完成了资治通鉴。,作者简介,山西夏县司马光墓,作者简介,司马光墓园,墓园的碑楼有巨碑记载司马光一生的事迹,作者简介,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的史事。全书共294卷,又考异、目录各30卷,该书以政治、军事为主,略及经济、文化。书名“资治”,说明本书编撰的目的为统治者治国提供历史经验和教训的。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资,帮助。治,治理。
2、通,贯通。鉴,借鉴。),孙权(182-252)即吴大帝。三国时吴国的建立者。字仲谋,吴郡富春人。公元200年,兄孙策死后,他18岁,便继承了孙氏政权,据守江东。208年与刘备联合,大败曹操于赤壁。222年夷陵战役,吴军大败蜀汉军队。229年称帝于武昌,后迁都建邺 230年派将军卫温到达夷州(今台湾),加强了与夷州的联系。,主要人物,鲁肃(172-217),三国时吴国名将、政治家。字子敬,临淮东城人。出身士族,为孙权所敬重。主张联刘抗曹,助周瑜大破曹军于赤壁。周瑜死后,代领其军,继续与刘备维持和好关系。,主要人物,吕蒙(178-219),字子命,三国时吴国名将。安徽阜南人,少依孙策部将邓当。邓当
3、死代领其军。后从孙权攻占各地。曾随周瑜、程普等大破曹操于赤壁。又定计取荆州擒关羽。授南郡太守,封居陵侯。,主要人物,文言文朗读三步曲,读准字音读通文义读好停顿和语气,初读感知,用两分钟的时间初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的读音:,卿,当,邪(通假字,“耶”),涉猎,即,qng,t,dng,y,sh,j,初读感知,涂,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q)欲卿/治经为(wi)博士邪(y)!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
4、gng)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听读课文,初读感知,疏通文意,初,权谓吕蒙 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 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 当涉猎,见往事 耳。卿言多务,孰 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当初,对说,说,现在,掌管,事情,用,事务,难道,想,做,句末语气词,只,应当,历史,罢了,说,与相比怎样,以(之)为,初读感知,蒙乃 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 议,大 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 拜蒙母,结友而别。,于是,开始,和,讨论,议事,非常,十分,惊奇,现在
5、,就,为什么,无实义,迟,于是,拜见,表顺接,初读感知,翻译五字法,留:国号、年号、地名、官名、人名、书名等 可照录。替:用现代汉语词替换古义词。调: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习惯。补:补出省略的成分,使之意思完整。删:删去没有实在意义的词,不译。,初读感知,通假字,古代称呼表示的含义,卿 孤 博士 阿 大兄,古代君对臣,长辈对晚辈以及朋友之间表示亲切的第二人称。,古代王侯的自称。,古代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表示亲昵的意思。,长兄。,邪 通 耶,语气词。,涂 通 途,道的意思。,精读思考,一词多义,当,以,见,当涂掌事,但当涉猎,以军中多务,自以为大有所益,见往事耳,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掌管,应当
6、,用,与为组成认为,知道.了解,识别,精读思考,1、“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和心理?,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式和作用。想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精读思考,4、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5、吕蒙学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语气坚决果断,语重心长,谆谆告诫,神态郑重严肃,表现了孙权对吕蒙要求严格,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希望吕蒙能胜大任。,“不可不学!”写出了怎样的口气和心理?,精读思考,“孤岂
7、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句式和作用。想想孙权说此话时的神态?,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门传授经学的学官,而是别有目的。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恼怒的意味。,精读思考,“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这样说有何作用?,从自己的切身体会来谈,现身说法,神情激动,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说明:这番劝言,表现出孙权的善劝。既有严格要求,又有殷切期望,既责备吕蒙的不争、无志,又透出关怀、爱护之心。,精读思考,(4)吕蒙读后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通过谁的所见所语来写?,“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通过鲁肃所见所语来写。,(5)吕蒙学
8、有所成,课文直接表现这一点没有?是怎样表明的?,没有直接表现吕蒙的才学大增,学有所成,而是从鲁肃的言语中侧面表明的。,精读思考,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相当于“啊”,表感叹语气。以调侃的语气表现出吕蒙对自己才略长进后感到很自豪、自得。,(6)“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这句话,表现了吕蒙当时怎样的心情?,精读思考,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1、“不可不学!”,2、“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3、“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语重心长,言辞恳切,语气坚决、严厉中又可见关心、厚望。,不悦、责备。,“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吃惊,赞叹,“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9、”,深感自豪,(孙权),(鲁肃),(吕蒙),再读探究,用一句话评价这三个人物,孙权,鲁肃,吕蒙,再读探究,孙权,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善劝 好学 关爱部下,再读探究,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鲁肃,爱才 敬才,再读探究,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吕蒙,听劝 学有所进,再读探究,成语学习与运用:,“吴下阿蒙”原指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意思是说人没有学问的意思。现在多用在他人有了转变方面,凡学识大进,或地位从低下而攀高了,以及穷困而至富有了,都可以用此语。,(例句)你
10、还不知道吗?小王通过学习,已经掌握了两门外语,可不再是当年的吴下阿蒙了。,再读探究,“刮目相待”意思是用新的眼光来看待。表示不要用老眼光看待别人,要估计到别人的进步。,(例句)听了少管所的“现身说法”报告后,小明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你对他可要刮目相待。,再读探究,写作特点,文章以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再读探究,本文通过孙权劝告吕蒙读书,吕蒙读书后大有长进的故事,告诉我们开卷有益的道理。,文章主旨:,再读探究,1、文章主要采用什么描写?,2、孙权与吕蒙对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3、孙权给吕蒙提的读书目标是:_,4、表现孙权对下属吕蒙爱护、器重和希望的一句话是_,课
11、堂练习,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鲁肃之所以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为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二人情投意合。,因为情况是在不断变化,人也在不断变化,不能拿老 眼光看待人。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人和事。,“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1.本文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的?,2.孙权如何以现身说法,劝吕蒙学习?,3.为什么“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4.鲁肃为什么与吕蒙“结友”?,课堂练习,朗读课文,注意人物对话的语气。,(1)“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2)“邓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12、”(3)“卿言多务,孰若孤?”(4)“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5)“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语重心长,谆谆告诫。,反问句,强调并不是要吕蒙研究儒家经典,当专享经学传授的学官,而是有别的目的。,反问句,否定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要重读强调。,感叹句,要读出惊讶不解的语气。,反问句,指责中带有自豪的语气。,再读探究,1、以为题,展开想象,写一段话.要求运用对话描写,字数不限,只要你觉得表达出你的意思就行.2、收集有关读书的名言,或故事。,课后拓展,方仲永,吕蒙,当涂掌事乃始就学,五岁能诗、文理皆有可观、贤于材人远矣,年长乃学学有所成,少年不学一事无成,与方仲永的变化相比,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样的
13、启示?,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冰心,知识就是力量。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意自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有关读书的名言,读书使人心明眼亮。-伏尔泰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刘向 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莎士比亚无论掌握哪一种知识,对智力都是有用的,它会把无用的东西抛开而把好的东西保留住。-达 芬奇,有关读书的名言,有关读书的名言,一个家庭中没有书籍,等于一间房子没有窗子。-约翰森 阅读使人充实,会谈使人敏捷,写作与笔记使人精确史鉴使人明智;诗歌使人巧慧;数学使人精细;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辩。培根 每一本书是一级小阶梯,我每爬上一级,就更脱离畜生而上升到人类,更接近美好生活的观念,更热爱书籍 高尔基,有关读书的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