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第9课 第2课时五人墓碑记.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680255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02.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二 第9课 第2课时五人墓碑记.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专题二 第9课 第2课时五人墓碑记.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专题二 第9课 第2课时五人墓碑记.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专题二 第9课 第2课时五人墓碑记.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专题二 第9课 第2课时五人墓碑记.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专题二 第9课 第2课时五人墓碑记.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二 第9课 第2课时五人墓碑记.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解析“湮”读yn,“傫”读li。,D,解析按:查办、追究。,D,解析助词“的”,代词“他”,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主谓之间,动词,到去。,C,解析A项痛恨;C项脸色;D项两个词,行,品行;为,成为。,B,解析E项指“厕所”;A项代家里;B项代民间;C项代一般官员;D项代明代专门从事侦查、逮捕人犯的马队。,E,解析少:稍微。,D,解析A项兼词,“在这件事上”/代词,“他”;B项连词,表目的,“来”/介词,“用来”,后省略“之”;C项结构助词,“的”/动词,“到去”;D项代词,“他们的”。,D,8下列句子全都表现对五义士之死的价值肯定的一组是(3分)()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然五人之当

2、刑也,意气扬扬,呼中丞之名而詈之 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 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A B C D 解析突出的是五义士临死时的大义凛然、浩然正 气。,B,9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作者在这篇碑记中记述和歌颂了苏州市民不畏强 暴、不怕牺牲、敢于向恶势力进行斗争的英勇事 迹,热情歌颂了周顺昌等五位烈士仗义抗暴、至 死不屈的英勇行为。B张溥在本文中不但生动地记述了斗争的过程,肯 定了斗争的重大意义和不朽功绩,而且特别强调“匹夫之有重于社稷”。C“四方之士”“过而拜且泣豪杰之流,扼腕 墓道,发其志士之悲”是为了表现对“五人”的 同情、仰慕和学习的崇高感情

3、,号召人们向“五 人”学习,继续跟阉党余孽作斗争,这也正是张 溥写此文的目的。,D巧妙地运用对比,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使得文章 事、理、情交融并茂,不仅有很强的说服力,而且有 很强的感染力。解析周顺昌不在“五烈士”之中。答案A,10把下列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3分)(1)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其疾病而死,死而 湮没不足道者,亦已众矣,况草野之无闻者欤?(3分)(2)而五人生于编伍之间,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 义,蹈死不顾,亦曷故哉?(3分)(3)由是观之,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 以逃,不能容于远近,而又有剪发杜门,佯狂不知 所之者,其辱人贱行,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4分

4、)(4)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 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3分),答案(1)大凡富贵人家的子弟,意气豪放、志得意满的人,他们因患病而死,死后埋没不值得称道的,也太多了,何况乡间的没有声名的人呢!(2)可是这五个人出生在民间,一向没受过诗书的教诲,却能被大义所激励,踏上死地也不回头,又是什么缘故呢?(3)由此看来,那么如今这些高官显贵们,一旦犯罪受罚,有的脱身逃走,不能被远近的百姓所收容,也有的剪发(为僧),闭门不出,或假装疯狂不知逃到何处去的,他们那可耻的人格,卑贱的行为,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4)所以我和应社中的各位朋友,惋惜这座

5、墓空有一块石碑,因而为它写了这篇记,也用以表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是一个普通的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作用啊。,解析顾:反而。,A,解析A项前者是“将领”,后者是“想要”;B项前者是“实际情况”,后者是“确实”;C项前者是“劝解”,后者是“解散”;D项都是“原来的”。,D,13下列句中补写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周顺昌)以季女许嫁其孙 B(官旗)争折阑楯,奋击官旗 C(徐吉)欲解之,(徐吉)乃语诸生 D比宣旨(于)公廨 解析省略的是“众”。,B,14.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3分)(1)据实以闻于朝。(2分)(2)诸生奉明公教,万一异日立朝,不幸遇此等事,决当以死

6、争之。(3分)(3)知府寇慎、知县陈文瑞素德民,复数为温言辟 之,众乃解去。(4分)(4)或谓公盍返私室,公不可,遂舍一鹭署中。(4分)答案(1)把这里的实情奏告朝廷。(2)我等在大人的管教之下,万一来日做了官,不幸 遇到这样的事,一定拼死力争。(3)知府寇慎、知县陈文瑞平时得到百姓拥戴,出来 多次用好话劝慰,人群方才陆续散开离去。(4)有人劝周顺昌,何不回自己家里去,他不肯,就 住在毛一鹭的官署里。,【参考译文】周忠介公顺昌,字景文,明朝万历年间进士,曾任吏部文选司员外郎,请假回乡到苏州居住。当时,朝内太监魏忠贤揽大权,扰乱了全国政局。曾任给事中的嘉善人魏大中得罪了魏忠贤,被捕押解经过苏州。

7、先生到他那儿和他饮酒,第三天,把自己的小女儿许配给魏大中的孙子。魏忠贤知道了这件事,非常愤恨。御史倪文焕受了魏忠贤的指使,弹劾先生,就此被削除官籍。,正当苏杭织造太监李实和曾任应天巡抚的周起元与先生有怨仇,追查并弹劾周起元,(于是)暗中把先生的名字也放进去一起弹劾。魏忠贤就派官差到苏州,要逮捕先生。先生知道这件事,却不放在心上,一点也不为其所动。到府衙门宣读圣旨的那一天,巡抚都御史毛一鹭、巡按御史徐吉以及道府以下各级官员全部到场。赶来观看的百姓有好几千人,人人为周顺昌叫冤枉,声音如雷震一般。秀才王节等人走上前去,责问毛一鹭,说:“众怒不可犯,大人何不慢点宣读圣旨,把这里的实情奏告朝廷。”毛一鹭

8、实际上无心答应秀才的要求,假意说好话安慰他们。秀才们又据理力争,说话里有点冒犯,了毛一鹭,毛一鹭勃然大怒,说:“秀才读的是孔圣人的书,懂得君臣之间的大义,圣旨所在,就是皇上所在,怎么敢聚众喧闹到如此地步!”秀才都回答他:“岂只是当今皇上,大明王朝的二祖十宗都会公断的!我等在大人管教之下,万一来日做了官,不幸遇到这样的事情,一定拼死力争。大人如何教我们去奉承别人?”巡按御史徐吉看到秀才们言语愤激,想设法调解,他就对秀才们说:“不要只管吵闹了,好好商量应付的办法!”大家正在听交涉,人群正围着像墙一样听徐吉解说,哪知几个差役看见说了好久没有结果,又不明白巡抚和巡按官为什么不办秀才们的罪,就“当啷”一

9、声把镣铐往地上一丢,大喊:“犯人在什么地方?”,又说:“这是魏大人的命令,可以缓办吗?”许多人被他们激怒了,说:“那么这圣旨原来是假的!”大家抢着翻上栏杆,过去拉住那些差役就用力打。差役个个抱住头,东逃西躲,有的爬上大树登上房顶,有的躲进茅厕,个个吓得抖抖索索叫饶命,说:“魏大人害了我!”有的差役被当场打死。巡抚府里的军官带了骑兵来镇压,有的兵卒拔出刀威胁百姓,百姓格外愤怒,把刀抢过来要杀毛一鹭。备兵使者张孝就用鞭子打那个兵卒,用以平息众怒,这样,局势稍稍安定。知府寇慎、知县陈文瑞平时得到百姓拥戴,出来又用好话劝慰,人群方才陆续散开回去。有人劝周顺昌,何不回自己家里去,他不肯,就住在毛一鹭的官

10、署里。,四、语言运用(8分)15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至 今广为传诵,五人墓碑记中的“五义士”也让 人景仰。请你给为“正义”而牺牲的文天祥和“五 义士”各写一副挽联。(4分)文天祥:_,_。五义士:_,_。,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深明死生之大义,肩负匹夫之重责,16在下列语段的横线处填上适当的语句,以构成对 比。(4分)真想干总是有办法的,不想干总是_。工作 可以给你带来烦恼,但也可以助你消除烦恼。聪明 的人能将他人的教训变成自己的经验,愚蠢的人却 _。学识渊博的人懂 了还要问,不学无术的人_。对谦逊的 人不要骄傲,_。万不可压倒一切,但也不能被一切压倒。,有理由

11、的,将他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教训,不懂也不问,对骄傲的人不要谦逊,五、随堂练笔(20分)17请用夹叙夹议的方法写一篇记叙文,题目自拟,内 容自选。【参考例文】孔子的洒脱周国平 我喜欢读闲书,即使是正经书,也何妨当闲书读。譬如说论语,林语堂把它当作孔子的闲读书,读出了许多幽默,这种读法就很对我的胃口。近来我也闲翻这部圣人之言,发现孔子乃是一个相当洒脱的人。,在我的印象中,儒家文化一重事功,二重人伦,是一种很入世的文化。然而,作为儒家始祖的孔子,其实对于功利的态度又颇为灵活。这两个方面,可以用两句话来代表,便是“君子不器”和“君子不仁”。孔子是一个读书人。一般读书人寒窗苦读,心中都悬着一个目标,就是

12、有朝一日成器,即成为某方面的专家,好在社会上混一个稳定的职业。说一个人不成器,就等于说他没出息,这是很忌讳的。孔子却坦然说,一个真正的人本来就是不成器的。也的确有人讥他博学而无所专长,他听了自嘲说,那么我就以赶马车为专长吧。,其实,孔子对于读书有他自己的看法。他主张读书要从兴趣出发,不赞成为求知而求知的纯学术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他还主张读书是为了完善自己,鄙夷那种沽名钓誉的庸俗文人(“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他一再强调,一个人重要的是有真才实学,而无须在外的名声和机遇,类似于“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这样的话,论语中至少重复了四次。“君子不器”这句话不仅说出

13、了孔子的治学观,也说出了他的人生观。有一回,孔子和他的四个学生聊天,让他们谈谈自己的志向。其中三人分别表示想做军事家、经济家和外交家。唯有曾点说,他的理想是暮春,三月,轻装出发,约上若干大小朋友,到河里游泳,在林下乘凉,一路唱歌回来。孔子听罢,喟然叹曰:“我和曾点想的一样。”圣人的这一叹,活泼泼地叹出了他的未然的性灵,使得两千年后一位最重性灵的文论家大受感动,竟改名“圣叹”,以志纪念。人生在世,何必成个什么器,做个什么家呢,只要活得悠闲自在,岂非胜似一切?学界大抵认为“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至于什么是“仁”,众说不一,但都不出伦理道德的范围。孔子重人伦是一个事实,不过他到底是一个聪明人,而一个

14、人只要足够聪明,就决不会看不透一切伦理规范的相对性质。所以,“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这句话竟出自孔,子之口,他不把“仁”看作理想人格的必备条件,也就不足为怪了。有人把“仁”归结为“忠恕”二字。其实孔子决不主张愚忠和滥恕。他总是区别对待“邦有道”和“邦无道”两种情况,“邦无道”之时,能逃就逃(“乘桴浮于海”),逃不了则少说话为好(“言孙”),会装傻更妙(“愚不可及”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其本义不是形容愚蠢透顶,而是孔子夸奖某人装傻装得高明极顶的话,相当于郑板桥所说的“难得糊涂”。他也不像基督那样,当你的左脸挨打时,要你把右脸也送上。)有人问他该不该“以德报怨”,他反问:那么用什么来报德呢?然后说,应该是用公正回报怨仇,用恩德回报恩德。,孔子实在是一个非常通情达理的人,他有常识,知分寸,丝毫没有偏执狂。“信”是他亲自规定的“仁”的内涵之一,然而他明明说“言必信,行必果”,乃是僵化小人的行径(“硁硁然小人哉”),要害是那两个“必”字,毫无变通的余地,把这位老先生惹火了。他还反对遇事过分谨慎。我们常说“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出自论语,只是孔子并不赞成,他说再思就可以了。也许孔子还有不洒脱的地方,我举的只是一面。有这一面,毕竟是令人高兴的,它使我可以放心承认孔子是一位够格的哲学家了,因为哲学家就是有智慧的,而有智慧的人怎么会一点不洒脱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