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四 第21课 第1课时谏太宗十思疏(.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四 第21课 第1课时谏太宗十思疏(.ppt(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21课谏太宗十思疏第1课时目标定位1掌握实词“安、神器、休、景、志、董、冲、牧、宏、间、化、无为”和虚词“以、而、其、惟、所”的意义和用法,分析“根本、以为、虚心、纵情”等 古今异义词。2学习本文援引和设喻的论证方法,分析中心论点和分 论点之间的内在联系。3鉴赏本文骈散结合,华丽流畅的语言美和比喻、排比 的形象美、气势美。4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培养虚怀若谷、虚心接纳 他人意见的广阔心胸。,chn,jn,sh,s,chn,yn,chn,ch,mi,z,n,s,zhn,疏浚,险峻,竣工,逡巡,慎重,缜密,瞋目而视,谬误,戮力,戳穿,罢黜,相形见绌,笨拙,雍容华贵,壅蔽,陈词滥调,灿烂,道德仁
2、义。,督责。,冲:谦虚。牧:约束、修养。,“盘”与“游”都是“游乐”之意。,巡游。,“无”通“毋”,不要。,树木的根。,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的部分。,君主、帝王。,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路人。,走路。,“以之为”的省略。,认为。,动词,“成长、增长”,形容词用作动词,“流得长远”,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结构助词,“的”,代词,代天下,代词,“他”,代有才能的人,语气词,兼揭示下文和停顿作用,助词,与“善始”构成“者”字短语,“的人”,助词,与“智”构成“者”字短语,“的人”,代词,“它”,代树木,连词,表假设,“如果”,“岂”与“其”都是语气副词,,语气副词,表反问,“怎么”,
3、代词,“他的”,代词,“这样”,代“源不,表反问,“难道”,深而望国之治”,使动用法,“使牢固”。,形容词用作动词,“流到远方”。,名词用作动词,“居于之下”。,使动用法,“使光大”。,动词作名词,“爱说坏话陷害别人的邪恶之人”。,5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并翻译。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_ 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_ 则思三驱以为度:_,判断句。,译文:这也(如同)是砍断树根来求得树林茂盛,堵住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被动句。,译文:担心言路不通被蒙蔽,就要想到虚心接纳下边的意见。,省略句。译文:就要想到“三,驱”,把它当作限度。,二、深层探究6本文的思路是什么?答案“思”为本篇
4、之骨。人君“积其德义”,方能“思国之安”;“思国之安”,即须“居安思危”;“居安思危”即须深慎“十思”;深慎“十思”,人 君即无须“劳神苦思”全文14个“思”字,即 为本篇之骨,也为全文的总体思路。,7“十思”大致说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它们共同说明了 一个什么观点?作者认为做到“十思”有什么好处?答案“十思”大致有以下内容:第一,在生活上,应该知足知止,游乐有度。“知 足”、“知止”是戒奢侈,如喜好器物美色、大兴土 木、劳民伤财等;“三驱以为度”是戒纵欲,劝皇帝 不要放任自我。第二,在修养上,应该谦冲自牧,慎始敬终。“谦冲 而自牧”、“江海下百川”是戒骄躁,劝皇帝要恪守 职务、不骄不躁、虚怀若谷
5、、从谏如流。“慎始而敬 终”,是劝皇帝要勤勉政事。,第三,在用人上,应该虚心纳下,正身黜恶。“虚心以纳下”、“正身以黜恶”,是戒轻信人言,指出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第四,在执法上,应该赏罚分明,不徇私情。“无因喜以谬赏”、“无因怒而滥刑”,是劝皇帝赏罚要有尺度。第一自然段所说的“积其德义”、“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文章最后,作者从正面论述做到“十思”的好处,同时阐明了自己理想的政治境界:“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换句话说,国君善于“用思”,就可以“无思”。国君不用操劳,天下就可以治理好了。,课堂小结 一、结构图解谏太宗十思疏,二、中心主旨 本文以
6、“思”为线索,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为主旨,规劝唐太宗要居安思危,在政治上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在用人上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在生活上要崇尚节俭爱惜民力,为唐初的繁荣起了重要作用,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也有借鉴意义。三、写作特色 1句式整齐,富有文采 谏太宗十思疏是一篇骈体文,却又与当时流行的骈文不同。一方面,它充分利用骈文对偶、排比的形式来表达真情实感,使文章具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如第3自然段提出十思时,多采用对偶句,句式整齐,一气呵成,,增强了表达的完足。一方面,文章又不受骈文诸如四、六排列、首尾不用虚词等要求的束缚,不避三排,如文章开头使用了一个三句组成的排比句,二不避散句,甚而在
7、偶句中有意地使用散句,如第1自然段中在从反面论述“固本浚源”时,就用了“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这样的散句,造成了句式的参差错落,既有骈文的整齐华美,又有散文的自然流畅。2正反论述,说理透彻 本文在论述时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对同一问题,往往从正反两方面进行剖析。如第1自然段先从正面论述“固本浚源”,再从反面阐述不这样做的危害;第2自然段关于“殷忧”“竭诚”与“得志”“傲物”的反复论,述,第3自然段贯穿“十思”的本能欲望与理性自制的对举,都体现了这一特点。这种正反两方面的剖析,使说理更透彻,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3比喻说理,生动有力 本文在运用比喻说理方面,也很有特色。第1自然段,作者先
8、用了“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两个比喻,借这两个比喻说明一个浅显的道理,要成就事业,有所追求,便应抓住根本问题。接下来“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这一论题的提出便顺理成章,道理也就不言自明。在这里,两个比喻不仅从语言上引出论题,而且还充当了一种推理的手段。至此,两个比喻的使命还不曾完结,作者在接下来,的论述中,又借它们形象地表明了不“居安思危”而求“国之安”的荒谬:“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从而强调了“居安思危”的重要性。这样一来,不仅在行文上照应开头,而且生动有力地揭示了不“居安思危”的危害。4古人写文章,往往喜欢援引经典里的话。在这篇课文里,就有很多地方援引了尚书荀子老子易经等古籍中的话,但都不是直接引用原文,而是采取化用其意的方法。除课文注释中已有说明的,还有像“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就是暗引自诗经大雅荡中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垂拱,而治”,即暗引自尚书武成中的“垂拱而天下治”。至于“载舟覆舟”之说,课文注释说引自荀子王制当然是不错的,另外在孔子家语中也有类似的话:“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所以载舟,亦所以覆舟也。”援引的作用,一方面可以提醒读者想起古人早已说过的那句至理名言,以表明自己立言有据,以加强议论的说服力,另一方面又可把话说得简洁明白,节省许多解说的笔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