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10临床医学绪论2文档资料.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80663 上传时间:2023-05-07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2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10临床医学绪论2文档资料.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最新:10临床医学绪论2文档资料.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最新:10临床医学绪论2文档资料.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最新:10临床医学绪论2文档资料.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最新:10临床医学绪论2文档资料.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10临床医学绪论2文档资料.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10临床医学绪论2文档资料.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绪论,【教学要求】掌握中医学的基本特点,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了解中医学的认识和思维方法。,第一节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概况,一、中医药学的起源中医药的起源是由于人类生存的需要,自从有了人类,就有了疾病,就需要医药知识,所以中医药学是伴随着中华民族一起诞生。中医药来源于生活实践和生产实践,从实践中来。,卫生保健的起源外治法的起源药物的起源针砭的起源灸熨法的起源导引按摩的起源,二、中医药学理论的确立中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已有了疾病和医药卫生的记载。周代开始有了医学最早的分科,将医学分为四科,即食医(营养医)、疾医(内科)、疡医(外科)、兽医。,战国至秦汉时期,我国医学史上的第一

2、部医学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成为中医药学发展的基础和理论源泉,标志着中医药理论体系的确立。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各有9卷,81篇,共18卷,162篇。,难经是继内经之后的又一部医学经典著作。据传为秦越人所著,共设八十一个疑难问题,它一方面继承和发扬了内经在脏腑、经络、疾病、针灸等方面的精髓,另一方面又以崭新的视角论述了脉诊和奇经的理论,它提出的命门、三焦等新的观点,促进了中医学的发展,备受后世医家的推崇。,华佗首创麻沸散,进行全身麻醉,施行外科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是最早的记载。华佗被誉为“外科鼻祖”。华佗提倡锻炼身体,增强体质,创立了“五禽戏”,开创了体育运动疗法的先河。公元三世纪,东

3、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著成最早的临床医学专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将该书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张仲景被后人称为医圣。,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成书于东汉末期,为神农氏所著。全书共收载药物365种。书中提出中药最早的分类法,根据药物的养生、治病、有无毒性等特点,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并提出了中药的性味理论,即寒、热、温、凉四气和辛、甘、酸、苦、咸五味,为中药理论的确立奠定了基础。书中所载黄连治痢、常山截疟、麻黄平喘、水银疗疥疮等,都是行之有效属于世界药物学史上最早的记载。,总之历经先秦、秦、汉时期,中医药学无论在人体结构、生理、病理、诊法、辨证、治则、治法等基础理论

4、方面,还是中药在临床的运用等各个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和知识积累,四大经典著作的问世,意味着中医药基本理论的确立和完整理论体系的形成。,三、中医药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晋隋唐时期,中医药理论更加系统化,临床医学各科日趋分化渐至成熟。西晋时期,王叔和的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该书集汉以前脉学之大成,对脉学的形成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至17世纪脉经被译成多种文字,先后流传至欧洲不同国家,对世界医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是我国第一部针灸学专著,此书为后世的针灸学奠定了基础。隋代巢元方等编著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书,全书共列疾病证候1739论,书中包括内科、外科、

5、妇科、儿科、眼科等多科疾病,内容丰富多彩。,唐代政府于公元659年颁行了由苏敬等人主持编撰的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50种,在国外影响较大。它比欧州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唐代医家孙思邈(公元581682)集毕生之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被后人称为药王。千金要方分为30卷,合方论5300首;千金翼方亦30卷,载方2571首。两书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公元752年,王焘著成外台秘要,全书共40卷,1104门(据今核实为104

6、8门),载方6000余首,可谓集唐以前方书之大成。,宋金元时期,中医学派蜂起,学术氛围浓厚,新理论、新方药层出不穷,使中医药学的发展进入一个蓬勃发展时期。宋代陈无择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标志着中医病因学日臻成熟。钱乙的小儿药证直诀,系统论述了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了以五脏为纲的儿科辨证方法。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系统总结了妇科的诊疗经验和理论,对妇科的发展影响较大。,王惟一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并铸成两具针灸铜人,为针灸教学提供了方便。宋慈的洗冤集录,是世界上第一部法医学专著,先后被译为荷、法、日、朝、英、俄等多种文字,流传国外。,宋朝廷成立专门组织编著出版大型方书有太平圣惠

7、方和圣济总录,前者载方16384首,后者载方近2万首。国家“太医局熟药所”颁布的处方规范著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虽载方788首,但却是一部成药典范。,金元时期:金元四大家:刘河间,寒凉派,“治以降火”李东垣,补土派,“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张子和,攻邪派,弘扬“汗、吐、泻”三法朱丹溪,滋阴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明清时期,中医药学理论体系更趋完善,藏象理论更加充实,临床各科辨证进一步提高,尤其是温病学迅速发展。明代赵献可提出了“命门学说”,强调命门之火在人体的重要作用。张景岳的景岳全书在阴阳学说及藏象学说等方面的学术观点对后世医学发展产生较大影响。李中梓在总结前人对脏腑认识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

8、“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这些思想对中医药学的发展都有促进作用。,明初朱橚等人编著的普济方,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方书,全书168卷,2175类,载方61739首。可以说是集十五世纪以前方书之大成,促进了后世方剂学的发展。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历时27年之久,写成了本草纲目,是中国药学史上的一座里程碑。该书收载药物1892种,载方11096首,绘图1109幅,纠正了古版本药物书中上千处错误,并将药物进行了科学分类。该书综合了16世纪以前的植物学、动物学、矿物和冶金等多学科知识,先后译成十多种文字传至国外,李时珍被誉为药圣,是世界公认的伟大科学家。,温病学在此阶段已逐渐成

9、为一门独立学科,标志着中医传染病学的发展。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提出了“戾气”学说,是十七世纪在传染病病因学上的卓越创见,对温病学说的创立产生了相当的影响,书中对瘟疫的传染途径、证候、治疗等做了详尽的论述。,清代叶天士在总结前人学术成就及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进一步总结并发展了温病学说,著温病条辨,创立了三焦辨证。薛生白和王孟英都为温病学作出了贡献,他们分别著湿热条辨和温热经纬,使温病学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叶天士、吴鞠通、薛生白、王孟英被后世誉为温病学四大家。,温病学四大家,叶天士 创立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 创立三焦辨证薛生白 湿热条辨王孟英 温热经纬,清代医家王清任(

10、19681831)根据尸体解剖和临床经验写成医林改错,改正了古代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的一些错误,强调了解剖知识对医生的重要性,并发展了瘀血致病理论与治疗方法。,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逐渐形成了中西医汇通学派。代表人物及其著作是:唐宗海(18621918)中西汇通医书五种朱沛文(约19世纪中叶)华洋脏腑图像合纂张锡纯(1860-1933)医学衷中参西录,中医学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元四大家,寒凉派 刘完素攻邪派 张子和补脾派 李东垣滋阴派 朱丹溪,温病四大家,叶天士 卫气营血辨证吴鞠通 三焦辨证薛生白 湿热条辨王孟英

11、 温热经纬,中医最早的医学分科 周代食医疾医疡医兽医,第二节 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一、整体观念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整体观念是整体思维方法在中医药学理论中的体现,即强调在观察、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时,必须注重事物本身所存在的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一)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是由若干脏腑、组织、器官所组成,均有不同结构和功能,但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的,它们结构上相互联系,生理上相互协作,病理上相互影响,诊断上察外知内,治疗上整体调治。,(二)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天人合一”,人是整个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类生活于自然界,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同时,自然界的变化又可直

12、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机体则相应地产生生理性反应。自然界的变化过于剧然,超越人体所能适应的范围,便会产生病理性变化。1.季节气候对人体的影响 2.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3.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三)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生活于社会,社会因素必然对人的生理病理产生影响。其中最明显的是社会的进步与落后、社会的治与乱,以及人的社会地位的变动。社会的治与乱,对人体的健康影响很大。社会安定和谐,人们生活规律,抵抗力强,不容易生病。相反,社会动乱无安全感,生活不安宁,抵抗力下降,各种疾病容易发生和流行。,个人社会地位的转变,势必带来物质生活及精神心理的一系列变化。现代社会竞争激烈,伴随而来的就业、升迁、贫

13、富、人际关系等问题无时无刻不在困扰着人们,给人们带来更多的精神压力,如不能正确面对和处理,则会影响健康导致疾病的发生。,二、恒动观念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及其固有属性。中医学认为,动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规律。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包括生命活动、健康、疾病都是物质运动的表现形成,运动是绝对的和永恒的,这就是所谓的“恒动观念”。,生理上的恒动观,认为人体的脏腑、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都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生、长、壮、老、已是生命活动的全过程。这一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动”。生命在于运动,病理上的恒动观:如病证的转化,气血运行失常。另一方面,疾病的病理变化多表现为一定阶段性,发病的初、中、后期都有一定规律

14、。如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和血分证,都在病理变化发展中表现出各自的特点。,诊断治疗上的恒动观:对疾病的诊治,中医学认识到疾病过程是一个不断运动变化的过程。一切病理变化,都是阴阳矛盾运动失去平衡协调出现偏盛偏衰的结果。治病求本就在于要抓住调整阴阳,使阴阳恢复动态的平衡,体现了中医用运动的观点指导临床治疗的特点。,预防上的恒动观:中医学主张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就是用运动的观点去审视疾病可能发展的趋势。体现了养生治病的恒动观念。,三、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中医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过程,就是辨证论治的过程。,(一)辨证论治的概念辨证

15、,是将望、闻、问、切四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最终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立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方法。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不分割的两个部分,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体现。辨证是确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也是检验辨证是否正确的方式。,(二)症、证、病的概念及其关系辨证论治涉及症、证、病的内容,只有理解症、证、病的含义才能深刻理解辨证论治的实质及临床意义。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症状是主观感觉到的不适或病态改变,如头痛、咳嗽、发热、呕吐等。体征是病人的客观表现,是医生在检查病人时得

16、出的异常征象,如舌苔黄腻、脉象弦数等。症状和体征是疾病过程中个别表面现象,不能反映疾病的本质。,证,即证候,是机体在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包括病变的原因、部位、性质、邪正关系等。证一般由一组特定的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所组成,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变化的本质,标示了机体对病因的整体反应状态。证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实质。,病,即疾病,是指在病因作用下机体邪正相争、阴阳失调所出现的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并有一定规律的病理全过程。具体表现由若干证候所组成,不同病理阶段的证候都有不同的症状和体征。,症、证、病三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症是疾病过程中个别的、孤

17、立的现象,证所揭示的是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状态,病所反映的是疾病病理的全过程。症状和体征是疾病和证候的基本要素。有内在联系的症状和体征组合在一起即构成证候,反映疾病某一阶段的病理本质,而各阶段的证候叠加起来,便是疾病病理的全过程。,(三)辨证与辨病的关系中医临床分析病证时,认识到辨病是探求病变全过程的发展规律,辨证是辨别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状态。中医历来强调辨证,也不忽视辨病。辨病抓住疾病的基本矛盾,而辨证抓住当前疾病的主要矛盾。例如感冒,临床有风热表证和风寒表证两种常见证候,只有将证候辨别清楚,才能确定辛凉解表或辛温解表的治疗方法,才能抓住当前的主要矛盾,才能治愈感冒。,辨证论治作为中医临

18、床诊治疾病的基本特点,能辩证地看待病和证的关系。既看到一种病可以包括几种不同的证,又看到不同的病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出现同一证候,因此在临床论治时,可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表现出来的证不同,则治疗方法亦不同。例如麻疹发病初期,疹发不透,治宜发表透疹;疾病中期肺热壅盛,治宜清泻肺热;疾病后期余热未清,肺胃阴亏,治宜养阴清热。异病同治指的是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过程中,如果出现了相同的证,可采用相同的治法。例如久痢脱肛,肾下垂,子宫下垂,虽是不同的疾病,但都为中气下陷证,均可采用补气升提法治疗。,中医治病侧重点不在于病的异同,而在于证的区别。相同的证反映着相

19、同性质的矛盾,可用相同的方法治疗,不同的证反映着不同性质的矛盾,可用不同的方法治疗。精髓是“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第三节 中医学的思维方法,方法是人类为了实现既定目标所采取的手段和步骤的总和。中医学的思维方法,除了科学研究普遍采用的方法外,还有不少颇具特色的方法。这些思维方法是学习和理解中医学的入门途径,是深入研究的必要手段。,一、中和思维中和,又称“中庸”、“中行”、“中道”。中,即不偏不倚,无太过不及的平衡状态。和,是对事物进行协调,以达到和谐状态的过程。中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思维方式,大多数的哲学家都把中和这种平衡、和谐、适中看作是事物内部最佳的状态。哲学家研究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

20、世界秩序并保持它的平衡和谐。,中医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体,人体要保持内外环境的平衡和谐,人的生命活动才能正常进行。“中和”这种哲学思想反映了中医学这种内在要求。因此成为中医学的思维方式。,中医学理论中的整体观念、阴阳五行学说、辨证论治、养生防病等无不强调平衡协调。源于哲学的“中和”思维深深扎根于中医学,成为中医学内在本质的必然选择。,二、司外揣内司外揣内是指通过观察事物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事物内在变化的认识方法。亦称为“以表知里”。人体是有机的整体,内外之间密切联系,所以人体内在的变化,通过经络从外部表现出来,即所谓“有诸内,必形诸外”。因此观察表象,即可在一定程度上测知内在的变化。,三、援物比类

21、援物比类,又称“取象比类”,是运用形象思维,根据被研究对象与已知对象的某些属性相似或类同,从而推导出被研究对象某些性质特点的认识方法。如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采用的正是取象比类的方法,用此方法构建了以五脏为中心的系统理论,阐述人体内部与整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四、试探与反证试探,是通过对研究对象不断地探索,并根据探索的结果,对原设想进行适当的调整,以逐渐靠近正确结论的认识方法。中医临床试探性治疗常被采纳。,反证,是指从现有的结果来证明已有的结论,或追溯及推测原因的一种逆反的认识方法。如中医学关于“六淫”病因的认识,采用观察症状体征反推病因的方法就是典型的反证法。“审证求因”成为中医病因学的主要方法。,作业:1、阐述中医学的发展概况。2、说出中医学的四大经典著作?金元四大家?温病四大家?中国最早的医学分科?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有哪些?,Thank You,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成人教育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