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高频考点归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高频考点归纳.docx(1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2020年执业药师考试中药综合知识与技能高频考点归纳五脏一体观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人体以五脏为中心 中医学的指导思想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五脏以心为中心形神一体观物质与功能一体观整体观念 人随着季节、昼夜的变化表现不同症 如:麻疹疾病的外在表现,症状。患者主观的感觉,对医生说的中医学理论的主要特点病 有特定的治病因素、发病规律和病理演变的异常 病变过程,具有特定的症状和体征。是总的概括 如:戴阳证证 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包括: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更全面、深刻、准确地揭示出疾病的发展过程和本质辨证论治 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辩
2、证 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辨证论治 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中医学 既辨病又辩证,通过辩证进一步认识疾病 中医学诊断疾病的基本思路同病异治 同一种疾病,所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就各异异病同治 不同疾病,相同的病机,采用同一种方法治疗 中医治病 着眼于证的区别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依据五脏的阴阳:心、肺 属阳阳 剧烈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或属于功能方面的 对人体有推动、温煦、兴奋作用五脏的阴阳:肝、脾、肾 属阴阴阳阴 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或属于有形的物质 对人体有凝聚、滋润、抑制作用阳化气,阴成形 某物质出现蒸腾气化的运动状
3、态时属阳,出现凝聚成形的运动状态时属阴阴阳的可分性阴阳属性相对性主要表现 阴阳双方的任何一方可以再分阴阳,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阴阳的相互转化性 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重阳必阴,重阴必阳。阴 阳 的 关 系对立制约阴阳相反,相互抑制,相互约束。达到动态平衡,称之为“阴平阳秘”互根互用又称“阴阳相成”,相互依存,相互为用。是阴阳转化的内在依据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消长平衡基本形式:此消彼长,此长彼消,此消彼消,此长彼长阴阳的消长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昼夜、季节的变迁从冬至春夏
4、,气候从寒冷变热,属于“阴消阳长”;从夏至冬,阳消阴长相互转化阴阳消长是转化的前提,阴阳转化是消长发展的结果重阳必阴,重阴必阳。热极生寒,寒极生热 色泽鲜明者病在阳分,晦暗者病在阴分 语声高亢洪亮,多言躁动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沉静为阴 呼吸有力,声高力粗为阳证(实、热),呼吸微弱,声低气怯为阴证(虚、寒)疾病诊断中的作用 脉象:寸为阳,尺为阴;数为阳,迟为阴;浮大洪滑为阳,沉小细涩为阴 阴阳:是八纲辨证的总纲。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阴阳失调 表证、实证、热证属于阳证。里证、虚证、寒证属于阴证 阳证:多为急性感染性疾病。表现红、肿、热、痛,如疖、痈、丹毒、脓肿 阴证:多为慢性疾病。如
5、结核性感染、肿瘤。苍白、不热、麻木、不痛、隐痛阴阳学说临床应用阴阳偏胜 治疗原则:损其有余,实则泻之 利用阴阳的对立制约 阳胜则热:热者寒之;阴胜则寒:寒者热之确定治疗原则阴阳偏衰 治疗原则:补其不足,虚则补之 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阳病治阴,阴虚,虚热证阳中求阴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阴病治阳,阳虚,虚寒证依据是互根互用阴中求阳 在用补阴药时,佐用补阳药,阳转化为阴疾病治疗中的作用 在用补阳药时,佐用补阴药,阴转化为阳药性归纳药物性能 寒凉属阴(黄芩、栀子),温热属阳(附子、干姜)五味 辛、甘、淡属阳,酸、苦、咸属阴升降浮沉 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等功效的药物, 多上行向外,其性升浮,为
6、阳 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熄风、消导积滞 降逆、收敛等功效,多下行向内,其性沉降,为阴情志之间的五行关系顺序同相克顺序木 木曰曲直:引申为: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 火曰炎上:温热、上升的作用。引申为:温热、升腾悲思喜怒恐土五行 土爰稼穑:引申为:生化、承载、受纳。土为万物之母金 金曰从革:引申为:清洁、肃降、收敛胜胜胜水 水曰润下:引申为:寒凉、滋润、向下五行五脏五腑在体其华在液开窍情志五色五方五季五化五气五脉木肝胆筋爪泪目怒青东春生风弦火心小肠脉面汗舌喜赤南夏长暑洪土脾胃肉唇涎口思黄中长夏化湿缓金肺大肠皮毛涕鼻悲忧白西秋收燥浮水肾膀胱骨发唾耳恐黑北冬藏寒沉生生生生生生生木 火 土
7、金 水 木 火 土克克克克克克相生、相克:是正常的关系 相乘、相侮:是异常的病理的关系五行相生母子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五行相克“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所不胜 所胜克所不胜就是打不过,所胜就是打得过水的所胜是火:水能打的过的是火,水的我克是火水的所不胜是土:水打不过的是土,水的克我是土五行相乘与相克顺序相同,以强凌弱,也称“过克”。引起的原因:太过、不及太过所致相乘:所不胜太过强盛,对所胜一行克制太过,使所胜一行虚弱:木乘土不及所致相乘:所胜一行虚弱不及,因而“克我”的所不胜一行就相对增强,造成对所胜一行的克制太过,使所胜一行就更加衰弱:土虚木乘五行
8、相侮某一行对所不胜一行进行反向克制,称“反克”“反侮”也有太过和不及两个原因太过所致相侮:所胜一行过于强盛,使原来克制它的所不胜不仅不能克制它,反而受其反向克制。如:木亢侮金不及所致相侮:所不胜一行过于虚弱,不仅不能制约其所胜的一行,反而受其反向克制。如:木虚土侮见肝之病,知肝传脾:肝为木,脾为土。正常情况木克土。异常的病理就是木乘土。因此这句话说明木乘土五 行 学 说 的 临 床 应 用疾病诊断相生关系的传变:母病及子、子病及母相克关系的传变:相乘、相侮 如:木火刑金:肝火亢盛,反向克制肺金疾病转归:色脉相符或相生 为顺;色脉相克 为逆疾病治疗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基本治则:补母、泻子。一共四个
9、治则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基本治则:抑强、扶弱。一共四个治则治 法又 称作 用适 应 症相生滋水涵木法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滋肾阴以制约肝阳肝肾阴虚,肝阳上亢金水相生法滋肺补肾法、滋养肺肾法滋补肺肾之阴肺肾阴虚培土生金法补养脾肺法健脾气以补肺气脾肺气虚益火补土法温肾健脾法温肾阳以补脾阳脾肾阳虚(火为命门之火)相克抑木扶土法疏肝健脾法、调和肝胃法疏肝健脾肝脾不和(肝郁乘脾)培土制水法敦土利水法健脾利水脾虚水停(水肿胀满)佐金平木法滋肺清肝法清泻肝火,滋阴益肺肝火犯肺(木火刑金)泻南补北法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滋肾阴,泻心火肾阴虚,心火亢(心肾不交) 心火 肾水五脏肝、心、脾、肺、肾主藏精气,以藏为主
10、,藏而不泄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传化水谷,传化物而不藏(中空)奇恒之腑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似脏非脏,似腑非腑,功能类似五脏贮藏精气五 脏生 理 功 能肝(刚脏)调畅全身气机有刚强之性,喜条达舒畅而恶抑郁,内寄相火,主升、主动,易亢易逆,故称刚脏肝主疏泄:调畅情志;促进消化吸收;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肝主藏血:贮藏血液、调节血量、防止出血(肝为血海)心(五脏六腑之大主)神之居,血之主,脉之宗心主血脉:推动血液在脉管内运行;血液的生成。心脏的正常搏动,有赖于心气、心阳的推动和温煦,心血、心阴的营养和滋润心主神明:主宰生理、心理活动(生命活动、意识、思维、情志)外感热病所出现的神昏
11、、谵语等,为热入心包脾(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主运化:运化水谷精微:食物的消化,水谷精微的吸收、转输和布散运化水液。水液的吸收、运输和布散脾主统血:统摄、控制血液,使之循行于脉内,而不逸出于脉外肺(华盖、娇脏)肺为水之上源肺主行水位置最高肺主气,司呼吸: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诸气者,皆属于肺肺主宣发与肃降:宣发:向上、向外、升宣、发散。 通过肺的宣发,排出体内的浊气 将脾所转输的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周身,外达皮毛 宣发卫气,调节腠理之开合,将津液化为汗液排出肃降:向下、向内、肃降、收敛。 吸入自然界清气,下纳于肾 将脾转输的水谷精微向下布散于其他脏腑,将津液下输于肾 清肃呼吸道的异物,保持呼
12、吸道的畅通肺主通调水道:肺气宣发:不但将津液和水谷精微布散于周身,而且主司腠理开 合,调节汗液的排泄,使汗液排出正常肺气肃降:将体内的水液不断向下输送,经肾和膀胱的气化作用 生成尿液排出体外肺朝百脉,主治节:朝百脉:全身血液,通过经脉聚会于肺,通过呼吸进行气体交换主治节:治理调节呼吸运动 治理调节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动 治理调节血液的运行 治理调节津液的输布代谢肾(先天之本)脏腑阴阳之本肾藏精,主生长、发育与生殖:生命起源的物质基础是肾精藏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受于父母后天之精来源于饮食,通过脾胃运化生成水谷精微天癸:是随着肾精不断充盈,所产生的具有促进人体生殖器 官发育成熟和维持人体生
13、殖功能作用的精微物质肾主水:肾的气化,对津液的输布和排泄,维持津液代谢平衡起调节作用肾主纳气:摄纳肺所吸入的清气,保持吸气深度,防止呼吸表浅肾精化生肾气,肾气包括肾阴、肾阳肾阴对脏腑起滋养和濡润作用;肾阳对脏腑起温煦和推动作用肝在志为怒,在体为筋,其华在爪,开窍于目,在液为泪,与春气想通,与胆相表里心在志为喜,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开窍于舌,在液为汗,与夏气想通,与小肠相表里脾在志为思,在体合肌肉主四肢,其华在唇,开窍于口,在液为涎,与长夏想通,与胃相表里肺在志为悲(忧),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开窍于鼻,在液为涕,与秋气想通,与大肠相表里肾在志为恐,在体为骨,其华在发,开窍于耳及二阴,在液为唾,与
14、冬气想通,与膀胱相表里肺气失宣:鼻塞、喷嚏、恶寒、无汗、呼吸不畅,胸闷喘咳等症状肺失肃降:呼吸短促、喘息、咳痰等症状肺主行水、肾 主 水 小肠主液、大肠主津五 脏 之 间 的 关 系五脏关 系 表 现心与肺心主血与肺主气心主行血与肺主呼吸肺主气,有助于心行血。心主血,推动血液循行,维持肺呼吸功能的正常进行(呼出心与肺)心与脾血液的生成和运行脾运化水谷精微,化生血液。心之阳气可以温煦脾土,保证脾化生血液心气推动血液循环,脾气统摄血液行于脉中,推动力和固摄力协调平衡,维持血液正常运行心与肝血液与神志方面的依存与协同血液藏于肝,通过心气推动运行全身。人的意识、思维、情志活动由心所主,肝主疏泄,调畅情
15、志心行血功能正常,则肝有所藏。肝不藏血,则心无所主,血液运行失常。“心肝血虚”心与肾心肾阴阳水火既济心血肾精之间的依存关系心火下降于肾,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心火不亢心主血,肾藏精,血化为精,精能生血,精血互生肺与脾气的生成津液的输布代谢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运化而生成的水谷精气生成宗气肺主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助于脾运化水液,防止内湿,脾运输津液,散精于肺,提供营养肺与肝气机的调节肺主降,肝主升。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火气上逆,“肝火犯肺”肺与肾津液代谢呼吸运动肾升清降浊,主持水液蒸腾气化,维持津液代谢的正常。肺宣发肃降,通调水道,使水液下输于肾,变为尿排出体外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吸入的清气经
16、肺肃降于肾,由肾摄纳,才能为人体所用肝与脾饮食物的消化血液的生成、贮藏和运行肝疏泄正常,则脾运化健旺,饮食方能正常消化肝藏血,脾生血、统血。肝主疏泄,维持血液运行肝与肾精血同源 肝肾同源,乙癸同源藏泻互用阴阳互资精血同源于水谷精微,又互生互化肾气闭藏,肝气疏泄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肾阳助肝阳温煦肝脉,防止寒滞脾与肾先天后天相辅相成津液代谢先天生后天,后天养先天,相互资助,相互促进脾主运化,肾主蒸腾气化,相互配合,津液代谢正常精神意识活动 与 心、肝、肾 有关齿为骨之余,发为血之余,脉为血之府精血同源藏泻互用阴阳互资气机的调节肾肺脾肝心心主血肺主气心主行血肺主呼吸先天与后天相辅相成津液代谢
17、饮食物的消化血液的生成、贮藏和运行气的生成津液的输布代谢呼吸运动津液代谢肺肾血液的生成和运行脾心血液与神志肝心肾阴阳水火既济心血肾精之间的依存心与肾:六 腑生 理 功 能胆(也属于奇恒之腑)贮藏和排泄胆汁;胆主决断小肠(小肠主液)主受盛和化物;泌别清浊。将食糜分别为水谷精微和食物残渣将清者水谷精微吸收,将浊者食物残渣传输于大肠吸收大量水液,无用的水渗入膀胱胃(太仓、水谷之海)胃主受纳腐熟;胃主通降,以降为和大肠(大肠主津)传化糟粕,并吸收部分水液小肠传输来的食物残渣,吸收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膀胱贮尿和排尿三焦(孤腑)(最大)三焦主持诸气,总司人体的气机和气化。为元气和水液运行通道上焦如雾:心、
18、肺。心肺输布营养至全身中焦如沤:脾、胃。脾胃腐熟水谷、运化精微下焦如渎:小肠、大肠、肾、膀胱。排泄二便奇 恒 之 腑生 理 功 能脑脑为元神之府分属五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女子胞影响女子胞功能的因素:肾中精气和天癸的作用 肝气肝血的作用(女子以肝为先天) 冲任二脉的作用:冲为血海,任主胞胎五 脏 与 六 腑 的 关 系心与小肠小肠泌别清浊,清者化生血液,心主血脉,将气血输送与小肠,有利于受盛化物病理:心火移热于小肠肺与大肠肺主肃降,肺气下降推动大肠传导,有助于糟粕下行。病理:气虚便秘大肠传到正常,有利于肺气的下降脾与胃纳运协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一纳一运,相互协调,共同完
19、成消化吸收及 精微的输布升降相因:脾气主升,水谷精微得以输布;胃气主降,水谷及其糟粕得以下行燥湿相济:脾属阴喜燥而恶湿,胃属阳,喜润而恶燥肝与胆胆汁来源于肝之余气,胆汁的排泄和发挥作用,依靠肝的疏泄功能肾与膀胱膀胱的贮尿和排尿,依赖于肾的气化胃、肺、大肠 喜欢湿润 脾 喜欢干燥构成生命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气 血 津液肾先天之气父母先天之精气气的来源 脾胃 肺后天之气后天饮食物中的水谷精微 从自然界吸入的清气 气 的 分 类功 能元气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最重要根于肾,通过三焦流行全身推动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温煦和激发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宗气积于胸中之气。气海,膻中上走息道以行呼吸,贯
20、注心脉以行气血心尖搏动部位(虚里)的搏动状况反应宗气的盛衰营气行于脉内之气,属阴,营阴营养人体和化生血液。又叫荣气卫气行于脉外之气,属阳,卫阳护卫肌表,防御外泄入侵温养脏腑、肌肉、皮毛调节控制汗孔的开合和汗液的排泄,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元气气的生成 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并受后天水谷之精气的不断补充和培养宗气 由肺吸入的清气和脾胃运化产生的水谷精气结合而成营气 来源于脾胃所运化的水谷精气,由水谷精气中的精华部分所化生卫气 由水谷精气所化生,运行于脉外自然界之清气 水 谷 之 精 气 先天之精气宗气元气 精 华卫气营气水气四气邪气致病的物质 不正常的水液 中药寒热温凉四性 气 的 功 能推动对人体生
21、长发育、各脏腑组织器官功能、血液循行、津液生成输布和排泄等激发推动作用。 推动作用减弱:则影响生长发育、早衰;脏腑组织器官和经络功能减退 血液、津液生成不足,运行滞缓,发生血虚、血行不利或水液在体内潴留温煦人体热量来源于气的运动。气能维持体温恒定。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防御护卫肌表,防止外邪入侵;与侵入体内的邪气斗争。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固摄固摄血液:维持血液在脉管内循行,防止逸出脉外固摄汗液、尿液、唾液、胃液、肠液等正常物质分泌和排泄维持水液平衡维持脏腑器官位置的稳定气化通过气的运动而产生的各种变化。即精、气、血、津液等物质的新陈代谢及相互转化气的运行 气的运动,称作“气机” “升降出入”是气运动
22、的基本形式血的生成水谷精微和肾精是血液化生的基础物质。水谷精微化生营气和津液,是血液的主要成分,二者进入脉中,经过心肺的气化变成血液。肾藏精,精生髓,髓化血血的特性:喜温而恶寒血的生成与心、肺、脾胃、肾有关血的运行与心、肺、脾、肝有关心 心主血脉,心气是推动血液循行的基本动力血的运行肺 肺朝百脉,全身的血液汇聚于肺,依赖肺气合成宗气,助心行血,分布全身脾 脾主统血,固摄使血液运行于脉中而不逸于脉外肝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血行血的功能 对全身的营养和滋润作用。血液又是精神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气 血 关 系关 系应 用气为血之帅气能生血气化作用血虚加补气药气能行血心气推动,肺气宣发布散,肝气疏
23、泄条达血瘀用补气、行气药气能摄血统摄血液行于脉中,而不溢出脉外出血加补气药血为气之母血能载气血是气的载体气随血脱。大出血时,采用益气固脱之法血能生气血给气充分的营养气虚加补血药不正常的水液叫水气,如痰液津液 体内正常水液的总称。如胃液、唾液、肠液、关节液 津液津 质地清稀,流动性大,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液 质地稠厚,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濡养作用津液的代谢 以肺、脾、肾为主。肺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脾运化、肾蒸腾气化。肾起主宰作用滋润和濡养脏腑 津液功能化生血液 运输代谢废料 与那些脏有关解 释气的生成肾、脾胃、肺肾:先天精气。脾胃:后天水谷精气
24、。肺:自然界吸入的清气血的生成脾胃、肾脾胃受纳运化水谷,吸收水谷精微,化生营气津液;肾藏精血的运行肝、心、脾、肺心气推动;肺朝百脉;肝主疏泄,调畅气机;脾统血肝藏血津液的生成脾胃、小肠饮食水谷通过胃的游溢精气;小肠的分清别浊、上输于脾津液的运行脾、肺、肾脾的运输;肺的宣发肃降;肾的蒸腾气化。以三焦为通道经络系统组成 经脉、络脉及其他连属部分正经 手足三阴经,手足三阳经。十二经脉奇经经脉 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奇经八脉经别 从十二经脉别行分出的重要支脉。十二经别别络 十二经脉在四肢各分出一支,任脉之络、督脉之络、脾之大络。十五别络络脉浮络 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而常
25、浮现的络脉孙络 最细小的络脉。具有溢奇邪、通荣卫的作用连属部分经筋 十二经筋 存在于筋肉、关节皮部 十二皮部 存在于皮部手三阳手头头手三阴经:从胸走手 手三阴走向手三阳经:从手走头 胸足三阳经:从头走足 足三阳腹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足三阴交接规律相为表里的阴经和阳经交接于:四肢 同名的手、足阳经交接于:头面部 足足手、足阴经交接于:胸部 十二经脉流注次序 肥 肠 未 批 心 尝 光 身 包 饺 单 干 肺 大肠 胃 脾 心 小肠 膀胱 肾 心包 三焦 胆 肝进一步密切了十二经脉的联系 调节十二经脉之气血奇经八脉作用 参与人体生殖及脑髓功能的调节 督脉调节阳经气血,“阳脉之海” 与脑、髓、肾的功
26、能有关 任脉调节阴经气血,“阴脉之海” 妊养胞胎 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十二经脉之海” 冲为血海,促进生殖的功能,并同月经有密切的联系 带脉约束纵行诸经 主司妇女的带下 沟通联络作用 脏腑同外周肢节、脏腑同官窍、脏腑之间、经脉与经脉之间经脉生理功能运输气血作用 感应传导作用 调节功能作用 十二经脉流注前中后:足足足手手手厥阴少阳少阴太阳太阴阳明内 肺 脾 心 肾 心包 肝外 大肠 胃 小肠 膀胱 三焦 胆阴经属脏,阳经属腑;阴经行于内,阳经行于外指导养生防病形态结构的差异性 体质学说的应用指导辨证治疗生理功能的差异性体质的构成要素 心理特征的差异性 偏 阳 质偏 阴 质外形消瘦肥胖特点亢奋,多
27、动,偏热抑制,喜静,偏寒表现外向,肤红,恶热喜冷,多食,躁动内向,肤白,神疲,食少,畏寒,喜独处机制阴不足,阳常有余阳不足,阴常有余病理阴虚火旺阳虚痰湿致病易感风、热、燥等阳邪。多为热证、实证易感寒、湿等阴邪。多为寒证、虚证先天禀赋决定体质的稳定性;后天因素使体质的可变性。六淫 正常情况下称“六气”。 反常的六气为“六淫”,又称“六邪”,属于外感病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 外感性、季节性、地域性、相兼性风为阳邪,其性开泄,易袭阳位 使腠理疏松开张而汗出;伤及人体上部、阳经和肌表风邪善行而数变风 善行:病位游移,行无定处。数变:变幻无常,发病迅速风为百病之长 最主要的致病因素,其他诸邪,多依附于风邪侵
28、犯人体寒为阴邪,易伤阳气 寒性凝滞,主痛寒 凝滞: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寒性收引 使气机收敛,腠理、经络、筋脉收缩而挛急暑为阳邪,其性炎热 季节性最强的邪气暑性升散,耗气伤津暑 暑多挟湿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湿性重浊 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懒沉重湿性粘滞 黏滞不爽,分泌物及排泄物多滞涩而不畅,缠绵难愈湿性驱下,易伤阴位 下肢水肿,淋浊,带下,泄痢燥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燥易伤肺 火热为阳邪,其性炎上 火易耗气伤津火热 火热易生风动血 肝风内动(热极生风):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火热易发肿疡 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致病邪气疫疠邪气 致病特点 发病急骤、病情较重;一气一病
29、、症状相似;传染性强、易于流行耗气伤津:暑、火热阴 邪:寒、湿阳邪:风、暑、火热袭阳位:风袭阴位:湿伤津:燥、暑、火热损伤阳气:寒、湿背箫怒上西环,恐吓痉挛四姐 七 情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 情 致 病 特 点直接伤及脏腑;影响内脏气机七 情伤 脏影 响 脏 腑 气 机喜喜伤心喜则气缓:心气涣散怒怒伤肝怒则气上:肝气上逆悲忧悲忧伤肺悲则气消:肺气消耗思思伤脾思则气结:脾气郁滞恐惊恐伤肾恐则气下:肾气不固惊心、肾惊则气乱:心气紊乱饮食 饮食不节(过饥、过饱)、饮食不洁、饮食偏嗜(寒热偏嗜、五味偏嗜)劳逸失常 过度劳累(劳力过度、劳神过度、房劳过度)、过度安逸痰饮 水液代谢障碍的病理产物,
30、分为有形和无形。有形的痰饮:黏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无形之痰饮:有痰饮的病理表现:头目眩晕、恶心呕吐、气短、心悸、癫狂、昏不识人痰饮致病特点百病多由痰作祟,致病广泛痰滞在肺,喘咳咯痰;痰阻于心,血行不畅,胸闷心悸;痰迷心窍,神昏痴呆;痰火扰心,癫狂痰停于胃,恶心呕吐、胃脘痞满;痰留经络脉骨,瘰疬痰核、肢体麻木、半身不遂、阴疽流注痰浊上犯于头,眩晕;痰与气凝结咽喉,咽中中梗阻,吞之不下,吐之不出的梅核气症饮留肠间,肠鸣沥沥有声;饮留胸胁,胸胁胀满、咳唾隐痛饮在胸膈,胸闷、咳喘、不能平卧、其形如肿;饮溢肌肤,肌肤水肿、无汗、身体痛重瘀血 离经之血积存体内,或血行不畅,阻滞于经脉、脏腑及其他部位的血液,称为瘀血瘀血的形成原因 气虚、气滞、血寒、血热、内外伤、气虚失摄、血热妄行(注意:没有血虚)瘀血的致病特点 疼痛(多为刺痛,痛处固定不移,拒按,夜间痛甚)、肿块、出血基本病机邪正盛衰 正盛邪退病势好转,邪去正虚病愈体虚,正虚邪恋病势缠绵,邪盛正衰病势恶化阴阳失调 阴阳盛衰(偏盛、偏衰)、阴阳互损、阴阳格拒、阴阳亡失气血失常 气失常:气不足、气行失常 血失调:血不足、出血、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