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我和我的学生两个不得不说的故事.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683639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49 大小:3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原创)我和我的学生两个不得不说的故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原创)我和我的学生两个不得不说的故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原创)我和我的学生两个不得不说的故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原创)我和我的学生两个不得不说的故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原创)我和我的学生两个不得不说的故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原创)我和我的学生两个不得不说的故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原创)我和我的学生两个不得不说的故事.doc(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原创)我和我的学生两个不得不说的故事利津县第二中学 续朋 2008年7月13日 19:29:20 我是一个去年毕业的大学生,走上岗位时间仅仅一年,与学生发生的故事却很多,经常与不在此行的朋友同学聊起来,说上整整一天估计也说不完。与学生发生的故事太多了,能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是不错的经历。先说一个实习时遇到的学生。06年在淄博实习时,有一个学生留下的印象特别深刻。一节晚自习后,李*拦住要赶回办公室的我,问我:“老师,你知道脐带血吗?有什么用?”我说:“知道啊,里面有胚胎干细胞,可以发育成各种器官细胞,至于用处”他打断我的话,谈起他的见解,(以下省去200字)。“可能是吧,我不是很清楚,我回去查

2、查好吧。”“老师,我还有一个问题” 我当时急着回去写教案,打断了他的话,要他明天去办公室找我。第二天,他来了,上来就给我讲气功,气功的科学解释,电磁学,粒子学,生物学我耐心地听他讲,终于讲完了,问我有什么见解,我懵了,“不知道啊”他很失落,有点曲高和寡,知音难觅的样子。接着眼里又泛起光,和我讨论其他问题。等他回去后,一位老师说,“不用给他说那么多,成绩这么差,都用在想乱七八糟上的东西上了。”我想了很长时间,该怎么对付他。下次他找我的时候,又要跟我讨论气功,我说,“这个我一点也不了解,我跟你说说胚胎干细胞吧。”给他讲了有关的知识。然后,我问,“你的成绩怎么样?”他很不好意思回答。我说,你有很多新

3、奇的想法,不错,但是课本上的知识也要学好啊,其实当你升入大学,你的问题都可以得到答案,即便与你所学专业无关,想了解也更有条件,大学图书馆里有大量的资料,大学里有博学的教授,考上研究生以后还可以终生从事科学研究。”他还想辩解,“可是课本上的知识没有用啊。”“是吗?我觉得不是这样。现在学的知识都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基础啊,你不能一步登天,幻想建起空中阁楼。”接着说,“比如说学习语文知识,可以培养你的表达能力,没有这种能力你写不出论文,你的研究不会给别人讲明白;学不好英语也不行,现在国外的研究更先进,你要时刻了解国外的最新研究成果;很多生物学实验的结果多要用数学统计方法进行归纳,才能得出有效的数据”当我

4、实习结束时,我们已经成为很好的朋友了。来到利津二中工作以后,在班上也遇到了这么一个好问的孩子。刚开生物课,这位姓胡的学生很感兴趣,经常问我各种各样奇怪的问题,比如,用紫外线照射人体,人的DNA会不会变成别的动物的,会不会死;还会问侏罗纪公园和生化危机里的故事。有时候,他不等你回答就会在问你一个问题。我发现他的成绩同样很差(成绩好的乖学生从来不会问这么多问题)。这时我的策略已经形成了,我会用类似上面故事里的话劝他,让他摆正基础知识与科学研究的关系,让他知道在大学里学习深造可以得到更完美的答案,但是这些劝说都是在给他解答完问题以后进行的,从来不打击他的积极性。我为什么要写这两个故事呢?因为我觉得现

5、在有太多乖学生,太多循规蹈矩的学生了,这些好问的学生简直就是异类,物以稀为贵,他们就显得格外宝贵。不能敷衍他们,更不能打击他们,我们不是一直在说,要让学生会思考会发问吗。我们应当做的就是,将他们的兴趣,转变成他们学习的动力。那位李*最近给我说,他大学毕业后,要开一家生物科技公司,专门做胚胎干细胞的定向发育和器官移植,我笑说这是很赚钱的生意。而我现在的胡*也会问我很多课本上的疑问了。(原创)由过敏反应教学片段浅析新课程教学理念利津县第二中学 续朋 2008年7月14日 14:01:40 一、过敏反应教学设计 课前调动学生调查相关资料,课堂上先让学生把他们掌握的内容说足说透。学生事前准备的文字材料

6、、数字、图表要用摄像头当堂打出来,效果会更好。之后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1过敏反应的举例和类型 学生举的实例可能会很多,尤其是走访专家医生和查阅资料之后,正好弥补了教材内容的不足。因为课本上讲的只是临床上最常见的I型过敏反应疾病,其他类型的均未涉及,所以如果学生举的实例中除了有书本上的实例外,还有如新生儿溶血症、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然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能引起I型过敏反应的物质与具体的过敏反应症状联系起来,例如: 全身性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休克,主要是药物过敏,如青霉素、头孢霉素,普鲁卡因,链霉素等。 呼吸道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

7、哮喘,如花粉、尘螨、真菌、毛屑等。 消化道过敏反应: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甚至休克,如鱼、虾、蟹、蛋、奶等食物。 皮肤过敏反应:引起麻疹、湿疹、血管性水肿,如药物、食物、肠道寄生虫、冷热刺激等。 这样进行总结,学生以后再遇到类似情况可以自己判断,有效预防。 2过敏反应的概念和特点 在总结上述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上述反应就属于过敏反应,而引起过敏反应的物质就叫过敏原,由于过敏反应同学听到见到的比较多,它的三个主要特点也容易理解,即:发作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一般不会损伤组织细胞;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 3机理(非重点内容,了解) 过敏反应发生的机理是一个复杂和抽象的过程

8、,按照书上的示意图和文字叙述,学生可能不易理解,学生汇报查阅的资料也可能过于复杂。教师可将过敏反应发生的机制划分为三个阶段: 致敏阶段:过敏原进入机体后可选择诱导过敏原特异性B细胞产生抗体应答,此类抗体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即课本上所说的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的某些细胞,其中肥大细胞分布于皮下小血管周围的结缔组织中和黏膜下层,而嗜碱性粒细胞主要分布于外周血中)的表面相结合,而使机体处于对该过过原的致敏状态。通常这种致敏状态可维持数月或更长,如果长期不接触该过敏原,致敏状态可自行逐渐消失。 激发阶段:指相同的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通过与致敏的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抗体特异性

9、结合,使这种细胞释放生物活性介质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除了组织胺以外,还可以是前列腺素D2、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但它们的作用都相似,都可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强,腺体分泌物增多。 效应阶段:指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效应组织和器官,引起局部或全身过敏反应的阶段。根据反应发生的快馒和持续的时间长短,可分为早期相反应和晚期相反应两种类型。早期相反应主要由组织胺引起,通常在接触过敏原数秒钟内发生,可持续数小时,晚期相反应由白三烯、血小板活化因子等引起,在过敏原刺激后612 h发生反应,可持续数天。 4防治措施 关于过敏反应的防治措施,学生调查后会汇报得比较全面。而后

10、,教师可简要介绍过敏原皮肤实验的方法、脱敏治疗、扑尔敏、苯海拉明等药物防治的机理。二、浅析教学理念的运用高中生物新课标渗透了四个教学理念:1、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2、面向全体学生;3、提倡探究式学习;4、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我不谦虚地认为我设计的这个教学片段较好的体现了新课标的第四个教学理念,同时其他方面也有所展示。 过敏反应是一个日常生活中常听常见的词,学生本人都有所了解,同时不难从家长、同学和各种媒体中获取有关的信息;同时关于它的生物学知识也在教学大纲中的要求之列。因此,可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主动获取有关信息,进行展示、评比,教师合理归纳梳理,以学生为主,让学生感受到生物学与自己

11、并不遥远,就在自己身边,并从主动学习寻找乐趣,这样不仅学习效果好,还可以激发长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生物新课程中关注生活,学习与生活实践相结合的教学理念。同时,该内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参与进来,做到了面向全体学生;搜集信息,分析处理得出结论也是一种探究式的体验。(原创)新课程理念下的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设计利津县第二中学 续朋 2008年7月15日 14:24:21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教学理念:高中生物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培养生物科学素养;面向全体学生;倡导探究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因此,在教学设计中要设定三维目标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世界观,尤其注意引导学生领悟体验科学精神科学

12、态度;在教学过程中设置问题、内容讲解要有弹性,富有层次,是每一个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之上都得到提高,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科学不是概念结果,也不是概念的系列,而是过程,让学生感悟科学探究的过程,在过程中领悟科学精神,转变学习方式;同时教师要多关注生活,从大量的生活信息中筛选可靠的有教育意义的信息进课堂。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悉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过程,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能力目标:通过自己设计验证性实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能力。3.情感目标:通过科学史的教育,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领悟科学家的精神和态度。教学重点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

13、和过程。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和过程。3.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教学难点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2.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图片、教学课件flash,powerpiont等。教学方法:学生观察探索讨论为主,教师组织引导启发为辅。教学模式:引导探索式。程序是:设疑导入探索(建立假设讨论验证)归纳总结反馈运用。教学过程:引言: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每一种生物通过生殖可以产生后代,产生的后代与亲代既有相似的特点,也有不同的特征,说明生物体同时具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生物体内什么物质起着决定性作用?今天开始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一、验证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科学

14、史 生物之所以具有亲代的特征是由于在生物体内具有对遗传起决定性作用的物质,也就是遗传物质。问:在生物体内存在着许多种化合物,而对遗传有重要作用的物质是什么呢?(答:是DNA。)科学发展到今天,DNA是遗传物质已经是众所周知,不容质疑的了。你有什么证据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呢?今天我们就和科学家一起来寻找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同时我们还要理解科学家的设计思路和实验设想,并且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进行科学研究时首先遇到的是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这是科学研究成败的关键。问:无论是高等的、复杂的生物,还是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它们共同具有的物质基础是什么?(答:是蛋白质和核酸。)问:既然都含有核酸,你觉得选

15、择什么样的生物做实验材料合适呢?为什么?(答:低等的,简单的生物。因为这样的生物结构简单,含有的物质少,分析起来简便、快捷,容易得出结论)问:你能试着说出几种生物吗?(答:能。像病毒,细菌都可以。)很好!这位同学的想法与科学家的思路是一致的。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用一种细菌肺炎双球菌进行了实验。(展示教学课件flash)(边投影边讲述)肺炎双球菌有两种类型:一种是R型细菌,无多糖类的荚膜,是无毒性的,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不死亡。另一种是S型细菌,有多糖类的荚膜,是有毒性的,注入到小鼠体内可以使小鼠患病死亡。如果用加热的方法杀死S型细菌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下面又做了一个实验,将

16、己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混合后注入到小鼠体内,小鼠却死亡了,而且在尸体上分离出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问:思考一下,这几组实验,尤其是第四组实验表明什么问题?(答:无毒性的R型细菌与已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混合后,可以转化成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很好。这就是著名的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这个实验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究竟是什么使R型细菌转化成为S型细菌的呢?刚才同学还提到可以选择病毒进行实验。科学家赫尔希和蔡斯在19S2年用T噬菌体进行了侵染细菌的实验。(放映课件flash,讲解)这是一种寄生在大肠杆菌里的病毒。它是由蛋白质外壳和存在于头部内的DNA所构成。它侵染细菌时可以产生一大批与亲代噬菌体一

17、样的子代噬菌体。这个实验也给我们留下了一个问题:起决定性作用的到底是蛋白质还是DNA? 另外,1957年,格勒和歇莱姆用另一种病毒进行了实验。(放映课件flash,讲解)这是烟草花叶病病毒。它只有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RNA,并不含有DNA,但烟草感染了它以后,叶子上会出现病斑。烟草花叶病病毒中没有DNA,只有蛋白质和RNA,谁起了关键作用呢?二、设计验证实验,引导自主探究1. 设计实验围绕着这三个实验留下的问题,大家讨论一下,你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证明到底什么物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屏幕上显示三种生物的结构图)(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参与讨论,启发指导)同学们已经有了一些初步的想法了。我们设计实验时要有

18、规范的方法步骤。(屏幕上出现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实验材料: 假设: 实验方法: 预期效果: 实验现象的观察: 分析结论: 每一小组只选择一种实验材料进行设计。(教师在学生中巡视,参与讨论,掌握讨论情况。)师:讨论就到这里。下面请小组代表发表你们的见解。(第一小组学生发言:选用肺炎双球菌;假设DNA是遗传物质;将S型细菌中的多糖、蛋白质、脂质和DNA等提取出来,分别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预期效果是只有DNA与R型细菌进行混合,才能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这一小组的设计,正如美国科学家艾弗里1944年的设计。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他们的实验结果。(放映课件powerpiont,学生观察)问:你观察到了什

19、么实验现象?(答:用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可以得到S型细菌。)问:你们的假设是否成立?(答:成立。)问:分析实验结果你可以得出什么结论?(答:DNA是遗传物质。)师:下面再请一个小组同学,说一说他们的设计。(第二小组学生发言:我们选用烟草花叶病病毒;假设RNA是遗传物质;将RNA与蛋白质分开,分别感染烟草;预期效果是RNA可引起烟草叶出现病斑,而蛋白质不能。)师:设计得很好!下面我们观察一下实验现象。(放映课件powepiont)问:这个实验的现象是什么?(答:RNA可以引起病斑而蛋白质不能。)问:通过这组实验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假设是否成立?(答:RNA是遗传物质,假设成立。)再看一看

20、哪个小组选择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请给我们说一下你们的设计。(答:实验材料是T噬菌体;假设DNA是遗传物质;方法是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分别去感染细菌;预期效果是DNA可以便噬菌体繁殖出大量的后代,而蛋白质不能。)他们的方法是将DNA与蛋白质分开去研究。其他的小组有没有更好的方法?例如:可以给DNA和蛋白质做上记号去研究。(答:用同位素标记法。)很好。那么要思考让什么带标记呢?问:你是否知道DNA与蛋白质在元素组成上有什么特别明显的不同?(答:DNA中P的含量多,蛋白质中P的含量少;蛋白质中有S而DNA中没有S)所以用放射性同位素S标记一部分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P标记另一部分噬菌体的D

21、NA。如果试验用同位素标记法进行,预期效果是怎样的?(答:用带S的儿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都不带标记。用带32p的T噬菌体侵染细菌,产生的新的噬菌体带标记。)很好。下面我们就看一下实验现象。(放映课件flash)实验的现象正如我们预期的效果。问:你可以由此得出什么结论?(答:DNA是遗传物质。)问:综合上述三个实验,你认为生物的遗传物质是什么?(答:含有DNA的生物体DNA是遗传物质。不含DNA,只含RNA的生物RNA是遗传物质。)由于多数生物体内部含有DNA,所以归纳起来,生物体的遗传物质是什么?(答: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教师总结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不仅用实验的方法找出了

22、DNA是遗传物质的证据,同时还明确了进行科学研究中的几个重要环节。像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设计的基本步骤。思考一下这三个验证性实验在方法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答:都是DNA与其它物质分开,分别去研究它们的作用,尤其是DNA的作用。)这就是研究什么是遗传物质的基本思路。前面我们是用简单生物进行研究的,那么在自然界中真核生物也有很多,尤其是存在着复杂的高等生物,它们的遗传物质是否也是DNA呢?(投影:1生物学家通过对真核生物的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以及受精作用的研究,认识到 在生物遗传中具有重要作用。它是由 和 组成的,证明遗传物质的基本思路是 。需要的关键技术是 。2噬菌体侵染细菌后,合成新噬菌体的

23、蛋白质外壳需要()A.细菌的DNA和氨基酸 B.噬菌体的DNA及氨基酸 C.细菌的DNA和噬菌体的氨基酸 D.噬菌体的DNA和细菌的氨基酸同学们要认真思考之后,再讨论。(据第一题可以点拨)科学的进步是离不开技术的支持的。今天我们证实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那么DNA是怎样的物质?在遗传过程中怎样起决定性的作用?这些问题将留给我们以后去研究。教学反思:我把这节课的内容稍作调整,将格里菲斯、赫尔希-蔡斯、格勒-歇莱姆的实验以讲授为主作为第一部分,让学生了解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研究过程,主要让学生达成知识目标,同时对学生进行科学史的教育;将艾弗里的验证试验放在后面作为学生自主探究的一部分,主要

24、让学生达成能力目标。这样,本节课较好地做到了探究式教学,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的思维能力,注重了科学史教育,达成了新课程要求下的三维教学目标。光合作用的核心概念利津县第二中学 续朋 2008年7月16日 13:32:26 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的过程,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阶段。(概括出了光合作用的场所、条件、原料、产物、氧气的来源及阶段)光反应:条件:光,色素,光反应酶场所:类囊体薄膜上过程:水的光解;ATP的生成影响因素:光强度,水分供给能量变化:光能电能活跃的化学能(ATP)暗反应: 条件:无光也

25、可,暗反应酶场所:叶绿体基质过程:二氧化碳的固定;碳三化合物的还原;碳五化合物的再生影响因素:温度,二氧化碳浓度 能量变化:活跃的化学能稳定的化学能(糖类等有机物)光合作用概念教学的反思利津县第二中学 续朋 2008年7月17日 14:04:41 光合作用是高中生物学习的一个重要概念,通过这两天的培训,我认识到我在光合作用教学设计中还有许多不足,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进行改进。 1.用科学史展示科学家对光合作用光反应、暗反应的探究过程,这样不仅可以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还会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光反应、暗反应的反应物、生成物、反应场所、反应条件及能量转变过程。 2.用电脑模拟展示光合作

26、用,这样可以形象具体地展示微观世界,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抽象的内容。 3.在设计分析实验中理解概念。可以在课前自己做一些有关实验,比如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等条件对光合作用的影响试验,在课堂上用照片、图表、数据等展示自己的实验过程及结果。这种做法可以让学生在体验、讨论、分析实验过程中得到感性的认识,并得到升华,得到光合作用影响因素的理性认识。 4.用图表展示光反应、暗反应在反应场所、反应条件、影响因素、物质转变、能量转变的差异,在对比中让学生得到更深刻的理解,方便学生记忆总结。论新教材的人文关怀利津县第二中学 续朋 2008年7月18日 12:58:29 我教龄不长,却有幸第一年就接触到新教材

27、。回想一下我高中时用的生物教材,真是为现在的高中生感到幸运。我认为新教材最大的亮点就是其人文精神,不仅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散发着浓郁人文气息的生物学读物。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人,使受教育的学生不仅有知识,懂科学,而且还要有修养,有思想。新教材十分重视科学发现史中科学家、科学工作者们对科学的态度,对真理的捍卫和追求的精神。仅必修一就有细胞学说建立的过程,生物膜结构探索历程,酶的发现史,光合作用的发现史等,这些科学史介绍了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科学方法。了解了科学研究的过程,学会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就能自主探究知识,到“授人以渔”的教育目标,真正将打开知识主库的“金钥匙”交给了学生;而且这些内容有利

28、于培养学生的科学品质和科学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另外,科学家访谈、科学前沿、科学史话、科学家的故事、科学技术社会、与生物学有关的职业等设计都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教育,突出了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的热爱,对科学的追求。从而实现了生命科学的知识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学生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才是全面的、丰富的、灵活的、动态的、自主的和富有创造性的。感触最深的一节课利津县第二中学 续朋 2008年7月19日 14:27:08 听了平度一中张老师的生命活动的承担着蛋白质后,感触很深,受益良多。下面先谈谈自己钦佩之处:1.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张老师以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和洗发水广告导入,让学生举例,让学生意识到这

29、节课的内容与生活是紧密相连的,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2.运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如模型演示法,张老师让学生在制作氨基酸模型中得出氨基酸的结构通式;再如角色扮演法,氨基酸脱水缩合形成肽链及蛋白质结构的多样性是本节的重点内容。角色扮演法更是这节课一大亮点,使课堂妙趣横生,同时使教学内容非常的直观清晰,让抽象知识鲜活起来。3.探究式教学,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张老师让学生动手制作氨基酸模型,得出氨基酸结构特点,既加深了学生的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学生的自身体验大大减小了学生抽象思维的难度。4.注重了科学史教育,我国是第一个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的国家这一故事插入

30、的非常自然,渗透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这节课窃以为也有一些瑕疵,比如:1.洗发水广告的引用不太合适,广告是不能进课堂的,而且这个广告不科学,不是洗洗头发氨基酸就能进入发丝里的,氨基酸是食物消化吸收以后有血液循环运到毛囊细胞里的。2.这节课标题是生命活动的承担着蛋白质,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蛋白质功能也是这节课的一个重点,但张老师处理的稍显单薄。一箭三雕利津县第二中学 续朋 2008年7月20日 14:56:15 一箭三雕植物生长素的发现教学设计导入:利用多媒体演示:向日葵一天的变化;窗台上的花的变化。提出以下几个问题:1你看到了哪些现象?2这些现象是由哪种刺激引起?3引起它们的刺激在方向上有

31、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再问:植物体表现出的向光性对它的生活有什么意义?(学生讨论,并以实例分析回答:适应环境。)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现象属于向性运动?(学生举例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向性运动普遍存在。)教学过程: 1.从录像中看到:幼苗一出土,受到单侧光照射,就会表现出向光性,可见,引起向光性的外界因素是单侧光。那么,单侧光这个外因又是通过什么内因在起作用?如果假设内因是植物激素,同学们可能会问:激素在幼苗的哪一部分呢?为了弄清楚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了解玉米幼苗的结构。动手操作:学生分组解剖玉米幼苗,观察胚芽鞘和胚芽。教师引导学生推测:由于单侧光会先照到胚芽鞘,激素可能会在胚芽鞘。 2.用什么实

32、验证明,向光性与外面的胚芽鞘确实有重要的关系?学生讨论、发言,提出的办法是:剥去鞘后看看胚芽对单侧光照射是否有反应。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提出对照组。用课件出示实验结果。学生推导出结论:玉米幼苗向光性与胚芽鞘有关。3.上面这个实验剥去的是近乎全部胚芽鞘,范围太大了,能否进一步探讨:激素是在胚芽鞘的尖端,还是在尖端的下部?同学们大胆假设,设计出证明实验。 学生分组讨论后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及预期结果。 请实验小组同学介绍他们的实验方案和结果,学生观察后推导出结论:玉米幼苗的向光性与胚芽鞘尖端有关。4.根据我们上体育课列队转弯跑步的经验可以推测:胚芽鞘弯向光源,是两侧生长速度不同。看来,激素影响的是生长速

33、度。既然影响生长,可不可叫生长素,本节我们研究的课题就是生长素的发现。提问:那么,生长素主要影响的是胚芽鞘哪一部分的生长速度?如何利用一种巧妙的方法能够让大家看清楚胚芽鞘某个部位明显生长了?(学生讨论,建议在胚芽鞘上涂色、画线)引导学生分析选用最佳方案,即画竖线。指出画竖线不仅方便可行,又可以反映细胞微量的变化。利用课件展示画竖线实验及其结果。学生说出观察结果,推导出结论:玉米幼苗胚芽鞘尖端的下部明显生长。通过实验结果看到尖端没有生长,实线很清楚。5.通过切尖实验知道,激素有可能在尖端,而划线实验又看出明显生长的部位在尖端以下,这时同学们会提出什么疑问?(回答:尖端的生长素怎么影响到了下部生长

34、?会不会是从尖端运下来的?) 真能运下来吗?要有一种实验材料能把尖端的生长素提出来就好了。这种物质就是海藻的提取物琼脂。(通过录像演示同学在实验室配制琼脂平板的过程。) 请同学们考虑:怎么才能让胚芽鞘尖端的生长素转移到凝固的琼脂块中呢?(学生讨论后提议:将尖端切下来放在琼脂上。)这样做真能转移成功吗?既使成功,转移过来的生长素能不能替代真正的尖端发挥作用?怎么设计实验来证明?将关键步骤画成简图。(学生讨论。画图,然后,请同学将简图在实物投影仪上打出,讲解提出的假设、实验设计及预期结果等。)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该方案的利弊,强调注意可行性,以及对照原则。教师利用计算机演示出生长素转移的具体过程。引导

35、学生推导出:玉米幼苗胚芽鞘尖端产生了生长素,生长素是向下运输的。6.胚芽鞘弯向光源生长,是两边生长速度不同,从而推知鞘两边生长素浓度不同。那么,是生长素多,细胞长得快,还是生长素少,细胞长得快?如何证明你的推论呢?如果还用接触了胚芽鞘尖端的琼脂做实验,怎么摆放琼脂块,才会使胚芽鞘两边生长素的量不同?(学生提议:可偏放琼脂块。)教师利用录像演示偏放琼脂块的实验及其结果,并利用计算机演示生长素具体运输过程。(学生观察、分析后解释胚芽鞘弯向放琼脂块对侧生长的原因,即生长素浓度不同引起胚芽鞘弯曲生长,并试着解释自然情况下,单侧光引起植物向光生长的原因。)教师用计算机演示植物向光性生长的原因,让学生自己

36、判断刚才解释是否正确。并归纳板书。7.那单侧光必须照到胚芽鞘的什么部位,即尖端还是尖端的下部,才会引起生长素分布不均呢?怎样设计实验来证明?(学生讨论后提出假设。实验设计和预期结果。)教师展示实验小组同学的实验结果。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玉米幼苗的感光部位是胚芽鞘尖端。小结:植物表现出的向光性确实是受生长素调节作用的结果。经科学家郭葛测定,生长素的化学成分是蚓跺乙酸。可见,吲哚乙酸可以使细胞生长,特别是细胞纵向伸长的生长。到此为止我们完成了7个实验,其中4个是达尔文、温特、郭葛等科学家在探索生长素的过程中做过的经典实验,其他3个是我们自己设计的。说明只要掌握了科学的思路和科学的方法,就能有所创新

37、。经过了亲身体验后,请同学们谈谈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应包括哪些内容?(学生按程序归纳出实验方案内容,教师整理后板书)作业:是否生长素越多,细胞纵向伸长越快?如何设计实验证明?课下试着写一份实验方案。 设计说明:该教学设计是一个典型的探究式教学特例,以生活实例引入,注重了与生活的联系。该设计层层深入,用七个小的实验设计(每一个都可以算作一个完整的探究实验,有实验假设、实验设计、预期结果、实验结论),把生长素的发现过程再现了一遍。设计充分体现了探究的作用,在探究中获取知识结论,在探究中培养能力,在探究中渗入科学史教育,培养情感态度价值观,真正做到了朱正威先生提出的用探究教学实现“一箭三雕”用探究教学

38、达成三维教学目标。探究教学的环节:探究的本质包括三个方面:问题质疑,实验证明,逻辑判断怀疑是审视的出发点,实证是判断的尺度,逻辑是辩论的武器。由此可以看出,探究教学的环节有五个:1. 引导目标,激发兴趣2. 创设条件,自主参与3. 组织研究,体验发现4. 引导创新,应用实践5. 反思小结,巩固提高探究是一种态度利津县第二中学 续朋 2008年7月21日 14:40:37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探究教学一例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既然人类弄清了各种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也知道了它们如何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那么,人类能否在生物圈之外建造一个

39、适于人类长期生活的生态系统呢?美国的科学家们做了这样的实验。教师分发“生物圈II号”实验资料(教师应对教材有关的内容加以补充,如:建造的时间、占地面积、空间大小、投入研究的资金、实验的时间和方法、出现的问题、实验结果及其分析),指导学生阅读。讨论下列问题:1.科学家们为什么要建造“生物圈II号”并进行实验呢?(回答:深入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试验人类离开地球能否生存。)2.在“生物圈II号”中模拟生物圈建立了哪些生态系统?里面有哪些成分?(回答:有微型的森林、沙漠、农田、海洋、溪流;里面有土壤、水源、空气、太阳光,多种多样的动植物和微生物等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40、应有尽有。)3.八位科学家原打算在“生物圈II号”中自给自足生活两年,为什么中途撤出了?这个实验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回答:1由于土壤中的碳与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部分二氧化碳又与建“生物圈II号”的混凝土中的钙反应生成碳酸钙,导致氧气含量由21下降到14,二氧化碳含量猛增。2昆虫中除了白蚁、蟑螂和蝈蝈外基本死亡,食物链等营养结构联系中断。3靠花粉传播繁殖的植物都灭绝了,粮食严重减产。 )4.生物圈1号出现这些问题了吗?“生物圈II号”实验失败说明了什么问题?(回答:生物圈1号没有出现这样的问题,整个生物圈保持相对稳定。该实验的失败表明,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人类还无法建造一个脱离地球自然环境而

41、又能让人类休养生息的生态系统。)教师讲述:原因是这样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难以像真正的生物圈那样,长期保持相对稳定,具备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就是本节课要探讨的内容。教学过程:一、.抵抗力稳定性.出示简单草原生态系统模型(草羊狼)提问:当该草原迁入一群羊后,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让学生利用模型演示(回答:羊群迁入后,一方面吃草增多,草在短期内数量减少,造成羊群食物相对短缺;另一方面狼的食物充足,在一定时间内繁殖增多,两方面的结果使羊的数量又减少。随着羊的数量减少,狼食物短缺,种内斗争加剧,数量也减少,而草的数量由于羊的减少而逐渐增多,最后三者的数量保持在一定范围内。)讲述:由于生态系统中生物的迁

42、入,迁出及其它变化使生态系统总是在发展变化的,当生态系统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它的结构和功能能够保持相对稳定,我们就把: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称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问:你们都到哪旅游过?(回答:)提问:去过原始森林吗?(回答:没有。)那里树木郁郁葱葱,百鸟争鸣,风景秀丽迷人。科学家经过调查调查,发现原始森林里害虫种类非常多,它们以林木为食,但是在那里从未出现害虫的大发生,也从未造成大的伤害。 提问: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回答:害虫数量增加时,食虫鸟类由于食物丰富,数量也会增多,这样害虫种群就会受到抑制。)讲述:答得非常好,正是由于生态系统调整本身各成分的数量,抵抗了外

43、界的干扰。在生物学上就把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的能力,称之为抵抗力稳定性。提问:你们还能举出一些能证明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的实例吗?(回答:气候干旱时,森林中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一般不会有大的变化。;池塘生态系统受到轻度污染(例洗衣服的泡沫)后,第二天消失了。)组织学生讨论:(1)抵抗力稳定性的本质(核心)是什么?(抵抗干扰、保持原状);(2)判断同学们所举的例子是不是属于抵抗力稳定性。利用学生所举的抵抗力稳定性实例提问:这些生态系统是怎样保持这种稳定性的?(回答:调整生态系统自身的结构和功能。)提问:是谁去调整的?(回答:生态系统自身。)讲述: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抵

44、抗力稳定性,就是因为生态系统内部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课件展示北极苔原生态系统图片及食物网简图。提问: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多吗?该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如何?假如地衣大面积死亡,将产生什么结果?该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如何? 组织学生讨论回答讲述: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单纯,营养结构越简单,自动调节能力越小,抵抗力稳定性越低。展示热带雨林生态系统图片及食物网简图,按相同步骤由学生总结出:生态系统中各个营养级的生物种类越多,营养结构越复杂,自动调节能力越大,抵抗力稳定性就越高。二、恢复力稳定性播放淮河流域(或大湖)污染及治理的录像。提问:这些水域在环境污染下,还能保持稳定性吗?说明了什么问题?(回答:不能

45、,一个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如果外界因素的干扰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的相对定状态就会遭到破坏。)提问:停止排污后,这些水域又出现什么变化,说明了什么?(回答:又恢复了原状。外界因素的干扰消除后,生态系统具有重建稳态的能力。)讲述:生态系统在遭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以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就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等方面。分组讨论:讨论题1,河流、草原、北极苔原。森林生态系统哪些具有抵抗力稳定性?哪些具有恢复力稳定性?讨论总结: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是生态系统中同时存在的两种稳定能力。讨论题2,比较草原、北极苔原、森林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

46、性谁强谁弱?恢复力稳定性谁高谁低?(学生讨论回答:略)接着提问:为什么抵抗力稳定性强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低?(学生讨论回答:略)讲述: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之间往往存在着相反的关系。三、生态系统稳定性意义“生物圈II号”实验给了我们什么启示?(回答:人类既然离不开地球,就应保护好地球,保护好人类赖以生态的自然环境。)提问:我们应该怎样维持地球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生踊跃回答)“不买使用氟利昂的冰箱” “多植树、种草种花” “不使用一次性木筷和饭盒” “不乱砍滥伐森林” “控制污染物的排放”讲述:同学们讲得很好,我们要保护好地球人类唯一的家园。小结:1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总是处于不断变化的

47、过程中,生态系统的稳定只是相对的稳定。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一种能力。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4生物圈是人类生存的唯一环境,而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态,我们要保护并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反思 探究既是教学内容也是教学策略,更是一种态度。探究教学的形式是多样的,实验探究、模型建构、课堂演示、社会调查、思维探究都是探究教学的形式。不要把探究教学看得太神秘,或者当成一种负担。所以教师首先要改变态度,将探究教学真正融入课堂。窃以为本教学设计是一个不错的探究式教学案例,下面几条是我认为成功之处,如有不当请多指教。1. 以科学故事导入,“生物圈II号”的例子很有趣,其失败更引发学生关注,精心设疑,让学生逐步深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