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实验专题.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68381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86.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物理实验专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八年级物理实验专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八年级物理实验专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八年级物理实验专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八年级物理实验专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八年级物理实验专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物理实验专题.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八年级物理实验专题一、探究固体熔化时温度的变化规律(2014年不考)1、如图所示是“探究海波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装置。(1) 实验中除了需要图中所示的实验器材以外,还需要_ 。(2) 将温度计A插入试管中时,温度计的玻璃泡_ 。将装有海波的试管放入装有热水的烧杯中加热,试管浸在水中的深度要“适当”,这里“适当”指试管不接触烧杯底部及试管中装有海波的部分完全浸没在水中。(3) 实验时先把海波弄成粉末状装入试管再放入热水中,并不停地用搅拌器B搅拌,其目的是使试管里的海波受热 ,同时使海波温度上升的 (填“快”、“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记录各个时刻温度的时间间隔如果过长可能会

2、 。(4) 如果实验时海波熔化的时间太短,得不出晶体熔化规律及它的熔点,请你写出两条可行改进的办法 _ _ _ 。丙 第1题图 第2题图2、 小宇同学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对冰加热根据实验记录画出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 如图所示,请你回答:(1) 图甲中温度计的示数为_(2) 由图乙说明冰是 (填“晶体”或“非晶体”),熔点为_,冰熔化所用时间 min;水的沸点是 ,说明当时水面上的气压 一标准大气压。BC段是 状态,内能 (填“增加”或“减少” );这段表示的物理意义是 ;DE段物质的内能 (填“增加”、“减少”);这段过程中,可以看到有大量的“白气”冒出,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 后 。 这段表示

3、的物理意义是 。(3) 图像中的EF段 (填“是”、“不是”)根据实验数据画出来的理由是 。(4) 小红在探究冰的熔化时,将装有碎冰块的烧杯直接放置在空中,不用酒精灯加热,这样做不能使烧杯均匀受热,还能使用冰的温度升高的较 ,实验时用搅拌器不停地搅拌碎冰块,使烧杯内各部分受热均匀,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丙图是由实验记录的数据绘制的冰熔化图像,由图像可知,AB段和CD段的倾斜程度不同,是因为冰的吸热能力比水的 ,即C冰 C水。 二、探究水的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1、 在“探究水的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中,某实验小组观察到图甲、乙所示的两 种情景。 (1) 水沸腾时的情景是图 ,理由是当水沸

4、腾时,形成的大量气泡不断上升、变大,到水面破裂开来。水沸腾前的情景是图 ,理由是水没有沸腾时,气泡中的水蒸气在上升过程中遇冷收缩,气泡变小。沸腾前杯中水的内能 ;是通过 的方式改变水的内能的。丙甲 乙 第1题图 第2题图(2) 实验中放置石棉网的铁圈位置和悬挂温度计的铁杆位置非常重要,组装该实验装置时 这个组应先调整固定 (填“铁圈”、“铁杆”)的位置。实验时他们向烧杯倒入热 水而不用冷水,是为了减少水从加热到沸腾所需要的时间。刚倒入热水时发现温度计 管壁模糊很难看清示数,这一现象发生的物态变化是先 后 (填物态变化的名称)。(3) 这个组的同学用温度计测小烧杯中水的初温时的操作如图A,读数的

5、操作如图B。(4) 实验用的温度计是根据 制成的。(5) A图中操作的错误是 。(6) B图中读数操作错误的是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 中液柱的液面相平)。(7) 按照正确的操作,当水温升到90时,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直到水沸腾5min后停止读数,部分数据记录如下表: 时间/min012345678水的温度/9092949898989898 第3次数据没有记录,当时温度计示数如丙图所示,请将漏填的数据填在表格内。 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 ,由此这个组判断出当时大气压 (选填“高于”、“等于”或“低于”)1标准大气压。与其他组交流时才发现别的组测得水的沸点都是100,于是

6、这个组否定他们的判断,他们否定自己的判断的理由是若当时大气压低于一标准大气压,别的组测得水的沸点就不会都是100。这个组认真检查他们的操作并没有问题,猜想可能用的温度计有问题,导致较大的误差。为了验证他们的猜想是正确的,他们的作法是用自己组的温度计与其他组的温度计同时测量同一杯水的温度,比较测量的温度。 四个小组根据各组的测量数据,分别绘制了水的温度和时间关系的图像,如下图所示。其中能正确反映研究水沸腾过程中温度随时间变化关系的图像是( ) 根据你选择的图像可知水沸腾的规律是 。(8) 为了减少加热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 , 。2、在做“探究水的沸腾时温度变化的特点”的实验时,如图所示,甲、乙

7、、丙三组同学 分别从A、B两套器材中任选一套来完成实验:(实验室已准备多套A、B装置)(1) 甲组同学发现所测水的沸点高于100,他们选择的是_(填“A”或“B”)套装置。(2) 乙、丙两组同学虽然选用的实验装置相同,但水开始沸腾的时刻不同,他们绘制的沸腾 图像如图C所示:a、b两种图像不同的原因是水的_不同。(3) 通过分析图像C,归纳出水沸腾的特点是:_ _。 三、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1、为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小明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把一个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把一张纸板ENF竖直地立在水平的平面镜上(纸板与水平的平面镜垂直)。(1) 请在图中标出反射角的度数。(2) 小明想探究“反

8、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他将纸板NOF向前折或向后折,在纸板NOF上观察不到反射光线(反射光线的位置不发生变化);若将两块 纸板放在同一平面上,在纸板NOF上看到反射光线,说明: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平面内。(3) 接下来在纸板上用笔描出入射光线EO和反射光线OF的径迹,取下纸板用量角器测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并记录在数据表格里;改变入射光线的方向,再测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的目的是多次实验得到一个普遍正确的结论。得出结论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角等于入射角。(4) 如果让光线逆着OF的方向射向镜面,会发现反射光线沿着OE方向射出,这表明: 在反射现象中,光路

9、可逆。(5) 实验时从纸板前不同方向都能看到光的传播路径,是因为光在纸板上发了漫反射。(6) 实验得出的结论是:在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都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四、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1、小红在“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里。(1) 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定律;特点是正立、等大的虚像。(2) 刻度尺的作用是为了比较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关系;(3) 用两支外形相同的蜡烛的作用是为了比较像和物体的大小的关系;(4)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好处是玻璃板既能像平面镜一样反射成像,又能透过玻璃板 看到后面的蜡烛,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和

10、确定像的位置。(5) 实验时,将一张大纸铺在水平桌面上,在纸上竖立一块玻璃板(玻璃板与水平桌面垂直)作为平面镜,沿着玻璃板在纸上画一条直线代表它的位置,把一支点燃的蜡烛竖立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一支外形相同但不点燃的的蜡烛,竖立着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改变几次点燃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移动平面镜后面的蜡烛,每次看上去它跟前面那支蜡烛的像完全重合,这样操作的目的是为了探究像和物体的大小关系;再在纸上记下每次蜡烛的像的位置和物体的位置,并用刻度尺分别把每次蜡烛和它的像的位置连接起来。这样做是为了探究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位置的关系(是否垂直);最后用刻度尺分别量出像

11、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是为了比较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的关系。实验过程重复做了几遍是为了多次测量得出一个普遍正确的结论;她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是平面镜所成像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相等,像和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平面镜成虚像)。还可表达为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2、小红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 (1) 她应选择 (选填“较厚的 平板玻璃”、“较薄的平板玻璃”或“平面镜”)来进 行实验,否则成的像与物体不重合,因为光在较厚的平板玻璃上有两个反射面,两次反射成像;为了便于观察所成的像,该实验最好在 (填“较明亮” 或“较黑暗”)的环境中进行。(2) 如上

12、左图所示,小红将点燃的蜡烛A放在平面镜前,观察到镜后有蜡烛A的像A此时在镜后移动与蜡烛A外形相同的蜡烛B,使其与像A 完全重合但小红无论怎样移动蜡烛B,始终不能与像A 完全重合,你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 。(3) 发现问题并改正后,移动蜡烛B能与A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得出的结论 在物理学中这种方法叫做 (“转换法”、“控制变量法”);移去蜡烛B,在其位置上放一个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蜡烛A的像,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是 填(“虚”或“实”)像。(4) 小红经过三次实验后,在白纸上记录的像与物对应点的位置如上右图所示,下一步她应 用刻度尺分别把 连接起来,测量连线与镜面是否 , 并分别测量 。

13、(5) 实验时,如果将蜡烛向靠近镜面的方向移动,那么它成的像向 镜面方向移动(填“远离”、“靠近”)。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6) 她为了使得出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结论更可靠,进行了几次实验,具体做法是保持 的位置不变。改变 的位置,每次使蜡烛B与蜡烛A的像 。五、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1、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1) 如图所示,将蜡烛、凸透镜、光屏从左往右依次放在光具座上,点燃蜡烛后,调整蜡 烛、凸透镜、光屏的高度,使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并且在同一直线上的目的使烛焰清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的位置。次 数123456物距U/cm403530252

14、015像距V/cm13.5141516.72030(2) 依次改变蜡烛的位置,并移动光屏,直到在光屏上成到清晰的烛焰像,并将毎次记录的数据填入上表中。(a) 该凸透镜的焦距是 cm;在14次实验中,所成的是 像;你 是用UV 或 U2f 或2fVf的方法来判断的;这与生活中 成像规律相同。(b) 第6次成的像比第5次的 ,所成的是 像,你是用 或 或 的方法来判断的;这与生活中 成像规律相同。 (c) 在第5次实验后,若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用一个焦距是12cm的凸透镜代替这个凸透镜且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要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这时应将光屏向 (填“远离” 、“靠近” )凸透镜方向移动。此

15、时成像规律是 。 生活中用变焦照相机拍照时,如果把被摄景物的像摄大点,应使照相机的焦距调 些。在第5次实验后,若保持蜡烛的位置不变,用一个焦距是8cm的凸透镜代替这个凸透镜且保持凸透镜的位置不变,要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清晰的像,这时应将光屏向 (填“远离” 、“靠近” )凸透镜方向移动。此时成像规律是 ; 生活中用变焦照相机拍照时,如果把被摄景物的像摄小点应使照相机的焦距调 些。(3) 若将蜡烛放在A点,光屏在B位置上,为了找到清晰的像,应将光屏向 (填 “左或“右”)移动使光屏B移在 到 之间。若这时将蜡烛放在B点,光屏放在A位置上,由 像变成 像 。(4) 由表格数据可知: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减

16、小,像和像距变 ;现将蜡烛放在C点, 凸透镜位置不变,在光屏上 成像(填“能”或“不能”), 你是根据 判断的,这时透过凸透镜观察到烛焰成 像。若希望看到更大的虚像,应将蜡烛向 (填“左”或“右”)移动但不能到焦点,说明凸透镜无论成实像还是虚像,当物体向焦点移动时像变 。(5) 若小明在做此实验前不小心将这个凸透镜打成两半,他用其中的一半做实验仍能得出 凸透镜成像规律,只是成像时的亮度与整块的相比 (填“增强”或“减弱” );若做实验时凸透镜上落一个蚊子,则在不屏上 得到它的像(填“能”或“不能”);在实验结束整理器材时,小明偶然在凸透镜上看到了身后景物正立、缩小的像,这个像是由光的 (填“反

17、射”、“折射”、“直线传播”)形成的。(6) 在实验时烛焰的像成在了光屏上侧,为了使烛焰的像能成在光屏中央,若保持蜡烛和凸 透镜不动,应将光屏向 移;若保持凸透镜和光屏不动,应将蜡烛向 移;若保持蜡烛和光屏不动,应将凸透镜向 移(均填“上”或“下”)。若实验时无论怎样移动凸透镜前点燃的蜡烛,在凸透镜后面的光屏上,总得不到烛焰的像,可能是烛焰、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大致不在 。(7) 若用几个发光二级管做成“F”字样,当作光源代替烛焰的好处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 像时不“晃动”,便于观察成像规律。(8) 小明做凸透镜成像实验时,在光屏上得到缩小的像,但此时U”、”、“=”)。小强的实验步骤是:用天平测

18、出空量筒的质量,往量筒中倒入适量的盐水,测出盐水的体积,用天平测出量筒和盐水的总质量算出盐水的质量。最后算出盐水的密度,对上述实验步骤你所持的观点是() A能测出盐水的密度且步骤合理 B测出盐水的密度偏小不可取 C易使量筒从天平上倾斜而摔碎不宜提倡 D. 测出盐水的密度偏大不可取。杯和盐水的质量m1g杯和剩余盐水的质量m2g量筒中盐水的质量mg盐水的密度/ kg.m-3 50.6 甲 乙 丙 第1题图 第2题图2在“测量小石块的密度”的探究课上,某实验小组进行了如上图的实验探究活动:(1) 把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如图乙所示,于是小丽同学直接使用天平进行测量此时同组同学马

19、上阻止说:小丽的做法不对,不对之处是 。 (2) 纠正错误后,发现天平横梁不平衡,指针会向 偏,此时应向_(填“左”或“右”) 端调节平衡螺母,使指针指在分度盘的中线处。(3) 接着把小石块放在天平左盘,向右盘中放入砝码并移动游码,天平横梁平衡后如甲图,则小石块的质量是_g.(4) 然后用一细绵线系住小石块,放入盛有水的量筒中,如图丙所示,再取出小石块,此时 量筒中水的体积是20 mL,则小石块的体积为_cm3.(5) 利用密度公式计算出小石块的密度是_kg/m3。该小组测算得的密度_(填 “偏大”或“偏小”)3、小芳用天平测一块实心塑料块的质量,天平平衡后如图甲所示,把塑料块放入装有酒 精的

20、量筒中,放入前、后量筒的情况分别如图乙、丙所示(1) 将测量值和计算值填入下表,此时它受到浮力是 (酒精=0.8g/cm3);(2) 若将它放在装水的量筒中,它受到浮力是 ,露出水面体积与浸在水中体积之 比是 。(3) 若先测塑料块的体积,再测其质量,则测得的塑料块的密度值偏 。塑料块的质量m/g量筒内酒精的体积V1/ cm3量筒内塑料块和酒精的总体积体积V2/ cm3塑料块的体积V/ cm3塑料块的的密度/kg.m-3第3题图 第4题图4、某同学在测量正方体金属块密度时: (1) 先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将游码移至标尺_ 处若发现天平指针位置如图甲所示,则应将平衡螺母_(填“左”或“右”

21、)调节调节天平平衡后,在正确测量的情况下,右盘内所加的砝码和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乙所示时,天平平衡,则被测金属块的质量为_g。(2) 用刻度尺测量金属块边长如图丙所示,则金属块边长为_ cm,积体是 _ cm3。 根据密度公式代入数据计算,可得此金属块的密度为_kg/m3。5、在“测盐水的密度”的实验中,用的天平配的砝码有100 g、50 g、20 g、10 g、5 g各两个 。(1) 小王同学进行了下列实验操作: A将烧杯中盐水的一部分倒入量筒,测出这部分盐水的体积V。 B用天平测出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 C用天平测出烧杯和剩余盐水的总质量m2。 D调节天平时应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的零刻度

22、线处,然后调节天平的平衡螺母,使天 平横梁平衡E.用公式算出盐水的密度,以上操作的正确顺序是: (填字母代号)。(2) 小王测量烧杯和盐水的总质量m1时,估计盐水和烧杯的总质量在150 g左右试加砝 码时,应用镊子夹取 g、 g的砝码各1个放入右盘中,指针向右偏,则应取下_g的砝码,换成砝码分别是 g, g、 g的放入右盘中,同时向 适当调节 ,直到天平再次平衡。(3) 图乙是小李同学在实验操作过程中的情况他存在的错误是: , 。 七、二力平衡的条件1、如图是探究“二力平衡的条件”的实验装置。(1) 把小车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目的是防止重力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力对实验的影响;做实验时用小车而不用木块且

23、桌面光滑是为了减小摩擦力对实验的影响;实验时把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的目的是尽量保持小车在水平方向上只受两个力的作用。(2) 本实验所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该实验是通过让小车在水平方向上是否处于静止状态,来判断小车在小平方向受到的二力是否平衡。具体判断的方法:若小车运动状态改变了,则它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二力不平衡。若小车运动状态不变,则它在水平方向上受到的二力平衡。(3) 向挂在小车两端的托盘里加砝码,先使两托盘里的砝码质量不相等,再使两托盘里的质量相等,可以看到小车在两托盘里的砝码质量 时静止。说明它此时受到的二力是平衡的;结论:在“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直线

24、上”时。还需满足“两力的大小相等”这个条件二力才平衡。(4) 把小车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扭转一个角度后释放小车转动,直到它受到的两个力在同一直线上后才静止。结论:在“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时,还需满足“在同一条直线上” 这个条件二力才平衡。(5) 若把两托盘里质量相等的砝码分别挂在两个相同的小车上,将它们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 上,并使它们受到的拉力方向相反且在同一条直线上,释放后,发现小车向相反方向运 动。结论:在“两个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还需满足“作 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这个条件二力才平衡。(6) 若把小车放在光滑的水平桌面上,使两托盘里的

25、砝码质量相等且在小车的同一侧,同一直线上,释放后观察小车向挂托盘的方向运动,说明它此时受到的二力是不平衡的。结论:在“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大小相等、在同一条直线上”时,还需满足“方向相反”这个条件二力才平衡。(7) 二力平衡条件是: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如果大小相 等、方向相反,并且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两个力就彼此平衡。 八、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么因素1、小林同学做“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实验。(1)实验中研究问题的方法叫控制变量法;实验所依据是二力平衡知识。(2)把木块放在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做匀速直线运动的目的:使木块受到的滑动摩擦力等

26、于弹簧测力计对木块的拉力。(3)甲、乙两图得出的结论:在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时,接触面所受的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4)甲、丙两图得出的结论:在接触面所受的压力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5)乙、丙两图的实验不能得出结论,因为这两步操作既没保持接触面所受的压力不变也没保持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不变。(6)甲、乙、丙三图的实验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所受的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糙程度有关。(7)在这个实验里,改变木块与长木板之间的压力是通过改变放在木块上的砝码;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是通过换用材料相同但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长木板。(8)小林同学还想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受力面积的大小的关

27、系,他的操作是把同一木块 分别平放、侧放在同一个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以 相同的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并分别记下弹簧测力计示数F1、F2; 分析论证:若F1=F2说明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无关;若F1F2说明滑动 摩擦力大小与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9) 同组的小红还想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的关系,她的操作是:把同一 木块平放在同一个水平长木板上,用弹簧测力水平拉动木块,使它沿长木板以不同 速度做匀速直线运动,并分别记下弹簧测力计示数F1、F2。 分析论证:若F1=F2说明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动的速度大小无关;若F1F2说明 滑动摩擦力大小与物体运

28、动的速度的大小有关。(10) 小明在甲图中将木块沿竖直方向切去一半后,测得木块受到的摩擦力为原来的一半, 由此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随受力面积的减小而减小,你认为他的探究过程存在的 问题 。 2、小刚和小明两个同学“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的因素”,分别设计了如图甲和图 乙所示的实验。 甲 乙 (1)小刚按图甲实验用手通过弹簧测力计匀速拉动木块A,读出弹测力计的示数,即可测出木块和木长板之间的滑动摩擦力。 (2)小明将弹簧测力计一端固定,另一端钩住木块B,木块B下面是水平放置的长木板实验时小明向右水平拖动长木板,然后读出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即可测出木块B和长木板之间的摩擦力。这时木块相对长木板是

29、 的,相对桌面 的。(填“运动”、“静止”) (3) 请你画出木块B在水平方向上所受力的示意图。 (4) 小明的作法所依据的原理是 。你认为 的实验设计更好,理由 是:a 。 b 。 (5) 如果要想利用图乙装置来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长木块所受的压力大小的关 系,具体操作是:应仍将木块B水平放在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在木块B上放上砝 码向右水拖动长木板。 (6)如果要想利用图乙装置来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具体操作是:应仍将木块B放在材料相同表面粗糙程度不同的水平放置的长木板上,向右水平拖动长木板。 (7) 在图乙中为了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物体间的接触面积大小有

30、关时,小明用每 个面光滑程度相同的长方体木块按照图乙所示的方法分别侧放、平放在水平放置的长 木板上进行实验。小明的做法是 (填“正确”或“错误”)的?理由是 。 若两次拖动长木板向右滑动,若弹簧测力计对B物体的拉力 B物体受到的摩擦 力(填“大于”、“等于”、“小于” ),说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积的大小无关。(8) 在图乙中为了研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长木块运动的速度是否有关时,两次分别以不同的速度拖动长木板向右滑动,若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长木块的运动速度大小无关,则两次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填“相同”、“不同”)。(9)小林发现教室的门关不紧,他将门和门框间夹几层纸门就关紧了,这种作法的道理与 本实验是的 两次实验相比得出的结论是一致的。下雪天公路上太滑,交警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