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快速公交系统(BRT)建设管理.ppt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688997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PPT 页数:39 大小:1.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杭州市快速公交系统(BRT)建设管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9页
杭州市快速公交系统(BRT)建设管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9页
杭州市快速公交系统(BRT)建设管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9页
杭州市快速公交系统(BRT)建设管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9页
杭州市快速公交系统(BRT)建设管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杭州市快速公交系统(BRT)建设管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杭州市快速公交系统(BRT)建设管理.ppt(3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杭州市快速公交系统(BRT)建设管理情况汇报,根据建设部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意见(建城200438号),杭州市委、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构建“城市公交优先”体系解决市民“出行难”问题的实施意见(试行)市委发200434号文,正式提出建设快速公交系统。,一、快速公交一号线建设情况二、营运情况及成效评估三、几点体会,一、快速公交一号线建设情况,(一)设计建设基本理念,根据杭州道路实际,遵循城市有机更新的理念,秉承尊重现实,最小干预的原则,参照国外BRT相关技术标准,在既有城市道路上建设的快速公交系统。,(二)线路概况,B1线是连接主城与下沙副城的城际快速公交干线。下沙副城是杭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和大学城所在地,面积50多平方千米,规划人口50万,现状人口约20多万;沿线共有70余条公交线路与其相交和相叠,换乘十分方便。,(三)基本设计指标,线路全程28公里,规划设置23对中途停靠站,6个换乘枢纽站,设计平均运送速度,达到2225以上公里/小时。设置:开放式专用车道、信号优先、水平登降、站台售票、站台闸机、站台门系统、智能交通等设施。最大设计客流15.7万人次/日,高峰客流运送能力为9600人次/小时,线路最高配车为100辆18米铰接车。,B1线一期工程全程为28公里,共建成13对中途站,1个停保场,3个始发站,平均站距为2公里。运行方式采用路侧公交专用道行驶,右侧开门,侧式站台。线路

3、开通后根据市民和下沙开发区政府要求,中途站增加到15对。投资1.5亿,由财政从城建资金中拨付。,(四)一期工程建设情况,1、调度组织方式,B1线采用干线与区间相结合的调度组织方式。其中干线为黄龙公交站至下沙高教东区,全程为28公里。区间为黄龙公交站至下沙城,全程为23公里。,2、开放式、半开放式专用车道,B1线全程共设置了18公里的双向路侧公交专用道,采用划线和分道器结合。其中在城市中心区4.8 公里范围内采用分道器隔离。必要时公交车和社会车辆可以互相借道行驶。专用车道净宽3.54米,最窄路段为3.2米(位于交叉口进口道)。,车道净宽3.5-4米分道器8*15*100公分,3、侧式站台,B1线

4、采用侧式站台,站台宽度3至5米,长度45至60米,平面高度为32厘米。站台设置付费区和候车区。站台采用封闭式扶栏隔离,与城市和道路景观相协调。,4、大容量车辆配置,B1线配置48辆红色低地板全承载新型大容量城市公交客车,采用德国尼奥普兰技术,车长18米,额定载员160人。该车还配置了先进的空气悬挂系统,德国“曼”欧排放标准发动机,“琥珀拉”推动式铰接装置,“福依特”自动变速器,送清风功能的“冷王”空调,以及ABS、ASR和“依卡斯”系统。,B1线运用了大量的现代化信息技术,其中包括:交叉路口的交通信号优先系统、客运智能调度系统、站台自动门系统、电子收费系统(AFC)、乘客信息服务系统、场站闭路

5、电视监控系统、车载移动电视电话、网络通信系统等。实现公交优先通行、车辆动态监控和智能化调度、水平登降、站内收费、导乘服务、光纤和无线传输的信息化。,5、智能交通系统,结合B1线的开通采取以下优化措施:先后停驶了8条公交线路,调整优化了10条线路,沿线减少200余辆公交车。开通了5条换乘接驳、1条错站停靠补充线、1路夜车线。实行“同台免费换乘”等措施,有5条公交线路实现同台换乘(含B1线)。,6、线路优化,B1线实行全程一票制,票价为每人次4元。各类公交IC卡均可使用。其中成人优惠A卡按票价的50收费;学生优惠B卡按票价的25收费;D、T卡及各类卡的电子钱包区按91%收费。今后实现大范围同台免费

6、换乘,实际票价将与现行公交平均票价接轨。70岁以上老人、伤残军人、盲人、离休干部、现役军人等均可凭有效乘车凭证免费乘车。充分体现了快速公交的大众性、普惠性、公益性、便利性。,7、线路票价,市委书记亲自过问,市委常委公安局长重点联系分工,分管副市长亲自抓。建立由市建委牵头,规划、城管、物价、交警、绿化等等单位,以及相关区政府和设计单位参与的联席会议制度,以例会形式实现决策和协调管理。建委朱金坤主任主持召开了15次工作例会,各类专题协调会议召开过数十次。市公交集团作为建设主体负责整个工程项目建设。以乘客乘车需求为出发点,提高了线路建设的服务品质和公交运营服务管理水平,培育了一支能干大工程的管理队伍

7、。,8、工程建设机制,二、营运情况及成效评估(2006年4月26日2007年4月26),第1个月:日均客流量3.8万人次,最高日达到5.5万人次;高峰小时进站客流达到9000人次;最大站点(武林广场)日进出客流各达到6000人次以上。第12个月:日均客流4.52万人次,日最高客流量7.3万人次,站点最大日进站客流量达到1.5万人次,高峰小时断面通过量达到4200人次。前6个月B1线共运载乘客700万人次。全年达到1606万人次。结论:客流持续增长,包括弃车坐公交车和下沙交通条件改善居住人口增加。公交诱导促进下沙副城人口集聚,规模扩张,疏解中心城区的人口压力。,1、客流情况,B1线平均运送速度为

8、25.5公里/小时,平峰26.35公里。达到了设计营运速度2225公里/小的指标。目前,杭州普通公交时速1214公里/小时,高峰拥堵线路1012公里。到2011年杭州公交平均营运速度目标值为20公里/小时。,2、营运速度,结论:专用道、智能调度、站台售票、水平登降、大开门车辆是营运速度的必要保障。如有专用道的路口车辆一个灯次确保通过,而普通公交有时需要3个灯次,需要8分钟;站台售票、水平登降、大开门车辆大幅度减少乘客上下车时间,在站台停站时间只需1520秒,而普通公交需要4050秒钟。杭州城市结构一主三副六组团,主城与组团、副城距离均在30公里以内,通过快速公交方式基本可以满足1小时通勤圈要求

9、,能够形成“同城效应”。,3、准点率,B1线准点率达到了89.7%;目前,杭州公交线路平均准点率低于30%;2011年杭州公交准点率目标值85%以上。结论:准点率比普通公交线路高3倍,推广快速公交可以迅速改善公交服务水平。,4、候车时间,班次间隔:线路配置车辆48辆,最高峰配车达到75辆(其中27辆为12米低地板公交客车)。高峰时段班次间隔2至3分,平峰间隔3至4分。到2011年市区平均目标值在38分钟;结论:大容量、集约化交通方式减少乘客候车时间。,5、经营效益,职工人数207人,其中司机103人,站务员92人,管理和调度人员12人。全年人均服务乘客7.8万人,是集团人均数的1.5倍。公交I

10、C卡使用率达到51%;日均票款收入达到13万元。全年票款收入约4800万元;人均票款收入23万元;约为集团人均数的2倍多。结论:大容量、集约化的公交运营方式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是全面改善公交普遍亏损局面的有效途径。,6、同台换乘,目前已有5条线路(含B1线),在8个站台实行同台免费换乘服务,全年有190万乘客享受到同台免费换乘服务,乘客减少支出约475万元;日均同台换乘客流从第一个月2000余人次达到现在日均约6000人次,约占每日平均客流12%,这个数字还在增加之中,预计B2并入运行后会有大幅度增加。依托快速公交专用道,围绕“同台免费换乘”方式,形成一个围绕B1线专用道的公

11、交网络系统。,结论:在这个网络系统里乘客支出没有增加,出行时间有所减少。从中可以管窥今后快速公交网络的雏形和换乘系统的格局。以此分析,可以提出以下趋势性结论:公交线路布局模式从“点对点”,有向“换乘模式”转变的趋势;公交枢纽式的换乘设施,有向路段同台换乘模式转变趋势。相信随着这种模式的推广,城市公交线路将逐步减少和优化,城市公交将会更加快速、便捷、高效。,7、专用道效率,目前进入B1线专用道的其他公交线路有7条,配置车辆147辆,逐渐形成骨干线路通行的快速公交走廊,该专用道日均实际运送乘客达到8万人次,相当于杭州一条同等级别,4车道道路每天客流量的2倍(以小车、每车1.5人计算)。结论:以人为

12、计算单位,以实际运量计算,B1线专用道的效率约为城市主干道的45倍。以此推算,城市只要有20%的车道实行快速公交专用道,就相当于把城市现有道路实际通行能力增加了一倍。杭州到2010年计划建设162千米的快速公交线路,按此计算相当于新建162千米4车道的城市主干道,如果通过新建道路形式则需要巨大的投资,如果是在建成区新建这些道路,则更是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天文数字。,在开通3个月对乘客抽样调查表明:对B1线满意率达为96%,92.1%的乘客减少了出行时间,87%的乘客认为有必要建设快速公交,86%的乘客认为公交服务品质得到了提高。结论:乘客评价:“B1线让公交快起来,准起来了,等候和出行时间明显缩

13、短,乘车、候车环境得到较大改善,希望建设更多的快速公交”。一旦成网效率还将成倍提升。注:运行3个月时是社会舆论压力最大的时候,代表城市最大多数人的乘客的支持,更加坚定了我们的信念。,8、乘客调查,9、城市品质,B1线是杭州城市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彰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亲民政府形象。体现“以人为本,关注民生、善待市民,注重公平”的城市亲和力。B1线开通以后,杭州获得的“公交优先示范城市”、“最佳旅游城市”、“畅通工程一等城市”等许多荣誉称号,其中B1线有不可磨灭的功劳,它给杭州获得很高的印象分。结论:“品质之城”是杭州新世纪的发展目标,它是城市最高竞争力的标志。而城市的品质更多反映在城市的细部

14、,反映在城市最普通市民的生活品质和获得的公平待遇,杭州B1线是一个范例,它因此被市民、专家评选为2006年杭州最佳人居范例奖。,10、其他效益,公交诱导效应促进下沙副城人口集聚加快,推动下沙开发区变“建区为建城”城市化策略的实施;促进下沙副城二、三产业的发展,开发区内外商高度关注B1线,因为这关系到企业生产成本和人才集聚。为地铁一号线培育客源。到2011年预计客流量10万左右。“同城效应”使下沙副城多20多万学生、市民能便捷享受杭州主城区的公共设施和服务。杭州B1线“舆论风波”,客观上促进了“公交优先”的理念深入人心,引发人们更加关心城市公共交通、关心交通污染问题。为B2线路建设积累了经验,创

15、造了条件。,快速公交系统建设目标,2004年,杭州市人民政府批复了杭州市大容量快速交专项规划,2010年共规划9条,线路总长度142公里;2020年11条,线路总长度162千米。通过一号线的实施情况的总结,进一步完善杭州市大容量快速交专项规划,加快建设实现规划目标。快速公交二号线前期工作正在进行中。争取明年建成投入运营。,三、几点体会,1、有机更新精明增长,中国的机动化滞后于城市化,出现了“路随车建,房随路拆”的现象,造成巨大的社会浪费。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人们对城市大拆大建进行反思,寻找城市建设的新模式,成为新时期城市建设者努力探索的问题。B1线运行,我们体会到快速公交是城市道路效率的“倍增

16、器”,能够大幅度提升城市道路的效率,缓解城市交通难题,遏止交通污染。杭州B1线利用城市既有道路,通过科学设计,精心筹划,实践了以“最小干预,最高效率”的城市发展新模式,体现了城市交通“有机更新,精明增长”的理念。,随着城市化加速,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结构从单中心向多中心组团式发展,“点对点”的线路组织方式导致公交线路无序、无限制增加,达不到快速准点的要求,已经不能适应。积极探索以快速公交网络为骨干,以路段换乘为标志,以“同台免费换乘”为保障的“换乘模式”,实现运营高效化、线路最优化、市民支出最小化的目标,是城市公交发展的方向。这与现行的换乘指标不符,该指标的初衷是让市民以最低的支出、最快的速

17、度、最便捷的方式满足交通出行,但在现实城市条件下行不通。用新的“换乘模式”则能达到这个目标。,2、城市换乘时代到来,3、专用道是快速公交的前提,BRT的作用、公交是否必须优先,分道器是否安全,车辆是否太贵等问题,经过舆论反复争论和实际运营事实,基本尘埃落定。现在对专用道的效率问题仍然还有不同看法,今年两会仍有提案、议案,提出这个问题。以车为评价标准,从视觉效果看,“一边空空荡荡,一边拥堵不堪”的确令人触目,很容易得出快速公交专用道利用效率不高的结论。如果以人来计算,专用道是普通车道的倍,问题是宣传滞后。在实际运行中,有几个路段限于道路条件,没有施划专用道,这几个路段总长不过百把米,但在高峰时段

18、1个路段就能让你堵上5、6分钟,这种路段多几个,快速公交就变成普通公交了。因此,专用路权是快速公交系统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4、注重理念和细节,“理念引领决策,细节决定成败”是B1线建设过程中最大的体会。B1线工程前期化了1年时间,实际工程建设和审批时间不到半年。这一年时间主要工作就是统一思想,主问题是:线路进不进中心城区、要建地铁还要不要上BRT、要不要专用车道、硬隔离还是软隔离、以车为主还是以人为主、左开门右开门、绿化保护、既有道路要不要改造等,建委、规划、交警、园林、公交集团,以及相关区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各的想法,各有各的的角度,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最终是靠“以人为本,公交优先”的理念达

19、成统一。细节也十分重要,分道器如果再低1、2公分问题就不会如此突出,分道器设置按现在方式给沿线路口保留足够的车辆转弯半径也矛盾不会这么集中。B1线10余起事故都集中在前3个月,分道器设置位置进行调整后,基本没有出过事故。,杭州快速公交引发舆论界轩然大波,褒贬不一,各级媒体,包括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也高度关注,在杭州,BRT更是茶余饭后的主要话题,最后认识逐步得到统一。这个过程中的教训值得汲取:市民的参与城市建设意识、能力日益增强,他们已经不满足于关注政府能提供什么样的公共产品,开始对决策过程、建设过程、资金使用、项目效益等关注起来,参与的意识十分明显,在这方面重视不够也是导致矛盾突出的原因之一。同时建设的BRT车站景观是原来比较担心的问题,由于过程中公开征询了市民的意见,效果很好,基本没有意见。宣传方式落后,消息报道式的宣传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市民的需求,缺乏理性宣传、沟通,市民自然会产生不理解。,5、舆论导向,公共关系(一),舆论导向,公共关系(二),体会:一是要客观理性的宣传;二是注重公共关系;沟通理解最好的渠道是参与,让市民、媒体参与项目的过程中来,才能赢得他们的理解,达到好事办好的结果。吸取经验教训,今年公交周和无车日活动我们制订了专门的公关计划,组织市民参与活动,邀请媒体参与主办一些专项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