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七语下册古诗二首.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689228 上传时间:2023-05-08 格式:PPT 页数:48 大小:2.3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版七语下册古诗二首.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8页
苏教版七语下册古诗二首.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8页
苏教版七语下册古诗二首.ppt_第3页
第3页 / 共48页
苏教版七语下册古诗二首.ppt_第4页
第4页 / 共48页
苏教版七语下册古诗二首.ppt_第5页
第5页 / 共4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版七语下册古诗二首.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版七语下册古诗二首.ppt(4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知人论世。2、在吟诵中感知诗歌意象及其特点,理解诗的含义。3、借助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意象和画面,置身诗境,领会诗人情怀。4、背诵积累。,富安中学刘瑛,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破山,在今江苏常熟;寺指兴福寺,是南齐时候郴州刺史倪德光施舍改建的,到唐已属于古寺。后禅院,指僧人居住的地方。,你知道有关破山寺的知识吗,知人论世,常建,盛唐著名诗人,有常建集,与王昌龄是朋友。一生仕途不得志,晚年的生活基本上是寄情琴酒,隐居作诗。他的诗现存五十多首,多以山林胜景为题材。这首诗抒发了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朗读感知,读准字音、节奏和语速语调,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

2、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li qng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五言律诗:二二一、二一二,理解诗意,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共同讨论质疑解难,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清晨,当我漫步走到这座古寺,初升的太阳照耀着高耸的丛林。一条曲折的小路通向幽静的远方,那里是被花木浓荫覆盖着的禅房。山光明净,鸟儿欢悦地歌唱,深潭倒影,更使人觉得心境的空灵。万物一片静寂,只能听到那悠悠敲钟的回声。,理解诗意,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3、,品读赏析,品读意境: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2、你读后有怎样的感受?,清 晨 入 古 寺,初 日 照 高 林,首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颔联,潭影空人心,山光悦鸟性,颈联,万 籁 此 俱 寂,但 余 钟 磬 音,尾联,古寺、初日、高林、曲径、禅房、花木、山水,这些景物都幽雅、宁静、安闲,即使有鸟儿的欢腾、钟筹的声响,也只是以动村静,更增添了一份肃穆与淡然之气。,品读赏析,品读语言:你喜欢哪句诗,说说喜欢的理由,“清晨”二字点明出游的时间和地点。诗人一大早就“入古寺”,可见他对这块佛教圣地的向往之切。“古寺”“高林”突出了破山寺的幽雅和宁静。,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诗歌赏

4、析,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这一联诗人抓住寺中独特的景物,以静衬静,形象地描绘了山寺幽深、寂静的景色。诗句的妙处在于“曲”“幽”“深”三字留给读者无限暇想的空间,成语“曲径通幽”出自此句。,诗歌赏析,这一联紧承上联,进一步渲染了僧房幽深、清寂。上句表面上是写山光使飞鸟也怡然自乐,实际上,鸟的怡然自乐是诗人心情愉悦的反映。下句写人心对潭影而空,既是诗人表达了宁静的内心感受,也隐约流露了对现实的愤慨和反感。这两句诗以动显静,因景生情,含蓄隽永。,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诗歌赏析,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此联是上一联的补充,进一步以钟磬音响轻轻回荡,以动衬静,映衬山寺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成语“万籁

5、俱寂”出于此句。,诗歌赏析,品读赏析,品读情感: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全诗抓住山寺中独特的景物,运用了以静显静,以动显静的表现手法,塑造了一个幽深静寂、安祥和平、自然高远的境界。抒发了作者寄情于山水的隐逸情怀。,富安中学刘瑛,背诵全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文学常识,知人论世。2、在吟诵中感知诗歌意象及其特点,理解诗的含义。3、借助联想和想象,描绘诗歌意象和画面,置身诗境,领会诗人情怀。4、背诵积累。,第一课时,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而其中素有“洞庭天下水,

6、岳阳天下楼”盛誉的岳阳楼,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巍峨壮丽的风采,古往今来吸引了许多文人墨客登楼抒怀。孟浩然望洞庭,描绘出“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的雄伟景观;范仲淹登高楼,抒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伟大抱负。唐代著名诗人杜甫也登上了岳阳楼,那么,他又抒发了什么情感呢?,杜 甫,登岳阳楼,市一中 王青云,知人论世,杜甫,字,河南巩县人,自号,因他做过工部侍郎,又称,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作是、,真实反映了唐朝由盛而衰的历史和老百姓的疾苦,因而被称为“”,他与李白齐名,并称“”,被人誉为“”。,子美,诗圣,李杜,诗史,“三别”,“三吏”,杜工部,少陵野老,背景,唐代宗大历三

7、年(768)冬,杜甫从公安(湖北)到达岳阳,此诗是诗人登岳阳楼而望故乡,触景感怀之作。时年57岁,距命终仅有二年,患肺病及风湿症,右臂偏枯,左耳已聋。出蜀后,生活上一直无依靠,北归无望,全家人寄居孤舟,随处漂泊,行无止定。,朗读指导:,教师指导:这首诗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深沉缓慢。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朗读感知,昔闻洞

8、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读准:字音和节奏,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ch,ts,理解诗意,结合注释理解诗意共同讨论质疑解难,品读赏析,品读意境: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读后有怎样的感受?,置身诗境,1、在吟诵中感知诗歌意象及其特点,洞庭水、岳阳楼吴楚、乾坤孤舟,2、借助联想和想象,置身诗境,描绘诗歌意象和画面,辽阔雄伟 开阔博大 孤单漂泊,品读赏析,从首联“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一句,你感受到作者登楼的感情

9、怎样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月浮。”写出洞庭湖的什么特点?体会坼、浮的妙处。“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面对浩渺的洞庭湖,诗人只是感叹自己的身世吗?,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叙事),诗人青年时代当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如今,祖国山河残破,疮疾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写景),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浮”:动态感,在诗人的

10、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 一派壮阔的图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老病”: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两年,身体衰弱不堪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抒情),“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有孤舟”: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抒情),从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

11、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互为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名句赏析,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这是诗的颔联,既是实写,又寓想象。从楼上望去,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把祖国东南之地划分为吴楚两半;水天相接,似乎天地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一“坼”一“浮”,就把洞庭湖浩翰无际的磅礴气势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景色宏伟奇丽,意境阔大。这两句彰显了诗人精神空间的宏伟和辽阔。,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明王嗣奭,宋 刘须溪,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写洞庭湖的千古绝唱,能够与之比美的,只有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诗中的“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主旨:,这是一首表现诗人热爱祖国河山和关注人民生活重大主题的抒情诗。通过对洞庭湖雄伟壮阔景象的描绘,触景生情,抒发了诗人自己年老多病,不能为多难的国家出力的感慨,表现了诗人忧国忧民的伟大胸怀.,阅读积累,运用联想和想像将两首诗中的写景名句分别改写成一段写景文字。搜集与两首诗意境及感情相同或相近的古诗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