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德育教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生德育教育.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贵刊编辑:您好! 我是湖南省湘西州第二民族中学教师:熊朝胜,今向贵刊发送中学生道德教育可以而且应该从中国古典文化中吸取营养电子文稿,收阅后,能给我回个信息吗?我的邮箱地址是: 手机号码:。附文稿如下:中学生道德教育可以而且应该从中国古典文化中吸取营养摘录: 道德教育是健康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必要教育,中学阶段处于健康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关健时期。在当今技术型社会里,在中学校园里,尤其应提倡以人为本,以德养才,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因此,研究中学生道德教育应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正 文 道德教育是健康人格和良好道德品质形成的必要教育,中学阶段处于健康人格和良好道
2、德品质形成的关健时期。在当今技术型社会里,在中学校园里,尤其应提倡以人为本,以德养才,关系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关系和谐社会的构建和发展,因此,研究中学生道德教育,应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什么是道德 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中学生丰华正茂,思想敏锐,但不成熟,容易走极端,尤其需要传统的道德约束,约束好了,是国家的财富,是民族的希望,少年强则国强,没有约束好,是财富的流失,是民族的不幸,少年弱则国弱“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我们提倡以德养才,当然包括中华传统道德这片汪洋大海。 二、传统道德说起传统道德,必须提起老
3、子,老子又名李耳,在我国浩如烟海的传统文化典籍中,有两部书并称于世:第一部便是老子的道德经,另一部是孔子的论语这两部书对中国道德文化形成和发展影响最大。 道德经主要进述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天地自然规律:“道可道,非常道”。第一个“道”的意思是大自然、天、地、人即宇宙和人类。第二个“道”和第三“道”的意思是规律,这句话的意思是:宇宙万物有规律,不是平常所讲的规律,能用语言文化表明的规律不是“老子”所讲的规律。“老子”所讲的“规律”玄妙博大、深奥,是不能以语言、文字表明,这不是老子故弄玄虚,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必须世世代代去认识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第二:领会天地自然之道的方法:名可名,非
4、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窍,人要领会其中的奥妙、决窍,必须排除私心杂念,头脑冷静,专心一致,谨慎思考。 第三:吸引人,人们追求的事物的基本真相。天下皆知美之为美,甚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行,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人们应平等爱护万物,默默耕耘与自然和谐相处。 作为中学生从青少年时代就应该试着去观察天地自然的万物的变化情况,试着考察历史的、政治的、人事的成与败、存与亡,祸与福。青年毛泽东在1 9 1 8年春2 5岁那年,在七古送纵宇一郎东行诗中曾写到:“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丈夫何事足萦怀,要将
5、宇宙私米。沧海横流安足虑,世事纷纭从君理,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管却身与心,其实就是以德养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提倡的“柔弱胜强、曲全、不争、和气生财、仁爱、守静、少私寡欲,谦退知足、知止,不敢为天下先,朴素、厚实、积德为善,功成身退等哲理和处世方法为青少年提供了大道、大德。 说起“少私寡欲”,很有一部分初、高中生上网谈情说爱,不思进取,懒散拖沓,思维迟钝,思想萎缩。可青年毛泽东在1 9 1 1年至1 9 2 3年在长沙求学期间给同龄人树立了光辉的榜样,那时他就雄心壮志,独善其身兼及天下,他后来回忆道:“我逐渐地团结了一批学生在我周围,形成了一个核心,后来成为对中国的
6、国事和命运产生广泛影响的一个学会,(新民学会)这是一小批态度严肃的人,他们不屑于议论身边琐事,他们的一言一行都一定有一个目的,他们没时间谈情说爱,他们认为时局危急,求知的需要迫切,不允许他们去谈女人或私人问题。我对女人不感兴趣,我1 4岁时候,父母给我娶了一个2 0岁的女子,可是我从来没有和她一起生活过一一后来也没有,我并不认为她是我的妻子,这时也没想到过她,在这个年龄的青年的生活中议论女性的魅力通常占有重要的位置,可是我的同伴非但没有这样做,而且连日常生活的普通事情也拒绝谈论,记得有一次我在一个青年的家里,他对我说起要买些肉,当着我的面把他的佣人叫来,谈买肉的事,最后吩咐他去买一块。我生气了
7、,以后再也不和那个家伙见面了。我的朋友和我只愿意谈论大事,-人的天性,人类社会,中国、世界、宇宙!” 第四:德。“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 无为而无不为;下德,为之而有不为。” 什么是“德”?德低比道一层次,仁比德低一层次,义比仁低一层次,礼比义低一层次。为社会做了益事不居功是为上德,居功,下德,无德,上德不居功却能达到目的,下德居功往往难达目的。 以德养才,人尽其才,青少年学生明此理,受用一生。益人、益家、益单位、益事业、益国家、益民族。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涉及哲学、
8、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 第二: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 第三:在编制上,无严格体例,一条为一章,其间无密切联系,并有重复章节。 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同学们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与兄弟相处要尊敬兄长;说话要谨慎而讲信用;博爱大众而特别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做到了这些之后,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说的是先成人后成才,以德养才。 子曰:“君子食无贪饮,居无贪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接近德才兼
9、备的人而改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说的是勤备好学。 曾子:“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是否忠心?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学业是否时常温习?”说的是人要有自知之明,要自我批判。才能不断进步,青少年人最易犯错,更应如此。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温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说的是两层意思,一、同学之间应互相学习。二、要有包容之心。 传统道德文化中还有
10、一颗璀烂的明珠-易经 伏羲和女娲是华胥氏的儿、女,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始祖母;华胥氏时期已进入新石器时期,这时已经有了彩陶和网罟、结绳记事等文明初萌。后来,她的儿子伏羲又发明了八卦,以另一种更为方便的符号代替了结绳记事符号。周文王被商纣王囚里狱中时,悉心演绎上古的八卦和连山易、归藏易,并在此基础上,演绎出新的六十四卦,并为每一卦撰写了卦辞。其后,他的儿子周公又为三百八十四爻撰写了爻辞。自此,卦形便有了文字,图文兼得,象意参照,为易经的成书奠定了基础。 当周文王的周易传至孔子时,孔子已有得之恨晚之感,他从五十岁开始,便虔心研习周易,并使串连竹间的牛皮绳三次磨断,孔子对卦辞和爻辞的“彖辞传”、“象辞
11、传”和“文言”,有阐释易理的“系辞传”有说明卦象、卦理的“说卦传”,说明卦序排列的“序卦传”和“杂卦传”。于是,周易便有了新的内容,卦辞和爻辞便称为“易经”,孔子的文字便称为“易传”,合称为周易,或名易经。所以,孔子是使易经承前启后的近古圣人。 易经主要讲述了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自然现象,乾卦为天,地卦为坤,震卦为雷,巽卦为风,坎卦为水,离卦为火,艮卦为山,兑卦为泽。 第二:自然现象,社会、人生的变化规律。 事物初始,事物有成,事物发展至一定阶段,停滞不前,变革、兴盛、终极、趋向衰微。因此人们处在社会,人生的变化过程中应该遵循一定原则:潜藏待机,待机而动,慎行防凶,审时度势,居安思危,盛极必
12、反。 地与宇宙小,人对地宇轻,自然的变化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只能有所为,有所不为,应能顺其自然,不断发展,居安思危。 以易之德,养人之身,人生旅途,不是一帆风顺,人应对自己的处境和现状,时刻抱有警惕之心,即使处于平安无事,事业发达兴盛之时,也不能掉以轻心;即使处于困境和逆境,也不要气馁,要坚持自己的原则和信念,通过反省,争取改变现状,迎接光明的来临。这种意识也是对恐惧感和危机感的理性的反思。正是这种求生存求发展的忧患意识,锻炼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意志和生活智慧,培育了一批又一批的仁人志士,为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民众的福祉而奋斗终身。北宋的改革家范仲淹,“泛通六经,尤长于易”,正是在易经的忧患
13、意识的启迪下,提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言,成为中华学人的典范。中学生明白了这些道理,对付学习、生活、工作上的困难和挫折应该说比较容易。三、道德环境。中学生应积极向上,学会用自己的头脑思考健康和谐的成才之路。 人不只是活在头颈躯干和四肢这个肉体世界里,吸空气、吃东西、休息、新陈代谢。人是社会之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人可以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认识人类、改造人类,人时时刻刻受到自然的约束,受到社会的影响,按照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人类是从猿;类人猿;类猿人;人,一步一步进化的。环境起着决定作用,马克思认为:一方面环境创造人,另一方面人也在创造环境。 人们总是在适
14、应现成的环境的基础上对其有所改变。个人所赖以生存的社会,就其本质来说:“是人们交互活动的产物。”每一代人决不是简单地再现自已继承下来的原有存在条件,而是努力更新这种条件。环境是人的思想影响的来源;另一方面又强调环境是可以改变的,但是这种改变不是通过天才人物的头脑与理性,而是通过人们的实践“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因为人的社会实践具有双向作用的功能:一方面,社会实践改变环境,使得改变了的环境对人产生新的影响作用,另一方面社会实践改变主体自身。在实践活动中,人发展了智力,不断改变着主观世界,并使他们对环境的作用日益加强。“在改造环境的同时也改变
15、着自己。这两种改变是“同时性的”,环境改造人与人改造环境是辩证统一的。”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先贤们也曾十分明确地指出了道德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的决定作用,和人的能动作用。 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孔子说:“人性本来是相近的只因为教养的不同。便相差很远了。”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孔子说:“见不到善就如同赶不上似的急切追求。见到不善就如同用手试开来一样急忙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隐居以保持自己的志向,行仁义以实现自己的理想。我听到过这样的话,但没有看到这样的人。”说的是人在培养品德过
16、程中的能动性。 子日:“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思虑;看的时候要想想看清楚了没有;听的时候要想想听明白了没有、观人的脸色要想想是否温和;对人的态度要想想是否恭敬;说话要想想是否忠诚;做事要想想是否认真,有了疑问要想想怎样向人请教;遇事发怒时要想想后果;有利可得时要想想是否正当。” 墨子曾说:“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人者变,其色亦变;五入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泥,与之偕黑。” 在西方文化传统中,环境对人的发展影响同样是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卢梭是1 8世纪法国著
17、名的启蒙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爱弥尔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就是:“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卢梭认为,儿童出生时是善良的,由于道德教育环境的影响而变得恶劣,教育的首要目的就是保护儿童先天的善的本性,发展儿童的潜能。其实现的途径有两种:一是创造一个能够维护人类先天之善的优良环境;一是努力教育儿童不受劣环境的影响。他在爱弥尔中设计了一个理想的教育环境,这个环境是与邪恶的环境隔离开来的。教育就是发展儿童的独立性、判断力、理解力、鉴赏力,直到他们有能力抵制邪恶为止。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近善者善,近恶者恶。跟到好人学好人,跟到狐狸成妖精。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
18、知心,所谓知心就是要知道朋友的理想追求、道德作风、兴趣爱好等。朋友只有知心,才能舒心;朋友只有知心,才能同心。心志相通,情投意合,会使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舒畅欢欣,会使我们同心同德,为了共同的人生目标去努力奋斗。 四、结束语 马克思关于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这一思想使我们认识到,道德环境在促成健康人格形成过程中具有双重机制:一方面,变化着的环境引导和诱发人的观念和行为的变革,另一方面,人的观念、行为的变革反过来又推动了环境的更新。人不仅受环境的影响和制约,而且人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改变环境,要提高中学生道德教育,创造良好的校园道德坏境,发挥全体教师、学生的主体作用是一个重要方面。校园的整体环境是由每一个生活在其中的成员共同驽力的结果。每个人“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积善成德,“勿以恶小而为之,吻以善小而不为”,校园环境将得到最大限度的优化。道德教育将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参孝书目:一、四书五经现代版,青海人民出版社,李大林主编,2000年12月第一版。 二、易经甘肃文化出版社,殷珍泉著。 三、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5月第39卷第5期。四、道德经通解老子处世警言,警官教育出版社。 五、论点论据大全吉林摄影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六、毛泽东诗词全集原著:毛泽东,译析:柏桦,成都出版社,1995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