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各家学说一精选文档.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694870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PPT 页数:136 大小:17.90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各家学说一精选文档.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6页
中医各家学说一精选文档.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6页
中医各家学说一精选文档.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6页
中医各家学说一精选文档.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6页
中医各家学说一精选文档.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各家学说一精选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各家学说一精选文档.ppt(1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六丹溪学派,七温补学派,八温病学派,九中西医汇通学派,各 家 学 说 总 论,学说、假说、理论 学说:学术上有系统的主张或见解。假说:科学研究上对客观事物的假定 说明。理论: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关于自然、社会的知识的有系统的总结。,一.研究内容和学科性质(一)研究内容 中医各家学说研究中医发展过程中的主要医学流派和历代著名医药学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以及发生发展和演变规律的一门学科。,主要医学流派 伤寒学派 河间学派 易水学派 攻邪学派 丹溪学派 温补学派 温病学派 中西汇通学派,(二)学科性质 1.具有学术思想史的特点 2.补充基础和临床各科之不足 3.属于中医学术提高课,(二)学习要求 1.

2、阅读原著、分析医案 2.联系涉猎多学科知识 3.抓住重点,三.中医学派的形成和发展(一)学派划分的标准 学派是学术观点、学术思想鲜明、独到,不同于他人,形成的学术团体。,构成学派的三个要素 1.中心研究课题 2.著作和影响 3.人才链,(二)中医历史上主要医学流派 伤寒学派 河间学派 易水学派 攻邪学派 丹溪学派 温补学派 温病学派 中西汇通学派,(三)学派形成和发展的原因 1.社会因素:医学发展的需要 2.地域因素:罗知悌、朱丹溪湿热相 火为病。3.文化因素:缺乏形态结构的实证 整体观念 自然观念 实用观念 直觉观念 人伦观念 法古观念 4.师传不同:,四.学术争鸣对中医学发展的作用 1.启

3、发学术思想 2.深化临证经验 3.完善了中医学术体系,复 习 题 1.中医学术争鸣对中医学发展产生 了哪些作用?2.中医学历史上有哪些重要医学流派?,伤寒学派,一、概说 1.伤寒学派概念:以研究阐发张仲景伤寒论辨证论治、理法方药为主要课题的众多医家形成的一大医学流派。,2.伤寒学派发展的三个阶段,晋唐收集整理阶段 宋金深入研究阶段 明清发展兴盛阶段,晋唐收集整理阶段,王叔和收集伤寒杂病论整理伤寒 从脉证方治入手,孙思邈著千金翼方 方证同条、比类相附探讨,是唐代唯一释注,宋金深入研究阶段,韩祗和著伤寒微旨论 脉证分辨,以脉为先 庞安时著伤寒总病论 阐发寒毒异气之说 朱肱著伤寒类证活人书 以经络解

4、释六经 许叔微著伤寒九十论 强调八纲辨证 郭雍著伤寒补亡论 伤寒补亡,搜集诸说,丰富内容 成无己著注解伤寒论 以经注论,经论结合,全面注解伤寒,韩祗和 北宋医家 伤寒微旨论 1086年著 强调脉证和参,多自拟方。伤寒:脉为先,证为后 杂病:证为先,脉为后 因时制宜:依时令用药 立春清明、清明芒种 芒种立秋,庞安时,庞安时,字安常,宋代人(1042-1099)代表著作:伤寒总病论1100年著 学术思想:寒毒说 异气说,广义伤寒病因冬伤于寒毒 即病者为伤寒,至春发为温病,至夏发为暑病,至长夏发为湿病,于八节发为中风。强调体质、宿病、地域、季节对发病和预后的影响。四时温病为感受四时异气而发,具有流行

5、性、传染性。分青筋牵、赤脉拂、黄肉随、白气狸、黑骨温。,朱 肱,朱肱,字翼中,号无求子,宋代,浙江吴兴人 著作:南阳活人书 又名无求子伤寒百问 无求子伤寒活人书 伤寒类证活人书 学术思想:重视经络作用 提出六经本质 辨病与辨证结合 脉证和参辨阴阳表里,重视经络作用:“治伤寒须先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提出三阴三阳本质:三阴三阳即足六经,并用足六经的循行部位、生理特点解释三阴三阳病证的发生。科学认识病证关系:“因名识病,因病识证”,首倡辨病辨证相结合。强调脉证和参:脉证和参辨阴阳表里,以方汇证,颇切实用。,成无己,成无己,宋金聊摄人(1063-1156)著作:注解伤寒论伤寒

6、明理论 学术思想:注解伤寒论之创始 以经注论,以论证经 辨证明理,鉴别异同 详析方剂,阐述入微,1.以经释论,以论证经 2.辨证明理,鉴别异同 发热鉴别 战栗鉴别,许叔微,许叔微,字知可,真州白沙(江苏仪征)人 北宋人(1080-1154)著作:许氏伤寒论著三种 学术思想:论治伤寒重视表里虚实 因虚受邪,留而成实 伤寒应以真气为主 对脾肾理论的研究及应用 治疗经验,一.论伤寒重视表里虚实辨证纲领“伤寒治法,先要明表里虚实,能明此四字,则仲景三百九十七法可坐而定也”。表实麻黄汤;表虚桂枝汤 里实承气类;里虚四逆、理中类 二.因虚受邪,留而成实 1.发病为正虚,但邪气属实主张先去邪后议补 2.年老

7、体弱,正虚邪盛去邪为先,三.伤寒应以真气为主 1.真气完固,身常无病;即使受邪,也易用药。“真气完壮者易医,真气虚损者难治”。2.“盖病人元气不固,真阳不完,受病才重,便有必死之道,何也?阳病易下,真气弱则下之多脱;阴病宜温,真气弱则客热便生,故医者难于用药。非病不可治也,主本无力也”。,四.注重脾肾,脾肾兼治 1.注重脾胃气血生化之源灌溉五脏六腑 健脾益气法、理中补脾法、温阳化湿法 温脾导积法、调中健脾法、燥脾填臼法 清养胃阴法 2.重视肾中真火戒用刚燥力主温润 草木之味:地黄、肉苁蓉、补骨脂、菟丝子、枸杞子、覆盆子、巴戟天、山萸肉、杜仲、川断、胡桃、茴香等 血肉有情之品:鹿茸、鹿角胶、羊肾

8、,3.常用补肾法 补肾益精法、暖补肾气法、温肾固摄法 温肾祛风湿法、温肾壮筋骨法、温肾回阳法 4.脾肾兼治 病案1 昔有乡人邱生者,病伤寒。予为诊视,发热头疼烦渴,脉虽浮数而无力,尺以下迟而弱。予曰:虽属麻黄汤,而尺迟弱。仲景云,尺中迟者,荣气不足,血气微少,未可发汗。予于建中汤加当归、黄芪令饮。,翌日,脉尚尔。其家煎迫,日夜督发汗药,言几不逊矣。予忍之,但只用建中调荣而已。至五日,尺部方应,遂投麻黄汤,啜第二服发狂,须臾稍定,略睡,已得汗矣。信知此事是难是难。仲景虽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医者亦须顾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若不循次第,暂时得安,亏损五脏,以促寿限,何足贵也?,郭壅南宋人伤寒补亡

9、论 伤寒论多有残缺,采集孙思邈、朱肱、庞安时、常器之诸家之说以补充。,明清发展兴盛阶段 错简重订派 维护旧论派 辨证论治派,错 简 重 订 派 代表人物:方有执、喻昌 代表著作:伤寒论条辨 伤寒尚论篇,方有执,字中行,明歙县人。生于公元 1152年,(一说1153)卒年不详。学术思想 1.力主错简重订论 2.风寒中伤营卫说:卫中风:桂枝汤及其兼变证60条20方。营伤寒:麻黄汤及其兼变证57条32方。“营卫俱中伤风寒”:青龙汤及其变证、坏证38条18方。,其 他 医 家 张 璐伤寒缵论伤寒绪论 吴仪洛伤寒分经 吴 谦 医宗金鉴 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直解 章 楠伤寒论本旨 周扬俊伤寒论三注 黄元御伤

10、寒悬解,维 护 旧 论 派 代表人物:张遂辰、张志聪 张锡驹、陈念祖 代表著作:伤寒论参注 伤寒论集注 伤寒论直解 伤寒论浅注,辨 证 论 治 派 1.以方类证派 柯 琴伤寒来苏集 徐大椿伤寒论类方 2.以法类证派 尤 怡伤寒贯珠集 钱 璜伤寒溯源集,正治法:太阳病:麻黄汤、桂枝汤 阳明病:白虎汤、承气汤 少阳病:小柴胡汤 权变法:麻桂之证因体质、禀赋因素不同而出现的证候,如大小青龙汤、桂二麻一汤、小建中汤、炙甘草汤等方证。斡旋法:太阳变证如真武汤、蓄血证。救逆法:坏病的治法,多由误治而成。如大小陷胸汤、五泻心汤等。,类病法:太阳类似证,如桂枝附子汤、白术附子汤等方证,风温、风湿、中湿霍乱等病

11、。明辨法:阳明证辨可下不可下、或可下尚不能下、或不可大下诸证。杂治法:上述诸证概括不了的随证治之诸证。刺法:针刺诸法,如少阳病热入血室刺期门、大椎、肺俞、肝俞等。,3.分经审证派 陈修园伤寒医诀串解 包 诚伤寒审证表,太 阳 病,经证,变证,腑证,虚:桂枝汤,实:麻黄汤,蓄水证,蓄血证,多由汗下而来,经证白虎汤证,腑证承气汤证,阳明病,少阳病,腑证,经证,虚火小柴胡汤,实火大柴胡汤,痛黄连汤,利黄芩汤,呕黄芩加半夏泻心汤,痞半夏泻心汤,太阴病 少阴病,阳化桂枝加大黄汤,阴化四逆辈,寒化四逆汤真武汤附子汤,热化黄连阿胶汤猪苓汤,太阳经:本病中风、本病伤寒、兼病、阳盛入腑、阴盛入脏、坏病、不治病。

12、阳明经:腑病连经、腑病、虚证、不治病 少阳经:经病、本病、入阳明病、入三阴病、坏病。太阴经:脏病连经、脏病。少阴经:脏病连经、脏病、不治病。厥阴经:脏病连经、脏病、不治病。,分 证 特 点 经病主表、脏腑主里、腑病多实、脏病多虚。从经、腑、脏的传变上分辨表里虚实。,小 结 伤寒学派发端于晋唐,形成于宋金,兴盛于明清,现在正处于大发展阶段。任应秋先生将其概括为宋金以前八大家明清三大派,近代五大家。宋金前八大家:王叔和、孙思邈、韩祗和 朱肱、庞安时、许叔微、成无己、郭壅 明清三大派:错简重订派、维护旧论派、辨证论治派 近代五大家:郑钦安、曹颖甫、恽铁樵、陆渊雷、黄竹斋,历代医家在整理、编次、校勘、

13、注释伤寒论的过程中将自己的临证经验和认识融汇于其中,使伤寒学说的内容不断丰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学术水平不断提高。伤寒学派内部不同派别的争论互相补充,推动了伤寒学说的发展,使我们对伤寒学说的认识更加完备。,复习题 1、简述伤寒学派的发展过程及其每个阶段的代表医家和代表著作。2、伤寒学派内部派别争论的焦点是什么?你怎样认识?,其 他 医 家 张 璐伤寒缵论伤寒绪论 吴仪洛伤寒分经 吴 谦 医宗金鉴 程应旄伤寒论后条辨直解 章 楠伤寒论本旨 周扬俊伤寒论三注 黄元御伤寒悬解,河 间 学 派,第二章,概说,概 念 河间学派是宋金时代以刘完素为代表的一个医学流派,其学术思想是从运气学说的角度出发,探讨

14、火热病机,以治疗火热病证为擅长,善于应用寒凉药物,故后世称之为“寒凉派”。,历 史 背 景 北方风土刚燥,禀赋强壮;宋金交战,动乱不安,疫病流行。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广为流传,温燥药流行。,河间学派师承关系,河间学派师承关系,亲 传 弟 子 穆大黄、马宗素、荆山浮屠 穆大黄、姓穆,人以大黄名之,其为善用寒凉药者无疑,惟其名字里贯,俱无从考。锦溪野叟跋三消论云:“麻征君止取三消论即付友人穆子昭,子昭乃河间门人穆大黄之后也。”,马宗素,平阳人,宋以前医籍考云:“宗素亦金人,当得亲炙于守真之门者”。著有伤寒医鉴一卷,阐发素问热论三阴三阳,均为热证之理,反对朱肱活人书以寒热释阴阳之说,从伤寒病的角度来

15、阐扬刘完素的火热论。,荆山浮屠:姓氏里籍,亦无从考。惟明史列传云:“戴思恭又学医于宋内侍钱塘罗知悌,知悌得之荆山浮屠,浮屠则河间守真门人也。”罗知悌,字子敬,号太无,钱塘人。宋濂丹溪先生墓表云:“罗司徒知悌,宋宝佑中寺人,精于医,得金人刘完素之学,而旁参于李杲张从正二家。尝言医学之要,必本于,素问难经,而湿热相火为病最多,人罕有知其秘者。兼之长沙之书,详于外感;东垣之书,详于内伤,必两尽之,治疾方无所憾。区区陈裴之学,泥之且杀人。”,素问玄机原病式 宣明论方15卷 1172年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3卷 1186年 河间三书伤寒直格论方 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伤寒医鉴 保童秘要,河间 六书,河间 三

16、书,刘完素,一、生平著作 刘完素,字 守真,号通玄处士 金代河间人11201200,河间学派,著作:素问玄机原病式2卷约成书于1152年,宣明论方15卷 1172年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3卷 1186年 河间三书伤寒直格论方 伤寒标本心法类素问玄机原病式 萃 伤寒医鉴 保童秘要,河间 六书,河间 三书,河间学派,学术思想:五运六气病机学说 火热论 杂病治验,刘完素,一、生平著作 刘完素,字 守真,号通玄处士 金代河间人11201200,一、五运六气病机学说 人体适应运气规律 脏腑六气病机说,本气 肺本清 心本热 肝本温 脾本湿 肾本寒,虚证 虚则温 虚则寒 虚则清 虚则燥 虚则热,以五运六气分

17、类疾病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木);诸痛痒疮疡,皆属于心(火);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土);诸气膹郁病痿,皆属于肺(金);诸寒收引,皆属于肾(水);,发挥“亢害承制”论 素问六微旨大论:“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害则败乱”。兼化:两种或两种以上邪气合并出现,相兼为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反兼化:又名胜己化,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向着相反的方向,能战胜自己的方向转化。如春季“风木旺而多风,风大则反凉,是反兼金化,制其木也;大凉之下,天气反温,乃火化承于金也;夏火热极而体反出液,是反兼水化制其火也”。湿气过甚而见筋脉强直,

18、是“湿极反兼风化制之”;热气过甚,恶寒战栗(假象)“是火极反兼水化制之”。,风气过甚而见筋脉拘急,是“燥金主于紧敛短缩劲切,风木为病,反见燥金之化”;寒邪过甚,而见坚痞腹满,是“寒极则血脉凝冱,反见土化制之”。“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木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害似土,土极似木,故经曰亢则,承乃制,谓己亢过极,则反似胜己之化也。俗未知之,认似作是,以阳为阴,失其意也。”“其为治者,但当泻其过甚之气,以为病本,不可反误治其兼化也”。,一人,年三十余,病水肿,面光如胞(bao),腹大如箕(ji),脚肿如槌(chui),饮食减少,脉浮缓而濡,两尺尤弱,诊之曰

19、:此得之酒色,宜补肾水。家人骇曰:水势如此视者不曰通利,则曰渗泻,先生乃欲补之,水不益深耶?医,者曰:经云水极似土,正此病也,水极者,本病也;似土者,虚象也。今用通利渗泻,则下多亡阴,肾水益耗是愈伤其本病,而增湿土之势矣,岂知亢则害,承乃制之旨乎?遂令空腹服地黄丸,再以四物汤加黄柏、木通、厚朴、陈皮、参、术煎服十余帖而愈。,二 刘完素的火热论,二.发阐火热病证 火热论的形成 1.历史条件和地理环境 2.补偏救弊,矫正局方辛燥流弊 内经理论依据 根据运气推论,风气过甚而见筋脉拘急,是“燥金主于紧敛短缩劲切,风木为病,反见燥金之化”;寒邪过甚,而见坚痞腹满,是“寒极则血脉凝冱,反见土化制之”。“木

20、极似金,金极似火,火极似水,水极似土,土极似木,”。,属热的34种:诸喘呕吐酸、暴注下迫、转筋、小便混浊、腹胀大鼓之如鼓、痈疽疡疹、瘤气结核、吐下霍乱、瞀郁肿胀、鼻塞鼽衄、血溢血泄、淋閟、身热、恶寒战栗、惊惑、悲笑、谵妄、衄衊血汗皆属于热。,属火的20种:瞀瘈、暴喑、冒昧、躁扰狂越 骂詈、惊骇、胕肿疼酸、气逆冲上、噤栗如丧神守、嚏、呕疮、疡、喉痹、耳鸣耳聋、呕涌溢食不下、目昧不明、暴注 瞤瘈、暴病暴死、皆属于火。,(三)六气皆能化火说 1.风与火热的关系 风能生火风属木能生火 助火“火本不燔,遇风冽乃焰。”加重病情。热甚生风“风本生于热,以热为本,以风为标,凡言风者,热也,热则风动”。风与火热

21、在病变过程中多为兼化的关系。,风火兼化证:“所谓风气甚而头目眩晕者,由风木旺,必是金衰不能制木,而木复生火,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木能生火,火热生风,风胜化燥,燥胜伤阴,阴胜阳亢。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治疗当用清凉之剂素问所谓“风淫于内,治以辛凉”。,2.湿与火热的关系:火热生湿火能生土,故火热可生土湿。“湿为土气,火热能生土湿,故夏热则万物湿润,秋凉则湿物燥干也”。“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通,即停滞而生水湿也。”(多为内湿)“诸水肿者,湿热之相兼也”。“湿热相搏则怫郁痞隔,小便不利而水肿也”。积湿成热湿郁化热。湿生热,热生湿,湿热多兼化。,湿热兼化的水肿腹胀,主张

22、用“辛苦寒药为君”以利其大小便,辛散结,苦燥湿,寒除热“辛苦寒药,能除湿热怫郁痞隔故也”。,3.燥与火热的关系 燥极化火“金主于秋而属阴,其气凉,凉极天气清明,而万物反燥,故燥若火,是金极而反兼火化也”。火热化燥风能胜湿,热能燥液,“俗云皴揭为风者,由风能胜湿而为燥也”。“风热耗损水液,气行壅滞,不得滑泽通利”而致。“宜开通道路,养阴退阳,凉药调之,慎毋服乌附之药。,4.寒与火热的关系 外感寒邪,郁闭腠理 内伤生冷,冷热相并 寒邪入里,郁久化热 热气过甚,出现恶寒战栗“是火极反兼水化制之”。(真热假寒),化热,(四)五志过极皆为热甚“五脏之志者,怒、喜、悲、思、恐也,若五志过度则劳,劳则伤本脏

23、,凡五志所伤皆热也”。“恐则喜惊者,恐则伤肾而水衰,心火自甚,故喜惊也”;躁扰“躁动烦热,扰乱而不宁,火之体也”。狂越“心火旺则肾水衰,乃失志而狂越”;,谵语多言“心火热则多言”;郁“结滞壅滞,而气不通畅,所谓热甚则腠理闭塞而郁结也”。注重心肾关系水静火动,静则平,动则乱;心属火,肾属水,诸所动乱劳伤,以为阳火之化。一水不能制五志之火,故心火易旺,肾水易衰。治疗养肾水,泻心火。,(五)六经传受皆为热证 认为仲景伤寒六经病证皆为热病,只有表里之分,而无寒热之别。强调伤寒六经表里分证。伤寒只能从热治。,1表证:创辛凉解表法和表里 双解法 用辛凉或甘寒以解表,则表解热除。夏季暑热当令,以甘草、滑石葱

24、、豉等发散为最妙。阳热郁遏于表,以石膏、滑石、甘草、葱豉等以开发其郁结。夏天需用麻桂应加黄芩、石膏等甘寒药,(五)火热病的治法,表证而兼有内热,一般可用表里双解的办法,如防风通圣散、双解散,即为两解表里之剂。或用天水一凉膈半散,或用天水凉膈各半散,以散风壅,开结滞,使气血宣通,郁热便自然解除了。,表证依法汗之不解:前证未变凉膈散调之 汗后热退不尽天水散、黄连解毒汤、凉膈散以“调顺阴阳,洗涤脏腑”余热。汗后不解而下证未全白虎汤清之。,2.里证 重用下法:连用45次,一日下利一、二十行;创三一承气汤,峻药缓投。表证已解,而里热郁结,汗出而热不退者,以大承气汤或三一承气汤下其里热。清热解毒法:黄连解

25、毒汤或+承气汤;大下之后,热势尚盛;或下后湿热犹甚而下利不止的,可用黄连解毒汤清其余热。,养阴退阳法:若下后热虽未尽,而热不盛的,则宜用小剂黄连解毒汤,或凉膈散调之。黄连解毒汤合凉膈散,必要时加养阴药,如六味地黄、当归、生地、芍药。,三杂病治验,(一)泻火降逆治吐衄“衄者,阳热怫郁,干于足阳明而上,热甚而血妄行为鼻衄也”;“血溢者上出也,心养于血,故热甚则血有余而妄行”;“或谓呕吐紫凝血为寒者误也,此非冷凝,由热甚销铄以为稠浊,而热甚则水化制之,故赤兼黑为紫也”。,“诸见血证无寒,衄血、下血、吐血、尿血皆属于热,但血家证,皆宜服生地黄散:生地黄熟地黄、枸杞子、地骨皮、天门冬、黄芪、芍药、甘草、

26、黄芩各等分。同剉细,每服一两(30克),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渣温服,如脉微身凉恶风,每服一两(30克),加肉桂(1.5克)吐血者多有此证”,血证辨证要点 一、血证无寒,皆属于热 二、出血分上下 上窍出血:心火、胃火清火降逆 大金花丸:大栀子、黄柏、黄芩、大黄各等分。凉膈散+当归、芍药、生地 生地黄散治虚热久病之血证 清虚热,泻 实 热,(二)消渴治疗经验 三消论将消渴分三类 消渴:饮水多而小便多 消中:饮食多而不甚饥,小便多而渐瘦。肾消:渴而饮水不绝,腿消瘦而小便有脂液。病机:燥热一也,但有微甚也 治疗:补肾水阴寒之虚,泻心火阳盛之实,除肠胃燥热之甚济一身津液之衰。反对“燥热毒药助其阳强,以伐

27、衰阴”。,方 药 猪肚丸:猪肚、黄连、瓜蒌 麦冬、知母 葛根丸:葛根、瓜蒌、铅丹、附子 人参白术散:大黄、栀子、连翘、石膏、寒水石、滑石、甘草、瓜蒌根、干葛、当归、芍药、人参、白术、官桂、木香藿香、茯苓、泽泻。,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 上消:又谓“膈消”,多饮水而少食,大便如常或小便清利,其燥在上焦,治宜流湿润燥。中消:渴而饮食多,小便黄,热在中(胃)宜下之。肾消:病在下焦,初发为膏淋下如膏油之状,至病成而面色黧黑,形瘦而耳焦,小便浊而有脂,治宜养血以肃清,分其清浊。,(三)重视降心火,益肾水 脏腑变乱兴衰阳实阴虚 头目昏眩、耳鸣或聋、上气喘咳、涎唾稠粘、口苦舌干、咽喉不利、肢体焦痿、筋脉拘倦中外

28、燥涩、便尿闭结。谵妄、狂越、中风、消渴等病。治疗降心火,益肾水,(四)开发郁结,宣通气液 重视开发郁结,保持玄府气液宣通。发表提出凉药也能开郁散结:石膏、滑石、甘草、葱豉。治痢疾:“夫治诸痢者,莫若以辛苦药治之或微加辛热佐之则可,盖辛热能发散开通郁结,苦能燥湿,寒能胜热,使气宣平而已黄连、黄柏为君,以至苦大寒,正主湿热之病”。,“行血则便脓自愈,调气则后重自除”。创制芍药汤。此事难知:“刘氏用药务在推陈致新,不使少有怫郁,正造化新新不停之义,医而不知也,是无术也”。,复习题 1.如何理解刘完素的亢害承制论?2.刘完素的“六气化火说”包括哪些内容?其精神实质是什么?3.刘完素对火热病如何治疗?有

29、什么创造与发挥?,易 水 学 派,第三章,一概说,易水学派概念-以张元素为师祖,以李杲为中坚,以脏腑病机作为研究课题,研究内伤杂病虚损证辨证治疗的一派学说。,易水学派师承关系,河间学派和易水学派区别,二张元素,(一)生平著作 张元素,字洁古,金代易州人,后人尊称为易水老人。,据金史方伎篇载:“河间刘完素病伤寒八日,头痛脉紧,呕逆不食,不知所为。元素往候,完素面壁不顾,元素曰:何见待之卑如此哉?既为诊脉,谓之曰:脉病云云,曰:然。初服某药,用某味乎?曰:然。元素曰:子误矣,某味性寒,下降走太阴,阳亡汗不能出。今脉如此,当服某药则效矣。完素大服,如其言遂愈,元素自此显名。”,著作 医学起源 珍珠囊

30、 脏腑标本寒热虚实用药式 洁古家珍,(二)学术思想,1.重视脏腑辨证 内经:首载脏腑理论,未成系统 中藏经:以寒热虚实生死顺逆论述,辨证初具系统 千金方:以脏腑分证论述,过于庞杂 小儿药证直诀:五脏分寒热虚实,分析五脏病变,比较完备,张元素 以脏腑寒热虚实标本着手,重视脏腑虚损治疗,分为生理、病理、辨证、治疗、预后五个方面论述 使成为完整、系统的体系,肝 生理:本部在于筋,与胆为表里,足厥阴也;王于春,乃万物之始生也,其气软而弱,其脉弦而平,病则两胁下隐痛 辩证:肝中寒:两臂不举 舌燥 多太息 胸中痛 不能转侧 左关迟而涩,肝中热:喘满多嗔 目痛目赤视物不明 腹胀不嗜食 所作不定 梦中惊悸 左

31、关阳实 肝虚冷:胁下坚痛 目盲臂痛 发寒热如疟状 不欲食 妇人则月水不来 气急 左关沉而弱,肝本病:诸风眩晕、僵仆强直、惊痫、两胁肿痛、胸胁满痛、呕血、小腹疝痛、痃瘕、妇人经病等。肝标病:寒、热、疟、头痛、吐涎、目赤、面青、多怒、耳闭、颊肿、筋挛、卵缩、妇人少腹肿痛。,肝病演变:旦慧 晚甚 夜静 肝病预后:头痛目眩 胁满囊缩 小便不通 十日死 身热恶寒 四肢不举 其脉当弦而急 反短涩者 死不治,肝病治疗 补肝:补以细辛之辛 并以陈皮 生姜补之;虚则补其母 滋水涵木 用熟地 黄柏及钱氏地黄丸 泻肝:泻以白芍之酸 或用泻青丸;实则泻其子 肝实泻心用甘草,2.遣药制方论 气味厚薄阴阳升降 内经:“味

32、为阴,味厚为纯阴,味薄为阴中之阳;气为阳,气厚为纯阳,气薄为阳中之阴。”,又曰:味厚则泄,味薄则通;气厚则发热,气薄则发泄。又曰: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通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气阳 味阴,厚:阳中之阳,薄:阳中之阴,厚:阴中之阴,薄:阴中之阳,风升生类:味之薄者,阴中之阳。主升。防风、独活、羌活、升麻、柴胡、葛根等 热浮长类:气之厚者,阳中之阳。主升。附子、干姜、乌头、良姜、肉桂、豆蔻、丁香、厚朴、茴香 湿化成中央:气之平者,黄芪人参、甘草、当归、熟地半夏、白术、苍术等。,燥降收类:气之薄者,阳中之阴。主降。茯苓、泽泻、猪苓、滑石、瞿麦、五味、白芍、天冬、麦冬、丹皮等。寒沉藏类:味

33、之厚者,阴中之阴。主降。大黄、黄连、黄芩、黄柏、胆草、知母、川楝子、苦参、玄参、栀子等。,升降浮沉与炮制的关系 熟升生降 头面、手梢、皮肤酒炒 咽下脐上酒洗 在下者生用,升降浮沉与根梢的关系 根升梢降 根气脉上行上焦用根 梢气脉下行下焦用根 中焦用身,药物归经、引经报使 重视药物归经,同为泻火药 黄连泻心火,黄芩泻肺火,白芍泻肝火,知母泻肾火,木通泻小肠火,黄芩泻大肠火 石膏泻胃火。黄柏泻膀胱火,柴胡泻三焦火,黄芩佐之;柴胡泻肝火,黄连佐之。,提出引经报使说 太阳小肠膀胱经,在上用羌活,在下用黄柏 阳明胃与大肠经,在上用升麻、白芷,在下用石膏,少阳胆与三焦经,在上则用柴胡,在下用青皮 太阴脾与

34、肺经,用白芍药 少阴心和肾经,用知母 厥阴肝与心包经,在上用青皮,在下用柴胡,五脏补泻 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甘草 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五味子 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白术,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泻之,黄芩 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黄柏、知母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川芎;以辛补之,细辛;以酸泻之,白芍药,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芒硝;以咸补之,泽泻;以甘缓之,黄芪、甘草、人参。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甘草;以甘补之,人参;以苦泻之,黄连。,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白芍药;以酸补之,五味子;以辛泻之,桑白皮。肾欲坚,急食苦以坚之,知母;以苦补之,黄柏;以咸泻之,泽泻。,制方原则 风制法:风淫于内,治以辛凉

35、,佐以苦辛,以甘缓之,以辛散之。暑制法: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缓之,以苦发之。湿制法: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燥制法:燥淫于内,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辛润之,以苦下之。寒制法:寒淫于内,治以甘热,佐以苦辛,以辛散之,以苦坚之。,3.脾胃病治疗 治脾 宜守、宜补、宜升 治胃 宜和、宜攻、宜降 扶养为主 祛邪为辅 创制“枳术丸”补脾胃为主,兼治痞消食,养正积自除,4.随证用药 随证治病用药法:肢节痛,用羌活,风湿亦用之;小腹痛,用青皮、桂、茴香;腹痛用少药,恶寒而痛加桂,恶热而痛加黄柏下部腹痛用川楝子,复习题 1.河间学派与易水学派的学术思想有何不同?对后世的影响各如何?2.张元素的主要学术思想是什么?3.何谓归经和引经报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