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13级临床医学五年制16年季中药学课件PPT文档.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学13级临床医学五年制16年季中药学课件PPT文档.ppt(18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中 药,目的及要求,1.掌握中药的四气、五味;掌握中药“十八反”的内容;掌握中药配伍七情;掌握15味中药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2.熟悉中药的毒性、中毒原因与预防措施;熟悉中药的煎服方法。3.了解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与贮存;了解中药炮制方法与目的;了解中药的配伍禁忌与妊娠用药禁忌。,教学内容,1.重点讲解:桂枝、柴胡、葛根、独活、藿香、茯苓、茵陈、石膏、金银花、生地黄、黄芩、黄连、黄柏、山楂、鸡内金、大黄、贝母、半夏、杏仁、附子、陈皮、川芎、丹参、人参、黄芪、当归、五味子的功效、主治、用法、用量。2.详细讲解:中药的四气、五味;中药“十八反”的内容;中药配伍七情。3.一般介绍:中
2、药的采收、炮制、性能、用法;教材中介绍的分类药物的作用、适应症及使用注意。,复习思考题,1.中药的四气、五味主要有哪些内容?2.中药十八反的内容是什么?3.中药配伍中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各为何意?4.简述柴胡、藿香、茯苓、茵陈、石膏、金银花、生地黄、山楂、大黄、贝母、半夏、杏仁、丹参、人参、五味子的功效、主治、用法及用量。,第一节 中药概述,我国幅员辽阔,中药分布、种类繁多,产量丰富。古代文献记载中药品种已超过3000种,经调查,目前达到12800种。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础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及相关知识的一门学科。关于中药的产地、采集、干燥、贮存以及炮制
3、等内容我们在这里不一一介绍,大家自习。重点我们学习中药的性能。,概念:中药性能即中药药性理论,是用来认识和概括中药作用性质的理论,是中药基本理论的核心部分。中药性能从不同角度概括了中药的多种特性。主要内容: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和毒性。,中药的性能,一、四气:是指寒、热、温、凉四种不同的药性,又称四性。寒热温凉只是程度上的不同,微寒相当于凉,大温相当于热。按照阴阳属性,寒凉属阴,温热属阳。寒凉药:即能够减轻或消除热证的药物,如石膏、知母、黄芩、大黄等。温热药:即能够减轻或消除寒证的药物,如附子、肉桂、干姜、吴茱萸等。一般具有清热、解毒、泻火、攻下、平肝等功效的药物,其性多为寒凉;具有温里散
4、寒、发散风寒、补阳、祛风湿散寒等功效的药物,其性多偏温热。,中药的性能,二、五味:指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还有淡、涩味。淡味附于甘味;涩味附于酸味。药味不同,作用不同。1.辛味:“能散、能行”,具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如麻黄、橘皮、赤芍等治疗表证、气滞、血瘀等病证。2.甘味:“能补、能和、能缓”,具有补益、调和、缓急的作用。如大枣、甘草等 治疗虚证、脏腑不和、拘挛疼痛等病证。3.酸(涩)味:“能收、能涩”,具有收敛、固涩作用。如乌梅和五味子、龙骨和牡蛎、诃子和金樱子等治疗体虚多汗、肺虚久咳、久泻滑脱、遗精遗尿、崩漏带下等病证。,中药的性能,4.苦味:“能泄、能燥”,具有通泄、燥湿等作用
5、。“泄”指降泄(如苦杏仁、代赭石)、清泄(如石膏、栀子、蒲公英等)、通泄(如大黄、番泻叶等)的作用。“燥”是燥湿,即苦寒燥湿(如黄芩)、苦温燥湿(如苍术)治疗实热火证、湿热等病证。5.咸味:“能下、能软”,即具有泻下通便、软坚散结的作用。如芒硝、牡蛎、昆布、大贝母等治疗便秘、瘰疬瘿瘤、癥瘕痞块等病证。6.淡味:“能渗、能利”,即具有利水渗湿或利尿作用,如茯苓、薏苡仁等治疗水肿、小便不利等病证。,中药的性能,三、归经:是指药物对机体某一或某些部位的选择性作用,是用以表示药物作用部位、作用范围的一种性能。同为清热的寒凉药,石膏、知母等长于清肺、胃实热;黄连、栀子等长于清心热;夏枯草、龙胆等长于清肝
6、热。针对具体药物,一种中药,往往具有多种功效,故可归多个经。如麻黄具有发散风寒,宣肺平喘功效,故归肺经;又可利水消肿,主治水肿,故又归膀胱经;山药能补肾固精、健脾止泻、养肺益阴,归肾脾肺经。引经药:一些药物除可自入某经外,尚可引导他药进入某经,即起“向导”作用,能引导“诸药直达病所”。,中药的性能,四、升降浮沉:指药物对机体有向上、向下、向外、向内四种不同作用趋势。升即上升提举;降即下达降逆;浮即向外发散;沉即向内收敛用于调整机体气机紊乱,使之恢复正常的生理功能,或因势利导,祛邪外出,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具有发散表邪、祛风湿、升阳举陷、开窍醒神,涌吐等作用的药物,其性向上向外,多具有升浮的作用
7、趋向;具有清热、泻下、利湿、安神、止咳平喘、平肝潜阳、息风止痉、收敛固涩等作用的药物,其性向下向内,多具有沉降的作用趋向。升浮药,大多性主温、热,味属辛、甘、淡,为气厚味薄之品,质轻,属阳,作用趋向特点向上、向外。沉降药,大多性主寒、凉,味属酸、苦、咸,为气薄味厚之品,质重,属阴,作用趋向特点向下、向内。,中药的性能,五、中药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是反映药物安全程度的一种性能。毒性分级:有大毒(巴豆、马钱子等)、有毒(附子、牵牛子、蜈蚣等)、小毒(苦杏仁、细辛等)之分。中毒原因:常常由于剂量过大、服用太久、炮制不当、配伍失误、制剂不妥、外用失控、误食误用等。防治措施:综上所述,中药的四
8、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从不同角度反应药物作用特性的性能;毒性则是从安全用药的角度反映药物的另一种特性。,中药的性能,一、中药的配伍,根据患者病情和药物的需要,以安全有效用药为目的,按照一定法则,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配合应用,称为中药的配伍。包括“七情”,即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个方面。1、单行:单用一种药物治疗疾病,如人参治疗气虚欲脱证;马齿苋治疗痢疾。2、相须:两种性能、功效相同或相似的药物合用,以增强疗效的一种配伍方法,如麻黄+桂枝,石膏+知母,丹皮+生地等。,中药的用法,3、相使:指性能功效有某种共性的药物配合,一种药物为主,另一种药物为辅,辅药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9、如黄芪+茯苓,半夏+陈皮,吴茱萸生姜等。4、相畏:指一种药物的毒副效应能被另一种药物降低或消除,如生半夏和生天南星畏生姜。5、相杀:指一种药物能降低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副效应。生姜可杀生半夏和生天南星的毒,绿豆杀巴豆毒等。6、相恶:指一种药物的某种或几种治疗作用会被另一种药物削弱或消除。如生姜恶黄芩。,中药的用法,7、相反:其指两药合用后,能增强原有的毒副效应,或产生新的毒副作用。如贝母反乌头,附子、甘草反甘遂等。详见“十八反”、“十九畏”。七情配伍关系中,单行、相须,相使可以提高临床疗效,相畏,相杀可使毒副效应降低或消除,使用药更安全有效,所以是临床用药值得充分利用的配伍关系;相恶会使治疗效
10、应消弱或削除,相反会使毒副效应增强或产生新的毒副效应,影响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故相恶与相反均是临床用药应当避免或禁忌的配伍关系。,中药的用法,二、用药禁忌: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病证药食禁忌及服药时的饮食禁忌。1、配伍禁忌:如上面提到的相恶、相反配伍。另外,还有十八反和十九畏。十八反:即指乌头反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甘草反海藻、大戟、芫花、甘遂;藜芦反人参、丹参、沙参、玄参、苦参、细辛、芍药。(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判藜芦。)十九畏: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牙硝畏三棱,川乌、草乌畏犀角,人参畏五灵脂,关桂畏赤石脂。
11、,中药的用法,2、妊娠禁忌:禁用药大多属于剧毒药、堕胎药及作用峻猛的药,如朱砂、马钱子、斑蝥等。慎用药多为活血、行气、攻下等作用强,或温热之性偏盛的药物,如牛膝、桃仁、红花、大黄、芒硝、肉桂、附子等。3、病症药食禁忌4、服药时的饮食禁忌 上述两条大家自习。三、四:中药的用量、煎服法自习。,中药的用法,第二节中药分类及常用中药,概念:即以发散表邪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表证的药物。共性:解表药能发散表邪,药味多为辛味;肺合皮毛,表邪从口鼻而入,故主归肺经;主治风寒表证的药物,多为温性;主治风热表证的药物,药性多偏寒凉。注意事项:解表药多发汗力强,用量不宜过大,以微汗出为宜;自汗、盗汗、淋证、失血、
12、久患疮疡等正气不固、津血亏虚者应当慎用或忌用。解表药多为芳香辛散之品,易于挥发散失,故不宜久煎,以免降低疗效。,一、解表药,一、辛温解表药:即以发散风寒表邪为主要作用,用以改善或消除风寒表证的药;因其性温味辛,又叫发散风寒药。本类药物,味辛性偏温燥,发汗作用强,适用于外感风寒表证;另外还具有温经通脉、祛风除湿、透疹止痒等功效,适用于风寒湿痹、风疹、麻疹等病证。凡阴虚血亏,里热偏盛者,不宜使用。,解表药,麻黄科草本状小灌木草麻黄、木贼麻黄、中麻黄的草质茎。性味归经:辛、微苦,温。归肺、膀胱经。功效: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应用:1、用于风寒感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等。2、用于咳嗽气喘。
13、3、用于风水(阳水)、水肿。用法用量:煎服,310g。注意事项:发汗强,性温燥,量不宜大,体虚多汗、肺虚咳喘者忌用。,中药,麻黄,樟科常绿乔木肉桂的嫩枝。性味归经:辛、甘,温。归心、肺、膀胱经。功效:辛温解表,温经通脉,助阳化气。应用:1、用于外感风寒表实或表虚证:无汗或有汗者均可用。2、用于寒凝经脉诸痛証,如胸痹、痛经、风寒湿痹等。3、用于脾肾阳虚水肿证。用法用量:煎服,310g。注意事项:本品性温助热,温热病、阴虚火旺、血热出血者忌用,孕妇慎用。,中药,桂枝,中药,为伞形科草本植物防风的干燥根。性味归经:辛、甘,微温。归膀胱、肝、肺、脾经。功效:辛温解表,祛风湿止痛、止痉,透疹止痒。应用:
14、1、用于风寒表证。2、用于风湿痹痛。3、用于破伤风、风痰痹阻经络所致口眼歪斜。4、麻疹初起,风疹瘙痒。用法用量:煎服,310g。注意事项:阴血虚引起的手足抽搐者不宜使用。,防风,中药,为伞形科草本植物白芷或杭白芷的干燥根。性味归经:辛,温。归肺,胃经。功效:散寒解表,通鼻窍,止痛,消肿排脓、祛风除湿止带。应用:1、用于风寒表证鼻塞头痛。2、用于鼻渊(副鼻窦炎)鼻塞。3、用于头痛、牙痛、风湿痹痛以及外伤疼痛。4、用于风湿痹症寒湿带下病以及痈疡疮疖。用法用量:39 g。注意事项:本品温燥,热盛者不宜使用。,白芷,马兜铃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北(汉城、华)细辛的全草。性味归经:辛、温,有小毒;归心、肺、肾
15、经。功效:祛风散寒,通鼻窍止痛,温肺化饮。应用:1、用于风寒感冒、阳虚外感。2、用于头痛、鼻渊、牙痛、痹痛。3、用于寒痰停饮(痰多清稀)、气逆喘咳。用法用量:煎服,25g。注意事项:细辛有小毒,不宜过量;不宜与藜芦同用。另外,本品辛散力强,凡气虚多汗、阴虚阳亢、肺燥干咳及肺热咳嗽均忌用。,中药,细辛,二、辛凉解表药:又称发散风热药,即以宣散风热为主要功效,常用以改善或消除风热表证及温热病卫分证的药,称为辛凉解表药。其性多寒凉而味辛,发汗解表作用和缓,适用于外感风热表征;另外还有透疹解毒功效,用于风疹、麻疹及疮疡肿毒初起的治疗。,解表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柴胡和狭叶柴胡的根或全草。性味归经:微
16、辛、微苦,微寒;归肝、胆、脾、胃、三焦经。功效:疏散风热,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应用:、用于治疗外感风热表证。、用于半表半里证(少阳证)。、用于肝气郁结证。、用于气虚下陷证。用法用量:煎服,310g。解表退热宜生用,疏肝理气宜醋制。注意事项:本品药性升发,凡气逆不降、肝阳上亢者慎用。,中药,柴胡,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薄荷的干燥茎和叶。性味归经:辛、凉;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利咽透疹,疏肝解郁。应用:1、用于风热感冒、温病初起。2、用于头痛目赤、咽喉肿痛。3、用于麻疹不透、风疹瘙痒。4、用于肝郁气滞、胸闷胁痛。用法用量:煎服,36g,入汤剂宜后下。注意事项:本品发汗力较强
17、,体虚多汗、阴虚血燥、肝阳上亢者忌用。,中药,薄荷,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菊的头状花序。性味归经:辛、甘、微苦,微寒;归肺、肝经。功效:疏散风热,清肝明目,平肝阳,清热解毒。应用:1、用于风热感冒、发热头痛。2、用于肝热目赤肿痛及视物昏花(肝肾阴虚)。3、用于肝阳上亢之头痛眩晕、惊风。4、用于疔疮肿毒,尤指野菊花。用法用量:煎服,1015g。注意事项:疏散风热用黄菊花,平肝明目用白菊花,疔疮痈疽则用野菊花。,中药,菊花,中药,为菊科草本植物牛蒡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归经:辛、苦,寒。归肺、胃经。功效: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利咽,宣肺透疹。应用:1、用于风热表证及温病卫分证。2、用于咽喉肿痛、疮痈、痄腮
18、等热毒病证。3、用于麻疹。用法用量:煎服,612g。注意事项:本品性寒,脾虚便溏者慎用。对于热毒壅滞兼大便秘结尤宜。,牛蒡子,中药,为毛茛科草本植物大三叶(或兴安)升麻的根茎。性味归经:辛、甘,微寒。归肺、脾、胃、大肠经。功效:解表退热,宣毒透疹,清热解毒,升阳举陷。应用:1、用于表证发热。2、用于麻疹初起。3、用于热毒证,如温热毒邪所致瘟疫、痄腮、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等。4、用于中气下陷,脏器下垂证。用法用量:煎服,39g。,升麻,葛根,为豆科植物野葛或甘葛藤的根。性味归经:甘、辛、凉。归脾、胃经。功效:发表解肌,生津止渴,透发麻疹,升阳止泻。应用:1、用于外感表证。2、用于热病口渴或消渴症。
19、3、用于麻疹初起或疹出不畅。、用于脾虚泄泻证。用法用量:煎服,61g。注意事项:夏季表虚汗多或胃寒者慎用。,中药,概念:即以清泄里热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里热证的药物。分类:根据清热药的作用特点及主治病证的不同,一般将其分为清热泻火、清热燥湿、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清热明目、清热解暑、清虚热七大类。共性:清热药治疗热证,故药性均属寒性;苦能泄热,多为苦味;具有沉降的作用趋向。注意事项:辨清里热证的虚实、病变部位及病情发展阶段,合理用药;辨清寒热真假,真寒假热者,忌用清热药;本品药性苦寒,易伤脾胃,用量不宜太大;脾虚食少便溏者慎用。,二、清热药,概念:即以清热泻火为主要作用,治疗气分证或脏腑实热证
20、的药物。适用于热入气分所致高热、口渴、汗出、脉洪大、烦躁,甚至神昏谵语等病证。注意事项:本类药性苦寒,易伤阳气,虚寒证者慎用或忌用。,清热泻火药,矿石,为含结晶水硫酸钙。性味归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应用:1、用于肺胃气分实热者证;邪热郁肺证;胃火上炎证。2、用于肺胃燥热所致烦渴引饮证。3、用于疮疡溃不收口、烧伤烫伤等。用法用量:煎服,1560g。宜打碎先煎。注意事项:虚寒证忌用。,中药,石膏,百合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知母的干燥根茎。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肺、胃、肾经。功效:清热泻火,清肺养阴润燥,清胃热、生津止渴,滋养肾阴。应用:1、用于热病烦渴。2、
21、用于肺热咳嗽及阴虚燥咳证。3、用于胃热证、消渴证、肠燥便秘。4、用于肾阴虚证。用法用量:煎服,612g。注意事项:脾虚便溏及虚寒证不宜使用。,中药,知母,茜草科常绿灌木植物栀子的成熟果实。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肺、三焦经。功效:清热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应用:1、用于热病烦闷。2、用于湿热黄疸(阳黄)。3、用于血热出血证。4、用于热毒疮痈,或跌打损伤瘀肿疼痛。用法用量:煎服,69g。清热泻火、解毒、利湿宜生用;止血宜炒用。注意事项:脾胃虚寒、食少便溏者忌用。,中药,栀子,概念:即以清热解毒为主要作用,治疗各种热毒、火毒证的药物。适用于痈疽疔疮、瘟毒发斑、丹毒喉痹、
22、热毒血痢等。注意事项:本类药物性味苦寒,中病即止,不宜久服,免伤脾胃。,清热解毒药,忍冬科木质藤本植物忍冬、红腺忍冬、山银花的花蕾。性味归经:甘、寒;归肺、心、胃经。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止痢。应用:1、用于温病初起,疮痈初起。2、用于外感风热表证。3、用于热毒血痢。用法用量:煎服,15g,热毒重者可用。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慎用。,中药,金银花(双花),中药,木犀科落叶灌木连翘的果实。性味归经:苦、微寒;归肺、心、小肠经。功效:清热解毒,疏散风热,消痈散结。应用:1、用于痈肿疮毒。2、用于痰核、瘰疬。3、用于外感风热、瘟病初起。用法用量:煎服,615g。注意事项:气虚疮痈脓清稀者慎用;
23、脾胃虚寒及虚寒阴疽忌用。,连翘,中药,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的干燥根。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胃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应用:用于咽喉肿痛、温热病发斑以及痄腮、疮痈等。用法用量:煎服,915g。注意事项:虚寒证不宜使用。,板蓝根,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蒲公英的带根全草。性味归经:苦、甘,寒;归肝、胃经。功效:清热解毒、消痈散结,利湿通淋,清肝明目。应用:1、用于痈肿疔毒。2、用于乳痈、内痈(肠痈、肺痈、疮痈等)。3、用于热淋涩痛,湿热黄疸。4、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用法用量:煎服,1030g。鲜品捣敷或煎汤熏洗患处。注意事项:用量过大可致缓泻,故脾虚便溏者慎用。,中药,蒲公英,中药,毛莨科多年生草
24、本植物白头翁的干燥根。性味归经:苦,寒;归大肠、胃经。功效:清热解毒,凉血止痢,利湿杀虫止痒。应用:1、用于熱毒血痢、疮痈等。2、用于妇女带下、阴痒(滴虫性阴道炎)。用法用量:煎服,915g。注意事项:本品刺激性强,妇女阴道给药应慎用;虚寒泄泻者慎用。,白头翁,概念:即以清热凉血为主要作用,清营分、血分热证的药物。适用于营分、血分实热所致身热夜甚、烦扰不安、神昏谵语、吐血衄血等病证。注意事项:本类药物滋腻,湿盛便溏者慎用;兼能活血化瘀的药物,孕妇慎用或忌用。,清热凉血药,玄参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地黄的干燥的块根。性味归经:甘,寒;归心、肝、肾经。功效: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应用:1、用于温热病入营血
25、所致高热神昏;血热妄行所致衄血、便血。2、用于热病伤津及阴虚内热所致发热口渴、便秘及骨蒸潮热等病证。用法用量:煎服,g。清热凉血用鲜地黄,滋阴生津用生地黄。注意事项:脾虚食少、腹满便溏者慎用。,生地(黄),中药,毛莨科多年生落叶小灌木植物丹皮的根皮。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心、肝、肾经。功效:清热凉血、消斑,活血化瘀,退虚热。应用:1、用于温热病血分热证及发斑疹者。2、用于瘀血诸证:如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癥积(腹腔内肿块);跌打损伤;疮痈、肠痈。3、用于阴虚内热证。用法用量:煎服,612g。注意事项:月经过多慎用;血虚有寒及孕妇忌用。,中药,牡丹皮(丹皮),中药,玄参科草本植物玄参的干燥根
26、。性味归经:苦、甘、咸,寒。归胃、肾、肺经。功效:清热凉血,清热解毒、消肿散结,滋阴。应用:1、用于温热病营血分证等。2、用于咽喉肿痛、痈肿疮毒、瘰疬痰核等。3、用于肾阴虚证,消渴病。用法用量:煎服,915g。注意事项:虚寒证以及脾虚便溏者不宜使用。不宜与藜芦同用(十八反)。,玄参,概念:即以清热燥湿为主要作用,治疗湿热内蕴或湿邪化热的药物。适用于湿温、暑温、湿疹、湿疮等湿热病证。注意事项:本类药物苦寒伐胃、性燥伤阴,寒凉伤阳,故脾胃虚寒及阴津亏虚者慎用。,清热燥湿药,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芩的根。性味归经:苦,寒;归肺、脾、胆、大小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清热凉血,清熱安胎。应用:1
27、、用于湿温郁阻证、湿热中阻所致痞满呕吐、胃肠湿热下痢。2、用于肺热所致咯吐黄痰、火毒炽盛的疮疡肿毒、咽喉肿痛。3、用于热毒炽盛,迫血妄行;阴虚血热等病证。4、用于怀胎蕴热所致胎动不安。用法用量:煎服,310g。清热多生用,安胎多炒用,止血炒炭用。注意事项:寒凉伤胃,苦燥伤津,故脾胃虚寒及阴虚津伤者慎用。,中药,黄芩,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黄连的根茎。性味归经:苦,寒;归心、脾、胃、肝、胆、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清热泻火,清热解毒。应用:1、用于湿热阻滞中焦及湿热泻痢病证。2、用于火热扰心及胃火上炎病证。3、用于三焦热盛的高热烦躁及痈疮疔毒症见红肿热痛者。用法用量:煎服,2g;研末吞服,.;外用
28、适量。清心火宜生用,清肝火宜吴茱萸水炒用,胃热呕恶宜姜汁炒用。注意事项:吧本品寒凉伤胃,苦燥伤津,脾胃虚寒、阴虚津伤者慎用。,中药,黄连,芸香科落叶乔木植物黄柏除去栓皮的干燥树皮。性味归经: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功效:清热燥湿,清热解毒,滋阴泻火。应用:1、用于膀胱湿热所致小便涩痛、带下黄稠臭秽、大肠湿热所致泻痢脓血及湿热黄疸等病证。2、用于热毒壅盛的痈疽疮疡及外伤、烧伤、烫伤。3、用于阴虚火旺证。用法用量:煎服,g,外用适量清热燥湿生用,泻相火、退骨蒸盐水炒用,清热止血炒炭用。注意事项:本品苦寒伤胃,脾胃虚寒者忌用。,中药,黄柏,中药,为龙胆科草本植物龙胆的干燥根及根茎。性味归经:苦,
29、寒。归肝、胆、膀胱经。功效:清热燥湿,清热泻火。应用:1、用于黄疸、阴肿阴痒、带下、淋证等湿热病证。2、用于肝胆实热证。本品长于清泻肝胆实火,是治疗肝胆经疾病的要药。用法用量:煎服,615g。注意事项:脾虚腹泻者忌用。,龙胆草,概念:即以清虚热为主要作用,治疗虚热病症的药物。适用于阴虚内热所致骨蒸潮热、五心烦热、盗汗等病证。本类药物主治阴虚内热证或温病后期余热未清证,应用时适当配伍凉血养阴之品以治其本。,清虚热药,中药,为菊科草本植物黄花蒿地上部分。性味归经:苦、辛,寒。归肝、胆、肾经。功效:退虚热,解暑热,截疟(能抑制和杀灭疟原虫)。应用:1、用于阴虚内热证。2、用于暑热证(中暑)。3、截疟
30、,用于疟疾。用法用量:煎服,612g。治疗疟疾,30 40g。注意事项:不宜久煎,脾虚腹泻者不宜使用。,青蒿,中药,为茄科灌木植物枸杞的干燥根皮。性味归经:甘,寒。归肾、肺、肝经。功效:退虚热,清泄肺热,凉血。应用:1、用于阴虚内热证、消渴病等。2、用于肺热咳嗽。3、用于血热出血证。用法用量:煎服,615g。注意事项:外感发热以及脾胃虚寒者忌用。,地骨皮,清热解暑药及清热明目药:前者临床常用荷叶、青蒿;后者常用决明子、谷精草等,同学们自习。,概念:凡具有泻下通便功效,以促进排便为主要作用,治疗胃肠积滞、水肿停饮的药物。适用于便秘及水肿。分类:根据本类药物作用特点及使用范围不同,分攻下药、润下药
31、、逐水药三类。注意事项:攻下药及逐水药泻下峻猛,年老体弱、久病正虚者慎用,妇女胎前、产后、经期忌用。,三、泻下药,(一)攻下药 本类药味苦性寒,具有较强的清热泻火及泻下通便作用,适用于热结便秘及火热上炎之里热实证。如大黄、芒硝等。共同特点:泻下通便。大黄:凉血解毒、逐瘀通经(腹痛、恶露、徵瘕积聚)。芒硝:软坚、清热解毒(咽痛、口疮)。,泻下药,蓼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掌叶大黄的根及根茎。性味归经:苦,寒;归脾、胃、大肠、肝、心包经。功效:泄热通便,凉血解毒,逐瘀通经。应用:1、用于热结便秘及里热炽盛证。2、用于血熱妄行所致出血证,如吐血、衄血、咯血等;火邪上炎所致目赤肿痛、咽喉肿痛、牙龈肿痛、热毒痈
32、肿等及湿热黄疸证。3、用于妇女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跌打损伤、瘀血肿痛或癥瘕积聚等病证。用法用量:煎服,g。攻下通便用生大黄,活血逐瘀用酒制大黄,止血用大黄炭。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者慎用;孕妇及哺乳期忌用。,中药,大黄,含硫酸钠的天然矿石经精制而成的结晶体。性味归经:咸、苦,寒;归胃、大肠经。功效:软坚泻下,清热解毒、消肿。应用:1、用于热积便秘证。2、用于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痈疮等。用法用量:内服,612g,不宜煎煮。注意事项:虚证及孕妇忌用;不宜配伍三棱(十九畏)。,中药,芒硝,(二)润下药本类药多为植物种仁,富含油脂,具有润燥滑肠作用,使大便易于排出。适用于年老津枯、产后血虚、热病伤津及
33、失血所致的肠燥津枯便秘。热盛配清热药,血虚配补血药,气滞配行气药,气虚配益气药。常用药火麻仁、郁李仁:润肠通便,治津血不足的肠燥便秘。,桑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大麻的成熟果实。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胃、大肠经。功效:润肠通便。应用:用于肠燥便秘证。用法用量:煎服,1015g。注意事项:孕妇即习惯性流产者忌用;食入过量可中毒。,中药,火麻仁,中药,为蔷薇科灌木植物欧李或郁李的干燥成熟种子。性味归经:辛、苦,甘、平。归脾、大小肠经。功效:润汤通便,利水消肿。应用:1、用于肠燥便秘证。2、用于水肿。用法用量:煎服,69g。注意事项:孕妇慎用。,郁李仁,(三)峻下逐水药泻下作用峻猛,以攻逐水饮为主要作用,
34、常用改善或消除水饮内停实证的药物,称为峻下逐水药,或简称峻下药。峻下药性味多为苦、寒之品,主归大肠、肺、肾经,均有毒,易伤正气,年老体弱及孕妇忌用。,中药,为大戟科草本植物甘遂的干燥块根。性味归经:苦,寒。有毒。归大肠、肺、肾经。功效:泻下逐水退肿,消肿散结。应用:1、用于全身水肿或胸水、腹水等胀满实证。2、用于疮痈肿痛。用法用量:入丸散,每次0.5-1.5g。内服宜醋制。不入汤剂。注意事项:虚证及孕妇忌用。不宜与甘草同用(十八反)。,甘遂,概念:即以祛除风寒之邪为主要功效,治疗风湿痹证的药物。包括祛风湿散寒药、祛风湿清热药、祛风湿强筋骨药。共性:本品能祛散风寒湿等邪气,故药味多辛而性温;兼有
35、清热功效的药物性偏寒。祛风湿药主归肝、肾经(肝主筋、肾主骨),具有升浮的作用趋向。注意事项:药性辛散温燥的祛风湿药,易伤耗阴血,故阴血亏虚者当慎用。,四、祛风湿药,概念:即以祛风湿散寒为主要作用,长于改善或消除风湿痹偏寒证的药物。共性:本类药物药性温燥,具有辛味,适宜风湿痹证疼痛,遇寒加重兼寒象者。注意事项:本类药物性温而燥,阴虚血亏及火热亢盛者,不宜使用。常用药物:独活、木瓜、威灵仙等。,(一)祛风湿散寒药,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重齿毛当归的根。性味归经:辛、苦,微温;归肾、膀胱经。功效: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应用:1、用于风寒湿痹证。2、用于外感风寒挾湿表证。用法用量:煎服,g。注意事项:本品
36、辛散温燥,阴虚及气血不足者慎用。,中药,独活,毛莨科植物威灵仙的根及根茎。性味归经:辛、咸,温;有小毒,归膀胱经。功效:祛风除湿,通络止痛,软坚消鲠。应用:1、用于风寒湿痹证。2、用于头痛、牙痛、跌打损伤瘀滞疼痛等。3、各种诸骨鲠喉证。用法用量:煎服,69g。注意事项:过量服用致胃烧灼、疼痛、呕吐等;另外,本品急善走窜,耗伤气血、损伤正气,故气血虚忌用。,中药,威灵仙,中药,为蔷薇科灌木植物木瓜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归经:酸,温。归肝、脾经。功效:祛风除湿,舒经活络,化湿和胃。应用:1、用于风湿痹证。2、用于吐泻转筋。3、本品化湿和中,兼消食积,用于饮食积滞证,单用或与消食药同用。用法用量:煎服
37、,69g。注意事项:胃酸过多者不宜大剂量使用。,木瓜,概念:即以祛风湿清热为主要作用,长于改善或消除风湿痹偏热的药物。共性:本类药物药性偏寒,常用于风湿痹证,关节红肿热痛等偏热者。常用药物:防己、秦艽、桑枝等。,(二)祛风湿清热药,龙胆科多年生草本植物秦艽的根。性味归经:辛、苦,微寒;归肝、胃、胆经。功效:祛风湿、通经络、止痹痛,退虚热,清利湿热。应用:1、用于风湿痹证及中风后半身不遂。2、用于阴虚内热证(即骨蒸潮热)。3、用于湿热黄疸、湿疹。用法用量:煎服,515g。注意事项:本品苦寒,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慎用。,中药,秦艽,中药,为防己科木质藤本植物粉防己的干燥根。性味归经:苦、辛,寒,小
38、毒。归肝、脾经。功效:祛风湿、止痛,利水消肿,清热利湿。应用:1、用于风湿痹痛。2、用于水肿,膀胱湿热等。3、本品止痛,可用于头痛、牙痛、外伤疼痛。用法用量:煎服,4.59g。注意事项:本品苦寒,易伤脾胃,脾胃虚寒者,防己,概念:即以祛风湿强筋骨为主要作用,改善或消除风湿痹证日久不愈兼筋骨不健等证的药物。共性:本类药物多同时有补肝肾功效,主治风湿痹证日久,疼痛不止,腰膝酸软、下肢萎弱无力等证。常用药物:桑寄生、五加皮等。,(三)祛风湿强筋骨药,中药,为桑寄生科小灌木植物桑寄生的干燥带叶茎枝。性味归经:甘、苦,平。归肝、肾经。功效:祛风湿,通经络,补肝肾,强筋骨,养血安胎。应用:1、用于风湿痹日
39、久筋骨痿软无力。2、用于肝肾不足所致筋骨不健、胎动不安、崩漏等。用法用量:煎服,915g。另外,本品有扩血管、降压、降脂作用。,桑寄生,概念:即具有祛湿功效,以祛除湿邪为主要作用,治疗水湿停聚的药物。分为化湿燥湿、利水渗湿、清热利湿药。注意事项:本类药多为辛香湿燥之品,易于耗气伤阴,故气阴亏虚及血虚津伤者宜慎用。,五、祛湿药,具有化湿运脾功效,以化湿燥湿、强健脾胃为主要作用,治疗湿阻中焦的药物。本品气味芳香,又称芳香化湿药,且药物大多含有挥发油,不宜久煎。中成药:藿香正气丸(胶囊)。,(一)化湿燥湿药,唇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藿香的地上部分。性味归经:辛,微温;归脾、胃、肺经。功效:化湿解暑,辛温
40、解表,和中止呕。应用:1、用于暑湿証(多发生夏季)。2、用于外感风寒表证暑天外感风寒,内伤湿浊(胃肠型感冒)。3、用于湿阻中焦之呕吐。用法用量:煎服,3g;鲜品解暑化湿、辟秽力强,用量加倍。注意事项:阴虚内热、舌绛无苔及胃热呕恶者忌用。,中药,藿香,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茅或北苍术的根茎。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肝经。功效:燥湿健脾,祛风除湿,散寒解表,养肝明目。应用:1、用于湿浊中阻証。2、用于风湿痹証。3、用于外感风寒挾湿之表証。4、用于青盲、夜盲。用法用量:煎服,39g。注意事项:本品香温伤阴,故阴虚内热、大便燥结、表虚多汗忌用。,中药,苍术,概念:即以通利小便,排泄水湿为主要作用,
41、常用以治疗水湿停聚的药物。共性:利水渗湿药能渗能利,药味多具有淡味,习惯上以甘淡合称,药性多平和。注意事项:本类药物易耗伤津液,故阴液亏虚、肾虚遗精遗尿者,宜慎用或禁用;且不可过用清利药物,以免重伤阳气,变生他证。,(二)利水渗湿药,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生用。性味归经:甘、淡,平;归心、脾、肾经。功效:利水渗湿,补中健脾,宁心安神。应用:1、用于各种水肿证。2、用于脾虚湿盛所致食少便溏。3、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尤宜心脾两虚证。用法用量:煎服,15g。利水用茯苓皮,安神用茯神,健脾用茯苓。注意事项:传统用朱茯苓增强宁心安神作用。(朱砂拌茯苓),中药,茯苓,多孔菌科真菌猪苓的干燥菌核。生
42、用。性味归经:甘、淡,平;归肾、膀胱经。功效:利水渗湿。应用:用于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脚气、黄疸水湿病证。用法用量:煎服,612g。注意事项:猪苓功专利水渗湿,利尿作用强于茯苓,故无水湿者忌。,中药,猪苓,凡具有清热利湿功效、以清热利湿为主要作用,治疗湿热证的药物。本品主要用于湿热所致黄疸、热淋、血淋等证。如热盛配伍清热解毒药,湿盛配伍芳香化湿药。,(三)清热利湿药,中药,菊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茵陈蒿或滨蒿的幼苗。性味归经: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功效:利湿退黄,除湿止痒。应用:1、用于湿热阳黄、寒湿阴黄。2、用于湿热内蕴所致风瘙瘾疹、湿疹疥疮等。用法用量:煎服,g,不宜久
43、煎。注意事项:脾虚血亏所致萎黄者慎用。,茵陈(蒿),报春花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过路黄的全草。性味归经:甘、咸,微寒;归肝、胆、肾、膀胱经。功效:除湿退黄、排石,利尿通淋,清热解毒消肿。应用:1、用于湿热黄疸。2、用于石淋、湿热淋。3、用于疮痈肿毒,毒蛇咬伤,烧烫伤。用法用量:煎服,1560g。,中药,金钱草,中药,车前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车钱的成熟种子。性味归经:甘,微寒;归肾、肝、肺、小肠经。功效:清热、利尿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肺化痰。应用:1、用于湿热淋証。2、用于水肿、泄泻。3、用于肝热致目赤肿痛;肝肾阴虚致目暗昏花、翳障者则配伍滋补肝肾药物。4、用于痰热咳嗽。用法用量:煎服,915g。
44、宜布包煎。注意事项:车前子包煎入药时,不宜将布包太紧,以免影响有效成分析出,降低疗效。另外,肾虚滑精慎用;车前草偏于清热解毒,车前子偏于利水。,车前子,概念:即具有温补阳气、祛除里寒功效,以温里散寒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里寒证的药物,又叫祛寒药。适用于外寒内侵、脏腑阳虚及亡阳厥逆等病证。共性:温里药能温散在里之寒邪,辛能行散,故该类药性大多温热而味辛。少数药物有毒。注意事项:本类药物多辛热燥烈,易动火伤阴耗液,对热证、阴虚火旺、津亏血虚者忌用;孕妇及气候炎热时慎用;部分有毒之品应注意炮制、用法用量,以保证用药安全。,六、温里药,毛莨科多年生草本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性味归经:辛、甘,大熱,有
45、毒;归心、肾、脾经。功效:温里助阳,回阳救逆,祛寒止痛。应用:1、用于脾胃虚寒,脾肾阳虚水肿,肾阳不足所致阳痿宫冷、不孕不育等病证。2、用于亡阳证。3、用于风寒湿痹所致关节疼痛,虚寒腹痛,虚寒痛经等。用法用量:煎服,315g。注意事项:本品有毒,内服应炮制后用,并注意用量及煎煮时间,防止中毒;本品辛热燥烈,易助火伤阴,阴虚阳亢及孕妇忌用。,中药,附子,中药,芸香科植物吴茱萸的干燥近成熟果实。性味归经:辛、苦,热。有小毒。归肝、脾、胃、肾经。功效:散寒止痛,温中止呕,助阳止泻,祛湿止痒。应用:1、用于寒凝疼痛证。2、用于胃寒呕吐证。3、用于虚寒泄泻脾肾阳虚、五更泄泻。4、用于湿疹、湿疮。用法用量
46、:煎服,1.54.5g。注意事项:本品有小毒,辛热燥烈,易耗气动火,不宜多用、久服。,吴茱萸,樟科常绿乔木植物肉桂的树皮。性味归经:辛、甘,大熱;归脾、肾、心、肝经。功效: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经通脉,温运阳气、助气血生长。应用:1、用于肾脾心阳虚诸证。2、用于寒凝疼痛证,如腕腹冷痛,胸痹心痛,寒疝腹痛,风湿痹证等。3、用于寒凝血瘀证,如经闭、痛经、症瘕积聚、跌打损伤等。4、用于久病体虚、气血不足,气血虚寒,疮痈脓成不溃或溃后久不收敛者。用法用量:煎服,25g。注意事项:本品辛热燥烈,易伤阴动血,阴虚火旺及血热出血者忌用;孕妇慎用;不宜与赤石脂同用(十九畏)。,中药,肉桂,概念:即具有理气功效
47、,以疏通气机、行气解郁为主要作用,常用以治疗气机郁滞诸证的药物,也称为行气药,行气作用强者又称破气药。适用于脾胃气滞,肝气郁结,肺气壅塞等病证。共性:本类药多为芳香之品,具有疏理气机作用,故理气药性味多为辛温,有的兼有苦味。注意事项:本类药物辛温香燥,易耗气伤阴,作用峻猛的破气药更易耗气,气虚、阴虚者和孕妇慎用。行气药含芳香挥发性成分,故入汤剂不宜久煎。,七、理气药,芸香科常绿小乔木植物橘的成熟果皮。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肺经。功效: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应用:1、用于脾胃气滞証。2、用于痰湿所致咳嗽胸满、痰多色白。用法用量:煎服,310g。,中药,陈皮,莎草科多年生草本植物莎草的根茎
48、。性味归经: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三焦经。功效:行气解郁,调经止痛。应用:1、用于肝郁气滞证。2、用于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用法用量:煎服,612g。舒肝解郁生用,止痛用醋炙用。,中药,香附,中药,为菊科植物木香的干燥根。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脾、胃、大肠、肝、胆、三焦经。功效:行气止痛,健脾消食。应用:1、用于脾胃气滞证即脾虚食少腹胀。2、本品辛行苦降之性,亦能通行大肠气滞,为治湿热泻痢里急后重之要药。3、本品还能疏利肝胆,治疗脾失运化,肝失疏泄之脘腹胀痛、胁痛、黄疸等。用法用量:39g。本品行气力强多生用,煨用行气力缓多止泻。,木香,中药,为百合科植物小根蒜的干燥鳞茎。生用。
49、性味归经:辛、苦,温。归肺、胃、大肠经。功效:理气宽胸、通阳散结,行气导滞。应用:1、用于胸痹证(冠心病)。2、用于脘腹痞满胀痛,泻痢里急后重。本品能通调胃肠气机,长于治胃寒气滞。用法用量:煎服,510g。,薤白,概念:凡具有消食导滞功效,以消除胃肠积滞、促进消化为主要作用,治疗饮食积滞的药物,称为消食药。适用于饮食不消、宿食停滞所致脘腹胀满、嗳腐吞酸等病证。共性:本类消食和中,健运脾胃,其寒热偏性不明显,故多属甘平之品,主归脾、胃二经。注意事项:消食药作用虽缓和,但部分药物也有耗气之弊,不宜过用久服,以免耗伤正气。对脾胃虚弱而有食滞者,当调养脾胃为主,以恢复脾胃健运功能,不宜纯靠消食药,终致
50、脾胃更弱。,八、消导药,中药,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或山楂的干燥成熟果实。性味归经:酸、甘,微温。归脾、胃、肝经。功效:消食化积,行气散瘀。应用:1、用于饮食积滞证,为治油腻肉食积滞之要药。2、用于气滞血瘀所致胁肋刺痛、血瘀经闭,产后瘀阻腹痛、恶露不尽等。用法用量:煎服,1015g。生用消食散瘀;炒用消食健胃;焦山楂长于止泻;山楂炭性偏收涩,长于止泻、止血,脾虚腹泻、胃肠出血多用。注意事项:孕妇慎用。,山楂,中药,为禾本科植物大麦的成熟果实经发芽干燥而成。性味归经:甘,平。归脾、胃、肝经。功效:消食化积,健脾开胃,回乳。应用:1、用于饮食积滞证,最适宜于米面薯芋食滞证。2、回乳,用于断乳或乳汁瘀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