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叶小说《木笛》欣赏.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697324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0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双叶小说《木笛》欣赏.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双叶小说《木笛》欣赏.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双叶小说《木笛》欣赏.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双叶小说《木笛》欣赏.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双叶小说《木笛》欣赏.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双叶小说《木笛》欣赏.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双叶小说《木笛》欣赏.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说木笛欣赏一、关于情节。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围绕情节构思及其作用命题。题型有:1、文中写了XX情景在小说中起到什么作用?2、某事物、人物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解题思路:明确情节构思为表现人物的宗旨,结合情节的一般作用:一是制造悬念,引人入胜;二是前后照应;三是侧面衬托、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四是刻画人物性格;五总结上文、点明题意;六起线索作用。情节的作用(情节文首、文中、文尾,人物,主题)1、交代人物活动的背景或环境; 2、设置悬念,引人入胜,激起读者阅读的兴趣。3、为后面的情节发展作铺垫或埋下伏笔。 4、前后照应。文尾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采用的是陡转式情节结构(欧亨利式结尾)结尾妙处:要

2、从情节、手法、人物、主题等方面考虑:出人意料 情节上,它使平淡的故事情节陡然生出波澜,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手法上,与前文伏笔照应,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如剃刀侠。前后形成对比,如界河; 人物上看,表现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更加完整; 主题上,卒章显志,深化主题。5、作为线索或推动情节发展。6、刻画人物性格。7、表现主旨或深化主题。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3、概括用一句话或简明的语句概括故事情节;文中共写了哪几件事,请依次加以概括;用填空的形式概括小说的部分内容(包括指出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部分中的某一方面) 例如木笛人教版课标本第九册选读课文 木 笛 赵恺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

3、,其中招收一名木笛手。应试者人头攒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考试要求苛刻,竞争激烈,应聘者都是乐坛高手。招考要经过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进行。所有的应试者都在室外静候。房门开了,探出一个头来。这个人大声说:“木笛。朱丹。”话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中站起一个人来,他看上去修长、纤弱,(a)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了一株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朱丹轻轻走进屋,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然后,他抬起头,看见远远地坐着一排主考官。考

4、官们个个正襟危坐,不苟言笑。坐在主考席正中的,是一位声名远扬的外国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没说,只是默默地打量着朱丹。那神色,仿佛是罗丹在打量雕塑作品。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接过卡片,走过去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 。 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请原谅,能更换一组曲目吗?”这轻轻的一句话,犹如闷雷在会场爆裂。一时间,所有主考官都窃窃私语起来。过了一会儿,大师冷峻地问:“为什么?”朱丹

5、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快的乐曲。”大师问:“为什么?”朱丹说:“因为今天是12月13日。”大师问:“12月13日是什么日子?”朱丹说:“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日。”很久,很久,考场一片沉寂。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考试吗?”朱丹说:“没有忘记。”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应当懂得珍惜艺术前途。”朱丹说:“请原谅”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挥手,果断而又惋惜地说:“你现在可以回去了。”听到这句话,朱丹的眼中顿时涌出苦涩的泪水。他向主考席鞠了一躬,把抽出的木笛小心地放回绒套,转过身,默默地走了。入夜,南京城开始飘雪。朱丹披着雪花,向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碑走去。临近石碑,只见一片

6、莹莹光亮,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绽,像墨滴在宣纸上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是一个由孩子组成的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显然是自发聚集起来的。他们的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片幼松林。每个孩子手擎一支红烛,红烛流淌着红宝石般的泪。顷刻之间,雪大了,一团一团,纷纷扬扬地飘洒下来。朱丹伫立雪中,小心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吹奏起来。笛声悲凉凄切,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着这声音,火焰温暖着这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间翩然回旋。孩子们在静静地倾听,他们似乎听懂了这如泣如诉的笛声。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地拍了一下。他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音乐大师。

7、朱丹深感意外,连忙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朱丹连忙说:“考场的事,请大师原谅。”大师说:“不,应该是我请求你的原谅。现在我要告诉你的是,你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已被乐团录取了。” 朱丹问:“为什么?” 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b)“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紧紧握着木笛。 2001年12月选自新华日报例如木笛第一题实际上包括了三点要求:一是概括事情,二是与大师有关的,三是语句要简明。明白了这个道理,答案就马上得到:例1、文章主要写了和音乐大师有关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句一一概括。 在考场

8、上,大师拒绝了朱丹更换曲目的要求;大师在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前找到了朱丹,并把正式录取的消息告诉了他。 例如木笛第二题的解答与第一题基本相同,需要注意的有两点:一是要充分利用已知的信息源题干中已概括的故事情节,我们可以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它们暂时删除,这样情节就显得比较简明,便于迅速找准目标,正确概括;二是故事情节的对象是朱丹(与大师有关的事就不要),这样,两个空格的答案就马上得到:例2、阅读全文,结合朱丹的言行,在空格处把小说情节补充完整。(每处不得超过6个字) 请求更换曲目 被拒离开考场 伫立纪念碑前吹奏悼念亡魂 终被乐团录取 (二)人物形象的揣摩: 1、结合全文,简要分析人物形象。2

9、、XX是一个怎样的人物? 3、XX有哪些优秀的品质?4、分析小说对人物进行描写的具体方法及其作用。 解题思路:通过人物的描写(语言、行动、心理、肖像、细节)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然后根据题目要求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是一个的人物形象。作为什么人,他怎么样,表现了他怎样的性格(思想品质)。第一,重视小说中人物的身份、地位、经历、教养、气质等,因它们直接决定着人物的言行,影响着人物的性格。第二,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描写揭示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第三,小说里的人物都是在一定的历史背景下活动的,所以分析人物就应把他们放在一定的社会历史背景下去理解。第四,注意作者对人物的介绍

10、和评价。 表现人物的手法:正面描写直接描写(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细节描写、心理描写等。)侧面描写间接描写(通过其他人物的言行、环境描写,间接写即烘托主人公。)细节描写:更细腻地展示人物某一特征。细节描写作用:刻画人物性格、追求、爱好;营造一种氛围;渲染人物心情、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写某一个人物的作用人物(揭示自身的心理、认识感受、感情、性格特点,与自己前后认识感受、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与另一个人物形成烘托、映衬、对比反衬,与另一个人物形成对比作铺垫;见证者)情节(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主题(突显某种主题)。例3、文章的主人公朱丹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概括。 本题是对朱丹

11、这一人物的综合考察,首先他具有出色的音乐才华,这主要表现在: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从纪念碑前的吹奏可以看出他具有很高的音乐才华,大师的高度称赞和最终被音乐学院录取也证明这一点。同时他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这主要表现在:宁可落选也不愿吹奏欢乐曲,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由此可知,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而又有崇高民族精神的人。例4、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意图是什么? 本题是动作描写和细节描写,写朱丹两次“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说明他对木笛的珍爱,而木笛是一种中国民族乐器,其意图显而易见:表现朱丹对民族音乐的挚爱。例5、文章(a)

12、处写朱丹穿“一身黑色云锦衣衫”的用意是什么? 本题属于外貌描写,在特定时间和地点的特殊打扮,自然有特殊的用意,我们只要再结合“请求更换曲目”和“伫立纪念碑前”这两件事去思考,问题就可得到解决:暗示朱丹对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的深切悼念。(三)环境描写的作用:(内容和形式)在文中准确地找出描写环境的句子;就指定的环境描写说出其作用;依据文章内容发挥想象续写一段环境描写。 例6: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面对这种题型,我们可从七方面进行思考:作用:表现地域风光,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环境特点。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平台或背景。渲染气氛,奠定感情基调烘托(衬托)或反衬人物心情、性格形象、精神、品质

13、,人物心境、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或作为情节线索,为刻画人物作铺垫。暗示人物的命运,暗示或象征社会环境,揭示社会本质特征或展示世态风情。对比突出或揭示主题或深化主题。环境本身(具有特点,交代了时间,为人物活动提供了平台,营造氛围,渲染气氛)情节(推动,暗示,铺垫)人物(烘托,映衬,反衬)主题(暗示,揭示,对比突出)。一般地,描写、揭示本身特点;烘托(衬托)或反衬人物精神品质、心理、性格;对比突出或揭示主题。场景作用 用于开头,为作品定基调 营造意境,渲染气氛,感染读者 置于某个情节,推动情节发展 于人物出场之前,导引人物出场 置于人物描写之中,揭示人物性格 置于小说的主背景,作为象征。明确了解

14、题的思路,我们就可以联系上下文来分析文章对“雪”的描写所起的作用: 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少年儿童、朱丹)作铺垫。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瑕。(写对两条得满分) (四)作品主题的挖掘:找出体现小说主题的句子(或用自己的话概括作品的主题);读了全文后,文章让你明白了什么道理(本文对你有何启迪?谈谈你的一点体会);结合全文主题,谈谈你对某一句话(某一个问题)的理解或看法。 如何把握小说的主题呢?一是从小说的情节和人物形象入手;二是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的环境描写,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

15、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住人物形象所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主题的目的;三是从小说的精巧构思中把握作品的主题。 例7、文章(b)处画线句子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画线的句子既是朱丹被录取的根本原因,也是朱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丰富深化人物形象,更是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这样该句在文中的作用就自然得出。 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 例8、这则故事揭示了什么主题?从中你受到什么启发? 本题是直接要求归纳主题,其解题方法除了从文中找出点题句外,还可以从人物的性格、故事情节上开窍:才华横溢固然重要,但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更值得敬佩。作为一名中学生,要不忘民族的耻辱,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能力突

16、出的有用之才,成为时时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卫士。(五)精妙技巧的捕捉: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精妙的写作技巧,这是因为写作技巧是作家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时所表现出的熟练的而又独具特色的艺术才能。常见题型: 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的作用;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是如何为作者表情达意服务的;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炼、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例9、在大雪中出现了

17、“孩子方阵”,这一细节描写说明了什么?本题在表面上是要说出细节描写在文中的用意,其实质却是分析小说巧妙的构思在文中的作用:“孩子方阵”的自发出现,表现了像朱丹一样具有民族精神的人并不是少数,孩子们的背后暗含着一股强大的力量父辈们的教育,这样就使朱丹的举动更具有典型意义,从而起到了深化主题的作用。 例10、请你说说这篇小说在艺术构思的两点特色。 情节曲折生动,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细节描写生动细致。场面描写庄严凝重,真切感人。对比手法的运用。五、关于小说的语言。这类型的题目主要是词语、句子的含义,句子在文中的作用命题。题型有:1、某一词语在文中如何理解?2、某句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有什么

18、作用?解题思路:一是瞻前顾后,结合文意理解;二是抓住关键词语理解句子。然后根据题目要求,结合文章作答。 根据要求组织语言表达: XX词语(句子),写了,表现了 3、语言特点、修辞、表达效果 鉴赏首先是明确鉴赏点,或形象、或语言、或表达技巧、或布局谋篇、或作品主题等。其次是抓住特点,找出实例并赏析其妙处。鉴赏形象要抓住典型特征、刻画方法和典型意义等进行。鉴赏语言,要区别语言特色和语言风格。语言特色主要从准确、鲜明、生动、形象方面赏析,并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效果;语言风格带有作者本人语言运用方面的明显的特征,主要有平实、华丽、明快、自然、含蓄、深沉、幽默、辛辣等。鉴赏内容,要抓住主题,从深刻、透

19、彻以及给人的启示等方面赏析。鉴赏构思,要抓住结构特点(一波三折、首尾呼应、伏笔、照应)和表达技巧(烘托、铺垫、抑扬、映衬、象征等)。总之用语要讲究分寸、态度要辩证。如果要求写鉴赏短文,结构安排上采用“总分总”的形式,总说明确提出观点;分说结合原文对中心观点进行分解并各自举一到两例进行分析;最后总说再次点题。六、了解小说的表达技巧A、人称运用(第一、第二人称的妙处)1.第一人称:叙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思想感情,给读者以真实生动之感。 2.第二人称: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拉近了叙述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增强文章的抒情性和亲切感,便于感情交流这使叙述者与人物之间,别有一种依恋和欣

20、赏的意味。将物拟人化,便于抒发感情。3.第三人称:能比较直接客观地展现丰富多彩的生活,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反映现实比较灵活自由。 B、不同顺序的作用(顺叙、倒叙、插叙)1.顺叙:能按某一顺序(时间或空间)较清楚地进行记叙。 2.倒叙:造成悬念,引人入胜。 3.插叙:对主要情节或中心事件做必要的铺垫照应,补充说明,使情节更加完整,结构更加严密,内容更加充实丰满。 4.补叙:对上文内容加以补充解释,对下文做某些交代。 5.平叙:俗称“花开两枝,各表一朵”,(叙述两件或多件同时发生的事)使头绪清楚,照应得体。 C、明确各种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外貌、语言、心理、行动、细节、环境。)1.人物肖像、动作描

21、写、心理描写:更好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性格特征。 2.人物对话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性格,反映人物心理活动,促进故事情节的发展。也可描摹人物的语态,收到一种特殊的效果。 3 .白描:纯用线条勾画,不加渲染烘托。以小见大,寥寥几笔勾勒出画面,表现了性格、主题。4.景物描写:具体描写自然风光,营造一种气氛,烘托人物的情感和思想。 D、表达方式1、表现手法(烘托、象征、衬托、对比、铺垫、欲抑先扬、先抑后扬) 2、结构方式(前后照应、创造悬念、埋下伏笔、总结上文、点题)七、小说的标题如何理解?有何作用?(内容和形式)1、理解A、小说的主要情节;B、小说的主要人物;C、小说的主要内容。2、作

22、用 A、线索,贯穿全文 B、点明主题标题的作用(一)小说标题的含意(双重或多重)、表面意义与深层意义;、指代意义与比喻意义;、一语双关,双层含义(二)小说标题的用意(原因、作用、效果)分析思路1、题目与故事内容的联想意义和内含的丰富性令人产生联想,题目内含丰富;一语双关。2、分析题目与情节结构线索的贯穿性点明时间,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气氛。作为小说线索,贯穿全文;设置悬念,激起阅读兴趣,引人入胜;为下文作铺垫或推动情节发展;前面伏笔,后面呼应某情节。对比反衬,突出强化效果。如祝福中祝福的热闹与祥林嫂的惨死形成对比,突出其悲剧性命运,突出主题。3、题目与人物性格形象、情感的载体和象征如半张纸。半张

23、纸结构艺术的特点,也是以轻化重,但它更是以外化内用“半张纸”这个外部世界的意象作为结构的要点,来承载内心世界的波澜。(外国小说欣赏教师教学用书)安东诺夫卡苹果它象征着丰收、甜美、富足的乡村生活。是主人公认识某人物或事物的一个道具如等待的轿车。一语双关,双层含义,暗示或揭示人物性格形象如品质。格斯拉先生的人品和技艺品质:手艺精湛,认真负责,诚实守信;热爱本职,坚守理想,至死不渝。(要求能对人物性格准确概括,并能结合小说略加分析)(每点2分)表现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心理。4、题目与主题的象征性和小大联系。一语双关,双层含义揭示小说主题、概括故事情节、暗示比喻象征、揭示小说主题;寄托思想情感,深化主题

24、。答题思路:分析题目与故事内容的联想意义和内含的丰富性分析题目与情节结构线索的贯穿性题目与人物性格形象题目与主题的象征性和小大联系。如果问文章题目好在哪里,那就应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来回答。设题19、文章中对“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20、小说中的朱丹具有什么样的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21、文中两次写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有何用意?(4分)22、你认为大师说的“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中的“民族精神”具体指什么?作者塑造的这群孩子是否多余?谈谈你的认识。(6分)23、你认为大师说的“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结合小说主题谈谈从

25、中你受到的启发。24文章以木笛为题,有何作用?(5分)参考答案:内容和形式 19、点明了故事发生的时令,渲染了一种肃穆,悲壮的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为刻画人物(少年儿童、朱丹)作铺垫。表现人物性格。烘托主人公朱丹纯洁高尚的民族情感和民族精神,凸现了少年儿童心灵的洁白无瑕。(写对两条得满分)20、(1)朱丹是一位具有出色音乐才华的人。这主要表现在:他是两位参加决赛的选手之一;纪念碑前的吹奏表现出他出色的音乐才华,大师的高度称赞和最终被乐团录取也证明了这一点。(2分)(2)朱丹是一位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的人。这主要表现在:宁可落选也不愿在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吹奏欢乐曲;到南京大屠杀纪念碑前凭吊死难同胞,

26、并吹奏起悲壮的木笛曲。(2分)21、第一次写他小心谨慎地取出木笛是说明他很重视这次考试,与后来选择放弃形成对比,更能突出他的民族精神;第二次是突出朱丹面对死难者纪念碑很庄重,体现他的悲伤之情。(每点2分)22、这种精神指爱国、不忘国耻、坚持操守等。(2分)不多余(1分)。孩子是希望,是未来,孩子哀悼亡灵的方阵又是自发出现的,这体现了民族精神的传承,孩子们在雪地里哀悼亡灵、聆听笛声的行为也体现了一种坚忍的精神,这些都深化丰富了这一民族精神的内涵。(3分)23、你认为大师说的“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结合小说主题谈谈从中你受到的启发。作用:既是(交代)朱丹被录取的根

27、本原因,也是(指出)朱丹的人格魅力之所在,丰富深化人物形象,更是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揭示文章中心,深化文章主题。 启发:才华横溢固然重要,但具有崇高的民族精神更值得敬佩。作为一名中学生,要不忘民族的耻辱,努力学习,使自己成为知识丰富、能力突出的有用之才,成为时时维护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的卫士。24(1)木笛作为全文的线索,结构全篇。(2分)(2)突出中心,从朱丹吹奏出的笛声中,让读者不仅感受到朱丹出色的音乐才华、更感受到他崇高的民族精神。(3分)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20分)此心安处是吾乡徐怀谦海德格尔说:“诗人的天职是还乡。”还到哪一个乡呢?是自己的出生地还是工作所在的城

28、市?是父母的身边还是妻儿的身边?是旅途中一见钟情的他乡还是魂牵梦绕的故乡? 其实,精神的故乡并不单指一处,它可能是一种混合了的给人以安宁的精神皈依。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无所谓他乡故乡的。而我,一个在北京有房有车有妻女的男人,混了20多年,却依然觉得我不属于这个城市,这个城市对我也不理不睬。我的故乡在山东农村老家,在每一片有着乡野气息的田园村庄,在离大自然最近的泥土中。老家,承载了我童年的梦。犹记夏夜乘凉时,躺在庭院里的草席上,看繁星满天,听知了鸣唱,长辈们叼着烟袋,火星明灭间,讲牛郎织女的故事讲懒婆娘的故事讲孤魂野鬼的故事,也许太有趣了,风也赶来偷听,蹑手蹑脚的,听了几耳朵便窃窃私语着离开了。老家

29、,因了父母的存在,挽系住了一颗游子的心。然而,老家并不是我唯一的故乡,因为它有很多陌生的地方让我难以走近。比如,鱼肉乡里的村官,污水横流的街道,越来越势利的人际关系,这一切都让我对故乡望而生畏。于是,我的心灵开始了新一轮的寻根,寻找的结果仍然是乡土,只要那里有和煦的阳光和清新的空气,只要那里能让我忘却都市的喧嚣,它们都可以给我故乡般的慰藉。在都市里我们所见的除了水泥丛林,就是人,我们早已习惯了单调,习惯了远离大自然,习惯了悬浮在空中的无根生活。于是无端地替都市人难过起来他们的精神故乡在哪里?人类不能没有故乡。没有精神故乡的人必将陷于虚无。苏东坡获得的关于故乡的最初启悟不是来自儒、释、道的学说,

30、竟是来自于一名歌伎。东坡有一位好友叫王巩,受“乌台诗案”牵连,被贬谪到地处岭南荒僻之地的宾州。王巩南下时,其歌伎柔奴毅然随行到岭南。1083年王巩北归,与苏东坡劫后重逢,席间请出柔奴为东坡劝酒。苏东坡问及岭南生活的酸甜苦辣,柔奴答道:“此心安处,便是吾乡。”东坡听后,大受感动,作定风波常羡人间琢玉郎一首献给王巩:“常羡人间琢玉郎,天教分付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想想看,东坡自中进士后,就开始了颠沛流离的宦游生涯。当年近60的东坡听到自己被贬岭南的消息时,我猜想他一定想起了十几年前柔奴说的那句话“

31、此心安处,便是吾乡”,否则,他很难做到“泊然无所蒂芥,人无贤愚,皆得其欢心”。与东坡相比,我们的背井离乡算得了什么?泥土中固然有我的故乡梦,而城市中唯我独尊的那间书房、让自己安身立命的写作生活、三两知己的倾心交流,又何尝不是吾心安处?人生无常,我们不过是世间的匆匆过客,如果让自己的心终生流浪,不得安处,岂不是太对不起带我们来世上的父母?那么怎样才能求得心安呢?在我看来,“节欲”是最根本的方法。如果一个人欲望太强,那么即使他身居乡下,也不会领略那些优美的田园趣的,相反,他会认定是噪音,会觉得烦人,会继续因为股票的涨跌而失眠。如果他节欲有方,那么都市的霓虹灯不会迷失他回家的路,别人的豪宅洋车不会打

32、乱他行走的步伐,交际场的纸醉金迷不会让他眼花缭乱,因为他知道这一切浮华都是外在的,进入不了自己的心灵。去年应邀访问澳门,在这个有着“东方蒙特卡罗”之称的地方,一边是各地富豪灯红酒绿,挥金如土,一边是澳门百姓安分守己,安居乐业。当地老百姓有感于自己的前辈大多因赌博而倾家荡产,由此悟到“不赌就是赢”,因而主动远离赌场,只过属于自己的小日子。这样的心安,是比归隐田园更要难能可贵的。“此心安处是吾乡”,就冲这句话,真想回到1083年的那个夜晚,慨然敬柔奴一杯酒。(摘自广州日报,有改动)16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文章开头引用海德格尔的名言:“诗人的天职是还乡”,是

33、为了引出下文,引发读者对“还乡”的思考,同时也增添了文章的哲学意蕴。B对作者来说,自己的“心安处”既指乡野的田园村庄泥土,也指城市中能让他放松的书房、写作以及与能与他倾心交流的知己。C年近60的东坡被贬岭南,他想起了十几年前让他对“故乡”一词有着最初启悟的歌伎柔奴的那句话“此心安处,便是吾乡”,这位才华横溢的文学家由此“泊然无所蒂芥”了。D文章末段,再次点题,想“慨然敬柔奴一杯酒”照应了前文,进一步强化了心安即故乡的主题。E文章叙事、议论、抒情相结合,字里行间传达出人生无常、繁华如烟的消极思想。17作者写乡野生活的笔墨非常精彩,试以第段为例加以赏析。(4分)18第段比较详细地介绍了苏轼写定风波

34、一词的经过,其用意是什么?(4分)19. “此心安处是吾乡”这句话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结合作者的观点,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读完此文的感受。(8分)答案16 C(作者猜想的,未必是实际情况),E(不是消极,是从容淡定)17(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风人格化,既表现出风儿轻柔的特点,又侧面表现出长辈们所讲的故事引人入胜(2分);(2)运用一系列动词“躺”“看”“听”“叼”“讲”等,将夏夜在老家乘凉时其乐融融的场景描写得生动具体(1分);(3)句式整散结合,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读来朗朗上口,给人美感(1分)。(4分。意思对即可)18 结构上:(1)照应题目,点明“此心安处是吾乡”的

35、来历;(2)呼应文章结尾,使文章结构严谨(2分)。内容上:丰富内涵,深化题旨,申明“心安”就是“泊然无所蒂芥”,强调人不能没有精神故乡和“心安”的重要性(2分)。(4分。意思对即可)19(1)作者怎样的情感态度:要节制人生的欲望,抵制浮华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宁静。身处逆境而泊然无所蒂芥,面对来自生活的挫折、打击要有一种淡然的心态。(2)联系实际(略)。(3)应在学习和事业上有恒定的目标和追求,有健康的精神寄托;真诚地与人交流,坦然地看待人生和社会。(8分。要在概括作者观点的前提下,再阐发个人的认识。只要言之成理即可)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一个寻找死亡的年轻人李辉从前,有一个年轻人,

36、他很忧郁,总觉得自己生活得太不幸。他从来没有愉快过,更没有笑过,总是皱着眉头,阴沉着脸,头发长得很长他也不剪,懒得做任何事。他曾经和一位画师学过画画,他很聪明,只学了三个月,就掌握了不少的技巧。第四个月上,他离开了画师,说:“这玩意儿没什么可学的!”他又跟一个商人学习做生意,他仍然很聪明,只学了半年,就碰上了一次好运气,他发了财,赚了不少的钱。到了第七个月上,他离开了商人,说:“这玩意儿也没什么可学的!”第三次他遇到了一个哲学家,他跟哲学家学了一年,他觉得悟透了人生的道理,那就是一切都没意思,一切努力最终都会被死神一笔勾销,他认识到死是最伟大的,只有死才是永恒,除此之外,一切都是短暂的。于是他

37、离开了哲学家,准备寻找到一个它最满意的地方,然后自己结束自己的生命。他走啊,走啊,走了很多地方,都觉得不是理想的自杀地。后来,他来到了昆仑山下的一个林子里。“很好。”他心想,“这个地方是最合适的位置,位于昆仑山下就算到了极地,空气干燥、流沙移动也免于尸体腐化,说不定能成为木乃伊保存后世,何况这里人烟稀少,死后可以清静免除尘世喧嚣。”他想好了,准备就在这地方安息长眠,明天就上吊。第二天,他来到一棵500年的核桃树下,正准备死,碰到一位白须垂胸的老人,老人正吃力地搬一辆陷进水渠里的毛驴车轮子。看见他站在树下,便对他说:“年轻人!你站在那里干什么?为什么不来帮我一下?”年轻人觉得老人的要求是合理的,

38、就跑过去帮助他搬车子,他想搬完车子再死也不迟。等到搬完车子,天已经快黑了,老人一定要感谢他,留他吃饭。他推辞不掉,心想,吃完饭再死也不迟。就这样,老人不断地请他帮助,植林带不然流沙就会埋掉房屋啦,修水渠不然庄稼就会干枯啦,种葡萄不然夏天院子里就没地方乘凉啦,一件事又一件事,年轻人没有理由推辞,只好干下去,一天天推辞死期。秋天的时候,老人对年轻人说:“你不是一直要死吗?对不起,我的事耽误了你这么久,你可以去死了。”年轻人看着这块美丽的田园,林带,葡萄架,堆满粮食的谷包,长满了绿草的水渠两岸,还有新盖的房子,盛开的花圃这一切,全都和自己的汗水有关系,让他舍不得了。他决定不死了,和老人好好活下去。他

39、又画开画了,画得非常好,而且也会做生意,卖画赚了不少钱。最后他开始总结和思考这里的人生意义,准备写一部哲学著作,题目就叫福乐智慧。据说,这个年轻人现在还活在世上。17.文中“老人”对年轻人来说起了什么作用?18.“据说,这个年轻人现在还活在世上”用它结尾妙在何处?19、文章结尾说:最后他开始总结和思考这里的人生意义。他总结出的人生意义是什么,结合文本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答案17、(1)将快到生命尽头而乐观积极的老人与年轻力壮却一心寻死的年轻人形成鲜明对比,从而突出年轻人消极悲观面对世界的态度,为后文他的思想转变做铺垫。(性格对比,结构铺垫)(2)老人为年轻人指引了光明道路,让他体验了生命的意义

40、/在不知不觉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性格变化、情节结构)18、(1)从开头厌弃生活、一心求死到结尾处长寿、热爱生活,首尾对比,结构完整(首尾结构)(2)人物的思想转变蕴含深刻主旨:a生命的意义在于自己付出劳动之后的快乐/人在劳动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也对)b在不断地运用自己的智慧去劳动,去奉献,去创造,这样结尾显得意味深长。(所给答案)19、人生意义:(1)奉献,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2)人在劳动中才能体验到活着的价值。(3)用自己的智慧创造美好生活/劳动成果的人就会获得永生。联系实际:文中的年轻人用自己的汗水换来了一个美丽的家园,因此,他懂得了生命的宝贵和生活的美好

41、。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只有我们付出了才会收获回报。例如好好学习、刻苦勤奋,即使我们没有那个年轻人那样聪明的头脑,通过努力也会换来骄傲的成绩,我们有了继续努力的信心与勇气,明白动手付出的意义。赏析1、第一段从情节结构上看,是全文的引子,它所起的作用是?明确:为情节的发展作铺垫2、二、三段写聪明的年轻人学画画,学做生意,都达到了满意的效果,然而他却想到了死。其原因是什么?作者写这些内容的意图是什么?明确:原因是他通过学哲学觉得一切努力最终都会被死神一笔勾销,只有死才是永恒的;意图是为小说后面写年轻人真正明白人生意义作作反衬铺垫。3、这篇小说初读时感到内容离奇,细细品读又觉得故事的发展和结局都在情理之

42、中,这与小说严谨的结构分不开。例如,情节上的前后照应就是结构严谨的突出表现。请结合小说的内容,举出二至三处前后照应的地方。明确:例如:第8段“再死也不迟”与第4段照应;第9段“一天天推迟死期”与第5段照应。4、对这篇小说所蕴含的人生哲理概括a人在劳动中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b在运用自己的智慧中品味人生的幸福。c劳动成果体现了人生的美丽。5、小说的结尾说:“据说,这个年轻人现在还活在世上。”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明确:创造劳动成果的人就会获得永生。6、这篇小说在情节构思上很有特色,请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其特色。明确:情节构思曲折而又浪漫神奇,很巧妙地为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主人公的思想发展过程服务,蕴含

43、了丰富的人生哲理(意对即可) 7、人物形象: 年轻人:一个厌倦生活的年轻人,在老人的指引下,终于发现了自我的价值。“老人”是引领我们生活目标、发掘自我价值的智者。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托尔斯泰的眼泪余 杰与托翁会面是多少俄罗斯文化人梦寐以求的事情。然而,托尔斯泰又是一个极其谦恭的人,他把每一位客人都当作平辈的朋友,他给予每一位来访者以最热切的接待。最深邃的大海是平静的。年轻的艺术家夏里亚宾跟友人、音乐家拉赫玛尼诺夫一起去看望托尔斯泰。夏里亚宾回忆文章中这样写道:“要知道,这是我有生以来初次面对这样一位以其语言和思想令世人激奋的巨匠。以前我只是从画像上见过列夫托尔斯泰,现在是活

44、生生的本人。”以前,他从照片上得出的印象,托尔斯泰不仅是精神的巨人,而且身材魁梧:高大、健壮、宽肩阔背。但是,此时此刻的托尔斯泰却是中等偏矮的个子。托翁亲切随和地向他伸出手来,小伙子感到非常害羞。即使是比夏里亚宾年长的拉赫玛尼诺夫,也感到很紧张,双手冰凉,小声说:“如果让我演奏,真不知怎么办我的手都冻僵了。”果然,托尔斯泰请拉赫玛尼诺夫弹一曲。夏里亚宾忐忑不安,看来自己也要被点将唱歌了。不出所料,托翁让两人一起表演歌曲老伍士。托翁恰好坐在他的对面,两手插在短衫的皮腰带里。夏里亚宾有时无意中把目光投向托翁,发现托翁兴致勃勃地盯着自己,注视着自己的眼睛和嘴巴。当夏里亚宾含着泪水唱出将被枪毙的士兵最

45、后一句话:愿上帝保佑你们回到家乡吧,托翁抽出手来擦去了流下的两滴眼泪。唱完以后,所有的来客都报以热烈的掌声和赞扬的话语。然而,托翁既没有鼓掌也没有说话,而是静静地坐着,好像陷入了沉思之中。客人们不敢打扰托翁,默默地下楼去了。托尔斯泰夫人稍后对夏里亚宾说:“看在上帝的份上,您可别暴露出您已经发现列夫托尔斯泰流了泪。您知道,他有时很怪。他说是一码事,而心里除了冷静的思考,也有炽热的感情。”夏里亚宾问:“那么,列夫托尔斯泰喜欢我唱的老伍士吗?”托尔斯泰夫人握了握夏里亚宾的手,说:“我敢肯定,他非常喜欢。”于是,夏里亚宾动情地写道:“我也感觉到了这位严肃的宗教信徒内心的温柔,我觉得很幸福。”许多人把写

46、过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的托尔斯泰看作是遥不可及的巨人,当然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真正的伟大却是平凡。托尔斯泰的那一串眼泪让我们窥见了他作为普通人的脆弱。在听演唱的时候,他并没有把自己当作“托尔斯泰”来看待,他完完全全地投入到演唱者所创造的艺术氛围之中。这时,他成了一个普通的听众。正是在这种平常的心境下,他不知不觉地流下了眼泪。这个时候的托尔斯泰才是最自由的,也是最美的。流泪的托尔斯泰比海伦还要美丽,我觉得。在托尔斯泰生命的最后一年里,与他最亲近的人物之一是年轻的秘书费布尔加科夫。布尔加科夫是托尔斯泰热情的崇拜者,当时是莫斯科大学的学生。他在列夫托尔斯泰一生的最后一年中回忆到第一次到托翁家的情形。一位和蔼可亲的老人穿着西伯利亚式的毡靴,精神抖擞、容光焕发地走进来。“我真高兴,非常高兴,”他说,“你来了,我需要您的帮助”片刻之后,托翁关切地问:“您的嘴唇怎么这么干哪?您不舒服吗?”布尔加科夫回答说,可能是累了,因为晚上在车厢里没有睡好。“那你就躺着吧,”托翁指着沙发对布尔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