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建设的经典案例.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703473 上传时间:2023-05-09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35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文化建设的经典案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学校文化建设的经典案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学校文化建设的经典案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学校文化建设的经典案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学校文化建设的经典案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文化建设的经典案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文化建设的经典案例.ppt(6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学校文化建设的经典案例,周 勇 博士、副教授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研究所,导言,学校有许多类型。校长与骨干教师很幸运,他们可以有机会制造出不同类型的学校,试验自己的办学理想。另一方面,正在实施的课程改革也鼓励校长、教师、学生齐心协力,把学校建成“真正的学府”,而不是“学店”或仅是“考试补习所”。,教育学界的观点:如果教育学者来当校长,他们可能会从什么角度来思考、安排学校文化建设?丁钢教授:中国文化、书院精神与学校文化建设。让学校充满了浓郁的中国文化氛围,同时培育“书院式的教学文化”:师生“教学相长”,一起通过求知来实现“道德完善”。钟启泉教授:课程文化的革命。从“应试性学习”到“研究性学习”。

2、从革新课程教学入手启动学校文化建设。,赵中建教授:企业精神、企业文化研究与学校文化建设像“著名的企业”学习。怎样把学校建得像一些“著名的企业”那样,让人一走进去,就能感受到一种浓厚强大的“精神文化”:全体成员有着“共同的追求和志向”。因此,学校文化建设的任务是:让校长、教师与学生达成“共同的追求和志向”,并使之体现在学校的组织结构与制度安排上,而“不再主要从学校物质层面的建设和学生的社团活动及各种节庆如艺术节、科技节等角度,来考虑校园文化的建设。,也就是说,学校文化建设首先要解决的是怎样让校长、教师与学生拥有相同的文化、教育理念,这个问题解决了,再来思考通过什么样的学校建筑、组织、制度和各种活

3、动来“呈现”本校推崇的文化、教育理念(本与末、内涵与形式)。在这一点上,中国古代的书院做得很好。,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书院会有它独有的选址思路与建筑布局?因为它要展现一种文化教育理念。书院推崇的文化是“智”与“仁”,山长希望本院师生皆是智者、仁者。先师孔子曾言:“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老子也曰:“上善若水,上德若谷”,所以书院的选址应“背山面水”。,如果没有山水俱佳的“风水宝地”,也要人工造出来。如右图的南湖书院。如此安排,让来求学或参观的人一看,便知道书院是“仁者、智者的聚集之地”。,而书院内部的建筑布局则可以向人呈现书院推崇什么样的品德和什么样的事业。品德:中正、秩序 事业:研习经典、保存

4、传递中国文化、祭祀往昔圣贤等等。书院的事业定位受过佛教寺院的影响。也有许多“伪书院”只从事一项事业:教人考科举。,所以,除了向著名的企业学习以外,还可以向著名的教育家以及名校学习。蔡元培的北京大学、梅贻琦的清华大学、竺可桢的浙江大学、张伯龄的南开中学与南开大学、经亨颐的春辉中学,民国时期的上海中学、苏州中学、扬州中学以及哈伯的芝加哥大学、英国的伊顿中学等等,都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典范。校长的专业生活之一:要想办好学校,可以研究这些案例,提炼其中的“经典思路与行动”。,一 蔡元培与北京大学,(一)蔡元培掌校之前的北大根本不像“高等学府”,而更像是“衙门”。虽然有张之洞、严复、梁启超等人试图扭转风气,

5、但均没有成功。似乎除非把“腐败的文化”和“受此文化毒害的教师与学生”全部清除出去,北大才可能获得新生。而只要它们仍在北大,一切好计划都会失败。,乌烟瘴气的学风。排斥有学问、教学严格的老师,追随官位大的老师。“结十兄弟”:十个人结成兄弟,毕业后大家联合起来钻营做官。,(二)蔡元培执掌北大,背景形势:袁世凯去世,黎元洪接任总统,蔡元培重获“出山”机会。浙江官绅想让蔡元培回国担任省参议会议长,蔡没有答应。他打听到北大校长想辞职,同时一群浙籍学界名流也想让蔡元培来当北大校长。这说明他有很充足的“社会关系资本”。教育部的一系列运作都朝着蔡元培掌校北大的方向发展,直到1917年1月4日,蔡元培的马车驶进北

6、大校门,门口两排工友恭敬地站在路边,向新校长行礼。蔡元培走下马车,接着令人目瞪口呆的事情发生了,蔡元培摘下帽子,向工友鞠躬回了个礼。所有在场的人都惊呆了。这是一个信号,也是蔡元培的“第一把火”,他想提前告诉北大,他将扫荡北大所有“腐败的文化”,建设一个崭新的北大。那么,他将采取什么样的思路与行动呢?,(三)蔡元培的思路与行动第一步:让全校师生明白学校到底是什么,达成统一的学校文化认同。到校5天后,蔡元培发表就职演说,又一次震撼了北大。蔡元培郑重其辞地说到:,“诸君来此求学,必有一定宗旨,欲求宗旨正大与否,必先知大学之性质。外人每指摘本校之腐败,以求学于此者,皆有做官发财思想,故毕业预科者,多入

7、法科,入文科者甚少,于理科者尤少,盖以法科为干禄之终南捷径也。果裕达做官发财之目的,则北京不少专门学校,入法科者尽可肆业法律学堂,入商科者亦可投考商业学校,又何必来此大学”。,蔡元培为什么有底气做这样的演讲?一,他自己是个学问家、德高望重(而不是让全体师生觉得他是个“官员”);二,他充分估计了困难,而且确信自己有足够的实力可以战胜困难。除此之外,他还知道“真正的学府”是什么样子,因为他心里有一个办学榜样做参考。这个榜样就是柏林大学。柏林大学:爱求知的人的聚集之地,他们通过追求知识做一个真善美的人,引领人类文明的进步事业,总之,学校是这些人的领地,这些人不以升官发财为理想,而是愿意奉献一生的精力

8、和学生一起探求真理、修养身心、创造文明。柏林大学校长把这些人召集在一起,然后想法设法办一所真正的学府。,我们有什么样的榜样学校?我们怎么理解学校?我们希望学校是“什么样的人的聚集之地”?我们有没有“实力”来实施改革?实际上,即使没有蔡元培的实力,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足够的文化资本和社会关系资本。,第二步:了解每一位教师,网罗真正爱学问爱教育的人才,让他们在学校“当家作主、安居乐业”。学校的学风、文化氛围(包括师生之间志同道合于学业与道德的进步,师生之间教学相长、感情相许)都首先是靠他们的求学与传教活动缔造出来的。蔡元培说:“要打破陋习,只有从聘请积学而热心的教员入手”。蔡元培的行动:四处寻

9、找人才,清除不合格的教师;成立教授会、评议会(让教师当家作主);为他们创造优越的生活、科学与教学条件(让他们安居乐业)。,在这一点上,他此前积累的社会关系资本发挥了关键作用,使他可以从教育部、学术界及基金组织获得足够的行政、文化与经济支持。但是,真正吸引优秀人才的东西还是他的人格魅力有理想,真诚相邀、不拘一格等等,感动了一大批优秀人才来北大任教,并在他的感召下,继续钻心于学术研究与教育事业。,接下来的问题是,把这些人才召集起来后,如何管理他们。为此,蔡元培制定了治校方针: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教师自由求知,在北大这个家园里展现自己的才华提供各种制度保障。蔡元培是这类教师的保护人与支持者。,这些

10、措施取得了显著效果,很快,北大思想进步的青年教授们迅速形成了“对北大的家园认同感”(觉得找不到更好的地方施展自己的才华)。大家纷纷在北大结成了各种志同道合的团体。比如,陈独秀、朱希祖、胡适、刘复、刘文典被人戏称为“两只老兔子和三只小兔子”。五人均数兔,且都热衷于“新文化”事业。,第三步:如何让学生也像老师那样热爱学习与道德进步,关心、维护学校的发展与荣誉?行动:编辑北京大学日刊:真实反映学校各方面的信息与生活,使学生不再觉得北大是个“衙门”。编辑各种书刊:包括为年轻教授提供各自“母校”的信息,使他们在北大仍能保持与母校的联系,同时也让学生知道今后如果想深造,可以去哪里实现理想。提倡学生自治,组

11、织各种学术社团与活动,开展丰富的课余文化生活,等等。,蔡元培的思考与行动大体上就是围绕解决以上三大问题展开的,而其办学或教育理想早在10年前就在酝酿,并定型于德国留学时期。他试图将一种现代西方优秀的教育文化即“真正的大学”,与古代中国优秀的教育文化(书院)融入北大。蔡元培希望,5年后(1922年)举办北大建校25周年时,能够搞一次庆祝活动,来显示北大骄傲的成绩。那么他想搞什么庆祝活动呢?,他想到时“能出版三套专著”,教授们的个人专著、教材、译著,以此来证明北大作为真正的学府所具有的杰出的知识创造和教学功能,而不是请一大帮“明星、歌星”或其他“非本校的人”来“造声势”,然后让媒体竞相报道。,(四

12、)北大教师:北大最美的一道文化风景 蔡元培的北大还没有后来合并进来的原属燕京大学的未名湖,但蔡元培的北大却有一道最美的文化风景,这道风景就是他网罗来的那一大群教师。,陈独秀1917年1月,蔡元培请求教育部同意他认命陈独秀为文科学长,说陈:“品学兼优,堪称此任”。来北大后,月薪300大洋的陈独秀为北大做了几件事。聘请新文化功底深厚、推崇新教育的教员。将新青年迁往北大,使北大成为新青年向往的文化圣地。支持蔡元培“进德会”的事业。,胡适白话文运动发展科学的学术研究,传播科学思想。维系北大新派教授的中坚力量之一。以“潇洒、喜爱交际、聪明幽默、思想犀利”的人格魅力为北大教授增添亮色,在外捍卫、展现了北大

13、教授的杰出形象。,传奇古董:辜鸿铭北大第一怪。知识渊博,学贯中西,精通英、德、法等近10国文字,尤其擅长英文写作,通晓11门外语,同时为操6种语言的银行团当翻译,被孙中山、林语堂称为“中国第一语言天才”。向西方传播中国文化,捍卫了中国文化的尊严。,有许多传奇故事在师生间流传:这些故事对学生的影响很大,因为它们包含了辜鸿明的品格。1902年的农历十月初十,辜鸿铭应张之洞的邀请前去参加慈禧太后的“万寿”宴。席间,辜鸿铭对张之洞的亲信梁鼎芬说:“满街都在唱爱国歌,怎么听不到有人唱爱民歌呢?”梁鼎芬说:“您何不当场试编一首呢?”,辜鸿铭捋了捋髭须,略一沉思,说:“我已有了妙词四句,天子万年,百姓花钱;

14、万寿无疆,百姓遭殃!”四句诗刚刚诵毕,顿时满堂哗然。总督大人张之洞更是惊愕得张大了嘴巴,久久合不拢。,蔡元培时代的北大确实不是一般地有“文化”,其到底包含多少种文化?光北大教师赋予北大的文化就可谓是“群星璀璨、数不胜数”,更不要说北大的建筑文化、教学文化,等等。这一切均得益于蔡元培的学校文化改造,他也因此成为中国校长乃至世界校长的骄傲。在现代中国,校长是一个令人敬佩的称呼,也是因为有蔡元培们在捍卫、在树立校长的荣誉。,正是蔡元培依靠自己的办学理念和“改革三部曲”使北大由原来“腐败透顶的机构”变成了“真正的一流学府”,他对于学校的界定及其改革思路与行动无疑永远值得我们反复咀嚼,因为 要想当好校长

15、,办好学校,大体上都逃不脱要去思考蔡元培所考虑的那些问题,区别仅在于有没有像他那样的心力、魅力与实力。,二 张伯苓的南开中学,就成就而言,张伯苓或许比不上蔡元培,但就教育事业而言,张伯苓却比蔡元培更伟大,因为他办自己的南开中学以及后来的南开大学时并不像蔡元培那样拥有坚实强大的社会关系资本,可以要钱有钱,要权有权。但是,“一无所有”的他硬是依靠自己的努力,积攒了足以赢得教师、社会的认同与支持的心力、魅力与实力,并因此把南开中学办成了当时最好的中学,而后又把南开大学办成了中国顶级名校之一。他的办学思路也许更值得品味。,(一)为什么投身教育事业人生在世,当成就一番功业。1895年张伯苓以优异成绩从北

16、洋水师学堂毕业,决定以现代军事报效祖国。海军实习期间,看见清廷官兵不务正业,放弃军事救国理想,决定走文化教育救国之路。,(二)主讲严氏家塾:机遇努力,赢得了社会名流与民众的信任与支持天津名流严范孙招聘家塾教师,经人介绍,张伯苓入严氏家塾,此后50年始终没有离开过教育。充分发挥自己的课程创造力,决心在私塾实施新课程与新教育,并把它办好。,两年下来,张伯苓的办学受到了社会好评。1901年,天津“八大家”之一盐商王奎章也要聘张伯苓为王氏家馆塾师。后来两家塾馆合并,严、王两家开始联合支持张伯苓追求新教育梦想。,(三)为求进步,出访日本,随后创办中学为把家塾办得更好,张伯苓向严、王二家请求到日本参观大中

17、小学,拜访教育家。访学期间,张伯苓决定办一所中学。严、王两家出钱、出地,1904年10月一所私立中学在严家偏院成立。张伯苓自己没有“实力”,但能赢得“实力”。第一届学生除两家塾馆子弟之外,还向社会上招生了梅贻琦等人,共73名。,聘请优秀的中国、美国及日本教师。亲自教授英语、数学和史地等课程。尤其注重培养学生的英语能力,数学、化学和英文等科目全要求教师用英文讲授。除书本知识外,还注重让学生认识社会。张伯苓总是坚持每周对全体学生进行一次讲话,内容极其丰富。这一传统一直延续到后来的南开,张校长的讲话成为学生难忘的回忆。,张伯苓办的私立中学在天津教育界崭露头角,以良好的教风和学风赢得社会好评,政府官员

18、、各界人士纷纷前来参观。1907年,清廷派人前来调查,专员看过设备、师资、经费等方面后在考察报告中说:“查此堂创立已三年,理化器械设备尚完全,学生成绩颇佳,英文程度尤优,教员均极热心,日求进步,费用亦甚节省”,因此将该校评为“各中学堂之冠”。,张伯苓何以可能仅用三年时间就将自己的中学办成“最好的中学”?他如何赢得社会的信任与支援?张伯苓的回答:从大学入学要求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埋头办“新教育”、拿优秀的成绩说话,钱都用在刀刃上,带头营造良好的教风、学风,如此才可以赢得社会的认可、尊重和各方热心人士的信任与经费支持。,声名鹊起,欲来求学的人不断增加,张伯苓决定另觅他处建校。名绅郑菊如钦佩张伯苓的

19、精神,捐出城南一片荒地。张伯苓说:我能将这片臭水沟密布的荒地变成适合学子们读书的美丽校园。一年多后,迁入新校。连袁世凯都前来参观,给予高度评价,并捐了5千大洋。1908年,第一届毕业典礼举行,共33人毕业,包括梅贻琦、张彭春等人。16人保送高等学堂,另一些人考入清华、北洋等大学,成绩斐然。33人在校园中掘了口井,刻“饮水思源”四字,以谢校长悉心栽培。,(四)南开中学的诞生1911年,直隶提学使将两所公立学堂并给张伯苓的私立中学,经费也拨过来,学校改名为公立南开中学堂。南开中学正式诞生。到1916年,学生数达一千,来自23省,甚至美国、南洋的华侨子弟及朝鲜青年也纷纷来投考,南开中学开始成为世界名

20、校。校园也扩大了15倍。,(五)南开文化张伯苓的办学思路办什么样的学校,开什么样的课程才可以满足升学、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他在这方面的思考缔造了南开的课程文化:重视外语、“西学”和其他能够“派上实际用场的课程”。,南开的课程文化重视体育提倡科学(英语):其科学实验室曾令来访的哈佛校长艾略特赞叹不已。团体组织的课外活动:学术研究(东北研究会、天津研究会、数学研究会以及政治经济研究会等,以自然、社会为教本,利用活的材料,扩充学生知识与眼界)、演讲、出版、新剧等。道德训练(每星期三课后,召集全体训话,明为修身课,阐述行己处世之方,求学爱国之道)。培育救国力量。,张伯苓与教师之间达成的“知己”关系

21、(真可谓是“荣辱与共、肝胆相照”,这也是张伯苓50年办学生涯留给人们最值得深思的一点)张伯苓对于教师的心意可以概括为:“我为什么愿意恳求你,或者我凭什么能让你和我一起干事业,是因为我有可以打动你的理想和决心,而且我也知道,你同样有一个能让我钦佩的事业心,我知道这一点,如果你也能理解我的心意,作为校长的我会想尽办法帮你实现你的事业。”人与人之间能够达成的“士为知己者死”的最高信任关系大抵不过如此。什么是校长的人格魅力,张伯苓的胸襟作了一次近乎完美的诠释。,因为有这样一种精神力量在支撑着校长与教师的关系,所以哪怕条件暂时困难,他也能留住那些有事业心的教师,支持他的办学事业。尤其是在创办南开大学时,

22、更是如此。南开大学条件简陋、毫无名气,但张伯苓却能招到这么多青年才俊,如蒋廷黼(历史学)、李济(考古学)、萧公权(政治学)、姜立夫(数学)、何廉(经济学)、饶毓泰(物理)、杨石先(化学),等前来任教。,杨石先 来南开任教后,由于成绩突出,被张伯苓资助往美国攻读博士,之后杨谢绝德国的高薪诱惑,回到张伯苓的南开大学,成为理学院的奠基人之一和中国化学研究的泰斗之一。,姜立夫 1920年来南开任教,数学系上下既无讲师又无助教,系内所有事务与授课都由他一人承担,却无怨无悔,并使南开数学成为国内一流,他本人被后辈尊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培养了陈省身等数学大师。他是一面旗帜,年轻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要做学问、做

23、教育就要做到像姜老一样。,张伯苓与南开学子之间的真挚情感:努力认识每一位学生的张校长;爱才如命的张校长。南开最优秀的学子周恩来,完全是张伯苓亲手培育出来的。,三 经亨颐的春晖中学,民国时期,教育界盛传“北有南开,南有春晖”。春晖中学依靠何种迷人的文化博得如此大名?,(一)春晖文化校长经亨颐的人格教育理念一切教育安排以养成“勤、慎、诚、恕”等人格为最终目的。为能熏陶学生人格的教师提供了优越的教学环境和优厚的生活待遇。,春晖中学的诗人教师 有一批追求真、善、美的文学教师在春晖中学辛勤耕耘,使学校的教学与生活洋溢着真善美的文化气息,而且教师们各有专攻。,夏丏尊:善的教育 为人敦厚,不尚空谈。曾有大学

24、请他任教,被他谢绝,他认为中小学教育更能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自己精编教材。所选课文除部分优秀古典作品外,其余大多采自当时的先进刊物。为教学生就善,循循善诱,不厌其烦,被学生称为“妈妈教师”。,丰子恺:美的教育 教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陶冶性情,使生活富有意义。以可爱生动、美学意义丰富而且贴近生活的绘画,来教学生认识“美”、追求“美”。,音乐能让在人在苦难中仍觉得快乐。,凳子也是有生命的,而且还让我们坐,我们应该爱它,千万不要踢它,或者把它的腿弄断,否则我们便会失去一位好朋友。可以想象,丰子恺的心灵有多美。,我们没有城里孩子或大人的脚踏车,但我们自己也可以开动脑筋造出来。启发孩子的想象力,而且是能让

25、孩子们快乐的想象力。,朱自清:真的教育 1924年,朱自清来到春晖中学任国文课教员,致力于以优秀的文学和自己的身教来培养学生表现“真性情”,做“真人”。,一次,朱自清的学生王福茂写了一篇作文:可笑的朱先生。文中写道:“他是一个肥而且矮的先生,他的耳圈不知为何,时常同玫瑰色一样。当他在黑板上写字的时候,看了他的后脑,似乎他又肥胖了一半。最可笑的,就是他每次退课的时候,总是像煞有介事的从讲台上大踏步的跨下去,走路也很有点滑稽的态度”朱自清在这篇作文下面画了许多双圈,并在课堂上读给大家听。他说,我平时教大家怎样写作,王福茂给大家一个榜样,描写人要让人读后如见其人,最好还应如临其境,如闻其声。,(二)

26、春晖岁月:此情可待成追忆经亨颐的春晖中学几年后就解散了,但师生一直把在春晖执教求学的岁月当作一段温暖的记忆。朱自清的回忆:,春晖中学在湖的最胜处,我们住过的屋相去不远,湖光山色从门里,从墙头进来,到我们窗前、桌上。我们几家连接着,丏翁的家最讲究,屋里有名人字画、有古瓷,院子里种满了花。他有这样的好屋子,又好客如命,我们便不时地上他家喝老酒。丏翁夫人的烹调也极好,每回总是满满的盘碗拿出来,空空的收回去。我不能忘记丏翁,那是一个真挚豪爽的朋友。注:正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学校有没有文化,最要紧的是要有“有文化的教师”。,上述案例表明:倘若校长有自己的“文化”,并能聚集或培养出一群文化志趣相投的教师,无论有没有“实力”,只要思路到位,行动真诚,就可以使自己的学校变成真正有文化的学校,赢得学生、大学和社会的尊重、信任与支持,从而使学校成为真正的学府。最后祝各位校长与老师均能实现自己的办学理想,成功创办真正有文化的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