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二专题四张东.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704183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2.0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二专题四张东.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二专题四张东.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二专题四张东.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二专题四张东.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二专题四张东.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二专题四张东.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一轮复习之必修二专题四张东.doc(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 平湖中学历史组自编资料必修二专题四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张 东考试范围:考试说明指导意见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2.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3.大众传媒的发展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方面变化的史实:服饰的变化、饮食结构的变化、住宅的变化;近代以来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婚姻风俗的变化、丧葬礼俗的变化、其他社会风俗的变化。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它的特点也是时代造就的,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影响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因素。中国近代出现的交通工具:轮船、铁路、汽车、飞机等;电报、电话等通讯工具的发展,交通通讯技术的进步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

2、。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是以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为前提的,是时代发展的必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报刊、影视发展的基本史实;影视业发展的标志性事件;互联网逐渐普及的基本史实。大众传播媒介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影响,大众传媒的力量。近代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报刊对中国社会发展所起的作用。专题导论:社会史研究是近年来史学界新兴的一个研究领域且越来越受到重视。社会史承载的内容非常丰富,社会变迁是时代发展变化最鲜活的体现,见微知著。在这种研究氛围之下,近年高考也涉足这一领域。鸦片战争后,国门洞开,中国先由被动而后主动走上现代化之路,这当中社会生活发生了重大变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化实质上

3、是东西方文化的激烈碰撞,结果是中西文化逐渐结合,且保留民族文化特色。本专题主要叙述近代以来中国人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方面发生的巨大变化,包含衣食住行、通信和传媒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变迁与世界形势发展和中国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的变革密切关联。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清晰地反映了现代化的进程和社会进步。在复习时要掌握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表现、原因及形成相关的认识,还要特别注意了解发展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把握时代发展的特点。 主干知识梳理: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其变化的因素。一、与时俱变变化中的男女服饰1、原因:西方生活方

4、式的影响2、概况:中国近现代服饰的变迁简表阶 段男女主要服饰服 饰 特 征时代特征鸦片战争后新中国成立(20世纪上半期)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上衣下裙旗袍中式与西式传统与现代并存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新中国成立后十一届三中全会苏式服装中式便装中山装绿军装政治色彩强烈色彩单调款式简单独立自主巩固独立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异彩纷呈美观大方彰显个性解放思想改革开放3、变化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逐渐向美观、适体、方便、平民化转变。 小结:影响近现代服饰变迁的因素 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民众思想观念进步 西方思想文化传入 政府政策导向 政治运动影响 民族交流、中外交往促进 二、异味争尝并行

5、于世的中西餐1、中餐四大菜系(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鲁菜:咸、鲜、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用料广泛、选料讲究、刀工精细,注重用汤,精于制汤,尤其讲究“清汤”、“奶汤”的调制。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粤菜的用料达数千种。川菜讲究色、香、味、形、器、兼有南北之长。形成麻辣、红油、糊拉、豆瓣、怪味鱼香、家常等十分丰富的特殊味型。淮扬菜以沿江、沿淮、徽州三地区的地方菜为代表构成。选料精细、工艺精湛、造型精美、在造型方面,注重色彩器皿的有机结合,展现出精美的艺术性;可谓淮扬品味一枝独秀。2、西餐 :A、传入时间:19世纪40年代B、原因:1840年鸦片战争后西方人来华影响:

6、西餐常用原料进入餐桌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思考1、中餐和西餐有什么区别? 烹饪方式、食品种类、就餐环境、礼节要求存在明显; 中方饮食追求美味奉为首要目的,“以味为核心”;西方饮食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讲求营养成分,搭配合宜。思考2、阅读下列材料: “从前亲友礼尚往来所馈赠者以茶食肆中鸡蛋糕、眉毛饺为通常品,近则此等食品已不合时宜,而以外国糖果及罐头为主。”请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该现象最早出现在何时?除此之外,人们的钦食还有什么变化?反映了日常西式食品对普通百姓生活的影响。最早出现在鸦片战争后,人们的饮食变化还有:吃西餐、抽烟卷喝咖啡等饮料。三、洋房里弄居室建筑的演进中国传统

7、住宅的样式四合院中西合璧(租界)全欧式住宅(高级公寓、别墅式洋房)四、移风易俗习俗风尚的变革A、原因:内因:国内的历史剧变 外因:国外外来文化的涌入B、表现:(1)婚姻风俗:古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近代: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婚姻礼俗开始删繁就简。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 徐珂清稗类钞 民国时期北京某周姓女,“自幼游学欧美,染一种西洋习气,去岁回国,即在宣武门内某学校充任教务,为出嫁计,未行禀明父母,即在门前挂一招夫广告牌,上书女学士周,现年28岁,久寓北京,现执教鞭于京师某女学校。家资及不动产可达5万元之数。自悬

8、牌之日起,至民国8年1月止,各学士如有与具有同等之能力及资产者,每日午后4时至6时,为会谈期,务请应时驾临可也” 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剧情:1942年山西某抗日根据地的刘家峻山村里,民兵队长小二黑与同村姑娘于小芹相爱,却遭到双方父母的反对。二黑的父亲二孔明还私下给二黑收了个童养媳;小芹的母亲三仙姑由于贪财礼,逼小芹嫁给吃喝嫖赌的吴广荣。于小芹抛弃家庭包办婚姻,与小二黑喜结良缘,冲破了在我国延续几千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制度。解放后的婚姻法第一条 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子女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平等、保护妇女和子女合法权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

9、第二条 禁止重婚、纳妾。禁止童养媳。禁止干涉寡妇婚姻自由。禁止任何人藉婚姻关系问题索取财物。第三条 结婚须男女双方本人完全自愿,不许任何一方对他方加以强迫或任何第三者加以干涉。(2)丧葬礼俗: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并出现西方的新式葬礼,城市建立了殡仪馆和公墓,农村仍是传统葬礼;新中国成立后:殡葬风俗由土葬开始向火葬改革。(3)见面:跪拜、作揖点头鞠躬、握手(4)其它习俗:民国成立后,开展剪辫易服、迫令放足、破除神权、反对迷信等活动;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实施;民众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女子获得受教育权利,开始步入社会。比一比: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你看到什么变化?从反对传统道德,争取妇女解

10、放的角度看,不缠足运动带有反封建的政治意义,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由绣花鞋到高跟鞋,主要是受西方民主平等思想的影响。反映了妇女地位的提高。小结: 近代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原因及其特征和影响1、原因:上海介四通八达之交,海禁大开世变迭起,重以沧桑,由同治视嘉庆时,其见闻异矣。由今日视同治时,其见闻尤异矣。更阅数十年,人心风俗之变幻必且倍甚于今日。 清上海县续志序A、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势力传入中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颁布了一系列革除“旧染污俗”的政令,推进社会风习的改良。与此同时,宋教仁,蔡元培等发起成立了社会改良会,力主“以人道主义去君权之专制,以科学知识去神权

11、之迷信”,在章程中更把它具体化为三十六条。 陈旭麓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B、革命思潮的推动。(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成立及改革开放的影响) 2、特征: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天下向近代化、现代化的趋进。(1) 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密切相关;(2) 随中国现代化发展而发展变化,由保守趋向开放,由专制迈向民主;(3) 总体呈西化趋势但保留民族特色;(4) 不同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存在明显的不平衡;3、影响:使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冲破原有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 促进了政治、经济、思想的发展。观点探究:新闻报道:在当今的中国,每到圣

12、诞节或情人节,不管是商家还是顾客都会全程投入,气氛愈演愈烈。与之相反的是在传统的中国节日,如端午节、中秋节,节日的气氛却是越来越淡化在西方文化冲击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对待呢?观点一:这是一种进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不断发展,这时候旧的文化显然是不合时宜的,西方文化的进入,给我们带来新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态度,中国逐渐改掉了一些传统陋习,与世界接轨。 观点二:这是一种文化侵略,西方文化的进入,使中国的传统文化在一步步沦丧,特别当我们过着西方的圣诞节时,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已经被韩国申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这告诉我们,我们应该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 引导学生阐述这两种观点的合理之处,再总结它们的不足之处,

13、思考作为当代青少年面对东西方文明碰撞时,应做出怎样的正确选择?第二课 交通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课程标准】了解中国近代以来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认识其对人们社会生活的影响。一、交通工具的更新1、古代交通工具-轿子、马车、木船。2、近代交通工具A、人力、畜力牵引的交通工具(近代落后的交通工具)人力车、三轮车、马车、自行车(19C中后期传入中国-20C初,出现在大街小巷-50年代后开始自己制造,逐渐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代步工具)B、机械牵引的交通工具有轨电车(1906)、公共汽车(1924)、汽车、火车(19C末20C初)、轮船(1865)、飞机(20C20年代初)中国铁路发展史:1876年,英

14、国商人未经允许建造了沪淞铁路(中国最早的铁路)。但不久即被拆毁并掷入大海。1881年,中国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唐山至胥各庄铁路在一片反对声中建成通车。1909年京张铁路建成通车,成为中国铁路史上的里程碑.这是第一条中国人(詹天佑)自行设计的铁路。近代中国铁路发展缓慢的原因是什么?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控制;政局动荡;传统思想的束缚;根本原因: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性质。近代交通工具更新的特点?(1)动力:人力、自然力到机械力;(2)技术:引进到自研自制;(3)地区发展差别:城市显著,乡村缓慢;(4)对象:平民化、普及化; (5)进程:先慢后快;(6)种类:海陆空; 小结: 近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原因、

15、特点1、原因:(1) 经济发展,交通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 (2) 群众反帝爱国运动推动(如收回利权斗争); (3) 为适应世界工业化潮流,各时期的政府均采取措施发展交通业 ; (4) 各地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决定了各地交通业发展的不平衡; (5) 西方工业革命成果传播到中国 ; (6)西方列强为侵略、控制中国,操纵和控制中国交通建设;2、特点:(1)近代中国交通业逐渐开始近代化进程,海陆空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2)近代中国交通业发展受到西方列强的控制和操作及国内各种落后因素的干扰、阻碍,发展艰难;(3)地域不平衡;(4)现代中国交通业飞速且全面发展二、邮电通讯工具的进步 1、邮政通信事业的发

16、展时间成就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加快通信建设步伐1866年海关开始试办邮政1896年正式办理“大清邮政局”,不久设邮传部辛亥革命后大清邮政改为中华邮政,邮局邮路进一步扩展1949年11月邮电部成立,开创邮政和电信合一新时代2、电信事业发展电报、电话A、电报:时间成就1877年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自办有线电报开端1906年无线电报创设并得到发展1932年除国内无线电报外,还开设国际无线电报业务B、电话时间成就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民国成立后电话线路与电话营业局所继续增加20C80S后通信技术迅猛发展截止2003年电话业务居世界第一位,固定电话和移动用户各占一半 交通通信工具的发展更新对人民、

17、对社会生活产生了那些影响?交通和通讯加强了各地的联系,改变了人们的通讯手段和出行方式及思想观念,加快了生活节奏,提高了生活质量。交通的近代化使中国同世界的联系加强,加快信息的传递,促进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带来城市交通堵塞、空气污染的负面影响和能源危机。第三课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课程标准】以我国近现代报刊、影视和互联网的逐渐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一、大众报业的发展1、历史渊源:公元887年,邸报世界上现在最古老的报纸。2、近代大众报业出现的原因:物质条件-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社会急剧变化,人们渴求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西人办报潮流的推动;如何

18、评价西人办报? A、促进西方文化在华的传播,加强了列强对华文化侵略; B、把近代报刊带来中国,国人办报,人们思想观念改变。3、近代大众报业的兴起和发展:A、1873年,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 B、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C、辛亥革命后,报刊成为宣传政治的工具。近代大众报业发展的影响?成为宣传政治纲领和开展政治斗争的工具;宣传教育,启迪民众;满足了市民消遣娱乐的需要(通俗性报刊);二、广播影视的普及1、广播:产生与20世纪20年代初A、第一座广播台:1923年,由英美报商创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公司广播台” (上海)。B、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6年哈尔滨广播无线电台正式

19、开播。C、中国第一座私营广播电台:1927年上海新新公司开办。D、中国第一座全国性广播电台: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筹备的中央广播电台在南京开播。2、电影:A、发展过程:1895年 法国 电影诞生(1)中国电影发展的过程: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到国产。(2)1896年,中国第一次电影放映的城市是:上海。(3)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 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歌女红牡丹。B、民国时期:国产电影快速发展(导演、明星、优秀作品)知名导演:郑正秋 张石川 田汉等。电影明星:男 赵丹 朱飞 ; 女 蝴蝶 阮玲玉优秀影片: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孤儿救祖记、火烧红莲寺、姊妹花、渔光曲

20、抗战结束后:八千里路云和月、一江春水向东流、 松花江上、 小城之春、 万家灯火、 三毛流浪记等 3、电视: A、问世:20世纪30年代问世。 (2)1958年,中国第一家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开始试播。 (3)1978年,北京电视台 更名为 中央电视台B、现状(特点):P82三、 互联网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1、原因:当今社会正在经历着由工业时代向信息时代的巨变 美国科学家米歇尔科兹曼对近现代历史作的划定:“19世纪是铁路时代,20世纪是高速公路时代,21世纪将是宽带网络时代。”2、出现:1993年,中国的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 3、发展:2003年上半年用户达到6800万户,居世界第二位互联网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 P83A、互联网目前已分布于社会的各个领域。B、互联网在改变单调的政治生活的同时,也在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C、网络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也日趋广泛D、互联网正在改变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同时也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 1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