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性教学案例与反思.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704186 上传时间:2023-05-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12.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可能性教学案例与反思.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可能性教学案例与反思.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可能性教学案例与反思.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可能性教学案例与反思.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可能性教学案例与反思.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可能性教学案例与反思.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可能性教学案例与反思.doc(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在多种活动中培养自主性领袖儿童 可能性教学案例与反思 马桥小学 王 丽 一、教学理念:可能性是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数学(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的内容。“可能性”是实验教材中出现的一个全新的教学内容,属于“统计与概率”这一知识领域的“概率”范畴,由于概率知识比较抽象,小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生活应验中进行教学的,学好这部分内容能为以后五年级学习可能性的大小做好铺垫。概率思想的渗透,为学生以后学习概率建立一个概念。为此,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并结合已有的经验,用“一定(肯定)”、“可能”、“不可能”这些词语

2、做出判断,并能简单地说明原因;二是培养学生简单的逻辑推理、逆向思考和与人交流思考过程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勤于观察,乐于倾听、善于合作的良好学习习惯。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教学重点是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则是不确定的。教学难点是结合生活实例判断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结合我的实验课题“领袖儿童教育数学

3、自主性策略研究”,我探究的是一种“自主性课堂”,也就是使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独立思维,敢于表达,能把学生培养成自主性的领袖。英国教育家洛克说过,最好是把儿童的学习变成游戏似的,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知识,这是优良教育的基本原则。“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本节课的教学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学内容的特殊性。为了在课堂上体现这一特征,凸显特色,发展领袖儿童特质,我试图通过开展不同的数学活动,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活动空间、探索空间和创造空间,使学生在操作、比较、实践等多种活动中认识“可能性”,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培养一批自主性领袖儿童。 二、课堂教学: (一)课前小主持人(指名让学生组织教

4、学):生:大家好!我是今天的课前小主持人XXX。看,今天我们教室里来了这么多的老师,还有我们的爸爸妈妈陪我们一起上一节课,你们紧张吗?你们高兴吗?让我们用最热烈的掌声欢迎他们的到来!(师生鼓掌)同学们,你们认为我们上课时该怎么做呢?(指名说)生:是的,在课堂上我们一定能独立思维、敢于表达!一起跟我喊一遍我们班的口号(独立思维,敢于表达)。接下来有请我们的王老师给我们上课了!【设计意图:课前我利用学生开展课前的小主持人来组织教学,主要是拉近师生之间、家长与老师之间的距离,使学生明确上课该怎么做,让每个学生都能展示自我,培养学生的自信心。】(二)创境引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做游戏吗?今天在上课

5、之前我们来玩一个“石头、剪刀、布”的游戏,高兴吗?这样吧,同坐两人相互玩,教师喊口令,学生玩三次,问:谁赢了?(指名说)2、 师:看到你们玩得这么开心,王老师也想玩,谁来和我玩呢?在玩之前大家先猜一猜我们两个可能谁会赢?(指名猜后生喊口令师玩)我们两个再玩一次,这回你猜谁可能会赢?(生猜后师玩)3、 设疑:刚才才我赢得同学,这回为什么不猜我了?(学生可能还会说,不可能你每回都赢)4、 引入:像这样,有些事情在结果出来之前,我们会对结果有一个猜测,有可能我会赢,也有可能他会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研究的数学问题可能性(板书课题)。出示学习目标:1、学会结合实际和自己的经验判断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

6、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让学生看一遍)【设计意图: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教师创设的情境尤为重要。如果课始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很可能一节课都不会参与到学习中。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创设了“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情境,不但能引导学初步感知可能性,而且能领悟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一个轻松愉悦的环境中自觉的学习。】(三)先学后教:1、出示导学案:瞧,孙悟空看到我们玩得这么开心,它拿着金箍棒踏着筋斗云来准备和大家一起玩游戏了(课件出示),它给大家带来了两个盒子,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两个盒子里面都装着什么颜色的球。学生

7、观察片刻。同时他也给大家带来了几个问题,请同学们帮他解决一下,出示自学提示:(1)下面哪个盒子里一定能拿出红球?为什么?(2)下面哪个盒子里可能拿出绿球?为什么?(3)下面哪个盒子里不可能拿出绿球?为什么? 温馨提示:请大家先独立思考,知道每一题的方法后再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做好向全班同学交流的准备。2、 学生先独立思考后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以小组为单位上前展示、讲解:师:同学们讨论的都非常好。下面,哪个小组上来给大家展示? 让一个小组的学生都上台来,请其中一个学生对问题进行交流,其他学生对他的描述进行补充或更正。同时台下其他学生可以对这个小组讲的不明白的地方提出疑问,并让这个小组

8、的学生进行解答。预测:生:1号盒里一定能拿出红球。因为1号盒里只有红球,没有其它颜色的球,所以拿出的一定是红球。生:2号盒里可能拿出绿球,因为2号盒里有红球、篮球、绿球和黄球4种颜色的球,所以摸出的可能是红球,可能是篮球,可能是绿球,也可能是黄球。生:1号盒里不可能拿出绿球,因为1号盒里根本没有绿球,所以1号盒里不可能拿出绿球。4、 让学生现场在盒子里摸球验证,得出结论。师:为了验证XX小组讲的是否正确,王老师也把这两个盒子带到教室里来了。看1号盒子(师边说边把12个红球倒进去),这是2号盒子(生看师倒:有4个蓝球、4个绿球、2个红球和4个白球)。让我们当场验证一下:(1) 学生任意指名摸1号

9、盒子,从而得出:从1号盒子里一定能拿出红球,因为1号盒子里装的全部是红球。(板书:一定)(2) 学生任意摸2号盒子,从而得出:从2号可能拿出绿球,因为2号盒子里有红球、有绿球、有蓝球,还有白球。(板书:可能)(3) 师问:从2号盒子里能摸出紫球吗?为什么?(板书:不可能)5、总结方法: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认为什么情况下用“一定”,什么情况下用“不可能”、什么情况下用“可能”?(生说后师总结:在确定的情况下用“一定”或“不可能”,在不确定的情况下用“可能”。) 6、展示完成后,让学生们根据这两个盒子里面装的球用“一定”“不可能”“可能”说一说其它的一些情况。课件出示:你能根据下面两个盒子,用“一定

10、”“不可能”“可能”说一说吗?(学生自由发说)。【设计意图:通过摸球游戏,让学生经历“体验猜想验证归纳”的过程,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培养他们探究的能力以及科学的态度,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学生人人参与游戏活动,并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与同伴交流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调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展示反馈: 师:不仅是摸球,其实在我们生活中,同样有些事情是一定会发生的,有些事情是可能会发生的,也有些事情是不可能发生的,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生活去看看吧!1、小组辩一辩:给出一组图片,让

11、学生判断其可能性,一定(),可能(),不可能(),课本105页。(四人小组根据自己的经验辩一辩并说明理由)花是香的。我从出生到现在没吃过一点东西。三天后下雨。太阳从西边升起。吃饭时人用左手拿筷子。世界上每天都有人出生。(让小组选代表回答,对说的不好的或者有疑问的,其他学生补充完善,教师加以引导。针对最后一题教师出示:根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全世界每秒钟大约出生4.3人、每分钟大约出生259人、每小时大约出生15540人、每天大约出生37万人。) 2、独立涂一涂:(1)摸出的一定是红球。 (2)摸出的不可能是红球。(3)摸出的可能是红球。3、听故事守株待兔,让学生结合今天学的“可能性”谈谈自己的

12、看法。生说后师指出:这位农夫一定是没有把可能性这一课学好,才会犯这样的错误,相信同学们一定比农夫聪明,学好了可能性,就不会干这种傻事了。4、自由说一说: 课外请你搜集生活中有关“可能性”的例子,小组之间相互说一说,看看哪个小组说得准、说得多!【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要联系生活实际。可能性问题在学生的生活中接触还是较多的,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这些事物,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自己的身边。同时在说的过程中联系了生活的实际,体验了可能性。】 三、教学反思:“可能性”是一节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数学课。上完这节课后,我认为自己在课堂上能让每个学生通过各种活动去研究有关“可能性”的知识。让每一个学

13、生在活动中通过眼看、耳听、心想、手做,口说等多方面调动各种感官参与活动,促使学生产生兴趣,在参与的同时获得思维的发展。静心思考,我认为自己在以下几方面做的比较好:一是创设游戏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对于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课始如果不能吸引他们的心,一节课就很难让他们全身心的参与。为此,我让同桌两人之间玩“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初步体验,再由老师和学生玩这个游戏,通过猜测、验证的形式引入新知的学习,让学生感受到原来我们玩的游戏里也藏有数学知识。二是在“先学”中猜想、体验新知,在“后教”中验证、归纳知识。在“先学”部分通过学生自学,小组交流的形式解决了导学案上列出的问题。在“后教”部分通过小组讲解、其他

14、成员补充交流、质疑问答的形式学会了新知。随后老师出示两个盒子,让学生在摸球的游戏活动中验证了所学知识。此环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让学生经历了“体验猜想验证归纳”的过程,最后教师及时总结提炼方法。在整个过程中,所有学生都能全身心投入学习,乐于与老师、同学交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体现比较好,比如在讨论时,小组长能合理安排组内成员有序开展学习,在以小组为单位上前展示时,学生自信大方,组内每个成员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三是在展示反馈中内化知识,回归生活。我认为我们的课堂应尽量走出“展示等于答问”的现状,为此我们设计的题目尽量精一点儿,要便于学生进行展示,我设计了四个层次: 一是走进生活,以

15、小组为单位辨别生活中的现象并说明理由;二是学生独立按要求涂一涂,学生自行设计后上前展示,由最后一小题的几种不同涂法渗透下节课的哪种可能性大的知识;三是听故事守株待兔谈感想,使学生感受到学习可能性是有用的;四是延伸到课外,搜集生活中有关“可能性”的例子。这样学生在不同形式的训练中既能静心思考,有自己的独到见解,又能展示学习成果。当然,虽然在比赛之前我进行了试讲,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但上完这节课后我认为自己有很多不足,我认为自己今后应从以下几方面努力:第一, 教师教学语言不简练、不亲切。第二,虽然“三模”教学明显,但“小组化”教学不够到位。在本节课上,我主要采取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第一次是在“先学后教”部分,也就是出示了导学案后,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知道每一题的方法后再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并做好向全班同学交流的准备;第二次是在“展示反馈”这一环节,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辨别生活中的现象。学生能够先自学,但在组内交流时有的学生没有交流自己的方法,再就是学生在当小老师讲解时,胆子太小,声音太小,不能以小组为单位进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