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材料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文库蛋蛋多 文档编号:471108 上传时间:2021-01-20 格式:DOC 页数:36 大小:33.0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材料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初中历史材料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初中历史材料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初中历史材料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初中历史材料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历史材料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历史材料教学设计.doc(3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初中历史材料教学设计 初中历史材料教学设计1一、教材分析:1、本课在教材中地位置:本课将把学生带入一个“繁荣 与开放的社会中国封建社会的隋唐时期。”隋唐时期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和鼎盛时期,更是中华文明在各方面都取得巨大成就的辉煌灿烂时期。隋朝为唐朝的强盛在各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本课在整个古代史教学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2、课时安排:1课时。3、重点与难点:“贯穿南北的动脉”一目是本课教学的重点。隋统一的条件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这主要考虑教材没有明确涉及及这一问题,需要学生根据教材提供的材料,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和查阅资料进行学习。以上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尚有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加以阐明解释与

2、指导。二、教材简介: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学生通过学习隋的建立、隋的统一、隋朝大运河的开凿,了解隋朝是中国历一个短命但又极其重要的朝代。一是他完成了中国历继秦汉以后又一次大规模的统一,结束了从东汉末年以来持续近四百年的分裂割据状态;二是隋朝空前的繁荣富庶,正如古人云“国计之富者莫如隋”;三是隋朝创立了一系列重要制度入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四是隋朝开凿了举世闻名的水利工程大运河;五是隋朝虽然短暂,但他为唐朝的强盛在各方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学法与教法:学法:1、引导学生课前预习(通过查阅与本课知识有关的所有资料、)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下,课堂上让学生走上讲台讲述自己自学的情况、课本中所设计第1页教法

3、:1、在查阅有关本课知识时指导学生从哪方面入手,材料的出处及启发在阅读材料的基础上提出的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价值等等。指导学生慢慢地学会自学,对他们的自学要给予肯定、赏识,给学生制造成功感的氛围。在学习中逐步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学习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使他们会学。2、本节课用读、议、练、讲、看、的方式完成知识体系。用这种学习方式,很可能出现学生在学习与讨论中时间上不能自控的情况,教师要很好地驾驭课堂,注意到重难点时间上的搭配,起到教师的组织、示范、指导作用。四、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隋朝的建立、隋的统一,以及大运河的开凿。2、了解隋文帝、隋炀帝,

4、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3、通过识读“隋疆域图”和“隋大运河示意图”,逐步培养和提高识读历史地图的能力。五、学情分析:由于学生参差不齐,在学习过程中,注意观察不同层次学生提出问题、回答问题、补充问题、总结问题的情况,如态度、能力、效果等,对较好的学生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对在参与中不够理想的学生也应在肯定其优点和长处的基础上,指出其不足,指明其应注意的地方和努力方向,并做出相应评价。课堂上学生的参与和效果进行相应的记录,并载入教学与学生评价过程平日考核表中。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使学生懂得国家统一的重要性和民族团结的可贵,知道人无完人,任何一位历史人物总是功过集于一身,隋文帝、

5、隋炀帝也如此;逐步培养正确认识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了解隋朝大运河是世界上最古老、最长的运河,是我国劳动人民辛勤劳动与智慧的结晶。她是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又一重大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第2页七、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23分钟)师:通过上一学期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学生们已了解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前期的基本情况,弄清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国家的产生及相应的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和封建社会前期的政权分立与民族大融合等重要内容。下面请同学们回忆上学期所学的南北朝时期的各朝代及国家分裂的情况。生:(用大屏幕展示复习导入 新课的内容)师:北周的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

6、朝,这就是我们本课所要学习的知识。生:齐读课前提示。(大屏幕)(二)新授课:(时间在28-30分钟)一、隋的统一(13分钟)师:请学生带着自己预习学习的内容和问题先看隋的建立与隋的统一的录像(大屏幕)屏幕内容结束后,请几位学生走上讲台讲述本标题的内容。根据学生的讲述及所设的各种问题,请全班同学一起参与,在参与中给他们留有空间来讲述、来补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参与,让他们满足自己的表现欲与成功欲。设计理由:通过课前预习查资料可以使学生了解的知识面多而广、书上与课外所查的内容可以结合起来;查阅整理材料后对课本的知识印象更深;课堂上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己,在参与中锻炼和提高了查阅、分析、总结、表达问题

7、的能力;通过这种方式可以考察、课以培养学生课堂上回答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补充完毕之后,进行隋统一一目的巩固。(大屏幕)在巩固学习中老师要强调隋建立的时间与隋统一全国时间的区别。师:589年隋灭掉南方的陈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完成了继秦汉之后中国历又一次统一。这个时间一定要与隋朝建立的时间相区分。生:时空思辩:下面请同学们分组进行讨论。(大屏幕):1、隋为什么能完成统一大业?第3页2、隋统一后为什么能富强?设计理由:通过讨论解决以下: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南方经济的发展;长期的分裂格局,人民渴望统一; 南方陈政权统治腐败; 隋为灭陈作了充分准备,战略战术运用得当。隋建立后励精图治,采取

8、一系列改革前朝制度的措施,加强中央集权,政治稳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经济繁荣,军事强大国力强盛,人口与垦田面积大幅度增长。(讨论结束后)师:我们看看宋元之际的史学家马端临是怎样评价隋朝的?(大屏幕)为更好地说明本目,请学生看书上的隋朝疆域图,生:在地图上标出隋朝的都城与重要城市。(大屏幕)这样设计:一可以直观地看出隋的富庶,二可以使学生对隋朝疆域有大体的印象。这一问题虽不是重点也不是难点,但不可忽视,一则它突出了隋朝的“富庶”这一典型特征,二则它是联系第一目与第二目的桥梁和纽带,为此在完成讨论后,可以巧妙地过渡到下一目的学习。师:隋的富庶与大运河的开凿有无必然的关系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与自

9、己预习学习的内容和问题一起看一段隋朝大运河的录像(大屏幕)屏幕内容结束后,(大屏幕)打出隋朝大运河示意图。二、贯通南北的动脉(时间17分钟) 请几位学生走上讲台结合图:讲述本标题的内容。(学习的方式方法和设计理由与前面基本相同。)以下几方面是本目需解决的问题:1、关于大运河开凿的原因与条件:(学生可以结合地理课学过的知识)自古以来南北交通多有不便。隋统一后,南北政治、经济、文化和交流需加强。为巩固统一成果,必须加强对东北、东南地区的控制。隋的富庶为大运河的开凿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2、大运河的开凿与概况:着重了解三个点:洛阳、涿郡、余杭。四个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大水系:海河、黄

10、河、淮河、长江、钱塘江。既三点、四段、五大水系让学生记忆。3、大运河开凿与通航的影响。开通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结合课本的第4页问题:生: 进行大运河对生态环境方面会有哪些影响的讨论(大屏幕)讨论提示:隋开凿大运河时充分利用天然河道、湖泊;运河通航后两岸大规模植树造林,这些措施都有效的保护了生态环境。师:我们的祖先在1千多年前就知道保护生态环境,作为一个新时代的青少年应从古人身上得到一些启示,你应怎样做呢?是不是应当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保护好我们的环境呢?这样设计可以把遥远的历史拉近,不仅贴近了学生的生活,而且又进行了保

11、护我们环境的教育。下面进行本目的巩固(大屏幕)下面请同学们看一段隋朝灭亡的录像(大屏幕)隋朝灭亡的原因本课没有涉及到,用这种方式为下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下面让同学进行本课的小结(大屏幕)(时间8-9分钟)小结后(大屏幕)进行学习检测请同学们记下知识点:(大屏幕)根据课后的要求:每课一得:(大屏幕)自我测评:(大屏幕)拓展延伸:课后写出一篇小*:(大屏幕)设计理由:通过写历史小论文可以考察和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和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能力。之后教师做出相应评价,并将作品存入学生个人成长档案袋。最后剩余(2-3分钟)学生自己安排:1、感悟一下所学的知识,2、议论一下看还有什么问题

12、,3、或预习新课。初中历史材料教学设计2民族团结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教学内容以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为主。民族关系问题历来是古今中外各国政治中的重要问题,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关键问题之一。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建立自治区、自治州和自治县。这一政策成功地解决了我国的民族问题,成为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各民族在党的领导下,团结一致,共同发展。学情分析:初二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初步掌握了新中国成立至今,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历程,对此形成了较为完整、清晰的认识,知

13、道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了很多尝试,其中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选择,最终走上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这些学习中,学生逐渐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初步的归纳、综合能力。同时,经过这些学习,培养了学生的爱国情操和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奉献的精神。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在学习中掌握民族团结的概念;各民族分布特点;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原因、内容和意义;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西部大开发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新气象。在学习中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汲取历史知识,训练学生识图的能力,并激励学生即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在探究学习中,训练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体会合作、交流所

14、带来的学习乐趣。过程与方法:采用情境教学,通过结合四川当地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真实材料,创设为教师做向导的情境,完成对民族区域自治由名称到地位,由含义到原因的层层深入的学习。通过对所提供学习材料的选择性阅读,组织学生探究讨论阿坝州的发展变化及原因,引导学生掌握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通过设计课后活动“查找为推动各民族共同发展和祖国统一大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将本课的学习升华。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结合本地历史,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家乡建设事业的品质,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并真实的感受党和政府的民族政策是民族大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根本保证。从而进一步认识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民族团结对

15、国家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课后活动确立为祖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教学重点、难点及解决策略:重点: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内容和意义;2.人民政府实行各民族共同发展的政策。解决策略:通过创设情境,层层深入,认识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学生在改错环节中通过纠正错误结论,自发的感悟和体验自治政策的基础、前提与核心,从而理解民族区域自治的意义。难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实施的原因。解决策略:通过对阿坝地区古代、近代各民族交往概况的归纳,引导学生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都为新中国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得出应该平等对待和团结各族人民,进而得出:唯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方能实现对各民族的充

16、分尊重与真正平等。教学设计:教学环节学生活动设计意图课前播放歌曲爱我中华及五十六个民族图片。进入教室, 观看视频或聆听歌曲。让学生从歌曲中感受民族团结的气氛,创造出学习本课的良好情境。引入“猜一猜”:展示教师旅游的照片,让学生猜测拍摄地点。讲述:虽然在四川阿坝州九寨沟的旅行留下了美好印象,但也产生了很多疑问,所以邀请本地同学做向导,故地重游,解决疑问。看照片,发现它们拍摄于本省阿坝藏羌自治州的景点九寨沟(因教师的邀请对下面的教学活动产生好奇)。首先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令学生发现,本课学习可能与自己的家乡四川省有关,并产生主人翁的意识,激发学习的兴趣。新课学习一、 走进四川观民族投影:四川省民

17、族分布概况资料。提问:通过材料,大家能否说出四川省民族分布的特点?点评学生回答后讲述:四川省的民族分布特点与我国民族分布状况大体相同。提问:谁能在课本中快速找到我国的民族分布格局?讲述:自秦朝开始,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便是历史的主流,各民族频繁迁徙、相互融合至今已形成了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关系,下面让咱们走进阿坝,来进一步了解新中国的民族关系吧。阅读材料并得出如下结论:汉族人口多,少数民族多,一些少数民族聚居而大部分民族杂居在一起。阅读课文第一段并回答: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通过使用地方史材料,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训练其阅读的能力,同时紧密联系课本,让学生体会到课本所述的知识就存在于我

18、们的生活中。新课学习二、 重游阿坝看自治问题1:阿坝作为行政区划的全称是什么?这一名称体现了我国哪项制度?用书上的语言回答这一制度在我国有怎样的地位?点评讲述,并投影出民族区域自治的相关内容。提问:除了阿坝这样的自治州外,我国还建立了哪些级别的自治地方?大家齐声回答投影:中国民族分布示意图。点评并对建立自治地方的情况作简要补充,以突出其广泛性。问题2:照片阿坝州召开第十届人大第五次会议中体现出今天的阿坝人拥有哪些权利?点评并总结:参政议政,当家作主,引出民族区域自治的含义。问题3:阅读与阿坝州历史有关的材料,说说由古至今,阿坝地区各族人民是如何相处的?点评并归纳出:古代相互交融,近代休戚与共,

19、历史和现实决定了各民族必须平等、团结,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真正的实现了这一点。投影:某位同学的错误认识,提问:屏幕上对民族区域自治的理解是否正确。投影:1954年宪法书影。点评并总结出:自治的前提、基础、核心与目的。过渡:实行了民族区域自治之后,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仍以阿坝州为例,进行小组讨论。学生说出:阿坝羌族藏族自治州,自治二字体现了“民族区域自治”的制度,并回答:它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依地图回答五个自治区的建立情况。学生就图片进行回答,如:召开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人民代表等。通过阅读材料、归纳内容,发现历史为各族人民共同创的,未来需各族人民共建,必须各族平等,团

20、结一心。通过对错误言论的辨析,进一步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内涵。通过名称作为学习的切入点,明确该制度的名称、地位。训练学生的读图能力,与初中地理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通过对图片进行提问,培养学生对各类资料的使用能力。在讨论和发言中引导学生自主得出当今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并感受到维护民族团结的必要性。通过辨析,激发学生维护祖国统一、民族团结的热情,并藉此深入理解这一政策。新课学习三、 整理资料见发展活动:课前分发本课学案,内容为阿坝州民主改革、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与文教事业建州前后的概况。问题1:请选择一组你感兴趣的材料,结合课本议一议阿坝自治州社会生活各方面发生了怎样的改变?哪些因素促成了阿坝

21、州的巨变?问题2:依据讨论结果,你能从中得出我国政府实行的又一项民族政策吗?点评后讲述:综合大家的结论,可知:各民族共同发展为我国又一项基本国策。问题3:课本上还列举了哪些民族发展的典型事例?点评后提问:现阶段我国为推动少数民族相对集中的西部大发展实施的战略是什么?投影:播放视频西部大开发 四川大跨越。教师强调:西部大开发的概况和意义。学生各取所需,完成设计好的学案,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进行交流。学生分别阐述阿坝州社会生活各方面的巨变及造成巨变的原因。学生讨论后发言。阅读课本,找出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实现共同发展的例子。观看视频,了解国家政策对家乡社会生活的影响。采用分组学习,自选材料的方式,以

22、学生为本,尊重其兴趣爱好,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结合课本与视频资料,充分利用课内外教学资源。课堂小结讲述:今天通过与大家的游历和资料整理,我们共同完成了今天的学习任务,我对阿坝地区的认识也加深了。大家是否也掌握了我国的民族政策?活动:请大家说出在今天的学习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体现我国民族关系的词语板书:相关词汇,突出“民族团结”学生自主发言,回忆本课所学知识,并从众多词汇中发现本课民族团结的主题,进而得出民族区域自治的优越性。学生可在本环节中自主回忆所学的知识,并在教师的引导下回顾本课主题。拓展教师:简述青海玉树“4.14”震灾,与学生交流感受。投影:播放图片及歌曲我们是一家人。提问:在

23、四川震灾两周年之际,请大家共同鼓舞玉树同胞,让他们感受民族大团结的力量。学生自由发言。通过该环节的活动,培养民族情感,并培养其坚强的意志,相互鼓励,互帮互助的精神等。课后延伸提问:民族团结的事业需要大家来维护,你能举出更多对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共同发展有贡献的人物吗?学生自主发言或课后查找。将课堂学习延伸至课外。教学设计小结:本课设计重在使用乡土材料,以课本知识为基础,在教学各环节设计的过程中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作为原则,注重学生能力的训练与情感的培养,力争在教学中,从学生的需求出发,让学习在情境中步步延伸,最终实现三维目标。初中历史材料教学设计3第一单元 中华文明的起源(14课)知识与能力以教

24、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为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其他只要求一般了解。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重点 我国的原始人类难点历史人物的作用与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相互关系。课时5课时课型新授课、活动课、讲评课方式与方法综合启发式教学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人类历史的

25、起源;(2)掌握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元谋猿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产、生活情况、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点。(3)培养学生的读图和识图能力、比较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过程与方法目标:总结出我国主要的远古居民的代表,读懂图表、文字材料并从中总结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中国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2)正确认识人类历史的起源。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我国最早的人类、北京人和山顶洞人的生活和生产状况难点:远古居民的生存方式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板书设计:第1课

26、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一、元谋猿人:最早、170万年二、北京人:时间:70-20万年生活方式:群居生活发展水平:用天然火三、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授课过程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导入新课:一、 我国最早的人类元谋人 距今170万年 中国最早的人类 多媒体展示女娲造人的民间故事,询问学生:谁能讲一讲民间故事女娲造人的传说,以此导入。可问学生:西方人类起源的传说。展示多媒体图片:阅读教材第一段,同学们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时间、什么证据?鼓动学生争先回答,根据实际情况决定是集体回答还是单人回答。简单介绍考古的一些知识,如化石、定年方法

27、等。教学内容 教法、学法二、 北京人发现时间:1929年发现地点:北京西南周口店生存年代:2070万年体貌特征:手脚分工明显、残留猿的某些特征生活状况:群居生活生产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三、 山顶洞人:时间:1.8万年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进步发展水平:人工取火小结:总结本节课学习的三个远古居民的代表。巩固练习:(见课件)作业:(见课件) 多媒体展示北京人头部复原图和思考题:读课文找一找北京人发现的时间、地点、生存年代、体貌特征。学生共同回答时间、地点、年代,分组讨论根据头部复原图得出的体貌特征。多媒体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图和阅读要求:北京人过怎样的生活?为什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28、多媒体展示问题: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样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时间顺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顺序。多媒体展示问题: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样得到火的?问:读第5页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多媒体展示:我国远古人类主要遗址的分布图。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读第5页最后一段,找出山顶洞人的生存年代和体貌特征。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头部复原图和北京人的头部复原图,比较两种居民的差别。读第6页第一、二段,多媒体展示:山顶洞人的生活复原图及其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分析山顶洞人的生产和生活情况。学生回答。多媒体展示问题:动脑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顶洞人人的洞穴中发现海蚶壳说明了什么问题?你是怎

29、样看的?学生分组讨论后回答。多媒体展示: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点。以此为本节课的板书设计。在展示的过程中,要求学生共同回答。多媒体展示:设计的练习题,可以采取分组抢答的形式。多媒体展示,鼓励学生自己动手。第2课 原始的农耕生活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在中华文明起源中我国原始农耕经济的主要情况,使学生了解中华文明处于起源阶段时原始农耕经济的发展水平,进而认识其发展对中国远古时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2、过程与方法本课教学用具是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方法是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同创造出我国原始农耕文化的先民们在自己劳动

30、成果中体现出的智慧与淳朴的情感,进而促发或增强学生对祖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之心,对中华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生活。难点是大汶口文化时期出现的私有财产和贫富分化这些概念和结论。教法、学法应用多媒体课件,运用启发式和问题目标教学法。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课时1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具地图册、我国原始人类相关多媒体、考古新发现图教学设计1导入新课课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结网捕鱼和神农氏教民播种五谷的故事,然后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文,进入学习状态。2.探究过程(1)教师出示探究问题:假如你是一个生活在原始社会的人,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为生有哪些不便之处?(受季节变

31、化和天灾影响大,食物*不充足,需要不断迁徒,等等),然后引出获得固定的食物*怎么办的问题,从而得出开始农耕生活是原始人类改善生存状态的关键的认识。(2)学生阅读教科书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结论。展示图片,让学生观察、比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栏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复原图,并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这两种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3)展示历史图片:观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农耕成就中,有哪些农耕经济现象?各种因素的内在联系如何:原始农业中的生产工具与产量的关系,原始农业与渔猎的关系,原始农业与饲养业、手工制陶和纺织的关系,生产、生活与原始艺术和早期文字的关系,原始陶器和纺织与定

32、居生活的关系等。(4)利用我国原始农耕时代主要遗址图,学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体地点后,启发学生观察、分析该时代文化遗址分布的情况,寻找分布特点。(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农耕生产的内容后,让学生阅读课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为什么有了随葬品?应怎样看这一现象?(四)巩固小结1.出示话题:我国的原始居民过着什么样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个时代吗?为什么?(根据老师展示的历史实物图片,学生发挥想象力,任意选择一种居民设计、表演他们一天的生活)2、 小制作:看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设计出一个经济实用的表格,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明确农耕经济中的劳动

33、分工。(五)推荐作业1、制作与本课农耕经济有关的自由阅读卡,可以是神化传说、历史故事,诗歌,也可以是农耕小知识。2、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到农村感受一下农民耕作的苦与乐。附:板书设计一、河姆渡的原始农耕1、时间-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长江流域3、农业: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4、河姆渡居民会建造房屋,还会开挖水井。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1、时间-距今五六千年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黄河流域3、农业:半坡居民种植粟。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4、半坡居民会制造彩陶。三、大汶口居民1、时间-距今四五千年 2、地点-山东大汶口3、在后期,出现了私有财产

34、和贫富分化。第3课 华夏之祖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生了解远古传说时代中华文明起源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快速阅读历史知识的能力及归纳概括的能力等。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认识到我们的祖先对人类文明的演进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黄帝是华夏族的人文初祖,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增强民族意识。方法:采用讲述、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点和难点重点:黄帝对人类的贡献;夏朝的建立难点:为什么说黄帝是“人文初祖”?“禅让制”的含义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让学生列举大量的远古传说,展现黄帝对对中华文明的杰出贡献,揭示“黄帝是人文初祖”。教学资源 结合本课主题自制幻灯片若干张教学挂图等。课时1

35、课时课型新授课教师活动学生活动导入新课:同学们,中华民族是一个重视历史的民族,我们向来有炎黄子孙的称谓,那么你们知道我们的祖先是哪些人吗?初中历史材料教学设计4知识与能力以教材中课文出现的基本人物、事件、时间和提示中对学生应掌握知识的要求。过程与方法1、以多种角度来训练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方法的初步运用能力;2、将阅读、听讲、识记三方面材料综合起来的思维能力及独创、灵敏是思维品质的培养;3、口头表达能力的锻炼。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批判地继承秦始皇的道德、精神;2、了解国家兴衰、个人成就、个人成败的原因。要求1、开动脑筋,解放思想,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2、观点鲜明,论据充分,史论结合,有理有

36、据;3、不同观点的交锋要以理服人,要讲究辩论的技巧。课时1课时课型活动课方式与方法以讨论为中心的综合启发式教学授课过程活动:成语故事表演【找一找】1.从课文或参考书中找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成语故事,列出目录。2.选出你们最喜欢的一则成语故事。【演一演】1.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分工。(1)写故事稿。(2)饰演故事中A、B、C角。(3)尽量想办法准备一些辅助性的道具(注意春秋战国时期人们的生活习俗、服装等,请参考课文插图)。2.各小组代表在全班擂台赛上演讲各自准备的成语故事。【议一议】1.谈谈你参与活动的感想。2.从你饰演的人物的立场、角度谈谈对所演讲的历史故事的看法。3.这则故事变为成语,流传至今,对我

37、们有什么启示呢?【评一评】各组最精彩的地方有哪些?(以鼓励为主,让所有的学生尝试成功的喜悦)初中历史材料教学设计5教法设计:启发诱导法、导读法、讲授法重点和难点:1.重点:荷马史诗,希腊剧作家,学者亚里士多德,罗马史学,拉丁语。2.难点:要分门别类条理清楚。教学步骤:导入新课欣赏视频资料古希腊、罗马的建筑、雕塑等(激发学习兴趣)在借鉴古代东方文化的基础上,古希腊人通过探索、思考和想象,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古罗马人继承发展了古希腊文化,并把它广为传播,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下面我们先来学习希腊神话和荷马史诗:一、希腊神话、荷马史诗(板书)1.古希腊神话由什么组成?(课前可安排积极分子搜集

38、一些资料,上课提问时由他们回答)展示图片识记荷马(展示图片)2.欧洲最重要的长篇文学作品是什么?作者是谁?(启发)谁能讲讲你自己所知道的一些神话故事?学生根据课外见闻积极发言(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扩大了视野)3.古罗马人在史诗方面有哪些成就呢?展示维吉尔的有关资料(过渡)古希腊人在戏剧方面有很突出的成就。二、希腊戏剧(板书)(质疑)古希腊两位的戏剧家是谁,他们被尊称为什么,代表作有哪些?(质疑)希腊史学开西方史学之先河,那么古希腊有哪些历史名著呢?展示艺术家们的图片三、历史名著(板书)(质疑)古希腊、古罗马有哪些历史名著,作者是谁?(引导)我们中国有哪些历史名著呢?(联系中国史,对比记忆。)

39、(过渡)古希腊、古罗马在许多科学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四、的科学家(板书)(质疑)古希腊、古罗马出现了哪些科学家,他们的主要成就是什么?识记亚里士多德,一学生朗读他的名言并分析。(过渡)下面我们来欣赏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和雕塑艺术的成就。五、(视频资料)建筑和雕塑(板书)看录像欣赏,(提高对古典文化的鉴赏能力。)(引导)古希腊、古罗马建筑和雕塑的突出成就有哪些?就你的见闻,你还能举出其他例子吗?(启发)这些成就是什么人辛勤劳动的成果?(过渡)我们对拉丁字母并不陌生,比如汉语拼音使用的就是拉丁字母,下面就来了解一下拉丁语。总结归纳并举出其他例子。思考回答。(明白这是奴隶制经济繁荣的体现)联系以前所学知识,思考回答。六、拉丁语(板书)(回忆)拉丁字母是从什么字母逐渐演变的?它对世界有何影响?(展示)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表。(读表格列举出几种使用拉丁字母的文字。)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主要文化成就,下面我们一起来归纳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文化成就分别是什么。初中历史材料教学设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 > 初中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