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语文《故乡》导学案.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719504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教语文《故乡》导学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苏教语文《故乡》导学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苏教语文《故乡》导学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苏教语文《故乡》导学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苏教语文《故乡》导学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苏教语文《故乡》导学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教语文《故乡》导学案.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人工作者 名师测控苏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5.故乡导学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习小说人物描写的方法和采用对比表现主题的方法。2.培养学生正确的阅读习惯与培养学生思维创新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小组学习掌握相关知识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加强作品与现实生活的多元化链接,从而激发学生对新生活的热爱与珍惜。【教学重难点】“我”回故乡和离开故乡时的心情与感受。【导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余秋雨文化苦旅序言中关于故乡的叙述:“其实,所有的故乡原不都是异乡吗?所谓的故乡不过是我们祖先漂泊旅程中落脚的最后一站。”在课文结尾,文中的“我”这样写到:故乡的山水渐渐远离了我,但我

2、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使我非常的气闷又使我非常的悲哀。(教师板书:悲哀)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为什么二十年后的一次故乡之行却给我留下了如此悲哀的心情?请大家看课文,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一、 走进作者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主要作品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华盖集等。其中,发表于1918年5月的狂人日记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小说,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二、 检测预习四、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情节把握- 小说以时间为序,以我回故乡的所见所闻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

3、全文可按“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方面分为三个部分:(1)、交代了时间、地点、回家原因及心情。(2)、“我”在故乡期间的见闻和感受:老屋的寂寥,决定搬家。回忆与少年闰土的友情。“杨二嫂”的变化。闰土的变化。(3)、“我”怀着深深的失望与痛苦的心情离开故乡,把希望寄托于未来、寄托于下一代。2、找一找故乡使我悲哀的理由。3、故乡的景色怎样?(1)第二段和第十二段描分别写写出了故乡怎样的特点?哪几个词语能集中表现出来?五、合作探究、思考二十年前后故乡的景象有哪些变化?这个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在故乡,“我”见到了许多人,其中着重写了哪两个人物?这两个人物中,又重点以写谁为主?、分析中年闰土:少年好友闰土

4、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闰士的变化说明了什么问题?肖像变化:问:中年闰土的脸色为什么会变得“灰黄”?“很深的皱纹”和松树皮似的手”说了什么?问:节中“终于”一词,体现了闰土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称呼的变化:问:“老爷”这一称呼写出了闰土心目中两人之间的什么变化?问:“厚障壁”比喻什么?语言变化:问:中年闰土的话中也有许多省略号,这些省略号有什么作用?神态变化:问:神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问:“石像”这个比喻说明闰土的精神状态起了什么变化?问:是什么原因使他发生这样大的变化?用文中话回答。问:闰土为什么要拣“香炉”和“烛台”?小结:闰土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分析杨二嫂形象:杨二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她的变化又

5、说明了什么问题?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一形象有什么作用?、见到故乡的景和人发生如此变化后,“我”产生了什么样的心情?六、精读品析 七、拓展延伸:【板书设计】 闰土: 少年:健康、活泼、多知、热情 中年:衰老、迟钝、麻木对比农村日益破产 杨二嫂: 今:放肆、泼悍、自私 对比 农民日益贫困 昔:安分守己一、明确目标分析课文第节,理解作者的希望,了解小说问中议论的作用,总结全文。二、整体感知 “我”是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回久别的故乡的,又因为这次是为永远别她而回来的,所以心中难免留恋、不舍,但是,当“我”见到如此凄淡的故乡,发生了如此巨大变化的景和人后,我的心情满是失望。“我”离故乡而去了。可是“我”去得干

6、脆,去得坦然吗?课文最后一部分向读者进行了深入的剖析,从中体现了“我”对光明幸福生活的向往和坚信。三、教学过程、分析课文第节,理解作者的希望,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提一生朗读节,其他同学思考下列问题:渐离故乡时,“我”的思想感情是怎样变化的?师生议论后明确;先是气闷、悲哀,然后寄希望于下一代,继而害怕希望得不到实现,最后又振奋起来。“我为什么”感到气闷?“高墙”比喻什么?明确:“高墙”是比喻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人们精神上的“厚障壁”,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儿童时亲密的伙伴闰土与“我”隔膜了,杨二嫂对“我”不了解,也隔膜了,所以“我”四面像竖起了“高墙”,所以气闷。“我”为什么感到“悲哀”?“西

7、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师生讨论后明确:“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中寄托了对美丽故乡的回忆,对理想生活的憧憬和追求。“清楚”是说追求的目标是清楚的,“模糊”是因为故乡的现实使“我”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正因为这些“我”所以感到“悲哀”。三个“辛苦”在“辛苦展转”中的意思为奔波劳碌,在“辛苦麻木”中意思为“辛勤、劳苦,”在“辛苦恣睢”中意为“处心积虑,挖空心思”。“我”希望下一代怎样?不希望下一代怎样? 答案略(见书)。“我”为什么寄希望于下一代?明确:一方面,“我”对自己这一代的社会表示否定,另一方面又感到美好未来的渺茫,所以只有

8、寄希望于下一代了。“我”想到希望,为什么“害怕”?明确:想到希望,就想到希望的实现,如此凄惨的故乡现实,又使我觉得希望实现的渺茫。所以“害怕”。如何理解“现在我所谓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只是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这句话的含义?明确:“我”对新生活的希望念念不忘,但又没有找到实现新生活的道路,所以说和闰土一样是对偶像的崇拜,而且“茫远”。划出文中表明“我”充满希望,精神振奋的语句,并理解其含义。明确:语句即最后一节。特别是“我想:希望成了路。”含义:希望的有无取决定于人是否努力,光有希望而不努力奋斗,希望就不会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努力奋斗、实践,希望就可

9、能实现,即“希望本无所谓无”。全句强调了要为新生活的到来而努力奋斗。以路为喻,形象,且富含哲理,深化了主题,给人以信心和鼓舞。“我”是一个有怎样性格的形象?明确“我”不等于作者自己。明确:“我”是一个同情热爱劳动人民的具有民主思想倾向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文中对“我”的形象刻画,着重运用心理描写。“我”为寻找新的生活,过着辛苦展转的生活。看到故乡惨淡的情景,“我”感到悲哀,失望,但又不甘心故乡坏下去,为故乡的远景构制着蓝图,憧憬着美好的生活。、结合全文,讨论下列问题:作者笔下的闰土,杨二嫂形象具有怎样的社会意义?师生讨论后明确:闰土是旧中国尚未觉醒的老一代农民形象的代表,作者满怀深情地刻

10、画他,写他的种种不幸,正是在揭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揭示当时的社会弊端,从而启发人们去深思,去探索,去走希望的路。作者深刻地揭示了农民问题的重要性,提出要改变农民命运,必须改变整个腐朽的社会制度。杨二嫂是个被侮辱、被损害,而又深受私有观念支配的村镇小市民形象的代表,通过这一形象,人们可以看到随着农村经济的破产,小市民阶层也日益贫困化的现实。作者对闰土,对杨二嫂的态度有什么不同?讨论明确:对闰土,作者寄予的是深切的同情,而对杨二嫂,作者对她身上的种种自私和恶习是取批判态度的,但对她的处境也是同情的。 四、总结、扩展、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一在故乡一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依

11、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后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揭示了封建传统观念对劳动大众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写作中,通过景物描写为人物活动提供背景,为表达中心意思服务。、刻画形象,采用肖像、语言、神情、动作的描写及对比的方法,使人物性格鲜明。突出了主五、本文主题的探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1) 茅盾 先生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悲哀那人与人之间的不了解,隔膜”。渴望纯真的人与人的关系。(2)反映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揭示产生这种现实的根源。(3)表达对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愿望与信心。(4)表现中国社会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六、布置作业仿照本文的写法,以“家乡”为题,写一篇字左右的课外练笔。【板书设计】 “我”小资产阶级的知识分子形象(心理描写)闰土旧中国老一代农民形象(肖像、语言、动作描写及对比)杨二嫂村镇小市民形象(同上)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