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农业与经济发展.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723421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PPT 页数:138 大小:160.5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章农业与经济发展.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38页
第十章农业与经济发展.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38页
第十章农业与经济发展.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38页
第十章农业与经济发展.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38页
第十章农业与经济发展.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3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十章农业与经济发展.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章农业与经济发展.ppt(13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十章、农业与经济发展,并不存在使任何一个国家的农业部门不能对经济增长作出重大贡献的基本原因,舒尔茨,主要内容,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停滞及其原因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一、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1.1 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配第克拉克定理实证检验,1.1.1 配第克拉克定理,17世纪,威廉配第在政治算术中提出制造业的收益比农业多,而商业的收益又比制造业多1940s,克拉克在经济进步的条件中指出社会就业结构也有从第一产业到第二产业再到第三产业的转移趋势配第克拉克定理包含收入比重和就业比重两个层面,1.1

2、.2 实证检验,纵向检验横向检验结论,纵向检验,库兹涅茨对英、法、德、挪威、意、美、日等15个发达国家进行过时间序列统计检验英国近200年农业产值和就业比重下降了30%;而日本农业产值比重下降60%,就业比重下降80%;所有国家随着经济的发展,农业部门在劳动力和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都下降了,工业和服务业的比重上升中国近50年的统计检验(第184页),横向检验,库兹涅茨也曾按人均收入将样本国家分为7组,最高的为第一组,最低的为第七组,然后计算每组国家农业、工业和服务业在劳动力和国民收入中的比重,发现农业在劳动力和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人均收入负相关,工业和服务业在劳动力和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与人均收入正相关

3、1998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业产值与就业比重的对比(第198页),结论,农业的相对地位与经济发展水平负相关,经济发展了,农业的相对地位会下降,1.2 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虽然农业的相对地位在下降,但并不意味着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在减少农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体现在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四个方面,1.2.1 产品贡献,食品贡献原料贡献,食品贡献,农业部门是自身和非农部门粮食和副食的主要来源要实现工业化和产业部门多样化,农业部门就必须提供剩余粮食(英国为例)发展中国家由于一系列原因对粮食的需求更为巨大,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继续递增如果粮食的供应跟不上,将导致一系列不利后果,英国的

4、例子,英国之所以第一个实现工业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英国第一个实现了农业的重大变革,消除了农奴制,提高了农业生产率,为工业化提供了剩余粮食和剩余劳动力,发展中国家对粮食的需求巨大,发展中国家对粮食的边际消费倾向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远远快于发达国家工业化及城市化扩大了对粮食的需求农民本身对粮食的需求也会提高,发展中国家对粮食的边际消费倾向远远高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恩格尔系数高,食品消费在家庭预算中的比重很高发展中国家对粮食的边际消费倾向远远高于发达国家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估计,1960s,印度、印尼、巴基斯坦等7个亚洲国家人均收入增加1%,对粮食的需求就提高0.89%,而同期美国

5、只有0.15%,澳大利亚只有0.11%,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远远快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人口基数大同时人口增长也远远快于发达国家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人口处于饥饿和死亡的边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粮食生产跟不上人口增长,工业化及城市化扩大了对粮食的需求,工人和城市居民的收入高于农民,人均对粮食的需求高于农民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非农人口的规模扩大;Mayers(1989)指出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必须随身携带“他们的午餐”;城市人口增加要求粮食供给增加,农民本身对粮食的需求也会提高,随着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民本身对粮食的消费需求也会以更大的比例增长(对肉类等需求上升,而畜牧业用粮超

6、过食用粮食),粮食供给不足的后果,价格上升,成本推进通货膨胀收入中更大的部分用于消费,影响储蓄和投资进口粮食,国际收支恶化饥荒,人力资本下降,社会动荡谁来养活中国?,谁来养活中国?,由于在工业化、城镇化过程中大量占用耕地,造成粮食生产下降。200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仅达8600亿斤,与总需求相比缺口1100亿斤,其中700亿斤是稻米,而全球的稻米贸易量只有400亿斤中国大量进口粮食和稻米,造成了国际价格的上涨。中国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曾承诺,中国向国际市场采购的粮食将不超过自身消费总量的10%。人均占有量只有2091立方米,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1/4,2003年人均降为2076立方米,列入世界1

7、3个人人均水资源不足的国家,原料贡献,农业为非农产业,如纺织、制糖、制茶、皮革加工、烟草行业等提供原材料在工业化早期,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工业部门往往是经济起飞的主导部门,农业的丰歉直接影响到这些部门的发展,如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1.2.2 市场贡献,什么是农业的市场贡献洛克伍德(1954)对日本经济的研究世界银行1979年世界发展报告农业贸易条件对工业的影响是“双刃”式的对外贸易不能消除农业对市场的贡献,什么是农业的市场贡献,发展中国家二元结构中,农业部门占很大比重,农村人口更占多数,因此,除非有很大的出口可能,农村必然是国内产品的重要市场农业一方面向非农部门出售粮食和其他农产品,另一方面

8、从非农部门购入投入品和消费品,从而刺激非农部门的发展这种贡献发生于市场的交换之中,所以称之为市场贡献,洛克伍德(1954)对日本经济的研究,发现在日本战后的经济发展中,农业生产率的增长、农民的增收为制造业和服务业的扩张创造了日益巨大的国内市场同时有力配合了日本经济发展初期的进口替代战略,促进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起飞,世界银行1979年世界发展报告,该报告指出,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停滞,这使得广大的农村购买力低下,不利于投资引诱,从而阻碍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农业贸易条件对工业的影响是“双刃”式的,农业贸易条件农产品价格水平/工业品价格水平农业贸易条件恶化,一方面有利于工业以低成本获得原材料

9、和工资品,有利于利润增加但另一方面使广大的农民购买力下降,降低对工业品的需求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如进入买方市场,后者的作用将大于前者(如中国目前)*,对外贸易不能消除农业对市场的贡献,对外贸易可以影响农业的市场贡献,非农部门的原材料可以进口,工业品也可以出口。因此,一国农业的市场贡献与该国的开放程度有关但出于政治、贸易条件、经济独立和安全、风险控制等考虑,大多数国家还是倾向于保证农业在一定程度上的自给。因此对外贸易并不能完全取消农业的市场贡献(中国的粮食安全)*,1.2.3 要素贡献,劳动资本,劳动贡献,农业剩余劳动力劳动力的无限供给(在城市工资高于农民收入时,如果没有其他限制,边际生产率

10、为零的农民会源源不断进入城市,第12章将有详细介绍),资本贡献,工业化需要规模较大的农业部门提供资本自愿储蓄强制储蓄,工业化需要规模较大的农业部门提供资本,没有其他途径不能掠夺工业部门起初规模很小,本身积累有限外资流入受限制于是规模较大的农业成为资本的重要来源,分为自愿储蓄和国家储蓄,自愿储蓄,富裕地主投资工业(英国、中国资本主义的萌芽)农民的小额储蓄,国家储蓄,农业高税收(日本18001900年土地税占政府税收总额的80%以上(Mayers,1989)农产品价格与工业品价格剪刀差农产品剩余低价收购乃至无偿征集(前苏联集体农庄、中国的人民公社)新的剪刀差,新的剪刀差,中国科学院2005年的一份

11、报告指出改革开放前,国家通过剪刀差的方式为工业化积累资金,改革开放后又以土地的低价格积累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资金从1979年改革开放起每年平均各种建设占用耕地按400万亩计算,25年共征用了农村的耕地1亿亩左右,每亩最低按照10万元计,农民给改革开放以来的工业化和城市化提供了相当于10万亿元的土地资产。估计失地农民可能只得到了1/20左右的补偿,失地农民从土地上得到的补偿最多不超过5000亿元,25年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国家和城市工商业从农村集体土地低价格中转移和积累了9万多亿资产,1.2.4 外汇贡献,工业化初期农业是主要的外汇来源农产品出口有一定的比较优势(比较符合发展中国家的自然禀赋;技术相对

12、不复杂;农产品质量差异较小,比较劣势不明显)外汇贡献的第二个方面是农业生产可以节约进口粮食的宝贵外汇从长期来看,由于贸易条件恶化,农业的外汇贡献在下降,二、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停滞及其原因,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停滞原因之一:传统农业原因之二:重工轻农的政策,2.1 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的停滞,表分析农业发展停滞的后果,2.1.2 分析,19501980s,发展中国家工业有所发展(1960s甚至达到10%),但农业发展陷于停滞任何一个10年人均粮食生产和农业生产增长率都低于1%,而同期发达国家的农业生产持续增长非洲是问题最严重的地区(1960s-1980s甚至负增长),2.1.3 农业发展停滞的后

13、果,粮食短缺,营养不良,饥荒,疾病流行,社会动荡(第201页)工业化受阻(粮食和原材料缺乏;人力资本贬值;市场需求萎缩;投资下降)加剧二元结构,2.2 原因之一:传统农业,传统农业的特征传统农业是落后的,但却是有效率的,2.2.1 传统农业的特征,生产规模小市场化程度低,主要是自给自足以土地和劳动作为主要的生产要素技术长期停滞,技术长期停滞,技术停滞的表现(世世代代用同样的要素、工具和技术耕种同样的土地,在正常年景获得同样的收成,维持最低生活水平)*以中东为例(第203页)原因(加塔克,1987):缺乏适宜的替代技术、农民对新技术缺乏了解、农民承担风险的能力很低、缺乏资金、投入品不足、传统制度

14、的障碍等*,2.2.2 传统农业是落后的,但却是有效率的,舒尔茨提出农民是理性的,在现有的自然、经济、社会、文化和制度等条件约束下,传统农业已经使现有生产要素的配置达到最优了,是有效率的重新配置现有的资源并不能提高生产效率,2.3 原因之二:重工轻农的政策,1950s和1960s许多发展中国家实施了重工轻农,甚至是以牺牲农业和农民利益为代价发展工业化政策包括:对农业征重税、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强制低价收购或无偿征集、本币升值、集体农庄或人民公社*,三、对传统农业的改造及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土地制度改革农业技术进步扩大对新技术的供给和需求其他的政策支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3.1 土地制度改革,“不

15、在所有制”居住所有制不一定要大农场,3.1.1 不在所有制,大庄园制种植园制租佃制公有制不在所有制的缺点,大庄园制,在拉丁美洲普遍存在,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在拉美,1.3%的庄园主拥有71.6%的耕地庄园制的特点是:庄园主委托雇来的管家管理庄园,为庄园劳动的主要是佃农和少地的小农庄园的耕种方式往往是粗放型的庄园制带有农奴制的色彩,因此劳动者所得与其努力程度没有多大关系,缺乏激励,种植园制,与庄园制类似,但一般为外国资本所有农业劳动由雇来的工人进行,一般生产一种或几种经济作物在发展中国家,尤其是热带国家广泛存在同样,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与农业收成关系不大,缺乏有效激励,租佃制(1),在亚洲比较流行

16、地主占有土地,但自己并不直接经营,而是将土地分成若干块租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佃农根据事先定好的契约向地主交纳货币地租或实物地租一般又分为分成地租和固定地租,租佃制(2),分成地租是指农业生产收获按事先定好的比例分配固定地租是指单位面积耕地的租金不变,与收成无关分成地租由于农民的分配比例很少,所以极大地抑制了农民的积极性固定地租稍好一些,但如果租期短,经常变换,对农民积极性的抑制仍然很强,公有制,如集体农庄、人民公社等所有权与经营权仍然分离,农民成为农业工人,获得“工分(工资)”对劳动者的激励仍然有限,不在所有制的缺点,委托代理关系所有者并不在自己的土地上亲自劳动,无法获得完全信息;同时,由

17、于信息不对称,很难监督代理方得不到充分的激励,因此努力程度、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等有限农业生产效率比较低,3.1.2 居住所有制,改革的方向途径优点,改革的方向,土地制度改革的方向是由不在所有制向居住所有制转变,实现“耕者有其田”,途径,土地有偿转移:每户规定上限,其他有偿出售土地有偿或无偿剥夺再分配:以小私有制取代大私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国有的前提下,土地的经营权私有,好处,由于农业生产与工业不一样,后者委托代理的成本(道德风险、监督成本)较小,而前者较高所以农业必须实行激励相容(付出与所得直接相关)的所有制有利于效率提高和消除贫困,3.1.3 对小农场的质疑和辩护,质疑辩护,质疑,

18、按照规模报酬递增规律,小农场与大农场相比,生产效率下降,辩护,农业生产要素不可分性事实上不存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地少人多农业技术也有规模中性的贝利(1979)等的研究证明小农场的效率也可以高于大农场对农民积极性的激励,农业生产要素不可分性事实上不存在,农业投入,包括农用机械在内,是可以细分的也有适于小规模生产的农用机械和投入,效率并不会大幅下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地少人多,大农场倾向于节约劳动,不利于资源的充分利用小农场有利于就业,以集约化生产提高生产效率,农业技术也有规模中性的,农业技术并不全部是规模递增的也有规模中性的农业技术,如新的杂交水稻品种等,贝利(1979)等的实证研究,贝利(R.A.

19、Berry)等1979年对巴西、肯尼亚、墨西哥、印度等20个国家的农业进行了横向比较,对巴西、哥伦比亚、菲律宾等6个国家农业进行了时间序列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发展中国家的小农场比大农场更有效率,对农民积极性的激励,如果以居住所有制的小农场代替不在所有制的大农场,对农民积极性的激励是巨大的这可以大大提高农业的生产效率中国为例:19591978,农业总产值总共仅增长91.3%,19521978年人均净产值增长为零,农业全要素生产率1978年仅相当于1952年的77.6%1978年开始实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781984年,农业总产出增长42.2%,其中制度的贡献率是46.8%(林毅夫,1995

20、)。,3.2 农业技术进步,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图解案例理论前提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应承担主要的工作,3.2.1诱致性技术变迁理论,1970s初由速水佑次郎和拉坦提出农业生产要素禀赋的稀缺程度的变化 要素的相对价格和产品需求的变化 农业技术变化,以丰富的廉价的投入品替代稀缺的昂贵的投入品不均衡瓶颈的出现是诱致技术进步的关键,通过市场将企业家、发明者和科学家的注意力集中到资源的更有效配置上,3.2.2 图解,机械技术进步生物技术进步,机械技术进步(1),劳动 P Q 土地,机械技术进步(2),初始的均衡由土地劳动价格比率曲线和技术条件下的等产量线相切决定,P如果劳动相对于土地变得稀缺,地租相对于工资下

21、降,产生新的劳动土地价格比率。它会诱致新的生产技术(联合收割机)。新的等产量线与新的劳动土地价格比率曲线相切与Q,劳动减少,土地和机械增加,生物技术进步(1),土地 P Q 化肥,生物技术进步(2),如果土地变得稀缺,地租会上升,而化肥和其他农用物资价格相对下降,产生新的化肥土地价格比率。它会诱致新的生产技术(对化肥反应较大的生物技术)。新的等产量线与新的劳动土地价格比率曲线相切与Q,土地使用减少,化肥和其他农用物资增加,3.2.3 案例,美国联合收割机的发明日本土地节约型技术的发明绿色革命,美国联合收割机的发明,美国是典型的地多人少的国家,生产过程中劳动力稀缺的非均衡非常突出于是科学家和发明

22、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摆脱收割、耙草、捆扎、脱粒等工序劳动的约束上联合收割机发明,促进了资本和土地对劳动的替代,日本土地节约型技术的发明,日本是典型的地少人多的国家技术进步主要集中在节约土地的生物技术,如育种技术、肥料技术、栽培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等,绿色革命,1960和1970s,在墨西哥、菲律宾、巴基斯坦、印度等国家,人口增长与粮食生产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但通过扩大耕地面积已无可能1960s中期,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生物技术(主要是高产良种)在墨西哥和菲律宾的实验室获得突破,对化肥反应很大,但规模中性高产良种迅速推广短短几年推广至总种植面积的50-70%,粮食产量大增(大米增产12%),世界1/2的

23、小麦产地和1/3的水稻产地产量增加12倍,缓解了饥荒程度,缓和了物价上涨,以前的粮食进口大国,如印度,印尼等,可以实现粮食的自给。,3.2.4 理论前提,完善的市场体系,价格必须能够正确的反映生产要素的相对稀缺程度因此政府要在构建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加大努力,3.2.5 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应承担主要的工作,速水和拉坦指出,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应更多地承担组织和资助技术进步的责任,原因包括:农业技术R&D预期收益小且不确定性很大,私人不愿承担私人部门即便愿意承担也会偏重于资本密集型机械技术的研究,而不愿从事劳动密集型生物技术的研究(很难获得垄断收益,专利、花媒等)科技人员的贡献应得到补偿和奖励,3

24、.3 扩大对新技术的供给和需求,扩大供给扩大需求,3.3.1 扩大供给,技术进步还只是第一步,关键还有技术的推广、教育和培训,使农民最终将新技术运用于生产中推广、教育培训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私人不愿承担,应由政府承担以中国为例(农技推广等),3.3.2 扩大需求,预期利润(收益成本)(1风险)增加收益(技术的质量和效果)减少成本(技术的价格、相关的投入)减少风险(诚信、保险、技术培训、日常维护和支持),3.4 其他政策支持,价格政策投资政策信贷政策,3.4.1 价格政策,以往剪刀差价格政策的前提假设是站不住脚的改善农业贸易条件的好处实施的难度政策的选择,前提假设是站不住脚的,假设:农民对价格变化

25、几乎没有反应;因此可以以农业剩余补贴工业化但贝尔曼(1968)等的研究表明农民对经济刺激的反应是有意义的和很大的在基础设施良好、农业投入品丰富、市场发育比较好的国家,农民对价格的反应很敏感中国为例不利的农业贸易条件实际上是涸泽而渔的做法,改善农业贸易条件的好处,改善农业贸易条件能够促进农业技术进步,促进农业生产率和农民收入提高进一步可以增加投资,提高农民抗风险的能力,实施的难度,粮价提高如果工资不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将下降成本拉动型通货膨胀,政府的选择,补贴(高价进,低价卖;但支撑时间不长)保持农产品的相对价格不变建立粮食储备制度,相对保证农民收入,3.4.2 投资政策,对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大型

26、农业基础设施(如水利、灌溉、道路桥梁、通讯邮电、仓储运输、教育等)由政府支持政府、集体、个人共同承担小型项目,3.4.3 信贷政策,加强信贷竞争制度创新(格莱明银行、团体贷款等)政策性银行,3.5 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绿色革命的问题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3.5.1 绿色革命的问题,绿色革命成果明显但带来一系列问题:化肥使用带来的问题、农药使用带来的问题、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水资源的过度开发,3.5.2 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纳入农业发展战略发展生态农业(无机肥、害虫的生物防治、节水灌溉等)农业政策调整(调整那些破坏和过度消耗自然资源的政策、鼓励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等),当前中

27、国经济已具备打“农村牌”的条件(1),全国财政收入近年来屡创新高。年均增长速度在15%左右,每年新增财政收入四到五千亿。以2004年为例,全国财政收入在2003年突破万亿元的基础上,再上新台阶,达到26355.88亿元(不含债务收入),比上年增长21.4%,完成预算的111.8%。,当前中国经济已具备打“农村牌”的条件(2),从1998年开始,中国消费品就已经不“短缺”了。表现在工业消费品价格接连下降,钢材、水泥、电解铝等工业品也正面临着产能过剩,不少重化工行业、房地产也将在明年形成过剩。这种从消费品到化工产品直至产能的全线过剩使得未来的中国经济开始寻找新的发展思路。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展重心

28、开始向农村倾斜,用增加农民收入、启动农村市场来化解工业消费品过剩的声音得到了更多人的响应。,工业反哺农业,到了反哺的阶段了吗我国目前工业反哺农业的主要内容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注意点,到了反哺的阶段了吗,国外的经验我国的现状反对者的声音,国外的经验(1),工业反哺农业比较典型的国家和地区主要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省。英国、法国、美国、德国和日本为先行工业化国家,而韩国和中国台湾省为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它们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后,便开始调整剥夺农业的政策。在工业化中期阶段,各国反哺农业以工补农的政策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都在不断进行调整,由此可划分为转折期和大规模反哺期。到了工业

29、化后期,工业反哺农业进入高级阶段,政策目标、手段、力度和范围都将发生质的变化,国外的经验(2),转折期的始点就是刚跨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的时间。以钱纳里和赛尔昆等设计的标准国家模式为基准,按照从最不发达国家到最发达国家变化过程完成1/3时界定为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这时国民经济结构的“阈值”为:人均GNP 超过200美元(注:为1964年按汇率换算的美元。);人口城市化率超过30.5;国内生产总值产业结构:农业低于39,工业超过21,服务业超过32.9;就业结构:农业低于52,工业超过17.5,服务业超过30;初级产品出口占GDP 比重低于10.5,制成品出口占GDP 比重超过5.1,国外的经验(3

30、),按照这一标准模式及内含的国民经济结构的定性特征,一些国家和地区大致在以下年代就已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美国1900年、德国1913年、日本1936年、韩国1970年、中国台湾1968年,国外的经验(4),在以工补农的大规模反哺期,主要国家和地区工业反哺农业政策发生了明显变化,此时国民经济结构具有以下特征:一是人均GDP 在欧美先行工业化国家,在50007000美元(购买力平价,下同)之间,而在亚洲先行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则在35004500美元之间。二是农业GDP 的比重在欧美国家一般低于10(法国例外),而在亚洲国家则低于15。三是工农业的GDP 比重一般在31左右。四是农业就

31、业比重在欧美先行工业化国家一般低于27,而在亚洲先行工业化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则在30以上。五是人口城市化率一般在50以上,我国的现状(1),GDP产业结构劳动力结构城镇化水平国家财政能力外贸结构结论区域间差距,GDP,到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达136515亿元,比上年增长9.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万元,按当年汇率折算,约为1265美元。据工业化国家的发展经验,当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时,即可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发展阶段。这说明我国从经济规模上已经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较强的经济基础,产业结构,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

32、份额持续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份额由1978年的28.1%,持续下降到2004年的15.2%,26年间下降了12.9个百分点,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产业的比例关系已经演变为15.2:84.8。农业份额的不断下降,表明我国工业化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工业反哺农业从经济结构上看,已经具备了现实的可能性,劳动力结构,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转折性变化,非农产业取代农业成为就业主体。伴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非农产业就业迅速增长,劳动力就业结构呈现出转折性变化,1997年非农部门劳动力占全社会就业比重首次上升到50%以上,2004年已经上升到53.1%。非农产业吸纳劳动力过半,表明其已成

33、为就业主体,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城镇人口比重逐年增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水平持续提高,1978年-1998年,我国城镇人口比重从17.9%提高到33.4%,年均提高0.775个百分点;到2004年,仅用了6年时间,城镇人口比重就提高到41.8%,年均提高1.4个百分点,国家财政能力,财政收入保持连年高速增长态势,国家财政能力不断增强。2000年以来,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结构效益不断改善的基础上,国家财政收入连年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00年为13395.23亿元,2004年达到 26396.47亿元,年增长率21.6%。国家财政收入规模的迅速扩大,说明我国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

34、、城市支持农村的财力基础。此外,2004年农业各税在全国各项税收中仅占3.4%,这也说明了曾经对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农业税,对现阶段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及对财政的贡献已经微乎其微了,外贸结构,国家对外贸易对农业的依赖程度显著降低,依靠农业出口创汇支撑工业发展的时代已经结束。1980年,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出口在总出口中的比重为16.5%,到2003年已降低为4.0%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大幅度提高,创汇能力显著增强,为反哺农业奠定了一定的经济基础。1978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比重为49.9%,到2004年,迅速提高为93.2%,结论,通过对2003年我国人均GDP、农业GDP 比

35、重、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市化率、恩格尔系数、农业税占财政收入比重等主要指标的测算,并与国际上可比的参照指标进行比较,表明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了工业反哺农业阶段而就业结构、城市化率等少数指标就业结构、城市化率等指标与参照值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这说明我国经济发展还没有完全进入达到全面、大规模反哺期。或者说,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从“工业反哺农业”起步阶段向全面、大规模的“工业反哺农业”阶段迈进的转折时期,区域间差距,国内不同的区域条件也不一样东部沿海地区具备率先高水平反哺的条件(以上海为例)而中西部地区还处于转折期,以上海为例(1),上海人均GDP已经从1978年的2498元增长到2005年的514

36、00元(超过6000美元)第一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从1978年的4.1%下降到2004年的1.3%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从1978年的41.3%下降到2004年的18.8%第一产业从业人员人数占总从业人员人数的比重从1978年的34.4%下降到2004年的8.0%,以上海为例(2),2005年,上海的城市化水平达到85%,郊区城镇化水平接近60%,郊区农村全面小康程度达到87.8%,郊区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比重达到85%,工业财政收入已占到郊区财政收入的40%以上,郊区250万农村劳动力中从事非农产业的已达180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非农收入已占到83%上海毫无疑问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

37、和大规模反哺期,仅仅反哺市郊农业,已经充分具备了率先实现类似于发达国家高水平反哺均衡的条件,反对者的声音(1),林毅夫认为,中国还没有达到工业反哺农业阶段,而且增加农业补贴对促进农民增收的意义不大,甚至可能造成农产品严重剩余和农民对农业补贴的高度依赖仲大军指出:在一些发达国家,一旦其工业化达到一定程度,工业利润往往会反哺农业,但就目前我国的情形看,工业化还处在一个大肆掠夺农业资源的过程。工业反哺农业的时代还远未到来孟雷认为工业化和城市化本身的现状还是疲软的而且薄弱的,不仅无力反哺农业,而且还有着对剪刀差的现实需求,反对者的声音(2),不过,不主张“反哺农业”说法的,并不意味着不注重解决“三农”

38、问题,而是通过取消农业税费、满足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业科研支持、建立统一农产品市场和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等手段和方式来进行,我国目前工业反哺农业的主要内容,反哺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目前我国反哺的重点,反哺是一个长期动态的过程,从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工业反哺农业的经验来看,工业反哺农业是一个长期的动态演进的过程,反哺在不同的阶段体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反哺初期,因财力所限,反哺以增强农业生产能力为主,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为辅,反哺力度不大、范围较小。随着反哺逐渐成为多数人对少数人的反哺,到了大规模反哺期,政策目标以提高长效性的农业生产能力为主、兼顾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环境,反哺政策种类和

39、资金投入越来越多。到了工业化后期,反哺政策目标进一步转向以增加农民收入和保护自然环境为主,我国目前反哺的重点,少取多予放活配套地区间协调,少取,在免征农业税的基础上,根据现有财力和可持续原则,如何进一步降低农民在农业生产方面的负担,列入考虑的包括增值税返还、农产品流通和加工环节的税收减免等 如何逐步阻断农业剩余向工业的流动,比如防止农村资金的净流出(实际上吸引农业剩余回流比吸引工业剩余向农业流入更重要)、扭转农村土地及其价值在工业化进程中的不断流失、改变仍然存在的价格剪刀差和剩余劳动力在城市就业的限制和低报酬等,多予,多予的主体多予资金的来源多予的侧重多予的方式,多予的主体,政府干预和主导,吸

40、引多元主体(包括农村集体企业、大型工商企业、外资企业、私营企业、科研院所、金融机构、合作组织、中介机构、个人投资者等)共同参与,多予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中央和市区财政。除中央财政资金外,政府资金来源重点在市区两级,进一步加快完善市区财政对乡镇财政的转移支付制度,使乡镇的事权与财权对称主要依靠增量资金。存量和增量方面则坚持存量适度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多予的侧重,在有限的财政投入条件下,首先应着眼于提高农业发展竞争力。因此资助的重点应放在发展农村教育和农民科技培训、农业科研开发和推广、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资料补贴、农产品市场信息服务等方面。在财力允许的情况下逐步扩大到建设和完善农村公共

41、服务体系(包括农村文化设施、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农村养老保险和社会保障制度)等,多予的方式,逐步由间接补贴改为直接补贴,放活(1),对于农业生产介于公益性和竞争性之间或竞争性相对较强、但政府应该鼓励的领域,政府应更多的依靠放松管制和体制机制创新,更多运用财政贴息、补助、税收、担保等经济杠杆工具,引导和鼓励多元社会资源支持农业,一方面让有限的财政支农资金更好地发挥“种子”或“乘数”作用,另一方面,也为了避免政府直接介入竞争性领域导致竞争环境不平等或对产业发展起到矫枉过正的作用,放活(2),比如在金融领域可以一方面通过税收优惠、政府贴息或担保等政策引导商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

42、把更多的资金留在农村,另一方面降低农村金融市场的准入条件,积极稳妥地支持民间金融、特别是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形成正规金融和非正规金融相结合的有序竞争格局探索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对农业保险公司的经营管理费用和保险费给予财政补贴,并实行免税政策对龙头企业的支持,鼓励订单农业等的发展等,配套,建立健全相关的配套法规制度以保证工业反哺农业的长效性和可持续发展 立法制度,立法配套,与国家农业法相适应,地方出台可操作性强的地方性条例和细则,硬化农业投入约束机制,比如率先在地方性法规中规定财政支农资金在一定前提下逐年递增的固定比例,率先在法规上明确从集体土地的出让金中提取固定比例用于农业发展等,制度配套,

43、对财税制度进行边际改进,将工业反哺农业纳入对各级政府的绩效考核体系中,出台对挪占反哺资金等行为的约束和惩罚制度等,地区间协调,发达地区在对区域内农业率先高水平反哺的同时,还应承担对不发达地区农业反哺支持的责任以上海为例,上海服务全国(1),服务、技术、设备、信息、制度等优势的主动溢出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上海可以充分挖掘和利用区位、交通和市场优势,支持跨国采购中心农产品分中心的发展,充分利用现有的会展条件,展示展销全国名特优农产品,建立连接国内和国际市场的农产品大市场体系上海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为全国农户提供农业生产和营销信息,缓解由于信息不对称导致的产销矛盾和农产品结构性过剩等问题,上海

44、服务全国(2),上海可以充分利用农业科技优势,在优质种源的开发和推广、数字化精确农业生产和管理、生态农业和绿色农业技术等方面为全国服务上海可以利用先进的监测和认证体系,制定农产品标准体系,提供农产品质量认证服务,为农业产业化和我国农产品走向国际市场铺平道路作为先进制造业中心的上海可以利用其优势,推进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农业装备业的发展,上海服务全国(3),拥有众多大型农产品加工和营销企业的上海可以进一步扶持和鼓励这些龙头企业以“异地种养”、订单农业等模式,带动更多地方的农业发展和农民致富作为先发地区的上海,探索和实验成功的许多制度(如外来从业人员综合保险暂行办法 等),对全国其他省市都具有示范和

45、借鉴意义,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注意点(1),卢锋(1998)、贾连峰(2005)、王南(2005)等都提出我国工业反哺农业不能走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老路,要尽量避免出现这些国家目前存在的高农业保护造成农业低效率、财政压力巨大等问题 蔡昉(2005)也提出在WTO框架下发育市场经济,不能再走扭曲生产要素价格的路径,而且,中国改革开放时期的高速经济增长大大得益于自由贸易,损害自由贸易就是伤害自己的增长源泉,因此,工业反哺农业决不意味着推行扭曲价格的农业保护政策,我国工业反哺农业的注意点(2),柯炳生(2006)提出需要克服工业反哺农业就是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财政支出、工业反哺农业就是对农民进行补贴等片面的观点 何志扬等(2005)提出要反对用短视的眼光看待工业反哺农业的政策,如一些地方把它作为短期内实现农民增收的措施,甚至是作为新的、形式主义、数字政绩加以炫耀,本章的重要概念(1),配第克拉克定理农业的产品贡献、市场贡献、要素贡献和外汇贡献工农业产品价格剪刀差不在所有制居住所有制诱致性技术变迁,本章的重要概念(2),绿色革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章的重要内容,农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贡献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停滞的原因传统农业的特征为什么传统农业是有效率的为什么在发展中国家,政府在农业技术进步中应承担主要的工作农民对价格变化反应灵敏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