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kV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招标文件115(DOC).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740174 上传时间:2023-05-12 格式:DOC 页数:35 大小:54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35kV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招标文件115(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35kV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招标文件115(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35kV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招标文件115(DOC).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35kV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招标文件115(DOC).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35kV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招标文件115(DOC).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35kV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招标文件115(DOC).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35kV变电所综合自动化系统招标文件115(DOC).doc(3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云南电网公司二级物资招标采购2014年第一批35kV计算机监控系统(35kV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技术规范书2013年12月货物需求一览表1 监控系统供货范围一览表序号名称型号规格单位数量备注1操作员工作站电脑主机:P4 四核3.0GHz处理器,内存2G,硬盘250G,10/100Mb/s网卡2块,DVD刻录光驱,USB口,2个100M以太网络接口、1个并口、2个串口,显卡支持双屏显示,三键鼠标,标准键盘套1最低配置报警音响套123寸液晶显示器台12五防主机含五防主机、1台23英寸或以上液晶显示器、可读写光驱、操作系统、实时数据库、五防逻辑软件。五防主机:处理器字长64位,CPU主频 2GHz

2、,内存容量2GB,硬盘存储器73GB*2;2个100M以太网络接口、1个并口、2个串口,显卡支持双屏显示套1最低配置3全套监控软件(含操作员站及工程师站所需软件,具备VQC、一体化五防、小电流接地选线功能等)套14保护通讯管理机及远动工作站远动通讯设备台1公用接口装置(可外接大于等于12个智能系统的接口)台1网络交换机(24口)台1具体数量根据工程需要5计算机全套网络设备光纤(含尾纤熔接)米1屏蔽双绞线米16打印机A3激光打印机台1A4激光打印机台1针式打印机台17GPS时钟接收装置(含天线及馈线等)台1GPS时钟扩展装置台1公用测控装置台2其中遥信大于等于96路35kV线路保护测控装置台13

3、5kV PT并列投退装置台135kV备自投装置(带操作箱)台110kV线路保护测控装置台110kV电容器保护测控装置台110kV PT并列投退装置台1主变测控装置台1主变差动保护装置台1主变后备保护装置(含操作箱)台2主变非电量保护装置台18低频低压减载装置台1可选910kV分段保护测控装置(含备自投)台110屏柜及辅件(随屏配打印机)111五防锁具五防电脑编码器(含电脑钥匙、连接线、备用电池及备用电池充电座等)把1锁具把1通用解锁工具套1备注:1、计算机监控系统一套:本项请按工程实际情况填写,但需列入监控系统与其它部分的连接介质数量,连接介质由监控厂家提供2在本招标技术文件中,对五防子系统提

4、出新要求,具体如下:1) 要求电脑钥匙需提供备用电池,以及备用电池的充电座; 2)上述报价表中的各项独立装置必须是定型的设备。2 备品备件及专用工具序号设备名称规格型号数量交货时间交货地点运输方式目 录货物需求一览表1 监控系统供货范围一览表2 备品备件及专用工具1.总则2.环境条件及工程条件3.工程要求3.1投标方提供的产品应满足如下要求:3.2投标方应满足本工程的下述特点3.3基本性能指标3.4设备技术要求4.屏柜、装置要求5.技术服务、现场服务及售后服务5.1技术文件:5.2现场服务及售后服务6 投标人响应部分6.1 投标人技术偏差表6.2 销售及运行业绩表6.3 主要组部件材料6.4

5、推荐的备品备件、专用工具和仪器仪表供货6.5 最终用户的使用情况证明6.6 投标人提供的试验检测报告表6.7 投标人提供的鉴定证书表附录A项目单位提供的其他资料1.总则1.1 本设备技术规范书适用于云南电网公司35kV变电站工程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功能设计、结构、性能、安装和试验及验收等方面的技术要求。1.2 本设备技术规范书提出的是最低限度的技术要求,并未对一切技术细节作出规定,也未充分引述有关标准和规范的条文,投标方应提供符合本规范书和工业标准的优质产品。1.3 投标方应仔细阅读本技术规范书阐述的全部条款。投标方提供的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应满足技术规范书的技术要求。1.4 如果投标方没有以书

6、面形式对本规范书的条文提出异议,则意味着投标方提供的设备完全符合本规范书的要求。如有任何异议,都应在投标书中以“对规范书的意见和同规范书的差异”为标题的专门章节中加以详细描述。1.5 投标方应提供获得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有效证书,证明其具有承担35kV变电站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的资质及能力。1.6 投标方提供的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其中的I/O测控单元应通过国家电力行业认证机构检测合格,取得“质量检测报告”。1.7 投标方应保证所供货的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不存在侵犯第三方知识产权问题。1.8 投标方有合作伙伴时,在投标文件中应说明与合作伙伴的分工。未经买方同意,投标方不得将工程项目部分转包给

7、其他公司。1.9 为保证变电站的安全运行,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应具有下列安全保证措施:(1) 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故障时不会引起变电站运行设备(如开关、刀闸、地刀等)误动,不会影响与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接口的智能设备(如保护、自动装置等)正常运行。(2) 与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接口的智能设备发生故障时,不会影响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正常运行。(3) 站级控制层计算机故障停运时,间隔级控制层应能安全运行。(4) 间隔级I/O测控单元必须按电气安装单位(线路、旁路、母线、母联、分段、主变等)一对一配置,一个插件故障不会引起变电站运行设备误动,一个单元故障不会影响其它单元的正常工作。(5) I/O模件可带电拔

8、插。(6) 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更换硬件或软件时,不应丢失任何历史数据。1.10 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在变电站电磁场环境中应能正常、可靠地工作,不误动、扰动、拒动。对电源及远程信号传输电缆应采取有效的防雷及抗浪涌措施。1.11 本设备技术规范书所使用的标准如与投标方所执行的标准不一致时,按较高标准执行。1.12 本设备技术规范书经招、投标双方确认后可作为合同的技术附件,与合同正文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1.13 本设备技术规范书未尽事宜,由招、投标双方协商确定。1.14 投标方所提供的设备至少有三年五套连续成功的商业运行业绩,投标方在投标书后附上近三年的业绩表。业绩表中所列设备的型号与投标方拟提供的设

9、备型号相同,业绩表中应提供联系方式以供核查。1.15 当投标方或与其合作的供应商停止生产系统设备或部件时,投标方应提前1年通知招标方,并应提出合理的替代方案。1.16 合同签定3年内若投标方为其他用户提供同类型产品的升级软件版本,则应免费为本系统升级。1.17 应标书中应提供的资料(1) 产品鉴定文件(2) 技术数据表及有关技术资料(3) 同类设备运行成功供货记录(安装地点、投运时间、运行情况等)(4) 厂商推荐的技术方案及设备布置和安装接线图;(5) 设备型式试验报告 (部级)(6) 产品说明书及用户使用、维护手册。(7) 电磁兼容试验报告1.18 应遵循的主要现行标准: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

10、,通过在本技术规范书中引用而构成本规范书的条文。下列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技术规范书的各方应使用下列标准的最新版本。如标准间出现矛盾时,则按最高标准执行或按双方商定的标准执行。GB 191-2000包装储运图示标志GB 2423-95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规程GB 4858-84电气继电器的绝缘试验GB 6126静态继电器及保护装置的电气干扰试验GB 7261-2000继电器和继电保护装置基本试验方法GB 11287-2000继电器,继电保护装置振荡(正弦)试验GB 14285-93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T14537-93量度继电器和保护装置的冲击

11、和碰撞试验GB/T15145-2001微机线路保护装置通用技术条件GB/T17626.2-1998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17626.3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17626.4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T17626.5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T17626.6射频场感应的传导骚扰抗扰度GB/T17626.8工频磁场的抗扰度试验GB/T17626.9脉冲磁场的抗扰度试验GB/T17626.10阻尼振荡磁场的抗扰度试验GB/T17626.11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抗扰度试验GB/T17626.12振荡波抗扰度试验DL478-92静态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

12、通用技术条件DL480-92静态电流相位比较式纵联保护装置技术条件DL/T524-93继电保护专用电力线载波收发信机技术条件DL/T720-2000电力系统继电保护柜、屏通用技术条件DL/T 5065-1996水力发电厂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设规定GB/T13926工业过程测量和控制装置的电磁兼容性GB2887-89计算机场地技术条件GB50171-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结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T14598.91995辐射静电试验GB/T14598.101996快速瞬变干扰试验GB/T14598.131998 1兆赫脉冲群干扰试验GB/T14598.141998 静电放电试验DL/T

13、6671999继电保护设备信息接口配套标准NDGJ8-89火力发电厂、变电站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GB50062-92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设计规范电安生199419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反事故措施要点国家电力公司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国电调2002138号“防止电力生产重大事故的二十五项重点要求”继电保护实施细则GB14285-93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技术规程GB50171-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盘,柜及二次回路结线施工及验收规范GB2887-89计算站场地技术条件GB/T 13729-92远动终端通用技术条件GB/T 13730-92地区电网数据采集与监控

14、系统通用技术条件DL/T 587-1996微机继电保护装置运行管理规程DL/T 634-1997基本远动任务配套标准(第101篇)IEC60870-5-102电力系统中传输电能脉冲计数量配套标准IEC60870-5-101远动设备及系统传输规约IEC60870-5-104远动网络传输规约IEC60870-6-TASE2远动设备及系统计算机数据通信规约IEC8023U100M快速以太网标准DL/T 630-1997交流采样远动终端技术条件DL/T 621-1997交流电气装置的接地DL 5002-91地区电网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DL 5003-91电力系统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DL 476-9

15、2电力系统实时数据通信应用层协议SDJ9-1999电测量及电能计量装置设计技术规程电安生1994191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反事故措施要点1.19 投标方在投标书后明确若中标后能提供图纸的时间。2.环境条件及工程条件2.1环境条件使用条件表序号项 目现场条件1海拔高度1000m(见殊使用条件说明)2最高温度+40最低温度15最热月平均最高温度303日照 (风速0.5m/s)0.1W/cm24覆冰厚度*10mm5最大风速*25m/s6年平均雷暴日数90天7多年平均相对湿度 (25时)80%8抗地震能力*VIII度地震动峰值加速度0.2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0.40s9污秽等级级(见殊使用

16、条件说明)应考虑最大覆冰和50%最大风速的荷载同时作用。*风速为距地面10m高度10min内最大平均值。*地震应考虑水平加速度和垂直加速度同时作用。安全系数为1.67,采用正弦、共振、拍波试验法,激振5次,每次5波,间隔2s。*泄漏比距按最高电压计算。2.1.2表5中“招标人要求值”为正常使用条件,超出此值时为特殊使用条件,项目单位可根据工程实际使用条件进行修改。2.1.3特殊使用条件说明: 海拨高度高于1000m时,可按下列要求修下a.海拔在1000-2000m范围,设备外绝缘水平按2000m海拔修正;b.海拔在2000-2500m范围,设备外绝缘水平按2500m海拔修正;2.2 工程条件系

17、统概况:详见附录A。3.工程要求3.1 投标方提供的产品应满足如下要求:符合国家和电力行业的有关规程规范(见2.1)。产品应成熟可靠,有成功运行经验,满足变电站监控要求、数据远传要求、捕捉同期要求,防误操作要求。间隔层设备、网络设备、站控层设备的软硬件及相关设备均应通过国家电力行业认证机构检验合格,取得国家级质量检测报告。 所购系统及设备应是全新的,技术先进、实用性好,功能强,运行维护方便,易于扩充,有良好的售后服务。站控层和间隔层内的屏蔽双绞线及站控层与间隔层之间的光缆均由投标方负责提供并指导接线。投标方所供货的计算机监控系统是自主研发的产品,投标方具有该系统的知识产权。3.2 投标方应满足

18、本工程的下述特点本所为无人值班站, 监视、测量、控制、运行管理以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为主要手段,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必须实现以往常规控制屏所具有的全部功能。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应具有远动RTU功能,不再独立设置RTU装置,远动数据应直采直送,除采用专用通道传输外,还应用数据网络向县调传输信息。所供设备在屏蔽、抗电磁场干扰、抗震等方面应满足本工程要求。3.3 基本性能指标3.3.1 系统构成3.3.1.1) 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应采用分层分布开放式网络结构,设站控层和间隔层。3.3.1.2) 站控层设备由计算机网络连接的主机或/及操作员站、远动通信设备和各种功能站等构成,完成全站设备的运行监视、控制操

19、作以及培训管理等功能,并能与各级调度中心或集控站通信。站控层设备应按变电站终期建设规模集中设置并一次建成。3.3.1.3) 间隔层由I/O测控单元、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控制网络和保护接口设备等构成,完成面向单元设备的监测控制等功能。 3.3.1.4) 站控层与间隔层宜直接连接,也可通过前置层设备连接。 3.3.1.5) 站控层可用总线型网络或环形网络,网络传输速率为100Mb/s,通讯介质为光纤。35kV变电站站控层网络按单网配置。间隔层可采用现场总线,也可与站控层采用统一的网络。间隔层网络传输速率为10Mb/s,通讯介质为屏蔽双绞线或光纤。 3.3.1.6) 35kV联络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

20、主机或/及操作员工作站按一套配置、远动通信设备冗余配置。 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采集的四遥信息量应满足电力装置的继电保护及安全自动装置设计规范、地区电网数据采集与监控系统通用技术条件相关条款规定,断路器、隔离开关、接地开关位置遥信量采集实遥信。3.3.1.7) 对采用综合自动化系统的变电站,各种智能设备动作和异常信息报文应通过通信接口送至计算机监控系统。其中数字式保护装置应能送出或接收以下类型的信息: 装置的识别信息、安装位置信息; 开关量输入(例如断路器位置、保护投入压板等); 异常信号(包括装置本身的异常和外部回路的异常); 故障信息(故障记录、内部逻辑量的事件顺序记录); 模拟量测量值;

21、装置的定值及定值区号;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有关控制信息和断路器跳合闸命令、时钟对时命令等。3.3.1.8) 数字式保护装置与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的通信协议应符合DL/T 667的规定。3.3.1.9) 计算机监控后台应具有将继电保护动作信号和预告信号分开显示功能,以便运行人员快速判断保护动作情况。3.3.2 系统设备 3.3.2.1) 硬件设备宜选用先进、成熟、可靠的工业级产品,设备应具有较好的可维护性、可扩充性,电磁抗干扰性参考DL/Z 713500kV变电所保护和控制设备抗扰度要求的规定执行。 3.3.2.2) 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硬件设备宜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站控层设备:包括主机或

22、/及操作员工作站、远动通信设备、智能设备公用接口、电能计量设备接口,GPS及对时扩展装置等。 网络设备:包括网络连接装置、光/电转换器、接口设备、网络交换机和网络连接线、电缆、光缆及网络安全设备等。 间隔层设备:10-35kV电压等级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各电压等级备用电源自投装置、PT切换/并列重动装置、综合测控装置、间隔层网络、 继电保护通信接口装置等()。 3.3.2.3) 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宜配置同一时钟源的卫星时钟接收装置(GPS),GPS应冗余配置,互为热备用。GPS应至少能提供秒脉冲方式对时空接点和IRIG-B(DC)对时电气接口。GPS对时扩展装置应能将GPS的对时空接点扩展为

23、数量足够的多副对时空接点, 对站控层各工作站及间隔层各单元等有关二次设备的时钟进行校正,系统对时误差应小于1ms。 GPS及其扩展装置宜单独组屏。 3.3.2.4) 打印机的配置数量和性能应能满足定时制表、召唤打印、事故打印等功能的要求。 3.3.2.5) 网络媒介可采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缆或以上几种方式的组合,站控层网络应采用光缆。 3.3.2.6) 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软件应由系统软件、支持软件包和应用软件组成, 参考DL/T 5149220kV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中5.4的要求。 3.3.2.7) 系统主要性能指标 系统可用性指标:双机系统可用率不小于99.9%

24、。 系统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不小于20,000h,间隔层设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TBF)不小于30,000h。 主机正常负荷率宜低于30%,事故负荷率宜低于50%。网络正常负荷率宜低于20%,事故负荷率宜低于40%。 事件顺序记录(SOE)分辩率不大于2ms。 动态画面响应时间不大于2s。 开关量变位传送时间不大于1s。 模数转换分辨率不小于12位,最大转换误差不大于0.5%,其中电网频率测量误差不大于0.01Hz。 遥控操作正确率不小于99.99%,遥调正确率不小于99.9%。 整个系统对时精度误差应不大于1ms。 3.3.3 间隔层设备的配置及主要功能要求 3.3.3.1) 对35

25、kV及以下电压等级的设备,采用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当配电装置为户外布置时,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集中组屏。当配电装置为户内开关柜方式时,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分散安装在高压开关柜上。3.3.3.2) 集中组屏时每面柜上最多只能组6套保护测控装置,同柜配置一台打印机。 3.3.3.3) 应按变电站终期规模配置综合测控装置,完成对各电压等级母线电压的测量,提供对其它智能设备的开关量采集、脉冲量采集及控制量输出功能,其中每台装置遥信量大于等于96路。 3.3.3.4) 间隔层测控装置按变电站本期规模配置,留有扩充余地。它直接采集处理现场的原始数据,通过网络传送给站控层计算机,同时接收站控层发来的控制操作命令

26、,经过有效性判断、闭锁检测、同步检测等,最后对设备进行操作控制。间隔层测控装置应可独立完成对断路器的就地智能控制操作。 3.3.3.5) 装置的抗干扰能力应通过电磁兼容性测试,达到规定标准;3.3.3.6) 间隔层测控装置应为单元封闭式结构设计,易于安装。 3.3.3.7) 所有器件均不低于工业级标准,整机工作的温度适应范围为-5+40,工作电源为直流220V。 3.3.3.8) 所有插件均采取锁紧措施,抗振性能好,并且更换拆卸方便。 3.3.3.9) 带“远方/就地”切换开关,可选择控制操作方式。 3.3.3.10) 对要求同步合闸的断路器,合闸控制输出应具有同步检测功能。 3.3.3.11

27、) 具有在线自动检测功能,包括装置硬件损坏、功能失效和二次回路异常运行状态的自动检测。在正常运行期间,装置中任一元件损坏时,装置不应发生误动,并发出装置异常信号。 3.3.3.12) 测控保护一体化装置的插件可带电拔插,机箱插件应插拔灵活,接触可靠,互换性好。 3.3.3.13) 测控保护一体化装置的输入/输出回路应具有电气隔离。保护与其它设备之间的联系应由继电器的无源接点或光电耦合来连接,继电器接点的绝缘强度试验为交流2000伏,历时1分钟。 3.3.3.14) 测控保护一体化装置应具备通信管理功能或通过通信管理机与计算机监控系统通信功能,通信规约宜采用IEC870-5-103或最新的IEC

28、61850规约,接口可采用以太网、CAN总线网口、LONWORKS总线网口或RS485等通信接口。 3.3.3.15) 测控保护一体化装置应具有GPS对时功能,对时方式应与变电站GPS 要求协调一致,实现年、月、日、时、分、秒对时。装置自身时钟精度:24h误差不大于5s。 3.3.3.16) 测控保护一体化装置应具备完善的测控功能:包括遥测、遥信和遥控。 3.3.3.17) 测控保护一体化装置的人机对话界面友好,全中文显示,操作方便。 3.3.3.18) 测控保护一体化装置具有掉电记忆功能。装置掉电时,装置记录的数据及装置时钟不丢失,在电源恢复正常后应能重新正确显示并输出。 3.3.4 系统功

29、能 3.3.4.1) 数据采集和处理 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应能实现数据采集和处理功能,其范围包括模拟量、开关量以及来自其它智能装置的数字量,并满足以下要求: 模拟量信号应采用交流采样方式。 变压器及高压并联电抗器的绕组温度和油面温度宜采用4mA-20mA信号接入测控装置。 开关量信号宜采用无源接点输入,对断路器及隔离开关等重要开关量信号宜采用双位置接点输入方式且不得用重动继电器的接点替代。 对采集的模拟量、开关量以及来自其它智能装置的数字量应分别进行相应处理。 3.3.4.2) 数据库的建立与维护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建立实时数据库和历史数据库, 并应有相应的管理维护功能。 历史数据应能在线存储1

30、2个月,所有历史数据应能转存至可长期存档的存储介质。 数据库应有极高的安全性, 所有经采集的数据均不能修改。 3.3.4.3) 控制与操作 控制范围:全站所有断路器、电动隔离开关、主变压器调压抽头、无功功率补偿装置及与控制运行相关的设备和各种辅助设备。 控制方式:应具有手动控制和自动控制两种控制方式。 手动控制应包括下列各级控制,控制级别由低至高的顺序为: 由各级调度中心远方控制; 由集控中心远方控制; 由变电站的监控系统后台控制; 由间隔层测控屏上的手动开关一对一控制; 由配电装置处的就地手动开关一对一控制。 自动控制应包括顺序控制和调节控制。 唯一性原则:同一时刻应仅允许一个控制级别的一种

31、控制方式控制,并同时闭锁其它控制级别和控制方式。 对控制系统的要求: 可靠性:应可靠地执行控制指令,即不能拒动也不能误动;要有完善的闭锁措施,确保操作正确、可靠; 灵活性:控制系统应满足不同运行方式、不同操作地点的要求; 相关性:控制系统与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微机五防系统、站内图像监视系统等的联系和接口要满足相关层次要求; 应能监视变电站内与运行相关的各种信号,对控制命令执行的结果要有明显的返回信号。 同期: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应具有满足断路器同期要求的功能,同期功能应在间隔层完成。 3.3.4.4) 能按运行要求,完成各种二次参数的统计计算。 3.3.4.5) 实现运行监视和报警功能,配

32、置音响或语音报警装置。 3.3.4.6) 根据运行要求实现各种管理、打印功能。 3.3.4.7) 应具备完善的在线自诊断能力、自恢复功能、冗余管理功能。 3.3.5 远动信息功能应满足以下要求: 3.3.5.1) 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应具有RTU的全部功能,能向各级调度传送信息。远动信息、信息传输方式和通道,应符合调度自动化设计技术规程(DL500391、DL500291)。满足电网调度实时性、安全性、可靠性及实用化要求。3.3.5.2) 远动通讯规约满足调度主站的要求,建立规约库,其主要规约有:DL/T6341979(IEC8705101、104)、DL45191(CDT)、部颁Polling

33、、SC1801 V6.0等。与调度端的数据通信协议由业主统一规定,如DL47692,IEC8706(ICCP.TASE2)等。3.3.5.3) 应满足远动信息采集和传送的要求,直接从间隔层测控装置获取调度端所需的数据,实现远动信息的直采直送。 3.3.5.4) 应能实现与各级调度中心/集控站的数据通信,远动信息接口4个,分别以主、备通道、并按各级调度中心/集控站要求的通信规约进行通信。主传输方式应采用数据网方式,备传输方式采用点对点方式。 3.3.5.5) 宜提供单工远动通道向运行维护单位传送远动信息。3.3.5.6) 满足远动信息功能的要求,并按各级调度中心/集控站的信息要求发送。3.3.5

34、.7) 远动工作站可由GPS进行时钟校时,也可实现与省调的时钟同步。3.3.5.8) 远动工作站应具有运行维护接口,具有在线自诊断及通讯监视功能。3.3.5.9) 供货方应承诺与调度端通信,并在工程验收前通过仿真测试。3.3.6 通信接口及协议 3.3.6.1) 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应设有与数字式继电保护装置通信的通信接口。 3.3.6.2) 各类数字式继电保护装置宜经通信接口与间隔层网络或站控层网络连接,以实现数字通信。 3.3.6.3) 通信接口应支持相应的数字式继电保护装置通信协议,应满足IEC标准。 3.3.6.4) 计算机监控系统应设有与其它相关智能设备的公用接口装置。接口数量应12

35、个,接口型式应完全满足各种智能设备接口要求。当计算机监控系统与其它智能装置(系统)采用RS-232接口通信时,宜有光电隔离装置。公用接口装置应能支持国内、国外多种通信协议,实现多种通信规约的转换。 3.3.7 系统设备布置参考DL/T 5149220kV500kV变电所计算机监控系统设计技术规程中第8章的要求。 3.3.8 二次接线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的二次接线应满足DL/T 5136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中第7章的要求。 3.3.9 接地与抗干扰变电站计算机监控系统及二次接线的接地与抗干扰参考DL/T 5136 火力发电厂、变电所二次接线设计技术规程中第13章的要求。 3.4

36、 设备技术要求3.4.1 电源、接地与抗干扰3.4.1.1) 电源交流电压:220V(变化范围80%120%额定电压值)频率:50Hz(频率47.5Hz52.5Hz)直流电压:220V(变化范围80%115%,纹波系数5%)装置采用直流220V电源方式供电,直流供电电压在80%115%额定电压范围内变化,直流纹波系数5%时,装置应正确工作。电源回路装快速开关保护,当供电回路出现故障或异常时,应发出报警信号,装置不应误动。拉合电源及插拔熔丝发生重复击穿火花时,装置不应误动。计算机系统的交流电源应高度可靠,采用不间断电源(由招标方单独购置)供电。对于监控系统而言,不间断电源采用了双重化等冗余措施;

37、电源质量符合设备要求。不间断电源有隔离、滤波等措施。交流电源消失时,不间断电源能维持监控设备正常工作30min以上。3.4.1.2) 接地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不设置单独的接地网,遵照“一点接地”原则, 接地线连接于变电站的主接地网的一个点上。变电站主接地网的接地电阻5W。机箱、机柜以及电缆屏蔽层均应可靠接地。接地引线应独立并同建筑物绝缘。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各间隔层之间, 间隔层与站控层之间的连接,以及设备通讯口之间的连接应采用电磁隔离或光/电隔离。不同接地点的设备连接一定要采用电气隔离措施,不破坏“一点接地”的原则。对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使用的站用交流220V电源,应采用电磁隔离措施。3.4.1.

38、3) 抗干扰设备应按安装于无电磁屏蔽房间内设计,设备自身应满足抗电磁场干扰及静电影响的要求。在雷击过电压及操作过电压发生及一次设备出现短路故障时,供货方设备均不应误动作且不发生元器件损坏。所有设备均应满足下列抗扰度试验等级要求:对静电放电 符合GB/T17626-4-24级对辐射电磁场 符合GB/T17626-4-33级(网络要求4级)对快速瞬变 符合GB/T17626-4-44级对冲击(浪涌) 符合GB/T 17626-4-5 3级对电磁感应的传导 符合GB/T 17626-4-63级对工频电磁场 符合GB/T17626-4-84级对阻尼振荡磁场 符合GB/T17626-4-10 5级对振荡

39、波 符合GB/T17626-4-122级(信号端口)3.4.2 监测及控制范围3.4.2.1) 监控规模要求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间隔层的设备按变电站现有规模配置,并能方便扩充;站控层、网络、软件系统按变电站远期规模配置。并能方便扩充。3.4.2.2) 监测规模要求 输入/输出方式 位置信号输入以无源接点(空接点)方式输入;注意电源使用DC220V) 模拟量输入:交流采样(本工程PT次级额定电压为100V或100/3V,所用变压器低压侧交流电压采样380/220V, 各侧CT次级额定电流为5A)。计算I、U、P、Q、F、Wh、Varh电气量工程值。对于要作合闸同期检测的断路器,应采集同期电压。温度

40、及直流量通过变送器采用420mA或0-5V输入。(根据DL/T5065-1996 尽量使用420mA) 电度量输入:智能电度表通过RS485串口通讯获得。 控制以无源接点方式输出,接点容量为220V、5A。 对于微机保护、直流系统、消防系统等的信号采用串行通信方式接入监控系统。对于不能用通信方式接收的信号,则采用硬接点。 信号量统计说明 对重要的位置信号(如要求作遥控断路器、隔离开关)按双位置信号统计; 开关量输出对同一设备的合闸/分闸,按一路控制量统计; 需同期的断路器,应接入同期电压;3.4.3 系统配置3.4.3.1) 系统结构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包括两部分:站控层和间隔层,网络结构为开放

41、式分层、分布式结构。站控层为全所设备监视、测量、控制、管理的中心,通过用屏蔽双绞线与间隔层相连。间隔层按照不同的电压等级和电气间隔单元,以相对独立的方式分散在各个配电装置室中,在站控层及网络失效的情况下,间隔层仍能独立完成间隔层的监测和断路器控制功能。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通过远动工作站与各级调度中心通讯。站控层设备按工程最终规模配置,按功能划分为若干个互相独立而又共享资源的工作站,它包括后台监控主站、各种功能站、打印服务器及打印机、GPS对时装置及网络设备等。间隔层设备按工程本期规模配置,并留有一定的裕度。它直接采集处理现场的原始数据,通过网络传送给站级计算机,同时接收站控层发来的控制操作命令,

42、经过有效性判断、闭锁检测、同步检测等,最后对设备进行操作控制。间隔层设备由测控单元、通信单元和微机保护单元等构成。测控、保护各单元相对独立。3.4.3.2) 网络结构 站控层设备站控层网络按单网配置,网络拓扑结构为型,站控层网络应采用以太网,间隔层网络应具有足够的传送速率和极高的可靠性,网络传输协议为TCP/IP ,网络传输速率为100 Mb/s,通讯介质为光纤。它负责站控层各个工作站之间和来自间隔层的全部数据的传输和各种访问请求。其网络协议应符合国际标准化组织OSI模型。具有良好的开放性。网络配置规模需满足工程远期要求。 主机/操作员站主机具有主处理器及服务器的功能,为站控层数据收集、处理、

43、存贮及发送的中心。操作员站是所内微机综合自动化系统的主要人机界面,用于图形及报表显示、事件记录及报警状态显示和查询,设备状态和参数的查询,操作指导,操作控制命令的解释和下达等等。通过操作员站,运行值班人员能实现对全所生产设备的运行进行监测和操作控制。 远动工作站远动工作站具有远动数据处理及通信功能。远动工作站信息要求直采直送,即直接接收来自间隔层的I/O数据,进行处理后,按照调度端所要求的远动通讯规约,完成与调度端)的数据交换。远动工作站可由GPS进行时钟校时。远动工作站应具有运行维护接口,具有在线自诊断及通讯监视功能。 站控层公用接口装置鉴于主控制室内配有较多公用智能设备,为了对这些设备进行监测、控制,需设站控层公用接口装置一套,放于网络设备柜中。计算机监控系统应设有与其它相关智能设备的公用接口装置,接口数量应12个(一个口能并接入相同规约装置6台),接口型式应完全满足各种智能设备接口要求。当计算机监控系统与其它智能装置(系统)采用RS-232接口通信时,宜有光电隔离装置。公用接口装置应能支持国内、国外多种通信协议,实现多种通信规约的转换。串行口的通信规约可以根据现场实际情况进行配置,具备完整规约库,满足变电站的通信需要。与公用接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