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军民融合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748810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9.1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时代军民融合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新时代军民融合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新时代军民融合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新时代军民融合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新时代军民融合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新时代军民融合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时代军民融合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docx(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新时代军民融合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前言现代装备制造业具有技术先进、资源能源消耗少、附加值高、集群化发展带动性强等特点,正确把握产业发展规律,科学技术发展趋势,加大军工技术和产品开放,实现资源共享,有效发挥军民协同创新,发展军民融合现代装备制造,是市未来510年创新驱动、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支撑经济增长、实现军民双赢的重大举措。根据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中国制造2025、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中共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为大力培育和发展现代装备制造业,切实增强市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制订本规划。第一章发展现状一

2、、基本情况市是省重要的工业基地,是仅次于昆明的第二大工业城市。2016年,市装备制造业共有规模以上企业45个,占当年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584个的7.7%;完成工业产值74.11亿元,增长21.31%,占当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1600.6亿元的4.63%;实现增加值17.16亿元,增长13.35%,占当年全市规模以上工增加值495亿元的3.46%o市装备制造业目前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四大产业类别,分别是:以“一汽红塔”轻型卡车为龙头,重机公司、云机二厂等25户企业相配套的汽车产业体系;以机三厂、模具二厂、模具三厂等国防军工加工企业为重点的通用、专用设备制造业;以中铭科技有限公司、安费诺()科技有

3、限公司、新威电子工业有限公司为重点的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以大为化工装备制造有限公司、重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为重点的化工、矿山、冶金、建材机械加工制造业。其主要产品包括轻型卡车、自卸工程车、汽车车架零部件、前后桥、车轮、车厢、座椅、凸轮轴衬、轴瓦、汽车电线束、汽车模具铸件、矿山路轨及烟草、化工、矿山机械的配套产品配件,太阳能光热、光电设备、智能化烤烟设备、节能环保设备和手机配件、电子计算器等。已形成了轻型汽车10万辆、驾驶室10万台、车架9万套、前桥6万套、后桥9万套、传动轴总成6万套、车轮50万套、轴瓦250万副的生产能力。二、存在的问题装备制造业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先进地区相比,仍存在

4、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产业规模小,市场满足率低,装备制造业产值仅占工业总量的1%;二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比重过低,产业布局较分散,龙头企业数量少,竞争力不强;三是产业链不完善,配套能力差、附加值低,缺乏高水平的关键基础零部件支撑,产业链高端缺位;四是创新能力薄弱,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不足,核心技术和核心关键部件受制于人,缺乏支撑产业发展的公共研发和设计平台,缺乏适应现代产业发展要求的生产性服务体系;五是产业体系不健全,相关基础设施、服务体系建设明显滞后;六是军民融合机制不尽完善、融合方式不够丰富、融合范围尚需拓展等。三、面临的形势(一)发展机遇当前,随着国家实施“一带一路”倡议决

5、策,推进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转移,实现经济结构供给侧改革,省正处于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西与省会昆明接壤,南连文山、红河,北与昭通、贵州毕节相连,是连接内地的重要陆路通道,素有“滇黔锁钥”、“入滇门户”、“咽喉”之称,是重要的工业城市。地处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西部大开发贵昆经济圈的重要节点位置,是“一带一路”倡议中重大产业转移承接基地和产业聚集基地,是西部大开发、滇中城市经济圈和滇中产业新区的核心发展区域。结合省实施孟中印缅经济走廊、滇中城市经济圈建设,实现对外开放,加快八大重点产业发展的目标,以及东部产业向西部有序转移的战略部署,产业配套能力不断提高,基础设施显

6、著改善,资源、能源、劳动力优势明显,市场潜力日益显现,具备支撑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条件。统筹考虑资源、能源、运输、环境、劳动力等因素,为强化工业基础、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军民融合现代装备制造业、培育新业态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二)面临的挑战随着供给侧改革的实施、重点产业的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和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现代制造作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对装备制造业的绿色化、智能化、服务化提出新的市场需求和更高要求。目前市装备制造业面临发展方式粗放,区域不平衡、不协调、有效需求和有效供给不足,结构性矛盾突出,传统比较优势减弱,同质化竞争激烈,中低端产品过剩,技术水平相对落后,创新能

7、力不强,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等多重挑战。市发展军民融合装备制造业要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立足市场需求,突出问题导向,以企业创新驱动发展为重要抓手,强化工业基础,注重集成应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切入点,以智能制造为核心和主攻方向,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突破口,坚持走“高端化、智能化、集约化、绿色化”发展道路,争创制造业发展新优势,实现经济向中高速增长、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的目标。第二章指导思路、基本原则及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意见、中国制造2025、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国制造2025的实施意见、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军民融

8、合产业深度发展的意见及省人民政府关于着力推进重点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按照中央关于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融合发展的战略要求,以协调、平衡、兼容发展为主线,着力推进“军转民”“”民参军“,军民资源共享及技术双向转移,突破制约军民融合的体制性障碍,抓住“一带一路”这一重大发展机遇,推动军民技术、装备、产品、信息、服务、资本等深度融合。坚持“创新驱动、高端引领、基础支撑、绿色发展”的方针,推进结构调整,扩大有效供给,提高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以加快两化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完善政策措施,不断增强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用现代装备改造传统产业以

9、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把军民融合的理念和要求贯穿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全过程,加快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二、基本原则(一)坚持融合发展。统筹资源,加强工作筹划与协调,加大军民融合力度,促进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要素的双向互动,推动军民双向转移转化,实现军民资源共享共用,形成军民协同发展的格局,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提供支撑和保障。(二)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强化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加快推进制造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支持企业自主开发新产品,鼓励开展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导企业逐步由依赖引进技术向自主创新转变,大力推进技术产业化,发展网络化协同制造

10、、个性化定制、服务型制造等智能化新模式、新业态。(三)积极推进集群化布局。支持装备制造骨干企业通过兼并重组发展大型综合性企业集团,鼓励主机生产企业由单机制造为主向系统集成为主转变,引导专业化零部件生产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产业格局。(四)全面推进绿色制造。加大先进节能环保技术的开发及应用,实施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推进资源循环利用,推动绿色制造技术创新及产业化,构建高效、清洁、低碳、循环的绿色制造体系。三、发展目标(-)不断壮大优势产业。在汽车、新能源汽车、专用装备、基础配套装备等领域,培育一批具有竞争优势和影响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和领军企业,使企业开发研制重大工业装

11、备、智能设备、关键功能部件和高端产品能力明显增强,智能制造水平显著提升。(二)进一步优化升级产业结构。围绕龙头企业形成“专、特、精”的零部件配套产业链,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打造一批完善的具有持续发展能力的产业集群和产业联盟,使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品的配套能力和系统集成制造能力更加完善,建设军民融合产业基地,构建开放共享协同发展的装备制造产业。(三)显著提升两化融合水平。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融合,全面提升军民企业的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水平,实施智能制造工程,示范建设数字化车间和智能化生产线,促进制造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产品由低端向高端转变,不断推进以增材制造(3D打印)、智能网联汽车、远

12、程环境监控终端等为重点的智能装备研发和产业化应用。(四)进一步增强创新能力。促进军用与民用科研、资源和成果共享,在汽车制造、电子信息装备、特色农机装备等领域建立一批具备自主创新、技术集成能力,推动重大技术攻关、取得重大技术突破的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挥产学研联合的平台作用,开发研制出一批具有优质特色的“专、精、特、新”关键功能部件与成套装置并实现产业化。(五)不断扩展新兴产业。选准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领域、重大产业方向,实施一批重点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创造实施基础条件,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技术,尽快实现高端产品产业化突破。(六)明显转变增长方式。推进传统制

13、造业由粗放型向集约型、高效率、绿色、低碳方向发展,生产组织方式和重要生产工艺得到改进,使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和污染物排放显著降低。到2020年,力争军民融合现代装备制造业产值达500亿元以上,增加值达1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为36%以上。其中: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量达20万辆以上、主营收入达300亿元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业比重达到10%,两化融合总指数达到65%以上,研发经费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o把建成省军民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区域性先进装备制造中心。第三章主要任务一、创建军民融合试点示范园充分发挥军民科技资源优势,丰富融合形式,拓展融合范围,提高融合层次,形成

14、军民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发挥军工人才、技术、研发等优势,加快发展煤化工、冶金、矿山、建材等特色装备制造,整合现有三线企业、国防科工企业,充分发挥各自资源禀赋优势,优化存量、集聚增量,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装备制造技术研究中心、工程试验平台,加强核心、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打造全省军民融合试点示范园区,形成产业集聚、结构合理、布局优化、核心竞争能力突出的产业发展模式。二、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坚持技术创新的市场导向,加快技术创新成果向产品转化。以创新驱动发展,整合资源,完善制度环境,建立网络化、多

15、层次的创新体系,加快突破制约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以重点工程为依托,以系统设计技术、控制技术与关键总成技术为重点,推动轻卡、商务车和化工、矿山等重大装备的自主制造。三、提高基础配套装备技术水平强化“四基”工程建设。强化前瞻性基础技术、基础专用材料、基础工艺、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产品的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实施新一轮技术改造,运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生产工艺和业务流程,按照国内外先进标准改造提升现有产品,加快产品升级换代。着力解决影响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产品性能和稳定性的关键共性技术,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关键共性基础工艺研究机构,开展先进成型、加工等关键制造工艺联合攻

16、关;培养工艺专业人才,支持企业开展工艺创新。四、加快推动两化深度融合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融合发展,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不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数字”,推动信息服务业发展,推进装备制造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建设。把智能制造作为两化深度融合的主攻方向,着力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产品,推进生产过程智能化,培育新型生产方式,全面提升企业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的智能化水平,推进“互联网+制造”,推动制造企业开展线上线下、柔性制造、大规模个性定制等制造模式创新试点。五、全面推进质量品牌建设和绿色制造强化企业质量主体责任,推广先进质量技术和管理方法,推动企业建立全员全方位、

17、全生命周期的质量管理体系;加强产品可靠性设计、实验与验证技术研究,提高产品内在质量和使用寿命;严格生产流通进出口环节的质量监管,加强质量安全溯源能力,建立质量诚信体系。组织实施节能改造,推进能源智慧化管理,实施能源动态监测、控制和优化管理,持续开展重点企业节能低碳行动,推动建立能源管理体系,提升制造业能效水平,推进循环化改造和清洁生产。六、发展服务型制造引导企业从产品供应商向一体化解决方案提供商转变,实施制造业服务化示范企业培育计划,重点推进总集成总承包及全生命周期运营服务,满足产品成套需求;推进产品个性化设计、市场动态预测等业务,提升产品功能和附加值;支持在汽车、电子信息装备等行业开展融资租

18、赁服务,延伸产业链条。鼓励汽车生产企业建立原材料、关键零部件、备品备件等供应链协同平台,实现从原材料、零配件到整机等上下游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及业务流程一体化集成,缩短市场响应时间,提升供应链协作效率,加快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全方位推进企业信息化,使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七、积极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强交流与合作,有效地进行招商引资,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基础设施和产业合作项目的建设,发展增量经济。重点推动汽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装备、特色农机具等企业建立完善的“引进来”服务体系和跨境产业合作机制。七、培育发展军民企业群体引导扶持具有优势技术和民口配套企业参与军工科研生产,培育发展

19、具有竞争力的军民企业群体,努力造就一批在产业分工中处于关键环节,具有产品、资本和技术输出能力的大企业,同时还要着力培养一大批“专、特、精、新”高成长性的中小企业群体。鼓励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带动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产业链,支持资本雄厚的大企业并购有品牌、技术、资源和市场的企业,开展资源整合。第四章发展重点及布局一、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发展重点以现有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为基础,重点发展纯电动轻卡、轿车、SUV乘用车及物流、观光、环卫、市政等专用车,同时积极引入动力电池、电机和电机控制器生产项目。以加快推进麒麟区、经开区和马龙县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配套项目、富源县汽车轮毂及汽车零部件项目建设为突破点

20、,加强与一汽集团和其他大型新能源汽车企业合作,在麒麟区、经开区、富源县及马龙县布局建设“一园四片”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园,努力开拓南亚、东南亚汽车市场,促进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把打造成为省重要的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二)产业布局麒麟区:以一汽红塔公司整车制造为核心,打造“汽车产业园”(包括老厂区),推动一汽红塔公司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全面提高轻卡产销量,积极开发生产皮卡、乘用车等新车型,形成整车制造产业龙头,合作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围绕整车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引入国内知名的动力电池、驱动电机和电控系统领域的骨干企业。经开区:以新能源汽车整车及汽车配套等项目为支撑,打造汽车产业配套片

21、区,加快建成新能源汽车及汽车前后桥总装、减速器壳体及总成、底盘车架、车轮、制动器、油箱、储气罐、刹车踏板、油门踏板、离合器踏板、前桥变速箱壳体、后桥差速器壳体、刹车毂、轮芯等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富源县:以铝产业发展为基础,重点抓好汽车铝合金轮毂、发动机缸盖、变速器等项目建设,着力打造铝合金深加工产业。马龙县:依托马龙产业园,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及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电动汽车泊车系统、电机等有关配套产业。(三)目标到2020年,力争轻型商用车达5万辆、皮卡车达1.5万辆、新能源车达15万辆,汽车整车及零配件生产实现规模化,零部件配套水平全面提升,初步形成较为完善的汽车及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汽车

22、及新能源汽车产业总产值达300亿元以上,增加值达60亿元以上。二、军工民用装备(-)发展重点以引进科研机构、军工和民用装备生产企业、高端数控装备制造企业和航空及高铁装备制造企业为重点,以中国电波传播研究所昆明电波观测站科研平台建设、沾益机场民用等项目为突破点,大力发展军工及民用装备制造业、航空、信息化及高端数控装备制造业及其他产业,充分发挥军工、民企技术和加工制造优势,推进军民产业融合,推动军工民用产业快速发展。(二)产业布局麒麟区:以发展FMS柔性制造系统、自动化生产线及高性能机床功能附件,工业机器人与数控机床集成技术的设计开发制造为方向,打造高速数控加工制造园。经开区:打造特种装备制造园,

23、积极引进发展雷达、通信、导航、测控、遥感、航天、频谱管理、广播电视、无线电干扰协调、石油测井等产业;以红外及微光夜视、特种弹、潜水机器等产品为基础,大力发展系列军工产品。沾益区:主动对接军队和有关单位,以沾益机场民用化和高铁交通迅猛发展为契机,打好机场和高铁两张牌,谋划发展航空经济和高铁经济,培育发展壮大民用飞机铝合金机身、机架及机场空管导航监视装备和机场地勤设备等高端航空装备,加大研发力度,积极发展高铁、城市轨道养护机械等产品,打造航空、轨道装备产业园。陆良县:以国营包装厂、国营燃料一厂民用爆破产品生产为基础,推进民爆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民爆企业和产品竞争力,打造民爆产业园。(三)目标到202

24、0年,建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具备综合竞争力的军民融合发展产业集聚地。军工民用装备产业总产值达50亿元以上,增加值达10亿元以上。三、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重点以做大做强光电子产业和液态金属装备产业为重点,布局建设电子信息产业园,以电子级多晶硅和液态金属下游产品研发、生产为突破点,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发展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1.ED材料及产品、液态金属热控能源装备、电子信息产品等产业,促进全市电子信息装备产业快速发展。(二)产业布局麒麟区:以蓝宝石晶柱及衬底片为基础,重点引进1.ED外延片、芯片;高端1.ED封装材料,高亮度、大功率1.ED芯片材料;大力发展半导体1.ED照

25、明灯具、背光、显示屏以及照明系统集成等,液态金属热控能源装备的产业化。经开区:加快培育和发展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产业,重点开发引进8英寸/12英寸先进半导体芯片工艺生产线,促进硅基半导体、化合物半导体、新兴电子元器件及手机等有关配套设备制造。宣威市:着力推进液态金属热界面材料与印刷电子材料、散热器及芯片、太阳能聚焦光伏发电系统、液态金属电池的产业化。陆良县:加快手机配件、电子计算器、电子玩具、电子书、手提电脑等电子产品产业化。(三)目标到2020年,电子信息产业园基本建成,成为全国重要的液态金属热控能源装备、硅基半导体、化合物半导体、新兴电子元器件及有关配套设备制造基地。电子信息产业总产值达10

26、0亿元以上,增加值达20亿元以上。四、特色专用装备(-)发展重点重点发展通用航空无人机和航空服务设备、节能环保专用设备、化工、冶金、建材专用设备和高原特色农林机械,促进特色专用装备产业发展。(二)产业布局经开区:大力发展通用航空无人机和航空服务设备及节能及环保专用设备,加大与院校的合作力度,重点打造民用无人机研发、航空材料、航空无人机动力系统和航空电池等四个方面的产业链。做好无人机销售、维护、植保及无人机技术人才培训、咨询服务,建成西南地区无人机综合研制生产和应用基地。围绕绿色发展要求,大力发展城市、工业固体废弃物及污水处理成套设备、饮用水净化设备、水资源再利用的中水再生装置、废气处理和消烟除

27、尘设备、新型节能降耗先进设备。沾益区:以大为装备为载体,巩固发展煤化工、冶金、矿山、建材等特色机械,通过新产品开发和产业优化升级,开发产业链长、附加值高的通用设备,逐步向“专、特、大、精”的方向发展。马龙县:现代产业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左所立交及贵昆铁路照福铺火车站的改造建设,围绕发展智能高端装备及高原特色农林机械,尽快在招商引资上取得突破,引进和培育一批机场物流,农业种植、收获、排灌、耕作等机械加工企业,抓好体育保健设备的发展。(三)目标到2020年,农业植保无人机、测绘无人机、警用无人机和电力巡线无人机等多机种系列化无人机产业基本形成,节能及环保专用设备和煤化工、冶金、矿山、建材等特色机

28、械有较大发展,建成特色机械装备产业园。特色机械装备产业园总产值达50亿元以上,增加值达10亿元以上。第五章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组织机构,高度重视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使之成为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健全实施机制,建立由市政府领导负责,有关部门参与的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年度工作推进计划,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工作督查,保障重点工作顺利推进;积极推进有利于结构调整的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最大程度地落实企业为主体的市场经济原则,并逐步形成有利于军民合作科技研发、军民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体系。二、加大政策扶持认真贯彻落实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支持符合规划导向的装备制造业的

29、重点产业、重大技术装备研发、骨干企业培育、优势特色项目。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出口退税、进口设备免税等政策;落实鼓励和支持自主创新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和政府采购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技术创新及改造力度,加快装备更新,推动企业技术进步;在土地使用和资源配置方面,优先保证战略性新兴装备制造项目用地需求。研究制定军民融合有关扶持政策,推动军民双方开展多方位、深层次合作,支持军民关键技术联合攻关、技术成果相互转化、科研条件共建共享、科技信息服务及军民标准通用化、非公企业参与国防建设等。打破行业、军民及所有制界限,实现资源要素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强化军民融合基础,充分利用社会各方面力量提升装备制造业的整体能力

30、和水平。三、提供融资支持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企业融资、规模化发展;建立民间资本与装备制造业项目对接机制,支持股权投资基金等参与先进制造业项目,向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工业基金作用,支持装备制造企业重大项目技术改造、技术研发攻关、重大建设项目、使用首台(套)新型装备的专项补助等,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项目给予资金支持;积极探索运用多种金融手段,推进军民结合产业园区建设和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对新认定的国家级和省级装备制造技术中心、设计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给予扶持。四、构建融合体系确立军民融合保障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运行机制,并

31、健全相应的配套法规,创新发展模式,提升融合水平,加快形成军民要素交流合作、资源开放共享的军民融合产业发展体系。按照军民兼容、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建立健全“军转民”及“民参军”的支撑服务保障平台,编制军民两用产品目录,促进军民技术双向转移转化。五、组建创新联盟鼓励和支持军民组建联合研发团队,开展军民两用技术联合攻关;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创新优势,全面提升民营企业的研发实力,引导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领域。支持军工和民营单位组建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军工体系开放竞争和科技成果转化,鼓励民营企业与军工单位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支持军民技术成果双向转化服务平台,促进“民参军”和“军转民”

32、项目落地和产业化,鼓励军工企业适时地开发出有市场竞争力的民用产品,在原材料、零部件以及中间的加工制造过程中,尽可能利用社会的力量来协作完成,在产品研发和设计、销售渠道、品牌宣传等方面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推动落地一批军民融合项目。进行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力争建成产学研一体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六、大力招商引资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采取产业链招商、配套招商、研发招商等形式,着力于招商引智,注重精准招商,着力引进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产业链长的项目,把盘活存量资源和闲置资产作为招商引资工作的重点;围绕重点骨干企业的产业链延伸来重点招商,谋求共同发展。做好招商舆论宣传,创新招商组织

33、方法,创新招商手段。七、培育优势企业加快装备制造企业与军工企业的战略性调整与重组,推动跨所有制兼并与联合,提高专业化分工和社会化生产程度。培育发展核心竞争力强、产品优势突出、市场占有率高的装备制造企业,以及一批“专、精、特、新”竞争优势明显的中小装备制造企业,鼓励军民装备制造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研发机构组建战略联盟,实现优势互补,提高产业整体竞争力。八、重视人才工作构建并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加快引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的装备制造业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提升企业人才队伍层次。鼓励支持军队、企业、院校和行业协会多层次地开展专业化人才培训,大力培养一批熟练掌握生产技术和工艺的高技能人才,以及一批适应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的复合型管理人才。建立健全人才使用激励机制,鼓励收入分配向优秀技术、管理、技能型人才倾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