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做老师的幸福华应龙(1).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758337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43.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享受做老师的幸福华应龙(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享受做老师的幸福华应龙(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享受做老师的幸福华应龙(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享受做老师的幸福华应龙(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享受做老师的幸福华应龙(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享受做老师的幸福华应龙(1).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享受做老师的幸福华应龙(1).doc(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享受做老师的幸福华应龙:读书成就了今天的我作者: 张贵勇 来源:中国教育报 时间:2011-3-28 凤凰教育网编者按 2011年3月24日中国教育报刊登了华应龙:读书成就了今天的我一文,详细报道到了华应龙老师成长的过程,凤凰教育网作了全文转载,希望对年轻的老师有所启发。爱读书不一定能成为名师,但名师一定爱读书、会读书,成就其独特的个性与气质的,其实正是深厚的读书底蕴。那么,名师都读哪些书?他们有着怎样的阅读习惯?他们如何从阅读中汲取教育教学经验?我们看看华老师是怎么读书的。【华应龙简介 】江苏南通人,特级教师,首批“首都基础教育专家”,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北京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兼职教

2、授,先后参加了“苏教版”和“北师大版”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的编写和审定工作。在我的意识里,阅读是一种偷懒,一种积极的偷懒。偷懒不是敷衍工作,而是为了更高效地工作,是对工作的一种近乎虔诚的热衷,也是我的一种生存方式。【华应龙语录】“有的人读书能读出很多东西,有的人却收获很少,其间的差距,主要在阅读的厚度上。”“认识朋友靠缘分,遇到好书、好文章也靠缘分。”“爱看书的人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看书的教师大多习惯于照本宣科。”“读书得间,得意而忘言,才是真正的读懂、读透。读书破万卷,关键在于一个破字。而读破,就是反复阅读。”“高妙的课堂设计是从生活中汲取的营养,而开发生活资源的

3、功力,显然是从持久的阅读和思考中获得的。”读书、思考、教学、读书华应龙的专业成长,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读书。因为爱读书,他迅速成长为当地为数不多的特级教师;因为爱思考,他从县城来到北京,走向更广阔的舞台;因为爱教学,他成为名师,并继续从书中汲取前行的力量。“宇宙之大,粒子之微,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一不用数学。上完这节课,我们是不是感觉到学了数学就应该去应用呢”凡是听过北京第二实验小学副校长华应龙课的人,都钦佩他融数学于生活、于游戏的能力,惊讶于他在让孩子动手玩的过程中,轻轻松松地爱上数学,并感受到数字与图形背后的学科魅力。这是名师难以让人效仿的独特之处,更是一种教育本领、教育艺术。而成就华应龙这

4、种独特的,不能不从他早年的读书生活谈起。“最难忘窗台上被风呼啦啦吹起的购书单”华应龙爱买书,每月必去一次西单图书大厦,捧书而归,在办公室慢慢细读。出差在外,一定要逛书店。家徒四壁,八面来风。回忆起小时候的家庭状况,华应龙如此形容。困窘的经济环境,并没有影响华应龙成为一名好学生。小学二年级时,他偶然得到了一本没有封面和封底的十万个为什么,并很快被书中的智慧所吸引。那些源自日常生活的提问及背后原因的解答,让华应龙大开眼界,受十万个为什么的启蒙,他养成了凡事喜欢刨根问底的习惯。这种习惯一直延伸到他的课堂上。 直到今天,他依然会在每节课前,不断反问自己:为什么要教,为什么这样教,一定是这样吗?因为不断

5、的追问,他的课有思想,有创新,有文化,上得学生疯狂,同行热议。“华粉”、“龙须”成千上万。爱看书,也爱买书。在乡村教学时,他最难忘的一幕,就是窗台上一块镇纸压着一摞用于购书的汇款单,透过来的烈风将之呼啦啦吹起。那种情景,让他想起那句“春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让他的内心充实而温暖。而今,华应龙仍然爱买书,每月必去一次西单图书大厦,每次都要花掉三五百。捧书而归,在办公室慢慢细读。出差在外,他不逛公园,但一定要逛新华书店。多年来,工资很大一部分用在买书上。搬家北京时,卡车上可谓孔夫子搬家尽是书,近8000本搬下车,引得街坊小孩子好奇地问:“叔叔,你家是卖书的吗?”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上繁重的教学和管

6、理任务,华应龙放弃了打篮球,放弃了其他娱乐,唯独读书一直坚持着。他没有买车,每天上下班的路上,他都会从口袋里拿出一本书翻看。那本装在书包里的小开本老子,已经被翻得卷了页。每页的空白处,写满了密密麻麻的感悟。“有的人读书能读出很多东西,有的人却收获很少,其间的差距,主要在阅读的厚度上。”华应龙说,对一本书阅读厚度的不同,往往影响对教学教育问题的理解。读书得间,得意而忘言,才是真正的读懂、读透。读书破万卷,关键在于一个破字。而读“破”,就是反复阅读,细心品味。遇到好文章,华应龙一般都读上三四遍,一读内容,二读结构,三读气度。他喜欢周国平、吴非等人的文章,有种沉甸甸的厚重感。鲁迅在读书杂谈中说,读书

7、分两种,一种是职业的读书,一种是嗜好的读书。华应龙眼里的读书,既是职业的,也是嗜好的,两者浑然一体,是一种生活,“这辈子怕是改不掉了”。“你认为数学无趣,是因为你站在数学花园的外面”数学课上讲述的华罗庚和侯宝林之间的轶事,其实是华应龙在汽车站捡到的一张旧报纸上读到的。荷兰数学家弗雷登塔尔说过,任何一个其他的教育领域都不像数学那样,在无用处的目的与无目的的用处之间,有着如此之大的距离。这种学科特性让有些人误以为,小学数学就是简单的计算,很好教。在华应龙眼里,数学不是简单地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爱学,真正体验到数学之美,让数学从外在“冰冷的美丽”转化为学生内在“火热的思考”,

8、就像王兴斋在乐学歌所说的:乐是乐此学,学是学此乐。而无论是“角的度量”、“我会用计算器吗”,还是“孙子定理”、“百分数的认识”,华应龙的课给人的印象,总是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很有趣、很好玩。那么,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一次,华应龙读完一本名为创新启示录:超越性思维的书,颇受启发。这本书独创性地给出了包括极限思维、多米诺思维、偏移思维、扩散思维在内的一整套思维法则。受之影响,他试着打破传统数学教学的定式,经常跳出问题看问题,如在教室后面架上摄像机,听听自己的课,如珍视学生所犯的错误,从那些哪怕微小的错误中寻找教育契机。正是这种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才有了课堂上精彩不断的生成。“高妙的课堂设计不是

9、教师凭空想象的,而是时时从生活中汲取营养,将生活资源为我所用,积极实施于教学的结果。”在华应龙看来,开发生活资源的功力,显然就是从持久的阅读和思考中获得的。在讲“四舍五入取近似值”一课时,他讲了数学家华罗庚和相声大师侯宝林之间的一段轶事。熟悉的人物加上生动的故事,学生听得非常认真,教学效果特别好。而这段轶事其实是华应龙1997年在海安县汽车站捡到的一张旧报上看到的。认识朋友靠缘分,遇到好书、好文章也靠缘分。这是华应龙总结出的又一条规律。读书求知,这种人们的惯常看法华应龙有些不以为然。他认为,读书是为了求不知。只有读到不知,才说明阅读有了效果。带着这种求不知的心态,他力求在课堂上让学生认识到自己

10、的不足。例如,“我会用计算器吗”一课,教科书是从按键介绍开始,5岁的孩子都会,学生也认为没什么好讲的。为了让学生看到自己的不知,华应龙别出心裁地出了3道题,一步步将学生引向未知。这应了华罗庚的那句话:“你认为数学无趣,是因为你站在花园外面。”持续的阅读才有对教育、对自己的不断追问正是不断的读书思考,华应龙渐渐在学生面前有了底气,有了一份淡定,有了如今课堂上的神采飞扬。“读书为了求不知,也是听大师教诲,与朋友聊天,见贤思齐,增加底气。”多年的读书经验,华应龙感觉,爱看书与不爱看书的教师,最明显的区别就是,爱看书的人在课堂上充满激情,有信心,有底气;而不爱看书的教师大多习惯于照本宣科,有些木讷,不

11、敢敞开心扉应对学生的挑战。读书不仅能增加一个人的阅历,更会提高一个人的修养。华应龙透露,从中师毕业后,他到一所农村小学教体育,数学只是他的“副业”。他也坦言,做了两三年老师,课堂语言仍是他的软肋,上课说话时还会紧张。正是不断的读书思考,他渐渐在学生面前有了底气,有了一份淡定,加上不断的反思总结,最终有了如今课堂上的神采飞扬、意气风发。读书不仅让人学得新知,另一大功效是宁静心态,宁静才能致远。心绪不宁、特别烦的时候,华应龙喜欢拿起一本书,把自己封闭在文字的世界里,这让他很快忘掉一切。他很喜欢人文社科类的图书,也喜欢唐诗宋词和外国诗歌,尤其是泰戈尔的诗,那首当乌云被阳光亲吻,他至今朗朗上口:当乌云

12、被阳光亲吻,便成了天堂的繁花读书不只是丰富自我,还是成为教育家的必经之路。华应龙说,从他的经历来看,不读书,他不会成为特级教师。他家里的书柜摆满了三种书:教育类书籍、人文社科类书籍和数学类书籍。而数学类书籍中,有许多与华罗庚有关。因为看多了数学大师的教育故事和生活经历,讲课时,华应龙会随口溜出华罗庚的名言,或渲染课堂氛围,或启发学生思考,或画龙点睛。读多了名家的著作,华应龙对教育有了越来越深的理解。在一篇教育随笔里,他这样写道:应该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要像农民那样不误农时,要像农民那样因地因物制宜,要像农民那样耐心等待,不做揠苗助长、贻笑大方的事,要像农民那样不责怪庄稼,而是反思自己,学生上课

13、为什么不专心?作业为何总是出错?基于这种不断的追问和反思,华应龙提出了“容错”“融错”“荣错”的“融错教育”理念,因为只有当学生找到错误的原因,自己醒悟了,才能真正解决问题。而且,在融错的教育中,积淀下来的是孩子创新的人格和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华应龙告诉记者,来北京之前,他有机会去江苏教育杂志社工作,但他最终选择了三尺讲台,因为“我爱孩子,爱小学数学”。而随着持续的阅读以及对教育、对自己的不断追问,他对孩子的感情与日俱增,对教育的理解愈加深厚。而总结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华应龙画出了一个读书、思考、教学、读书的无限循环。他说,多年的读书成就了现在的他,而未来的他也必将从读书中汲取动力。这就像奇妙的生活,有时候走了很远之后,会发现,自己又回到最初的原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