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海拾贝 (2).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759229 上传时间:2023-05-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24.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海拾贝 (2).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诗海拾贝 (2).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诗海拾贝 (2).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诗海拾贝 (2).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诗海拾贝 (2).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海拾贝 (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海拾贝 (2).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精研精备课”教案课 题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诗海拾贝课 型练习设 计 人侯瑞霞指导教师李素平审 批 人教学内容学习目标1、通过阅读和搜集诗歌,增强对诗歌的兴趣,感受诗歌的特点。能搜集并按一定的标准给诗歌分类。2、能带感情地朗诵诗歌,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能说出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教学重点学会对诗歌整理、分类。教学难点会欣赏自己喜欢的诗歌。教学方法课前预习,作好准备,总结自己的综合性学习情况。教具准备课前搜集一些著名诗人的诗篇、诗集。教 学 过 程评价方案:1、 目标1的学习,通过课堂观察、提问,学生阅读、交流,以及教师点拨、总结、评价来完成。 2、目标2的学习,通过教师指

2、导,学生朗读、交流,教师评价总结来完成。 第一课时(诗海启航)一、激趣导入:1、趣味古诗。师:同学们,诗歌是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而我国正是一个诗歌的国度。相信我们的同学们肯定背过很多的诗,老师来考考你们怎么样?评价样题:课件出示:第一关:填数字: (1) 不知细叶谁裁出,月春风似剪刀。(2)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月下扬州。(3) 飞流直下尺,疑是银河落天。(4) 朝辞白帝彩云间,里江陵日还。第二关:1,2,3,4,5,6,7,8,9,10。哪些古诗中包含这10个数字呢?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一去二三里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咏雪诗郑板桥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

3、片万片无数片,飞入梅花都不见。2、揭题:在我们的诗歌里还藏着很多有意思的东西,从今天开始我们要开展一次新的综合性学习轻扣诗歌大门,我们要轻轻敲开诗歌大门,走进诗的国度,去领略诗歌带给我们的乐趣。设计意图:在过去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已经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了一些综合性学习活动,尤其是在五年级进行了两次较大的综合性学习,积累了一些经验。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回顾,进一步促进学生构建起综合性学习的知识经验。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想法,尽可能地将学生的想法、需求纳入即将制定的活动计划中去。二、了解课文板块(一)浏览教材,明确活动内容1、这个单元由哪两个内容组成?(由哪两个内容组成?生:诗海拾贝和与诗同行。)2、浏

4、览教材。师:这一次的综合性活动又给我们带来了哪些有意思的内容?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请同学们一边看一边思考:在这一次的综合性活动中我们可以干些什么? 有所发现的可以将它划起来。课件出示:温馨提示:请关注: 导语、 活动建议、 文中的小泡泡生浏览教材。3、汇报交流:师:你发现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指名回答)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搜集诗歌、整理诗歌、欣赏诗歌、自己动手写写诗、诗歌朗诵会、诗歌知识竞赛、合作编本小诗集、进行诗歌知识竞赛。4、拓展活动方式师:除了课文当中的活动建议,我们同学还有哪些金点子吗? (指名交流)教师推荐:搜集有关诗歌的故事、给诗歌配配画、配上歌词来唱一唱等等。5、将能够进

5、行的活动在课件中展示出来。(二)确定活动主题师:看来我们能进行的活动可真多,那我们是不是就可以直接制定计划了呢?有什么困难吗?(诗海浩瀚,缺少方向。)师:的确,我国是诗的国度,还有很多的外国的著名诗人创作的精彩诗歌,那么多怎么办?别急,课文中给我们提示。1、浏览课文,了解 诗的不同形式师: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中的阅读材料,看看它们的形式有什么不同。2、汇报交流(指名交流)有诗、词、曲、现代诗、诗歌故事。师:的确,诗的类型有很多,我们在制定计划的时候,就可以确定一类诗的类型为研究对象。那我们还可以选择哪些学习主题呢?比如课件展示:以某个诗人为研究重点。(如王维生平及诗作研究小组等)以诗描写的内容

6、为研究重点。(如雨主题的诗歌研究小组等)三、制定活动计划 师:现在我们就开始制定我们小组的活动计划吧,相信只要小组内的成员好好合作,你们的计划一定能制定得非常好。小组讨论制定活动计划,填写活动计划表。设计意图:教师引导学生做小组间的交流、讨论,可以为彼此找到合适的研究途径和活动方式;可以采用适当的形式公布各组的活动计划,比如张贴、装订成册等。第二课时(学习诗经采薇、春夜喜雨)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师:同学们,诗歌就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许多伟大的诗人。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先人们给我们留下来的文化瑰宝。二、走近诗经师: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

7、有两千多年诗歌的历史了。通过课前的资料搜集,你们对于诗经有了哪些了解?1、交流搜集到的诗经的资料。2、师简介:诗经课件出示: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也就是前1100年到前600年,约五百多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在先秦叫做诗,或者取诗的数目整数叫诗三百,本来只是一本诗集。但是,从汉代起,儒家学者把诗当作经典,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 诗经中的诗当初都是配乐的歌词, 按当初所配乐曲的性质,分成风、雅、颂三类。 3、学习诗经采薇师:那两千多年前的诗你们会读吗? (1)出示古诗。师:拿到一首诗,我们要注意读出它的节奏来。(指名读,齐读)(2)学生自由读古诗,在

8、书上标出不懂的地方。师:书声琅琅,真好听,能读懂吗?请同学们自由读这首诗,有什么不懂的怎么办?(同学支招)借助注释、词语手册、 请同学帮助。(3)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师:通过自学与讨论,你们有了哪些收获?谁愿意来和大家说一说?(师相机介绍整首诗的意思)(4)品悟意境。师:这虽然只是采薇中的两句,但这一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被称为三百篇中最佳诗句之一。正因为它写出了战士们的悲伤的家园之思。(5)有感情地背诵。师:能把这首诗背下来吗? 4、总结学法师:我们刚才是怎么来学习采薇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并出示。有节奏地朗读结合资料自学背景介绍、品悟意境背诵设计意图:学生的自学自悟和教师

9、有必要的补充、讲解及总结学法,让学生通过学习、诵读,既能够进一步掌握住学习诗歌的方法,又能够认识诗歌的外在形式特点,体会写作的时代背景,从而深入理解诗歌表达的内容和作者的情怀。三、走近描写“雨”的古诗师:我国的古诗创作在唐朝进入了鼎盛时代,接下来我们来欣赏一首唐诗,杜甫的春夜喜雨。1、读出诗的节奏A、指名朗读,正音特别是重的读音。B、指导读出诗的节奏。2、生自学春夜喜雨。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诗的意思。3、集体交流,互相补充。4、师介绍春夜喜雨的创作背景。课件出示:春夜喜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此时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

10、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很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喜悦之情。抒写诗人对春夜细雨的无私奉献品质的喜爱赞美之情。师:从诗的字里行间能体会到这是一场好雨、令人喜欢的雨吗?A、生谈自己的想法B、一起来朗读诗的赏析,想想它是从哪些方面来对这首诗进行赏析的?(交流) C、师总结:相信通过对诗的意思和背景的了解,多读几遍古诗,你一定也能品出诗歌的味道来。5、知识竞赛题师:其实在我们的古诗的海洋中描写雨的诗有很多,相信你们课前也了解了不少,下面我们来一场“雨的古诗知多少”?看看哪个学习小组知道的最多。评价样题:课件依次出示:第一关:请填出这是什么雨?沾衣欲湿(杏花

11、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南宋志南和尚绝句渭城(朝雨)亦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张志和渔歌子第二关:请填出诗的空白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韦应物滁州西涧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读诗来品味诗歌的韵味,并注重学生的交流和教师的讲解相结合,既使学生学会了赏诗,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四、拓展延伸师:其实,我们中国的古诗宝库中还有很多优秀的诗,课后,同学们可以确定一个主题搜集相关的古诗,找一首自己的最喜欢的学着课文写一写赏析。 设

12、计意图:引导学生积累古诗并试着写写赏析,一方面增加积累,一方面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第三课时(学习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思)一、诗欣赏引入。师: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欣赏了采薇春夜喜雨,相信同学们已感受到了诗歌的美妙了,相信大家课后一定了解了不少有意思的诗,愿意给大家朗诵你最喜欢的一首吗?1、生朗诵自己最喜欢的一首诗。2、揭示课题。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欣赏欣赏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 秋,让我们先一起来读读这两个题目。(1)生齐读。(2)引导观察发现:这两个题目与前面的诗的题目有什么不同?(3)师简介:西江月:词牌名(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它与这首词的内容没有关系,这首词的题目是夜行黄沙

13、道中。如我们学过的忆江南)天净沙:曲牌名(它也是相当于一首歌的调,如1=G,它不是这首曲的题目,它与这首曲的内容没有关系,这首曲的题目是秋。)二、宋词、元曲初体验。师:辛弃疾和白朴给我们带来了不一般的田园景致和秋天的美丽景色,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看看吧!1自由地读诗歌,遇到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读通顺。2小组合作读,比比谁读得流利,有节奏,优美,并读出古诗的韵味来。3让几名学生朗读,并让其他同学评价,师相机引导学生读出这首词的节奏。4、观察比较诗、宋词、元曲的差别。 (1)学生观察比较并交流发现。 (2)说说课前了解到的诗、词、曲的特点。 (3)师简介诗、词、曲是古代诗歌的三种形式。课件展示

14、:春夜喜雨是一首唐诗,诗盛行于唐代,它的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一首词,词盛行于宋代,它的调有定格,句子有定数,字有定声。词有单调、双调之分。单调就只有一段,如忆江南,双调就是分为两大段,即上下两片(阙),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天净沙秋是一首小令(曲的一种),曲盛行于元朝,体式与词相近,它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多使用于口语,句式较为灵活,语言也比较通俗。三、走近宋词、元曲师:选择自己喜欢的诗,说说你在阅读时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眼前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你可以任选其中一句,拿起你的笔,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下来。1、词曲素描:生品读,

15、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描写画面。(师巡视,根据学生的描写情况进行相应的指导)2、汇报交流。(1)交流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根据学生的汇报补充完整画面。(2)天净沙秋3、鉴赏:师:你们的描绘仿佛把我们都带到了那美妙的乡间,美丽的秋季。而带给我们如此美妙的想象之旅的正是我们作者的描述,现在,请你来当一回词曲鉴赏家,你来评一评,他们写得怎么样?4、分小组赛读,看看哪组最能读出作者的情感。四、走近辛弃疾、白朴。师:其实像辛弃疾、白朴他们还有很多优秀的作品,我们先来看一首 。1、师范读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课件展示: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

16、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2、学生简单谈谈体会。3、师简介辛弃疾:课件展示:辛弃疾,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豪放派词人,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一起并称“济南二安”。他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英雄。在他的词中常常体现着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4、 确定研究主题。师:像这样精彩的爱国词在辛弃疾的作品中还有很多,这节课我们只是了解了其中三首,真可谓沧海一粟,课后你们还想对什么内容展开研究和学习? 生讨论研究主题:辛弃疾的爱国词还有哪些?了解更多的元曲。搜集描写自然风光的词

17、曲还有哪些?师总结:希望各小组确定一个自己喜欢的主题,课后更多地区了解我们中国词曲的灿烂文化。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简介: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著名爱国词人辛弃疾的一首吟咏田园风光的词。词人把人们熟悉的月、鸟、蝉、蛙、星、雨、店、桥巧妙地组织起来,让我们感受到一种恬静的美。整首词体现了词人对丰收之年的喜悦和对农村生活的热爱。这也正是作才忘怀于大自然所得到的欢乐。天净沙秋这首曲是元代散曲家白朴描写秋景的一首小令,但其中没有秋景的清萧,没有悲凉的情绪。有的却是色彩鲜明的美丽的秋景。如曲中的“白草”“红叶”“黄花”三个词语,让我们感觉到秋天是那么的色彩鲜明。同时,全曲没用一个“秋”字,却传达

18、出了浓郁的秋意。整首曲诗人巧妙地并列六组名词来描摹了一幅地面与天空的和谐画面:日头平西,落霞满天,小村披拂着斜晖;炊烟袅袅几如凝止,老树枝桠不动纹丝,乌鸦树羽辍立枝头。在这一片宁静的秋景当中,突然掠过一只大雁,飞下地面。曲中,静中有动,动静结合。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的交流和教师的讲解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不同诗歌形式的艺术特点。第四课时(学习太阳的话、白桦)一、激情朗诵,导入新课1师配乐朗诵冰心的纸船儿。2让生体会这首诗和上节课学的诗有什么不同。3师小结导入老师刚才朗读的是一首现代诗,它和古诗有些不同,那它到底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们就来读读太阳的话白桦这两首诗,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学习,就会明白的

19、。二、初读两首诗,了解大致内容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以小组合作读,自读,赛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2、小组赛读,男女同学赛读。3、小组交流:通过朗读两首诗,再看看前面的四首诗,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三、品读诗歌,感悟意境1、生自由地读诗歌,并边读边想象: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2、小组内讨论交流。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太阳的话(1)诗人:艾青以拟人的手法,赋予太阳人的语言与思想。艾青的太阳诗很多,有太阳黎明向太阳给太阳太阳的话拓展:你知道哪些现代诗人?郭沫若白桦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

20、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表现也一种高洁之美。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四、体会现代诗和古诗的区别1、自读诗经采薇春夜喜雨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天净沙秋天上的街市白桦2、小组内交流交流你的发现。3、班上交流,师相机指点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古诗,一般讲究字数、句数、平仄、用韵;现代诗不像古诗那样在字数和押韵上要求那么严格,它的写法比较自由,句子长短自由,分为若干小节。五、快读阅读材料,体会诗歌的特点1、学生默读阅读材料。2、让学生说说读了这六首诗的发现,师相机

21、指导。 诗歌的特点: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这六首诗所写的内容都与什么有关?(自然景物)六、拓展延伸1、背诵这两首诗。2、课外阅读描写其他内容的诗歌。 设计意图:注重学生的交流和教师的讲解相结合,帮助学生了解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加深印象。第五课时(诗海拾贝活动一:搜集诗歌一)一、再次共同阅读“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1、分小组感情诵读这6首诗。2、这几首诗都是围绕着一个什么主题?吟咏大自然美好风光。二、和学生一起回顾一下中国诗歌从古至今的变化。即由古代诗歌到近代诗歌的演变。(1)什么是古代诗歌:按

22、音律分,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类。古体诗的发展轨迹:诗经楚辞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民歌建安诗歌陶诗等文人五言诗唐代的古风、新乐府。学生稍作了解。近体诗:与古体诗相对的近体诗又称今体诗,是唐代形成的一种格律体诗。学生稍作了解。(2)什么是现代诗:按照作品内容的表达方式划分:叙事诗和抒情诗。按照作品语言的音韵格律和结构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和散文诗。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使学生再次了解了古代诗歌到近代诗歌的演变,加深记忆。三、在此基础上确定搜集诗歌的方法和形式1、小组讨论。2、得出结果:采用阅读报刊书籍、采访、上网查找等形式。3、组内分工,形成书面。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在了解诗歌的基础上进行搜集

23、,目的比较明确。第六课时(诗海拾贝活动一:搜集诗歌二)一、利用校园资源开展活动。1、分组利用图书馆、网络教室等信息渠道搜集诗歌。2、搜集到后,用本子记录下来。二、利用课余时间采用多种形式继续搜集并记录。设计意图:通过合理的分组、分工,让学生带着学习目标有针对性地学习、搜集,可以提高活动的质量。 第七课时(诗海拾贝活动二:整理诗歌)一、复习回顾“诗海拾贝”中的6首诗歌。1、自由朗读这6首诗歌。2、组交流讨论这6首诗歌的特点。(明白这几首诗的共同点内容都是描写自然景物的)3、学生分小组展示自己所搜集的诗歌。4、组内诵读这些诗歌,讨论:诗歌除了可以按内容分类,还可以按哪些方面来分类?5、师生交流归纳

24、:(可以按内容分: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山水田园诗、关于秋天的诗、关于春天的诗可以按题材分:山水诗、边塞诗、思乡诗、咏物诗可以按形式分:格律诗、自由诗按体裁分;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按国家和作者分:外国诗、中国诗按创作方法分:诗歌、民歌或童谣按时间分:古代诗、近代诗、现代诗、当代诗)二、学习整理诗歌,将诗歌分类1、小组学生在组内将自己搜集的诗歌进行分类整理2、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分类。诗歌分类表 整理人:类别诗歌的题目作者3、将自己分类整理好的诗歌交流交流。4、师生交流:每一小组选一代表汇报小组的整理情况,并展示。5、小组补充资料,补充搜集一些诗歌。三、利用墙报张贴大家搜集整理的诗歌,供

25、大家阅览。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的设计,一方面增加积累,加深理解。另一方面,使诗歌知识能够在学生的知识系统中得到梳理,系统起来,清晰起来。第八课时(诗海拾贝活动三:欣赏诗歌)一、学习欣赏诗歌1、学生自读给诗加“腰”,思考:苏小妹给诗加的“腰”好在哪里?2、读了这篇课文,你了解了有关诗歌的哪些知识?3、你在课余生活中还知道哪些有关诗歌的故事?能交流一下吗?4、组内学习诗中的“秋”,交流:怎样欣赏、理解诗歌?(重点是学会明诗意和悟诗情)5、讨论:你还了解哪些有关诗歌的知识?6、师生交流。二、推荐“我最喜爱的诗歌”(诗歌推荐活动)1、出示“我最喜爱的诗歌”推荐表(每人一张)诗歌作者推荐理由 推荐人:2、学生填表,并在小组内交流,相互补充。3、交换朗读自己喜爱的诗歌。4、说说自己喜爱的理由。5、欣赏诗歌(教师推荐)6、教师推荐书目:唐诗鉴赏辞典、宋词鉴赏辞典、毛泽东诗词鉴赏等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诗歌进一步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并在理解的基础上学会欣赏诗歌,既提高诗歌的鉴赏力,有丰厚了学生的语言积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