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医药理学珍藏版.doc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802113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 页数:111 大小:25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兽医药理学珍藏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兽医药理学珍藏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兽医药理学珍藏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兽医药理学珍藏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1页
兽医药理学珍藏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兽医药理学珍藏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兽医药理学珍藏版.doc(1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兽医药理学教案二四年八月二十六日绪言目的与要求:掌握几个基本概念,了解本课的发展简史。难点与重点:药物、毒物与食物的区别一 基本概念1.药物() 指用于治疗、预防、诊断动物疾病或提高动物生长、生产性能的各种化学物质。在理论上指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的范畴。 在理解药物的概念时,应注意 : (1)广义的药物 (2)药物与食物、毒物的界限毒物():指对动物机体能产生损害作用的物质。2 兽医药理学( ) 是研究药物与动物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一门为临床合理用药防治疾病提供基本理论的兽医基础学科。 包括两个方面:药效学和药动学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

2、:研究药物对机体作用的规律,阐明药物防治疾病的原理。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置过程,即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过程中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3 药物剂型( ):指药物在使用前一般要进行加工制成安全、稳定和便于应用的形式。 常用剂型包括: 固体剂 如粉剂、片剂、大丸剂、胶囊剂、微囊剂、埋植小丸、控释剂半固体剂型 如软膏剂、糊剂、浇注剂液体剂型 如溶液剂、注射剂、合剂气雾剂二药理学的学科任务阐明药物作用机制;提高药物疗效;研究开发新药;发现药物新用途;探索细胞生理、生化及病理过程。三 发展简史(了解)1药物学阶段 中国的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为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

3、重要的贡献。公元659年,唐新修本草是我国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第一部药典。明代喻本元、喻本亨的元亨疗马集是我国最早的兽医著作。2药理学的发展 德国化学家 . (1783-1841)分离吗啡;后来相继发现士的宁(1819),咖啡因(1819),奎宁(1820),阿托品(1831);德国微生物学家 P. (1906)发现新胂凡纳明;德国R. (1820-1879)建立第一个药理学试验室;J N. (1905)提出受体学说;20世纪药理学新领域及新药的发现:抗生素、抗精神病药、抗高血压药、镇痛药、基因药等。我国药理学家在麻黄碱、吗啡镇痛作用部位及青蒿素的研究方面做了重要贡献。3药理学从实验药理学到

4、器官药理学,进一步发展到分子药理学;并出现了许多药理学分支如临床药理学( )、生化药理学( )、分子药理学( )、免疫药理学()、心血管药理学( )、神经药理学()、遗传药理学()、化学治疗学()等。四参考书1李端主编.药理学 一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2杨藻宸主编,药理学和药物治疗学,2000,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1. 处方药( )2. 非处方药( , , )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药效学目的与要求:掌握药效学的几个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一 基本概念(一) 药物的基本作用1 药物作用( )和药理效应( )的概念:前者指药物小分子与机体细胞大分子之间

5、的初始反应;后者指机体器官原有功能水平的改变,是药物作用的结果。2 药物作用的两大形式 兴奋()和抑制(),相对应的药物为兴奋药()和抑制药()。(二 )药物作用的方式:(两种分类方法)1 局部作用( )和全身作用( ,吸收作用 )2原发作用( ,直接作用 )和继发作用( ,间接作用 )(三) 药物作用的选择性()指在一定的剂量下,药物对不同的组织器官作用的差异性。据此,我们通常将抗微生物药分为化疗药与消毒药。(四) 药物作用的两重性1治疗作用( ):包括对因治疗( )、对症治疗( )和补充治疗( ,也称替代疗法( )指用药的目的在于补充营养物质或内源性活性物质的不足)。 临床上治疗原则:急则

6、治其标,缓则治其本。2 不良反应( ,):包括副作用( )、毒性反应( )、继发性反应( )、后遗效应( )和过敏反应()。二 药物的构效关系和量效关系(一)药物的构效关系( ):包括以下两个方面。1 相似化学结构的药物:2 相同化学结构不同空间构型的药物:(二)药物的量效关系( ):1 药物剂量的大小关系到进入体内血药浓度的高低和药效的强弱。药物的剂量按从小到大常分为以下几种:无效量、最小有效量( )、半数有效量( 50)、极量( )、最小中毒量( )、致死量( )、半数致死量( 50)。 药物的常用量或治疗量一般比最小有效量大,比极量小。2 治疗指数( )与安全范围( )三 药物的作用机制

7、药物作用机制分两类:受体机制和非受体机制。根据药物的作用机制不同将药物分为两类:非特异性药物和特异性药物(一)药物作用的受体机制1 受体 :是指能与药物结合产生效应的细胞成分,是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浆内的大分子蛋白质。2 受体作用的功能及作用方式3 受体学说:包括占领学说和速率学说等。(二)药物作用的非受体机制1、对酶的作用;2、影响离子通道;3、对核酸的作用;4、影响神经递质或体内自体活性物质;5、参与或干扰细胞代谢;6、 影响免疫功能;7、理化条件的改变 思考题:1如何理解药物的广义性与二重性2举例说明药物的选择性作用及其意义第二节 机体对药物的作用药动学一 药物的体内过程药物的体内过程包

8、括吸收、分布、生物转化和排泄四个方面,其中吸收、分布和排泄通称为转运(),而生物转化和排泄又称为消除()。(一) 药物的转运 简单扩散( ) 被动转运( )滤过()转运方式 载体转运() 主动转运( ) 特殊转运 胞饮作用() 胞吐作用()(二) 药物的吸收() 指药物从用药部位通过各种生物膜进入血液循环的过程。 常用给药途径的不同吸收过程1 注射给药 主要有静脉、肌肉、皮下和腹腔注射 。其他还包括气管注射、关节内 、结膜下腔和硬膜外注射等。2 内服给药:3 直肠给药:不经肝脏代谢4呼吸道给药:吸收速率仅次于静注5皮肤给药6乳管内注入 不同给药途径的吸收快慢顺序是:静注 气雾 腹腔注射 肌注、

9、皮下注射 内服 涂皮(三)药物的分布() 指药物从全身循环转运到各组织、器官的过程。由于药物具有选择性,故药物在各组织和器官的分布是不均一的。 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主要有:(1)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率: (2)生理屏障 包括血脑屏障( )和胎盘屏障( )(四) 药物的生物转化() 指药物在体内经化学变化生成更有利于排泄的代谢产物的过程。又称药物代谢()。1 药物转化的结果,即使药理活性发生改变,主要包括:灭活()、活化()或生物毒性作用()2 转化场所:主要在肝脏,其次为血浆、肾脏、胎盘、肠粘膜3 药物转化的方式及酶系方式 药物在体内转化的方式有氧化、还原、分解和结合四种。其中氧化、还原和水解反

10、应通称为I相反应,结合反应又称相反应。酶系 药物在体内的生物转化是在各种酶的催化下完成的,参与生物转化的酶主要是肝脏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系,简称药酶。药物对代谢酶的影响主要包括:药酶的诱导( )和抑制( ),临床中一些药物可以通过影响药酶的活性来影响其他药物的作用。(五) 药物的排泄() 指药物以原形或代谢物形式通过各种途径排出体外的过程。排泄的主要器官是肾脏,此外,胆汁、乳腺、肺、唾液和汗腺也可排泄少量药物。1 肾排泄( )包括肾小球滤过肾小管主动排泌(近曲小管)肾小管的重吸收(远曲小管):脂溶性高和非解离的药物易被重吸收,而且尿液的值能通过影响药物的解离程度而影响重吸收。2 胆汁排泄( ):3

11、 乳腺排泄( )二 药动学的几个基本参数意义:确定合理的给药方案(途径、剂量和重复给药的时间间隔等)和对药物的质量作出科学评价(如生物利用度等)。概念1 血药浓度:指血浆中的药物浓度 具有两个含义:(1)动态变化(2)与组织药物浓度的关系2 血药浓度时间曲线(药时曲线 ) 指以时间为横坐标,血药浓度为纵坐标绘出的反应药物在体内动态变化的曲线。 3 消除半衰期( ,t1/2):指体内药物浓度或药量下降一半所需的间。是反映药物从体内消除快慢的一种指标。4 药时曲线下面积( ,):指药物从给药开始进入血液循环到药物完全从体内彻底消除的药时曲线下的面积。5 生物利用度(,F):指药物以一定的剂型从给药

12、部位吸收进入全身循环的速率和程度。是评价药物质量和给药途径的重要指标。可分为:绝对生物利用度和相对生物利用度6 表观分布容积( ,):指药物在体内的分布达到动态平稳时,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分布所需的总容积。7 先导剂量(负荷剂量):指为达到迅速控制疾病的目的,更快达到有效血药浓度采取的超过常规治疗剂量的足够剂量(一般首次剂量加倍)。 【本节思考题】1 药物的体内过程与药物作用有何关系2 常用药动学参数及其临床意义第三节 影响药物作用的因素及合理用药主要有药物、机体及环境三个方面一 药物方面的因素1 剂量 药物的剂量决定进入体内的血药浓度及药物的作用强度。2 剂型 不同的剂型,药物的吸收过程和

13、速率不同。3 给药方案( )(1)给药途径 应根据药物的性质和治疗目的来决定,既使同一种药物,给药途径不同,会导致不同的药理作用。(2)重复给药的时间间隔 一般根据药物的半衰期和有效血药浓度确定。(3)疗程 指为彻底治疗疾病而按一定剂量和时间间隔多次给药。4 联合用药及相互作用(1)联合用药 指临床上同时使用两种以上的药物治疗疾病,目的是为了提高疗效,消除或减轻某些毒副作用和防止耐药性产生。 联合用药的原则:对因对症治疗相结合,中西兽药相结合和治疗与辅助治疗相结合。(2)相互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药动学方面的相互作用 包括在吸收、分布、代谢转化和排泄方面的相互作用 。 2)药效学方面的相

14、互作用a 协同作用() b 相加作用( )c 无关作用 d拮抗作用()3)体外相互作用二 动物方面的因素1 动物种属差异 不同种属的动物大多表现为药物作用的强弱或维持时间长短的不同,但也有因种属不同引起药物作用质的差异的情况。而且不同种属的动物不能用体重大小作为用药剂量的依据。2 生理因素3 个体差异:一般同一群体中对同一种药物最敏感的动物与最不敏感动物的剂量之间相差10倍。4 病理状态三 环境方面的影响1 加强患畜的饲养管理 2 减少环境的应激反应 【思考题】举例说明药物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第二章 外周神经系统药物作用于外周神经系统的药物分为作用于传出神经系统的药物和作用于传入神经系统的药物

15、(局麻药)。第一节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一 概论(一)传出神经系统分类 1 按生理解剖结构(传统分类法)可分为: 到达效应器前在神经节交感神经 中交换神经元,故分节 植物性神经 前纤维和节后纤维传出神经 副交感神经 运动神经 直接到达效应器2 按释放递质(传递神经兴奋冲动的物质)的不同可分为:所有运动神经,副交感神经胆碱能神经:神经末稍释放乙酰胆碱 所有交感神经的节前纤维( ) 少数交感神经的节后纤维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神经末稍释放去甲肾上腺素 多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此两种分类方法有一定的重合度。(二)递质的生物合成、储存、及消除1递质的生物合成及储存 生物的合成主要在神经末梢。酪氨酸神经元经

16、羟化酶催化生成多巴经脱羧酶催化生成多巴胺进入囊泡由多巴胺-羟化酶催化合成与和嗜铬颗粒蛋白结合并贮存于此。在整个合成过程中酪氨酸羟化酶是作为一种限速酶。的合成主要在胆碱能神经末梢。胆碱胆碱乙酰化酶催化下合成转运至囊泡乙酰辅酶A与和囊泡蛋白并存囊泡内。2递质的释放 胞吐作用3递质的消除乙酰胆碱(,)的消除:与胆碱能神经效应器或它节中的受体结合产生生理生化效应;被胆碱酯酶水解灭活。去甲肾上腺素(,)的消除:与去甲肾上腺素能神经效应器的受体结合产生生理生化效应;经神经或非神经组织摄取后被酶水解灭活。(三) 受体()的生理效应与生化反应受体的分类: M胆碱受体 (毒蕈碱型胆碱受体):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

17、M1 胆碱受体 N1胆碱受体 (植物性)神经节细胞膜 ( ) N胆碱受体 N2胆碱受体 骨骼肌细胞膜 (烟碱型胆碱受体) 1受体 突触后膜 受体 2受体 突触前膜肾上腺素受体 1受体 心脏( ) 受体 2受体 血管、支气管平滑肌不同受体兴奋时的生理效应:1、 M受体兴奋(又称M样作用):(1)心脏的活动抑制 (2)胃肠、支气管平滑肌收缩 (3)瞳孔缩小 (4)腺体(消化腺、汗腺)分泌增加。2 、N1受体兴奋:植物性神经节兴奋。3、 N2受体兴奋:骨骼肌收缩4、 1受体兴奋: (1)皮肤、粘膜、脑、肺骨骼肌、冠状血管收缩 (2)眼辐射肌收缩,引起瞳孔扩大(3)腺体(汗腺、唾液腺)分泌增加。5、

18、2受体兴奋:抑制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6、 1受体兴奋:心脏兴奋(心率加快、传导加速、收缩力加强),可用于休克的抢救。7、 2受体兴奋:1)血管平滑肌松弛,血管扩张(降压)2)支气管平滑肌松弛(平喘)。(四) 传出神经系统药物作用的两个主要的基本原理1 直接作用于受体: (1)与受体结合后能激动受体产生与递质相似作用的药物 如:拟胆碱药、拟肾上腺素药 ; (2)与受体结合后不激动受体,且阻碍递质与受体结合,产生与递质相反作用的药物 如:抗胆碱药、抗肾上腺素药。2 作用于胆碱酯酶,抑制其活性,从而减少乙酰胆碱的破坏,产生拟胆碱作用,如新斯的明。二 拟胆碱药( ) 可分为胆碱受体激动药( )

19、和抗胆碱酯酶药( )(一) 氨甲酰胆碱()1 作用与用途为完全拟胆碱药,可直接兴奋M受体和N受体,但对心血管系统和瞳孔作用弱。临床主要用于便秘、前胃弛缓、积食等。2特点:对平滑肌和腺体兴奋作用强而持久,对骨骼肌作用不明显。 3 注意事项 3.1 本品作用强,选择性差,应严格控制用量。3.2 在治疗便秘时,为避免引起肠破裂,应事先给患畜灌服油类或盐类泻药以软化粪便。3.3 禁用于老龄、瘦弱或妊娠的动物,心肺疾患和机械性肠梗阻的患畜忌用。3.4 本品不得肌注或静注。发生中毒时可用阿托品解救。(二) 毛果芸香碱(, 匹罗卡品)1作用与用途直接作用于M胆碱受体,呈现M样作用,对多种腺体和胃肠平滑肌有强

20、烈的兴奋作用,能使瞳孔缩小,大剂量还能呈现N样作用。临床上主用于治疗不全阻塞性便秘、前胃弛缓和结石等,也作为缩瞳药用于治疗结膜炎与角膜炎等。使用方法是扩瞳药(12阿托品)和缩瞳药(13本品)交替点眼。2特点 对腺体和平滑肌的兴奋作用较强,对心血管系统作用很弱 3 注意事项3.1便秘后期使用本品前应大量给水补液,并给予强心剂(安钠咖)适量。3.2禁用于完全阻塞性便秘的患畜。3.3用药后应保持患畜安静。3.4 本品中毒时,可用阿托品解救。(三) 新斯的明(,普洛色林)1作用与用途为抗胆碱酯酶药,能可逆性阻断,呈现持久的内源性的作用,兴奋M受体和N受体,对骨骼肌作用最强,对胃肠道和膀胱平滑肌作用较强

21、,对心血管、腺体、瞳孔和支气管平滑作用弱。临床上用于治疗瘤胃弛缓和重症肌无力,亦可作缩瞳药使用。2 特点 对胃肠、子宫、膀胱平滑肌的作用强3 注意事项3.1 应密封闭光保存3.2 腹膜炎、肠道或尿道机械阻塞患畜及妊娠后期动物禁用3.3 用量过大时,可肌注阿托品解救,也可静注硫酸镁以直接抑制骨骼肌的兴奋。三 抗胆碱药( )(一) M胆碱受体阻断药( )* 阿托品()1作用与用途 本品与竞争M受体,从而阻断的M样作用。主要药理作用与临床用途为:(1) 松弛内脏(胃肠、支气管、膀胱和输尿管等)平滑肌(解痉、平喘和止泻)(2) 抑制腺体分泌(全麻前半小时注射能防止腺体分泌增加)(3) 解毒:解救有机磷

22、农药、左咪唑中毒或拟胆碱药中毒和其他出现类似症状的中毒。(4) 抗休克:扩张外周血管和内脏血管,解除血管痉挛,增加组织血流量,改善微循环。用于失血性休克、传染病引起的中毒性休克等。(5) 扩瞳:能松弛瞳孔扩约肌,主要用于眼科检查(0.50.1溶液)。(6) 治疗窦性心率过缓,房室不全阻滞等。 2 注意事项 本品的副作用包括口干、舌燥、下咽困难、胃肠积食、便秘、尿潴留等。护理应多给饮水、注意导尿,穿刺排气以防发生肠鼓胀。(二) N2胆碱受体阻断药(又称神经肌肉阻断药, )去极化型肌松药: 琥珀胆碱(司可林) 肌松药 ( ) 筒箭毒碱 非极化型肌松药 溴化潘寇罗宁 (又称竞争性肌松药, )其中去极

23、化型肌松药在肌肉松前有肌肉震颤作用,过量中毒时不能用抗胆碱酯酶药解救。 【思考题】1试述阿托品的药理作用及其临床应用。2比较毛果芸香碱与阿托品的作用于用途四 拟肾上腺素药( )是一类化学结构与肾上腺素相似的芳香胺类药物,其作用机理和药理效应与肾上腺素相似。拟肾上腺素药通过激活肾上腺素受体而产生药理作用,分为主要作用于受体、受体和主要作用受体三类药物。(一)受体激动药去甲肾上腺素()(要绝对避光保存,遇光易变质)1作用与用途主要兴奋受体而产生血管收缩作用,对心脏的1受体兴奋作用弱,有一定的强心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微循环血流灌注不足和有效血容量下降所致的休克,即伴有血压下降的休克,如失血性休克

24、、创伤性休克等。 2 注意事项 使用本品抗休克前应给动物输液或输血以补充血容量,改善微循环。剂量不宜过大,也不宜长期使用。(二) 、受体激动药* 肾上腺素()1 理化性质 是非常常用的一种急救药物,本品对光线尤其敏感,应绝对避光,内服易被破坏,在体内达不到有效血药浓度,临床均为注射。2 药理作用(1) 强心 为作用快而强的强心剂,但强心的同时使心跳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强,心肌代谢增强,耗氧量增加,长期使用心脏易疲劳。 (2) 使血管收缩或扩张 作用较复杂,可使皮肤、粘膜、肾脏等多数血管收缩,而使冠状血管等少数血管舒张。临床上不常用(3) 兴奋支气管平滑肌上2受体,产生强大的松弛作用,引起大部分平

25、滑肌松弛。但因其作用持续时间短,且对心脏的作用强大,故临床上一般不作为平喘药使用。(4) 扩瞳 使瞳孔括约肌收缩。(5) 抗组胺作用 能抑制组胺等过敏物质的释放。3临床应用(1) 抢救心脏骤停 作为急救药,常用于治疗溺水、麻醉和手术意外、药物中毒、窒息、传染病和心脏传导阻滞引起的心骤停。但频繁用药易造成心脏疲劳,心脏工作效率下降,故不宜用于一般心脏病的治疗。(2) 治疗过敏性休克(首选)和各种过敏反应。(3) 配合局麻药使用,延长局麻药的作用时间,减小其毒性。(4) 扩瞳4 注意事项(1) 由于其对心脏作用快而强,剂量过大可致心率失常,重症可诱发心室颤动,故应严格控制用量。(2) 心脏有器质性

26、病变的动物不可使用本品。(3) 禁止与洋地黄、钙剂等强心药配合使用,以免发生心跳停止。麻黄碱()作用与用途化学结构和作用范围与肾上腺素相似,能激动和受体,但作用特点相反,即作用弱、慢且维持时间长,同时有较强的中枢神经兴奋作用,其对心血管的作用较弱,临床上起不到治疗作用,对支气管平滑肌松弛作用较强且维持时间长,且性质稳定、内服有效。临床上用于解救麻醉药(吗啡、巴比妥类等)中毒;治疗哮喘和支气管痉挛等。(三) 受体激动药异丙肾上腺素(,喘息定、治喘灵)作用与用途主要作用于受体,对1、2均具强烈兴奋作用,临床主要用作平喘药,也用于抢救心脏骤停和抗休克,但应补充足够血容量。对急性支气管痉挛所致的哮喘发

27、作有效。五 抗肾上腺素药 ( )根据作用的受体不同分为:受体阻断药(如酚妥拉明,可使血管扩张,血压下降)和受体阻断药(如普萘洛尔,抗心律失常)。第二节 局部麻醉药一、概念 局部麻醉药( ):是一类能在用药局部可逆性地阻断感觉神经发出的冲动与传导,并获得局部组织感觉(主要是痛觉)暂时消失的药物。二、构效关系及特点 1 亲脂部分芳香烷基有利于药物渗入神经组织发挥局麻作用。2 亲水部分烷胺基有中等强度碱性,有利于制成水溶性盐酸盐。3 中间部分以酯键或酰胺键形式结合成芳香酯类(普鲁卡因,)或酰胺类(利多卡因,12h)。因酯键或酰胺键易被水解,故本类药物具有可逆性,作用持续时间较短。三、作用机理能可逆性

28、阻断内流,导致细胞内不能外流,从而使细胞不能形成去极化,阻止了动作电位的产生和传导,使感觉神经冲动(主要为痛觉)不能传导,机体暂失去痛觉。四、 代表性药物(一)普鲁卡因()作用与用途1是应用最广的第一个合成局麻药,适用于作浸润麻醉,但对粘膜的穿透性和弥散性差,不适用于表面麻醉。2 注射后可自局部缓慢吸收,局麻时间约30分钟,加入肾上腺素可延长局麻时间3倍,即达1.5小时左右。3 除作浸润麻醉外,还常用于传导麻醉、硬膜外腔麻醉及封闭疗法。4 青霉素注射时可配合少量的普鲁卡因以减轻疼痛。(二)利多卡因()作用与用途1 具有组织穿透力强、弥散广、发生作用快、维持时间长(12小时)等特点。2 对心脏作

29、用强,可减慢心率,人医将之用于治疗心律失常。3临床上主要用于表面麻醉、传导麻醉和硬膜外腔麻醉。 (三)丁卡因()作用与用途其药理特点为组织穿透力极强且快,麻醉时间长(12小时),但毒性较大,临床上主用于表面麻醉。五、局麻药的用法与临床应用1 表面麻醉( ) 即在鼻、眼、口腔粘膜表面用药,使感觉神经末梢麻痹。多选丁卡因或利多卡因。2 浸润麻醉( ) 小剂量自皮下多点注入局部组织内,使药物从注射点扩散到周围组织,以麻痹神经纤维和末梢。3 传导麻醉( ) 在神经干周围注入小剂量而浓度大的局麻药,使神经干所支配的局域暂时丧失痛觉。4 硬膜外腔麻醉( ) 将局麻药注入脊髓末端后方椎管内的硬膜外腔(通常在

30、荐骨与第一尾椎间隙刺入),使后躯神经麻痹。5封闭疗法( ) 将药物注入患部周围以减轻疼痛。 【思考题】1 肾上腺素、麻黄碱作用与用途的异同点2 普鲁卡因、丁卡因、利多卡因作用与用途的异同点第三章 中枢神经系统药理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药物可分为:中枢抑制药和中枢兴奋药。 中枢抑制药是指能减轻或降低中枢神经机能活动的药物,主要包括全麻药、镇痛药、镇静药、和抗惊厥药。 中枢兴奋药主要包括大脑兴奋药、脑干兴奋药和脊髓兴奋药。第一节 全身麻醉药( )指一类能广泛地可逆的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导致动物的意识丧失,感觉及反射消失,肌张力全部或部分丧失,但仍保持延髓生命中枢的功能,便于进行外科手术的药物。一

31、 概论:(一)分类根据药物的理化性质和用药方式的不同,将全麻药分为:1 吸入性麻醉药( ):多为挥发性强的液体药物,主要通过呼吸道吸收进入体内产生麻醉作用。优缺点:易于调节和控制麻醉深度和持继时间,但需专人监视,且动物在进入麻醉过程中易产生强烈兴奋的现象。2 非吸入性麻醉药:多为性质较稳定,不具挥发性的药物,主要通过静注、肌注、口服或直肠给药进行麻醉。其中静注给药时的优缺点如下:药物直接注入血管内能立即产生麻醉,操作简便,用量准确,兴奋期短,在兽医临床应用最普遍,但不易掌握麻醉深度和持续时间。(二)作用顺序全麻药的剂量由低到高可使中枢神经系统各个部位依次出现不同程度的抑制,首先抑制大脑皮层其次

32、是皮层下中枢(间脑、中脑)然后是脊髓最后才抑制延髓生命中枢。(三)麻醉分期为便于掌握麻醉深度,以取得外科麻醉的效果,并防止麻醉事故的发生,临床上将全身麻醉过程分为四期:1 第一期:镇痛期(随意运动期):感觉(尤其是痛觉)渐消失,但触觉和听觉仍有。2 第二期:兴奋期(不随意运动期):感觉和意识基本消失,基本活动失去大脑皮层的控制,动物挣扎、鸣叫等,呼吸及心跳均加快。3 第三期:外科麻醉期:动物由兴奋转为安静,呼吸、心跳慢而有规则,肌肉张力反射暂时消失。4 第四期:延髓麻醉期:瞳孔散大,呼吸衰竭,舌拉出后不能还原。(四)麻醉方法在临床应用中,为了增强麻醉药的作用,降低其毒性或副作用,扩大麻醉药的使

33、用范围,常采用下列复合用药方法:1 麻醉前给药():以纠正麻醉药的毒副作用(阿)或增强麻醉效果(氯丙嗪)。2 基础麻醉( ):先用硫硫喷妥纳等非吸入性麻醉药,待其进入浅麻后再用其它药物(如乙醚)维持作用时间。3 混合麻醉( ):两种或以上药物混合在一起进行麻醉。4 配合麻醉( ):如全麻药与局麻药的配合。二 吸入性麻醉药 麻醉乙醚( )作用与用途1 是全麻药中最安全的麻醉药,有较强的肌松作用;2 它吸收后首先抑制大脑皮层,出现不随意运动兴奋,此期(诱导期)可随药物吸入量的增加而缩短,一般可达1015分钟;3 为缩短诱导期,可注射硫喷妥纳做基础麻醉;4为减少乙醚刺激呼吸道分泌,可配合麻醉前给药,

34、如肌注阿托品。三 非吸入性麻醉药(一)巴比妥类为巴比妥酸的衍生物,根据剂量的不同产生镇静、催眠、麻醉作用。主要药物有硫喷妥钠、戊巴比妥钠、异戊巴比妥钠、苯巴比妥钠。1 硫喷妥钠( )1)药理作用特点:本品脂溶性高,静注给药后,能迅速分布到大脑,很快对大脑皮层产生抑制作用,从而迅速产生麻醉作用,无兴奋期。本品属超短时巴比妥类麻醉药,维持麻醉时间短暂,一般在725分钟。本品在体内具有二次分布特性,能从大脑很快重新分布到机体的脂肪等组织,而失去麻醉作用。2)应用:用于(1)马、牛、羊、猪、犬、禽作短时外科手术时的麻醉药或基础麻醉药或诱导麻醉,(2)作为抗惊厥药用于脑炎、破伤风的治疗和中枢兴奋药中毒时

35、的解救。3)注意事项:本品与葡萄糖、碳酸氢钠、硫酸镁、氯化钙、西地兰和红霉素等混合会引起沉淀。2 戊巴比妥钠( )作用与用途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随剂量增加逐渐产生镇静、催眠和麻醉作用,无镇痛作用,且动物术后苏醒期长。可作为中小动物的全身麻醉药以及各种家畜的基础麻醉药。也是有效的抗惊厥药,特别适用于士的宁或其它毒物所引起的惊厥。3 苯巴比妥钠( )作用与用途 可抑制大脑皮层,呈现良好的催眠、抗惊厥和抗癫痫作用。本品为长效巴比妥类药,在体内消除缓慢,作用持续时间长,注射一次可维持24小时。临床上主要用于减轻脑炎、破伤风等疾病的中枢兴奋症状和解救中枢兴奋药的中毒,也可用于畜禽(如猪)的长途运输,以减

36、小应激,作用维持时间长于氯丙嗪。(二)分离麻醉药( )是指能使动物感觉(痛觉)与意识和肌肉张力反射分离,表现为痛觉消失,意识模糊而不完全丧失,骨骼肌张力增加,呈现“木僵样麻醉”的药物。氯胺酮(开他敏 )K毒1 药理作用:动物应用本品后,意识模糊不清但存在,无痛觉反应,麻醉后骨骼肌张力增加,呈现“木僵样麻醉”,这种意识和感觉相分离的麻醉现象,即是分离麻醉,且随着剂量增加依次呈现镇静、催眠和麻醉作用。2用途:可作为马、猪、羊、犬及多种野生动物的化学保定药。作为麻醉药时,临床上常不单独使用,主要与其它药物配合用于多种动物的麻醉。第二节 镇静药、抗惊厥药一 镇静药() 指能对中枢神经系统产生轻度抑制作

37、用,减弱机能活动,从而起到缓和激动,消除躁动不安,恢复安静的一类药物。 本类药物可减弱动物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性,且作用效果与剂量有关,随剂量的增加逐渐呈现镇静、催眠、抗惊厥及全麻作用。此类药据化学结构可分为吩噻嗪类(氯丙嗪)、苯二氮卓类(安定)、巴比妥类、水合氯醛、溴化物等。(一)吩噻嗪类氯丙嗪(冬眠灵 ) 本品是人医治疗精神病的一个基础药物,能降低基础代谢率而使正常或发热的体温下降。1 理化性质本品不溶于水,易溶于盐酸,其盐酸盐水溶液呈酸性,临床禁与碳酸氢钠、巴比妥类钠盐配伍;本品味极苦,可用于鉴定真伪;光线能促进本品的分解,变质的标志为:颜色由白色渐变为黄色、红色、棕紫色,且随颜色加深作用下

38、降,毒性增强。2 药理作用1) 镇静作用(抗精神失常作用)2) 加强中枢抑制药的作用,能抑制皮层下中枢,出现强化麻醉、骨骼肌松弛及增强催眠药、镇静药、镇痛药的作用。3) 降温作用,能抑制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使基础代谢率下降,使正常或发热的体温下降。4) 镇吐作用,能抑制呕吐中枢,但对猫无此作用。5)抗休克作用 能阻断外周受体,直接扩张血管引起血压下降;可解除小动脉、小静脉痉挛改善微循环。3 应用1) 用于治疗因破伤风、脑膜炎及中枢兴奋药中毒引起的各种兴奋症状,人用于控制精神分裂症所引起紧张不安、幻觉、妄想等症状。2) 用于强化麻醉、镇静和镇痛药作用。3) 镇吐 对狗较为有效。4) 抗应激 用

39、于猪、犬、禽长途运输、晕动及外界刺激所致的应激反应。5)增大剂量用于抗惊厥6) 用于严重外伤、骨折、烧伤、中暑的动物,可起到安静、降温和抗休克的作用。4 注意事项1) 本品要严格避光保存, 一旦变红就不能使用。2) 禁与碱性强的药或氧化物配伍3) 马属动物禁用4) 剂量过大引起的血压下降可用去甲肾上腺素解救。5) 本品对士的宁和戊四氮引起的惊厥无效(二)苯二氮卓类安定(,地西泮)1 药理作用 能抑制大脑皮层、丘脑和边缘系统,具有镇静、安定、催眠、肌松和抗惊厥作用。2 应用 用于各种动物的镇静、保定、控制癫痫发作及基础麻醉和术前给药,也可用作戊四氮士的宁等所致惊厥的拮抗剂。(三)溴化物 主要有溴

40、化钠、溴化钾和溴化钙。1 作用与用途1)溴化钠在体内解离出溴离子,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运动中枢和感觉中枢,呈现镇静和抗惊厥作用。2)可用于脑炎引起的兴奋症状、猪禽食盐中毒等。马属动物疝痛可用安溴合剂作辅助治疗。2 注意事项 溴化物在体内排泄慢,易蓄积中毒,出现中毒时应立即停药,并内服或注射和利尿剂,以加速溴离子的排泄 。二 抗惊厥药() 指能对抗或缓解中枢神经过度兴奋症状,消除或缓解全身骨骼肌不自主强烈收缩,对抗惊厥症状的一类药物。硫酸镁注射液( )(一)药理作用本品静注时主要为镁离子的作用,即通过抑制乙酰胆碱的释放来发挥镇静、抗惊厥和松弛骨骼肌的作用,且对平滑肌也有舒张和解痉作用,可以使血管扩

41、张,血压下降。(二)应用 1 抗惊厥;本品与乙醇、水合氯醛配伍效果好。2 解痉;如解除膈肌痉挛。3 可缓解分娩时子宫颈痉挛。第三节 镇痛药()指能选择性地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痛觉中枢或其受体,以减轻或缓解疼痛,但对其他感觉无影响并保持意识清醒的药物。临床上根据药物作用的性质不同,将镇痛药分为两类:麻醉性镇痛药(如吗啡)和非麻醉性镇痛药(主要指解热镇痛药)。 麻醉性镇痛药 非麻醉性镇痛药作用机理 选择性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 抑制外周前列腺素的释阿片受体,从而减少致痛物质的 释放并抑制痛觉冲动的传导 作用强度 强 较弱作用范围 对各种疼痛均有效 仅对钝性疼痛有效副作用 一般有成瘾性 无成瘾性代表药物

42、 吗啡、度冷丁 阿司匹林、安乃近 一 吗啡()属剧毒,人医,兽医均不用,具有强成瘾性) (不超过5次)二 度冷丁(,哌替啶,)一)作用与用途1 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有良好的镇痛作用,其作用强度为吗啡的1/10。对绝大多数剧痛(如急性创伤、术后及内脏疼痛)均有效,一般疼痛越剧烈,镇痛时间越短。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抑制作用,但一般不作麻醉前给药和麻醉辅助用药。2 解痉作用(约为阿托品的1/10)能解除平滑肌痉挛,对消化道的痉挛性疼痛可产生镇痛和解痉的双重作用,效果较好。二)注意事项本品有较强的呼吸抑制作用,应注意控制用量。久用(15)对人有成瘾性,且能兴奋催吐化学感受区,导致恶心、呕吐等。三 芬太

43、尼()作用与用途1 属第一个人工合成的强效麻醉性镇痛药,对各种疼痛均有效;2 镇痛作用强,是吗啡的80倍,起效快,但持续时间短且作用有种属差异(马兴奋)。3对呼吸抑制作用弱,成瘾性及其他副作用少。4 本品是剧痛的短期对症治疗药物,可与全麻药或局麻药合用于外科手术,也可用于有攻击性动物或野生动物的化学保定。第四节 中枢兴奋药指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并提高其功能的一类药物。临床上主要用于提神,强心,日射病和热射病等引起的呼吸抑制,麻醉的苏醒及该药中毒的解救,中枢抑制药中毒的解救及大中家畜和人类危急病症的急救等。一般随剂量增加,不但煅作用增强,且对中枢的作用范围也扩大,本类药物的过量中毒一般均因脊髓过度煅而出现惊厥、角弓反张和呼吸抑制而死。中枢兴奋药( )根据作用部位的不同,分为:大脑兴奋药:随剂量的增加,兴奋顺序依次为:大脑延脑脊髓。 代表药物:咖啡因延髓兴奋药:治疗剂量先兴奋延髓呼吸中枢,使呼吸加深加快,加大剂量,大脑和脊髓也随之兴奋;本类药物对因呼吸肌麻痹引起的呼吸抑制无效。代表药物: 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