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doc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803142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8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农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农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农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农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农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经济管理毕业论文.doc(2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姓名:李朝风班级:农二师10秋一村一农业经济管理专106510200044037学号:1065104451133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础。农民收入是农业经济发展的“晴雨表”,据国家统计局资料,农民收入的增幅近年来连年减小,1998年增幅为4.3,1999年为3.8%,2000年增幅为2.1%,说明农业收入也是持续降低。据统计1998、1999和2000年农业收入分别比上年下降4.5%、2.3%和4.3%。造成农民收入增长趋缓,影响农业经济发展的因素彼多,有表层的,也有深层的;有阶段性的,也有长期性的;有国家政事方面的,也有农民自身素质方面的。农业经济,又叫劳动经济,即

2、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劳动力资源的占有和配置。 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类开发自然资源的能力很低。对于大多数资源来说,短缺问题并不突出。例如,直至19世纪人们还认为森林是砍伐不尽的。因此,在这一时期,劳动力是主要的争夺对象。有了劳动力就能开发资源,发展经济,获得财富。古代许多战争的目的就是掠夺劳动力人口,而西方贩卖奴隶的活动一直持续到19世纪末。从政治制度来看,集中的管理体制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中央集权的中国和法国曾分别是亚、欧大陆上劳动力经济作为发达的国家。 农业经济一直持续了几千年。在这一经济阶段中,人们采用的是原始技术,使用的是犁、锄、刀、斧等手工生产工具和马车、木船等交通运输工具,主要从事

3、第一生产农业,辅以手工业。在这几千年中,尽管科学技术有所发展 ,生产工具不断改进,但在工业革命之前,这种生产格局没有改变。这时的劳动生产率主要取决于劳动者的体力。因为从总体来看,人的智力方面的差别不太大。据统计,在低机械程度条件下,劳动者的体力支出和智力支出之比是9:1。 同样,土地也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所以它也成为争夺的对象。从最初来看,水美田肥的地方就成为经济发达的地方,所以就有了经济发达之后的诸多文明之地:如印度河恒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的两河流域、黄河流域等。就整个世界而言,生产的分配主要是按劳动力资源的占有或通过体地占有的劳动力资源来进行的。 在农业经济阶段 ,广

4、大人民的生活十分贫苦,缺衣少食比较普遍,不能抵御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危机。教育很不普及,文盲占大多数,人才难以流动和发挥作用。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农业经济、农村生活环境、农民精神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按照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要求,中国突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努力保障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切实解决农村民生问题,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思路不明确,似乎农村经济发展就是给钱给物,这种思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认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首先要确认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并为这个源泉形成农民财富

5、创造条件,农村经济政策需要发挥这个动力源泉的作用。一、从市场经济的人性假说探寻农村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 关于什么是市场经济含义有多种理解,从最简单的交换角度看,市场经济指生产的产品是用作交换的商品,因此,往往把市场经济等同于商品经济,以区别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从资源配置角度来看,市场经济是指在社会经济中配置资源的手段,所以也把市场经济等同于市场机制,以区别于通过计划和国家干预来配置资源的计划经济。不过市场经济更多体现了一种经济制度。如英国经济学家戴维W.波尔斯主编的现代经济学词典(译文:中译本,1988)解释说,市场经济是“一种经济制度这种经济的决策是分散的决策,就是说,经济决策是由该经济的一

6、些组织和个人各自独立地决定的,而不是由中央计划当局决定的。”市场经济从单纯的商品交换,发展到一种资源配置方式,进而提升到一种社会制度形态,在这一过程中也对其中的主体“人”的假设也逐渐成熟起来。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性假设为“经济人”,指人的“自利性”而非“自私性”。关于“自利性”,辞书的辞海中对自利做了如下的描述,“西方古典经济学分析人类行为的逻辑出发点。指人都以自身利益的最大满足为目标。认为理性的自利动机,在客观上并不危害社会,反而有益于社会。”可以说关于人性“自私”的假设构成了西方经济学的逻辑起点。需要指出的是“自利”不同于“自私”。和“自私”不同,自私有故意损害别人利益的含义,而自利不是

7、。市场经济主尊重和给予人们充分自由选择和发展的权利,从“自利”达到“互利”,这就说明,它对于人的“自利”属性是一种尊重和肯定的态度。所以,市场经济认为“经济人”追求各自的利益最大化,是在既定约束条件下的。所谓“既定约束条件”,就是法律、道德、制度、政策等等。其中隐含了一个前提:即大多数人都是可以自觉地遵守这个约束条件,否则这个约束条件根本无法执行。所以,实现市场经济的社会必然信任人的能力、尊重人的权利、肯定人的价值。所以,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角度来看,经济发展需要激发个体积极性,而这种积极性是以自利行为主导的,通过个人努力来满足个体需求,同时也让社会受益。这与马克思的劳动创造财富不谋而合,一个

8、社会只有财富创造才能增进社会福利。从这也不难看出,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是要从“自利性”假设前提出发,最大限度发挥农民的个体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农业、农村、农民的可持续发展。 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经济发展动力的释放过程 1978年以来,伴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迅猛发展,20世纪80年代成为推动城市经济改革的先导,在这过程中农民的积极主动性得到了充分展示。19781984年是农村改革的起步阶段,改革的重点是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截至1983年底,全国农村实行包产到户的生产队已达到99.5%,其中实行包干到户的生产队占到97.8%,形成了以家庭

9、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随着农业生产经营体制的改革,国家、集体和农民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也发生了根本变化,原来的“工分制”变成了“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改革极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推动了农业快速发展。从19821987年,改革的重点是实行政社分开,建立乡政府,这是解除农业生产力的上层建筑问题,为农民积极性的发挥创造了空间。从19851988年,农村改革的重点是鼓励农民面向市场,发展商品经济,确立农户独立的市场主体地位;逐步取消农产品统购派购制度,推进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展乡镇企业和建设小城镇等。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

10、“三农综合症”,据有关统计,从19931999年,全国共清理各种涉农收费文件和项目多达2.53万个,通过“撤乡并镇、并村”使乡镇数量由91 138个减少到43 112个,行政村数量由94万多个减少到74万个,村干部总人数由455.9万人减少到259.2万人。1998年10月,十五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4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达到了2 626亿元,是1997年的3倍还多;2005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资金达到了3 000亿元;从2006年1月1日,在全国围彻底取消了农业税,平均每年为农民减轻负担1 200多亿元。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也预示了中国

11、农村经济将迈向一个新的台阶。这阶段的发展,对农民自利性的激发需要更多的条件,对政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历程也是农民自利性发挥的过程,经济社会的发展对实现这种自利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农民增收、农村发展问题慢慢从政府主导转变为市场主导、政府公共服务,要求农民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同等市场主体地位。 三、当前农村经济发展动力的制约因素中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于城镇经济来说,存在明显的滞后问题,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很多问题,尽管近年国家加大了对农村经济的支持力度,提出了新农村建设新思路。但是相对城市,农村还存在一个弱势地位,2007年,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 239亿元,

12、分城乡来看,城镇投资117 414亿元,增长为25.8%,占总投资的85.6%,而农村投资19 825亿元,增长了19.2%,但是仅占投资总额的14.4%,如果按照人均投资来计算,则差别更大。农村和城镇经济面临着不平等的发展空间和机会,也产生了不均衡的发展结果。从长远发展看,农业属于“弱质产业”或具有“微利性”,工业属于“竞争产业”或具有“赢利性”;农村属于“分散区域”或具有“资源扩散性”,城市属于“集中区域”或具有“资源聚集性”;农民属于“弱势群体”或具有“易侵害性”,市民属于“强势群体”或具有“保护性”。因此,如何从根本上扭转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严重失衡问题是一项艰巨的长期任务,最终需要转移

13、到激发农民积极性,创造条件让农民的“自利性”释放出来。这些约束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农民自利空间在缩小。农民的土地在被工业化剥夺,农民拥有的土地已经无法让他们展示自己的积极性。(2)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的发展空间。如果农民没有农村空间,那么就必须要向城市空间拓展,而向城市拓展中,城市并没有给农民提供足够的空间发展,一是户籍制度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成本;二是城市中各种机构收费严重束缚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三是很多中小企业得不到发展,而农民不可能直接到微软这样企业工作,必须以服务行业、中小企业就业为主。(3)农村公共保障不足限制了农民积极性发挥。相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对于城市投入了更多

14、的投资,而且一度以农产品和工业产品的剪刀差价格,转移农民创造的价值,推动工业经济发展,使得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缺乏,进而导致了农村商品经济和工业经济的发展差距,公共物品的不足还体现在对农民培训、医疗保障和社会福利等多个方面。如果这些问题不解决,农村经济的发展就会受到制约。 四、推动平等市场主体形成,并给予优惠政策,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 当前,应该把农村经济问题放在城乡一体化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来考虑,放在同一体制考虑。1.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推动农民平等市场主体地位的形成。要让农民在政治、经济方面的能力得以开发,融入城市文明,需要实现统一户籍制度,现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不利于农业经济发展。农民在国有权自

15、由迁徙和居住,有权享受与所在地居民完全相同的待遇,有权自由选择职业、享受公正和合适的工作条件,有平等发展的机会,农村经济也才能得到真正的发展,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才能形成。 2.改善农民的社会保障,落实农民在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上的平等权。人大常委会于2001年2月28日批准的联合国经济、社会及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提出了这个基本要求。现在,农民在享受各种资源方面与城市居民不平等,在失业救济、享受低保等社会保障方面的权利几乎是空白;而教育、医疗、科技文体权利明显地与城市存在差距。要落实农村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增加对农村医疗投入的精神,逐步建立健全农村的社会保障体系。3.加大农业公共服务建设,给予更多惠农政

16、策。应依据市场公平原则和农业产业基础产业的地位,和产业波动大,不稳定、脆弱的发展特点,给予农村更多的优惠政策,从国外先进国家的农业政策来看,农业一直受到政府保护,工业补贴农业是一贯做法。国家财政已经有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的公共物品,大力促进农村交通、通信、电力、灌溉的发展,大力促进农业机械化、信息化、规模化的发展,为农民在新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发挥其积极性提供保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按照中央关于“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的五个要求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加快农村人

17、力资源开发,塑造一支高素质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新型农民人才队伍。新农村建设涉及亿万农民的切身利益,是农民的愿望和要求,为的是农民、靠的是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开发农村人力资源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最根本出路。因此,分析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和措施,以更好地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同时对促进农村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也有重要的意义。一、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农村人力资源现状我国是一个13亿人口的农业大国,其中农村人口9亿多,农业劳动力5.6亿人,约占总人口的43%。这是我国农业发展极其可贵的一种优势资源。但是,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占相当大的比重,农

18、村劳动力中受过高中以上教育的仅占5.8%,初中文化程度的仅占38.04%,且青壮年农民中掌握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人才十分匮乏。同时,由于我国非农产业的发展受到众多因素的制约,城市和非农产业的发展吸纳劳动力的能力赶不上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增长,造成大量农村隐性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总结以上情况我们可以发现,尽管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极其丰富,但是人力资源质量都不高,而且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也不合理。代写硕士论文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我们必然要考虑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如何有效地开发和利用这一丰富的人力资源,是新农村建设中必须考虑的问题。2、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问题的集中体现:(1)农村剩余劳动力闲置过多,形成人力

19、资源的浪费。据统计,目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高达1.5亿人左右,每年还将增加600万3。如此庞大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与有限的耕地资源的矛盾,必将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在人力资源还未得到有效的利用和开发前,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给城市也带来诸多方面的压力和困惑。(2)农村人力资源结构不合理。据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所从事的产业,第一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61%,第二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18%,第三产业的人数占总人数的21%。农村人口多集中在第一产业,即以劳务为主。(3)地方政府对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认识不够,观念转变还不到位。全国很多地方政府没有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新农村建设的首位

20、,还没有树立起强烈的人才意识,多数乡镇政府没有把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一项准公共服务而纳入公共财政框架。(4)大量优秀青壮年和有知识人才外流,加重农村人力资源开发难度,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农村人力资源大量向工业和城市转移,在这个转移进程中,青壮年和有文化的劳动力必然是首当其冲。事实上,在滚滚的“民工潮”中,最有能力留在城市的就是那些青壮年和有一定文化水平的优秀人才。于是,在劳务输出地区,农业劳动力就呈现出为女性化、老年化和儿童化倾向。因此,在这样一个人口质量和结构基础上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必然会引起很多的困难。二、新农村建设中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紧迫性与必要性我国农村人力资源数量庞大、质量

21、低下的现状已成为建设新农村、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巨大瓶颈。如何把丰富的农村人力资源转化为雄厚的人力资本,把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强大的发展动力,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中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难题。当前,我国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主要指对农村劳动力的挖掘、培训及合理使用,即通过农村各种形式的文化教育、技术教育,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培养出实际所需的各层次人才。加快农村人力资源的开发不仅重要而且十分迫切,主要表现在这样几个方面:(1)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2)能够加快和推动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农业生产力;(3)加快我国农业现代化进

22、程具有特殊重要的意义;(4)为提高农村劳动力资源利用率起到保障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财富的增加越来越依靠提升人力资本来实现,农村人力资源丰富,提升农村人力资本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今天,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最迫切的要求,也是新农村建设最核心的容。因此,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中,充分和有效地开发人力资源,对促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当前新农村建设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三、新农村建设中农村

23、人力资源开发的对策与措施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建设现代农业,最终要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必须发挥农村的人力资源优势,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源开发投入,全面提高农村劳动者素质,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提供强大的人才智力支持。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发挥亿万农民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1、必须正确认识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加快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在新农村建设中,各级政府应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把人的全面发展和农村人力资源开发放在第一位。2、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新型农民来打造现代农业新农村

24、建设的目标就是要打造现代农业。因此,实现新农村建设的战略目标,代写代发论文必须扩大和加强农村实用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围与力度,提高农民应用技术的能力,大面积惠及现代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和改变农村经济结构。诸如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传授农民“一技之长”;建立各类职业学校、业余学校、夜校等进行教育培训。当前,在大量农村优质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背景下,应该就地取材培养实用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留得住、用得上”的高素质实用型技术人才和现代新型农民。3、完善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的流动和使用制度。对传统体制下建立起来的就业制度、户籍制度等一系列行政制度进行创新,建立起便于农村现有人力资源自由流动的行政制度

25、。农民流动催化乡村发展,既有农民外出就业促进不发达地区乡村开放,引起资金、信息向乡村流动的作用,又有回乡农民工自身持续发展的作用。以市场为中介,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有效转移,实现人力资本商品化、市场化、社会化。按照人力资源的价值量和转化的资本量,建立人力资源的使用制度,从而实现劳动力的最优配置。4、为返乡农民工提供创业绿色通道。提升农村人力资源整体素质起始于80年代农村人进城务工到现在已经有二十余年。农民进城务工是农村人力资源的第一次转移,通过第一次转移让农村富裕劳动力进入城市,接触现代化的大工业,部分农民工中的优秀者通过自身的努力和企业的锻炼,学到了管理和技术,提升了本身的价值。农民工返乡创

26、业是人力资源的第二次转移。通过两次转移,极大的提升了农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引导他们回家乡发展,既把城市文明带回了农村,提升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又利用所学到的一技之长,为新农村建设注入新的活力。5、改变农民思想观念,更新农民生活方式。新农村建设不仅是农村面貌的改变,更重要的是农民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更新。劳动者的思想素质影响着劳动者的行为选择。要淡化农民封闭保守、不思进取的守成意识;同时,普及现代文明思想,大力发展新农村的社会主义文化。要对农村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和持续的开发,最重要的还是要提倡树立“人人学习、事事学习、时时学习”和“学习即工作、工作即学习”的理念。通过学习,让农民树立“知识致富”的

27、思想,真正掌握科学技术,运用各种知识指导劳动,实现知识致富。总而言之,农村人力资源开发要为新农村建设服务,在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中,优先安排农村教育的发展。要解决农村教育与新农村建设不相适应的问题,必须优化农村教育资源,以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推进新农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新农村人力资源开发不仅仅是农村要考虑的问题,而是需要举国统一行动的全局性问题。所以,国家要统一部署,城市要主动参与,农村要全面动员和全员参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如何认识农村经济发展的源泉,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一个不断释放农村经济源泉的历程,扭转城乡经济失衡需要把农村经济问题放在城乡一体化的市场经济条

28、件下考虑,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改善农民社会保障、加大农业公共服务建设来充分激发农民的个体积极性,是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所在。 我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现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是我国的中作重心,社会总产值中农业经济由1980年占68.9%降到1997年的18.7%,我国由农业型转向多种经营型。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和农业结构调整,近年来给农业结构调整带来机遇。农业经济在我国需求不足,农业经济支撑力不够强,农业结构不合理等在农村比较突出。农业经济结构受影响的主要因素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我国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调整。1.管理因素。获取资源能力较弱、自身发展能力不足和利益低,表现农业是一个的弱势产业,因此

29、其农业的发展和转变需要各方面特别是政府的支持。我国工业发展已经到达一定阶段,解决了我国农业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面临的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不同的经济体制是在不同经济发展模式下产生的,而不同的经济体制又会孕育出不同的经济运行机制,这就对分工协调机制产生影响进而影响经济效率。计划农业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以前被使用,农民的积极性在粗放经济形式下的大锅饭中没有得到很好的调动。市场农业经济体制的实施,使得农业发展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得到了很大的进步。作为一种有效的资源配置方式,市场机制通过供求约束、价格激励和竞争淘汰等方式推动农业增长方式的转变。2.科技因素。农业技术创新是农业结构优化升级、农产品优

30、质化发展的动力。农业科技含量很低是我国的现状,农产品质量不高使我国农业与其它产业之间与世界农业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缺乏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对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具有很大的影响。重要问题之一是提高农业产品的科技含量,大力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农业经济结构调整中农业科技体系存在着许多制约的因素。在目前农业科技的现状中,产中环节(特别是种植业)的重点依然是人力资源和物质资源的分配,基本忽视了产前、产后等环节,因此我国农业结构调整受到了明显妨碍。农业科技体系中按行政区划配置资源制约了农村结构区域化发展,目前改变区域结构雷同问题是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要逐步形成区域分工合理,更大更好地发挥优势。

31、但是,我国现有的农业科技体系总体上仍然呈现政府主体型格局,难以有效地支撑区域农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农业经济存在着资源消耗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较低等现状。在欧美的西方发达国家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为70%左右,在中国,这一比重仅仅达到30%左右。由此看来,我国农业经济当前还处于粗放式增长向集约型增长的过渡阶段,在可持续发展方面还存在很大不足。3.农业人才因素。我国地缘辽阔,地区差异、贫富差异很大,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入城市和其他产业,越是不发达的地区,越是这样,这就在农村形成了恶性循环越,能力越强的人流动的机会越多,剩下孤老病弱等留在农村,“马太效应”就这样在农村农业经济发展中体现出来了,非

32、城市农业发展越来越慢,他们的素质也越来越低,由此拉大了农业与其它产业之间的距离。科技人才是农业的发展的基础,人才资源是竞争的核心,我国的农业科技人才由于体制、机制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出现了年龄断层、知识断层、职能断层等现象,这都不利于农业的进步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我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的方法首先要从政府管理入手,对改革政策规划的层面对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农村新经济结构应该在市场需求的指导下逐步完善,财政在此基础上加强在农业经济领域的投入,提高资金管理效率等财政制度改革,更好的促进农业经济发展。此外,准入条件在农村金融市场还应有所降低的,积极开展金融服务,如引导商业银行进入农村等;进一步深化和完善农村

33、信用社改革,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农村信用社改革模式;非正规金融的发展应该得到政府积极稳妥地支持,使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之间即相结合又有序竞争的局面。其次,大力度支持和发展农业科技培养科技人才,用经济、快捷的方式将农业科技成果方体现到农业经济产品上来,同时要大幅度的提高农副产品的科技附加值。同时大力的积极推进民营科技企业和科技中介机构的运行环境,加快建立产权明晰的企业化科技研究、开发、推广体系。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科技示园建设,加强农业科技示。政府应该在教育方面以加强农村职业教育和培训为重点,使农村科技教育培训体系建设多元化,以此支撑农村科技体系建设。再次,加强对农村农业人才的培训措施,提高农民

34、的务农技能,要多形式、多渠道的开展农民和农村科技人才培训。总结在国外经济环境不断发展变化的情况下,我国农业经济发展面临着更大的机遇,同时也意味着巨大的挑战。从政府管理投入、经济体制改革、农业科技发展和应用、农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大力促进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必能使我国农业经济在全球化经济变革的大潮中牢牢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当今世界是信息时代,也是农业信息化的时代。我国农业要实现现代化,要发展要应对WTO的挑战,农业信息化势在必行。农业信息化已经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容和必然选择,对未来农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在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建设,随着农业信息化的培训逐渐深入民心,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推广,在农业信息化的推动下,中国实现农业现代化不再是遥远的事情。在新的发展阶段创造新的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