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自相矛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

上传人:李司机 文档编号:4809187 上传时间:2023-05-16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1.2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5 自相矛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15 自相矛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15 自相矛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15 自相矛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15 自相矛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5 自相矛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 自相矛盾(一等奖创新教案).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5自相矛盾(一等奖创新教案)在文言文寓言故事教学中发展学生思维一一五下自相矛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借助课文注音,能读准“吾、弗、夫等字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借助课文注释、通过联系上下文及组词等方式,理解“鬻、誉、陷、或、夫”等字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3 .通过角色体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了解人物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道理。教学重点借助课文注释、通过联系上下文及组词等方式,理解“鬻、誉、陷、或、夫”等字意,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用自己的话讲这个故事。教学难点通过角色体验、联系生活实际等方式,了解人物思维过程,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感悟

2、道理。教学流程一、激趣导入,引出课题(一)成语闯关第一关:看图猜成语守株待兔拔苗助长狐假虎威第二关:根据语言描述猜成语亡羊补牢:人不怕做错事情,就怕做错了不及时改正,时间长了,最后可能连补救的机会都没有了。画蛇添足:成语告诉人们,做多余的事情有害无益,多此一举反而会坏事。第三关:根据关键词猜成语耳朵、铃铛、捂住、偷窃:掩耳盗铃长矛、盾牌、夸大、矛盾:自相矛盾(二)回忆已知画面定格在自相矛盾图画,回忆故事:同学们,你们读过自相矛盾这个寓言故事吗?还记得讲了个怎样的故事吗?(指名回答讲得非常具体!)(三)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走进文言文版的寓言故事自相矛盾,出示课题,书写“矛、盾”二字,齐读。1.

3、了解“矛、盾”的字形演变过程,明白“矛、盾”是一种古代兵器。2.今天,让我们在读懂文言文的基础上,尝试走进故事中的人物内心,去了解他们的思维过程,或许你会有更大的收获。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一)指导朗读,读准字音1 .提问引导:这是一篇文言文,它跟现代文版的寓言故事比有什么难点?(难读、难理解)2 .过渡: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来读好这篇文言文。朗读要求:请大家借助注音,先把课文读正确,遇到难读的字要多读几遍。3 .指名2名朗读,相机正音,请学生评价:如果有3,你给几?理由是?4.男女生赛读,把课文读准确、读流利。注意关注标点:?要读出疑问的语气。(二)教师范读,探究停顿1.读准了字音,我们

4、再加深点难度,我们来探讨下小古文的停顿。请同学们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请大家放声朗读课文,并完成相应练习。课作本3:读一读,选择停顿恰当的句子,画上“J”。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2 .全班交流:老师看到大家都读得非常投入,谁先来回答第一题。教学预设:第题选第一个:“子之矛”是“你的矛”的意思,“子之盾”是“你的盾”的意思,一个完整的意思应该连着读。一一还有谁也想来说说自己的理由?(“以”的意思是用,“陷”是刺破,动词后面要停顿)第题选第二个:“夫”

5、在这里表示句首将发议论,需作停顿;“同世而立”的意思是“同时在世界上存在”,是一个完整的词语,中间不要停顿。一一同意吗?齐读巩固:这两句话是全文最长、也是最难的,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3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课文停顿的划分,请同学们先听老师来读一读课文,分小组来朗读全文,比比谁更能读出小古文的韵味。(1、2两组和3、4两组)(三)再读课文,探究字义过渡:解决了本课的字音和停顿,我们再来探究文言文的第二个难点:意思难理解。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默读要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大意。1 全班交流:1.交流:鬻者a交流鬻者的意思;b.类推:宋国有个卖雨伞的人/齐国有个卖鸡蛋的人。用上“鬻者”怎么说?

6、2 .逐句理解意思。a.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J谁能来说说第一句话的意思?听了刚才这位同学的解释,你发现誉是什么意思?莫能是什么意思呢?谁能再来说说这句话的意思?b.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J听呀,楚人又在夸赞了,这次他在夸赞什么呢?谁来说这句话的意思?在你觉得这句话中哪个词最难理解?于:对于,无不陷:没有刺不破的。学着楚人的样子来夸一夸自己的盾与矛。(兄台:汝之盾何如?此矛有何与众不同之处?)引导学生读出楚人的夸耀的状态。你为什么要这么夸?(我是一位商人,我想把自己的盾和矛卖出去。)再来夸一夸。C.这个时候,来了一位路人,他听了楚人的夸赞,怎么说的呀?出

7、示: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谁能来说说第三句话的意思?提问:弗能跟前面哪个词意思一样?(莫能)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引导:他为什么不能应答呢?哪句话告诉我们原因?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谁来说说看?出示:“立”字典含义。(可以查阅工具书理解文言字意)3 .总结理解生字词的方法:借助注释、联系句意组词、查阅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询问他人4 .引导:接下来,请同学们根据刚才大家的交流和老师给出的意思,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这则故事。(教师出示原文和意思)三、走进人物内心,探寻思维过程(一)探寻矛戳盾的结果,走进楚人内心1 .根据刚才的学习,我们梳理出

8、了故事发展的整个过程,楚人一开始“鬻盾与矛”,然后“誉盾与矛”,最后怎么“弗能应”了呢?接下来,让我们走进人物的内心去探个究竟。2 .走进人物,探寻人物的思维过程:提问:同学们,正常情况下,你觉得拿一根矛去刺一块盾,会有怎样的情况出现?预设:盾破了/盾没破。追问:如果盾破了,说明什么?如果盾没破,又说明什么?(板书:矛(利)一一盾(不坚),矛(不利)一一盾(不坚)盾破了,楚人的哪句话是不成立的?(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盾没破,楚人的哪句话又是不成立的?(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提问:读完之后,你发现他的话有没有问题?(自相矛盾,不可能同时出现。)3 .楚人是否知道矛刺盾的结果呢?追问:如果

9、知道结果,你觉得楚人听了路人的话,内心是怎么想的呢?如果他不知道这个后果,你觉得他听了路人的疑问,内心又在想什么呢?请选择你认同的一个观点,写一写楚人内心的想法。4 .交流探讨。预设:楚人知道结果,楚人心想:哎呀,我的计划被戳穿了,我只想让我的商品大卖特卖,赚大钱,这下,我的东西卖不出去了,哎楚人不知道结果:用我的矛刺我的盾,如果我的盾破了,说明我的盾不够坚固。如果我的盾没破,说明我的矛不够锋利。看来,刺不破的盾和没有什么刺不破的矛,是不能同时存在的。5 .探寻道理:作者韩非子看到故事,一语道破天机,是哪句?“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楚人以为用这种方法可以卖自己的盾与矛,他不知道

10、的是一一(引导读)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而不能故意夸大,言过其实。(二)演一演(古今版文言文表演)1 .现代文版:同桌合作,一生当楚人,一生当路人,用现代文来演绎这个故事,引导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注意表情、动作)2 .古文版:通过合作朗读(1、4组读旁白,第2组当楚人,第3组当路人)来演绎这个故事,引导学生读读背背课文。四、联系生活,深化理解寓意。1 .师:生活中你见过或者做过自相矛盾的事吗?2 .联系生活,判断下列情境是否属于自相矛盾。(课堂作业本第6题)3 .探讨。五、拓展阅读,延展思维空间这篇寓言小古文的作者是韩非子,补充板书:韩非子.难一。他是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政治理论家,卓越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写过许许多多著名的寓言故事。郑人买履滥竽充数智子疑邻三人成虎课后,同学们可以尝试运用今天学习寓言小古文的方法,课外阅读韩非子的其他寓言故事,边读边思考,相信你一定会收获更多深刻的道理。板书设计15自相矛盾一一韩非子.难一矛(利)盾(不坚)矛(不利)盾(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