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2版课后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2版课后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部分答案略,参见课本1章答案从社会心理学发展的三个时期来看,本门学科与人类社会实践、科学进展有何关联?答:社会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大体经历了思辨期、经验描绘期和实验期。从社会心理学发展的这三个时期来看,它是伴着人类社会实践的进步以及科学的不断发展而发展的。(1)在思辨期,也就是在哲学中出现并积累社会心理思想的阶段,正是人类社会的古代时期。人类社会一开始便伴随有许多的社会心理现象,如人们由于对自然的恐惧而形成宗教,而宗教又被用来调节人们的社会行为等等。在这个时期,社会生产力较为低下,人类社会实践水平较低,对自然和社会的哲学解释相对简单朴素,而社会心理学问题的最初提出则是来源于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
2、先验论哲学观点。这个时期里,中外很多思想家都提出过许多著名的社会心理思想,虽然这些主张与论述有的颇为深刻甚至对后来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但相对来说依然是较为零散和思辨性的。(2)社会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发生在19世纪中叶到20世纪初的欧洲。这个时期也就是社会心理学发展的经验描绘期,是社会心理学孕育并产生形成最初学科形式的阶段。在这段时期里对社会心理学产生的有着极为重要影响的历史背景为:从17世纪的英国建立君主立宪政权,经过18世纪法国大革命,到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革命,这个时期为资本主义上升时期。生产力高速的发展,为社会心理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厚的社会基础。革命与生产力的解放,推动
3、着技术革新与4学进步,如自然科学出现了三大发现:动植物细胞的发现、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发现,以及达尔文进化论的出现,从而也推动着心理学和社会学的发展,也为社会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科技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带来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如城市人口的骤增所引起的道德、才巳罪与竞争等问题,工商业与贸易的发达所引起工人管理、了解消费者需求等问题,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的起伏要求统治者了解舆论、群情和找到协调劳资关系和对付骚动的办法等。这样的社会现实也比较迫切的寻找合适的解决措施,从而使社会心理学的产生成为了必然。(3)20世纪初期是社会心理学开始走向成熟并独立发展的时期。在这段时期里重要的历史背景是:第一次世界
4、大战之后,美国经济未受破坏而得到迅速发展,而另一方面也伴随出现经济危机和产生大量失业、罢工等社会问题,这样的现实情况为社会心理学开展问题研究提供了新的动力。行为主义与格式塔理论等心理学流派在这一时期兴起,特别是它们采用实验方:燧立实证学科的设想很具吸引力,从而促使社会心理学家为克防法论上的缺陷而展开实验研究的尝试,结果引起了这门学科的巨大变化与发展。近几十年来,全球的社会心理学发展迅速,不仅研究成果累累,方法众多,课题广泛,且有许多发现,而且形成了众多新领域、新理论和学派。这也与人类社会实践水平大幅度提高、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可以说社会心理学是伴着人类社会实践的进步以及科学的不
5、断发展而发展的。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有哪些争论?为什么会发生争论?争论的意义何在?你是否同意本书的看法,清说出理由。答:(1)人们关于社会心理学研究对象的争论关于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历来存在不同的看法,主要观点如下:主张研究社会生活和群体中人际互动的心理共相。西方部分社会学家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文化的主观方面”的学科厂研究社会现象中的静态心理,如文化、信仰、风俗等和动态心理如工潮中的群情,战争中的人心慌乱以及迷信蔓延时的心态等”;或“研究社会群体的起源、发展、结构和功能所包含心理因素二主张研究个体怎样在社会情境或因素影响下产生的各种心理及行为。相当多的西方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心理学应“
6、研究个体在社会情境下产生社会行为的动机、情操与意志力,以及它们如何形成社会上一切复杂的精神生活研究个人的社会行为与社会意识”厂研究与各种社会刺激相关联的个体的经验与行为“厂试图理解与解释个体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是怎样受到也人实际的、设想的或隐含的存在所f乡响”;“研究个体受社会情境所影响的方式。此外,也有的社会心理学家避开了个体或群体,心理或行为,认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社会相互作用的科学工(2)争论的原因科学的形成与发展总是遵循一种内在逻辑的。人们先依据社会实践的需求展开许多具体问题的研究,到了一定的成熟阶段,就有人出来加以综合、系统化或建构学科体系,并试图界定其研究范围与明确其对象;接着又有许
7、多人遵照学科规定开展研究,随着研究问题的扩大或缩小以及学科的进展,它又会引起学者们更深入而细致的思考、争议或达成共识。(3)争论的意义界定一门学科的研究对象,涉及一门学科是否有独立存在的权利、学科性质(属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或边缘学科)及研究领域的宽窄范围和重叠等问题,如果不明确,就会影响科学发展的速度与前景。因此,很有必要予以探讨和加以确定。循环往复的争论与分歧,可以使人们对学科对象的认识由不全面而渐至全面,由相对真理逐步接近绝对真理,这大概也是社会心理学对象争论不断出现的一种必然性。(4)本书作者的看法依据社会实践和理论发展的需求,依据科学分工的要求和本领域研究的进展情况,可以把社会心理学
8、看成是一门介于社会学和心理学之间并有自己独立研究对象的边缘学科。它要涉及但不专门去研究社会学所要研究的对象,如社会结构、制度、意识形态和社会发展动力等现象;它也要涉及但并不专门去探讨个体心理活动的基本形式、生理机制及产生、发展的一般过程,它所要研究的是人(包括个体与群体)在与社会交互作用中的社会心理现象及其从属的社会行为,包括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个体理与群体心理。(5)针对本书作者的观点谈谈你的看法(略)用实验法与相关法研究社会心理现象各有何种利弊?你认为哪种方法更先进,应如何去加以改进和运用。答:略请结合本学科的学习,半年内选定一项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际应用价值的小题目,完成实验研究的设计。
9、答:略。2章答案了解社会心理学理论的意义与学习的必要性。答: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社会心理学先后提出了许多新理论。这些理论大体上是沿袭心理学四大学派的传统观点,并在各自系列研究或争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四大学派是行为主义学派、精神分析学派、格式塔学派(或认知学派)及符号相互作用学派。(1)了解理论的意义社会心理学的各种理论是各学派对于种种社会心理实质或社会行为产生原因的解释。掌握这些理论的意义在于以下几方面:可以使人对许多具体项目的研究成果有更深入的理解。具体问题的研究总是十分具体而生动的,其论说也往往是就事论事的,但如果人们知道研究者的立场、观点属于某一学派,用巴这一具体研究与学派理论体系联
10、系起来并纳入其中,就可以获得更多更深刻的意义。理论还可以使各项具体研究摆脱零散与孤立状态,构成系统加以理解。可以对后继研究或行动起定向或参照作甩理论是对定嫄内各种关系的一般表述或设想,它虽不能代替其中许多细节的具体研究,却能从全局中指出某些知识的空缺与亟待检验与实证的部分,因而能促使人们去作进一步填补性研究或验证性探讨。任何研究在开题前,必须有理论上的设想,然后通过一定的操作步骤加以实证。这种理论上的设想,可以从各个学派的理论中寻找立脚点,也可以从中找出某些合理部分加以综合构成新思路。有无一定理论作依据或参照,往往决定着一篇论文报告及其讨论的深浅度。可以推动理论的更新与发展。每一种理论都有一批
11、拥护者,表明它们有一定的合理性或吸引力;但任何一种理论都会有批评者或质疑者,并带来争论,表明它们并非都尽善尽美,也总含有片面性甚至错误。理论的评析争辩有助于推动开展各自的理论性研究,同时也能促进理论本身的发展。(1)学习理论的必要性理论是经验的概括,研究的总结。由于事物的复杂性和人类认识渐进性与相对性,有些观点只能以假说的方式存在,需要通过不断的验证来充实或完善。理论产生于实践(实验),并在为实践服务或通过反复实验得到发展。但一切科学的理论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全面地反映现实,因此了解一门学科必须首先并始终去把握或探索其理论。社会心理学四大学派理论的各自特色及主要差异。答:略。参见课本试就四大学
12、派理论新近发展中的一种你最感兴趣或最反感的理论进行评析。答:略。4.对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有何评价。答:略。3章答案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个人是如何通过个人与社会的相互作用既实现社会化,又实现个性化?答:个人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化同步进行、同时实现的。社会化目标的实现过程,也是个性形成或个性化的过程。个人随着身体的成熟和随之而来的各种社会角色的变化,其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也不断增加。(1)社会化的实现对于整个同辈群体而言,无论是学前儿童、各阶段的学生还是成人,社会对于一个特定群体有着相对一致的期望和对待,这样,在同一个特定群体中生活的人们,会有着系统化的共同社会生活。这种社会生活经历的共同性折射到
13、他们心理内部就是经验的共同。正因为如此,人们可以发展起社会要求的共同的、与社会期望一致的观念、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使社会的社会化目标得以实现。没有共同的社会生活、共同的经验,就谈不上社会化中共同性的形成。(2)个性化的实现从个体的角度说,每一个人不仅有与其他同辈相对一致的共同社会生活,还有着个人不同于其他任何人的独特的、难于被系统化的社会生活。每一个具体的社会化执行机构或执行者,除了按与社会、文化相适应的要求期望和对待作为被社会化者的个人之外,还按照自己独特的倾向与方式对待每一个不同的个人,从而导致每一个被社会化者与社会化执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都有其独特的一面。而且,个人在与社会环境发生相互作
14、用时,并不是一个简单、被动的客体,而是一个主动、具有能动性与选择性的主体。这种能动与选择使得人们的经验世界具有了与其他任何人不同的一面。这样,个人不仅会因为有与其他人相同或相类似的社会生活、相同的经历与相同的经验而被社会化,与此同时,他们还因为有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社会生活、独特经历和独特经验而产生个性化,使他们的观念、情感、思维和行为方式在内容和表现方式上都高度具有个人色彩。社会化与个性化过程是伴生的、相互影响的,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的两个方面。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个性化与社会化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延续与文化的传留,个性化使得个人可能具有超越现实而又改善现实的独特性与创
15、造性。你怎样理解当代青少年社会化的机制?答:青少年社会化是指学龄中期儿童在前期发展水平上,通过进一步的学习和社会生活经验的积累,形成青少年所特有,同时又为社会所接纳的心理T亍为模式的过程。青少年社会化的机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角色引导机制在中国,由于社会统Ti程度很高,社会对于某种社会角色,特别是社会责任相对单一的儿童与青少年的社会角色在全国范围内都有着高度一致的理解与期待。因此,身处特定社会位置、担负某种社会角色的人们,特别是进入正式社会化机构一各种学校,以接受社会化为主要任务的儿童与青少年,其社会生活有着高度的一致性。中国儿童与青少年,无论生活在哪一个具体的地区,也无论他们自身的
16、特点如何、家庭背景如何,他们有着一致性程度很高的社会化环境,并由此建立起高度一致的社会化经验。(2)社会比较机制儿童进入青春期之后,由于身体迅速成长、性发育趋于成熟及自我意识广度与深度的飞速发展,他们产生强烈的自我评价需要。只有在明确评价和确认自己的状况后,才能明确自己作为主体同别人及周围世界的关系,以及对所处环境中的他人及其他客体应当怎样行为。在许多情况下,社会比较是人们形成明确自我评价的唯一途径。(3)社会学习机制社会学习机制对于解释人们的社会化,特别是当代青少年的社会化有着主要价值。青少年由于自主生活领域不断扩展,他们的观察学习经验也在他们的社会化过程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当代青少年的
17、很多行为、观念与行为方式不是来自于系统的教育途径,而是来自于他们自己对于生活的观察,他们所认同、崇拜的对象,也往往是来自于他们特定的观察经验。(4)亚社会认同机制生长在不同城市的青少年在许多问题上的价值倾向和态度都是有所区别的,他们在许多方面也倾向于选择不同的价值标准进行自我评价。甚至,在同一个城市,不同居住区也在许多方面有着不同的文化模式。亚社会与大社会的不相一致,常常是人们,特别是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产生冲突的根源。当亚社会对青少年有着与大社会相冲突的要求或期望时,如果这种冲突被青少年意识,他们就会产生究竟是适应大社会还是认同亚社会的强大压力。一般而言,青少年还处于自我价值系统形成阶段,因而这
18、种压力常常难于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消除。试分析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利用自我概念功能的途径。答:自我概念是指个体对自身的生理自我特征、心理自我特征、社会自我特征以及关联自我特征的态度,它包括认知、情感与意志三种成分。(1)自我概念的功能伯恩斯系统论述了自我概念的心理作用,提出自我概念具有三种功能:保持内在一致性、决定个人对经验怎样解释以及决定人们的期望。彳耨内在T性。个人对自己的理解题内在T性的关键部分。个人需要按照保持自我着A致性的方式行动。通过维持内在一致性的机制,自我概念起着引导个人行为的作用。决定个人对经验的解释。经验对于个人具有的意义是由个人的自我概念决定的。获得相同经验的人们对于经验的解释可
19、能很不同。人们倾向于按照与自己的自我概念相一致的方式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决定人们的期望。人们对于事情发生的期待、对于胃境中其他人行为的解释以及自己在情境中的行为都高度决定于自我概念。由于自我概念引发与其性质相一致或自我瑚性的期望,并使人们倾向于运用可以导致期望实现的方式行为,因而自我概念具有预言自我实现的作用。(2)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利用自我概念功能的途径在实际教育工作中,教育者了解并利用自我概念的功能,促进受教育者积极自我概念的形成,对受教育者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利用自我概念功能的途径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在班级活动中促进学生自我概念的正强化。教师应注意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
20、长处,组织积极有效的班级互动,引导学生把优势表现出来,获得自信,强化积极的自评。同时积极有效的学生互动有助于使学生间的相互评价更客观、全面,从而提高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的一致性,这会促进学生自我概念的正强化。帮助学生积累成功经验,增强自我效能感。实践证明,个体在活动中经常获得成功,能有效地提高自我效能感,提高学生的自我评价,从而提高自我概念的积极程度。因此,在组织他们广泛参加各种活动的同时,教师要教育他们根据自身的条件,提出恰当的目标,保证自己经过努力能实现目标,在此基础上提出更大的目标。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充分发挥潜能。参加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形成积极自我概念的基本途径。人是在社会实践中
21、认识自己的,参加的实践活动越丰富、深入,人对自己的认识就越全面、深刻,越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因此,学校应组织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一方面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发挥潜能,发现自我存在的价值。另一方面,学生置身于社会现实中,可缩短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主观自我与客观自我的差距。帮助学生进行积极归因训练。“积极归因训练”有两层含义:一是“努力归因”,把成败归因于努力与否,这样会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当学习困难或成绩不佳时,学生一般不会因一时的失败而形成较低的自我概念。二是“现实归因,针对一些具体问题引导学生进行现实归因,帮助学生分析“努力”之外的其他因素,如智力、方法、教师等,这些因
22、素是否影响、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成绩,并尽力指出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以提高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形成恰当的自我概念。这种在“努力归因”时联系现实、在“现实归因”时强调努力的思想是主客观相统一的归因方法,是使学生形成恰当自我概念的有效途径。你怎样理解自我概念发展与社会化的关系?答:个体自我概念的发展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社会化的过程也需要以自我概念为中介。个体自我概念的发展与其社会化的过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共同存在于个体的发展中。(1)自我概念的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其发展一方面依赖于自身内部条件的限制,而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机体和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
23、在社会化过程中,个体通过他人的评价逐渐认识自己,自我概念得到不断的发展。他人不仅为个体提供言语期E言语行为的反应,而且还为个体提供一个能融入自我概念的角色范型。个体自我认知能力的发展是一个从彳瘫IJ高、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发展中难免出现自我评价与自我表现的不一致性和行为反应的无所适从。正是由于社会交往中人际间的交流,个体才能不断地校正、调节对自己的认识,使自我概念达到整合。(2)一切外部影响力量内化为个人的个性品质,都需要以自我概念为中介。只有那些经过人们自我价值系统审定之后自觉选择并被纳入自我概念结构,成为自我概念有机构成部分的信念与相关的行为,才可能真正转化为不需要外在强化力量支持的个性
24、品质。积极自我概念的培养,应当成为社会化的重要目标。你认为自我概念与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具有怎样的联系?答:就目前有关自我概念与中枢神经系统关系的研究来看,个人的自我概念与中枢神经系统可能具有密切联系,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当大脑右额叶的某个部分发生病变时,人的自我概念和性格可能发生巨大变化。美国加利福尼亚旧金山大学神经学家布鲁斯米勒在费城美国神经病学学院会议上报告,他和同事经研究发现,位于人类大脑右额叶前部的某个区域,可能是人的自我意识中枢。(2)米勒的研究表明,人体生物性紊乱能够破坏各种健全的自省和自我认知模式,人要保持自我意识,需要大脑右额叶正常发挥功能。虽然几个世纪以来,哲学家、作
25、家、科学家都在无休止地谈论、自我的概念,但直到最近人们才拥有可赖以研究“自我”的物理基础的技术。4章答案印象形成中的三种信息整合法则是什么?答:个体只有接收到大量有关他人的信息刺激之后,再对其进行处理,才能形成一种印象。整合信息的三种法则分别为:(1)平均法则平均法则(averageprincip1.e)是指在印象形成过程中,人们倾向于接受到信息后对其单独地加工,然后将它们平均起来从而形成一种总体的印象。例如现在有两个人,如果让某人在一个从-5到+5的量尺上对他们的品质进行评价,甲机智、学识渊博、沉着、自信,给他的打分分别是+4、+4、+2、+3。乙除具有上述品质外还有坦率、不讲究衣着两个特点
26、,对他的打分分别是+4、+4、+2、+3、+3、-2。那么,根据平均法则,甲的得分是(4+4+2+3)4=3.25,乙的得分是14+4+2+3+3+(-2)6=2.33,甲的得分比乙的得分多,因而此人对甲的印象更好些。(2)叠加法则叠加法则(additiveprincip1.e)认为人在形成印象时倾向于将各个独立的信息叠加在一起形成总的印象。根据这一原则,上述甲、乙两个人的总分分别为13分和14分,乙的总分更多,因而对乙的印象更好。可见,平均法则和叠加法则有时是相互矛盾的。一系列实验证明平均法则更正确。(3)加权平均法则信息的加权平均(weightedaveraging)是指人们倾向于将所有品
27、质平均起来形成印象,但他们给予那些他们认为最重要的品质以更多的权数。即人们根据平均法则去形成印象,但对极端品质予以加权。例如,当公司招聘高技术开发人员时,招聘者更注重应聘者的,智慧品质而不是看其是否“时尚,简述自我知觉理论的主要内容。答:略。参见课本社会知觉中的主要偏差有哪些?答:略。参见课本试述社会认知中的几种认知启发。答:略。参见课本如何理解内隐社会认知?内隐社会认知的研究方法有哪些?答:略。参见课本如何理解印象管理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你认为有哪些比较好的印象管理方法?答:(1)印象管理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印象管理是一种控制或管理信息,以影响他人对自身印象的有目标指向的行为,是影响他人如何看
28、待自己的手段。传统的观点认为印象管理是职业政治家、商人惯用的伎俩,并将其与假装、诈骗等同。最近研究表明,印象管理是社会交往的基本组成部分,印象管理本身并无好坏,在人际交往中,印象管理扮演着重要角色。良好的印象管理策略能够润滑人际关系,使人们的交街顺畅的进行。印象管理在人际交往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恰当的印象管理是人际交往的辅助手段。恰当的印象管理是个人适应性的量尺。恰当的印象管理为人们提供了社会表现的礼仪样式和规则。恰当的印象管理是保护面子的策略。恰当的印象管理是被期望的社会现象和文化。(2)EIO象管理方法略。参见课本5章答案试对相应推痂里论、三度理论、成败归因理论进行比较和评述。答:略。参见
29、课本归因过程中的主要偏差有哪些?答:略。参见课本试述归因训练的途径、方法和步骤。答:略。参见课本简述决策的主要理论。答:略。参见课本以你亲身的生活经历为例,说明决策树的建立过程。答:略。6章答案请举出一些事例,说明态度在我们生活中的作用。答:态度(attitude)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对一个人的心理与行为具有多方面的影响与作用。(1)态度影响社会性判断。人们对维护自身立场所持的态度会造成认知判断上的偏差。例如,在观看我们所在的大学和其他大学两校队足球赛时,总感觉其他大学球队犯规次数比裁判实际上指出的要多,这就是维护自己学校荣誉的立场和期望本
30、校球队获胜的积极态度造成认知判断上的偏差的例证。(2)态度影响耐力。当对所属群体的效忠态度被激起时,人会表现出巨大能量与挫折耐力。例如,历史上许多爱国者与革命者之所以能表现出惊人的毅力与不怕牺牲的精神,都是和他们具有崇高信念和对祖国、对人民的效忠态度分不开的。(3)态度影响学习效果。例如,许多学生了解了学习的意义,对学习活动怀有兴趣,于是对学习采取认真、积极的态度,最终会更好地理解与记忆学习材料。否则就会得到相反的结果。(4)态度影响工作效率。例如,人们对工作若感到比较满意,形成了积极的工作态度,则一般会提高工作效率。而对目前工作不满意的员工,由于其它动机(如为了维持生计、受人尊重或自我表现等
31、)的支配,往往也能提高工彳锁率。对工作的态度与生出率之间并无必然的相关;但如果整个群体都较了解工作的意义,对工作有积极的态度,比持有消极态度的群体会有更高的效率。试评态度形成的三种理论一学习论、诱因论和认知相符论。答:略。参见课本学过态度改变的模式与压力理论后,有什么新的启迪?答:略。你是否有过或见过劝说人改变态度的经验?成败如何?原因何在?如果今后要进行这项工作应怎样利用本章所述知识?答:略。你对测查态度的方法有什么新设想?答:略。7章答案你怎样理解沟通与社会化之间的关系?答:沟通一般是指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的形式。社会化通常是指个体在社会影响下,通过社
32、会知识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获得,形成一定社会所认可的心理一行为模式,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一个人进行社会化的过程,就是他和其他社会成员进行沟通以及不断学习的过程;而人也就是在不断的与他人和社会发生相互联系的过程中进行社会化的。因此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要理解沟通与社会化之间的关系,需掌握以下几点:(1)人作为一个沟通主体是进行社会化的内部条件之一。作为信息加工和能量转化系统的人类有机体必须与外部环境保持相互作用,必须接受外界的各种刺激,才能够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而人进行社会化的内部条件之一就是人作为一个沟通主体有其进行正常的交往的生理基础,是一个具有能动性的主体。(2)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桥梁
33、的语言是社会化得以实现的条件。人们日常社会生活中大部分沟通都是借助于语言来实现的。由于语言的存在,人类祖先的经验得以积累下来,并直接构成后人赖以社会化的最为重要的文化环境。而社会化的本质是社会经验的传递,而利用语言作为工具并不断进行的人与人、代际之间的沟通为这种传递提供了实现的条件。(3)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所提供的信息是具有社会性的信息。这种信息对于人来说比一般的物理性刺激更为重要。缺乏沟通经验的人往往缺乏安全感,与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能力较差,相应的社会化的过程就会受到障碍。为什么说人在实现沟通的同时也实现相互影响的过程?答:沟通是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过程,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协调操作的动
34、态过程。在双方都创造意义时,人际互动才可能实现。单方面传递信息与其说是沟通,不如说是传播或信息传递。有效沟通需要沟通双方的合作互动。之所以说人在实现沟通的同时也实现相互影响的过程,主要是因为:(1)在人际沟通中,沟通双方都有各自的动机、目的和立场,都设想和判定自己发出的信息会得到什么样的回答。因此,沟通的双方都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在沟通过程中发生的不是简单的信息运动,而是信息的积极交流和理解。(2)人际沟通借助言语和非言语两类符号,这两类符号往往被同时使用。二者可能一致,也可能矛盾。(3)人际沟通是一种动态系统,沟通的双方都处于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刺激与反应互为因果,如乙的言语是对甲的言语的反应
35、,同时也是对甲的刺激。(4)在人际沟通中,沟通的双方应有统一的或近似的编码系统和译码系统。这不仅指双方应有相同的词汇和语法体系,而且要对语义有相同的理解。语义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沟通情境和社会背景。沟通场合以及沟通者的社会、政治、宗教、职业和地位等的差异都会对语义的理解产生影响。沟通障碍与沟通过程的七个要素可能发生怎样的联系?答:(1)沟通障碍沟通障碍是在沟通过程中出现的影响沟通顺利进行的问题的总称,是沟通过程的要素之一。沟通障碍有可能出现在沟通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中,如:信息源的信息不充分或不明确、信息没有被有效或正确地转换成可以沟通的信号、误用沟通方式、信息接受者误解信息、沟通者之间缺乏共同的
36、经验,没有相同的背景等。(2)沟通过程的七个要素沟通一般指人与人之间动态的信息交流过程,它是人与人之间发生相互联系的最主要的形式。一般来讲,一个完整的沟通过程是由七个要素组成的,包括信息源、信息、通道、信息接受人、反馈、障碍和背景。这七个要素是有一定方向并且彼此作用的一个整体。(3)二者可能发生的联系人类的沟通经常发生障碍,沟通过程的任何一个要素都可能对沟通形成障碍。信息源的信息不充分或不明确。如得相思病而成日坐立不安的人会认为自己是病了而不是爱上了某一yIs*人。信息没有被俄或正确地车封奂成可以沟通的信号。如爱的感受没有被转换成让被爱者可以理解的语词表达。误用沟通方式。如以不适当的讨好来表达
37、爱慕。信息接受者误解信息。如将爱慕者表达的关洞口帮助解释成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得到自己帮助。沟通者之间缺乏共同的经验,彼此也难以建立沟通。足够的共同经验,是沟通得以实现的必要前提。沟通过程的倾向性与方式与沟通者的人际交往风格会有怎样的联系?答:人际交往风格指人与人交往的倾向性行为方式和态度。沟通过程的倾向性与方式因人而异,可将其分为自我克制型、自我保护型、自我暴露型、自我交易型、自我实现型五种类型。它们与沟通者的人际交往风格呈现出对应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以下方面:(1)自我克制型。他们常常孤立于别人之外、属于孤僻离群的人。持此种类型的沟通者的人际交往风格为:对待别人或接受别人的开放性偏低,反馈倾向
38、也偏低。(2)自我保护型。他们喜欢探究别人,评论别人。但是,他们进行反馈是用以防止自我暴露及遭致别人评论的防范措施。持此种类型的沟通者的人际交往风格为:给别人以反馈方面偏高,但是对待别人和接受别人方面的开放性偏低。(3)自我暴露型。他们通过不断要求别人对他们的行为做出反应来迫使别人注意自己。而且,对于接收的反馈几乎没有实际想法。持此种类型的沟通者的人际交往风格为:在给予反馈方面偏低,而在对待别人及接受别人的开放性方面很高。(4)自我交易型。他们常常愿意给予反馈,而且当与之打交道的其他人持同样态度时是开放的,常把自己当作一个交易点或协商点。持此种类型的沟通者的人际交往风格为:给予反馈方面及对待别
39、人和接受别人的开放性方面都属中等。(5)自我实现型。他们能自发地提供有关自己的适量信息,寻求反馈,以建设性的和非防御性的态度提供反馈。持此种类型的沟通者的人际交往风格为:在给予反馈及在对待别人和接受别人的开放性方面都偏高。你如何理解人际吸引与拒绝倾向和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之间的联系?答: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接纳和喜欢即为人际吸引,反之,则为人际拒绝。价值取向是指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在社会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处于主导、支配地位,昭示并体现了价值体系的基本方向,统帅和引领其他各种社会思潮。人
40、际吸引与拒绝倾向和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1)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会对人们的人际吸引与拒绝取向起到指引和制约作用。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昭示并体现着人们的人际吸引与拒绝取向,重义轻利温良恭俭让等正确价值取向会有利于发展人们的人际吸引和人际拒绝。在人际交往中缺乏正确的价值判断,会对人们的人际吸引和人际拒绝起到负面影响作用。(2)人们的人际吸引与拒绝取向对一个社会的主导价值取向产生影响作用。在具体社会实践和不同的客观条件基础上形成的人际吸引和拒绝取向反过来会影响一定社会主导价值取向的内容和地位。8章答案你怎样理解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深度之间的联系?赢得别人需要哪些基本条件?答:
41、(1)自我暴露与人际关系深度之间的联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在人们的自我暴露逐渐增加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随着人们对一个人的接纳性和信任感越来越高,人们也会越来越多地暴露自我,同时人们也要求别人越来越多地暴露他们自己。人们对于陌生人,对熟人和亲密朋友,在自我暴露的广度和深度上是明显不同。对于陌生的人,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都极为有限,交流只涉及非亲密性的话题。对于熟悉的人,自我暴露的深度和广度会增加,但只在小范围内涉及亲密话题。而对于亲密朋友,交流最为广泛充分,所涉及的亲密话题和非亲密话题都很广泛。但是对于任何人,无论关系多么亲密,人们都有不愿意暴露的领域。(2)赢得别人需要的基本条件要想赢得别人需要
42、,首先自己须给予别人需要。在人际交往中,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必须首先遵循交互原则。对于同自己发生交往的人,应首担黝、肯定、却、喜爱他们,保持在人际关系的主动地位。否则,在人际交往中会感到困难重重,甚至被别人拒绝。“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人际关系的交互原则强调人际交往行为倾向的相互对应。在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多的时候不仅需要倾向的相互一致,而且还需要保持交换的对等。与人交往的过程中,为了赢得别人需要,需要自己付出。情感理想主义者期待不变的、无条件的爱,你怎样理解这种人际交往取向?答:情感理想助于者期待不变的、无条件的爱,这种人际交往
43、取向违背了人际交往基本的交互原则和功力原则,同时也违背了客观事物动静之间的辩证关系。(1)根据人际交往的交互原则,对于同自己交往的人,应首先接纳、肯定、支持、喜爱他们,不然,在人际关系上会困难重重,甚至被别人拒绝。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相互的,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有其心理学依据的。(2)根据人际交往的功利原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本质上是一个社会交换过程。虽然这种交换与市场上在买卖关系中发生的交换不完全一样,它不仅有物质品的交换,同时还包括非物质品,如情感、信息、服务等各方面的交换,但是,发生在人际交往当中的交换与发生在市场上的妇奂所遵循的原则都是一样的,也就
44、是人们都希望交换对于自己来说是值得的,希望在交换过程中得大于或至少等于失,不值得的交换是没有理由去实施的,不值得的交互关系也没有理由去维持,不然就无法保持自己心理的平衡。所以,人们的一切交往行动及一切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持,都是人们根据一定的价值观进行蝌的结果。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是值得的,或得大于失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建立和保持;而对于那些对自己来说不值得,或失要大于得的人际关系,人们就倾向于逃避、疏远或终止。情感理想主义者强调无条件的爱,由于只是单方面的付出,违反了人际交往的基本原则,不可能维持很长时间。(3)情感理想助于者期待不变的爱,世界万物都遵循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的辩证关系。人际之间
45、的关系也同样遵循客观事物的规律,人们不可能有完全不变的爱,只是变化的程度不同而已。因此,情感理想助于者期待不变的、无条件的爱,从人际交往的原则角度来看,这是不现实的。沟通技能的改变怎样才能与人际关系的改善联系到一起?答:一个人与他人沟通、关系的状况,是人在生活中涉及品质的主要方面。生活的丰富,事业的成功,与别人稳定情感关系的建立和维持,都离不开沟通。沟通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沟通技能的改变能够改善人际关系。其中沟通技能包括沟通能力的提高和正确的使用身体语言。(1)沟通能力的自我提高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使沟通状况得以改善的最有效的步骤和途径是:首先,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每一个人可以
46、根据自己独特的生活范围和交往对象来评价自己的沟通状况。这种自我评价一般可分为三步。第一步,开列一个自己沟通情境和沟通对象的清单;第二步,评价自己沟通的状况;第三步,评价自己的沟通方式。沟通状况直接决定了沟通的方式。其次,提高沟通的准确性。准确是沟通成功的前提。首先需要提高自己准确表述事物的能力。在沟通的准确性方面,沟通者需要遵循一个原则,即站在信息接受者的角度来提供信息,提供信息的目的是为了被理解。再次,保持对别人的各种反馈信息足够的敏感,并及时调整自己的信息和符号选择,也是提高沟通准确性的不可或缺的途径。及时接收和准确理解反馈,是准确沟通的一个重要环节。(2)正确使用身体语言正确使用身体语言
47、需要经过三个步骤:第一个步骤是自我检查自己的各种身体语言信号与整体的身体语言状况;第二个步骤是对自己的各种身体语言行为和整体模型进行自我体验,并进行自我检验以及必要的修正;第三个步骤是在实际沟通过程中自然地运用各种身体语言行为和整体模型,并检验其有效性,即考察别人理解与自我定义的一致性。社交测量法为何可以在测量个人人际关系状况的同时,也可以测量一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并对群体凝聚力、士气、小群体分化做出科学推论?答:社交测量法是从团体的角度,定量地揭示整个团体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各成员在该团体内人际关系状况的一种方法。(1)社交测量法可以测量个人人际关系的状况社交测量法认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选择
48、,反映着他们之间心理上的联系,肯定的选择意味着接纳,否定的选择意味着排斥。根据测量的结果就可以发现,哪些人被别人接纳的多,哪些人却被别仲E斥的多,因而可以了解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2)社交测量法可以测量一个群体的人际关系状况通过对一个群体施测,可以得到群体内人与人之间在不同方面进行选择的情况,被选择总分代表一个人被群体所接纳水平,选择总分代表选择者个人接纳其他群体成员的水平。从而可以了解群体中哪些群体之间联系多。(3)社交测量法可以对群体凝聚力、士气、小群体分化做出科学推论根据测量结果绘制靶形图和阶梯图,通过对图形的分析,可以知道群体内是否有人具备领导该群体的条件,群体内人际关系状况是否良好,群体是否保持着良好的凝聚性或对其团体成员的吸引力,是否保持着良好的整体结构等。图形法既可以表明群体中每一个人的人际关系状况,也可以明确呈现被测量群体的结构状况,领袖的产生及小群体的分化。因此,通过对群体结构的了解,可以对该群体的凝聚力、士气、小群体分化等做出科学推论。9章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