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介绍五台山的导游词.doc

上传人:仙人指路1688 文档编号:482185 上传时间:2021-01-30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8.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介绍五台山的导游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关于介绍五台山的导游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关于介绍五台山的导游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关于介绍五台山的导游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关于介绍五台山的导游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关于介绍五台山的导游词.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介绍五台山的导游词.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关于介绍五台山的导游词 山西五台山导游词1五台山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境内,总面积2837平方公里,风景核心区位于五台县北部台怀镇内面积379平方公里,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最值得推荐景点首位,国家地质博物馆,国家级森林公园,国家十大避暑胜地之首,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世界五大佛教圣地,20XX年6月26日在西班牙塞维利亚第三十三届世界遗产大会列为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38处世界遗产。天赐神地:五台山位于太行山中段与河北省毗邻,五台山早在太古代时为大海由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相互挤压等一系列造山运动形成大山,后在7000万年前的冰川活动中进退移动形成层峦叠嶂山岳交错山体以

2、结晶岩构成,其中五座山峰高大且平缓形如土台故称为五台山,五座山山峰分别名为:北台叶斗峰海拔3061米是华北地区最高山峰号为华北屋脊,每年都以0.3公分增长。东台望海峰海拔2795形如大象这里可以观看到云海和日出。西台挂月峰海拔2773米形如孔雀松涛林密,月挂西峰。中台翠岩峰海拔2894米形如雄狮,台顶上保留了大量的地质变化时留下的碎石杂生青苔故名。中台位于五台正中在明以前世人认为此峰为五台最高后徐霞客游历五峰留下遗篇立于中颠难绝北顶。南台锦绣峰海拔2458米远离四峰一枝独秀形如卧马满山花海故名。五峰环抱外有滹沱流过山环水抱东北中西毗连南台的独峰,形成背有靠山后有挡山,五顶上建有五座寺庙,东台望

3、海峰望海寺建于元代供奉聪明文殊,北台叶斗峰灵应寺建于宋代供奉无垢文殊,中台翠岩峰演教寺相传这里是文殊讲法之地故名,建于唐代供奉儒童文殊,此庙是五顶中唯一的汉传密宗寺院,西台挂月峰法雷寺建于唐代供奉狮子吼文殊寺院正中有文殊洗钹池四季圣水不绝。南台锦绣峰普济寺建于宋代供奉智慧文殊。五顶建五寺代表着文殊菩萨的五种智慧,大圆镜平等性法界体妙观察成所做,与文殊五字心陀罗尼阿罗波者那相对。山西五台山导游词2文殊信仰:五台山能成为文殊信仰的中心可谓是天时地利人和,在东汉年间明帝刘庄夜梦金人派人赴西域求法在大月氏遇到四果圣人摩腾和竺法兰,二人带来了佛经与佛像,并将处理国家外交事务的鸿胪卿改为寺院取名白马寺,二

4、人翻译了汉地第一部经书四十二章经,云游全国来到五台见到五峰环抱中央有阿育王所置五金七宝佛舍利塔山形与佛主讲法之地相识建议明帝修建寺庙,明帝于永平十一年AD68下诏依山围塔建寺名为大孚灵鹫寺,这是中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座寺庙,即现在五台山显通寺。在佛经大方广佛华严经第二十九品菩萨住处记到东北方有国名为震旦,国内有山号为清凉,文殊师利法王子云游住处,常在此山为五百眷属讲经说法。五台山以岁积坚冰,夏仍飞雪,曾无炎暑故又名清凉。中国的佛教徒以五台山对应佛经中的五顶山清凉山建起文殊道场。在文殊师利涅盘经中记载到文殊菩萨是古印度舍卫国梵得婆罗门教贵族的儿子,经神人指点出家求法,皈依于释迦文佛门下,在佛涅盘后

5、四百五十年于大雪山为五百信徒演讲十二部经因其辩才第一故人称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后唐代宗李豫在平定完安史之乱后在五台山修建金阁寺并将文殊菩萨钦定为首席上首菩萨。文殊在诸多佛经中站具主导地位。特别是他亦佛亦菩萨的身份,七佛之师万佛之母!特别是文殊发愿教导所有众生追求佛性,并教导他们修行,达到无上正等正觉。所以文殊被看做是佛道中的父母,在大成本心地观经称其三世觉母妙吉祥。十二圆觉经记载文殊菩萨是十地菩萨。详见殊像寺导游词山西五台山导游词3五台山佛教开始兴盛的过程,也就是华严经传入和文殊信仰开始发端的过程。至迟在魏孝文帝时,五台山已经发展成了文殊道场和北朝研习华严经的圣地。学习华严经的人们纷纷至五台山礼

6、谒文殊,举行法会,著书释论,出现了灵辩及其弟子道昶、灵源、昙现等一大批华严学者。此外,五台山也出现了其他论师,如弘律的法聪、弘净土的昙鸾等。北齐是五台山佛教的第一个兴盛时期。古清凉传载,北齐文宣帝高洋曾“割八州之税,以供(五台)山众衣药之资”,五台山寺院发展到200余所,现在五台山可考的北齐寺院还有近40所。北齐武成帝于河清三年(564)“诏慧藏法师讲六十华严经。次年,改五峰山为五台山,使六十华严经成为五台山的开山圣典,使五台山的华严学派得到更大发展。其时,在五台山盛传的还有涅盘学、禅学、律学、净土学等。之后的“周武灭法”之难,五台山佛教遭到废毁。中国的四大佛地大体是在唐代确立,唐代五台山因“

7、文殊信仰”的繁盛,寺院多达360多处,在相对宽泛的社会下佛教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名家高僧借鉴了过去经验与教训和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出现的中国人对佛教义理的独特理解的六家七宗,大量的经书问世特别是高僧出访西域寻法。枝末分裂的八宗华严、天台、三论、净土、密、律、慈恩的出现标志着佛教完成了中国本土化使佛教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都高僧比如华严四祖澄观国师在五台山显通寺驻锡十载翻译了大方广佛华严经疏八十华严的翻译系统的阐述了佛理也吸收中华的优良精华,特别是他写的经疏明确山西五台即为文殊道场,在现在五台山的每座寺院中都供奉特别是显通寺七处九会殿内供有五百罗汉在明十三层多宝佛塔对面灵窗上就供

8、奉华严澄观国师塑像在这一时期唐文成 公主和尼泊尔的尺尊公主入藏,印度的原始宗教婆罗门再度兴起大批佛学大师翻过 喜马拉雅来到西藏地区与藏地崇信的苯教相互竞争融合,特别是莲花生大师带领着25弟子入藏改变了当时的佛苯不合使得许多藏民归信佛教,并确定了修行密宗不休禅的思想,莲花生大师也就是藏传佛教的创始人在今五台菩萨顶文殊殿左侧的大殿就供奉着莲花生大师藏传佛可以分为前、后弘期。山西五台山导游词4后弘时期藏传佛教在阿底峡、八思巴、宗喀巴等人推进下形成了五大支派宁玛派、噶当派、萨迦派、噶举派、格鲁派格鲁派的活佛大家都耳熟能详在带团中讲到菩萨顶大家都会介绍到“师徒三尊”会介绍姓氏在这里更正下一世达lai不是

9、贾操杰而是宗喀巴的小弟子根敦朱巴班禅是克珠杰,五派自成体系,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活佛转世。这样以一个民族命名的藏传佛教的产生就形成的佛教的三大支派。唐宋以后,文殊信仰进一步发展。元朝建国,以五台山文殊道场为内地喇嘛教的总禅林。元朝皇帝将五台山的一些汉传寺庙改为黄教寺院下令八思巴在五台山弘法,这样五台山成为了汉藏并存显密双修的佛教名山。五台山文殊信仰达到高峰,上至皇帝大臣、文人学士、大德高僧,下至香客居士、善男信女、黎民百姓,文殊信仰成为最基本的信仰之一,牢固地占领了人们的意识形态领域。五台山佛教圣地已经深入人心,朝山拜佛,求得文殊保佑庇护,成为人们希冀实现的宏愿。经过元末的常年征战到了明代五台山

10、佛教再兴高潮。出身于僧侣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刚一即位就实行了保护佛教,兴隆佛教,尤尊汉藏佛教圣地五台山的政策。他先后诏见了五台山高僧璧峰、具生吉祥,分别颁赐紫衣 、金钵、度牒、御制诗等,命随方演教。明成祖派人迎请西藏名僧哈里嘛入京,敕封大宝法王,令统领天下释教,遣使送五台山显通寺安置,又敕修佛舍利塔及显通寺,还于寺中塑哈里麻肖像。黄教祖师宗喀巴弟子释迦也失到五台山巡礼弘法,入京后受到成祖盛情接待,封大国师,赐金印、宝诰、经像、金银器等物。释迦也失又去五台山之后,成祖又几次致书慰问。英宗敕造大藏经送五台山普恩寺、五台顶供养,又敕谕护持显通寺。宪宗遣人送一丈六尺镀金文殊像一尊、画幅百轴、香金五千

11、两、布帛千匹、念珠万串于五台山文殊寺,并制书盛赞圣地,敕修文殊寺。武宗敕建了铜瓦殿,赐额广宗寺,又敕梵僧于中台顶建寺,铸铁为瓦,赐额演教,敕旨护持。万历年间,五台山佛教更加兴盛。明神宗重修大白塔,为母祈福;敕造大藏经送五台山2藏现存于显通寺的水陆法会殿共3120本是现在国内保存下来最完整的大藏经;遣使于五顶和狮子窝设弘福万寿报国佑民吉祥大斋;又先后几次送大藏经6藏,于狮子窝与五台顶安置,修建狮子窝万佛塔及五顶寺院,并在五台山设水陆法会,供养全山僧众。其母李太后出钱于五台山修建寺院。其时五台山寺院剧增,全山达104多座,僧侣众多,佛事兴盛。宗派以禅宗和藏传佛教为盛,而华严、律宗、净土诸宗皆有。山

12、西五台山导游词5清朝建立以后,康雍乾嘉四帝,无论其本人信佛与否,都相续不断地奉行着尊崇佛教政策。到康、雍、乾朝,尊崇佛教,尤尊藏传佛教,已经成为一项基本国策。而五台山是中国佛教名山中唯一的清黄庙并存的汉藏佛教圣地,且离京城较近,于是清朝诸帝便特别重视扶持五台山佛教。从顺治皇帝起,即重视利用黄教来加强蒙古地区与朝廷的联系,借以融洽民族关系。顺治皇帝曾两次派数十名喇嘛到五台山,作护国佑民道场;命阿王老藏住持五台山真容院,督理番汉僧众。康熙皇帝从康熙二十二年(1684)以后,先后五次朝台,遍礼台顶,朝拜各庙,赐题碑文匾额,还亲封菩萨顶大喇嘛丹巴扎萨克为清修禅师,赐提督印和斩杀剑,命山西全省按时进贡钱

13、粮。常住镇海寺的章嘉呼图克图则受命统辖蒙古和青海的佛教事务。乾隆皇帝继位后,效法其祖,曾六次朝台,广题诗文匾额,屡拨巨款,重修寺院。嘉庆皇帝继位后,也到五台山朝拜一次。清朝统治者注重鼓励蒙藏佛教徒朝拜五台山,融洽民族关系,五台山喇嘛教权倾一时。康熙四十四年(1705),敕令五台山菩萨顶等10寺改为喇嘛庙,实行从藏传佛教堪布中给五台山委任大喇嘛的制度,还让统辖内蒙、青海佛教事务的大活佛章嘉呼图克图住在镇海寺。乾隆皇帝还命在白水池建寺一所,归三世章嘉活佛私有,赐名永乐院。在清代,蒙藏佛教徒对五台山非常崇拜,内外蒙进香者,每年四月至十月络绎不绝,遂使五台山的藏传佛教达到鼎盛时期。至嘉庆时,五台山有规

14、模宏大的黄庙26所,喇嘛千余人,其中菩萨顶一寺就有喇嘛561人。至清末,五台山有青庙78所,僧侣在千人以上。清代汉传佛教宗派继承了明末余绪,以禅宗为主,禅宗中以临济宗居首。清末至中华民国初期,五台山佛教仍保持一定的规模。据1936年统计,五台山有寺院130所,僧尼2200人,其中喇嘛800余人。民国年间,一些寺院僧人曾募捐扩建了南山寺、普化寺、龙泉寺、慈福寺、尊胜寺等。特别是由于民国政府对七世章嘉活佛大加重用,任命为国民政府委员、国大代表和蒙旗宣化使,五台山藏传佛教又兴盛一时。五台山悠久的历史和旖旎的自然风光独特的地形构造加之古代建筑和文物的保存,特别是它的魂-文殊信仰对世人对全山的影响。世界遗产当之无愧!关于介绍五台山的导游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他范文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