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20吨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825866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361.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产20吨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产20吨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产20吨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产20吨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产20吨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产20吨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产20吨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实施方案.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安徽省2012年度农业综合开发池州市石台县年产20吨生态茶产业化建设项目实施方案项目实施单位:石台县郑村茶叶专业合作社项目建设地点:安徽省石台县小河镇郑村申报单位(盖章):石台县郑村茶叶专业合作社编制时间:二一二年三月目 录一、项 目 概 要3(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3(二)项目建设地点4(三)主要建设内容4(四)项目预期4二、项目建设方案及投资概算5(一)项目建设方案5(二)项目建设方案投资概算7三、资金筹措方案9(一)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9(二)项目单位“先建后补”资金筹措方案9四、项目进度安排9五、组织管理10(一)机构设置10(二)项目实施管理10(三)项目竣工后的管理措施11六、项目效

2、益分析12(一)社会及生态效益12(二)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12(三)带动农户增收和基地规模的效应13七、附表及附图15安徽省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财政补助项目实施方案一、项 目 概 要(一)项目单位基本情况郑村茶叶专业合作社位于石台县小河镇,郑村村是由原郑桂村、胜利村合并成立,农业整体资源以林茶为主,全村现有410户、1478人,土地面积2010.36亩,现有茶园2000余亩,板栗4500亩,毛竹1100亩,2010年农民人均收入3000元。2004年,由本村张小红作为发起人,按照自愿、民主、平等、互利的原则成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综合服务、民主管理的郑村茶叶专业合作社,吸收本村社员153户,

3、社员出资总额65300元,选举产生了理事会,监事会,制定了合作社章程社员代表大会制度理事会工作制度社员管理联系制度资产财务管理制度盈余分配制度项目投资管理制度社务公开制度学习培训制度档案管理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并于2008年6月进行了工商登记注册。合作社办公地点位于安徽石台县小河镇郑村村,现有加工场所800平方米,合作社从事经营活动至今,产权明晰,运行机制合理,章程规范,管理制度完善,财务独立核算,多次获得县市级表彰,合作社主导产品牯牛降野茶、佛茶、石台毛峰等多次获得石台茶叶节名优茶评比优质奖。合作社法人代表张小红, 2004年石台县委授予全县“双培双带”先锋称号,2006年石台县委授予全县

4、“双培双带双带”先锋称号,2006年池州市全民创业先进个人,2007年池州市农民致富创业带头人称号。(二)项目建设地点安徽省池州市石台县小河镇郑村村。(三)主要建设内容1、新品种新技术引进与推广,2、生态茶园示范基地建设,3、标准化厂房建设。投资情况:本项目总投资为70万元,中央财政资金25万元,地方财政10万元,其中省级财政8万元,市级财政0.4万元,县级财政1.6万元,合作社自筹资金35万元。(四)项目预期利用本地优势茶叶资源和生态环境为依托,加强技术培训和推广工作,通过推广茶叶种植技术,开发优质茶资源、生产生态茶产品,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健全农村服务网络体系,使农产品信息更加通畅,培育产业

5、化经纪人,壮大农民合作组织,促进郑村茶叶专业合作社的发展,生产高附加值的系列生态茶产品。通过项目建设,合作社达年新增茶叶生产能力20吨,新增产值310万元,可实现销售收入290万元,利税新增60.25万元,直接带动项目区400农户增收100万元,与非项目区对比,项目区茶农人均年增收1200元,辐射带动项目区周边的小河、丁香等乡镇产茶村,以及邻近的东至等地近2000余户茶农、年增收200万元以上。二、项目建设方案及投资概算(一)项目建设方案1、生产性土建工程新建标准化厂房350平方米:在合作社生产加工车间附近,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处新建一座二层框架结构标准化厂房350平方米(具体规划布局详见工程设

6、计图)。新建茶园机耕路1500米:村里畈80亩无性系茶园机耕路长200米,宽2.5米,砂砾石路面;上下村50亩中低产茶园处路长150米,宽2.5米,水泥路面100米,砂砾石路面50米;大麦坑片500亩重点示范技术基地内机耕路长1150米,宽3米,砂砾石路面;新建排水渠道1000米:在村里畈80亩无性系茶园新建排水渠道长1000米,宽0.6米,深0.4米,砖砌抹面。 2、其它建设工程2.1、科技措施2.1.1新技术培训 培训形式:分室内培训和现场指导相结合,室内培训集中在产前进行,场指导是生产期间进行,培训授课由技术支持单位县农委茶叶专家主讲,并结合讲授印发技术资料供社员平时学习,计划培训4次,

7、160人次。培训内容包括:生态高效标准茶园建设、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茶园配方施肥、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等。2.2.2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80亩根据我县的土壤、气候和茶农种植习惯,引进无性系茶叶新品种-舒茶早,在郑村村里畈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种植示范基地80亩。购置符合国家标准GB11767-89(苗高不低于20cm,茎粗不小于1.8cm,不携带危险性病虫)的舒茶早种苗360000株。种植规格:行距为1.5米、小行距0.33米、株距0.33米的双行双株种植方式,每亩用苗量约4500株。2.2.3改造中低产茶园50亩在上下村50亩低产茶园进行改造,实施改树、改土等措施,提高单位面积效益。一是改树:在离地

8、1520厘米处将上部茶树全部台刈,时期在5月中旬至7月中旬进行,在其中选留壮枝34个。通过重修剪在离地4550厘米处剪去上部枝条,经适度疏枝蓄养和提高剪位1015厘米修剪一次后投入采摘。对茶树具有一定幅面、茶蓬内徒长枝、鸡爪枝多且蓬面参差不齐深修剪。二是改土:以树冠外沿直下处为中心,开槽50厘米填施有机肥和行间铺草,并应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行土壤改良。三是加强茶园病虫害防治。2.2.4建立茶园重点示范技术基地500亩:在大麦坑500茶园应用重点示范技术。一是农业措施:应用茶园改树(轻修剪)、改土(行间铺草、配方施肥 )、改采管制度(推广机采红茶)。二是生物措施:推广生物农药如BT等防治茶尺蠖、

9、茶毛虫,保护利用好自然天敌,如瓢虫、寄生蜂等。三是物理措施:购置太阳能杀虫灯,诱杀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等茶叶害虫,利用茶毛虫、茶尺蠖低龄幼虫群集性,及时人工扑杀幼虫。2.2前期工作费用本项目建设前期工作经费按规定计划安排1万元。(二)项目建设方案投资预算生产性土建工程投资概算39万元,其中标准化厂房18万元,茶园机耕路13万元、渠道8万元;其它建设工程(包括新技术培训、无性系良种引进及推广、中低产茶园改造、重点示范技术基地)投资概算30万元;前期工作经费1万元。项目总投资70万元。项目建设方案投资预算表序号项目建设内容单位数量单价(元)投资总额(万元)合计财政资金自筹资金合计70.00 35

10、.00 35.00 一土建工程39.00 24.00 15.00 (一)标准化厂房m2350514.00 18.00 18(二)茶园机耕路13.00 6.00 7.00 1村里畈80亩无性系茶园1.40 1.40 路基开挖及平整m20035.00 0.70 0.70 砂砾石m315050.00 0.70 0.70 2上下村中低产茶园2.30 1.00 1.30 路基开挖及平整m15035.00 0.50 0.50 砂砾石m311350.00 0.55 0.55 C20砼m330415.00 1.25 10.25 3大麦坑片茶园9.3 5.0 4.30 路基开挖及平整m115035.00 4.0

11、 4.00 砂砾石m3103551.00 5.3 50.30 (三)村里畈80亩无性系茶园排水渠8.00 8.00 土方开挖m366011.00 0.720.72 C20砼底板m3110320.00 3.523.52 浆砌砖m396325.00 3.123.12 抹面m28008.00 0.640.64 二科技推广工程30.00 10.00 20.00 (一)新技术培训3.00 3.00 培训资料费份96025.00 2.402.40 讲师工资课时152400.360.36交通费、招待费次4600.00 0.24 0.24(二)新建无性系茶园80亩19.00 7.00 12.00 栽植畦深翻平

12、整亩80300.002.402.40基肥购置及深施亩80385.003.083.08茶苗购置株3600000.25 9.007.002.00茶苗栽植亩80135.001.081.08茶园田间管理(修剪、铺草遮荫、除草、追肥、病虫害防治等)亩80430.003.443.44(三)改造中低产茶园50亩3.00 3.00 茶树深修剪 亩50100.000.50 0.50 深埋有机肥亩50150.000.75 0.75 行间铺草亩5060.000.30 0.30 测土配方施肥亩50260.001.30 1.30 病虫害防治亩5030.000.15 0.15 (四)重点示范技术基地500亩5.00 5.

13、00 1农业措施亩5003.00 3.00 2生物措施亩5001.00 1.00 3物理措施亩5001.00 1.00 三前期工作费1.00 1.00 3、财政资金使用具体方案:3.1生产设施建设投资24万元,包括新建标准化厂房18万元,茶园简易道路建设工程6万元。3.2科技投资10万元。包括技术引进培训、示范与推广,茶园有害生物治理、中低产茶园改造、无性系良种引进及推广等。3.3项目前期工作费等1万元;以上财政资金共计35万元。三、资金筹措方案(一)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本项目总投资70万元,财政资金35万元,其中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财政补贴资金25万元,省级配套资金8万元,市级配套资金0.4

14、万元,县级配套资金1.6万元,合作社自筹资金35万元。(二)项目单位“先建后补”资金筹措方案本项目建设(财政资金)“先建后补”资金35万元,由合作社从2010年度未分配利润中先行垫付15万元(2010年度未分配利润50万元,除去合作社自筹资金35万元后还剩15万元),再从合作社2011年度应分配利润中垫付20万元用于项目建设资金,待项目验收合格,申报的“先建后补”资金到位后,合作社再进行利润分配。四、项目进度安排2011年10月前完成项目论证2012年3月前完成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图设计及相关工程施工准备工作,10月完成新建无性系良种茶园80亩的栽植工作。2012年2月9月,完成160人次实用技

15、术和技能培训。2012年3月-9月完成土建工程(标准化厂房建设、茶园简易机耕路、排水渠道建设工程)。2012年4月9月完成改造中低产茶园50亩,茶园重点示范技术基地500亩。2012年10月完成项目决算审计和验收。五、组织管理(一)机构设置为了充分发挥项目投资效益,降低运行费用,成立以合作社法人代表张小红为组长的项目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组织研究制定项目具体实施方案;协调有关单位在项目实施中的关系,解决突出矛盾和关键问题;审查项目工程的招投标方案;听取并审议项目资金的使用与拨付计划,对资金运作进行全程审计;检查项目实施的质量和进度。组 长:张小红副组长:郑顺启 张晓怀成 员:陈文彬 刘杏兰 彭美云

16、 郑达文项目实施小组:张小红 郑达文项目监督小组:郑顺启 张晓怀项目资料收集小组:陈文彬 刘杏兰财务管理小组:陈文彬 彭美云(二)项目实施管理1、工程管理:按国家有关规定,认真执行“四制”落实,实行项目法人负责制、招投标制及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严把质量关。实施的基建工程将按照现行技术规范要求及生态茶园规模进行设计,聘请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监督施工,在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的前提下实现最佳工程投资。2、财务管理:按照国家项目资金管理规定,在当地农村商业银行开立帐户,实行专户储存,专账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按项目进度安排使用,严禁对项目建设资金以任何形式截留挤占挪用。在县级资金专户实行报账制。项目实施单

17、位根据投资计划和工程进度,申请预拨资金,并按已完成工作量填写报账申请表,经项目单位法人代表和工程人员签字后,再由项目第一责任人审查,连同所有财务原始凭证,经财务负责人审核和法人代表审批后在资金专户报销。实行项目资金的竣工审计制度,待项目实施结束后,由项目主管部门会同审计部门,对项目资金使用情况进行审计。(三)项目竣工后的管理措施1、生产管理:项目单位按现代企业的要求进行,及时把握同内外市场行情,积极引进先进加工生产技术并加以创新应用加强标准化和产品质量安全,严格全程监控,切实落实质量安全监管责任,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合作社负责组织生产与基地长远建设,制订原料生产与加工的管理制度及方案;加强

18、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从原料收购开始把关,规范农户采收,定级收购。按照茶叶加工技术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制定生产管理制度、操作规程、岗位责任等,做到有章可循、责利挂钩、保证质量。生产、加工的主要管理措施是计划管理、目标管理和信息管理,实行绩效考核与培训制度,实施激励奖惩。2、财务管理:项目建成后合作社财务部门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加强财务监管,编制财务收支计划、严格财经纪律、遵守财政法规、合理安排调配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确保合作社生产经营的顺利进行。实行“专账核算、专人管理、专款专用”,严格按计划控制,进行定期的报账审核,定期向理事会递交财务报告,向各部门主管通报合作社经营状况,每年年底

19、制定下年度经营计划、成本控制预算方案,拟订投资方案,报董事会审批执行,同时保证合作社按郑村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盈余分配年度规定的向社员分配比例不低于可分配盈余的60%。六、项目效益分析(一)社会及生态效益本项目利用国家生态经济示范区石台县境内的茶叶资源优势和生态环境优势,实施茶叶科学化种植和产业化经营,按照标准化、特色化、科技化,大力发展生态绿茶基地建设和精深加工,运用新技术、新工艺,提高茶园单位面积产量和效益,提高成品茶的外观品质和内在质量,延长了产业链、提高了附加值,引导、示范带动农民增收,一是壮大当地主导产业,促进结构调整, 二是完善产业链条,促进产业发展。(二)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郑村茶叶

20、专业合作社,把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组织起来,以订单形式收购优质原料鲜叶,实行统一生产,统一收购,统一加工、统一销售,以共同利益为纽带,将农民连接起来,为茶农解决了加工难销售难等问题,形成茶叶种植规模化、加工专业化、经营一体化,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了收益、规避了市场风险,同时提供产前、产中、产后等方面的技术服务。年终根据收益情况,对合作社员进行二次分配,同时对合作时间长、信誉度高的农户,采取加大投入、提高收购价格等措施紧密关系,调动了茶农发展生态茶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提供了稳定可靠的原料供给,保证了茶叶产量和品质,逐步形成“专业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现代新型农村合作经济模式,有效地解决

21、“小群体”和“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实现一村一品集约化经营,发展壮大了山区特色主导产业,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又壮大了合作社的实力,对推动当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加快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实现财政增长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三)带动农户增收和基地规模的效应项目建成后,合作社拥有高效生态茶园基地630亩,其中改造中低产茶园50亩,发展无性系良种茶园80亩,建立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基地500亩;开展实用技术培训推广160人次;通过示范基地、原料收购、技术培训等方式辐射带动周边茶农400余户,建立生态茶园1000亩。带动农民增收1、种植增收:新建80亩无性系茶园,新增产出20万元,通过改造低产茶园50亩,新增产

22、出8万元,建立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及高效生态茶园示范园500亩,亩均增收入100元、年新增产出5万元。通过项目建设提升了产品品质和市场知名度,产品价格将有所增加,将带动茶农增收5万元左右。以上合计收入达到38万元。以上总计增收38万元。2、加工劳务增收:项目建成后,合作社拥有标准化厂房350平方米,可直接解决本村劳动力就业20人,务工收入约为18万元。3、合作社返利增收:项目建成后,合作社年加工优质生态茶叶20吨,可实现产值310万元,新增销售收入290万元、新增利润60.25万元,按60%社员返利可增收32.54万元;4、间接增收:从事运输、中介及经纪劳务收入等约2万元;带动包装、机械加工及生态农业游等相关产业发展,年增收3万元。项目建成后的茶园基地直接带动项目区400农户增收100万元,与非项目区对比,项目区茶农人均年增收1200元。辐射带动项目区周边的小河、丁香等乡镇产茶村,以及邻近的东至等地近2000余户茶农、年增收200万元以上。七、附表及附图一、附表附表1: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补助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及资金安排汇总表附表2: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补助项目土建工程明细表附表3: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补助项目设备购置明细表附表4:农业综合开发产业化经营补助项目科技措施明细表二、附 图附图1:项目总体建设规划布局图附图2:土建工程设计图1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