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826141 上传时间:2023-05-17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6.3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PPT课件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ppt(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2,唯心史观 唯心史观主张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把某种超自然、超社会的实际并不存在的某种神秘力量看作是社会历史变迁的终极原因;或者把人们意识、道德精神、英雄意志等作为社会历史的支配力量。,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唯物史观,3,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人民出版社1995年

2、版,第32页,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二)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4,社会存在,社会存在就是人类社会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要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5,地 理 环 境,6,与人类社会所处的地理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包括山川河流矿藏动植物资源等。,人 口 因 素,人口因素是指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人口条件的总和。包括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人口构成等。,7,8,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9,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首先,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其他一切活

3、动的首要前提;其次,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制约着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等全部社会生活;最后,物质生产及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决定整个社会历史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形态从低级向高级的更替和发展。,10,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指社会的精神生活过程,包括政治、法律、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式和各种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根据不同角度可以将意识划分为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以及作为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和非上层建筑的意识形式。社会意识形态系统地、自觉地反映社会经济形态和政治制度的思想体系,是社会意识诸形式

4、中构成思想上层建筑的部分,表现在政治、法律、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形式中。,11,12,按主体不同,个体意识,群体意识,按对社会存在反映的程度,社会心理,社会意识形式,按对经济基础的不同关系,社会意识形态,非意识形态的其它社会意识形式,产生于社会中个体的人的实践,是个人独特的社会经历和社会地位的反映,社会意识的构成,如集团意识、阶级意识、民族意识等,是人群集合体特定的结构、活动及其与整个社会生活的关系的反映,直接与日常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一种自发的、不定型的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比较自觉的、定型化的意识,对一定社会经济基础和政治制度的自觉反映,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社会科学

5、等,属于上层建筑,如自然科学、语言学、逻辑等,是社会意识形式中的非意识形态部分,不属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的不平衡性。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且各具有其历史的继承性。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反作用。,13,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14,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反动的社会意识,先进的社会意识,15,社会意识的发展同经济发展的水平之间具有不平衡性,经济状况:,德国,法国,英国,社会意识

6、:,落后于,英国,法国,德国,19世纪中叶的欧洲,落后于,落后于,落后于,经济上落后的国家在哲学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小提琴:18世纪的法国对英国来说如此,后来的德国对英法两国来说也是如此。恩格斯古希腊神话和诗史,只有在人类社会不发达阶段里才是可能的,但是,它们现在仍然给我们以艺术的享受,而且就某一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对人类产生着永久的魅力。马克思,16,17,社会意识在自身的发展中具有历史继承性,辩证法的发展过程,赫拉克利特,黑格尔,马克思,18,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艺术,道德,宗教,政治法律思想,哲学,宗教关于日本的神社 神社是崇奉与祭祀神道教 中各神灵的社

7、屋,是日本 宗教建筑中最古老的类型。由于神道教与日本人民生 活密切联系,神社十分普 遍。,19,一般时候,人们参拜神社以表示 对神的尊敬,并祈求祝福。在特 殊的日子里更会有很多人们去神 社参拜,比如:新年、节分、日 本儿童节以及其他节日。根据日 本传统,新人们会在神社里举行 婚礼;新生儿出生几天 后也会被 带到神社去祈福。,20,2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质的方面,促进作用,阻碍作用,量的方面,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22,生产力的定义,人们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改造自然和影响自然并使之适应社会需要

8、的客观物质力量。,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23,劳动资料,劳动者,劳动对象,生产力,具有一定劳动经验和劳动技能即具有一定劳动能力的人,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和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与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劳动过程所能加工的一切对象,生产力的构成,24,生产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劳动者,科学技术,科学管理,实体性要素,渗透性要素,25,(1)生产力具有客观性,(2)生产力具有主体性,(3)生产力具有社会历史性,生产力的特征,生产关系的涵义,26,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同一定的生产力相适合并且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27,稳定性,主体性,生产资料的所有制的关系

9、,人们在生产中的社会地位和互相交换活动的关系,产品的分配关系,作用,生产关系的内容,决定,决定,客观性,生产关系的特点,(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8,生产力的变革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的生产关系是随着物质生产资料、生产力的变化和发展而变化和改变的马克思,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马克思,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反作用,29,反作用的两种情形,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30,拉美一所制糖厂的黑奴在劳动,改革开放后中国的茶农,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经济基础,31,同生产力发展的

10、一定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注意两点:1、经济基础是指生产关系2、经济基础中不包括生产力,32,上层建筑,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思想、观点,以及相应的制度、设施和组织,33,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的关系,思想上层建筑观念无形(软件)士(思想家)劝说思想一道统(儒家)高尚 政治上层建筑制度有形(硬件)官(政治家)强制行为政统(法家)正义,34,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发展,决定,性质,产生,35,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上层建筑,效果,服务,方式,方向,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36,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

11、律,37,四、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与曲折性,社会形态的内涵,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体,人类社会形态的历史发展,38,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统一性表现:社会发展一般经历五种社会形态,多样性表现:有的社会由较低级的形态直接跳跃到较高级的社会形态;有的社会形态不典型;同一社会形态呈现不同特点,西藏农奴走进公民社会四十年,南京条约签字,39,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与人们的历史选择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必然性:社会形态依次更替的过程和规律是客观的,其发展的基本趋势是确定不移的,规律的客观性并不否定人们历史活动的能动性,不排斥人们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于某种社会形态

12、的历史选择性,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包含三层意思社会发展的客观必然性造成了一定历史阶段社会发展的基本趋势,为人们的历史选择提供了基础、范围和可能性空间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也是一个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过程人们的历史选择性,归根结底是人民群众的选择性,40,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和曲折性社会形态更替的前进性、渐进性主要是指五种社会形态依次演进的基本趋势,但是,社会形态更替的进步性、渐进性并不否认历史发展的曲折性和跨越性。,41,42,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一、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

13、盾,规定并反映了社会的基本结构的性质和基本面貌,涉及社会的基本领域,囊括社会结构的主要方面。,43,(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瓦特和他的蒸汽机,44,(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45,(二)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46,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阶级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出现的社会现象,阶级的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同生产资料的关系(这种关系大部分是法律上明文规定了的)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取得归自己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所谓阶级

14、,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它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47,阶级斗争,阶级利益根本冲突的对抗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社会经济关系的冲突,阶级斗争,根源,阶级之间物质利益的根本对立,48,(二)阶级斗争是阶级对立社会发展的直接 动力,用历史唯物主义这个名词来表达一种关于历史过程的观点这种观点认为一切重要历史事件的终极原因和伟大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改变,是由此产生的社会之划分不同的阶级,是这些阶级彼此之间的斗争。,为我们透过纷繁复杂的阶级社会现象,认识阶级社会的本质和规律,提供了科学的指导。要求全面地、动态地分析阶级状况,分

15、析各阶级的经济地位、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准确把握各阶级之间的关系和阶级力量的对比,把握社会运动和社会生活的脉搏。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正确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的重要依据。,49,(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 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50,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社会革命的实质和根源,社会革命定义,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统治,用新的社会制度人替旧的社会制度,解放生产力,推动社会发展。,51,社会革命根源,社会革命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这只是生产关系的法律用语)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

16、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52,(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作用之一:社会革命是实现社会形态更替的重要手段和决定性环节。,武昌起义,法国大革命,53,作用之二:社会革命能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和伟大作用。,(二)革命对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作用之三:无产阶级革命将会为消除阶级对抗,并充分利用全人类的文明成果,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而创造条件。,十月革命,54,四、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在社会基本制度不变的前提下,社会的自我调整和局部改善。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是统

17、治阶级为了巩固和完善自己建立社会制度而在社会各个领域采取革新举措。,“为秦开霸业商鞅变法,55,社会主义的改革,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社会主义改革的任务:解放和发展生产力,56,五、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作用之一: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纺织工具的变革,57,作用之二: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交通工具的发展,58,作用之三: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59,(二)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具有两重性,电子垃圾,干裂的土壤,水源污染,科学技术像一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以造福于人类,同时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

18、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一)两种历史现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对立 唯心史观从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的基本前提出发,否认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抹煞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宣扬少数英雄人物创造历史,因而被称为英雄史观。,60,与唯心史观相反,唯物史观主张,“全部历史本来是由个人活动构成,而社会科学的任务在于解释这些活动”。人是现实的社会中的人,要说明历史创造者问题,必须全面、具体、历史地考察和分析人们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作用。,61,社会历史是由现实的个人及其活动构成的。所谓实的人,“不是处在某种虚幻的离群索居和固定不

19、变状态中的人,而是处在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发展过程中的人”。这种现的人,是从事一定实践活动的、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具有能动性的人。只有把人看作是现实的人,才能正确把握及其活动的本质,把握人与社会历史的关系。,62,(二)现实的人及其活动是社会历史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唯物史观在考察历史创造者问题时坚持了如下原则: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历史创造者问题 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历史创造者及其活动最后,唯物史观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层次上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作用及其性质,63,(三)从社会历史的整体联系和具体过程中认识和 把握历

20、史创造者及其活动,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64,质的规定性:对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量的规定性:指多数人,(四)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65,人民群众的作用,第一,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66,人民群众的作用,第二,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67,人民群众的作用,第三,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68,人民群众的作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不能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要受到历史条件(生产关系、政治制度、文化条件)的制约,其中经济条件对人民群众的创造

21、活动有着首要的决定性的影响。,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是无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基础。群众观点就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以及虚心向群众学习的观点。党的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69,(五)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一)社会历史发展是无数个人合力作用的结果 每个人尽管在历史上发挥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各有不同,但都会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印记。(二)历史人物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 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者,对历史事件有深刻影响,甚至

22、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从而导致历史发展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主要倡导者、发起人、组织者和领导者。,70,71,杰出人物,72,杰出人物的作用,杰出人物,特别是杰出的政治家,由于他们在知识、才能、品质等方面具有较高的素质,往往比一般人站得高、看得远,能够比较深刻地认识社会的发展趋势,顺应时代潮流,集中群众智慧,提出新的理论,并组织和领导广大群众为实现特定的历史任务而斗争,因而对历史的发展会产生较大的影响。,他们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策划者,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和组织者,73,时代造就英雄,时势召唤英雄,74,时代造就英雄,时势锻炼英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75,时代

23、造就英雄,时势筛选英雄,76,普通个人的作用,第一,普通个人也可以做出伟大的事情来。,77,普通个人的作用,第二,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是由普通个人发展而来的。,毕升,瓦特,78,普通个人的作用,第三,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普通个人有可能对历史发展产生“超常性影响”。,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的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三)从必然与偶然的辩证统一中理解个人的历 史作用任何历史人物的出现,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

24、进程发生影响,但这些作用仅仅是历史进程中的偶然性现象,只能够成为社会发展的个别原因。,79,(四)评价历史人物必须坚持科学方法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在阶级社会中,贯彻历史分析与坚持阶级分析的方法是一致的。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80,复 习 思 考 题,1、马克思认为:“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

25、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7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27页)这段话蕴涵了哪些唯物史观道理?这段话反映的历史事实,能够引发我们对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些怎样的思考和认识?2、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81,复 习 思 考 题,3、结合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有哪些变化?分配机制有哪些改变?。4、试分析:既然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那么,为什么同一时代条件下人们的

26、思想观念却丰富多彩、差异很大甚至产生对立呢?搞清这些道理,对于提高自己思想道德修养的自觉性会有什么帮助?5、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需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和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同时,我国自然资源十分有限。环境污染较严重。我国面临经济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双重任务,面临开发资源和保护资源的矛盾。结合实际,并根据你对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的理解,谈谈在利用科学技术方面我们应该怎样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82,主 要 参 考 书,1、马克思恩格斯:德意志意识形态(节选)第一卷第一章,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恩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四),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4、列宁:国家与革命(第一章、第五章),列宁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5、列宁: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6、毛泽东: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7、毛泽东:为人民服务,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8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