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公路工程施工标准化指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公路工程施工标准化指引.doc(5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路政局 京交路建发2012271号北京市公路工程施工标准化指南(试行)第五分册 隧道工程北京市交通委员会路政局 2012年11月 目 录1 总则12 施工准备22.1 一般规定22.2 施工场地与临时工程32.3 施工人员、材料和设备32.4 施工供风、供水、供电43 施工测量64 洞口与明洞工程74.1 一般规定74.2 施工要求75 洞身开挖105.1 一般规定105.2 施工要求115.3 开挖方法115.4 超欠挖控制155.5 钻爆设计165.6 连拱隧道185.7 小净距隧道196 初期支护216.1 一般规定216.2 喷射混凝土216.3 锚杆236.4 超前锚
2、杆支护246.5 超前小导管预注浆支护256.6 钢架266.7 钢筋网276.8 仰拱与底板277 二次衬砌307.1 一般规定307.2 衬砌模板台车307.3 施工要求318 超前地质预报与监控量测348.1 一般规定348.2 超前地质预报348.3 监控量测369 防水与排水449.1 一般规定449.2 施工防水排水449.3 结构防水、排水4610 路面及附属工程5010.1 一般要求5010.2 施工要求5011 附属设施工程5111.1 设备洞、横通道及预留洞室5111.2 装饰工程5111.3 水沟、电缆槽5111.4 预埋件521 总则1.1 为有效防治当前隧道施工中常见
3、的质量通病,规范公路隧道工程施工,提高管理水平,保证施工质量安全,结合北京市公路隧道施工的实际情况,编制本指南。1.2 本指南依据国家、交通部等工程建设主管部门发布的与隧道工程相关的文件、规范、标准、规程、指南和行业内采取的先进的和成熟的施工工艺、工法、技术和管理办法编制。1.3 本指南适用于高速公路项目、一般公路重点项目的新建和改(扩)建的隧道工程,其他等级公路可参照执行。1.4 公路隧道施工必须遵守国家和行业质量验收评定标准,建立完善的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质量管理制度和措施,保证工程质量。1.5 必须遵守国家和行业的安全生产法律法规,建立完善的安全保证体系,制定切实可行的安全管理制
4、度和措施,保证施工安全。1.6 必须遵守国家的劳动保护法规,积极改善隧道施工条件,制定切实可行的通风、防尘、照明、防辐射、防有害气体措施,保证作业人员身体健康。1.7 必须遵守关于生态保护、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保护原有植被地貌,对施工废弃物应妥善处理,做到文明施工。1.8 必须遵守文物管理的法规,当遇有文物时,应立即停止施工,保护好现场,会同有关单位妥善处理后,才能继续施工。1.9 必须遵守国家土地管理的法规,节约用地,保护耕地和林地。1.10 应积极而慎重地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提高施工管理水平和技术水平,节约能源、降低材料消耗,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1.11 应符合国家和行业其他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2 施工准备2.1 一般规定2.1.1 隧道施工前,建设单位应组织设计单位向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进行交底和交桩工作。施工单位应熟悉设计文件,领会设计意图,做好现场调查和图纸核对工作。2.1.2 施工前,应做好下列调查工作:1 隧道施工对地表和地下结构物的影响。2 交通运输条件和施工便道的调查。3 施工场地布置与洞口相邻工程,杆线、树木、结构物等设施的拆迁情况和数量。4 调查和测试水源,并拟定供水方案。5 筑路材料(砂子、碎石、水泥、钢筋等)产地、数量和供应的调查6 可利用的电源、动力、通信、物资、消防、劳动力调查。7 当地气象、水文资料及民
6、俗民风。8 施工中和运营后对自然环境、生活环境可能产生的影响及需要采取的保护措施。2.1.3 施工前,应做好下列核对工作:1 隧道设计的勘测资料。2 隧道平面、纵断面,重点核对隧道纵断面山顶驼峰凹陷汇水处位置和大小。3 洞门位置、式样、衬砌类型、洞口周围环境及衔接工程。4 设计文件中确定的施工方法、通风方案、技术措施是否与施工条件相符合。5 洞外排水系统和设施是否与地形、地貌、水文条件相适应。2.1.4 在施工调查和设计文件核对完成后,应将结果及存在的问题,以书面形式呈送建设单位。2.1.5 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1 结合本项目的具体情况、工期要求、施工队伍、机械设备、施工中的现场监控量测等因
7、素,正确选定施工方案,制定施工顺序,编制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编制的施工组织设计,应包括施工方法、工区划分、场地布置、进度计划、工程数量、人员配备、主要材料、机械设备、电力和运输以及安全、质量、环保、技术等主要措施内容。2 要求由施工单位组织专家对施工组织设计进行评审,重点审查支护参数和施工工法的合理性以及监控量测方案。3 实施性施工组织设计应报监理工程师及相关部门,按照程序批准后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应根据客观条件、生产资源配置变化情况及时调整施工组织设计,并报送监理工程师批准,实行动态管理。2.1.6 应准备施工用表一套。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完整收集各项数据、资料,做好施工记录。2.1.7 建立工
8、地试验室根据工程规模和试验项目,设立工地临时试验室,通过行业监督部门认可后方可开展试验检测工作。工地临时试验室能够完成对砂子、石子、水泥、钢筋、试块的试验,还应该完成隧道定线、几何尺寸、监控量测和回弹强度的检测等项目。2.1.8 隧道开工前,应完成洞口前可能干扰洞身施工的相关工程。2.2 施工场地与临时工程2.2.1应绘制施工场地总平面图。结合工程规模、工期、地形特点,本着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形、统筹安排的原则进行。2.2.2 弃渣场地的布置考虑场地容量和出渣方便,不得危及其他结构物的安全;不得侵占农田和其他水利设施;不得污染河道。2.2.3 严禁将临时房屋布置在受洪水、泥石流、塌方、滑坡等自
9、然灾害威胁到的地方。2.3 施工人员、材料和设备2.3.1 施工人员1 应根据工程规模、工期和技术难度配备相应的管理、技术、测量、试验、合约、环保、安全、专职质量检查和管理人员,且均应持证上岗。2 结合工程特点和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情况,对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教育、技术交底和培训。3 承包人应向作业人员提供必需的安全防护用具(如安全帽、安全带、口罩、耳塞等)和安全防护服装。2.3.2 材料准备1 材料采购应选择供应能力强、质量合格、服务及时的供应厂家。2 材料应严格进行检查验收和取样送检,试验合格方可投入使用,杜绝不合格材料进入工程实体。2.3.3 设备进场1 隧道进洞前,二次衬砌模板台车在隧道
10、口场地条件允许下应提前进场。2 应配备好量测和超前地质预报所需仪器设备。2.4 施工供风、供水、供电2.4.1 施工供风1 空气压缩机站应在洞口旁边选址修建,并宜靠近变电站,应有防水、降温、保温和防雷击等设施。2 空气压缩机站供风能力须满足隧道正常施工需要,供风管路布置应尽量避免压力损失,保证工作面使用风压不小于0.5 MPa。3 隧道掘进50m后应进行供风,供风管道前端至开挖面距离不应大于15m,保证每人每分钟有3m3新鲜空气的供应量。4 隧道内风管不宜与电缆、电线敷设在同一侧。2.4.2 施工供水1 应符合国家规定的施工和生活饮用水的有关标准2 供水管道前端至开挖面一般不超过20m。3 隧
11、道工作面使用水压力不应小于0.3MPa。4 隧道内水管不宜与电缆电线敷设在同一侧。2.4.3 施工临时供电1 对于短隧道应采用高压至洞口,再低压进洞;长隧道及特长隧道应考虑高、中压进洞,以满足施工需要。2 动力设备应采用三相380V;照明电压一般作业地段不宜大于36V,成洞段和不作业地段可采用220V,手提作业灯为1224V;选用的导线截面应使低压线路末端电压降不大于10;高压分线部位应设明显危险警告标志;所有配电箱和开关应全部进行责任人和用途标识。3 洞外变电站应设置防雷击和防风装置,且宜设在靠近负荷集中地点和设在电源来线一侧。当变电站电源线需跨越施工地区时,其最低点距人行道和运输线路的最小
12、高度应满足:电压35kV时7.5m,电压6kV10kV时6.5m,电压400V时6m。变压器容量应按电气设备总用量确定,当单台电动设备容量超过变压器容量的13时,宜适当增加启动附加容量。洞内高压变电站之间的距离宜为1000m,由变电站分别向相反两方向供电,每一方供电距离宜采用500m。 4 照明和动力线路安装在同一侧时,必须分层架设。电线悬挂高度应满足:110V以下电线离地面距离不应小于2m,400V时应大于2.5m,610kV时不应小于3.5m。供电线路架设一般要求高压在上、低压在下;动力线在上、照明线在下。3 施工测量3.1 隧道施工前,应根据公路等级、隧道的长度、地形条件,选定控制测量等
13、级,确定测量方法。3.2 施工单位应对导线点和水准点进行复测,测量精度符合公路勘测 规范JTG C10-2007和设计文件的要求。3.3 涉及跨省的工程项目,两个省的相关测量人员应对导线点和水准点进行联测,建立通讯联系,发现问题及时沟通。3.4 隧道洞外控制测量应在进洞施工前完成。3.5 隧道洞内中线测量采用中线法或导线法,中线点点位横向偏差符合相关规范要求。3.6 当隧道存在瓦斯等有害气体时,应采用通风等措施降低有害气体浓度,测量人员作业时应采取有效防有害气体措施。3.7 隧道施工期间,应对导线点和水准点进行维护,定期或不定期复测其精度,但最长复测时间不得超过三个月。3.8 隧道贯通后,应及
14、时进行贯通测量,包括纵向、横向和竖向误差。若贯通误差在允许范围之内,应在未衬砌地段进行调整,使线型满足现行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规定,并能保证隧道净空。3.9 隧道工程完工后,应进行竣工测量。包括埋设永久中线点,并在隧道边墙上画出标志;测绘以路中线为主的隧道实际净空,标出拱顶高程、起拱线宽度、路面水平宽度;每公里应埋设一个水准点,短于1km的隧道不少于1个;应提交贯通测量技术成果书、贯通误差的实测成果和说明、净空断面测量和永久中线点、水准点的实测成果和示意图。3.10 应对测量资料、测量成果及时收集整理,作为交工资料的组成部分。4 洞口与明洞工程4.1 一般规定4.1.1 洞口开挖
15、和进洞宜避开雨季,如雨季施工应做好防排水措施。4.1.2 洞口开挖前,应对洞口处地形进行复测,了解地貌情况,根据设计文件和地质勘探报告,提出洞口专项施工方案,并获得批准。4.1.3 隧道洞口处植被应尽可能保护。洞口形式及附属构造物设计及使用的材料尺寸、规格、颜色等应与周边环境相匹配。4.1.4 洞口施工前,地表和洞顶布设沉降观测点,取得初始数据;4.1.5 根据设计文件,洞顶设置截水沟,形成完善的排水系统。4.1.6 洞口施工严格按设计文件和批准的专项施工方案,控制洞口施工顺序。对设有明洞的及时进行衬砌施工。4.1.7 选择合理爆破方法,不得对临近建筑物和居民产生影响,亦应对居民生活、建筑物下
16、沉、倾斜、裂缝等进行观测。4.1.8 隧道洞口施工范围内场地(包括钢筋加工场、施工设备停放场地等)应进行硬化。4.1.9 洞口前的桥梁、涵洞及防护等相关工程应及时安排施工,为隧道施工提供场地。4.1.10 应按规定要求频率对地表沉降和拱顶下沉进行监控量测以指导施工。4.1.11 明洞边墙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4.2 施工要求4.2.1 洞口土石方开挖1 汛期洞口处土石方施工,应落实施工方案的防护措施,加强对山坡稳定情况的监测和检查。2 施工应减少对相邻岩体、土体的扰动;边坡和仰坡上可能滑塌的表土、灌木、浮石、危石要清除或加固,坡面应整修平顺,符合设计要求。3 当开挖松软地层边坡和仰坡时,按设计
17、要求对地表及仰坡进行加固防护,随挖随支护,同时检查山坡的稳定情况。当可能出现地层滑坡、崩塌时,应及时采取预防和稳定措施稳定坡体。可采取地表砂浆锚杆、地表注浆等措施。4 当洞口处于偏压区时,应在做好反压回填等措施处理后方可开挖;开挖方法应结合地形情况和偏压程度选定。5 洞口边坡及仰坡采用明挖法自上而下、分层逐段进行开挖。不得掏底开挖或上下重叠开挖。6 挖的土石方,应及时用于路基填筑或堆放在指定的地点,边坡、仰坡上方不得堆放土石方。4.2.2 排水工程1 洞外排水工程包括边坡和仰坡外的截水沟、排水沟和洞口排水沟、涵管等组成的排水系统。2 边坡、仰坡外的截水沟或排水沟应于洞口土石方开挖前完成,防止地
18、面水冲刷而导致边坡、仰坡落石、塌方。截水沟及排水沟的上游进水口应与原地面衔接紧密或略低于原地面,下游出水口应妥善地引入排水系统。不得冲刷施工驻地、村民房屋设施。3 反坡施工洞口,施工期间洞口应设渗水盲沟,并在两侧排水沟于洞口部位设浆砌片石隔墙和洞外隔离。4.2.3 临时防护1 由于洞口边坡和仰坡开挖成型,距永久防护到位时间较长,为防止地表水渗入开挖面,保持洞口坡体的稳定性,一般采取锚喷防护的措施。2 坡面临时防护施工前,应将坡面浮土、浮渣及危岩清除干净。3 如坡体渗水较多,应增设泄水孔等排水设施。4.2.4 明洞工程4.2.4.1 边墙施工1 明洞边墙基础地基承载力应满足设计要求,基坑内的杂物
19、、风化软层和积水应清除干净,严禁超挖。2 偏压的外边墙基底,应按设计要求挖成一定坡度的向内的斜坡,以提高基底的抗滑力。如地基承载力不满足要求,应采取措施提高基底承载力。3 基础施工完成后应及时回填。4.2.4.2 明洞衬砌及防水1 明洞衬砌及防水的施工要点与洞内二次衬砌基本相同,明洞衬砌与暗洞衬砌应连接良好。2 明洞拱圈外模拆除、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的50后,应及时按设计规范要求施作防水层及拱脚纵向排水管、环向盲管。防水板应向隧道内延伸不小于0.5m,并与暗洞防水板连接良好。4.2.4.3 明洞回填1 拱圈混凝土达到设计强度、拱墙背防水设施完成后,方可回填。2 墙背回填土方应对称分层夯实,底部应
20、铺填0.51.0m厚碎石并夯实;两侧回填的土面高差不得大于0.5m,每层厚度不得大于0.3m;回填至拱顶后应分层满铺填筑,顶层回填材料宜采用粘土以利于隔水。明洞粘土隔水层应与边坡、仰坡搭接良好,封闭紧密。石质地层中墙背与岩壁间距不大时,可采用与墙身同级混凝土回填;空隙较大时,可采用片石混凝土或浆砌片石回填密实;土质地层,应将墙背坡面开凿成台阶状,用干砌片石分层码砌,缝隙用碎石填塞紧密,不得任意抛填土石。3 使用机械回填时,拱圈混凝土强度应达到设计强度,且需先用人工填筑夯实回填至拱顶以上1.0m后,方可使用机械施工。4.2.5 洞门工程1 洞门衬砌混凝土应与洞内相邻的衬砌同时施工,连成整体。洞门
21、端墙应与隧道衬砌形成一体。2 隧道明洞回填和洞门施工完成后,应及时做好洞口边坡及仰坡的地表恢复,符合环境保护要求。3 洞门砌筑(如果有)洞门砌筑参照大型挡土墙工程。5 洞身开挖5.1 一般规定5.1.1 洞身开挖要遵循短进尺、弱爆破、勤量测、早封闭的原则。5.1.2 洞身开挖应根据隧道长度、断面大小、结构形式、工期要求、机械设备、地质条件等,选择适宜的开挖方案(包括开挖顺序、爆破、施工照明、通风、排水、支护、出渣等)。为了最大限度地利用围岩自稳能力,必须采用有利于减少超挖、减少围岩扰动的开挖方法进行。5.1.3 开挖作业应符合下列规定:1 确定合理的开挖步骤和循环进尺,保持各开挖工序相互衔接,
22、均衡施工。2 开挖断面尺寸应满足设计要求。随时测定隧道轴线位置和高程,控制开挖轮廓线,开挖尺寸考虑预留沉降量;边沟、电缆沟及边墙基础应同时开挖,严禁二次爆破。3 开挖后及时进行地质围岩核对和开展监控量测工作。地质变化处和不良地质地段,应有相应照片和文字描述记载。4 必须保证安全,不得危及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和设备的安全,并应保护好量测用点。当沉降收敛变形趋于稳定时,及时施做二衬,巩固初期支护成果。5 开挖爆破作业应在上一循环喷射混凝土终凝4h后进行。5.1.4 隧道爆破应采用光面爆破,必要时采用预裂爆破技术;施工中应优化钻爆设计,提高钻眼效率和爆破效果,降低工料消耗。对软弱围岩以及黄土地段,采用
23、挖掘机配合装载机开挖施工。5.1.5 双洞开挖时,应根据两洞的轴线间距、洞口里程距离、地质条件及其他自然条件,选择适当的开挖方法,确定好两洞开挖的时间差和距离差,并采取措施防止后行洞开挖对先行洞周壁产生不良影响,不得两个隧道在同一断面同时开挖。后行洞掌子面宜在先行洞二次衬砌后30m。5.1.6 隧道双向开挖的贯通位置应选择在级以上围岩地段。双向开挖接近贯通时,两端施工应加强联系、统一指挥,并采取浅眼低药量,控制爆破震动;当两开挖面间的距离为1530m时,应改为单向开挖,一端必须停止开挖并将人员机具撤走,并在安全距离处设立警告标志。严禁在隧道洞口处贯通。5.1.7 瓦斯地层隧道施工应符合现行煤矿
24、安全规程的相关规定。5.1.8 对于设计图纸围岩类别即将变化或施工过程中围岩情况连续23个进尺变化时,施工单位应根据对开挖面的直接观察及围岩变形的量测结果,辅以超前地质预报,结合岩层构造、岩性及地下水情况,提出围岩等级、围岩稳定性的初步意见及相应的处理措施。由监理单位主持,建设单位、地勘单位和设计单位参加。与会人员结合现场踏勘情况和施工单位的初步意见,经研讨形成共识,明确支护参数、工法变化等措施,形成会议纪要各方遵照执行。必要时组织专家论证。5.1.9 隧道弃渣应尽可能用于路基填筑材料。5.2 施工要求5.2.1 开挖方法的适用范围隧道的开挖应根据隧道长度、断面大小、结构形式、工期要求、机械设
25、备、地质条件等选定,开挖必须与支护、衬砌施工相协调。开挖方法遵循以下原则:1 全断面法可用于I、II、III级围岩中小跨度隧道,IV级围岩中跨度隧道和III级围岩大跨度隧道在采取了有效预加固措施后,也可采用全断面开挖。2 台阶法可用于IIIIV级围岩的中小跨度隧道,V级围岩中小跨度隧道在采取了有效预加固措施后,也可采用台阶法开挖。3 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可用于IVV级围岩或一般土质围岩的中小跨度隧道。4 中隔壁法(CD法)或交叉中隔壁法(CRD法)适用于围岩较差、跨度大、浅埋、地表沉降需要控制的场合。5 双侧壁导坑法适用于浅埋大跨度隧道及地表下沉量要求严格而围岩条件很差的情况。5.3 开挖方法5
26、.3.1 全断面开挖法1 定义采用全断面一次开挖成形的施工方法,施工步骤参见图5.3.1。a)横断面; b)纵断面图5.3.1 全断面法施工横断面及纵断面示意图2 施工顺序说明(1)全断面开挖;(2)初期支护;(3)全断面二次衬砌。3 施工要求采用大型机械配套作业;超前开挖导洞时,应控制好开挖距离。5.3.2 台阶法施工1 定义开挖上半断面,待开挖至一定长度后同时开挖下半断面,上、下半断面同时并进的施工方法。其施工步骤参见图5.3.2。a)横断面; b)纵断面图5.3.2 台阶法施工横断面及纵断面示意图2 施工顺序说明(1)上台阶开挖;(2)上台阶初期支护;(3)下台阶开挖;(4)下台阶初期支
27、护;(5)全断面二次衬砌。3 施工要求(1)台阶不宜多分层。上下台阶之间的距离尽可能满足机具正常作业,但台阶长度不宜超过隧道开挖宽度的1.5倍。(2)施工应先护后挖,按设计图纸进行超前支护。(3)初期支护应紧跟开挖面;上台阶施工时,钢架底脚应设锁脚锚杆和纵向槽钢托梁以利下台阶开挖安全。下台阶在上台阶喷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开挖。(4)隧道两侧的沟槽及仰拱部分应和下台阶一次开挖成型。5.3.3 中隔壁法(CD法) 1 定义 CD法是在软弱围岩大跨度隧道中,先分部开挖隧道的一侧,并施作中隔壁,然后再分部开挖另一侧的施工方法。其施工步骤参见图5.3.3。a)横断面; b)纵断面图5.3.3
28、 中隔壁法(CD法)施工工序横断面及纵断面示意图5.3.4 交叉中隔壁法(CRD法)1 定义CRD法是在软弱围岩大跨度隧道中,先分部开挖隧道一侧,施作中隔壁和横隔板,再分部开挖隧道另一侧并完成横隔板施工的施工方法。其施工步骤参见图5.3.4。a)横断面; b)纵断面图5.3.4 交叉中隔壁法(CRD法)施工横断面及纵断面示意图2 施工顺序说明(1)左侧上部开挖;(2)左侧上部初期支护;(3)左侧中部开挖;(4)左侧中部初期支护;(5)右侧上部开挖;(6)右侧上部初期支护;(7)右侧中部开挖;(8)右侧中部初期支护;(9)左侧下部开挖;(10)左侧下部初期支护;(11)右侧下部开挖;(12)右侧
29、下部初期支护;(13)仰拱超前浇筑;(14)全断面二次衬砌。3 施工要求交叉中隔壁法施工要求同中隔壁法。5.3.5 双侧壁导坑法1 定义分部开挖隧道两侧的导坑,并进行初期支护,再分部开挖剩余部分的方法。其施工步骤参见图5.3.5。 a)横断面; b)纵断面图5.3.5 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横断面及纵断面示意图2 施工顺序说明(1)左(右)导坑开挖;(2)左(右)导坑初期支护;(3)右(左)导坑开挖;(4)右(左)导坑初期支护;(5)上台阶开挖;(6)上台阶初期支护、导坑隔壁拆除;(7)下台阶开挖;(8)仰拱初期支护;(9)仰拱超前浇筑;(10)全断面二次衬砌。3 施工要求(1)侧壁导坑开挖后,应及
30、时施工初期支护并尽早形成封闭环;侧壁导坑形状应近于椭圆形断面,导坑跨度宜为整个隧道跨度的三分之一;(2)左右导坑施工时,前后拉开距离不宜小于15m;导坑与中间土体同时施工时,导坑应超前3050m。5.3.6 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1 定义先开挖上部导坑成环形,并进行初期支护,再分部开挖剩余部分的施工方法。其施工步骤参见图5.3.6。a)横断面; b)纵断面图5.3.6 环形开挖留核心土法施工横断面及纵断面示意图2 施工顺序说明(1)上弧形导坑开挖;(2)拱部初期支护;(3)预留核心土开挖;(4)下台阶中部开挖;(5)下台阶侧壁部开挖;(6)仰拱超前浇筑;(7)全断面二次衬砌。3 施工要求(1)环形
31、开挖留核心土法,将开挖断面分为上、中、下及底部四个部分逐级掘进施工,核心土面积应不小于整个断面面积的50。(2)核心土与下台阶开挖应在上台阶支护完成、喷射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70后进行。5.4 超欠挖控制1 应严格控制欠挖,拱、墙脚以上1m内断面严禁欠挖。2 应尽量减少超挖,不同围岩地质条件下的允许超挖值应符合规范要求,见表5.4.1。3 开挖轮廓线应按设计要求预留变形量,设计无要求时,可先按表5.4.2选用,而后根据监控量测信息进行调整。 表5.4.1 平均和最大允许超挖值(mm)项 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查方法和频率拱部剖碎石、土(IV、V级围岩 )平均100,最大150水准仪或断面仪:
32、20m一个断面中硬岩、软岩(II、III、IV级围岩)平均150,最大250硬岩(I级围岩)平均100,最大200边墙每侧+100,-0尺量:每20m检查1处全宽+200,-0仰拱、隧底平均100,最大250水准仪:每20m检查3处注:1.最大超挖值系指最大超挖处至设计开挖轮廊切线的垂直距离。2.列表数值不包括测量贯通误差、施工误差。3.炮孔深度大于3m时,允许超挖值可根据实际情况另行确定。表5.4.2 开挖轮廓预留变形量 围岩级别预留变形量(mm)围岩级别预留变形量(mm)两车道两车道5080三车道三车道80120两车道两车道80120三车道1050三车道100150两车道2050两车道现场
33、量测确定三车道5080三车道注:1.围岩破碎去大值,围岩完整取小值。2.有明显流变和膨胀性岩体,应根据量测信息反馈计算分析选定。5.5 钻爆设计1 隧道掘进施工前,应进行专门钻爆设计。2 石质隧道的爆破作业,应采用光面爆破。3 光面爆破参数应通过试验确定。当无试验条件时,可参照表5.5.1选用。4 周边眼应沿隧道开挖轮廓线布置,保证开挖断面符合设计要求,硬岩开眼位置在开挖轮廓线上,软岩可向内偏510cm。5 铺底和仰拱底面采用预留光爆层爆破,、级围岩段的水沟应与隧底光爆层同时爆破成形。6 对于小净距隧道、连拱隧道以及地表周围有建(构)筑物的浅埋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应监测围岩爆破影响深度以及爆破
34、震动对周围其他建(构)筑物的破坏程度,对周围其他建(构)筑物及新浇混凝土的震动速度应满足规范要求。表5.5.1 光面爆破参数岩石类别饱和单轴极限抗压强度Rb(MPa)装药不耦合系数D周边眼间距E(cm)周边眼抵抗线V(cm)相对距离E/V装药集中度q(kg/m)硬岩601.251.5557070850.81.00.30.35中硬岩30601.52.0456060750.81.00.20.3软岩302.02.5305040600.50.80.070.15注:1.软岩隧道的光面爆破相对距宜取小值。2.装药集中度按2号岩石硝铵炸药考虑,当采用其他炸药时,应进行换算。5.5.1 钻爆作业1 测量放样布
35、眼(1)炮眼的深度、角度、间距应符合下列要求:掏槽眼眼口间距误差和眼底间距误差不得大于50mm。辅助眼眼口排距、行距误差不得大于50mm。周边眼沿隧道设计断面轮廊线上的间距误差不得大于50mm,周边眼外斜率不得大于50mm/m,眼底不超出开挖断面轮廊线100mm,最大不得超过150mm。内圈炮眼至周边眼的排距误差不得大于50mm,炮眼深度超过2.5m时,内圈炮眼与周边眼宜采用相同的斜率。(2)当开挖面凸凹较大时,应按实际情况调整炮眼深度,并相应调整装药量,除掏槽眼外的所有炮眼眼底宜在同一垂直面上。2 钻眼钻眼完成后,应按炮眼布置图进行检查并作好记录,不符合要求的炮眼应重钻。3 装药装药前应将跑
36、眼内泥浆、石屑吹洗干净。已装药的炮眼应及时堵塞密封。周边眼的堵塞长度不宜小于400mm.4 联结起爆网路应按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的有关规定执行。(1)装药前电灯及电线应撤离开挖面,采用其他方式照明。 (2)起爆主导线应敷设在电线和管路的对侧。(3)放炮前,应检查主线的连接,确认起爆顺序无误后方可起爆。5 引爆非点炮人员撤至安全地点后才能引爆。爆破后必须经过通风排烟,且其相距时间不得少于15min,而且洞内空气质量符合有关规定,并经过以下各项检查和妥善处理后,其他工作人员才准进人工作面。爆破后必须立即进行安全检查,如有瞎炮,必须由原爆破人员按爆破安全规程(GB 6722)的有关规定进行
37、处理,确认无误后才能出渣。6 爆破后应达到的效果:(1)软弱围岩隧道爆破后,围岩稳定,无大的剥落或坍塌;爆破后围岩的扰动深度小于1m;距掌子面1倍洞径处的洞内拱顶质点垂直向震动速度应小于50mm/s;炮眼利用率达到100%;石渣块度满足装渣要求。(2)中硬岩隧道爆破后,围岩稳定,基本无剥落现象;爆破后围岩的扰动深度小于0.8;距掌子面1倍洞径处的洞内拱顶质点垂直向震动速度应小于80mm/s;炮眼利用率达到95%以上;石渣块度满足装渣要求;要求扎堆集中,最大抛距20m。(3)对硬岩隧道爆破后,围岩稳定,无剥落现象;爆破后围岩的扰动深度小于0.5m;距掌子面1倍洞径处,洞内拱顶质点垂直向震动速度应
38、小于120mm/s;炮眼利用率达到90%以上;石渣块度满足装渣要求;要求渣堆集中,最大抛距20m。采用深眼爆破的隧道,最大抛距30m。7 出渣运输线路或道路应设人对运输线路及时进行维修和养护,使其处于平整、畅通状态。线路或道路两侧的废渣和余料应随时清除。出渣运输车辆必须处于完好状态,制动有效,严禁人料混载,不准超载、超宽、超高运输。运装大体积或超长料具时,应有专人指挥,专车运输,并设置示廓灯。5.6 连拱隧道5.6.1 连拱隧道一般埋深浅、跨度大、地质条件复杂、受雨季地表水影响大的特点,施工时要充分考虑。5.6.2 连拱隧道开挖宜先贯通中导洞、浇筑中隔墙,然后依次开挖主洞。5.6.3 先行主洞
39、开挖前,后行主洞围岩与中隔墙之间的空隙应按设计要求回填密实或支撑牢固。5.6.4 主洞开挖时,左、右两洞开挖掌子面错开距离宜大于30米。5.6.5 中隔墙砼模板宜采用对拉螺栓加固。5.6.6 中隔墙砼施工时,基础底面应清扫干净,无水,无石渣;各种预埋件、排水管固定牢固,位置准确;施工时加强对预埋设施和防水设施的保护。5.6.7 侧墙开挖采用马口跳槽法施工时,马口开挖长度不宜大于4米。5.6.8 开挖过程中及时做好洞内排水系统,严禁洞内积水,排水沟不应沿边墙布设。5.7 小净距隧道5.7.1 一般要求小净距隧道施工应结合中岩墙厚度、围岩条件及埋深等制定单项施工技术方案。该方案应严格贯彻设计意图,
40、并包括以下内容:先行洞和后行洞开挖方法;先行洞和后行洞爆破设计和爆破震动控制;先行洞和后行洞开挖错开距离;先行洞衬砌与后行洞开挖错开距离;中岩墙保护方法;各相互影响工序的滞后时间;非小净距隧道施工方案中的其他内容等。5.7.2 开挖方法1 小净距隧道开挖方法的选择,应以减小对中岩墙的扰动,控制中岩墙的围岩变形,保证开挖过程中围岩的稳定性为原则,合理安排施工方法及施工工序。2 不同围岩条件、不同净距的小净距隧道按设计采用不同的开挖方法,V级围岩应以机械开挖为主,辅以微量的弱爆破。5.7.3 施工要点1 小净距隧道爆破应进行专门设计,并进行试爆,测定震动值,严格控制爆破震动;先行洞与后行洞掌子面错
41、开距离应大于2倍隧道开挖宽度。小净距隧道施工应重点控制爆破对中岩墙的危害。相邻爆破分段起爆间隔时间宜不小于100ms。2 小净距隧道的开挖和爆破:对III、IV、V级围岩小净距隧道双洞间相互影响程度划分和小净距隧道爆破震动速度控制标准可参考表5.7.3-1及表5.7.3-2。 表5.7.3-1 距隧道双洞间相互影响程度划分 围岩条件影响程度分享式单洞严重影响一般影响轻微影响围岩级别0.375b(0.3750.5)b(0.752.0)b2.0b0.5b(0.50.75)b(1.02.5)b2.5b0.75b(0.751.5)b(1.53.5)b3.5b注:b单洞隧道的开挖宽度。表5.7.3-2
42、小净距隧道爆破震动速度控制标准值(单位:mm/s)围岩级别小净距隧道爆破震动速度控制标准值严重影响一般影响轻微影响8010010012015020050808010010015050508080100先行洞的开挖可采用与分离式隧道相同的施工方法,但应重视爆破震动对中岩墙的影响。后行洞的开挖,当采用CD法或CRD法开挖时,宜先开挖靠近中岩墙侧。3 小净距隧道初期支护、二次衬砌应满足下列要求:对于差围岩,应采用封闭的初期支护;对于好的围岩,初期支护可不封闭,但应尽早浇筑仰拱。先行洞的二次衬砌宜在围岩变形基本稳定后进行,宜落后于后行洞掌子面2倍隧道开挖宽度以上,且在初期支护变形基本稳定(参考值:周边
43、位移速率小于0.2mm/d,拱顶下沉速率小于0.15mm/d)后尽早施工。为确保施工安全,避免二衬出现开裂,要求先、后行洞必须至少各配备一台二次衬砌模板台车。6 初期支护6.1 一般规定6.1.1 初期支护应配合开挖作业及时进行,确保围岩稳定及施工安全。6.1.2 当掌子面自稳能力差时,应选择超前支护、掌子面预加固或改变开挖方法等措施。6.1.3 软弱围岩地段施工必须坚持“先支护(强支护)、后开挖(短进尺、弱爆破)、快封闭、勤量测的施工原则,初期支护紧跟掌子面。IV-VI级围岩初期支护必须保证尽早封闭成环。6.1.4 隧道支护宜根据现场监控量测结果,分析施工中的各种信息,及时调整支护措施和支护
44、参数。6.1.5 施工中应做好地质描述和超前地质预报,根据围岩条件的变化,因地制宜,提前采取相应措施,做到安全可靠、经济合理。6.1.6 隧道衬砌不得侵入隧道建筑界限。6.1.7 隧道支护和衬砌过程中应做好施工记录。6.2 喷射混凝土6.2.1 一般要求1 喷射混凝土不得采用干喷工艺。2 喷射混凝土配合比应通过试验确定并满足设计强度和喷射工艺的要求。3 隧道开挖后应及时初喷,紧跟掌子面。6.2.2 施工要求1 喷射混凝土作业前应做好的准备工作(1)岩面有渗水出露时,应先引排处理。当局部出水量较大时,可采用埋管、设置排水盲沟等措施,将水引导疏出后再喷射混凝土。(2)应埋设标志或利用锚杆外露长度以
45、控制喷射混凝土的厚度,以确保最小厚度满足设计要求。(3)检查材料、机具、劳力的准备情况,检查风、水、电等线路,并试运转,作业面具有良好的通风和照明条件。2喷射混凝土原材料要求(1)水泥:宜选用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特殊情况下可采用特种水泥,采用特种水泥时应进行现场试验,指标应满足设计要求。(2)粗集料:应采用连续级配、坚硬耐久的碎石,最大粒径不应大于16mm,其压碎值宜16,针片状颗粒含量20,含泥量2.0。(3)细集料:要求采用连续级配、坚硬耐久、颗粒洁净、粒径小于4.75mm的河砂或机制砂,细度模数宜大于2.5,其含泥量5.0。(4)外加剂:应对混凝土的强度及围岩的粘结力基本无影响,对混凝土和钢材无腐蚀作用,易于保存,不污染环境,对人体无害。外加剂使用前必须进行相应性能试验。凡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