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汉代婚俗》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851084 上传时间:2023-05-19 格式:PPT 页数:18 大小:80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史记汉代婚俗》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史记汉代婚俗》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史记汉代婚俗》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史记汉代婚俗》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史记汉代婚俗》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史记汉代婚俗》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史记汉代婚俗》PPT课件.ppt(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汉代婚俗文化,婚庆2组,司马迁编撰【史记】,汉代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婚姻习俗正处于由宽到严的过渡阶段,它既保存有古代婚俗的遗迹,又具有汉代的时代特点。汉代是封建社会的发展时期,婚姻习俗正处于由宽到严的过渡阶段,它既保存有古代婚俗的遗迹,又具有汉代的时代特点。,摘要:秦汉时期,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把先秦时期散见于各书的婚姻道德思想加以整理,混乱的婚姻现象得到控制,各地婚俗趋于一致。当时的议婚、婚仪等制度恪守“六礼”,成为传统婚仪的基本形式。不同于周礼,汉人婚礼始举乐,并出现了闹新房的习俗,且婚嫁之风极为奢侈。早婚现象开始兴起。在婚姻观念上,妇女的社会地位和作用得到重视,妇女在绝婚与改嫁方面有一定的

2、自由度。另外,此时的重亲现象十分特殊,为先秦和后代均不常见。,一、“六礼”和汉代婚嫁奢侈之风汉代婚仪如古之“六礼”。“六礼”即中国古代社会缔结婚姻关系的六个步骤。关于“六礼”的说法最早载于仪礼士昏礼。战国时期,各国风俗差异较大,到西汉时期,经过儒士们的系统加工整理,才使之定性和规范化,从此以后,作为中国封建社会人们缔结婚姻的必要步骤流传下来,成为传统聘娶婚的主要仪式。它包括: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纳采为六礼之首。一般是由男家请媒人到女家提亲,纳采有礼物,皇帝纳采,多用雁、璧、乘马、束帛。其余礼物不详。而大臣纳采,礼物有多至三十种者,有玄纁、羊、雁等。每种礼物各有其象征意义,并提

3、有赞文。,二为问名,询问女子之名。经过媒人的纳采,女家表示同意后,男方再派人到女家,向主人问名,女家则设宴款待。问名的目的,是将女子之名、出生时辰等作一占卜,以测定婚配的吉凶。三为纳吉。若占卜预测婚配吉顺,男方即将吉兆的消息告诉女家,从而正式确定婚姻,即订婚。四为纳征。正式订婚后,男家要向女家送去聘礼。皇帝聘后,所费最多,或谓黄金二百斤,马十二匹,或有万金,二万斤,三万斤者。而一般富豪聘金亦有达金二百斤者。五为请期。纳征之后,男家便又一次占卜,以择定吉日成婚,再派人到女家通告日期,但表面上却表现得很谦逊,好像在向女家请问日期,故曰请期。六为亲迎。到确定的成婚之日,新郎要亲自前往女家迎接新娘,后

4、代又称迎亲。,周代以前,结婚仪式并不热闹。礼记郊特牲云:“婚礼不用乐,幽阴之义也。婚礼不贺,人之序也”。显然,上古把婚礼视为幽阴之礼,不奏音乐,人们也不祝贺。直到汉初,有些地方官吏囿于周礼,也禁止人们在婚礼时相贺。然而,结婚始终是“大吉也,非常吉也”(公羊传文公三年)的喜事,在秦汉这样热衷享乐的时代,婚礼不贺的状况不可能持续下去。到汉宣帝五凤二年八月,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亡所乐,非所以导民也。勿行苛政。”这是中国历史上首次以政令的形式对婚礼不贺的否定,从此婚姻相贺便逐渐传袭下来。,在汉代

5、,绝大部分地区都盛行重聘金嫁妆之风。据汉书地理志,秦地,“嫁娶尤崇奢靡”。长安城“闾里嫁娶,尤尚财货”(三辅黄图卷四)。从西汉到东汉,奢侈之风一直未衰。汉武帝时,“天下人民用财奢靡,车马衣裘宫室皆兢修饰。”(汉书严安传)。东汉时期,“贵戚近亲,奢纵无度,嫁娶送终,尤为僭侈”。(后汉书章帝纪),上至皇家,富户,下至一般阶层,小农,贫民,也是崇尚婚嫁奢侈之风。有些家境贫寒,无力拿出聘金的,也不得不借贷或赈助交出聘金。西汉陈平娶妻,就曾“借贷币以聘”。当时,不仅聘金甚巨,而且婚礼的其它方面排场很大。潜夫论三浮侈篇说:“富贵嫁娶,车軿各十,骑奴侍僮夹毂节引,富者竞欲相过,贫者耻不逮及。”,中华民族的传

6、统文化源远流长,婚俗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婚俗文化,是指围绕着人们的恋爱和嫁娶所形成的文化现象。其主题部分是婚姻,同时还包括婚前的恋爱期和婚后的生育期。恋爱是婚姻的预备期,而婚后的生儿育女,则可以看做是婚姻的延续期。我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各地各民族多姿多彩的婚俗构成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贴红双喜字、坐花轿、“抢婚”、“哭嫁”、“走婚”、“闹洞房”等婚俗流传至今,成为中华大地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符号之一。社会的昌盛以个人家庭的幸福为基础,家庭的幸福以婚姻的美满为起点,婚姻是社会的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我们应该从多角度重新审视婚姻和家庭在和谐社会中的地位和

7、作用。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其在人生过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仪礼。,婚礼,是人一生中的“终身大事”,其在人生过渡中的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古今中外都非常重视这一人生仪礼。伴随着这一重大的人生仪礼,便出现了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婚俗文化。所谓婚俗文化,是指围绕着人们的恋爱和嫁娶所形成的文化现象。中国的婚俗文化源远流长,据史记补三皇本纪记载:“太槔庖牺氏,风姓,代隧人氏继天而王。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汉代社会中广泛存在的嫁娶奢侈之风,造成了十分严重的社会后果。它影响了汉代人婚姻嫁娶的正常进行。家庭经济状况拮据,再生产能力低下的小农、小手工业者和普通市民阶级,

8、从很早便得为儿女婚事准备财物。但由于经济力量单薄,仍有部分人无力嫁娶,只得把婚事一拖再拖,导致婚龄上升。同时它也造成了社会范围内的巨大浪费,干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物质资料再生产的进行。从西汉后期开始,政府开始对这一风气加以限制,然而汉代官方的种种措施,往往成为一纸空文,婚嫁奢侈的现象毫无收敛。故有识者恒以为讥云:“葬死殚家,遣女满车。富者欲过,贫者欲及。富者空减,贫者称贷。”(盐铁论国病篇),两汉时期,人们关于女子的贞节观念较淡漠。远不如封建社会后期对妇女那样严格的禁锢。改嫁和再嫁现象是广泛存在的。改嫁,是妻子和丈夫离婚后,另寻新夫。社会中绝大多数阶层中都有女子改嫁的情形。且看汉家皇室:景帝的

9、王皇后原本嫁于金王孙,并且已生过女儿,后来才被母亲纳奉当时尚为太子的景帝。长诗孔雀东南飞也描述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离婚后,县令即遣人聘她为妻的情形。,从现存史料看,再嫁似较改嫁更为普遍。如武帝时,卓王孙之女卓文君在丈夫死后,又与司马相如成婚。汉初丞相陈平之妻,据说在嫁给陈平之前曾五次守寡。汉代寡妇再嫁不受约束,不失体面的风习,到汉末仍然多有史证。正如有的学者所指出的:“揭开三国志的妃后列传,最令人注目的便是魏、蜀、吴的第一个皇帝都曾娶过再嫁的寡妇。”,汉书朱买臣传说“买臣家贫,好读书,不治产业,常艾薪樵,卖以给食,担束薪行且诵书,其妻亦负载相随。数止买臣毋歌讴道中,买臣愈益疾歌。妻羞之,求去。买臣

10、笑曰:我年五十当富贵,今已四十余矣。汝苦日久,待我富贵报汝功。妻恚怒曰:如公等,终饿死沟中,何能富贵!买臣不能留,即听去。”从以上情况看来,当时女子虽处于被统治地位,在婚姻上总的说来受制于人,但还有一点自主权,如自己能与丈夫求去,这种事在封建社会的中后期甚为罕见。,汉代重亲有姻家恒为姻家,婚家恒为婚家者。(按:仪礼士昏礼:女氏称婚,婿氏称姻。)也有互为婚姻者。汉代贵族间婚姻重亲现象比较严重。至于重亲的原因,主要是通过联姻加强自己的势力,巩固已有的家族联合和世袭的权利地位。汉书三十八齐悼惠王传云:懿王薨,子厉王次昌嗣,其母曰纪太后。太后取其弟纪氏女为王后,欲其家重宠。重亲的出现,还与愚昧的观念有

11、关,主要是为了满足近亲繁殖的生育愿望。因为重亲的原因,所以婚娶长幼不计,辈分不分。清人赵翼称之为“婚娶不论行辈”。汉书四十七文三王传云:梁荒王嘉薨,子立嗣。荒王女弟园子为立舅任宝妻。宝兄子昭为立后。这是辈分相当者重亲。,重亲也有辈分不当的。有下辈娶上辈者,如宣帝之娶霍后,则以叔祖母之姨母为后。灵帝之宋皇后,则以表侄娶表姑母为妇也。也有上辈娶下辈女子者。如惠帝娶张傲之女,则以亲母舅娶甥女为妇也。赵王恢娶吕产之女,是以表叔娶表侄女为妇也。“婚娶不论行辈”的现象,是汉代婚姻关系中最不合礼法观念的。在当时对重亲不以为然,是较为普遍的现象,尤以皇室之情形为甚。而这种情形西汉又多于东汉(至少就皇室婚姻而论),这与东汉礼法的加强也有一定关系。,谢谢观赏!,制作人:潘娜、刘青、图片搜集:郭琛、杜静、易荣荣主讲人:金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