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CT的日常维护与常见故障分析.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857913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24 大小:1.3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论文CT的日常维护与常见故障分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毕业设计论文CT的日常维护与常见故障分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毕业设计论文CT的日常维护与常见故障分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毕业设计论文CT的日常维护与常见故障分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毕业设计论文CT的日常维护与常见故障分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CT的日常维护与常见故障分析.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CT的日常维护与常见故障分析.doc(2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论文题目:CT的日常维护与常见故障分析 作者姓名: 毕业院系: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医学技术系专 业:医学检验(医用电子与维护) 班 级:医用电子08A1 学 号:0 指导教师: 2011年元月前言在医疗设备迅猛发展的今天,CT机也日益普及。CT装置是由X线发生器、计算机系统、检查床、自动控制部分等组成,是一种价格昂贵、技术先进、使用广泛的大型医疗设备,在各级医疗部门的疾病检查和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就目前的情况看,医院的医务人员和技术人员只会简单的操作,一旦发生故障只能联系厂家专业人员,不能及时解决,这严重影响医院的日常工作和效益。充分发挥设备潜能,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2、就是一种无形的效益,对于任何一种大型医疗设备,精心地维护和保养,及时发现处理解决故障是提高运行效率和减少故障率的重要保证。要克服只使用不维护的倾向,防止因小失大,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也要改变一遇故障就找厂家人员的费时费事费财的现象,努力提高医院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故对CT的日常维护项目和常见故障深入研究,撰写此文,为提高CT的运行效率和医院的效益,献出一己之力。由于CT设备的发展日新月异,且不同型号的情况各不相同,加之撰写经验和水平有限,文中不足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指点批评,共同进步。 2011年1月摘要本论文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CT设备的发展历程、分类及成像原理;第二部分

3、对CT设备的图像特点、基本结构作了简要阐述;第三部分重点阐述了CT的日常维护,第四部分系统地分析了CT的常见故障的种类、原因和特点,并介绍了查找CT故障的基本依据和常用方法;第五部分就常见故障及解决方法做了举例分析。在内容上力求全面系统,详略适当,把握主题,同时注重与实际情况相结合。愿该文对CT设备的日常使用、维护和故障分析能起到一定的帮助。关键词CT设备;维护保养;故障分析;目录 概论1 CT的成像原理1 发展简史2 螺旋CT5 CT设备7 CT 图像7 CT基本结构8 CT的日常维护10 使用操作10使用原则10 操作规程10维护保养11日常维护11定期保养13 常见故障分析14故障分类、

4、来源及特点14.操作不当引起的人为故障14.环境因素导致的故障14CT自身硬件损坏产主的故障15查找CT故障的基本依据和常用方法15基本依据15 无错误提示的判断方法16 常用方法16.部分维修举例17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毕业论文 概论 CT的成像原理X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扫描,由探测器接收被该层面部分吸收的剩余X线,探测器将接收到的各方向不同强度的X线信号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信号,再经模/数转换器转变为数字信号,传送到计算机的数据采集系统。 计算机将采集的各方向的数字信息经运算处理,得出扫描层面各点的数字(扫描所得信息经过计算而获得体素的X线衰减系数),排列成数字矩阵。数字矩阵可存储

5、于硬盘或光盘中,再经数/模转换器将数字矩阵中的每个数字转化为由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小方块。按矩阵排列,即构成CT图像,最后调节窗宽、窗位,经显示器或照相机输出,用于临床诊断 发展简史1917年,豪斯菲尔德研制成功了第一台用于头部扫描的CT。同年10月4日豪斯菲尔德与英国的阿特金逊-莫利医院的神经放射学家安普鲁斯共同完成了临床实验,成功检验了第一例病例患者,取得了极为满意的诊断效果。当时,每一幅图像的处理时间需要20分钟左右,后来,借助微处理器是一幅图像的处理时间减少到4.5分钟。1972年4月,豪斯菲尔德和安普鲁斯在英国放射学研究院年会上宣读了关于CT成功应用后的第一篇论文,宣告了CT的正式诞生。

6、CT的研制成功被认为是生物医学工程发展史上的又一里程碑,是20世纪科学技术领域的重大成就之一。1974年美国乔治城大学医学中心工程师兰德利研制设计出第一台全身CT,扩大了CT的检查范围。此后,CT设备与技术的发展十分迅速,20世纪80年代先后出现了SCT、UFCT、MSCT等。据扫描方式不同,CT的发展可大致分五代,但发展到SCT以后,就不在以“代”来描述了。(一)第一代CT X线球管为固定阳极,发射X线为直线笔形束,一个探测器,采用直线和旋转扫描相结合,即直线扫描后,旋转1度,再行直线扫描,旋转180完成一层面扫描,扫描时间36分钟。矩阵象素256256或320320。仅用于颅脑检查。(二)

7、第二代CT 与第一代无质的区别,仅由小角度(330)扇形X线束替代了直线笔形束,探测器增至几十个,扫描时间缩至10秒到1.5分钟,矩阵象素与第一代CT机相同,可用于颅脑和腹部。(三)第三代CT X三线球管为旋转阳极。发射X 线为扇形束,角度较大达3045度,探测器多达几百个,只做旋转扫描,扫描时间为2.410秒,矩阵象素除256256和320320外,还有512512。适用全身各部位。(四)第四代CT 与第三代无质的区别,探测器多达1000余个,固定安装在扫描机架四周,仅X线球管绕患者旋转,扫描时间进一步缩短至15秒。(五)第五代CT 为最新发展的电影扫描CT (cine CT scanner

8、),在扫描速度上有飞跃发展,采用电子枪结构,使每次扫描时间缩短至50毫秒,大大有利于心脏CT扫描。(六)螺旋CT SCT是大功率X线管、直流逆变和滑环技术综合应用的成果。它改变了第三代CT的360往复运动扫描方式,采用滑环技术,X线管和探测器同步单方向连续旋转,扫描床带动患者同时沿Z轴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大角度的扇形X线束包含整个层面,探测器采集到的是螺纹式的层面数据。 常规CT 间隔式扫描 螺旋CT 连续容积扫描,轨迹呈螺旋形 螺旋CT螺旋CT的核心技术是滑环技术,X线管在连续旋转、曝光的同时,扫描床以一定的速度沿Z轴方向运动,探测器采集到的数据不再是传统CT的单层数据信息,而是人体某段体积

9、的信息,扫描完成后可根据需要作不同层厚和层间距的图像重建。近年来。SCT发展很快,迅速从单螺旋CT发展到了双螺旋、四层、八层、十六层、三十二层乃至六十四层的MSCT 值得一提的是螺旋CT扫描(spiral CT SCAN 80年代末90年代初,对CT 机又作了改进),它是在螺旋式扫描的基础上,通过滑环技术与扫描床平直匀速移动而实现的。滑环技术使得X线管的供电系统只经电刷和短的电缆,这样就可使X线管连续旋转并进行连续扫描。在扫描期间,管球旋转和连续动床同时进行,使X线扫描轨迹成螺旋形,并且是连续的,没有间隔时间。结果使扫描时间大大缩短。由于缩短了扫描时间,所以对不合作的病人易行扫描,一次屏气即可

10、完成扫描,从而容易清除呼吸运动带来的层面位置的变化,避免层面的遗漏或重叠,适合运动器官,如肺和肝的扫描,适合动态扫描(dynamic scanning),及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螺旋CT 扫描应用越来越来广泛。 由于是连续扫描,可得到扫描区域的容积数据,所以可重建任意层面的图像,而且重建的三维图像比普通CT清晰。螺旋CT的优势一是扫描时间短,1020秒内完成;一次屏气 状态完成数据采集,可在造影剂达到峰值时成象,得到动、静脉的图象。二是可在采集的容积数据任何位置进行任意间隔的回顾性图象重建。可任意选择观察面:横断面、冠状面、矢状面、斜面及曲面。三是可在任何扫描部

11、位重建出高质量的三维图象和血管造影图象。 CT设备 CT 图像CT图像是横断面断层图像,也是计算机重建图像,是由一定数目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像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这些像素反映的是相应体素的X线吸收系数。不同的灰度来反映器官和组织对X线的吸收程度。因此,CT图像与X线图像所示的黑白影像一样,黑影表示低吸收区,即低密度区,如脑室、肺部;白影表示高吸收区,即高密度区,如骨骼。CT图像的空间分辨力不如X线图像高,因此目前CT检查尚不能完全代替X线检查。但是,CT图像的密度分辨力比X线图像高,因此,人体软组织的密度差别虽然很小,吸收系数多接近于水,也能形成对比而成像。所以,CT可以更好地显示由软组织构成的

12、器官,如脑、脊髓、纵隔、肺、肝、胆、胰以及盆腔器官等,这是CT的最大优点。 脑CT图像 CT基本结构不管是第几代CT,依据图像形成过程,它们主要有三大系统组成,即扫描系统、计算机系统、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一)扫描系统:由x线发生装置(X线管和高压发生器)、准直器、滤过器、数据采集系统(探测器和数据处理装置)、扫描架和扫描床等组成。其作用是产生X线和采集重建图像所需的原始数据。(二)计算机系统:通常选用通用计算机(亦称主计算机)来执行系统管理、任务分配和外设控制等;选用专用计算机(亦称阵列处理器)来执行图像重建和处理的任务。专用计算机与主计算机相连,本身不能独立工作,需在计算机的控制下完成图像

13、重建和处理。该系统的主要作用是控制系统,将扫描收集到的信息数据进行储存和运算,进行图像重建和处理。(三)图像显示和存储系统:主要由接口电路、图像显示器、多幅相机或激光相机、硬盘、刻录光盘等组成。主要作用是将经计算机处理重建的图像显示在电视屏上或将图像存储起来。 CT的日常维护 使用操作正确地使用,合理地操作,就是对设备最好的维护。所以CT的使用人员应牢记其使用原则和操作规程。使用原则CT的使用应遵循下列原则:操作人员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熟悉机器的基本结构、工作原理、不同病变的参数选择等。应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经过专门的上岗培训并获得相应的合格证书;根据机器的特点,严格遵守使用

14、说明书所规定的操作规程操作,要谨慎、熟练、正确地操作机器,切不可随心所欲、草率从事;每日开机后,应按要求进行X线管预热训练和空气校准,避免冷管状态下突然升温,这样会缩短X线管使用寿命或造成X线管靶面损坏;扫描过程中要注意操作台和显示器上各参数的变化,发现异常要及时停止,检查原因所在;扫描过程中应严禁改变曝光条件和成像参数,应注意每次扫描的间隔时间,禁止超热容量使用。 操作规程. 环境检查 在开机前应检查供电电源以及机房温度和湿度,如果电源电压不稳定或过高过低,机房温度和湿度超过规定范围,都不允许开机。机房温度应控制在1822,湿度应在4560范围。 开机 在使用前应严格按开机顺序开启机器。机器

15、在开启过程中,应注意观察各项技术选择是否在正常位置。同时,机器会按照内设程序进行自检,在自检过程中请不要操作键盘和鼠标,待自检完成在显示器上显示人机对话框时,再按照提示操作。 球管加温 每日新开机后,首先应对X线管进行预热训练。球管加温是指在扫描野内没有任何物体的情况下,用空气扫描方式曝光数次,使之逐步加温到工作状态。(X线管在工作过程中,剧烈的冷热变化有可能造成靶面龟裂,或产生游离气体降低真空度,同时还有可能造成冷却油炭化而引起管套内放电,这些都会缩短X线管使用寿命,甚至损坏X线管)在开机运行期间,若3小时内没有扫描曝光,再次扫描曝光前应重新对X线管进行加温训练。这一训练通常只要操作人员发出

16、一个指令,机器就可按照内设程序自动完成。当更换新的X线管或机器停用超过一周后重新使用时,操作人员应按照机器使用说明书的要求手动进行球管训练。空气校准 在按照要求进行球管训练后,一般还需进行空气校准。空气校准是指对成像组件,特别是探测器因环境的变化而引起的误差进行修正,亦称零点漂移校正。个成像组件的零点漂移,致使每次扫描所获取到空气的CT值不等于1000而造成失真,影响采样数据的准确性。只有获得准确的原始数据,才能重建正确的图像。一部分机器,在开机时球管预热曝光数次,前几次曝光为球管预热,最后一次曝光为空气校准。另一部分机器球管预热和空气校准是分开进行的。使用人员应严格按照使用说明书进行各项操作

17、。 检查磁盘 为了保证扫描工作的顺利进行,在每日作患者扫描前首先应根据每日工作量大小检查下磁盘剩余空间,当剩余空间不够时,可以把处理完毕的患者图像数据删除,或者传送到异地存储后再删除。. 扫描工作 大体可以分成以下5个步骤:(1) 输入患者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检查号、扫描方向等。扫描方向是指床动方向,即选择头先进还是足先进,患者的位置是仰卧、俯卧、左侧卧还是右侧卧。如果是增强扫描,要特殊注明,其他特殊扫描必要时也应注明。(2) 摆放患者体:此项工作是将患者准确、舒适地按照检查要求安置在扫描床上。利用床旁和扫描架上诸多操作键,把扫描床升到扫描高度,并把患者送到扫描野内的预定位置。不同

18、部位的扫描,患者体位的摆放要求也不一样。其中包括扫描床的高度不同;定位灯标识的人体部位不同;使用定位辅助工具的不同。(3) 扫描前定位:定位就是确定扫描范围,此举目前多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定位扫描,在定位像上确定扫描的起止线和终止线。这种方法比较直观,定位也准确,且定位像相当于常规X线检查的一张平片,具有一定的诊断意义;另一种方法是在摆放体位时,利用定位灯直接从患者的体表上确定扫描的起始位置或扫描架的倾角。这种方法节省时间,且可以省去一次定位曝光。但缺点是定位精度不高、可靠性差。目前最常用的是第一种方法,它的操作过程是选择并输入需要的定位扫描他条件,或选用特定的功能键。之后,扫描曝光获得定位图像

19、,在定位像上确定扫描的起止线、终止线、扫描区域,扫描架倾角等。(4)正式扫描:正式扫描是整个检查的主要步骤,目前的机器大都有横断面扫描、螺旋扫描和其他的一些特殊扫描功能,具体采取哪种方式,需要使用人员在扫描前选定。根据不同的机器,扫描过程还可以分为手动方式和自动方式。手动方式即扫描完一层后,需要做下一层的操作选择,并每次需按曝光按钮;而自动方式只需按一次曝光按钮,即可完成整个扫描过程。(5)存储数据:存储数据是完成整个检查的最后一项工作。存储的操作,通常在选定需要存储的患者后。输入存储的指令即可,也可以将这些图像数据推送到其他图像工作站或服务器长期储存。维护保养日常维护 机房环境 CT机房的温

20、度和湿度应该控制在说明书规定的范围内,并注意通风换气。一般来说,CT机房的适度控制在45%60%为宜,温度应该保持在18至22摄氏度左右。(1)温度保持:在外界温度小于0摄氏度或大于35摄氏度的情况下,建议晚上不要关闭空调。每天开机准备扫描之前,应首先使室温保持在规定范围内半小时以上。(2)湿度保持:在外界湿度较大时,建议晚间不要关闭除湿器。开机前如果湿度过大建议先开除湿机,使湿度在允许的范围内半小时以上,再开机扫描。如果相对湿度低于30%,建议使用加湿器或使用室内蓄水池蓄水,达到要求后再考及扫描,如果湿度过大或过小,将导致图像伪影或质量下降,甚至损坏设备。 清洁消毒 保持机房各装置的干净卫生

21、,避免灰尘和有害气体侵袭,是日常维护的重要内容。(1)地面清洁:工作人员进出机房应换专用拖鞋,防止外界灰尘或沙土带入机房。每天清洁地面时,应尽量在关机情况下进行,应使用真空吸尘器,清洁时不要扬起灰尘。在需要使用水或液体清洁剂时,不要使液体键入机器内部。扫描架下面的地面应定期清理,并注意有无泄漏物。(2)床垫消毒:与患者接触的应用部分,如扫描床的床垫,每次使用后应用90%的酒精或消毒剂擦洗消毒,每次最少擦洗三遍,擦洗时擦洗液不得溅入设备内部。(3)清扫浮尘:对操作台,扫描架,扫描床,电源柜(电源分配单元)的表面,每天早上开机前或下班关机后要清洗浮尘。如有污渍,可用干净软布蘸少量中性清洗剂擦拭,不

22、可使用任何类型的砂纸、研磨粉和酒精、苯等溶剂,切不可使用强酸性或强碱性的清洁剂。擦拭时不可让清洁剂深入机内。 操作台 操作台上放置有显示器、键盘鼠标等人机对话装置,台内有间算计、各种接口等。操作时不要抽烟,更不可将茶水放在操作台上。(1)显示器:显示器屏幕如有污迹,可用干净软布轻轻擦拭。不可用圆珠笔或螺丝刀等尖锐的物体去摩擦、触摸或敲打屏幕表面。如显示器外壳有污迹,可用软布蘸少量中性清洁剂擦拭,切不可让清洁剂渗入显示器内。(2)键盘鼠标:键盘可用软布清洁,不要将水或其他液体溅入键盘内。鼠标可定期打开轨迹球,清晰内部的脏物。 电缆线 铺设在室内的电缆线应定期检查,如果是电缆沟,应注意鼠害。应定期

23、检查各装置的电缆线外观,定期检查接地电阻,发生异常应及时处理。. X线管 X线管是CT中最昂贵的易耗部件之一,是CT机的核心部件,也是医院医疗设备方面付出银子的“大款”。为了延长CT球管的寿命,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应注意以下几点:(1)每三月对球管散热系统清理灰尘(2)缩短灯丝的预热时间 实际工作中,灯丝的预热时间往往超过实际曝光时间,因此应严格控制机器处于长时间曝光等待中。长时间供给灯丝高电流会缩短灯丝的寿命,这一点在高管电流状况下尤其显著。在不明显降低图象质量的情况下,应尽量使用较低的管电流,选用高的灯丝电流会缩短灯丝的寿命。(3)不要在阳极靶面冷却时让高管电流曝光:高电压曝光产

24、生的热压力引起不规则膨胀,会使靶面裂开。因此务必遵循厂家推荐的球管预热程序。尤其是基层医院病员少,当出现要求预热的提示,这一程序需要在检查患者时不断地重复。某些基层医院,为了省电,经常做一病人,关一次机器,尤其是冬季室温过低,很易造成球管爆裂,切记。(4)不要超出阳极热容量或热驱散比率使用设备:对于球管而言,轴承长久过热极易造成旋转阳极卡死。再有,如在使用时温度明显高于球管所规定阶段温度,气体有可能从球管内不同的材料中释放出来,球管将变得不稳定。(5)将操作条件限制在最高单一曝光等级限度的80以内:有利于延长焦点轨迹的寿命,同时也将减少粗糙不平的焦点轨迹所造成的放射线输出量下降。(6)马达启动

25、停止的操作:马达的启动或停止,尤其在高速(150180 Hz)状态下停止时,将使定子线圈中存留相当多的热量。在极端情况下会导致定子线圈的损坏。 一般情况下,每两次马达启动之问,需间隔至少3040s (7)尽量缩短每次点扫描的间隔时间:大多数系统所提供的每次扫描间隔时间大约为2S。 (8)在马达暂停重新预热这一周期之前和扫描间隔当中,马达一直保持高速旋转。在某些系统下,这一间隔中的灯丝电流数值仍保持在球管曝光时的数值,容易引起灯丝材料的蒸发并因此产生球管不稳定。 (9)对于基层医院的二手机,在适当降低MA的基础上,可将球管的转速到低速上,有利于延长球管的寿命科学合理的扫描计划对延长X线管的使用寿

26、命也十分重要。合理控制曝光条件:根据患者的年龄胖瘦和扫描部位,精确设定最佳扫描条件,可减少无谓的X线管损耗。在保证扫描图像符合诊断要求的前提下,应尽量地降低扫描条件,尽量选择小毫安曝光时间,尽量使用“smartscan”功能。控制定位像的长度:合理摆放患者体位并精确扫描范围,尽量缩小非检查部位的曝光。避免拉大网捕小鱼。减少旋转阳极和灯丝的空耗:当扫描程序处于就绪状态时,X线管阳极已处于高度运转状态,灯丝已加热到曝光所需的温度,故应立即进行曝光扫描。若不及时曝光,将会加大X线管的空耗。合理安排患者顺序和控制连续扫描的人数:根据预约患者的不同扫描部位,将需要大剂量曝光的患者与小剂量曝光的患者进行间

27、插安排;控制连续扫描的人数,尽量避免过多患者高剂量连续集中扫描。经常注意检查在多个患者能扫描以后的X线管管套温度,当管套温度过高时,应停止扫描进行冷却,并且适当延长每个患者之间的等待时间。让X线管有充分的时间冷却。 特殊处理 特殊患者:在CT检查过程中,常会遇到很多特殊的情况,如患者在扫描过程中出现呕吐、流血等,遇此情况应及时处理,防止污渍进入机内。如果已经进入,应及时关闭扫描架电源,打开扫描架的前罩,进行内部清洗,防止机器短路。运行异常:在扫描过程中应密切关注机器运行情况,当出现异常和误报提示时,如图像质量突变、声音异常、管套漏油、高压打火、球管过热等,应及时停止扫描,查明原因,消除隐患,否

28、则会引发更大故障。定期保养 旋转轴承 每使用六个月应给扫描架内旋转轴承添加一次润滑油,每次添加量根据使用的频率不同而不同。日平均检查大于20人次的,则每次加润滑油不超过200g,小于10人次的,则不超过100g。 螺丝紧固件 根据需要打开扫描架的外罩,在保证断电的情况下检查各螺丝是否松动,各接口的接插件是否牢靠,线扣是否脱落,如发生异常应及时紧固。 主旋转同步带 每隔三个月应检查扫描架内的主旋转同步带松紧度。用约五公斤的力度压同步带,其弧度应在(14加减0.5)mm的范围内,否则应调整其张紧程度。 扫描床 为减轻扫描床机械系统的磨损,延长其使用寿命,需定期进行保养,添加润滑脂。扫描床采用的润滑

29、脂可与旋转轴承一致。 散热风扇 发热量较大的部件一般装有散热风扇,特别是X线管冷却系统,这很容易吸附灰尘。故每三个月需要用高压气泵冲净灰尘和杂物,并检查清洁各风扇和防尘网,注意检查各应急开关是否灵敏 常见故障分析故障分类、来源及特点 同所有常规医疗设备一样,产生故障的原因大致可分为三种:一是由操作不当引起的故障。二是由于环境因素不正常而导致的故障。三是CT自身元器件老化、质变机械磨损或参数漂移导致的故障。本文简述前两类故障,重点分析第三类故障。.操作不当引起的人为故障 人为故障常见原因如下:开机预热时间不够或未进行常规校正。导致图像不正常或均匀度不好,CT值不准;病人定位不准扫出错误图像;病人

30、身上有金属产生伪影图像;同时进行多种操作导致CT死机(多见于一些低档机型上);选择扫描参数不当导致图像伪影增大等等。不难看出,人为故障通常不会导致CT出现破坏性故障,只要查明原因,按正确操作程序重新操作或停机重新启动,一般都能顺利将故障排除。.环境因素导致的故障 环境因素是指CT 室的温度、湿度、空气净化度,CT供电的稳定性等发生变化导致的故障。例如:室温过高,通风不良会导致某些电器(如电源或变压器)过热甚至烧毁,电路板损坏。机器保护性中断,探测器及相关电路温度漂移过大产生图像伪影等;CT供电电压不稳会导致计算机工作不正常,机器运行不稳定,甚至高压不正常,X射线不稳定,最终导致图像质量下降等;

31、空气净化度不好 灰尘过多易导致计算机硬盘寿命减短。 某些光学传递控制信号也由于灰尘积累导致误动作;若湿度过大,会导致电子器件短路失效故障。环境因素对CT造成的直接或潜在危害是很大的。常会造成永久性损坏,经验告诉我们,CT工作环境越好。CT 故障越少,CT使用寿命就越长。许多同型同年使用的机器, 由于环境不同,其使用寿命和故障率可能大不相同。CT自身硬件损坏产主的故障 对大多数比较成熟的进口CT 来说 按照统计学的规律,故障随时间的发生几率呈马鞍形的变化趋势,即安装后头半年故障率较高,半年后相当长一段时间(5-8年)处于比较稳定的低发期,七、八年后又开始逐年增多。下面主要从三大件或三大部分对故障

32、分别介绍: a.机械部分的故障 机械故障主要随使用年限逐年增加。今天绝大多数CT都采用滑环技术,单向有些高档机还采用磁悬浮驱动技术,从而使旋转机械故障人为减少。但另一方面滑环的采用,也带来另外一些故障由于滑环长期旋转磨擦会导致接触不良, 由此产生一系列的机械和电气故障,例如旋转失控,高压失控,打火(高压滑环),某些(滑环传递)控制信号丢失等。所以滑环要定期保养和更换。此外还有一些机械部件也容易发生故障:射线准直器机械部分容易出现失控、卡死;风扇长期工作后失效;马达旋转控制信号的脉冲发生器容易由于磨损产生丢失脉冲现象或损坏等。病人升降床的机械故障较少,个别床下承重滚轮轴承会出现卡死、失灵现象,还

33、有个别按键失灵,限位开关失灵等。b.X射线产生部分故障 (1)以射线管本身故障:如旋转阳极故障,表现为旋转噪声大。严重时不转卡死,曝光时产生阳极过流现象等;灯丝部分故障,灯丝断,导致不出射线;X射线管芯玻壳破裂或漏气故障导致漏油、不能曝光、真空度下降、高压打火等。 高压产生部分故障:逆变电路故障、击穿等,高压变压器短路,高压电容打火、击穿。这些故障通常导致对应的保险丝烧断。同时不能曝光,或一曝光就自动保护性中断等。高压电缆故障:常见的是接头松动,导致打火、高压过压或欠压,早期CT高压电缆跟随X射线球管转动使用日久,由于磨损导致高压电缆内部短路打火,这些故障一般也会烧断对应保险丝。c.计算机部分

34、的故障 由于电子元器件和集成电路已十分成熟只要环境适当,且不考虑人为等因素,计算机部分故障是最低的。常见的键盘、鼠标、轨迹球有些小问题外。最多的就是硬盘、磁带机、磁光盘的故障 除上述三大部分外,CT还有一些计算机与各硬件之间的接口电路和电缆部分,也会产生一些故障,接口电路在一些驱动电流较大的部分容易损坏,电缆接头部分有时会出现接触不好(特别是旧机)。导致一些不稳定的故障出现。查找CT故障的基本依据和常用方法基本依据目前绝大多数中、高档CT故障自我诊断软件十分成熟只要计算机本身在工作,出现故障时一般会有不同类别的错误代码及含义提示。不少厂家的提示还分别有不同级别,如一般性操作故障和较为严重的故障

35、,对故障含义及可能产生原因有详细的说明,这是查找CT故障的基本依据。 无错误提示的判断方法 在没有错误提示或提示不明时则必须靠现场实际故障状态来判断。在计算机正常的前提下,分析几个大的故障现象,旋转是否正常、是否曝光、曝光是否出图像出错误图像、还是出伪影图像,并依此作为初步判定是高压部分、机械部分或者是计算机部分故障的依据。当然故障现象可能有多种。其可能原因也很多。但无例外是这三个大部分。 常用方法 在具体查找故障之前,应先区分和排除故障的人为因素或者环境因素来源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节省时间。少走弯路,容易找到故障部位。判别是否人为故障,可先向操作人员详细了解CT在执行什么指令时出错,是什么级别

36、的错误信息(通常操作不当的错误是不严重的)在没有发现CT有异常和明显硬件损坏前提下。用正确的方法重新进行操作(有些情况下要重新开机),若反复操作故障不再出现,且此前确有不正确的操作,则可判定此故障是人为因素造成。 判断是否是环境因素造成,主要应观察CT室内温度、湿度CT供电压等是否正常,CT发热元件是否过热电源是否有过压过流等。若能判定则一定要先解决环境因素的不正常,避免故障进一步扩大,具体查找故障,常可综合选用如卞方法;. 程序测试法最常用或者说首先要用的,应该是根据错误代码及随机维修诊断程序对CT可能产生故障的部位进行分隔判断。依前面介绍,首先应区分是计算机控制部分还是机械部分。或者是高压

37、部分故障。在这个过程中最有效的是利用应用程序和维修程序或故障诊断测试程序。这是因为中、高档CT通常都有完善的故障测试程序,有针对性地应用它, 能事半功倍且不会扩大故障。顺便强调一下, 许多厂家对这些程序采用限时密码控制,所以购买CT时一定要争取免费无偿提供密码 。有时还要运用调整程序。不少故障是由于参数漂移引起 ,只须进行重新校正或者调整即可查明或排除。 观察法 观察法也是最基本方法之一。 看指示灯 CT各部分有各种指示灯,特别是电源部分和各电路板。控制板上常有红绿黄三色指示灯,代表着CT的不同运行状态。熟悉它们的状态对查找故障有较大帮助。 听声音 CT运转时的各种声音,如风扇、轴承、旋转机架

38、、 冷水机运行时都发出声音,用区分正常与故障的不同声音来帮助查找故障。例如旋转阳极卡死,则听不到旋转声;冷水机不工作,也听不到它的声音。还有就是机械运行的磨擦声音,平时是均匀的,出现故障时可能伴有异常或不均匀的磨擦声。 闻味道 有些CT故障,特别是元件发热、烧毁、击穿时往往发出一些异味、焦味,提示看某些故障。 摸 感觉温度 某些元件如球管、变压器和一些大功率元件过热、意味着某种不正常。 上述常规观察方法要建立在这样一个前提下,即当CT正常运行时,必须事先熟悉它的所有指示灯的位置、指示内容和状态,机械正常运行的状态和声音,各部件的发热情况等,都必须十分熟悉,尽可能纪录下来。显然,平时定期保养、测

39、试、熟悉CT各方面的情况,对于维修工程师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所谓“熟能生巧”在维修高技术产品过程中。尤其不能忘却和疏忽。测试法 运用基本测试手段。如万用表、示波器、有时还要用一些专用仪器,最主要和最常用的还是万用表。一般可以测下列参数和性能:一是测各种电压,包括输入交流电压、输出直流、电压,各种不同的电源电压和部分信号电位,还有高压部分的初级电压等等。通常需在电路图和框图的帮助下进行。二是可以测所有的保险丝是否烧断,各电缆线是否通断,各半导体元件是否击穿短路等。 具体说,CT中有不少开关电源。其中5v电压若偏移较大时,会导致CT产生多种故障,通过测量就很容易查出。同样,一旦发生元器件击穿(南方潮

40、湿气候较常见),则通常都会导致开关电源电压也不正常,用测量的办法能较容易地查出故障的具体部位。 还有一些方法,但这三种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 归纳起来,CT有三大部件,主要产生三个部分的故障,最常用有三种方法。 实际上整个查找过程也可基本分为三步:第一步,依据错误代码和故障现象先区分故障性质,即人为故障,还是环境因素,还是CT本身。第二步用三种方法综合进行分隔定位。先区分是机械还是高压,或是计算机电路部分,其次再分步缩小故障范围。最后定位某一电路板或某一元件。第三步。找出故障加以排除,或对故障元件加以更换。 需要补充说明一点,CT还有一种故障现象。即出现图像质量不好,伪影、CT值不准、分辨率

41、下降等,有时出现这种现象时CT并没有任何元件损坏,而需要做的是定期校正和必要的维护保养以及调整。每台CT都有专门手册说明这种调整何时进行和怎样进行。平时最主要的是每天进行CT预热和空气校正。其次就是专门的空气校正、CT值校正、均匀度校正,通常安装新球管后这些工作都必须全部进行。每隔一段时间还必须根据需要有针对性的进行校正。.部分维修举例 下面结合前面介绍的故障分类及查找方法,举例说明。 【例一】故障现象是病人床进床时速度不均匀,床面轻微跳动且有异常响声。很明显这是机械故障。取下床面检查,发现床面承重滚轴磨损,且有部分变形。将其修理上油后,声音虽消失。但进床速度仍不正常,进一步检查马达推动系统发

42、现步进马达脉冲发生器传动胶木齿轮有部分严重磨损,在应急情况下,将其掉转180度装上,进床正常。 【例二】故障现象是准备曝光完成后,压下曝光键但不曝光,提示旋转机架找不到停止位。从现象和提示可看出故障与高压无关,仅与旋转机架的机械及旋转控制电路有关。打开机架。用手柄摇动机架,发现旋转脉冲编码器上的传动齿轮几乎完全磨损。在机械上做微小调整,使齿轮能正常转动。CT仍然不正常。厂家工程师提示可用维修程序中有关步骤来查看旋转时是否有编码脉冲实际在旋转时调用程序查看。发现脉冲时有时无,初步判定该编码器也失效更换一个新元件后CT正常。 【例三】故障现象是曝光突然中断(曝光X射线指示一亮即灭)。且提示高压严重

43、出错,用调试程序中的训管步骤。用低千伏(kv),小毫安(A)(80v、20A)短时间曝光,同时查看实际记录下的v、A值,发现v基本正常,但阳极和阴极电流不对称,阴级很小。进而发现灯丝电流几乎为零,怀疑X射线管灯丝电路有问题。取下阴极高压插头,用万用表分测两端,灯丝变压器阻值很小,球管阴极电阻为无穷大。表明灯丝已断,更换X射线球管后CT正常。 【例四】故障现象是突然出现不能曝光,且提示高压部分有电源出错。根据提示和以往经验,先查配电柜上有关高压部分的保险丝和空气开关,都正常,再去查高压控制电路,灯丝电路中有关直流保险丝都正常,最后打开逆变器盖子,发现阳极逆变器上160直流快燃保险丝已断。从框图上

44、看,此保险丝后的主要负载有3个:X射线管、高压变压器、高压逆变器。先更换保险丝,用低v、小A试曝光,曝光指示一亮即灭,试曝光几次保险丝又断;用维修程序调出实际v、A值查看发现阴级、阳极v都正常,但阴极电流大于阳极。再拨下X射线管高压插头做开路曝光测试,现象相同,初步判定X射线管正常。问题在逆变器和变压器,先更换逆变器后CT正常。 【例五】故障现象是CT开机有时引导进得去,有时进不去,死机;引导进去后,CT曝光扫描都正常,但在拷贝图像时容易死机,提示读写错误,用程序查找硬盘有坏区、判定硬盘坏,更换硬盘后CT正常。参考文献1 中国CT和MRI杂志.2010.22 黄祥国.医学影像设备学.第二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3 郑富强.浅谈CT机日常维护的注意事项.医疗装备杂志.2002.8.27-28.致谢在论文完成之际,我要特别感谢我的指导老师闫灿老师的悉心指导。在我撰写论文的过程中,无论是在论文的选题、构思和资料的收集方面,还是在论文的研究方法以及成文定稿方面,我都得到了闫老师的指点,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在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也得到了许多同学的宝贵建议,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意。感谢所有关心、支持、帮助过我的良师益友。最后,向在百忙中抽出时间对本文进行评审并提出宝贵意见的各位专家表示衷心地感谢!对我有帮助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