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管理毕业设计论文湖南湘西名俗特色旅游开发研究.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859466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0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管理毕业设计论文湖南湘西名俗特色旅游开发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旅游管理毕业设计论文湖南湘西名俗特色旅游开发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旅游管理毕业设计论文湖南湘西名俗特色旅游开发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旅游管理毕业设计论文湖南湘西名俗特色旅游开发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旅游管理毕业设计论文湖南湘西名俗特色旅游开发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旅游管理毕业设计论文湖南湘西名俗特色旅游开发研究.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管理毕业设计论文湖南湘西名俗特色旅游开发研究.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本 科 毕 业 论 文 13 毕业设计(论文)学生姓名: 学 号: 系 部: 经济管理系 专业年级: 07级旅游管理 设计(论文)题目: 湖南湘西名俗特色旅游开发研究 指导教师: 2011年04月27日中文摘要 民俗旅游是当今国际旅游业中一道新兴的亮丽风景线。中国,作为一个旅游资源大国,具备了开发民俗旅游市场的巨大潜力。民俗旅游业的迅速发展为湘西地区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收益,与此同时,在开发过程中出现的相应问题也阻碍了湘西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分析湖南省湘西自治州民俗旅游开发的主客观条件和资源优势的基础上,探讨湘西自治州民俗旅游开发的思路,对开发条件进行SWOT分析,希望能对湘西自治州民俗

2、旅游的开发提供参考性建议。关键词:民俗旅游 湘西自治州 SWOT分析 建议外文摘要Title Hunan province name common characteristic tourismdevelopment research AbstractFolk tourism in todays international tourism is a new beautiful scenery line. China, as a country, with the tourism resources development of folk tourism market massive potent

3、ial.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folk tourism for Hunan has brought great economic benefits, meanwhile,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of the corresponding problems appear also hindered Xiangxi folk tourism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folk tourism development of Hunan province of

4、Xiangxi autonomous prefecture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conditions and resource advantage is discussed 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tourism Xiangxi autonomous prefecture idea for development condition, the hope can the SWOT analysis on the development of folk tourism Xiangxi autonomous prefect

5、ure provide referential Suggestions. Keywords:Folk tourism Xiangxi autonomous prefecture SWOT analysis suggest目录1 绪论42 湘西民俗旅游资源调查42.1湘西居住民俗42.2湘西服饰民俗52.3湘西饮食民俗52.4湘西节庆民俗53 湘西民俗特色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53.1湘西民俗旅游开发的现状63.2湘西民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63.2.1资源分散,缺乏系统开发与管理63.2.2旅游产品缺乏特色,文化内涵不足63.2.3管理水平不高, 缺乏人才63.2.4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缺乏统筹

6、规划64 湘西民俗旅游开发SWOT分析74.1优势(Strengths)74.1.1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74.1.2优美丰富的民俗资源优势74.1.3客源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大74.2劣势(Weaknesses)84.2.1可开发条件与文化资源品位呈反差84.2.2区域旅游要素整合不足,缺乏整体竞争力84.3机遇(Opportunity)4.4挑战(Threats) 9 5 湘西名俗旅游开发策略95.1妥善处理民俗的传承与创新95.2不断加强民族特色文化和旅游景点宣传促销力度95.3切实抓好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95.4加强对民俗旅游开发的引导5.5重视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106 结语11致

7、谢12参考文献:13第1章 绪论 在湘、鄂、渝、黔四省市边区,地介巴山楚水之间的武陵山中,有一块神奇而美丽的的方,它的神奇,来自于大自然的鬼斧神功,缔造了奇特秀丽的山水风光和绚丽的民俗民情;它的美丽,归结于勤劳聪明的湘西儿女,创造了如诗情画意般的山光水色。蕴山野情趣的风土人情。 西部神秘、西部美丽、西部诱人、西部原始神秘、美丽、诱人,原始的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是湖南省唯一的少数名族自治州和进入西部开发的地区,境内历史文化悠久,人文积淀深厚,拥有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之称和沈从文等名人辈出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拥有中国新的旅游热点南方长城、天下第一漂猛洞河山水风光以及凤凰黄丝桥古城堡、吉首德夯等一

8、大批国家级的风景名胜,特别是新近龙山里耶战国古城的惊世发掘,永顺小溪原始次森林和古丈坐龙溪大峡谷神秘探险游的开发,更是给奇丽的湘西增添了更多神秘的色彩,使中外旅游者惊叹和折服。 历史上湘西包括的范围甚宽,现在的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下称湘西州)、怀化市、邵阳市和益阳市的安化等地都属于其范畴。本文主要从区域旅游经济发展的角度来定义湘西,为和湘西州区别开来,称之为大湘西,主要包括张家界市、湘西州和怀化市。大湘西地处武陵山脉,长期以来居住着土家、苗、侗、白、回等十多个少数民族,其中以土家族、苗族和侗族为主。在长时间的历史进程中,形成了信仰、居住、服饰、饮食、节庆活动等多姿多彩的民俗风情。大

9、湘西一直以来相对闭塞,民俗旅游资源保存丰富而独特,土家族的吊脚楼、哭嫁,苗族的银饰、拦门酒,侗族的风雨桥、侗族大歌等民俗风情享誉海内外。从大湘西的旅游资源来看,民俗旅游资源是其无可争议的特色资源和优势资源。在开发中实现大湘西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无疑应成为大湘西地区的正确选择。第2章 湘西民俗资源调查 湘西州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历史悠久。在历史发展长河中,他们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了具有各自民族特点的历史和文化,养成勤劳俭朴、勇敢无畏、诚实爽直、耐艰苦、重感情的民族性格和道德风貌。在土家族、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无论是居住、服饰、饮食、嫁娶,还是节庆和文化艺术等方面, 无不具有地域性风俗习惯和独特的

10、民族特色。 2.1 湘西居住民俗 居住建筑是艺术化了的文字, 记载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 透过对民居的考察、了解、亲身体验, 可以直接感受到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土家族民居建筑多建造在沟壑纵横、高低错落的高坡之地。为不损失良田和不破坏自然生态环境,土家工匠根据复杂多变的地势合理规划,依山顺势,就地取材,将民宅建于高低不平的土坡之上,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相互交融,浑然一体,达到了“天人合一”至高完美的艺术境界,形成了干栏式吊脚楼、卧虎式瓦房等多种形式并存的民居建筑体系。苗族民居也有石头屋、瓦屋和干栏式吊脚楼等建筑形式。最具特色的是湘西的吊脚楼建筑群,在吉首峒河街、凤凰沱江沿岸、王村古镇、茶洞边城及

11、龙山洗车河等随处可见。吊脚楼为山野式“楼阳台”,单檐悬挑,屋面反翘,名“飞檐”,通风向阳,干爽清新。有与正屋成一字形的,也有成九十度直角形的。这些建筑集中地反映了湘西少数民族优秀居住文化。具有厚重的历史感和时代特征,给人以极强的感染力。同时,与居住文化资源交相辉映的,还有丰富多彩的土家族、苗族人民的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独具民族特色,许多为外人不知或罕见。比如火堂,又称火炕,为湘西农家颇有特色的生活场所。一般在中堂右前间,铺地楼板,火堂围以长条石。主客围坐火堂,烧火饮茶,吃饭饮酒,其乐融融。饭罢,摆鼓, 唱歌, 直至深夜, 甚至围火堂铺被而眠, 其习俗经久不衰。2.2 湘西服饰民俗 服饰民俗是一

12、个民族、一个地区的重要标志, 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湘西苗族女子的服饰艳丽多彩,精美绝伦. 苗家姑娘生来个个眉清目秀,丽质盈盈,饰以盛装,更加娇艳妩媚。盛装打扮的凤凰“苗家新娘”,头戴青帕银凤冠,苏山耳环吊两边,颈围银项圈,身挂银披肩,满襟绣花又滚边还配银铃银链银牙签。苗家女子喜佩的服装饰品银饰,全由苗族银匠精心设计、手工制成,不仅造型精美,且种类繁多,各具特色。除耳环、项圈、手镯、戒指外,还有牙签、银披肩、银冠、针筒等。以牙签、银披肩最富特色。大而重者饰项圈,大项圈重约2公斤,四棱绕如螺旋,恰似青藤缠树。湘西土家族的服饰则以我国四大名锦之一的土家织锦最具特色,1989 年,湘西土家织锦在南斯

13、拉夫国际博览会上获得金奖。2.3 湘西饮食民俗 “民以食为天”,足见饮食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湘西州有丰富的天然绿色食品资源,如种类繁多的山区天然菌、山珍野菜,古丈茶,土家腊味,老爹系列产品;还有民俗风味小吃,如社饭、灌肠粑、系列酸菜等。湘西州境内有“无酸不成席”之说“, 酸”有荤菜酸与蔬菜酸之分。荤菜酸有酸鱼、酸肉;蔬菜酸有青菜酸、白菜酸、萝卜酸、莴笋酸、竹笋酸、包谷酸、糯米酸等。大力开发特色饮食,可让游客品尝到湘西民间菜肴的酸辣风味和极有特色的农家饮食,满足游客“吃”的需求。2.4 湘西节庆民俗湘西各民族的歌舞种类繁多,歌随舞而生,舞随歌而起。传承在湘西各县市的民族舞蹈主要有摆

14、手舞、芦笙舞、跳月舞、花鼓舞和接龙舞等。苗家有句谚语“芦笙不响,五谷不长”。苗家人认为:芦笙是本民族的象征,芦笙是祖先对生产丰收、幸福吉祥的召唤。所有苗家的村寨中,都有芦笙队,每年一度的芦笙会更是苗族人民探亲访友,比赛芦笙唱歌跳舞的盛会。第3章 湘西民俗特色旅游开发现状及存在问题3.1 湘西民俗特色旅游开发现状 和张家界相比,虽然湘西州旅游资源特别是民俗旅游资源较多,但显然没有形成较好的旅游品牌,大多规模较小、项目雷同、重复建设多、布局欠合理旅游开发的效果不明显,因此旅游收入只有张家界市的1/ 3 。旅游旺季许多国内外的游客绕道湘西直奔张家界,或者取道吉首至猛洞河再奔张家界,湘西旅游处于相对冷

15、落、游客稀少的状态。3.2 湘西民俗特色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大湘西民俗旅游资源在开发取得成功的同时,也凸现出许多问题,影响了大湘西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主要表现在:3.2.1 资源分散,缺乏系统开发与管理 凤凰古城、永顺王村、花垣茶峒、吉首德夯、龙山里耶、泸溪浦市等民俗旅游资源分散在数百公里的大范围之内,而湘西地处山区,山高路陡,交通条件落后,旅游景点之间的交通网络是长期制约民族地区旅游业发展的瓶颈,由于交通落后,大部分县市只通公路,汽车是唯一的交通工具。州内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优势难以在短期内转化为旅游产业优势。另外一个湘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和管理不规范,造成建设性破坏,比如环保,由于没有合理

16、的规划,造成景区内污染严重,应该引起政府和相关旅游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3.2.2 旅游产品缺乏特色,文化内涵不足 目前,湘西民俗旅游景点形式和服务水平比较单一,没有深度挖掘民族文化内涵,推出的旅游项目缺少特色。比如对土家族婚嫁习俗的利用就有庸俗化、简单化的倾向,在很多民俗风情表演中,婚嫁习俗丧失了民族特色。在建筑艺术方面,独具民族特色的建筑物(如吊脚楼)已很难看到踪影。再比如有些景区把不同民族的民俗生搬硬套地杂揉在一起,使得民俗文化产品不伦不类、品位不高,难以让游客感受和体验当地的民俗风情,自然就很难增强产品的吸引力,难以吸引游客故地重游。正因为开发建设过程中没有更多更深地挖掘民族文化、体现民

17、族特色,湘西地区至今没有创作出像云南的“丽水金沙”、“云南印象”和广西的“印象刘三姐”那样的文化精品。3.2.3 管理水平不高, 缺乏人才 目前,在旅游从业及管理人员中,只有少数人拥有高等院校旅游管理专业学历,相当一部分人只有初高中文化程度,且未进行湘西民俗旅游专业知识的培训,旅游专业知识和管理水平相对欠缺。五是客源市场没有进行整体营销,使得湘西丰富的旅游资源不为外界所知晓。3.2.4 盲目追求经济效益,缺乏统筹规划一些地方政府,在政绩和市场的推动下,不考虑旅游的整体规划,近距离低水平重复开发,不仅造成了同行业的无序竞争,而且很容易造成自身文化的扭曲和错位。湘西各地在开发民俗文化资源时,缺乏统

18、一规划、统一布局,缺乏宏观的组织协调,呈现出各自为阵的局面,不仅地域上分布较广,组织线路的难度较大,共生性差,而且重复建设、低层次开发、环境破坏现象比较严重。有些旅游地区商业气息浓厚,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古朴民风,比如凤凰虹桥下的老街,餐馆林立,油烟滚滚,污水遍地,看了令人痛心。王村古镇不少纯粹为旅游而兴建的仿古吊脚楼,也早已失去了它原来的意义。甚至于个别旅游景点,市场无序化、管理不规范,宰客现象时有发生,给游客们留下了极为不好的印象第4章 湘西民俗旅游开发SWOT分析随着人们“ 回归自然”热情的高涨,渴望“ 原始”风味的旅游者,希望不断地“ 发现”更偏僻的村庄,民俗旅游越来越受到旅游者及开发者

19、的青睐。近年来,湘西州作为西部的一个少数民族地区也加快了旅游开发步伐,以自然风光为依托,以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为主要媒介的民俗旅游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4.1 优势(Strengths)4.1.1 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 区位优势它包括客源市场的区位优势,景区的地理区位优势,交通条件的区位优势。如湘西自治州地处湖南、重庆、贵州等人口大省交界接壤的地区,客源有保证; 紧邻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已同张家界联成一体,可以借助于张家界的市场优势。具有一定的交通条件,陆运以吉首市为中心,主要公路有209、319国道和1801、1828省道,能往重庆、贵州、湖北鄂西州等地;铁路纵贯凤凰、吉首、猛洞河、张家界等

20、市县;铜仁大兴机场距湘西民族文化古城风情旅游区南部10千米,湘西旅游区北部距张家界荷花机场80千米,形成南北进出的两个空港。当然,这些条件虽然不是绝对的,但往往决定着一个区域旅游投资开发的事半功倍或者是事倍功半。4.1.2 优美丰富的民俗资源优势 湘西自治州的土家族、苗族历经数千年历史与传统持续沉淀形成了丰厚的文化底蕴和多彩的生活情趣。其民族美食、民族节庆、民族手工艺品、民族文化艺术等方面展示出独特的魅力,对追求异地风味、异域情调的国内外游客有着极大的吸引力。目前,全州有4 个乡镇被国家命名为民俗文化县乡,即“土家族镏子之乡”龙山县靛房乡、“土家族摆手舞之乡”龙山县农车乡、“苗族花鼓之乡”古丈

21、县默戎镇、“苗族刺绣织锦之县”花垣县;有5个乡镇被命名为省级民俗文化乡,即“土家织锦之乡”龙山县苗儿滩镇、“苗族山歌之乡”吉首市丹青乡、“土家族山歌之乡”永顺县沙坝乡、“苗族花鼓之乡”凤凰县山江镇、“凿花之乡”泸溪县踏虎乡。由此可见,湘西自治州在民族民俗文化上的优势是经济较发达地区所无法比拟的,尽力保护、开发湘西自治州的民俗文化资源,建设民俗文化大州,并尽力文化经济化,将潜在的资源优势迅速转化为现实的经济文化优势,从发展的角度来说,这是弘扬民俗文化,也是发展湘西自治州旅游业的必然选择。4.1.3客源空间广阔,发展潜力大湘西的旅游市场发展已逐步成熟,旅游需求已经表现为多极化发展。国际市场对民俗文

22、化旅游产品的需求已经发展到了追求具“观光体验专项”旅游功能的复合型产品。大湘西所散发出来的异族情调的“磁性”,无疑地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前去观光。比如,古城凤凰正以其独特的苗族风情,恬静的生活环境,传统的生活方式,美丽的银饰蜡染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远道而来。从国内市场来看,虽然旅游需求还处在由观光向休闲、专题的层次递进阶段,但人们回归自然,享受天人合一的和谐、温馨与浪漫的心理使民俗文化旅游越来越成为旅游热点和亮点,这样,优美的山水自然辅以古朴、新奇、“乡土味”、“民族味”浓的大湘西自然能成为游客的主要旅游目的地。 4.2 劣势(weakness)4.2.1 可开发条件与文化资源品位呈反差

23、湘西民俗旅游资源在空间上分布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凤凰、吉首、龙山、永顺、花垣等地。而这些地区普遍存在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的问题,与民族文化的高品位呈明显反差。表现在:一是距离中心客源城市或交通枢纽较远,加大了旅游开发的成本。湘西自治州州府吉首市离周边省会城市平均在600公里以上,且道路状况不佳,基本上以国道为主,没有高速公路,使得进出湘西耗时耗力,极为不便。二是基础设施相对落后。以湘西州里耶古镇为例,“北有西安兵马俑,南有里耶秦简牍”,凭着神奇的古遗迹和奇特的民族风情,里耶应该是一个更具旅游发展优势的地方,但它没有飞机场,距离张家界300多公里,距长沙市600多公里,只有一条山丘公路连接县城;旅游

24、接待规模较小、档次也较低,2005年“五一”黄金当地仅接待2000余人、400多辆汽车,已感到远远超过了可能的承受力。4.2.2 区域旅游要素整合不足,缺乏整体竞争在湘西州,一方面旅游资源、人力资源、交通、服务等方面的整合度都不高,不同产品指向的市场整合更是薄弱环节,县与县之间缺乏联合开发,难以形成跨县、区域性的成熟旅游产品,造成民族文化旅游产品整体上竞争力不足。另一方面,就局部地区而言,村寨之间缺乏整合,没有形成民族村寨群的整体。如一些旅游项目匆忙上马、盲目开发,近距离重复建设,品牌意识不强,加之各自为战,使湘西地区旅游的整体形象还不够鲜明、生动、突出。猛洞河漂流作为“天下第一漂”,已成为带

25、动湘西旅游发展的一个知名品牌。但是近几年来,又出现了凤凰的西门峡漂流等不同地点的漂流,这种互相竞争,不利于长期发展,削弱了品牌效应。4.3 机遇(Opportunities)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为湘西旅游资源开发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2000年6月9日,国务院西部开发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明确湘西州进入国家西部开发范围,可以享受一系列优惠政策支持。州委、州政府也将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纳入了湘西自治州发展规划之中。目前,湘西自治州已形成了“政府主导、公司运作、群众参与”的旅游业发展模式。6政府全方位地为投资者大开“绿灯”,出台大量的优惠政策,为开发者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4.4 挑战(Thr

26、eats)由于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使湘西的经济水平一直处于落后状态,人均GDP在2004年不足4000元,而湖南省的人均GDP是9312元。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对湘西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旅游接待设施的建设及旅游市场的开拓均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其中主要客源地出游率低的农业人口略占了总人口的70.3%,导致本区域内的居民出游率偏低。同时,经济的落后使得当地的居民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对民俗文化缺乏保护意识,这都为湘西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挑战。第5章 湘西民俗旅游开发的策略湘西民俗旅游的发展,必须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辩证关系。既要加大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力度,又要强化对民俗文化的的持续发展和资源的永续

27、利用,促进湘西少数民族地区的保护,使之在发挥更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同时,保持地区和民族文化的个性,实现民族民俗文化快速发展。5.1 妥善处理民俗的传承与创新民俗是民族文化的遗存,是当代人应珍惜的遗产,虽然民俗形成后按其内在的规律运行,外界条件不变,其内涵不改,社会在发展,民族也需要发展,永远保持传统是不可能的。儿子重复父亲,子孙重复先辈,亘古不变的历史应该成为过去。湘西自治州虽然地域较为封闭,但人们每天接触电视、广播、报刊,特别是当代信息社会及由因特网造就的“地球村”的观念下,外来文化对人们有较大的影响,当地的文化传统,风俗习惯正悄悄地发生变化。游客的涌入则更推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双方或多或

28、少有所变化,而异地文化,对湘西自治州民族文化冲击影响更大,当地的民俗风情逐渐被改变乃至被同化,保护和抢救民俗旅游资源十分必要,民俗的传承受到当代信息社会的挑战,但广泛开展旅游是民俗传承的一大机遇,民俗要传承,更要创造,传承与创造是一个互动的关系,传承是创造的基础,创造是为了更好的传承,只有创新才能克服民俗中粗俗的部分,提升民俗的文化品位。5.2 不断加强民族特色文化和旅游景点宣传促销力度切实做好旅游客源市场分析与结构研究,明确客源市场定位,创新宣传促销手段,对重点入境旅游客源市场深入实施叠加式宣传促销活动,巩固、扩大传统海外客源市场,积极培育开拓新的海外客源市场。进一步做好国内旅游市场宣传促销

29、工作,对周边省区市及国内主要客源地,继续加强湘西独特苗族、土家族正统主流民族文化的巡回宣传促销。我们应加快挖掘整理独特的民族文化精粹,如民族宗教信仰文化、民族习俗节日文化、民族民间歌舞艺术和建筑艺术、民族工艺文化、民俗体育竞技文化、历史文化名城名镇文化、饮食文化。通过对以上民族文化精髓挖掘,从而烘托出大湘西生态旅游生态文化品牌的文化魅力。突出湘西文化的原产地域概念,和湘西神秘之旅的概念,大力开发张家界-湘西州-怀化三地连动的大湘西民族文化旅游市场,使大湘西旅游圈逐渐成为我州旅游经济的主要增长点。5.3 切实抓好民族文化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对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特别是民族文化和自然历史遗迹的保护

30、。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应严格实行环境影响评价报告制度。对公路、铁路、江河、水库沿线的景观、山体、植被应切实保护好。水坝河堤建设应与旅游景点建设和景观保护相结合。在旅游景区(点)附近地区,严禁开办污染严重的工矿企业,对已产生污染的企业,要限期关、停、转、迁。对文物古迹古镇等人文历史资源,划分保护范围,实行分级保护。对少数民族风情,应保持其质朴自然的风格,把现代化与民族化有机结合起来,防止过分商业化和庸俗化的倾向。5.4 加强对民俗旅游开发的引导文化是现代旅游的内涵,游客旅游时实质上是购买文化、消费文化、享受文化。要增加湘西自治州民俗旅游对游客的吸引力就必须注入更多的旅游文化内涵,提升湘西自治州旅

31、游文化品位。因此必须提高对民俗旅游开发的认识,加强对民俗旅游开发的引导湘西自治州的民俗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历经数千年历史与传统持续沉淀的。因而在它的文化品格及现实功能上都存在着较为复杂的情况。开发时要对现有民俗事象进行筛选。由于民俗反映先民的早期生活,所以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时代的痕迹,其中部分内容明显违背科学规律或对人们的意识和社会发展起阻碍作用。这些有封建迷信色彩及对现实生活有害的部分要从民俗旅游开发的清单上剔除。从民俗旅游活动的观赏性、情趣性、参与性考虑,选择一些可游、可玩、可参与的民俗事象加以开发。去掉过于一般化及缺乏欣赏性,呆板生硬的民俗仪式,精心挑选出反映湘西自治州人民精神风貌及

32、文化特征民俗,精心设计,注重其文化内涵、注重民俗事象过程的文化性,将动态文化与静态文化有机结合、高雅文化与民间文化有机结合,开发出有水准、有文化内涵的民俗旅游精品。通过开发使濒临消失的民俗得到恢复和延续,优质的民族文化得到发扬光大。通过统一规划,对民俗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的开发和有效的保护,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5.5 重视人才培养,提供智力支持民俗旅游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旅游,要保护和发展大湘西的民俗文化、提高大湘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需要各方面的人才,尤其是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旅游规划设计等人才。因此,必须加强此类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最有效的办法就是与本地和其他地方高校、

33、科研单位协作,实施“借脑工程”,加大人才培养和民俗文化学术研究的力度。对于民俗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一线服务的员工(如表演人员等)的培训,也应引起重视,要特别注意将纯正、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内容加到培训中去,因为他们是民俗文化的载体和传播者,从而为大湘西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上的保证。结论少数民族民俗风情是一项独特的、非常具有挖掘潜力的旅游资源,对游客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发展湘西自治州的民俗旅游,应该正确认识和弘扬具有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因地制宜,结合本地区和周边地区的旅游资源,合理、科学的开发和利用当地的民俗旅游资源,以婚俗、歌舞、饮食、节日等为主要的开发对象,围绕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

34、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和开发,满足旅游者的文化需求和精神体验,从而促进湘西自治州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致谢本论文是在我的指导和学院亲切关怀和悉心指导下完成的。从课题的选择到项目的最终完成,老师和学院都始终给予我细心的指导和不懈的支持,在此谨向老师和学院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 参考文献:1.刘路平.湘西旅游c.湖南人名出版社,2005.2赵德利.民俗:民众生活方式的模式化民俗定义、性质新论J.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3常峻.民俗文化与对外汉语教学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4陈正平.当代民俗文化的继承与借鉴J.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

35、会科学版),2005(1).5 田茂军保护与开发民俗旅游的文化反思-以湘西民俗旅游为例,江西社会科学,2004(9)6刁统菊,曲洪,刘爱昕.我国民俗文化的现状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9(1).7杨宁宁.论旅游与纳西文化的传承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2004.8田茂军试论湘西地区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9顾涛. 中国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 广西师范大学, 2002 .10李慧云:湖南旅游资源特点及其开发意义J,湘潭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3).11徐峰:西部特色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初探J,特区经济,2006(2).12张

36、建宏:特色旅游旅游业的广阔新天地J,商场现代化,2005(19).13. 王海霞.发挥民俗文化建设在民族民间文化保护中的作用J.美术观察,2004(3).14. 洪勇.试论民俗文化的特征与保护J.南方文物,2004(3).15.郭雪,湘西自治州民俗旅游开发思路探讨,科技广场,2006(10)16.王德刚.民俗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民俗研究2003(1):51-58.17. 邵长波.新民俗文化现象解析J.中国电视,2005(10).18. 张巨成,刘荣.中国民俗文化的特色与整合J.云南学术探索,1994(4)19.郑群明:论湘西旅游金三角的开发,热带地理,2004年2月20.徐万邦:中国少数名族文化通论,中央名族大学出版社,1996年4月1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