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会计》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预算会计》PPT课件.ppt(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预算会计规范,第一节 预算会计的法律制度 会计法律制度,是指国家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制定的各种有关会计工作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是指导会计工作、调整会计关系的法律依据。会计关系是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在办理会计事务过程中,以及国家在管理会计工作过程中发生的经济关系。为了保证会计工作的有序进行,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会计法律制度,规范会计工作,调整各种会计关系。我国会计法律制度的构成包括三个层次:会计法律、会计行政法规和会计规章。同样,我国预算会计应遵循的法律制度也由三个层次构成:第一层次是预算会计基本法律;第二层次是预算会计行政法规;第三层次是预算会计规章制度。,一、预算会计基本法律,会计法律是管
2、理会计工作、调整会计关系的法律总规范,是制定会计行政法规和会计规章制度的法律依据。制定、颁布和修订会计法律的权力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由预算会计的特殊性所决定,预算会计应遵循的基本法律,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外,还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全文共7章52条,分为总则,会计核算,公司、企业会计核算的特别规定,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法律责任和附则。制定会计法的目的是规范和加强会计工作,保障会计人员依法行使职权,发挥会计工作在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加强经济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中的作用。会计法
3、作为专门规范会计工作的国家法律,是一切会计工作的最重要的根本大法。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及其他经济组织都必须遵照会计法办理会计事务。凡是有关会计工作的法规、准则、制度、规定都要以此为依据。,(二)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全文共11章79条,分为总则、预算管理职权、预算收支范围、预算编制、预算审查和批准、预算执行、预算调整、决算、监督、法律责任和附则。制定预算法的目的是为了规范预算行为,加强预算管理、严肃财经纪律。预算会计作为核算、监督国家预算执行和行政事业单位收支预算执行的专业会计,必须认真贯彻执行预算法的规定,依法理财。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应按照规定及时部署编制本
4、级总预算草案,认真组织本级总预算执行,依法积极组织预算收入,严格管理预算支出,努力完成预算收支任务;各行政单位会计、事业单位会计应按规定及时编制本单位、本部门的预算和决算草案,认真执行本部门、本单位预算,及时足额上缴预算收入、合理节约地安排支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努力完成预算任务。,二、预算会计行政法规,会计行政法规,是指由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国务院发布,或由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发布的指导、规范会计工作的准则、条例、制度等行政法规。它是会计基本法律规范的具体化,以会计基本法律为指导,同时又统驭具体的会计规章制度,是有关具体会计规章制度的制定依据。,(一)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共13章7
5、5条,包括总则、一般原则、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会计科目、会计结账和结算、会计报表编审、会计电算化、会计监督、附则,并附有财政部门总预算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三个附录。该制度经国务院批准于1997年6月25日由财政部公布,从1998年1月1日起执行。制定公布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的目的是为了加强财政预算管理,进一步规范各级财政总预算的会计核算。,(二)行政单位会计制度,行政单位会计制度共11章63条,包括总则、一般原则、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会计科目、年终清理结算和转账、会计报表的编审、附则,并附有行政单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三个附录。该制度经国务院批准于1998
6、年2月6日由财政部公布,从1998年1月1日起执行。制定行政单位会计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行政单位会计核算行为。,(三)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事业单位会计准则(试行)共9章54条,包括总则、一般原则、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会计报表、附则。该准则经国务院批准于1997年5月28日由财政部公布。从1998年1月1日起试行。,(四)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说明,第二部分是事业单位通用会计科目,第三部分是年终清理结算和结账,第四部分是会计报表的编审,第五部分是附件,包括事业单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会计报表三个附件。该制度经国务院批准于1997年7月17日
7、由财政部公布,从1998年1 月1日起执行。,三、预算会计规章制度,预算会计规章制度是由财政部发布,或是财政部与其他部门联合发布,或由国务院主管业务部门制定、财政部同意发布的,就会计工作中某些方面所制定的具体制度或具体规范性文件。如会计基础工作规范、事业单位的行业会计制度、税收会计制度、国库会计制度、会计电算化工作规范、会计档案管理办法、会计从业资格管理办法等。此外,国务院主管部门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和有关的法规、条例、规章、制度,结合本地区、本部门的实际情况,制定的补充规定和实施办法等,也构成了会计法规体系的组成部分。,第二节 预算会计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和记账基础,一、
8、预算会计的基本前提,会计基本前提也称为会计假设,它是组织会计核算工作必须具备的前提条件。预算会计的基本前提包括会计主体、持续运行、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一)会计主体,会计主体是指会计为之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它决定了会计核算和监督的空间范围,也界定了会计信息的主体范围。因此,各项会计工作,不论是日常的会计确认、记录、计量和计算,还是定期编制财务报告,都必须在确定的会计主体范围之内进行。,构成预算会计的财政总预算会计、行政单位会计和事业单位会计,虽然统称预算会计,但其各自为之服务的会计主体确是不同的。财政总预算会计的主体是各级政府,而不是各级财政部门。因为财政总预算各相收支的安排、使用,是国家
9、各级政府的职权范围,财政部门只是代表政府执行预算,管理财政收支。行政单位会计的主体是会计为之服务的行政单位。事业单位会计的会计主体是会计为之服务的事业单位。,(二)持续运行,持续运行是指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活动将无限期的延续下去,是针对由于某些因素可能导致会计主体终止经济业务活动的非正常情况而言的。它要求会计人员以会计主体持续、正常的经济业务活动为前提进行会计核算。预算会计核算所采取的会计程序和一系列会计处理方法都是建立在预算会计主体持续运行前提基础上的。若没有持续运行的前提条件,则一些公认的会计处理原则将失去存在的基础,一些常用的会计核算方法将无法采用,一些重要的会计理论和概念也将没有了根据。
10、,(三)会计分期,会计分期也称会计期间,是将会计主体的持续运行的经济业务活动,划分为一系列相互联系的间隔相等的期间,以便分期结算账目,编制会计报表,向有关方面提供会计信息。会计期间的划分,界定了组织会计核算、提供会计报表的时间范围,对会计实务和会计理论都有着重要的影响。由于有了会计期间,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才有了权责发生制与收付实现制,才是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基础的选择。,(四)货币计量,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的会计核算应采用统一的货币单位作为计量标准,以便综合、全面、系统、完整的反映会计主体的经济业务活动。货币计量是会计的基本前提条件,离开这一前提条件,会计就失去了其价值核算的基
11、本特征。结合现实经济生活中货币的价值时有变动的情况,货币计量前提假定作为统一计量单位的货币本身的价值是稳定的。按照国际会计管理,当货币本身的价值波动不大或前后能基本抵消的,会计核算事务中可不考虑这种波动。但在发生恶性通货膨胀时,则需要采用特殊的会计准则另行处理。,预算会计核算以人民币作为记账本位币。如果发生外币收支,应当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当日公布的人民币外汇汇率折算为人民币核算。对于业务收支以外币为主的行政事业单位,也可以选定某种外币作为记账本位币进行会计核算。但在编制会计报表时,应当按照编表当日人民币外汇汇率折算为人民币予以反映。,二、预算会计的一般原则,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是指处理具体会计核
12、算业务的基本依据,是对会计核算工作提供会计信息的基本要求。结合预算会计的特点和实际工作对预算会计信息的要求,预算会计核算应遵循的一般原则主要有:,(一)真实性原则,真实性原则也称客观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以会计主体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活动为依据,客观真实的反映会计主体的财务收支状况及其结果。真实性原则是对会计核算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遵循真实性原则应做到:首先,会计核算的内容必须是真实的,即以实际发生的经济业务为依据,并且要求每一项经济业务必须取得或填制合法的书面凭证,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手续完备;其次,会计核算的过程应该是客观的,即根据相同原始资料对同一业务进行处理,两位合格的会计
13、人员各自独立核算,应得出一致的结论;第三,会计报表应该是真实可靠的,即会计报表应该根据合法的会计账簿记录进行编制,不得弄虚作假。,(二)相关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也称有用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所提供的信息应当有助于信息使用者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结合预算会计的特点和任务,预算会计信息,应当适应国家宏观经济决策和管理的需要;适应上级财政部门和本级政府财政强化预算管理和预算监督的需要;适应各有关方面了解国家预算执行过程及其结果的需要;同时适应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加强财务管理和经济管理的需要。,(三)可比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是指会计核算应当按照统一规定的会计原则、制度和方法进行,同类单位的会计信息应当口径一致,相互
14、可比。可比性原则要求各地区、部门和单位在选择会计处理程序和方法时,应当按照财政部公布的会计制度和对反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报表,应当按照国家统一规定的会计指标和计算方法处理,以保证不同地区、部门和单位的会计信息相互可比。,(四)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也称一贯性原则,是指会计主体对于会计事项的会计处理程序和核算方法,前后各期应当一致。它要求各地区、各单位不得随意变更会计处理方法程序,如确有必要变更,应将变更的情况、原因和其对会计报表的影响在预算执行报告中说明。在会计核算中坚持一致性原则,前后各会计期间采用相同的或基本相同的会计处理方法,有利于提高会计信息的使用价值;同时一致性原则限制任意变更会
15、计处理方法,可以起到制约和防止单位在会计核算上弄虚作假、粉饰会计报表的作用。,(五)及时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是指预算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只有核算及时,信息的传递及时,才能保证会计信息符合使用者的需要。遵守及时性原则应做到两点基本要求:一是对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应当及时,一旦经济业务已经发生,就应该及时进行处理,不得拖延。如收入已经取得,就应该及时地反映,不得隐匿收入;又如单位的费用已经发生,就应及时入账。二是会计报表应该及时报出,不得拖延。及时性在会计准则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只有及时反映经济业务,会计报表及时报出,才能保证正确处理单位与各种会计信息使用者之间有关系,便于及时进行汇总,形成宏观经济信
16、息,也便于出资者和债权人及时地了解单位的财务状况和运营成果。,(六)清晰性原则,清晰性原则,是指预算会计记录和会计报表必须清晰、明了,便于理解、检查和利用;对于重要复杂的经济业务,应用规范的文字单独加发表达反映。对预算收支项目和会计科目的分类,要做到科学合理,有条不紊,项目内容清晰明了。在会计核算中坚持清晰性原则,有利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准确、完整地把握会计信息所要说明的内容,从而更好地加以利用。同时,清晰性原则要求预算各项目之间,应有明确的界限,不得彼此超越,不能跨越年度或提前使用,这样既有利于增加国家预算的透明度,又能够使国家预算、决算进一步公开,接受社会监督。,(七)重要性原则,重要性原则
17、是指会计报表要单独反映单位的重要经济业务和会计事项。会计报表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要尽可能全面完整地揭示单位的会计对象。但这并不是说对会计对象的所有内容,可以不加区分的等同对待。因为对所有内容一律全面、详细地反映,便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甚至导致重点内容被遗漏或掩盖。而如果会计报表对一些重要的事项遗漏或披露不够,就会失去会计信息的客观性和全面性,不利于会计报表使用者进行经济决策,甚至导致错误的决策。因此,单位在进行会计处理时,对于那些对本单位的经济活动或会计信息使用者相对重要的会计事项,应分别核算、重点反映,力求准确,并在会计报表中作重点揭示;对于那些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相关性的条
18、件下,可适当简化核算,在会计报表中适当归类反映。,(八)专款专用原则,专款专用原则是指对于国家预算拨款和其他有指定用途的资金,应当按规定的用途使用,不得擅自改变用途,挪作他用。这一原则是预算会计核算所特有的原则,它是由预算会计性质所决定的。国家或出资人为了发展某项事业而拨出的专门款项,为了保证达到预定的目的或使该项事业能够顺利发展,必然要求按取得资金时规定的用途使用资金,并对使用情况进行检查、考核。这就要求预算会计对该项资金的使用进行监督,设置专门的账户进行核算。,三、预算会计的记账基础,记账基础,一般习惯叫做会计基础,亦称会计处理原则或收支结账原则,是指结账所应遵循的原则。有权责发生制(或应
19、计制)和收付实现制(或现金制)两种。建国以来,我国预算会计基本上实行收付实现制。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单位预算会计特别是事业单位的经济核算业务和核算内容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预算会计一律实行收付实现制已脱离现实。因此,预算会计改革后,根据预算会计核算特点和实际工作需要,可采用不同的记账基础。按照现行预算会计制度规定,财政总预算会计和行政单位会计应统一实行收付实现制;事业单位会计应根据单位实际情况和核算要求,分别采用收付实现制和权责发生制。按照一贯性原则要求,记账基础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动。,(一)收付实现制,收付实现制也称现金制或实收实付制,是指以实收实付为标
20、准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原则。根据各项收入和费用是否发生货币资金的收付为标准来确定其归属期的,凡是本期实际收进款项的收入和本期实际支出款项的费用,不论其是否体现本期的工作成果或劳动消耗,都作为本期收入和费用处理;反之,凡本期未收到的收入和未支付的费用,即使应归属本期,也不能作为本期的收入和费用。,(二)权责发生制,权责发生制也称应计制或应收应付制,是指以应收应付为标准确认本期收入和费用的原则。权责发生制根据各项收入和费用是否体现本期经营成果和生产消耗为标准来确定其归属期,凡是体现本期经营成果的收入和体现本期生产消耗的支出,不论款项是否实际收进或付出,都作为本期收入或费用处理;反之,不应归属本期的
21、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是在本期内收到或付出的,也不作为本期收入或费用处理。,第三节 预算会计科目,预算会计科目是对预算会计要素的具体内容所作的进一部分类。是分类核算各项经济业务的依据。科学地设置和正确地使用会计科目,是做好预算会计工作的重要条件。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使预算会计核算提供的指标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口径一致,便于有关部门和单位对会计指标逐级汇总和分析利用,财政部分别规定了财政总预算会计科目、行政单位会计科目和事业单位会计科目。,一、财政总预算会计科目,财政总预算会计科目是对财政总预算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所设置的项目。它是财政总预算会计归集和核算各项经济业务的依据,也是汇总和检查财政总
22、预算资金活动情况及其结果的依据。按照财政总预算会计要素的类别,财政总预算会计科目可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类。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统一适用的会计科目及核算内容,如表2-1所示。,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在使用会计科目时,应当遵循如下要求:1.应当使用按规定统一设置的会计科目,不需要的可以不用,但不得擅自更改统一设置的会计科目的名称;2.明细科目的名称除已有统一规定的以外,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可根据需要自行设置;3.为了便于编制会计凭证、登记会计账簿、查阅账目和实行会计电算化,对于已按规定统一编制的会计科目的编码,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不得随意变更或打乱重编;4.各级财政总预算会计在填制会计凭证、
23、登记会计账簿时,应填列会计科目的名称,或同时填列会计科目的名称和编码,但不得只填编码,不填名称。,二、行政单位会计科目,行政单位会计科目是对行政单位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所设置的项目。它是行政单位会计归集和核算各项经济业务的依据,也是汇总和检查行政单位资金活动情况及其结果的依据。按照行政单位会计要素的类别,行政单位会计科目可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类。各级行政单位统一适用的会计科目及核算内容,如表2-2所示。,各级行政单位在使用统一设置的会计科目时,应当遵循以下要求:1.应当使用按规定统一设置的会计科目,非经财政部门同意,不得减并或自行增设会计科目,不得擅自更改统一设置的会计科目的名
24、称,不需要的会计科目可以不用。2.在使用会计科目的编号时,应同时使用会计科目的名称。可以只使用会计科目的名称,不使用会计科目的编号,但不得只使用会计科目的编号,而不使用会计科目的名称。,三、事业单位通用会计科目,事业单位通用会计科目是对各级各类事业单位会计要素进行分类核算所设置的项目。它是事业单位会计归集和核算经济业务的依据,也是汇总和检查事业单位资金活动情况及其结果的依据。按照事业单位会计要素的类别,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可分为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和支出五类。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统一适用的会计科目及核算内容,如表2-3所示。,各级各类事业单位在使用统一设置的事业单位通用会计科目时,应当遵循以下要求:1.应当使用按规定统一设置的会计科目,不得擅自更改统一设置的会计科目的名称,不需要的会计科目可以不用;2.在使用会计科目的编号时,应当同时使用会计科目的名称,不得只使用会计科目的编号而不使用会计科目的名称;3.对于统一设定的会计科目的编号,各事业单位只能使用,不得打乱重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