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论文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863215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95.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毕业设计论文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毕业设计论文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毕业设计论文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毕业设计论文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毕业设计论文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毕业设计论文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毕业设计论文浅析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毕业设计(论文)目 录摘 要III关键词IIIABSTRACTIVKEY WORDSIV前 言V一、大学生就业信息化的背景1(一)信息化的定义1(二)高校就业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历程1二、信息化建设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意义3(一)提升高校就业工作水平3(二)促进供需双方沟通交流3(三)从传统有纸化到现代无纸化办公4(四)从单一信息化到全程信息化管理4三、目前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6(一)信息化建设目的不明确6(二)宣传措施不力,导致信息不对称、矛盾突出6(三)两极分化与高投入、低产出现象严重7(四)信息审核机制尚需完善7四、进就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8(一)软件开发与硬件投入

2、双管齐下8(二)积极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8(三)建设信息一体化大平台9(四)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领导9结束语10参考文献11致 谢12浅析大学生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摘 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大学生就业工作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在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信息化就业已经成为了社会人才就业的主渠道,如何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结合高校毕业生的实际需求,加快实现信息化就业进程,是目前高校深入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量要问题。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现状及问题的分析,探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途径。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建设The

3、 university student gets employed the informadonizadon construction measureAbstractAlong with the social informationizations fast development.the university student gets employed the work to face the rare oppommity and the challenge.Underinformation technologys big backgrotmd.the informationization

4、employment had already become the main channel which the social talented people get employed ,how to use the the informationizafion method fully.the union univcnity graduates physical demand.speeds up realizes the informationizafion employment advancement , is the present university carries out the

5、career guidance and the serverces importance question thoroughly. The paper through analyzing the situation and problems,discussing the way to construct itKey words: high school graduates;university studentsjob seeking;informationization construction前 言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在当今社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的时期,也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挑战,如何充分利用信息

6、化手段,加快实现信息化就业进程,进一步拓宽就业工作发展空间,是目前高校深入开展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几年来全社会总体的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缺口一直在扩大,高校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凸现,同时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社会事业发展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更大的空间,尤其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择业变得更高效、快捷、形式多样。在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下,就业市场的规模和效益已经不再取决于建筑面积、摊位数量、人员规模,而将与人才信息储备、信息处理技术、信息使用效率紧密相连。在“人际市场”与“载体市场”并存的同时,传统粗放型的有形市场正在向增加高科技含量、高质量服务的无形市场过渡,最终逐步实

7、现毕业生就业服务的全面信息化。在这种社会趋势下信息化就业已经成为了社会人才就业的主渠道,高校利用网络和信息技术提高就业率显现出了很大的发展空间。今后高校如何选择合适的方案真正实现就业信息化,为毕业生就业助力已成为摆在高校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全球信息化进程的加快,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开发应用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百姓生活的各个领域,对处在时代前沿的中国高校来说,如何把大学生就业工作与信息化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利用信息化、网络化带来的便利,高质量、高效率搞好就业工作,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让大学生就业不再难,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课题。12一、大学生就业信息化的背景(一)信息化的定义信息化的概念最早

8、是由日本学者梅棹忠夫于1963年从产业结构演进角度提出来的。1976年日本科学技术和经济研究团体首次给信息化下了定义:指在整个社会经济结构中,信息产业获得长足发展并逐步取得支配地位的一种社会变革的历史进程。随着全球范围内信息化实践的不断演进与深入,人们对信息化这一概念的认识也在不断发展和丰富。2005年底,我国在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明确指出:信息化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高校就业信息化就是应用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将就业管理和服务通过网络技术进行集成,以及对高校大学生就业需要的和拥有的信息资

9、源的开发和管理,来提高高校就业服务管理的工作效率、决策质量、调控能力,改进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的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工作方式,全方位地向大学生、用人单位和社会各界提供超越时间、空间与部门分隔的限制的优质、规范、透明的管理和服务。这个定义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高校就业信息化必须借助于电子信息和数字网络技术,离不开信息基础设施和相关软件技术的发展;第二,高校就业信息建设的是与大学生就业有关的公开事务,除毕业生就业信息发布与指导以外,还应包括市场建设、无纸办公、远程面试、课程网络管理、网络咨询互动、人机职业测评等管理事务;第三,就业信息化并不是简单地将传统的行政管理事务原封不动地搬到互联网上,而是

10、要对其进行组织结构的重组和业务流程的再造。(二)高校就业信息化工作的发展历程1第一阶段(19992001年)。20世纪90年代末,在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大环境下,少数高校为了提高毕业生派遣工作效率和加快对就业信息的收集、整理、传递而开始建立就业工作网站,如清华大学。2001年,教育部在教育部关于做好200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首次提出,“要根据新形势下的毕业生就业工作特点和要求,不断加大投入,调整、充实机构,强化服务意识,健全服务体系,充分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开拓毕业生就业市场,加快无形市场建设,用信息化带动就业指导的专业化,实现毕业生就业指导和就业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

11、工作信息化建设由此开始在高校中逐步推行。这一阶段可看作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初始阶段。2第二阶段(20022006年)。2002年以后,各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得到了快速的发展。2002年,教育部明确强调就业工作要实现“四化”,即全程化、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信息化的重点是指就业工作的信息化,主要依托互联网实现人才信息、岗位信息、在线指导、岗前培训等最快速度的交流和传递。2003年,国务委员陈至立亲自开通了“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信息网”,并在开通仪式上指出,大力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保障,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她号召各地方、各高校要加快各自就业服务网的建设,尽快

12、形成国家、省和高校三级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服务网要在服务功能、空间和领域不断拓展,要与传统的招聘形式相结合,将就业服务提高到新水平。2004年,国办发20041 35号文件要求,要“加快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进程,2004年所有本科高校和有条件的高职(专科)学校,要开通就业信息服务网并与国家和省市网互联互通。加快毕业生就业信息网消息资源,2006年11月,“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 启动,是教育部、人事部、劳动保障部等五部委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共同发起组建的网络平台。全国普通高校基本全部建立了就业信息网。这一阶段可看作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阶段。3第三阶段(2007年至今)。2

13、007年,国务院在“关于切实做好2007年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中强调,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使毕业生网上求职招聘逐步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随着全国高校就业信息网的建立,各高校开始关注就业信息化服务的内容、功能和果,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进入科学发展阶段。2008年教育部和网络联盟组建了“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服务平台”,这是教育部着力打造的立体化平台,2008年大学生就业工作的“一号工程”。 周济部长在2009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视频会议上的讲话中明确提出:要依托网络,加大力度,为毕业生提供丰富、便捷、高效的就业指导和信息服务。在政府高度重视的同时各商业性人才网站也开始关注高

14、校毕业生市场,建立专门面向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校园招聘”频道,建立常年校园推广网络等激活了毕业生就业市场。同时各地及高校也在积极建设各自的就业服务网并不断进行探索,从就业服务网开始建设到现在网络建设中“量”的积累已经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各省和90%的高校就业信息网都建立了起来。“就业信息网”建设大大方便了毕业生和用人单位,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用人单位可以有针对性地通过某学校就业信息网读取中心数据库中的毕业生信息,毕业生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限制进行信息处理后找出合适职位,降低求职成本,加强求职成功率。信息网络的建设使全国范围内网上招聘十分活跃,就业信息化建设突飞猛进,带动了毕业生就业工作整体水平的

15、提高,特别是促进了毕业生服务与指导工作的专门化和专业化。二、信息化建设对大学生就业的积极意义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逐年大幅扩大,大学生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举国上下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这一独特社会群体若不能顺利和及时就业,必然会引发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而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供需总量不平衡的问题,也有供需结构不平衡的问题,有盲目设置专业的原因,也有忽视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的原因。笔者认为,就业信息化管理水平高低也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率的一个重要因素,强化就业信息化建设对缓解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一)提升高校就业工作水平推进就业信息化建设,可以为提

16、升高校就业工作水平提供契机。大学生毕业生人数的激增,给高校就业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积极推进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无疑是减轻工作压力、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的一把利器。实现了就业管理信息化,日常就业管理工作不再依赖于传统的纸和笔、嘴和腿,也不只局限于传统的书信和电话沟通与交流。就业信息化管理平台为极大提升和拓展高校就业管理工作的广度、深度和质量提供了便利。如统计当年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和就业层次、制作本校“就业情况白皮书”,按传统的方法必须通过对大量纸质资料进行手工计算和统计分析,费时费力,且差错难免。分析结果若有偏差,会导致学校领导层的决策失误,后果严重。而利用信息化管理平台,通过向系

17、统输入原始数据,利用计算机后台程序进行处理、运算,就可以实时得出使用者需要的数据结果,也可以自动生成所需要的统计报表,进而快速制作出“就业工作白皮书”。这样既可以将就业部门工作人员从浩如烟海的文字、数据资料中解放出来,又可以避免上述手工操作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提高就业工作水平。(二)促进供需双方沟通交流建设就业信息化平台,可以为促进供需双方沟通交流打造利器。据调查结果显示,近三成的毕业生通过网络招聘、网上应聘谋求到自己第一份工作的具体比例为278 ,其次才是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具体比例为189 和174 。尤其是在目前严峻的就业压力面前,降低就业成本,拓宽就业渠道,通过信息化、网络化手段求职应

18、聘无疑是非常有效的途径。以往获取用人单位的招聘信息,往往要奔波于宿舍与院系、课堂与就业办公室之间,获取一条招聘信息往往要耗费很多时间和精力。而有了较发达的信息化平台,大学生可以坐在教室、图书馆里,打开电脑登陆信息平台或就业网站,就可以轻松获取所需要的资讯信息和招聘动态,并可根据自己的需要,定制筛选出有用的内容,从容不迫地获取就业信息和掌握就业动态。对于用人单位来说,能否及时掌握人才供给情况并及时与人才供应方进行信息交流,直接决定着用人单位能否保质保量引进人才,而高校就业管理部门搭建的信息化平台为此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有了这个平台,用人单位不仅可以高效、便捷招贤纳才,而且还有利于用人单位减少开支、

19、降低成本,因为有了这个平台,用人单位可以和毕业生一样足不出户,通过网络、网站、电子邮箱、远程视频等方式,公布招聘信息、接受学生的简历投递、对学生进行面试选拔,这样可以大幅减少因来往各城市、参加各高校招聘会及人才市场活动所发生的各项差旅费等招聘支出,这是用人单位非常乐意接受的方式与途径。因此,就业信息化平台不但让大学生求职应聘不再难,也让用人单位招贤纳才不再难。(三)从传统有纸化到现代无纸化办公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从传统有纸化到现代无纸化办公的革命性转变。在传统意义上的高校就业工作中,就业部门通过黑板报、书面通知、下发文件、海报宣传张贴等形式向二级院系、毕业生传递各类信息,既费时费力,还不一定能收

20、到预期效果,常常就业活动结束了,还有很多老师、同学不知道有此活动的发生。此外,印制大量的纸质文件资料,既不易保存,也有悖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节约能源的国际性环保主题。而通过信息化、无纸化管理后,大量的信息传递可以通过管理信息系统进行,既方便快捷,又环保节约,每位就业工作参与者、每位学生,每天打开电脑登陆信息平台,就能接收到来自学校发送的各项通知、活动和招聘信息等资讯,并且利用计算机强大的检索功能,可以迅速便捷地查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内容。毕业生可以点击网页进行相关信息查询,并可直接登录网站进行个人资料充实、维护,供用人单位查看;用人单位也可自行登陆上传招聘信息,供需双方选择十分方便。除电子版资料外,

21、学校可将多方收集到的需求信息及单位资料整理后陈列到就业大厅,全天候对学生开放;并为毕业生求职制作“电子名片”,简明地写有个人简历、特长优势和就业意向等,放在就业信息网上的“人才库”和“英才库”中。一些用人单位通过网络可以直接筛选毕业生,快捷而简便。信息化管理提供的资讯内容规范、格式统一、传递及时、目标受众群准确,这样不但可以提高就业工作的效果和效率,也无形中可以促进就业工作的规范化、有序化、集约化和科学化运作,切实提高就业工作的层次和水平。(四)从单一信息化到全程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建设可以实现从单一信息化到全程信息化管理的全局性转变。在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初期,信息化管理也许只是单一的搞搞就业网站

22、,挂挂招聘信息,教师、学生可获取的信息量很少,感受到信息化建设带来的便捷也很粗浅。随着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拓展和深入,信息化建设已逐步从单一的信息化管理向全程的信息化管理转变,从仅对大四毕业生进行的信息化管理拓展到全部大学生。大一新生一进校,就为他们建立个人信息平台和个人信息仓库;并对他们进行心理测评和职业规划,根据各人的测评结果进行计算机信息化分析,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教育,因材施教,这样就可极大地避免到了大四才开展就业指导的局限性和滞后性,充分发挥信息化建设作用,利用网络资源将就业工作渗透到日常的教学、科研和学生活动中去,这样既可培养学生在大学四年里的专业素质,也可培养学生毕业就

23、业所必须具备的各项技能和综合素质。学生毕业时,可利用信息化平台跟踪学生四年的各项成绩数据、获奖情况、社会工作,从而通过管理信息系统自动生成每个学生大学期间的一套完整的个人综合评价报表,这样既可供毕业生自我对照,回顾自己四年大学生涯,也可供用人单位参考分析、研究比较。三、目前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一)信息化建设目的不明确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重要举措,但目前仍有许多高校对就业信息化建设的目的不甚明确,简单认为只要信息化建设的硬件建设舍得投入,就业工作就一定能搞上去,学校就业率就一定能提高,却忽视了就业工作相关人才的培养,忽视了信息化“软环境”的建设,高校有了美丽的校园和先

24、进的教学设备,不一定就能荣登国内乃至世界名校的行列。另一方面,还有一些高校开展就业信息化建设,只是为了“面子工程”、“形象工程”,好面子,走形式,一味跟别的学校攀比,而不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和发展需要进行建设,盲目求大、求新、求全,有的甚至就是“政绩工程”,为增添政治资本服务。这样,就业信息化建设就未必能搞好,就算搞好了,也未必能用好,未必能发挥它应有的职能。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的核心是要形成规模效应,实现信息与资源共享。目前,许多高校在信息化建设上,各自规划、重复投入、分散建设,使现有的信息资源、教育资源、工作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难以形成效益。笔者认为,必须树立开放合作的观念,通过信息化平台建设,

25、巩固学校已有的社会资源,开发新的社会资源和教育资源。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在管理理念和技术上都实现信息化,尤其是要保证信息使用的标准化。要建立统一的数据标准,开发信息管理软件工具,实现便捷的操作流程,形成规模效益,最大限度地整合教育资源,节约人财物投入,提高就业工作效益。(二)两极分化与高投入、低产出现象严重。很多高校尤其是自身具有一定经济实力的高校,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投入非常巨大,丝毫不吝惜财力和物力,但只是一味追求硬件设备的高投入、高配置,动辄花费十几万、几十万购买计算机设备、服务器设备、语音设备,并花重金装修打造各类多媒体机房、信息化教室,这一切虽无可厚非,但资金投入了,设备配置了,场地建成

26、了,就要扎扎实实地用起来,切实为提高就业工作效果和效率服务,但实际情况是很多学校硬件设备建好后,使用却很少,很多漂亮的场地和先进的设备常年闲置,很少有人问津,或即使偶尔使用,产出和效率也非常低,利用先进的设备只做了很浅显、很初级的一些工作,“大马拉了小车”,没有能够物尽其用。探究造成高投入低产出这一局面的原因,有的是缺乏懂技术、懂就业的专门人才去运作它;有的是缺乏配套的软件和系统,大量资金投入了硬件却没有舍得花钱或已经无力再投入开发合适的软件和系统,导致硬件资源白白浪费,信息系统平台常处于闲置状态,设计能力利用率很低,资源严重浪费。同时,很多迫切需要利用信息化系统和平台为自己求职增添砝码、提高

27、就业成功几率的毕业生却无法有效利用它。这一切严重违背了就业信息化建设为毕业生服务、为就业管理服务的初始愿望。与此相反的就是信息化建设投入不足。很多高校的就业信息化建设,在设备投入上非常有限。由于就业信息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硬软件设备和人员的投入,加之许多高校就业工作经费本身投入不足,导致许多高校没有能力拿出足够的资金投入信息化建设。研发一套远程面试系统需要上千万的投入,单个学校去开发不现实也不可行。(三)就业信息传播渠道不畅通,导致信息不对称、矛盾突出由于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缺乏一个系统的规划,其建设模式往往是各高校根据自身业务提出需求,建设带有浓重的自我封闭性,产生大量的信息孤岛。

28、如远程面试系统,高校、学生、用人单位之间不能通过系统进行共赢,信息化的便利性就不能够体现,甚至成为了一种负担。一些高校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各种各样的职能业务系统并存,既有独立的就业工作信息管理系统,又有独立的教务管理系统等其它系统,各系统信息数据不能相互兼容。信息孤岛的存在使得业务系统数据管理难度非常大,不同的系统需要维护各自独立的主数据,而各系统的数据一致性是系统面临的巨大挑战。信息化管理系统建成后,缺乏足够的宣传和引导,造成信息不对称,一方面系统闲置“吃不饱”,设计能力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资源浪费;另一方面,许多想利用信息化管理优势提高工作效率、改善工作条件、提高工作成果和效率的广大教师和

29、管理人员对学校就业部门的这些设备和条件缺乏了解,同时,很多迫切想利用现代化、信息化手段为自己就业求职增添砝码和成功几率的广大毕业生也因不了解而无法有效利用学校的场地和平台。因此,信息不对称白白浪费了宝贵的资源,违背了信息化建设为广大师生服务、为就业工作服务的初衷。(四)信息审核机制尚需完善在就业信息化的实际运营中,高校往往扮演着毕业生和用人单位的桥梁和纽带角色,必须对信息进行严格审核和把关:一方面,要加强对毕业生的信息审核。毕业生登陆信息平台后,为了向用人单位推荐自己,以求应聘成功,必然会填写、刊登和发布自己的个人简历和求职信息,但大部分信息是由毕业生本人填写,若审核机制不完善,必然会有一些毕

30、业生为了吸引用人单位注意,获得用人单位青睐,夸大事实,填写不真实的信息,比如虚构自己的学习成绩、英语四六级成绩、奖学金、社会工作经历等,这样就会引起用人单位的误判断,造成不公平竞争,甚至在被单位识破后,对毕业生乃至对学校产生信任危机,进而影响学校的整体形象和声誉。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信息审核。用人单位招聘学生本是好事,但还是有一些单位出于恶意目的,采用欺骗手段在乎台上刊登虚假招聘信息,蓄意夸大企业规模和薪资待遇,甚至诱骗学生签订不平等的合同或协议,若无相应的信息审核机制,就会让这些单位钻了空子,侵害毕业生的权益。因此,完善信息审核机制是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一环,关系到供需双方的利益。四、

31、进就业信息化建设的策略推进和完善高校就业工作的信息化建设,切实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扎实、稳步、健康地推进高校就业工作向现代化、信息化、理念化、全局化、纵深化发展已是形势所迫。国务委员陈至立指出,大力加强就业信息化建设,为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重要保障,是实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各地方、各高校必须加快各自就业服务网建设,尽快形成国家、省和高校三级毕业生就业服务网络体系。同时,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配合,尽快实现人才、劳动、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的相互贯通。就业服务网要在服务功能、空间和领域方面不断拓展,要与传统的招聘形式相结合,将就业服务提高到新的水平。(一)软件开发与硬件投入双管齐下软件和

32、硬件对信息化功能的发挥都十分重要,“硬件是基础,软件是灵魂”就是这个道理。目前我国的高校在硬件设备上已经具备一定的基础,急需的是合适的、能满足各主体需求的软件和系统。软件开发、系统构建在一定程度上讲比硬件建设复杂得多,国家应出台统一标准学校与技术人员应加强沟通,定制符合就业工作要求且能满足未来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软件和管理信息系统。软件建设、系统构建在某种程度上讲,比硬件建设复杂和困难得多,而且构建适合本校发展需要的软件系统环境,必须依靠技术开发人员和学校就业部门不断加强沟通、交流与探讨,定制出符合就业工作要求且能满足未来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软件和管理信息系统,所以软件投入丝毫不可怠慢。(二)积极推动

33、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规范化教育部对建设毕业生就业网的目标是要实现“信息共享、政策发布、网上招聘、远程面试、指导咨询”五位一体。努力引导毕业生通过信息化手段促成就业。要在全国范围内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按毕业生就业市场化的要求用计算机技术对现实的就业工作和就业市场进行“仿真”。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学校的网络也相互提供了网上的链接。但由于相互之间数据格式及服务标准的不同,毕业生及用人单位所需要的各类信息无法完全链接,满足不了网络就业市场发展所需要的准确性、时效性、多样性的要求。我国各级、各类就业网不能完全实现资源共享的主要障碍就在于数据技术格式和就业服务的不规范,同类的数据格式五花八门,同类

34、的就业服务千差万别,导致中央与地方、部门与部门、学校与学校、网与网之间不能进行快速地信息交流。这种状况成为我国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技术“瓶颈”,妨碍了网上就业市场的发展,增加了就业工作、毕业生择业及单位用人的成本。因此,全国在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工作中必须采用统一的工作、服务和技术规范,不断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能力,防止错误的产生,降低工作成本。(三)建设信息一体化大平台管理部门在校内要统一协调相关部门信息相互贯通,实现资源共享,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招生部门每年招新生后及时创建新生的信息数据库,准确录入信息管理系统,从源头上实现与就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连接。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平台系统是专门

35、为毕业生就业的服务性平台。要树立开放合作的观念,通过信息平台建设,使学校巩固已有的社会资源,开发新的社会资源和学校本身的教育资源。随着我国高校毕业生数量的增加以及公众对信息手段的掌握,毕业生的就业将越来越依赖互联网。就业信息网络将成为我国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的主要渠道。高校要进一步丰富和完善就业网的服务功能,及时更新网上信息,为毕业生提供真实、有效、方便、快捷的信息。(四)切实加强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的领导从组织领导、硬件建设、资金投入等方面予以充分保证。将毕业生信息化建设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学校建设整体规划,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要将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状况作为重要指标纳

36、入高校毕业生就业评估体系,作为毕业生就业表彰评优的重要依据之一。当前,一是要加大资金投入,将毕业生就业信息化建设资金纳入学校当年的经费预算予以重点保证和落实,做到专款专用。二是要加强硬件建设,添置和更新必要的网络设备,提供专用场地。三是要切实加强就业信息化队伍建设,精心挑选网络技术强、热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同志充实到就业工作队伍中来,提高他们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四是要加强对就业信息化建设的领导,学校分管领导要亲自抓,明确工作责任,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有效整合校内网络资源。五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尽快研究并出台相关就业信息化建设的方案标准和评估制度,规范国家、省和高校三级毕业生就业信息化的建设行为

37、。总体来说,当前我校就业信息化水平还不够高当前就业网站的建设还需进一步完善提高就业管理效率和更好的服务学生花更多的功夫。在人力、物力、财力投入不足,当前的就业服务方式并不能完全满足毕业生的需要发展道路仍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在积累一定的经验后,要花功夫实现“质”的飞跃:在大力完善就业服务信息网络基本下,进一步丰富网站的服务功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发布、网上求职、远程面试、指导服务”五元一体的信息化就业模式。要依托网络技术。找出现有就业网络的缺陷,克服自身困难在各级教育部门指导下充分发挥网络优势,消除“信息孤岛”。更好地为高校毕业生和用人单位服务,实现就业资源共享。促进充分就业,提高就业质量:

38、同时还要进一步实现就业状况的有效跟踪和监测,完善职前就业技能的网络培训功能。使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断感受到学校这个大家庭的力量和温暖。不断调整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心态扫清了毕业生在求职方面的心理障碍与信息障碍,使他们在日益加剧的就业压力中寻找信心在竞争中做到从容不追,尽情展示出自己的实力,发挥出自己的专长。真正实现信息化就业。进而推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工作上水平,上台阶。结束语参考文献1 钱锟大学生就业信息化建设问题探析J南京审计学院学报,2009(7):96一1002 吴红波试析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田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增刊3 风成试析新形势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J湖北

39、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1 1):5253 4 陈燕梅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对策分析J黑龙江科技信息,2008(24):1405 罗劲松,叶彬强,周群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4):15. 6 安静,单丽,王庆波加强高校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8);347 程永波.方维慰.CHENG Yong-bo.FANG Wei-wei 高校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分析 -高等理科教育2010(1)8 杨婷婷,孙中华大学生就业工作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辽宁教育研究,2006(3):991019 钦华,钟云华大学生就业指导巾存在的

40、问题及对策j中国农业教育,2006(6):45-4710 李亚军高校就业指导网站建设的研究与探索忉中国大学生就业,2006(15)11 韩云霞美国创业教育的发展与启示J职业时空.2008(I). 12 肖建彬,杨帆关于我国高校利用网络进行就业指导的调查研究J高教探索,2005(5):8286.13 车维汉日本就业政策特制分析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参考,2002;39:20页14 周济开创高校毕业生就业新局面阴科教文汇,2005(2)15 Gi Seung KimThe analysis of self-employment Level over the lifecycleJThe Quar

41、teral Review of economics andFinance,200716 Anna Kolleston, Joan MaekieGraduate and initial employmentJNurse Education Today2007,10.17 Sevewe TryThe use ofjob search strategies among university graduateJThe Journal of SocioEconomics2005,34.18 Ministry of Finance Government of India Ecomonic Survcy Rcpon 2003-2004,EBOLhttp:/indiabudgetIlicines2003-04esnainhm,2005-02-16.19 NiaU 0Higgins(2003)Trends in the Youth Labor Markets in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Countries,Washington DC:World Bank 致 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