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软件与软件工程.ppt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869090 上传时间:2023-05-20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432.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软件与软件工程.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第一章软件与软件工程.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第一章软件与软件工程.ppt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第一章软件与软件工程.ppt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第一章软件与软件工程.ppt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章软件与软件工程.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一章软件与软件工程.ppt(8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章 软件与软件工程,1.1 软件 1.2 软件工程的概念 1.3 软件生存周期 1.4 软件开发模式 1.5 软件开发方法、工具及环境,教学题目:1.1 软件 1.2 软件工程的概念教学目的:1.了解软件、软件危机等概念 2.掌握软件工程的定义、原理、目标和原 则.教学重点:软件工程的定义、原理、目标和原则教学难点:软件工程的目标和原则教 具:多媒体教室、电子教案作 业:看书,第1章 软件与软件工程,1.1 软件(Software)1.1.1 软件与软件的组成,计算机软件与计算机系统操作有关的程序、规程、规则及任何与之有关的文档和数据。软件 程序及有关数据机器可执行;文档(与软件开发、运行

2、、维护、使用、培训有关)不可执行。程序(program)用程序设计语言描述的,适合 于计算机处理的语句序列。,1机器语言、汇编语言:依赖于机器,面向机器 2高级语言:独立于机器,面向过程或面向对象 3面向问题语言:独立于机器,非过程式语言(4GL)文档(document)一种数据媒体和其上所记录的数据。文档记录软件开发活动和阶段成果,具有永久性,可供 人或机器阅读。文档可用于 专业人员和用户之间的通信和交流;软件开发过程的管理;运行阶段的维护。,面向过程,程序设计语言三种类型:,1.软件的特点,软件是逻辑产品,硬件是物理产品。特点:(1)软件开发更依赖于开发人员的业务素质、智力、人员的组织、合

3、作和管理。软件开发、设计几 乎都是从头开始,成本和进度很难估计。(2)软件存在潜伏错误,硬件错误一般能排除。(3)软件开发成功后,只需对原版进行复制。,1.软件的特点(续),(4)软件在使用过程中维护复杂:1)纠错性维护改正运行期间发现的潜伏错误;2)完善性维护提高或完善软件的性能;3)适应性维护修改软件,以适应软硬件环境 的变化;4)预防性维护改进软件未来的可维护性和 可靠性。(5)软件不会磨损和老化。,2.软件的发展,第一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软件开发处于 个体化生产状态。在这一阶段中,软件 还没有系统化的开发方法。目标主要集 中在如何提高时空效率上。第二阶段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

4、到70年代末期。软 件开发已进入了作坊式生产方式,即出 现了“软件车间”。软件开发开始形成产 品。到20世纪60年代末,“软件危机”变 得十分严重。,2.软件的发展,第三阶段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到20世纪80年代末 期。软件开发进入了产业化生产,即出 现了众多大型的“软件公司”。在这一阶 段,软件开发开始采用了“工程”的方法,软件产品急剧增加,质量也有了很大的 提高。第四阶段从20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的。这是一个 软件产业大发展的时期。也是软件工程 大发展的时期,人们开始采用面向对象 的技术和可视化的集成开发环境。,1.1.2 软件危机,软件危机是指在计算机软件开发、使用与维护 过程中遇到的

5、一系列严重问题和难题。1软件危机的表现1)对软件开发成本和进度的估计常常很不准确。常 常出现实际成本比估算成本高出一个数量级、实 际进度比计划进度拖延几个月甚至几年的现象,从而降低了开发商的信誉,引起用户不满。2)用户对已完成的软件不满意的现象时有发生。3)软件产品的质量往往是靠不住的。,1软件危机的表现,4)软件常常是不可维护的。5)软件通常没有适当的文档资料。文档资料不全或不 合格,必将给软件开发和维护工作带来许多难以想 象的困难和难以解决的问题。6)软件成本在计算机系统总成本中所占比例逐年上升。特别是软件维护成本迅速增加,已经占据软硬件总 成本的40%75%,如图1-1-1所示。7)开发

6、生产率提高的速度远跟不上软件需求。,硬 件,软件开发,软件维护,1955年 1970年 1985年,100%,80%,60%,40%,20%,图1-1-1 软件、硬件成本变化趋势,2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1)用户对软件需求的描述不精确。2)软件开发人员对用户需求的理解有偏差,这将导致 软件产品与用户的需求不一致。3)缺乏处理大型软件项目的经验。开发大型软件项目 需要组织众多人员共同完成。一般来说,多数管理 人员缺乏大型软件的开发经验,而多数软件开发人 员又缺乏大型软件项目的管理经验,致使各类人员 的信息交流不及时、不准确、容易产生误解。,2产生软件危机的原因,4)开发大型软件易产生疏漏和错误。5

7、)缺乏有力的方法学的指导和有效的开发工 具的支持。软件开发过多地依靠程序员的“技巧”,从而加剧了软件产品的个性化。6)面对日益增长的软件需求,人们显得力不 从心。从某种意义上说,解决供求矛盾将 是一个永恒的主题。,3缓解软件危机的途径,到了20世纪60年代末期,软件危机已相当严重。这促使计算机科学家们开始探索缓解软件危机的方法。他们提出了“软件工程”的概念,即用现代工程的原理、技术和方法进行软件的开发、管理、维护和更新。于是,开创了计算机科学技术的一个新的研究领域。,1.2 软件工程的概念1.2.1 软件工程的定义,1968年,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在原西德召开计算机科学会议,由Fritz Baue

8、r首次提出了“软件工程”的概念。软件工程用工程、科学和数学的原则与方法开发、维护计算机软件的有关技术和管理方法。软件工程由方法、工具和过程三部分组成,称软件工程的三要素。,1.2.1 软件工程的定义,软件工程中的各种方法是完成软件工程项目的技术手段,它们支持软件工程的各个阶段。软件工程使用的软件工具能够自动或半自动地支持软件的开发、管理和文档的生成。软件工程中的过程贯穿于整个工程的各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管理人员应对软件开发的质量、进度、成本等进行评估、管理和控制,包括计划跟踪与控制、成本估算、人员的组织、质量保证、配置管理等,1.2.2 软件工程的基本原理,著名的软件工程专家B.W.Boeh

9、m于1983年综合了软件工程专家学者们的意见并总结了开发软件的经验,提出了软件工程的7条基本原理。这7条原理被认为是确保软件产品质量和开发效率的原理的最小集合,又是相互独立、缺一不可、相当完备的最小集合。下面就简单介绍软件工程的这7条原理:,1用分阶段的生存周期计划严格管理,这条基本原理是应该把软件生存周期划分成若干个阶段,并相应地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然后严格按照计划对软件开发与维护工作进行管理。应该制定的计划有项目概要计划、里程碑计划、项目控制计划、产品控制计划、验证计划和运行维护计划等。各级管理人员都必须严格按照计划对软件开发和维护工作进行管理。据统计,不成功的软件项目中,有一半左右是由

10、于计划不周造成的。,2坚持进行阶段评审,据统计,在软件生存周期各阶段中,编码阶段之前的错误约占63%,而编码错误仅占37%。另外,错误发现并改正得越晚,所花费的代价越高。坚持在每个阶段结束前进行严格的评审,就可以尽早发现错误,从而可以最小的代价改正错误。因此,这是一条必须坚持的重要原理。,3实行严格的产品控制,决不能随意改变需求,只能依靠科学的产品控制技术来顺应用户提出的改变需求的要求。为了保持软件各个配置成分的一致性,必须实行严格的产品控制。其中主要是实行基准配置管理(又称为变动控制),即凡是修改软件的建议,尤其是涉及基本配置的修改建议,都必须按规程进行严格的评审,评审通过后才能实施。这里的

11、“基准配置”是指经过阶段评审后的软件配置成分,即各阶段产生的文档或程序代码等。,4采用现代程序设计技术,实践表明,采用先进的程序设计技术既可以提高软件开发与维护的效率,又可以提高软件的质量。多年来,人们一直致力于研究新的“程序设计技术”。比如,20世纪60年代末提出的结构程序设计技术;后来又发展出各种结构分析(SA)和结构设计(SD)技术;之后又出现了面向对象分析(OOA)和面向对象设计(OOD)技术等等。,5结果应能清楚地审查,软件产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逻辑产品。因此,软件开发小组的工作进展情况可见性差,难于评价和管理。为了更好地进行评价与管理,应根据软件开发的总目标和完成期限,尽量明确

12、地规定软件开发小组的责任和产品标准,从而使所得到的结果能清楚地审查。,6开发小组的人员应少而精,软件开发小组人员素质和数量是影响软件质量和开发效率的重要因素。实践表明,素质高的人员与素质低的人员相比,开发效率可能高几倍至几十倍、而且所开发的软件中的错误也要少得多。另外,开发小组的人数不宜过多,因为随着人数的增加,人员之间交流情况、讨论问题的通信开销将急剧增加,这不但不能提高生产率,反而由于误解等原因可能增加出错的概率。,7承认不断改进软件工程实践的必要性,遵循上述六条基本原理,就能够较好地实现软件的工程化生产。但是,软件工程不能停留在已有的技术水平上,应积极主动地采纳或创造新的软件技术,要注意

13、不断总结经验,收集工作量、进度、成本等数据,并进行出错类型和问题报告的统计。这些数据既可用来评估新的软件技术的效果,又可用来指明应优先进行研究的软件工具和技术。,1.2.3 软件工程的目标,软件工程的目标是在给定成本、进度的前提下,开发出具有可修改性、有效性、可靠性、可理解性、可维护性、可重用性、可适应性、可移植性、可追踪性和可互操作性并满足用户需求的软件产品。,名词解释,1)可修改性(modifiability),允许对软件系统进行 修改而不增加其复杂性。它支持软件调试与维护。2)有效性(efficiency),指软件系统的时间和空间 效率。这是一个应当努力追求的重要目标。3)可靠性(rel

14、iability),是指在给定的时间间隔内,程序成功运行的概率。可靠性是衡量软件质量的一 个重要目标。,名词解释,4)可理解性(understandability),指系统具有清晰的结构,能直接反映问题的需求。可理解性有助于控制软件系统的复杂性,并支持软件的维护、移植和重用。5)可维护性(maintainability),是指软件产品交付使用后,在实现改正潜伏的错误、改进性能等属性、适应环境变化等方面工作的难易程度。由于软件的维护费用在整个软件生存周期中占主要的比重,因此,可维护性是软件工程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目标。软件的可理解性和可修改性支持软件的可维护性。,名词解释,6)可重用性(reusa

15、bility),是指软部件可以在多种场合使用的程度。概念或功能相对独立的一个或一组相关模块可构成一个软部件。软部件应具有清晰的结构和注释、正确的编码和较高的时空效率。可将各种软部件按照某种规则放在软部件库中供开发人员选用。广义地讲,可重用性还应包括应用项目、规格说明、设计、概念和方法等等的重用。一般来说,重用的层次越高,带来的效益越大。可重用性有助于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和开发效率、降低软件开发和维护费用。,名词解释,7)可适应性(adaptability),是指软件在不同的系统约束条件下,使用户需求得到满足的难易程度。选择广为流行的软硬件支持环境、采用广为流行的程序设计语言编码、采用标准的术语和

16、格式书写文档可增强软件产品的可适应性。8)可移植性(portability),是指软件从一个计算机系统或环境移植到另一个上去的难易程度。采用通用的运行支持环境和尽量通用的程序设计语言的标准部分可提高可移植性。而应将依赖于计算机系统的低级(物理)特征部分相对独立、集中起来。可移植性支持软件的可重用性和可适应性。,名词解释,9)可追踪性(traceability),是指根据软件需求对软件设计、程序进行正向追踪,或根据程序、软件设计对软件需求进行逆向追踪的能力。软件开发各阶段的文档和程序的完整性、一致性、可理解性支持软件的可追踪性。10)可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是指多个软件元

17、素相互通信并协同完成任务的能力。,1.2.4 软件工程的原则,1抽象(abstraction),抽取各个事物中共同的最基本的特征和行为,暂时忽略它们之间的差异。一般采用分层次抽象的方法来控制软件开发过程的复杂性。抽象使软件的可理解性增强并有利于开发过程的管理。2信息隐藏(information hiding),将模块内部的信息(数据和过程)封装起来。其他模块只能通过简单的模块接口来调用该模块,而不能直接访问该模块内部的数据或过程,即将模块设计成“黑箱”。信息隐藏的原则可使开发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更高层次的抽象上。,1.2.4 软件工程的原则,4局部化(localization),即在一个物理模块

18、内集中逻辑上相互关联的计算资源。局部化支持信息隐藏,从而保证模块之间具有松散的耦合、模块内部有较强的内聚。这有助于控制每一个解的复杂性。5一致性(consistency),整个软件系统(包括程序、数据和文档)的各个模块应使用一致的概念、符号和术语;程序内部接口应保持一致;软件与环境的接口应保持一致;系统规格说明应与系统行为保持一致;用于形式化规格说明的公理系统应保持一致。,1.2.4 软件工程的原则,6完全性(completeness),软件系统不丢失任何重要成分,完全实现所需的系统功能的程度。为了保证系统的完全性,在软件的开发和维护过程中需要严格的技术评审。7可验证性(verifiabili

19、ty),开发大型软件系统需要对系统逐层分解。系统分解应遵循易于检查、测试、评审的原则,以使系统可验证。抽象、信息隐藏、模块化和局部化的原则支持可理解性、可修改性、可靠性等目标,并可提高软件产品的质量和开发效率;一致性、完全性和可验证性等原则可以帮助软件开发人员去实现一个正确的系统。,教学题目:1.3 软件生存周期 1.5 方法、工具及环境教学目的:掌握软件生存周期的划分,了解各个阶段的任务;熟悉几种软件开发模型、了解CASE工具及环境。教学重点:软件生存周期、软件开发模型。教学难点:开发模型 教 具:多媒体教室、电子教案 作 业:看书,第一章 软件与软件工程,1.3 软件生存周期,软件从定义开

20、始,经过开发、使用和维护,直到最终退役的全过程称为软件生存周期。可将软件生存周期划分为3个过程共9个阶段。3个过程是:软件定义过程、软件开发过程、软件使用与维护过程。9个阶段有:可行性研究、需求分析、概要设 计、详细设计、实现、组装测试、验收测试、使用与维护、退役。它们之间的关系如图1-3-1所示。,图1-3-1 软件生存周期阶段的划分,1.3.1 软件定义,软件定义的基本任务是确定软件系统的工程需求,也就是要搞清“做什么”。软件定义过程可通过软件系统的可行性研究和需求分析两个阶段来完成。,1可行性研究,本阶段的任务是根据用户提出的工程项目的性质、目标和规模,进一步了解用户的要求及现有的环境及

21、条件,从技术、经济和社会等多方面研究并论证该项目的可行性。即该项目是否值得去解决,是否存在可行的解决办法。此时,系统分析人员应在用户的配合下对用户的要求和现有的环境进行深入调查并写出调研报告。进而进行可行性论证。可行性论证包括经济可行性、技术可行性、操作可行性、法律可行性等。在此基础上还要制定初步的项目计划,包括需要的软硬件资源、定义任务、风险分析、成本/效益分析以及进度安排等。可行性研究的结果将是使用部门负责人做出是否继续进行该项目决定的重要依据。,2需求分析,1)需求分析的任务 需求分析的任务是确定待开发的软件系统“做什么”。具体任务包括确定软件系统的功能需求、性能需求和运行环境约束,编制

22、软件需求规格说明书、软件系统的验收测试准则和初步的用户手册。,2需求分析,2)需求分析的实现途径 软件系统需求一般由用户提出。系统分析员和开发人员在需求分析阶段必须与用户反复讨论、协商,充分交流信息,并用某种方法和工具构建软件系统的逻辑模型。为了使开发方与用户对待开发软件系统达成一致的理解,必须建立相应的需求文档。有时对大型、复杂的软件系统的主要功能、接口、人机界面等还要进行模拟或建造原型,以便向用户和开发方展示待开发软件系统的主要特征。确定软件需求的过程有时需要反复多次,最终得到用户和开发者的确认。,2需求分析,3)需求分析的阶段成果 需求分析阶段的主要成果有软件需求规格说明、软件验收测试计

23、划和准则、初步的用户手册等。其中,软件需求规格说明(Software Requirements Specification,即SRS),是一个关键性的文档。多数场合,面向开发者的软件需求用需求规格说明语言来描述,它是软件开发人员进行软件设计的依据;另一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SRS又起到与用户签定合同的合同书的作用。因此,在SRS中应包括软件系统的全部功能需求、性能需求、接口需求、设计需求、基本结构、开发标准和验收准则等等。,1.3.2 软件开发,软件开发过程由概要设计、详细设计、实现(即编码与单元测试)、组装测试、验收测试共5个阶段组成。其中,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统称为设计;编码即编程;单元测试

24、、组装测试和验收测试统称为测试。开发者通常可提出多种设计方案,并对各种方案在功能、性能、成本、进度等方面进行比较和折衷,从中选出一种“最佳方案”。下面将简单地介绍软件开发过程中各阶段的任务,实现的途径和阶段成果。,1.3.2 软件开发,1概要设计总体设计任务:是对需求规格说明中提供的软件系统逻辑模型进行进一步的分解,从而建立软件系统的总体结构和各子系统之间、各模块之间的关系,定义各子系统接口界面和各功能模块的接口,设计全局数据库或数据结构,规定设计约束,制定组装测试计划,进而给出每个功能模块的功能描述、全局数据定义和外部文件定义等。,1概要设计,实现的途径:选择某种方法和工具。设计的软件系统应

25、具有良好的总体结构、尽量降低模块接口的复杂度,并力争做到各功能模块之间的低耦合度、而功能模块内部具有较高的内聚度。阶段性成果:概要设计说明书、数据库或数据结构说明书、组装测试计划等文档。,2详细设计,任务:是将概要设计产生的功能模块进一步细化,形成可编程的程序模块,然后设计程序模块的内部细节,包括算法、数据结构以及各程序模块间的接口信息,并设计模块的单元测试计划。途径:可以采用结构化的设计方法,采用结构化的程序流程图、N-S图、过程设计语言(PDL,Procedure Design Language)等工具进行描述,也可以采用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等等。阶段成果:应提供“详细设计规格说明”(或称“

26、模块开发卷宗”)和单元测试计划等详细设计文档。,3实现编码和单元测试。,编码的主要任务是根据详细设计规格说明,用某种选定的程序设计语言把详细设计的结果转化为机器可运行的源程序模块,这是一个编程和调试程序的过程。一般来说,对软件系统所采用的分析方法、设计方法、编程方法以及所选用的程序设计语言应尽可能保持一致。编码阶段应注意遵循编程标准、养成良好的编程风格,以便编写出正确的便于理解、调试和维护的程序模块。,3实现编码和单元测试。,单元测试:每编写出一个程序模块的源程序,调试通过后,即对该模块进行测试,这称为单元测试。实现阶段的成果:按一定规则存在盘上的通过单元测试的各功能模块的集合详细的单元测试报

27、告等文档。,4组装测试,组装测试:根据概要设计提供的软件结构、各功能模块的说明和组装测试计划,把经过单元测试检验的模块按照某种选定的策略逐步进行组装和测试。主要任务:测试系统各模块间的连接是否正确,系统或子系统的正确处理能力、容错能力、输入/输出处理是否达到要求。阶段成果:应是满足概要设计要求、可运行的软件系统 和源程序清单;组装测试报告等文档。,5验收测试确认测试,任务:按照验收测试计划和准则对软件系统进行测试,看其是否达到了需求规格说明中定义的全部功能和性能等方面的需求。确认测试结束时,应生成验收测试报告、项目开发总结报告,并向用户提交源程序清单、最终用户手册、操作手册等文档资料。最后,由

28、专家、用户负责人、软件开发和管理人员组成的软件评审小组要对软件验收测试报告、测试结果和软件进行评审,通过后,软件产品正式通过验收(即完成了开发合同),可以交付用户使用了。,1.3.3 软件的使用与维护 1软件使用与维护阶段,任务:通过各种维护活动使软件系统持久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每项维护活动实质上都是一次压缩和简化了的软件定义和软件开发过程。都要经历提出维护要求、分析维护要求、提出维护方案、审批维护方案、确定维护计划、修改软件设计、修改程序、测试程序、评审、验收等步骤。,1软件使用与维护阶段,应当指出,软件在使用的过程中,应及时收集被发现的软件错误,并定期撰写“软件问题报告”;而每一项维护活动都

29、应该准确地记录下来,并作为正式的文档资料保存。据统计,软件维护人员为了分析和理解原软件系统所花费的工作量约占整个维护工作量的60%以上。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应重视对软件可维护性的支持 2 退役,图1-3-2 软件研制与软件测试的层次对应关系,可行性研究,运行与维护,1.4 软件开发模型,软件开发模型(又称为软件生存周期模型)软件项目开发和维护的总体过程思路的框架。它指出了软件开发过程各阶段之间的关系和顺序,是软件开发过程的概括。它为软件开发过程提供原则和方法,并为软件工程管理提供里程碑和进度表。因此,软件开发模型也是软件工程的重要内容。,1.4 软件开发模型,软件开发模型的几种类型:以软件需求完

30、全确定为基础的瀑布模型;在开发初期仅给出基本需求的渐进式模型,如原型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等;以形式化开发方法为基础的变换模型、基于四代技术的模型;基于知识的智能模型等等。在实际开发时,应根据项目的特点和现有的条件选取合适的模型,也可以把几种模型组合起来使用以便充分利用各模型的优点。,1.4.1 瀑布模型,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是由W.Royce于1970年提出来的。又称为软件生存周期模型。瀑布模型严格按照软件生存周期各个阶段来进行开发,上一阶段的输出即是下一阶段的输入,并强调每一阶段的严格性。它规定了各阶段的任务和应提交的成果及文档,每一阶段的任务完成后,都必须对其阶段

31、性产品(主要是文档)进行评审,通过后才能开始下一阶段的工作。因此,它是一种以文档作为驱动的模型。,图1-4-1 带反馈的瀑布模型,验收测试,组装测试,实现,详细设计,概要设计,需求分析,退役,可行性研究,使用与维护,瀑布模型优点,提供了软件开发的基本框架,有利于大型软件开发过程中人员的组织、管理,有利于软件开发方法和工具的研究与使用,因此,在软件工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瀑布模型缺点,1)在软件开发的初期阶段就要求做出正确、全面、完整的需求分析对许多应用软件来说是极其困难的。2)在需求分析阶段,当需求确定后,无法及时验证需求是否正确、完整。3)作为整体开发的瀑布模型,由于不支持产品的演化,缺乏灵

32、活性,对开发过程中很难发现的错误,只有在最终产品运行时才能暴露出来,从而使软件产品难以维护。,瀑布模型适应场合,瀑布模型一般适用于功能、性能明确、完整、无重大变化的软件系统的开发。例如操作系统、编译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等系统软件的开发。应用有一定的局限性。,1.4.2 原型模型,原型模型(prototyping model)的基本框架是软件开发人员根据用户提出的软件基本需求快速开发一个原型,以便向用户展示软件系统应有的部分或全部功能和性能,在征求用户对原型的评价意见后,进一步使需求精确化、完全化,并据此改进、完善原型,如此迭代,直到软件开发人员和用户都确认软件系统的需求并达成一致的理解为止。软

33、件需求确定后,便可进行设计,编码、测试等以后的各个开发步骤。,需求的采集和细化,快速设计,建造原型,用户评价原型,对原型加工(需求精确化),产品样品(需求确认),开始,停止,图1-4-2 使用原型确定需求的过程,快速原型的开发途径有三种:,1)仅模拟软件系统的人机界面和人机交互方式。2)开发一个工作模型,实现软件系统中重要的或容易产生误解的功能。3)利用一个或几个类似的正在运行的软件向用户展示软件需求中的部分或全部功能。总之,建造原型应尽量采用相应的软件工具和环境,并尽量采用软件重用技术,在运行效率方面可做出让步,以便尽快提供。同时,原型应充分展示软件系统的可见部分,如人机界面、数据的输入方式

34、和输出格式等。,原型模型的适应场合,原型模型比瀑布模型更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和规律,是一种较实用的开发框架。它适合于那些不能预先确切定义需求的软件系统的开发,更适合于那些项目组成员(包括分析员、设计员、程序员和用户)不能很好交流或通信有困难的情况。,1.4.3 螺旋模型,螺旋模型(spiral model)是B.Boehm于1988年提出的。它综合了瀑布模型和原型模型的优点,即将两者结合,并加入了风险分析机制。螺旋模型的基本框架如图1-4-3所示。,生命周期计划需求计划,风险分析,原型1,原型2,原型3,可操作的原型,建模,模拟,评价,操作概念,软件需求,需求确认,开发计划,组装测试计划,风

35、险分析,风险分析,风险分析,软件产品设计,设计验证与确认,详细设计,编码,单元测试,组装测试,验收测试,实现,成本,顺时针为进展方向,计划:明确目标、约束条件选择方案,风险分析构造原型,工程实现,用户评价;阶段评审,图1-4-3 螺旋模型,验收测试计划,需求精化计划,需求评价,评审,决策,实现计划,1.4.3 螺旋模型,螺旋模型的每一个周期都包括计划(需求定义)、风险分析、工程实现和评审4个阶段。1计划(需求定义)第一周期开始利用需求分析技术理解应用领域,获取初步用户需求,制定项目开发计划(即整个软件生命周期计划)和需求分析计划。经过一个周期后,根据用户和开发人员对上一周期工作成果评价和评审,

36、修改、完善需求,明确下一周期软件开发的目标、约束条件,并据此制定新一轮的软件开发计划。,1.4.3 螺旋模型,2风险分析 根据本轮制定的开发计划,进行风险分析,评估可选方案,并构造原型进一步分析风险,给出消除或减少风险的途径。此时根据风险分析的结果决策项目是否继续。所以,螺旋模型是一个风险驱动的模型。3工程实现 利用构造的原型进行需求建模或进行系统模拟,直至实现软件系统。,1.4.3 螺旋模型,4用户评价与阶段评审 将原型提交用户使用并征求改进意见。开发人员应在用户的密切配合下进一步完善用户需求,直到用户认为原型可满足需求,或对软件产品设计进行评价或确认等。螺旋模型从第一个周期的计划开始,一个

37、周期、一个周期地不断迭代,直到整个软件系统开发完成。,螺旋模型的优点,支持用户需求的动态变化。这就要求构造的原型的总体结构、算法、程序、测试方案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充性和可修改性。也支持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每次维护过程只是沿螺旋模型继续多走一两个周期。原型可看作形式的可执行的需求规格说明,易于为用户和开发人员共同理解,还可作为继续开发的基础,并为用户参与所有关键决策提供了方便。螺旋模型特别强调原型的可扩充性和可修改性,原型的进化贯穿整个软件生存周期,这将有助于目标软件的适应能力。螺旋模型为项目管理人员及时调整管理决策提供了方便,进而可降低开发风险。,螺旋模型的缺点和适应场合,缺点:如果每次迭代的效

38、率不高,致使迭代次数过多,将会增加成本并推迟提交时间;使用该模型需要有相当丰富的风险评估经验和专门知识,要求开发队伍水平较高。适应场合:支持需求不明确、特别是大型软件系统的开发,并支持面向规格说明、面向过程、面向对象等多种软件开发方法,是一种具有广阔前景的模型。,1.4.4 喷泉模型,喷泉模型是近几年提出来的软件生存周期模型。它是以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方法为基础,以用户需求为动力,以对象来驱动的模型。,维 护,测 试,实 现,设 计,分 析,演 化,图1-4-4 喷泉模型,喷泉模型的特点,1软件系统可维护性较好;2各阶段相互重叠,表明了面向对象开发方法各阶段间的交叉和无缝过渡;3整个模型是一个迭

39、代的过程,包括一个阶段内部的迭代和跨阶段的迭代;4模型具有增量开发特性,即能做到分析一点、设计一点、实现一点,测试一点,使相关功能随之加入到演化的系统中。5模型是对象驱动的,对象是各阶段活动的主体,也是项目管理的基本内容。6该模型很自然地支持软部件的重用。,1.4.5 变换模型,变换模型(transformational model)主要用于软件的形式化开发方法。在软件需求分析确定以后,便用形式化的规格说明语言将其描述为“形式化软件规格说明”,然后对其进行一系列自动或半自动的变换,最终得到软件系统的目标程序。,形式化软件规格说明(M0),模型检查,需求分析,形式化软件设计说明(M1),(M2)

40、,目标程序(M),变 换 变 换 变 换,图1-4-5 变换模型,1.4.5 变换模型,变换模型也应引入迭代机制。即将第一次用变换模型得来的目标程序作为“原型”,让用户评价,以便使用户需求精确化、完全化,再把精化后的需求作为输入,第二次用变换模型进行变换,等等。以形式化开发方法为基础的变换模型需要逻辑、代数等严格的数学理论和诸如形式化的需求规格说明语言、程序变换工具、定理证明工具等一整套开发环境的支持。形式化开发方法提出的比较早,但到目前为止,其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离工程实际应用还有较长一段距离。,1.4.6 基于四代技术的模型,1981年R.Ross提出了第四代编程语言(即4GL),它是一种面

41、向问题而非面向过程的语言。四代技术(4GT)是以第四代语言(4GL)为核心的软件开发技术。基于四代技术的模型是指用4GT工具将开发者做出的软件规格说明自动转换成程序代码。目前,支持4GT的软件开发工具已经有了一些,如屏幕生成器、报表生成器、数据库查询语言、代码生成系统等。,图1-4-6 基于四代技术的模型,1.4.6 基于四代技术的模型,1.4.7 基于知识的智能模型,它可综合几个模型的特点,并与支持分析、设计、测试、维护等的应用领域的基于规则的专家系统相结合,构成了应用领域的开发系统。,图1-4-7 基于知识的智能模型,1.5 软件开发方法、工具及环境 1.5.1 软件开发方法,软件开发方法

42、是一种使用早已定义好的技术集及符号表示组织软件生产过程的方法。工程实用的软件开发方法是达到软件工程目标和克服软件危机的主要途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结构化方法(包括面向数据流的开发方法、面向数据的开发方法等)、面向对象的开发方法、形式化开发方法、维也纳开发方法(VDM,Vienna Development Method)、适于实时事务处理系统的有限状态机方法(FSMM,Finite State Machine Method)、适于并发软件系统的Petri网方法等等。,1.5.2 软件开发工具与环境,软件开发的工具软件:支持软件项目的开发、管理、维护活动的软件 例如,项目管理工具、需求分析工具、

43、设计工具、编码工具、测试工具、维护工具等等。随着软件开发工具数量的不断增加,为了便于使用和管理,就将各种工具简单地组合起来构成“工具箱”。人们将工具按照统一的数据结构、标准的程序界面集成,从而构成了完整的软件开发环境。这种集成的软件开发环境能够有效地支持软件生存周期所有阶段的活动,而且不仅支持技术工作,还支持各种管理工作,从而可高效、高质量地进行软件开发与维护。,1.5.3 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在软件工程活动中,人们按照软件工程的原则和方法,利用计算机及其集成的软件开发环境,辅助软件项目的开发、维护及管理的过程,称为计算机辅助软件工程(即CASE,Computer-Aided Software

44、 Engineering)。CASE工具和环境的核心是软件工程信息库。这些工具和环境应遵循统一的标准,在操作系统、网络和数据库的支持下工作,以便使开发者们方便地相互通信并协同工作。,CASE工具按功能可划分为九大类,支撑类工具(如操作系统、数据库管理工具、质量保证工具、软件配置管理工具、文档工具等);事务系统规划类(如事务系统规划工具);项目管理类(如项目计划工具、需求追踪工具、度量和管理工具等);分析和设计类(如结构化分析/结构化设计即SA/SD工具、界面设计工具、原型/模拟即PRO/SIM工具等);程序设计与编码类(如各种编辑器、调试器、编译器、四代语言、面向对象语言工具等);,CASE工

45、具按功能可划分为九大类,原型建造类(如航空等某些领域的原型工具);测试类(测试数据获取工具、程序静态或动态测量工具、测试管理工具等);维护类(如从程序到规格说明的逆向工程工具、代码的重构和分析工具等);框架类(指支持数据库管理、配置管理和CASE工具集成的工具等)。CASE工具和环境的进一步开发和使用,已经成为软件工程的重要研究课题。,习题思考题,1.3 什么是软件工程?构成软件工程的要素是什么?1.4 软件工程的7条原理都是什么?1.5 软件工程的目标是什么?1.7 软件工程的7条原则是什么?说明这些原则的作 用。1.8 软件生存周期由哪几个过程组成?每个过程分别 包括哪几个阶段?1.13 软件开发模型、软件开发方法、集成的CASE工 具与环境在软件工程中各有什么作用?,返回目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