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培训班教育学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培训班教育学原.ppt(8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教育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课程是教和学相互作用的中介和纽带,在教学中具有重要作用。,二、课程的类型,课程的类型是指课程设计的不同种类或方式。是由不同的设计思想产生的。随着课程理论的发展,学校课程日益丰富和定型并形成了不同的理论。,(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根据教学内容是重知识体系还是重生活经验来分类,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这是课程的基本类型。,1学科课程 亦称“分科课程”。它是根据学校教育目标、教学规律和一定年龄阶段的学生发展水平,分别从各门科学
2、中选择部分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彼此分立地安排教学顺序、教学时数和期限。学科课程论认为各学科的逻辑体系,反映了客观事物和现象的本质,教学内容应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严格地按每门学科的逻辑体系组织教材。分科学习,能使学生正确地认识世界。,学科课程的优点是重视每门科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完整性。这些特点非常有助于学生学习和巩固基础知识,也易于教师教授。学科课程的缺点是不重视相互联系,造成和加深了学科的分离;不利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践,更多地关心学习结果,获得现成知识,不关心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不利于学生辩正思维的发展,不重视或忽视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在当代出现的“相关课程”、“融合课程”
3、、“广域课程”、“核心课程”等课程形式,都是对传统学科课程的改进和扩展,是对其主流地位的巩固和加强。,(1)相关课程:亦称“联络课程”。由具有科际联系的各学科组成的课程。同时保持原来学科的划分。组成的各相邻学科,如语文与历史,历史与地理,数学与物理、化学,物理、化学与生物等,既保持原有学科之间的界限,又在各科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中确定了相关科目的科际联系点,使各科教材之间保持密切的横向联系。,(2)融合课程:亦称合科课程。由若干相关学科组合成的新学科。例如把动物学、植物学、微生物学、遗传学融合为生物学。融合比关联更进一步,它是把相关学科内容融合为一门学科。,(4)核心课程:亦称“问题课程”。
4、是以问题为核心,将几门学科结合起来,由一个教师或教师小组连续教学的课程。旨在把独立的学科知识综合起来,并谋求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3)广域课程:亦称“综合课程”。合数门相邻学科内容而形成综合性课程,如有的国家把地理、历史综合形成“社会研究”课程;把物理、化学生态、生理、实用技术综合成“综合自然科学”。,2活动课程 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一种课程形式。它认为课程应是一系列由儿童自己组织的活动,儿童通过活动学习,获得经验,培养兴趣,解决问题,锻炼能力。活动课程的主要倡导者是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他们认为,学科课程论所主张传授的“百科知识”是成人按照自己
5、的意志强加给儿童的。这会破坏儿童个性的发展,压抑他们的主动性。活动课程论主张打破学科界限,课程以学生兴趣和需要为中心来组织活动,以活动来代替分科教学,让学生通过活动,从“做”中获得生活必需的经验或对已有的经验进行改造。为此,杜威曾写到:“学生课程中相关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身的社会活动”。他们反对把教材视为“固定的和现成的”,“儿童经验之外的东西”。特别强调注意游戏、活动作业、手工、烹调、缝纫、表演、实验等,认为通过这样的活动获得经验可以与社会相适应。由于这种课程体系完全是从儿童的经验出发所以也被称为经验课程或儿童中心课程。,活动课程的基本出发点是儿童的
6、兴趣和动机。以儿童的某些基本动机作为教学组织的中心,以代替学科作为课程的基础。一般认为学习者的动机可分四类:(1)社会动机,即跟其他儿童一起活动的欲望;(2)建设动机,即建造东西和加工原料的欲望;(3)探索动机,即好奇的倾向以及实验的愿望;(4)表演动机,即欣赏和创作各种文艺作品的愿望。活动课程的范围和教材的选择,就是围绕着这些动机来进行的。,70年代以后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普及和课程理论赖以建立的教育心理学等的发展,活动课程被赋予了新的涵义。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二者不断趋于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近年来,在许多国家,学科教学、课堂学习,越来越多地与体验及活动学习融合在一起,学科课程活动化已成为共同趋
7、势。,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我国部分中小学在改革学科课程的同时,进行了开设活动课程的实验。国家教委在研究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将活动课程纳入1992年公布的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之中,明确规定开设两类课程: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新型活动课程同实用主义活动课程的质的区别在于:(1)以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课程结构的优化原理为理论基础。(2)坚持社会主义的教育方向。(3)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处于辅助地位。(4)既有结构性,又有一定弹性。(5)既有灵活性,又有一定计划性。,(二)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从课程的表现形式或者说影响学生的方式来区分,课程可分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1显性课程 显性课程,亦
8、称“正式课程”、“公开课程”“官方课程”。是指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正式列入学校教学计划的各门学科以及有目的、有组织的课外活动。它按照编制的课表实施,是教材编辑、学校施教、学生学习和考核的依据之一。2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与显性课程相对,是指学校通过教育环境(物质的、文化的和社会关系结构的),有意或无意地传递给学生的非公开性的教育影响。,三、影响课程的主要因素,学校课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从课程发展史和当代各国所进行的课程改革来看,最主要的受社会需求、科学知识的进步和儿童身心的发展三方面制约。,(一)社会需求(1)对培养新的劳动者和新的政治继承人的需
9、要;(2)对更新课程内容的要求;(3)对课程设计思想的影响。但社会因素对课程的需求往往不是直接对应的,而是通过教育方针、政策、有关课程的法规等中间环节或手段来实现的。,(二)科学知识的进步 主要表现在:(1)自然科学的发展影响着课程设置的水平、性质和特征。(2)自然科学发展的历史顺序与普通学校开设的课程科目基本是同步的。(3)自然科学新的发明和发现,对课程发展变化的方向、内容、结构和形式都有显著影响。在社会科学方面也有类似情况。(4)科学知识的分类对学校的课程内容,尤其是课程设置有着重大的影响。,(三)儿童身心的发展,其制约性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对课程目标的制约。不同学段由于儿童身心发展
10、特点不同,其课程目标也各异。(2)对课程设置的制约。(3)对教材编制的制约。,四、现代有影响的几种课程理论述评,(一)学问中心课程论(二)社会中心课程论(三)学生中心课程论,(一)学问中心课程论,学问中心课程论是一种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中心来编订学校课程的理论,它以结构主义哲学和心理学为基础。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学问中心课程论的主要思想:1在课程设计上反对以现实功用为标准,而侧重以人类所积累的文化知识中最具有学术性的理论知识为标准。2特别重视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结构。3主张根据学生智力发展阶段的特点来安排学科的基本结构。4学生应采用发现法来学习课程。5课程内容的改革要用科学上的新成
11、就代替过时的内容。6强调学科专家在课程设计中的主导地位。,(二)社会中心课程论,社会中心课程论 是一种围绕重大社会问题来组织课程内容的理论。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学者布莱梅尔德和巴西学者费莱雷。批判学生中心课程论夸大了学生个人的自由,主张把课程的重点放在现实社会问题、社会改造和社会活动计划及学生关心的社会问题上。主张以解决实际的社会问题的逻辑而不是学科知识的逻辑为主线来组织课程,使课程与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但课程应由教育者按社会的需要来决定,而不是由学生自己决定。,(三)学生中心课程论,学生中心课程论是主张以学生兴趣、爱好、动机、需要、能力和态度等为基础来编订课程的理论。它
12、从“面向完整的机体学生”这一立场出发,仅对那种学习学科结构、学问是对学生智力最好的训练的观点,认为学生对课程的直接兴趣是成功学习的关键因素,课程的核心不是学科内容,而是学生认知和情感的发展,课程内容应随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变化而变化。学生中心课程论以美国儿童中心论者杜威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等为代表。,杜威认为儿童的兴趣和经验是组织课程的出发点,课程应以儿童的活动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教材为中心,要求以儿童的活动代替分科课程的教学,以儿童活动的直接经验而不是学科知识的间接经验作为课程内容。罗杰斯则认为学生的主体性“自我”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教育是学生主体性“自我”介入获得个人意义的过程。意义不是
13、教材内容的认知意义,而是由学生自我实现需要所决定的动机、信念、情感、智力的活动所获得的意义,是学生理解知识为生活的意义。因此,学校课程的编订应有利于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个性解放和成长的经验,课程内容的组织应实现情感、认知与行为方式的整合。,各种课程理论有着不同的侧重和角度、不同的甚或对立的结论。我们在课程设计中应克服它们的偏颇性,但也应把它们具有一般意义和普遍参考价值的贡献筛选、提炼出来,挖掘它们的当代意蕴。,第二节 中小学的课程与教材,一、中小学课程的设计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的设置和安排。包括制定课程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其实质是从人类已有的社会文化中选择什么,怎样安排,怎样组织的问题。,影响和制
14、约课程设计的因素:1.要合理安排课程要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社会需求、学科体系与学生发展。2.要确定课程设置的一般原则。,处理好中学课程制定中的几个关系:(一)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的关系(二)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关系(三)系统知识和直接经验的关系(四)逻辑系统与心理系统的关系(五)传授知识与发展智能的关系(六)统一要求与多样化的关系,二、中小学课程设计的三个层次,课程的编制包括制定课程计划、编写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教材三个层次。,(一)课程计划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1课程计划的意义课程计划是国家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培养目标制定的关于学校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
15、教学教育活动、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方面做出全面安排。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2课程计划的内容,(1)培养目标。(2)课程设置原则:明确课程包括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两部分。(3)学科设置和各学科的主要任务,学科设置和活动设置的基本要求。(4)学科编制:即学年的学期划分,各学期教学、教育活动的周数,假期和节日的时间安排。(5)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顺序和课时分配。(6)学周安排。(7)考试考查的科目、要求、方法。(8)就执行该计划提出若干实施要求。,3课程计划的特点,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和原来的教学计划相比,做了一些重大的修改,这些修改体现了当今世界中小学课程
16、改革的普遍趋势。,1教科书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教科书又称课本,是根据教学大纲和教学法的要求表达学科具体内容的教学用书。,(1)教科书的结构 中学教科书的结构一般包括目录、课文、图表、注释、附录和作业等。课文是基本部分,具体地阐述学科的基本事实材料和基本概念、原理、公式等,通常以章、节、目形式编排。,(2)教科书在教学中的应用,首先要认真钻研和深刻地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目之间、各篇范文之间的联系,从整体上掌握教科书的框架、脉络、知识、技能体系。其次,教师应该透彻理解教科书中各章节的内容,把握其重点、难点和关键,备课中围绕重点、难点、关键教学过程,设法调动一切教学手段,把重点和难点,化为学生可以接
17、受的信息。再次,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教科书,包括有关图表、附录都应当重视。教师的讲授应以教科书为基本依据,不脱离教科书,但又不应照本宣科。,2音像教材及其在教学中的应用,音像教材是根据教学大纲、教学方法的要求,利用现代技术(主要是声、光技术)制作的承载教学信息的软件,如幻灯片、投影片、录音磁带,音像磁盘等。,音像教材20世纪初开始进入教学领域。,音像教材在教学领域有多种应用模式:辅助模式:教师借助音像教材向学生传递信息,师生交互反馈。一般在课堂中采用。直接模式:学生直接学习音像教材,并从中得到反馈,不需教师做中介。如电子计算机辅助教学。循环模式:学生学习音像教材,通过教师做出反馈,这多在自学
18、辅导和远距离教学中应用。特点是电视、广播、函授、面授结合。,在课堂教学中使用音像教材的方法有演播法和插播法。,插播法:教师讲授中穿插播放音像教材的有关片断,可按讲解插放讲解插放小结的步骤进行。,演播法:教师主要借助教材传达教学信息,该法完整的工作步骤有:提示:演播前向学生说明片带名称;简介内容和视听目的要求;提出视听时思考的问题。播放:播放过程可作必要解说。讨论:播后讨论,或有重点地进行巩固提问。小结;由教师或学生做出小结。布置适当的作业。,第三节 中小学课程与教材改革,一、新时代需要新的课程与教材,(一)新技术革命与课程教材的现代化,(二)信息化社会与课程教材的密集化,(三)学习化社会和课程
19、教材的多向化,二、国外课程与教材的发展趋势,(一)人性化与个性化(二)综合化与微型化(三)现代化与未来化(四)基础化与实践化,三、我国中小学的课程与教材改革,(一)我国中小学课程与教材改革实验的基本历程,1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这一阶段是课程改革实验初步兴起。,2转折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实验的兴起和实验,使我国中小学教育实验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3发展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小学要求改革现行课程的热情空间高涨。课程改革实验进入了蓬勃开展的阶段。,4深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末
20、)。进入20世纪90年代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实验也进入了反思和深化阶段。,(二)中小学素质教育合理课程结构,1中小学素质教育合理课程结构构建原则,(1)系统致用性原则。(2)重视特殊性原则。(3)强化基础性原则。(4)构建机制性原则。,2中小学素质教育合理的课程结构,建立合理的素质教育课程结构的基本出发点有三:,一是当代科学知识发展趋势对教学的影响;二是我国改革开放中经济发展趋势对教学的影响;三是应试教育与学生素质发展之间的现实矛盾。,第七章 教学理论,内容提要:1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其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身心和思想品德获得一定的发展。2学校工作以教学为主,并完
21、成传授知识、开成技能技巧、发展智力和创造力以及行为习惯的基本任务。3教学理论中的基本问题阐述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教师与学生主客体关系等。4从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原则、教学技术、教学论的理论基础等方面介绍了教学理论发展的趋势。5介绍了我国数学自学辅导与目标教学两项著名教改实验。,重点:理教学论中的基本问题、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难点:理教学论中的基本问题。,第一节 教学理论概述,一、教学的概念,(一)教学的产生在原始社会传授和学习一定的生活经验、生产劳动经验和社会风俗习惯活动就已存在。这时教学活动同生活本身是同一回事。其特点是自发的、偶然的、非定型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发
22、展,知识经验的不断积累和复杂,文字出现,体脑分工及阶级的形成,过去那种同生活混杂在一起的教学活动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此时,学校产生了。学校的产生促使教学活动发生了根本变化:教学从生活本身分化出来,其特点是自觉的、经常连贯的、也日益定型。,(二)教学的定义,(1)最广义的理解。一切学习、自学、教育、科研、劳动,以至生活本身都是教学。(2)广义的理解。是指从内容到形式都是有目的、有领导,经常而全面的影响。(3)狭义的教学。是指教育的一部分和基本途径。它以传授和学习知识技能为主要内容,并以此对学生的身心施行多方面的影响。这是教学的主要特征。(4)更狭义的教学。是指教学被理解为使学生学会各种活动
23、方法和技能的过程。(5)具体的教学。是指与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相关联的教学。,从教学的本质特点出发,我们认为教学是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活动,其活动的目的是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同时身心和思想品德获得一定的发展。,(三)对教学定义的理解,(1)教学永远是教与学的统一的活动。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各自有自己的独立的活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不能互相取代的。(2)任何教学,都是为实现一定社会的教育目的而专门组织起来的培养人的活动。(3)教学和教育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二、教学的地位与作用,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其表现为:,从教育途径看,学校教育绝大部分为教学所占据,这是教
24、学所具有的中心地位的客观体现。从工作类型看,各项工作都是为教学工作服务的,这就从活动范围上保证了教学工作是学校工作的中心。从活动目的看,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与教育目的直接同一。从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经验看,凡是以教学为中心的学校,教育就不断发展,教学质量就会得到提高。相反,学校教育就会遭受挫折,教学质量就会严重下滑。,教学的作用:,首先表现在它对学生知识、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对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对学生能够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和劳动者起着特殊的作用。其次教学还通过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和形成良好的精神面貌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三、教学的任务,(一
25、)学习基本知识。(二)获得基本技能技巧。(三)发展智力和创造力。(四)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和行为习惯。,第二节教学理论中的基本问题,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二、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三、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一、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学校教学中的主要任务。如何处理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各派教学理论争论的一个焦点。也是当前教学理论与实践应该解决的一个基本问题。,(一)教学中的知识掌握,1知识的定义从广义上理解知识应包括两大类:一是“知什么”的知识,二是“知如何”的知识。从狭义上理解知识仅指“知什么”的知识。我们这里所讲的知识,通常指广义上的知识。2两类知识的范围及掌握两类知识的
26、意义“知什么”的知识范围包括:词语、名词、术语或标记;单一的命题或事实、事件;作为有联系的论述而组织起来的命题或事实的集合等。“知如何”的知识主要包括智慧技能、动作技能中的认知成份、认知策略三部分。,(二)教学中的智力发展,1智力的定义 2发展学生智力的意义(1)与知识相比,智力对人的认识具有较为广泛的作用。(2)智力一旦发展起来,就可使人终身受益。(3)智力是影响整个学习效果的一个重要因素。,(三)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1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是发展能力的两个方面2正确处理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的关系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之间并不是彼此孤立,互相对立,而是互相制约,互相促进的。一方面智力的发展水平
27、制约着知识的掌握。,二、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教育因素包括以下几方面:(一)确保教学的思想性和科学性统一是发挥教学的教育功能的重要保证。(二)教学中,学生学习活动本身也具有巨大的教育力量(三)充分利用良好的班集体的教育力量(四)教师要不断提高科学文化水平,教学能力和思想水平,两种错误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教学中的教育无非就是利用课堂教学的空隙,去探讨同该课的教学对象与学习活动无关的一些学生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或是阐述某种人生的教训。另一种观点认为教学中的传授知识必然伴随着思想品德的发展一种副次性作用。只要传授并使学生掌握真正有科学性的学科内容,教育作用必然伴随而生。,三、教师与学生的
28、主客体关系,(一)主客体关系的含义主体是指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有目的的承担者;客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主体客体间的相互关系主要表现为:1两者互相规定着。2主体是活动中的主导,决定着活动的目的;而客体是为主体服务的,是作为主体实现目的的条件和手段而存在的。3客体对主体具有制约性。,(二)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主客体关系是相当复杂的,因此不能简单地确定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或者说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在具体活动中,谁是主体,谁是客体,关键看谁是活动目的的确定者,活动过程的支配者。而且这种判定必须以事实为依据。,1教师应该充分发挥自己教的主体性
29、。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引导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计划,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地进行自我调控。,(三)教学过程中,师生主体性的发挥,由于教学过程中教师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因此既不能夸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能动性,也不能夸大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第三节教学理论的发展趋势,一、对教学目的的理解更加全面,教学目标日益综合化二、重视课程的改革与研究,课程结构日益合理三、教学原则日益概括化和系统化四、教学技术基础逐步扩大,教学手段日益现代化五、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被广泛应用于教学论中,教学理论日益心理学化六、各国之间教学理论的沟通、渗透和相互影响
30、加强了,教学理论更具有国际性,二、重视课程的改革与研究,课程结构日益合理 1在综合化趋势的影响下,世界各国都改变了原先或是将学科分化绝对化,或是将活动课程绝对化的做法。2单一的必修的课程结构逐渐被包括必修和选修的新课程结构所取代。3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的建设,重视教材的改革与研究,教学内容日益结构化。,精心备好每一节课 备课,是每位教师的常见的教学准备工作之一,也是教师的基本功之一。上课是否有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备课是否充分、是否有效。上课好比作战,备课好比写作战略部署方案。“不打无准备之仗”,准备得越充分,越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上课的效果就会越好。有一位教师课上得很好,很受学生欢迎,学生成绩也
31、不错。原来他的课要备三遍:自己先看教材备一遍,参阅过教参后再备一遍,教完后再重备一遍。备好课还需要从一节课跳出来,教师要注意从育人的角度去思考这节课的那些具体的东西怎么教,要从宏观的根本处去俯瞰、去审视自己教什么和怎样教。,就课时备课而言,如何才能做到有效呢?在清楚了本节教学内容在整个阶段(包括单元、学期乃至学校)的地位、作用和要求之后,要研究并做好以下工作:第一步,确定明确的课时目标。请注意,这个目标除了应是恰当的、明确的、具体可操作的以外,它应该是面对学生的。还有一点要注意,确定目标时要突出核心目标,即我们常说的教学重点(当然有时难点也即重点),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一堂课时间有限,什么都
32、想达到,其结果往往是什么都难以达到。第二步,设计教学的片断,即教学的过程。上述的教学(核心)目标,要分为几个细化的阶段去完成。教学的过程不是教师讲解的过程,是学生发现问题的过程,思考的过程,读书的过程,分析讨论甚至争辩的过程,是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设计教学过程时,同样要从学生出发。,第三步,教师要设想学生学习时可能会出现的思维障碍,在进行“明确、重点、点睛”时针对性地讲什么。第四步,设计当堂完成的练习题。练习题要有层次,一是指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二是指题的难易程度。题目设计同样重要,好题的编制和选择是要花费一定工夫的。其主要指向仍是针对核心目标的 练习题的编制和选择,最好注意参考课本后面的思考
33、与练习。第五步,留出教后感的位置。教完之后,认真反思一下课堂的实施,把得失等心得写下来,把如何改进的思路和被学生启发的灵感写上去。做到既实施教学,又总结和研究教学,这样才能为以后不断地改进教学做准备。,第八章 学生教育理论,第一节 学生教育概述,一、学生教育的含义学生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学生教育应包括学校对学生在校期间的一切教育。其中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比较狭义的学生教育则包括思想品德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狭义的学生教育是仅指德育,即对学生进行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最狭义的学生教育是指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对学生教育的传统看法是对学生进行
34、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五方面的教育。这种看法的依据是:,1德智体美劳等五个方面是我国教育的组成部分,这在教育领域里已达成了某种共识。而且在新中国成立后,历次有关教育目的表述的政府文件也几乎都包括这几方面。2我国对学生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其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其内涵之一是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体力和脑力充分和谐发展。其内涵之二是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据此有人认为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也具有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劳等方面全面发展之含义。3西方教育史上,许多著名教育家也曾提出过使人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和谐发展的理论。,二
35、、学生教育的任务,1995年国家教委基础教育司颁发中学德育大纲中规定:“中学德育工作的基本任务是把全体学生培养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主义公德,文明行为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在这个基础上,引导他们逐步确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并不断提高社会主义觉悟,使他们中的优秀分子将来能成长为共产主义者”青春期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掌握青春期心理发展和心理卫生知识,正确认识和对待这一时期出现的各种心理变化,引导学生克服不健康的心理因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性意识和性观念。,心理素质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和谐发展。具体而言就是要开发心理潜能;完善心理调节,培养健全人格;矫治心理障碍。
36、职业指导教育的任务是使学生树立正确择业观,使学生获得社会各种行业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的决策能力。,第二节 学生教育的基本内容,一、思想品德教育二、青春期教育 三、心理健康教育 四、职业指导教育,一、思想品德教育的基本内容,中学德育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教育(三)理想教育(四)道德教育(五)劳动教育(六)社会主义民主与法纪教育,(一)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初中阶段主要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其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的教育。2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社会主义发展规律教育。
37、,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常识和社会主义教育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1对学生进行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中心内容的经济常识,政治常识教育。2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辨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常识教育和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三)理想教育,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主要内容:1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意义教育。2对学生进行初步的职业理想教育。3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理想教育的主要内容:1对学生进行勤奋学习,立志成才,树立社会责任感的教育。2对学生进行正确人生理想的教育。3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理想和信念教育。,(四)道德教育,初中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1对学
38、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2对学生进行公民道德和社会公德教育,培养学生分辨是非能力。3对学生进行热爱集体维护集体利益教育。4对学生进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教育与训练。,(四)道德教育,高中阶段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1对学生进行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教育。2对学生进行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并培养学生道德评价能力。3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4对学生进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现代交往礼仪的教育与训练。,二、青春期教育,青春期教育是在青少年迈入青春期前后,根据其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与需要所进行的针对性教育。实施青春期教育的主体可以是家庭、社会和学校,而其中学校是对青少年实施较为系统、全面
39、的青春期教育的最主要承担者。,(一)性、性别和性角色(二)性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三)各年龄阶段的性教育,(二)性的德育、智育、体育和美育,性德育,就是培养一个人使之符合社会文化所要求的做一个男人、做一个女人所要遵从的行为规范和道德标准。性智育,就是关于性器官、性发育、性行为、性卫生、性生殖等的知识教育。性体育,乃是旨在使男性、女性在身体上得到最健康的发展的教育和训练。性的美育,就是塑造美的男人、美的女人。,三、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育者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从而促进受教育者整体素质的提高和个性发展。它包括心理科学知识教育、兴趣教育、能力教育、情感教育
40、、意志锻炼、性格培养,、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以及其它各种心理指导、心理咨询、心理训练等。,就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而言,大致有三方面:(1)开发心理潜能。(2)完善心理调节,培养健全人格。(3)矫治心理障碍。,(三)我国德育的一般模式,1我国德育工作的理论观点德育过程在其自身运行过程中具有以下的特点:()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意、情、行的过程()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矛盾转化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教育影响的过程()德育过程是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我国德育工作的主要原则:,共产主义方向性和社会主义现实性相结合原则;从学生实际出发,因材施教
41、的原则;知行统一的原则;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的原则;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相结合原则;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2我国德育工作的实践环节,目前我国德育的实施主要是通过各科教学,班主任工作,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等进行的。,()各科教学()班主任工作()通过各种活动来实施德育 团队活动、社会实践活动、课外校外活动,心理健康教育模式,1设立专门的心理卫生课或心理健康教育课。2在学校各种教育教学中渗透心理卫生内容。3建立学生心理档案。4学校的心理咨询机构和心理教师。5通过设计特定的活动情境,使学生在完成某种活动过程中,
42、某些心理素质得到提高。,2023/5/20,中小学德育相对稳定的德育内容有,集体主义教育,2.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男女两性平等教育,新时期总任务教育,第三节 中小学德育概述,2023/5/20,3.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特点,第三节 中小学德育概述,学校德育工作的特点是由德育工作的任务和内容决定的,主要有,德育工作具有多开端性,德育工作具有长期性和连续性,德育工作具有复杂性,德育工作具有社会历史性,班主任的工作任务和内容 l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 带好班级,教好学生。2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1)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43、2)教育学生努力学习,完成学习任务;(3)指导学生课余生活,关心学生身体健康;(4)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和其他社会活动;(5)指导本班班委会和共青团、少先队工作;(6)做好家访工作,争取社会有关方面的配合;(7)评定学生操行。,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1)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是有效地进行班主任工作的前提和基础;(2)了解和研究学生常用的方法有:考核法、观察法、测量法、问卷 法、谈话法、实验法、调查法、访问法、书面材料分析法等。,(三)班主任工作的方法,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集体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和结果,也是班主任开展工作的有力助手和途径,组织培养班集体是班主任的中心工作。培养班集体的主要方法有:(1)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2)选择和培养班干部;(3)培养正确的集体舆论和优良的班风;(4)组织多样的教育活动。,谢谢大家!,肖起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