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蛤的养殖》PPT课件.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87908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13.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蛤的养殖》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青蛤的养殖》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青蛤的养殖》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青蛤的养殖》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青蛤的养殖》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青蛤的养殖》PPT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蛤的养殖》PPT课件.ppt(3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其它贝类的养殖 151,第一节 青蛤的养殖,一、青蛤的生物学(一)形态 青蛤Cyclina sinensis(Gmelin)呗壳近圆形,壳面极凸出,宽度较大。壳顶突出,尖端弯向前方,无小月面,盾面狭长。韧带黄褐色,不突出壳面。生长纹明显,无放射肋。壳面淡黄色或棕红色,生活标本常为黑色。贝壳内面边缘具整齐的小齿稀而大。左右两壳各具主齿3枚。,其它贝类的养殖 152,(二)生态,青蛤主要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日本本州以南和朝鲜沿海。生活于近海砂泥或泥砂质的潮间带,以高潮区的中、下部为多。青蛤营埋栖生活。埋栖深度与个体大小、季节及底质有关:肉眼可见的幼苗仅埋栖在表层0.5厘米以内,23龄的;可达68厘

2、米,大的个体甚至深达15厘米。炎夏或卢冬则栖息较深。含砂量较大的底质,埋栖较浅。青蛤的水管较长,伸展时是体长的23倍。退潮后,滩面上只有一个椭圆形小孔。青蛤为滤食性贝类,其食料以硅藻为主,主要有圆筛藻、直链藻、曲舟藻和三角藻等,此外,还有大量的有机碎屑。青蛤对水温、盐度的适应能力较强,在表层水温平均为030的我国沿海均有分布,最适水温为2230,适宜的海水比重为1.0131.024。壳长0.10.5厘米青蛤幼苗在干均气温为14时,离水24小时,开始死亡;50小时死亡率达70。气温25时,壳长1.5厘米的蛤苗能耐干达两天。,其它贝类的养殖 153,(三)繁殖习性,青蛤为雌雄异体,1龄成熟。性成熟

3、时,雌性性腺为粉红色,雄性为淡黄色。繁殖期因地而异,江苏为69月上、中旬,以78月为盛期(水温2528);福建南部地区,繁殖季节从9月中旬开始延续至11月初,而以“秋分”至“寒露”为盛期。繁殖方式为卵生型,壳长3.54.0厘米的亲贝,一次成熟怀卵量4一7万粒。在水温26.5条件下,受精卵经过16个小时可发育到D形幼虫。受精后约11天便可附着变态成稚贝。(四)生长 青蛤的生长与年龄、水温、饵料等密切相关,表现了典型的生长季节性。在福建南部,主要生长期为49月,而57月生长最快。已采集到的最大的青蛤壳长为5.85厘米,体重达73.2克。,其它贝类的养殖 154,二、苗种生产,(一)半人工采苗1.采

4、苗场的选择与整理 青蛤的采苗场一般选择在亲贝资源丰富,风浪较平静,潮流畅通,地势平坦,有淡水注入的内湾高、中潮区。底质以表层为软泥,底层为泥砂混合的埕地较为理想。海水比重要求在1.0151.020之间。将埕面翻松,捡去石块和贝壳等,驱除敌害生物,再把埋面耙松整平。附苗埕地应挖沟分洼,以便于管理和防止埕地积水,并在埕地四周插上标志。2.蛤苗的种类 青蛤苗因发生季节不同,可分为“秋分”、“寒露”、“霜降”等三批主要的苗种。其中以“寒露”的产量为最多,附苗量可达 208个米2,苗种亦健壮,是养殖生产上的主要对象。3.采苗 青蛤苗附着后经半年时间的生长,壳长达1.5厘米左右时即可采收和移植。采收季节一

5、般在34月份。采收方法多用徒手挖捡。,其它贝类的养殖 155,(二)土池人工育苗,选择新鲜、完整、3厘米以上的青蛤作亲贝,每亩土池约需亲贝150千克。在性腺充分成熟的情况下,将亲贝阴干厂夜后,均匀地撒播在土池进水闸门附近,经过温差变化和流水刺激,可使亲贝排放精卵。也可通过变温、流水刺激和性细胞诱导等综合诱导法,达到精卵排放的目的。亲贝诱导排放、受精、孵化、幼虫和稚贝培养均在一个池内进行。育苗中前期只能进水,后期才能换水。土池水深要适中(一般1米左右),底质以泥砂质为佳,海水比重保持在1.0101.025之间,pH在8.0左右。施肥要适量,一般施110-6210-6的尿素和过磷酸钙,水色以黄绿色

6、为好。正常情况下,亲贝入池到肉眼见苗约需30天左右。也可利用人工育苗培育的幼虫或眼点幼虫选滤入土池中附着变态。,其它贝类的养殖 156,三、养成,(一)养成方式 主要有蓄水(池塘)式或埕田(不蓄水)式两种方式。1.埕田养殖 埕田选择在中潮区及低潮区上部。在选好的埕地周围筑小堤,并插上标志,埕内可分为宽约3米的畦子,畦间以排水沟相隔。2.蓄水养殖 多设于高潮区,面积为数亩至数十亩。取就近的泥砂围堤,堤岸堆迭呈梯形,堤面宽0.5米,堤高约1.5米。在堤岸内侧离堤0.5米处,设有宽0.3米的绕堤平台(踏步)。此外,还有深0.5米的环堤边缘沟,沟底与池外有涵管相通。池内的海水平时是由堤和岸交角的缺口(

7、用石块砌成的,与平台同高)进出。池内的埕面由岸边向排水管亏侧略作倾斜,并与普通埕用类似地划分成若干畦。蓄水的深度保持与平台同高或略低。以上两种形式的养成,在播苗前,均需进行翻土、耙平等整埕工序。,其它贝类的养殖 157,(二)放养 在3、4月份采收的青蛤,随机进行放养。退潮时在埕内排水沟上随走随播,用手把蛤苗均匀地撒播在埕内,每亩的放养量约500千克(600粒千克)。在青蛤苗种不足的情况下,也可把泥蚶与青蛤混养在一起。(三)养成管理 除害是提高产量的关键之一,对侵食青蛤的敌害生物,平时要加强捕捉。章鱼昼伏夜出,可用灯光诱捕。对凸壳肌蛤和浒苔可在它们繁殖前,经常用耙子耙动埕面,以减少其附着蔓生。

8、要经常巡埕,修补堤岸,平整埕面,疏通水沟,做好养成管理工作。,其它贝类的养殖 158,四、收获,青蛤3,4月放养后,经半年的生长,至8,9月份壳长达2.5厘米以上,即可收获;或取大留小,边收边补救的方式陆续收获到年底。收获时可用小铁耙或徒手挖取,其它贝类的养殖 159,第二节 西施舌的养殖,西施舌(Mactra antiquata Spengler)俗称海蚌,是一种个体大、肉质细嫩、味道甘美的海产双壳类。其足大如舌,白里透红,故美其名为西施舌。一、西施舌生物学(一)形态 西施舌壳脆薄,呈圆三角形。壳表光洁,具有黄褐色发亮外皮,顶部为淡紫色。壳内面淡紫色或白色。内韧带极发达。(二)生态习性 西施

9、舌为太平洋西部广布种,印度半岛、中国、日本沿海均有分布。在我国尤以福建闽江口一带产量为多。生活在低潮区至水深7米处的细砂或砂泥底质,营埋栖生活,埋栖深度成体达710厘米。索饵和呼吸时升到表层,后端朝上伸出水管,退潮时潜居砂中,滩面上留下一个“8”字形的进出水孔痕迹。西施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很强。生长适温为8一30,最适温度为20一24。适宜生长盐度为1729,最适盐度为20.1620.57,但在短时间的淡水影响下不至于死亡。,其它贝类的养殖 1510,(三)繁殖与生长 一般在春夏间进行繁殖,福建在47月,山东为69月。生物学最小型为46.5毫米,性腺成熟时,雌雄生殖腺颜色均为乳白色;排卵量较大,

10、壳长9厘米的个体一次可排放400500万粒卵,成熟卵直经约为68微米,外包一层厚约15微米的胶质膜。西施舌生长较快,从受精卵发育到1厘米的幼贝约需两个月。在自然海区生长的个体,1周年体长可达46厘米,平均体重20克左右;2周年的体长可达89厘米,体重为110克左右;3周年的体长可达1011厘米.,体重为140150克。最大个体体长可达14厘米,重达450克。,其它贝类的养殖 1511,二、人工育苗,(一)采卵与孵化 选择3龄左右的亲贝,洗去贝壳上的泥砂,进行蓄养。采用阴干、流水、升降温、氨海水浸泡等方法,诱导排放精卵或解剖取精卵进行人工受精,均可获得成功。卵子一旦受精后,进行洗卵23次,洗去多

11、余的精子,孵化率可达95以上。(二)幼虫的培育 幼虫培育期间饵料种类主要有金藻、牟氏角毛藻和扁藻等,每天换水23次,每次2030分钟。D形幼虫至壳顶幼虫期幼虫培育密度为34个毫升,壳顶后期幼虫(壳长 7134微米)12个毫升。在适温范围内,从D形幼体培育到附着,需要11一13天,适当升高水温,增加饵料,对幼体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三)采苗及稚贝培育 采用小于0.3毫米细砂作为附苗的基质。用前经过30l0-650l0高锰酸钾浸泡,淘洗干净后,铺于池内,厚约1厘米。稚贝培育密度5l0万个米。饵料以扁藻为主,或停止人工投饵,引入200目筛绢过滤沉淀的海水,使稚贝摄食海水中的天然饵料。,其它贝类的

12、养殖 1512,三、养成,(一)围网养成 选择粉砂底质、地势平坦、潮流畅通的低潮区,在大潮退潮时,沿场地四周挖一条宽2030厘米,深40厘米的环沟,将68号尼龙线编织成的网目大小为24厘米,高120厘米的网片,下端连同底纲埋入沟底3540厘米。埋网片时应将底纲拉直。紧接着在网片的内侧每隔1.52米插一长140厘米的木棍或竹竿,撑起网片。每亩放养1龄西施舌400500千克或23龄西施舌 700100、千克。养成期间应经常清除玉螺、红螺等敌害,刮除附着在木桩上的藤壶等。台风过后应及时修补损坏的木桩和网片。养至4龄的西施舌,体长达9厘米以上,体重达250克左右,即可收获。一般在大潮退潮时收获,用短柄

13、铁锄或铁耙翻砂,逐个采收。,其它贝类的养殖 1513,(二)池养 在高、中潮区建池,池内侧用石砌直坡,池底铺细砂30 40厘米,水深保持1米左右。设置独立的进、出水闸,进水闸应装有12毫米的过滤网。放养量与围网养成基本相同。大潮期间每天应更换池水12次,大潮过后或水色清澈,可施尿素(每亩700克)及过磷酸钙(每亩300克)以促进池内单胞藻的繁殖生长。每次大潮应排干池水一次,捕捉鱼、虾、蟹,清除浒苔和其他敌害生物。收获时把池水排干,观察西施舌的出入水孔,直接用手挖取。,其它贝类的养殖 1514,第三节 栉江珧的养殖,一、栉江珧的生物学特征 栉江珧Pinna(Atrina)pectinata Li

14、nneaus:在我国北方俗称“大海红”、“海锨”,广东称“割纸刀”,浙江称“海蚌”。(一)形态与分布 栉江珧贝壳大,呈三角形,壳顶尖细,背缘直或略凹,自壳顶伸向后端l0余条较细的放射肋,肋上具有斜向后方的三角形小棘。韧带发达,无铰合齿。成体多成黑褐色。分布于我国南北沿海,生活于低潮线以下至水深20米的海底。(二)生态习性 栉江珧多栖息于水流不急,风浪平静,泥砂质的内湾;以壳顶插入泥砂中,用足丝附着在粗砂粒、碎壳和石砾上,后部露出滩面。栉江珧对温度、盐度适应能力较强,干露时气温 1不致冻死,夏季泥砂表层温高39亦能存活。最适海水比重为1.0191.023。(三)繁殖与生长 栉江珧为雌雄异体,一般

15、23年性成熟。性成熟时,精巢为乳白色或淡黄色,卵巢为棕红色。繁殖期为59月。在 28.229.6条件下,从受精到变态约需20天左右。生长速度较快,8个月龄壳长可达10厘米,体重19克;2年为19.5厘米,4年为26.5厘米,体重300克;6年为28.7厘米,体重 450克。,其它贝类的养殖 1515,二、苗种生产,(一)栉江珧人工育苗1.亲贝选择与暂养 亲贝从自然海区采集。挑选贝壳完整、性腺成熟较好的个体,置于室内水池暂养,每方水体放养亲贝34个。暂养期间每天换水、投饵各34次,饵料以扁藻为主。也可将亲贝播于泥沙底的海底蓄养,用时取回。2.精卵的获取 选择生殖腺饱满、颜色鲜艳的成熟个体,置于室

16、内阴干68小时,然后按雌雄比例3 c1搭配,分别盛入可滤水的塑料桶,每桶装贝68个,并缚上泡沫浮子一个放入育苗水池中,同时注入过滤海水。亲贝经过一昼夜或稍长一些时间随水漂动,一般便可自行排放精卵。也可采用解剖法获取精卵,在 0.080.1氨海水中进行人工受精。受精卵经2次洗卵,发育至担轮幼虫期云集上浮后,选优培育。3.幼虫培育 幼虫培育期间,水温和海水比重波动范围应为26.8 29.6和1.0171.023,pH值为8.18.4,溶解氧6.10 7.30毫克升。日换水量为1/21倍。早期幼虫阶段饵料以叉鞭金藻为主,结合投放牟氏角毛藻,日投15万个藻细胞毫升。壳顶幼虫阶段以扁藻为主,日投3000

17、5000细胞毫升。,其它贝类的养殖 1516,(二)采捕野生苗 野生苗采捕多在37月份进行,采捕一般在大潮期间,待潮水退干后,采用江珧镘或小铁铲挖取,采捕时应尽量避免破损或拉断足丝,损伤内脏。三、增养殖 选择中潮区上层滩涂加以改造,利用旧蚶塘或挖掘12厘米深的蓄水土塘,塘底掺入砂粒,使其含砂量接近于自然海区的栖息环境。将采到的江珧剪去足丝,先用三角形木锲在涂面上凿一孔,然后把江珧壳顶朝下插入孔内,壳后部一般露出滩面12厘米。播殖的江珧应与潮流的方向平行。要当天采捕当天插播。栉江珧苗放养1.52年后,体长达20厘米左右,即可收获上市。气温15时,可存活4天。,其它贝类的养殖 1517,第四节 四

18、角蛤蜊的养殖,一、四角蛤蜊的生物学(一)形态 四角蛤蜊(Mactra veneriformis Reeve)俗称白蚬子。贝壳薄,略呈四角形,两壳极膨胀,壳宽与高几乎相等。内韧带大,并陷于韧带槽中。(二)生态习性 四角蛤蜊为我国沿海常见品种,以辽宁的锦县、庄河,山东的黄河三角洲一带为最多。生活于潮间带中、低区及浅海泥砂滩中,埋栖深度510厘米。喜生活于含砂量大的细砂滩上,一般含泥量为0.31.2。要求滩质稳定、平坦、风浪较小,潮流畅通,附近有淡水注入的海区。生长适温为830,适盐范围为1729。(三)繁殖与生长 四角蛤蜊雌雄异体,1龄成熟,雌雄性腺均为乳白色。1龄贝怀卵量为80120万粒,2龄贝

19、为120200万粒,34龄贝200300万粒。1年有两次繁殖期,春季为46月,秋季为89月。精卵在海水中受精、发育,经过20天左右的浮游生活后转入底栖生活,初转 入底栖生活的稚贝以足丝附着在砂粒上生活。四角蛤蜊生长较快,当年春季发生的苗,到9月中旬体长可达1.5厘米,1周龄个体可达2.1厘米,2周龄个体人工育苗可达3厘米以上。,其它贝类的养殖 1518,二、苗种生产,(一)采捕野生苗 采捕季节在春末、夏初或秋季,采用耙子耙和小型拖网采捕,苗种规格一般为1.52厘米。(二)人工育苗 在繁殖季节,挑选个体大小为45厘米健康的亲贝,解剖观察,性腺全部覆盖内脏团的个体达到50以上,即可采卵。采用阴干、

20、流水及氨海水浸泡等方法诱导其排放精卵。幼虫、稚贝培育方法同西施舌。也可进行土池人工育苗,育苗方法同青蛤。,其它贝类的养殖 1519,三、增养殖,(一)增殖1.资源保护 封滩护养,保护产苗场;限制捕捞量,轮番采捕,禁止人为破坏;有计划地移养,增加资源量。限制捕捞季节和规格,繁殖期禁止采捕,捕捞规格应在体长3.5厘米以上。2.改良底质 改良滩涂底质,为稚贝附着提供良好附着基,是增加四角蛤蜊产量的重要途径。在附苗季节,平整滩涂,防止洪水冲击和浮泥埋没。(二)养殖l.场地选择及整理 养殖场地应选择底质以细砂或泥砂为主(含砂量在6080)、风浪较小、平坦、稳定的中低潮区海滩。场地选好后应进行平整除害,用

21、高0.5米左右的聚乙烯网片把整个养殖场地围起来。较大的养殖场地还应再用网片隔开,分为若干小区,以免四角蛤蜊移动时堆积在场地一端。,其它贝类的养殖 1520,2.放养密度 放养密度应视养殖目的和海区状况而定,属于暂养的,密度可大一些。一般养成中投放壳长2厘米的幼贝(每千克500个左右)时,每亩可控制在500700千克。3.播苗 播苗可在潮水退出滩面时进行,将幼贝均匀地撒在滩上。亦可在涨潮时用船装运至预先插好标记的滩涂上均匀撒播。4.养成管理 养成期要防灾、防害、防逃。大风暴雨之后要检查拦网情况,若四角蛤蜊因风浪翻滚成堆应及时疏散。对养殖区内的敌害性螺类、鱼类、蟹类和鸟类要经常捕捉或驱赶。一般春天

22、播放体长2厘米的幼贝,秋后可长至3厘米。四角蛤蜊长到3厘米左右便可收获。除繁殖期外,其他时间均可采捕。,其它贝类的养殖 1521,第五节 鸟蛤的养殖,一、鸟蛤的生物学 鸟蛤为大型、深水埋栖的双壳贝类,足部肌肉发达,能时常用足从海底飞跃跳起运动,故名鸟蛤,俗称“鸟贝”。多为暖水性种类,黄渤海常见有两种:滑顶薄壳鸟蛤Fulvia mutica(Reeve)和加州扁鸟蛤Clinocardium califormiense(Deshayes)。生长速度很快,约1年即可长到壳长7厘米的商品规格。滑顶薄壳鸟蛤自然栖息于潮间带至水深50余米的泥底内湾浅海,分布于我国黄海以北海域,为目前养殖种。贝壳近圆形,壳

23、质薄脆,两壳极膨胀,放射肋细而平,约4649条。雌雄同体,每年有春、秋两次产卵期,在北方为56月(水温 1723)和10月(水温在2218)。产卵量随个体大小而异,壳长60毫米可产卵6080万粒。鸟蛤发育经过D形幼虫、壳顶期幼虫等浮游生活阶段以后,在壳长220微米以上开始变态。初期稚贝附着在底质的砂粒等物体上,进而转入埋栖生活。鸟蛤的水管很短,因而埋栖深度较浅,大多生活在底质表层中。,其它贝类的养殖 1522,二、鸟蛤的人工育苗,(一)亲贝蓄养 在采卵1个月前,采捕12龄的天然亲贝,放入铺砂的箱中流水培育。也可用人工养殖的亲贝。采卵前日取出亲贝,洗刷干净,放入采卵池中,流水(15升分钟)培育。

24、(二)诱导排放 诱发双壳贝类产卵的方法有干露刺激法、温度刺激法、紫外线照射海水刺激法以及以上几种方法综合刺激法等。其中紫外线照射海水法对鸟蛤最有效,诱发排卵率达40,放精率达16,受精卵的孵化率也较高。鸟蛤为雌雄同体,催产时通常先排精,几分钟乃至几十分钟后开始排卵。紫外线照射量为2810-4微瓦秒厘米2。一般加入紫外线照射的海水1030分钟后即开始排精,20一70分钟后开始排卵。产卵量因亲贝大小而异,壳长6厘米的亲贝产卵6080万粒,壳长910厘米的亲贝产卵100800万粒。,其它贝类的养殖 1523,(三)洗卵与孵化 将排放的卵连同海水移入孵化池中。此时要用200微米的网过滤,以除去粪便等。

25、在孵化池中浮放一个20微米的筛绢,用虹吸法由网内吸出含有大量精子的海水,再加入新过滤的海水,如此洗卵4次。孵化水温保持20一23,静置于遮光处。在水温22的情况下,受精后约6小时即孵化,约1天后变为D型幼虫(壳长约100微米)。采卵翌日用虹吸法选优或拖网选幼,将健康的D型幼虫移入他池培育。(四)幼虫培育 将D型幼虫以约1个毫升的密度移入培育池中培育,保持2325的适温,连续微量充气。用滤鼓换水,日换水量12以上。每45天倒池一次。饵料以角毛藻和小球藻为主,混合投喂。,其它贝类的养殖 1524,(五)稚贝培育 培育池底铺1厘米厚的细砂作为附着基质。培育水温保持在23一26。从幼虫完全附着开始逐渐

26、增大注水量,以不冲跑稚贝为准,每天换水1次。饲育饵料同前,每天投饵1次,投饵量以换水后饲育水中的饵料浓度为准,开始饲育时为 4万细胞毫升。此后逐渐增加,最终增至10万细胞毫升。当稚贝生长至壳长0.81.0毫米时,可在自然海水中培育,不投饵,让稚贝摄食天然浮游植物。(六)中间培育 中间培育指由1厘米大小的稚贝培育到4厘米以上的流放规格。以在天然海域的围网培育法效果良好,每平方米放养 400个,约两个月后即可长到4厘米,成活率50。,其它贝类的养殖 1525,三、鸟蛤的养成,(一)养成方法 采用塑料盆垂下式。塑料盆为一般的聚乙烯制品,直径 48厘米,高16.5厘米。使用时在盆的上部边缘等距离系6根

27、长约60厘米、直径46毫米的吊绳,再用一根直径68毫米的垂下绳联结即可。盆内装粒径0.1一0.2毫米的细砂,砂层厚度约10厘米。放养时将壳长大于10毫米的鸟蛤苗放入盆内砂中,垂挂在筏架上。垂挂水层57米为宜。垂挂设施随海区特点而异,即潮间带附近用棚架式,水深的内湾用筏式,风浪大的外海用延绳式。(二)放养密度 一般壳长10毫米的,每盆可放养200个。(三)养成管理 在垂挂时注意盆不要倾斜,还可在盆的上部盖一个中央留有开孔的特制盖子,以防砂子流失。为防治鸟蛤逃逸,可用挤塑网围在盆的上部。随着鸟蛤的生长,个体不断增大,应及时疏散并调整养殖密度。鸟蛤在壳长59毫米以前生长迅速,在此阶段可疏散两次,以后

28、再疏散12次即可。一般壳长40毫米,每盆放养90个;壳长50毫米左右时,每盆放养30一40个;壳长60一70毫米时,每盆放养20个为宜。在上述放养密度的条件下,壳长10毫米的苗种经过1年即可达到壳长70毫米的商品规格。,其它贝类的养殖 1526,第六节 脉红螺的养殖,一、脉红螺的生物学 脉红螺Rapana Venosa(Valenciennes)为肉食性贝类,双壳贝类是其主要食物之一,因此被列为贝类养殖中的敌害。但其足部特别肥大,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甚为人们所喜食。目前除鲜食外,多加工制成罐头或干制品,经济价值高。在资源丰富的海区,已规定了繁殖保护条例,施行定期捕捞。由于其生长速度快;不少单位

29、进行了人工育苗和养殖试验。(一)脉红螺的生态习性 脉红螺分布较广,天然产量也大。在辽宁省以丹东和庄河等地区为最多,其栖息场所多在生有中国蛤蜊、蛤仔和竹蛏等处,并以其为食。幼贝多生活在低潮线附近岩石间,成贝多生活在低潮线以下数米的海底,冬季多分散生活,并有潜入泥砂中的习性。,其它贝类的养殖 1527,(二)脉红螺的繁殖与生长1.产卵期 脉红螺在北方产卵期为68月,鸭绿江口脉红螺的产卵盛期在7月上旬至8月上旬,其产卵水温为1926,最适水温为2224。2.产卵 脉红螺一年繁殖一次,产卵期间由深水向浅水移动,一般在水深不超过67米的水域,有时可达潮间带,习称为“上滩”。产卵前雌雄先行交配12天,习称

30、“聚堆”。产卵过程随十体的大小,在时间上有长有短,一般在12天内完成。卵子十在由输卵管管壁分泌的几丁质卵袋中。卵袋细长,形如菊花瓣,并与基部相连,附着在岩石或其他贝壳上,俗称海菊花或海螺花。一个壳高l0厘米的脉红螺能产卵袋400多个,壳高 67厘米的则仅产200多个。一个脉红螺的产卵量为20 120万粒,多数为4060万粒。,其它贝类的养殖 1528,3.胚胎和幼虫发育 受精卵圆形或椭圆形,在卵袋里发育孵化。卵子受精后,Q水温23C下,5小时出现第一极体;78小时后,出现第二极体;产卵后一日内仅发育到8个细胞期。担轮幼虫不明显,约经6天可直接地形成面盘幼虫的形态。在2326.5,需31天才能从

31、卵袋端小孔破膜而出。在水温较高、溶氧和水流较好的条件下,20天即可。出卵袋后在水中时游、时沉地生 6在低潮线下的浅海,最后沉降在海底的泥砂和石块间生活。4.生长 脉红螺产卵后第二年56月份可采到最小个体为1018毫米。8月份最小个体为1523毫米,可以认为这些个体为1龄幼螺。人工养殖的脉红螺生长较快。脉红螺一般在7090毫米以上有交配行为,这些个体为34龄体。,其它贝类的养殖 1529,二、苗种生产,可采用自然海区人工采苗方法,其方法与栉孔扇贝人工采苗方法相同。在辽宁省投放采苗袋时间为7一8月份。投放水层为1.54米。人工育苗处于试验阶段。,其它贝类的养殖 1530,三、养成,可采用筏式笼养。

32、烟台芝罘区采用养殖笼养殖,网笼直径30厘米,8层,层间距15厘米,前期网笼网目2厘米,后期 4厘米。笼间距80厘米。每笼放养60个左右,每层78个。利用贻贝作饵料,投喂贻贝量为笼子层间距的1/3厚,每隔4一7天投喂一次。每次应在清除残物残饵后,再投新饵。1991年9月1.8日放养的螺苗平均壳高2.1厘米,平均体重9.8克。养至1992年12月12日,平均壳高?。34厘米,乎均体重 83.1克,亩产脉红螺1789千克。,其它贝类的养殖 1531,四、收获,辽宁鸭绿江口,全年除冬季外,311月份均可捕到脉红螺,但主要生产期分为春、秋两季。脉红螺网捕标准是壳高80毫米,因为在此大小已是性成熟的平均高度。根据它的生殖习性,禁捕期应为7月1日9月10日,避开产卵和孵化期,合理利用资源。捕捞工具为扒拉网,也可用下网给诱饵的“钓螺”方法捕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