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CC的第五次评估报告.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885417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40.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IPCC的第五次评估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IPCC的第五次评估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IPCC的第五次评估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IPCC的第五次评估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IPCC的第五次评估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IPCC的第五次评估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IPCC的第五次评估报告.docx(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http:/weather.news.qq.eom/a/20131028/011835.htmIPCC的第五次评估报告2013年10月28日13:38中国气象视频网晓臻我要评论(0)字号:T|T转播到腾讯微博IPCC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又译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跨 政府气候变化委员会等)的简称,英文全称是: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是一个附属于联合国之下的跨政府组织,在1988年由 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环境署合作成立,旨在通过现有科学信息,全方位评估气 候变化及其影响。事实上,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本身并不进行研

2、究工作, 也不会对气候或其相关现象进行监测。而是在全面,客观,公开和透明的基础上, 利用公开发表的科学成果,对人类活动引起的气候变化及其潜在影响,适应和减 缓有关的科学,技术和社会经济信息进行评估。IPCC已分别在1990、1995、2001及2007年发表四次正式的“气候变化评 估报告”。编写IPCC报告的作者分为三个工作组-第一工作组:物理学基础; 第二工作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第三工作组:减缓气候变化-以及国家温 室气体清单专题组(TFI)。作为IPCC的一部分,支持影响和气候分析的资料与情 景任务组(TGICA)协助气候变化相关数据和情景的分发和应用。目前第五次评 估报告的第一工作组

3、报告气候变化2013:自然科学基础已经于2013年9月 份完成,随后将面向公众和社会进行一系列的宣讲活动。在此次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的报告中,明确指出:人类对气候系统的 影响是明确的,21世纪末期及以后时期的全球平均地表变暖主要取决于累积CO2 排放,即使停止了 CO2的排放,气候变化的许多方面仍将持续许多世纪。这表明, 过去、现在和将来的CO2排放产生了长大多个世纪的气候变化持续性。这次报 告的决策者摘要提供了针对气候变化科学基础问题的重要见解,为评估气候 变化影响及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坚实基础。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从2008年开始编写。除第一工作组报告外,第二、第 三工作组报告及综合报

4、告将于2014年陆续完成。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秦大河院 士说,中国政府和科学家在此次报告的起草和审议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共有 18名中国科学家参与起草报告,是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事实上,每一次IPCC评估报告的发布都是对气候变化国际进程的重要推进, 具体而言,1990年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发布,时隔两年催生了联合国气候变 化框架公约(UNFCCC); 1997年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发布后的两年,京都 议定书诞生;2001年IPCC第三次评估报告发布,2005年京都议定书生效; 2007年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发布后,全球社会对气候变化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巴厘路线图通过。目前,IPCC将开展

5、为期三天的评估报告宣讲活动,宣传介绍第一工作组评 估报告内容,帮助社会公众更好地理解气候变化科学问题,提高对全球应对气候 变化重要性的认识。具体日期为:2013年10月27日、28日、29日,地点分别 在:清华大学、中国气象局华风影视大楼、全国政协礼堂。IPCC第五次评估第一工作组报告宣讲会全文2013年10月28日09:10中国天气网微博我有话说10月28日上午,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席主席托马斯斯托克博士在中国 气象局进行了第一工作组报告内容的介绍,会议由秦大河院士主持。以下是现场内容:秦大河秦大河:先生们,女士们,大家好。科学界对气候系统与人类活动的认识,特别是二氧 化碳等温

6、室气体与气候变化的认识和了解日益加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 联合国领导下于1988年建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也就是俗称的IPCC,目的是 就气候变化问题向世界提供科学咨询。IPCC是一个科学家团体,它下面设立有三个工作组 和一个专题小组,这三个工作组的任务是:第一工作组负责气候变化科学的自然科学基础, 第二工作组负责气候变化的影响、适应和脆弱性研究,第三工作组负责减缓气候变化的研究。自1990年以来IPCC已经组织编辑出版了一系列的评估报告、特别报告、技术报告和 指南,已经成为气候变化领域的标准参考著作,被决策者、科学家、高等院校和其他专家 广泛的使用,例如1990年出版的

7、IPCC第一次评估报告确认有关气候变化问题的科学基础, 促进政府间的对话,促使联合国大会做出了制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决定,推动1992 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的制定。1995年发布的IPCC第二次评估报告为系统阐述公约最终目 标提供坚实的基础,在1997年京都议定书的谈判中发挥巨大作用。2001年出版的IPCC第 三次评估报告为制定气候变化政策以满足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目标提供了客观的科学信息, 推动了公约谈判的进程。2007年发布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主要阐述了过去五年里气候变 化以及适应和影响减缓气候变化可能对策等方面最新研究进展和科学认知。此次报告直接导 致气候变化问题在世界范围内的迅

8、速升温,包括中国在内对于各国气候变化决策和京都议定 书等国际谈判产生重要影响。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于2013年9月27日在 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通过。这将为国际社会采取进一步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特别是国际应对 气候变化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依据和信息。第六次评估报告和IPCC未来,联合国 正在紧锣密鼓进行之中,据我们得到的消息参加IPCC第三十七届全会的各国代表团没有一 个表示反对。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由来自30余个国家、259位气候系统科学领域的 专家和编审共同编写。我本人和我的同事托马斯斯托克教授担任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 组联合主席。第一工作组一共有18名

9、中国科学家参加,他们分别来自于气象局、中国科学 院和清华大学等高等院校单位。这是IPCC历史上第一工作组中国科学家参加最多的一次, 而且他们都是中青年科学家,就我例外。也是中国作者发表文献最多的一次评估报告。第一 工作组评估报告中,第三次评估报告中,中国文章的引用率3000文章中只占1.2%,第四次 占1.3%,这次达到4%,这是了不起的进步,充分说明中国科学家在气候变化领域里面的进 步也得益于IPCC的工作。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通过以后,IPCC联合各国政府在全球范围内组 织各类宣讲会,介绍最新的评估结果。我们非常感谢中国气象局和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 组织这次报告会。一共举

10、行三次,第一次昨天已在清华大学进行,主要面对高等院校,今天 是面对部门和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除了今天的报告以外,明天我们要在全国政协礼堂 做一次。今天的宣讲会,不仅有气象局专家领导还有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专家、IPCC第 一工作组主要作者等都参加。下面请中国气象局副局长宇如聪致辞!(2013-10-28 09:16:00 )宇如聪宇如聪:尊敬的秦大河院士、托马斯斯托克博士、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各位委员、 各位来宾,新闻界的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首先我代表中国气象局欢迎大家参加今天IPCC 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的宣讲会。今年9月27日,IPCC在斯德哥尔摩召开的第三 十六次全会上

11、通过了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气候变化2013 :自然科学基础 这份报告是在秦大河院士和托马斯斯托克博士领导下历时五年完成,其中包含18位来自中 国的科学家。在此向秦大河院士、托马斯斯托克博士以及参加第一工作组报告编写的各位 工作者表示感谢和祝贺,对各部门长期关心和支持IPCC活动表示感谢。IPCC评估报告是国际社会建立应对气候变化制度采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最重要的科 学基础,第一工作组报告以多种观测和研究证据证明全球气候变暖的基本事实,进一步确立 人类活动和全球变暖之间因果关系,并对21世纪末全球气候变化情况进行了预估,体现了 当今国际科学界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水平,一会儿斯托克博士将向大

12、家做详细的解读和介 绍。气候变化及应对问题属于当今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全球性重大问题。在科学界的推动下, 应对气候变化已经引发了全球绿色发展和低碳发展的潮流,中国政府清醒的认识到气候变化 带来的严峻挑战和机遇,采取了一系列的行动和积极应对措施,并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 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科学应对气候变化即将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生态文明的内 在需求,也将是我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对全球可持续发展应该做出的贡献。今天在座的有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的资深专家,有来自各部门的领导,也有从事气 候变化科学研究的专家,为了进一步扩大影响,我们还将对今天的宣讲会进行网络和视频直 播,中国气象局也将在各个层

13、面就科学认识气候变化问题进行宣讲,希望这份科学报告能为 各部门科学认识并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提供借鉴,相信今天的宣讲会一定能让大家有所收获。另外,我想借此机会向中国冰川学家和气候学家秦大河院士表示祝贺,由于长期为政 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气候变化评估报告做出的重要贡献,他主要参与的管理极端灾害事 件的特别报告所引起的广泛关注,瑞典沃尔沃环境奖基金会10月21日宣布秦大河院士获得 2013年沃尔沃环境奖,这也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该领域的奖项,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向 秦大河院士表示祝贺。预祝第一工作组报告北京宣讲会取得圆满成功,谢谢大家。(2013-10-28 09:24:00 )秦大河秦大河:下面请允

14、许我介绍我的合作者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合主席托马 斯斯托克教授。托马斯斯托克教授是瑞士伯尔尼大学气候与环境物理教授,他出生在苏黎 世,1987年在苏黎世自然科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此后他分别在伦敦大学、哥伦比亚大学 和夏威夷大学从事过研究。1993年以来他在瑞士伯尔尼大学担任气候与环境物理学教授, 在古气候模型和建模方面发表180多篇文章,2006年他被凡尔赛大学授予荣誉博士学位, 2009年获得欧洲地球联盟勋章。他在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服务的十多年期间, 参加过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评估报告,于2008年当选为第五次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联 合主席。下面我们以掌声欢迎托马斯

15、斯托克教授给我们做报告,他报告的题目是TPCC第五次 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要点”。(2013-10-28 09:42:00 )托马斯斯托克托马斯斯托克:中国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的各位成员、各位同事、各位作者,大家好。 非常高兴和荣幸能够有这样的一个机会给大家介绍一下一些关于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自然 科学基础部分的内容,就第一工作组的成果要点和内容做解释。我做这个报告是代表秦大河院士一起介绍的,此报告共有259个主要作者和编审,也是 39个国家的这些专家一起在过去4年跟我们共同合作来完成了这个评估报告。我们研究了 非常多的科学文献,有9000多份科学论文,在这个过程中都进行了讨论。这些照片上的

16、都 是参与我们工作的一些专家,我们开了四次主要作者会议,一次是在摩洛哥召开,第四次是 在澳大利亚霍巴特(Hobart)举行的主要作者会议,有39个国家参与。参加会议的女性占 18%,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占24%,总数是259位,有各个方面专家参与是至关重要的,因为 对许多国家来说这是能力建设的过程,也就是说让大家通过这个过程一方面评估各个区域的 科学知识,同时又能够为各个地区服务,所以是广泛的参与。2009年这些委员和专家一起开会讨论这个报告的大纲,根据这个大纲我们推选了 259 个作者和编审,通过三年时间对现有的气候变化方面的知识以及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和人 类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评审。在过去几年,我

17、们编写了好几稿,和各项专家进行评审,共有 54677条评审的意见提出来,对于所有的意见,主要作者都要去阅读并要做出回应,这些意 见是由上千名专家提出来的,我个人在其他科学评估的文件中从来没有这样的经过严格的评 审,没有像我们这么做的。这个报告共分14章,可以说有上百万字。作为一种创新我们对全球和区域气候的预估 做了一个图表,这个图现在都免费的给所有人提供,大家可以下载这个资料数据,这个模式 预估结果通过AR5的数据库里面都有。这些图可以用于评估各个区域的气候变化,比如说 在温度、降水方面的变化。有1200多张图,有些人要引用报告,简直没办法用,因为太大 了,所以IPCC就定期反复筛选,把它提炼

18、成技术摘要,也就是说再编成决策者摘要这 样一种非常凝练的形式,这样只包括14000字的篇幅。14000字我们觉得还是很多,也就是 说要印出来25页。所以我们把它进一步的凝练,这些内容变成了 19条标题,也就是关键决 策者的信息,这样19条加起来也就2页。这样一种创新之举比较直接、简单,大家可以方 便地采用。现在我把第一工作组第五次评估报告的成果简要给大家介绍一下,我分三部分给大家讲 吧:第一部分是观测,第二部分是知识和认知,第三部分是关于气候的未来。(2013-10-28 09:45:00 )托马斯斯托克一、首先谈一下观测方面。我们想回答一个简单的问题,到底在气候系统中发生了什么变化,也就是说

19、在大气、海 洋、地表和冰冻圈到底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这就是温度的变化。从十九世纪中叶,我们对十 年的平均值做了整理。这是在全世界范围对地表观测搜集的资料,也就是说十年期地表的平 均值,它有个变率,从长期来说也是有一定的趋势,这是一个正向趋势。所以我们说了这样 一句话:在过去三十年每个十年都依次来说,在地球表面的温度比1850年以前的十年温度 都要高。所以这里讲的是依次的十年,并没有集中在上一个十年或者某一个具体的年份,这 个结论是很有根据的,而且是有统计数据作为依据的。我们也可以往前推这个记录,也就是说根据古气候的资料,从冰心和河湖的数据, 1983-2012年这30年可能是在过去1400年来温度

20、最高的30年,这是北半球。这个评估是 间接的资料,也就是说古气候的资料,那么专家们就认为要告诉决策者这是间接的证据,所 以这一句话就只有中等信度,就是最后括弧里边的。我觉得IPCC报告中标志性的一句话, 因为大多数的表述都有不确定性的标注,也就是说我们用了信度和可能性,这是我们IPCC 报告的一个特点,就是加上这样不确定性的一个描述。关于温度变化我们做了这样一个图,这个信息非常清楚,也就是说各个地方的温度在过 去120年来都在上升。但有些地方在长期来说有这个降温的情况,好比北大西洋的地方是由 于一些物理过程的原因,也就是说在这个地区的深海吸收了热量,所以有降温的情况;有些 地方温度测量数据在过

21、去120年质量不高,就是白色了。我们看主要的白色还在南大洋地区。 我们都知道从气候角度来说或者从物理角度来说这是地球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但是我们在 这方面的资料信息却不多,其他的白色都是说观测不太好的地方。尽管如此,这个图从刚才 这个时间序列来看,还有从其他的时间序列,也就是说从地球系统的其他时间序列来看,都 可以使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也就是说气候系统的变暖是明确无误的。这句话大家要记住, 这句话其实已经说过了,在2007年第四次评估报告中就讲了。而现在又经过6年科学方面 的调查和观测,我们又再次确认了这句话非常重要,说的是对的。我们再看右边,这就是降水方面变化的情况,这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变

22、量,因为这里 涉及到水循环,这个是人类和生态系统中重要的一个资源一一水。在过去100年观测到了水 循环中这个变化,大气中包括温室气体的浓度还有大气成份在过去120年也发生了变化。在 这个地方我们看这个时间序列,这是我们伯尔尼大学研究所所做的,我们对冰心进行了分析, 重建了温室气体在大气中80万年的成份,也就是说一个完整的冰川带。我们看这个二氧化 碳的浓度,在右边我们看它上升的情况,化石燃料的使用,还有水泥生产,还有土地利用的 变化,在过去150年使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到2013达到了 400ppm,这个浓度可以说比过去 250年前高了 40%,比过去80万来也高了很多。所以说二氧化碳的浓度和其他

23、温室气体浓 度的上升在过去80万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还有一部分就是冰冻圈的变化也非常大,我们的观测可能没有达到那么长的时间,这是 1992年,我们看一下冰量的损失,涉及到三大部分,一个是全球的冰川,是红色的,格陵 兰是绿色,还有南极是蓝色的,这些曲线都是往上走的。包括过去20年与海平面上升的关 系,格陵兰和南极州跟海平面上升之间的关系很明显,这个信号非常清楚。可以看出,未来 一些年我们希望把不确定性降低,然后来更好的理解者这一物理过程。在观测方面有很多有趣的现象,水蒸汽从1990年到2010年是不停变化的,绿色的值或 者蓝色的值显示的是降水的情况,第二个图显示的是同样的情况。这是平均的蒸发

24、减去降水, 而全球表面盐度也出现了变化,过去50年出现的是正值的变化,这确实在太平洋地区更明 显,它们的盐度现在已经出现了增加。这在AR5当中是提出来的,我们已经看到了水蒸气 与水圈还有大气当中的水汽,还有在海洋当中的信息都是一致的,我们在这些方面有很强的 证据。也就是说水循环已经响应了二氧化碳和全球变暖的结果。我们可以看到在海洋盐度方 面的趋势已经提供了直接的证据,也就是说在海洋上面的蒸发和降水已经出现了改变。海洋变化还有其他的一些指标,比如全球平均表面海洋热量的变化,在过去的60年里 海洋的热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是从I960年开始发生的一个变化,我们可以看到几乎确 定的是上层海洋从197

25、1年到2010年发生了变暖。我们要考虑的是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现象, 这是AR4之后我们发现的新的内容。(2013-10-28 09:52:00 )托马斯斯托克它的覆盖范围非常的广,因为海洋是气候系统非常重要的一个部分,现在有明确的证据 证明这个海洋系统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要研究整个系统的话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就是气 候系统能量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在过去几年里是增加的。我们看到这个气候系统的能量大 概比2010年6月的值增加250%多,而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使大气变暖了。我们总是从测量 大气的温度来衡量气候的变暖,但在能量方面来考虑这只是最小的一部分,全球海洋变暖是 造成系统气候能量增加最主要的部分

26、,占1971-2010年积累能量的90%。在这方面,我们的 资料具有高信度。另外是关于海洋的统计,我们发现气候变化很难快速改变,因为海洋在慢 慢的响应,它在慢慢的变酸。(2013-10-28 10:02:00 )托马斯斯托克二、为什么发生这种改变?这是决策者摘要当中的一张图,它告诉我们大气当中排放的温室气体还有其他物质所造 成的辐射强迫。这其中也包括一种例子,每个部分它都有相关的不确定性。我们可以看到对 于最强的辐射强迫来自二氧化碳。我们可以看到1950年以后的污染增强了很多,可以说总 的辐射强迫是正的,并且造成了气候系统吸收了大量的能量,而最主要的贡献是由大气当中 的二氧化碳的浓度从1750

27、年后的增加造成的,这里面并没有可能性或者是信度的表述。因 为他们觉得这是一个事实,不用加上这些词语了。各种反馈是什么呢?科学家考虑了各种反馈。它们的效果是结合起来的而不是单独发生 作用的。整体来看的话这个反馈并不明确的,但这是由于云所造成的。我们来看一下气候模式的情况。对于预估来说有很多可用的模式。我来举一个例子,我 们看一下这个表,红色的是它的偏差,绿色的话是模式表现得比较好,重要的一点是在最左 边这一边我们看到模式表现得非常好,而左边表示的其实是所有40个全世界模式的平均值,这是多模式的平均值,有温度、风速,还有其他很多的一些参数,所以我们在预估当中要经 常的用到多模式的平均。(2013-

28、10-28 10:05:00 )托马斯斯托克这是IPCC所提出的一个科学问题,在2009年的时候我们有一个短期的预测和可预估 性的报告,这个报告说明了科学家来进行预估长期气候的情况,我们想要解释过去50年当 中所观测到的温度。我们看到这个温度的趋势。如果我们只计算过去50年的话,今天比较 小的变化与过去的50年或者过去的百年相比那就小得要多。现在我们看到有三个不同的时 期,一个是50年,还有10年,还有60年,而在50年的这个图当中我们看到这个模式和观 测的结果有很大的差距,而观测到的温度和模式模拟的在最右面这两个图当中就基本是一致 的,所以这个信度就很高,这样它就可以模拟几十年的这个情况。在

29、最左边的这一张图,它 的一致性并不高,而在辐射强迫方面它的可信度就要比我们观测这方面高得多。我们讨论过去50年温度变化的时候,科学家现在正在深入地探讨气候变化的核心,我 们现在清楚的是自然变率特别是太平洋的变暖还有以及海洋的热吸收和它在深海热储存的 能力,这些都非常的关键,是我们了解这些短期自然变率,也就是说15年周期的。所以说反馈方面有了更多的了解,而且把这个与不同的自然因素在过去这些年联系起来。 我们看在过去60年这个黑色曲线上升0.6C。我们看这个温度,温室气体和气溶胶在这一段 时间也发生了作用,温室气体本身可能造成更大的辐射强迫。过去的60年,我们加上了气 溶胶的冷却效应就会出现这样的

30、情况,跟我们观测的结果是一致的。太阳、火山还有内部变 率,在过去这么多年只是占了 0.1%的幅度。所以极有可能的是人类影响是观测到二十世纪 中叶以来变暖的主导因素。简单说来,可以说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是明显的,这是259 位专家编写这个报告中都同意的。而且195个国家的政府也都同意,是我们决策者摘要中非 常重要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人类对气候系统的影响是明确的”。(2013-10-28 10:09:00 )托马斯斯托克三、最后一部分。我们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地球系统未来会怎么样变化?模式模拟的 结果是从1950-2050年,高的排放用的红色情景,还有一个是假设我们用了强有力的政策, 减排了大量温

31、室气体后的一个低排放情景。多模式的平均值是一个曲线,我们看到的阴影部 分是指多模式结果的范围。我们看1986-2005年温度的变化,这个温度变化它的预估值与工业化前相比提高了 0.6 Co 那么就造成这种排放的情景来看(红色部分),直到本世纪末,全球平均温度要跟工业化前 比上升了 4.6Co就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提出来的温升目标而言,比1850-1900年所有的情景下全球表面的 温度到本世纪末都有可能超过1.5C,除了 2.6情景。2.6情景指这个蓝色的,是非常低的这 个排放情景。我们做了这样的模拟,这个模拟结果有十几个,这里谈到了辐射强迫的温度以及排放情 景间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我们看区域温度的

32、变化在全球表面所有的四个RCP最底下的就 是最低的,最高的就是最上面的,我们依次这样的排列。我们可以看到,在未来十年二十年 的时间这个情景还没看出来有很大的差别,这四张图基本上都是一样的,但是到本世纪末这 个变化就变得非常明显了。另外一个有趣的就是北半球9月份的海冰面积,这跟生态系统变 量有关,它的预估在有些气候模式中是可以做出来的。在气候模式预测中北极可能在本世纪中叶,根据这个高排放情景可能变成无冰的,这是 中等信度的,因为这个模式的数量还很小,也就是说对北极海冰面积的数量还有它的季节性 这方面的可信度还是有限,所以列为中等信度。(2013-10-28 10:14:00 )托马斯斯托克还有一

33、个方面,我个人认为至少跟温度也是同样重要的,也就是说在地球系统中,未来 的水循环非常重要。在左边这是降水与蒸发的关系,在过去一个世纪对高排放来说,变化是 非常大的。另外一个,土壤湿度,在未来排放的情景下变化非常大,地中海地区变得降水越 来越少,非洲降水越来越少,热带地区高纬度北半球和南半球有些地方降水会越来越多。土 壤湿度在中纬度地区会减少,在温带地区也会有很大的减少,可能会减少10%。所以我们 做出这样一个结论:在降水多地区和降水少地区之间的差异和季节上的差异会有所增加。这 句话与对气候变化影响做评估的人的关系非常大,或者对未来农业产量或生态系统有什么样 的结果非常重要。因为降水量各个地区有

34、所不同,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降水的季节分布方面 也会发生变化。在未来,降水可能跟以前有所不同,这点谁也保证不了。还有一点,就是IPCC发布一个关于极端事件的报告,这次评估结果就把这些发现又做 了进一步扩展,也就是说全球变暖在本世纪的前十个百分位变化非常多,而且极端事件会有 很大的变化,可能会增加4倍,这些极端事件,比如跟温度有关的极端事件。对中等排放情 景可能跟照常排放要增加10倍,就是红色的,所以很有可能的是热浪的发生频率会越来越 多,时间越来越长,而且冬季极冷事件也会继续发生。比如瑞士去年冬天就非常冷,极冷现 象也时有发生。对人类和生态系统很重要的一个资源就是海平面,因为它会改变现在我们生活

35、的陆地表 面,这里有两个情景都表明海平面在二十一世纪会有所上升。低排放情景下,它的增长范围 是26-55厘米,而正常排放情景它的海平面有可能上升范围是52-98厘米,这是到本世纪末 的预估水平。这两个曲线到2011年的情况它两者都是上走的,这就说明海平面上升就是海 洋的热膨胀。这是个缓慢的物理过程,说明在下一个世纪可能海平面会继续上升,这确实需 要我们采取适应措施,也就是说要超过目前本世纪水平的应对措施。(2013-10-28 10:23:00 )托马斯斯托克在我们评估当中,最后的结论是人类排放二氧化碳对大气,也就是说化石燃料所带来的 影响,这是累计的排放。我们根据这个模式一直到2010年所做

36、的模拟,它们之间有明确的 联系,也就是说累计排放总量与变暖之间有直接的关系,你排放越多温度越高,这点我们在 二十世纪就看到了。我们再看一下对这四个排放情景所做的模拟,这四个排放情景基本上它们的轨迹都差不 多,都是往上走的,这也就是说如果继续累计排放,那么就会造成温度的进一步的变化。尽 管地球系统非常的复杂,包括大气层、海洋陆地表面,还有整个碳循环,但是在大气中排放 的碳、排放到海中的碳和土地中的、生物圈中的碳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人类向大气中排放 碳这点是肯定的,会造成变暖。这种简单的关系通过一个计量单位来表示,这是很重要的一 个计量单位,可以对未来所谓瞬间气候的响应来去做测量。基于此我们做了这

37、样的图,就是 累计二氧化碳的排放决定了二十一世纪末以及以后全球平均表面的变暖。这里的不确定性是红色的阴影部分,它的轨迹是往上走的,我们知道排放量累计越多温 度变暖会越强烈,这是肯定的。另外,从根本上与政策有关的是现在这些碳。如果我们全球 社会同意有这样一个气候的指标,也就是说把这个变暖限制在不超过2度这个范围内,那么 就也许限定煤的使用。要控制气候变化的话我们就需要进行大量持续的温室气体减排,如果 我们有很好的预算的话,如果我们满足了这个预算的话,每个人就可以计算它现在需要减排 多少碳来减缓气候变化。这里有2。的目标,我们看到我们能排放的是10000亿吨二氧化碳, 只有这样才可能把温度变化控制

38、在2C以下。各个情景都给予出这样一些点,也就是说在2100年这些温度到底会上升多少?这是2.6 情景,它会升温最少,而在8.5情景下,也就是说排放最多的情景下,它的升温是最多的。 最高的这个是到2100年排放20000亿吨,这样会造成全球升温基本上达到4.6C。我们看一 下最后的结论,我们看到在2.6情景下要把二氧化碳减排做得很少,我们看到全球也还是会 变暖的,但是它变暖的幅度比较小。而8.5的情景是右边的情况,是大概要升温4.6C,各 个大洲的温度都上升得很多。在二十一世纪末,我们能做的事情就是减排,更重要的一个情 况就是水源问题,在2.6情景下如果大量减排的话,我们看到这些地方有一些斜线,

39、这样的 话这是自然的变化不大,8.5情景下排放很多的话,我们看到属于自然变化的范围就很少了。 在有点的地方是说水循环发生了重大的变化,这样人和生态系统就面临着水循环重大的挑战。 当然,我们可以从2.6情景和8.5情景中做出选择,也就是说我们对于温室气体的排放是有 一定选择权的,决定了我们未来的世界。谢谢大家!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过去130年全球升温085c2013年09月29日15:40:49来源:中国新闻网0昨天下午,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最新气候变化报告。科学家指出, 人类活动极有可能是20世纪中期以来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可能性在95%以上,而过 去的130年全

40、球升温0.85C。近30年可能“史上最热”IPCC是一个附属于联合国之下的跨政府组织,在1988年由世界气象组织、联合国环 境署合作成立,专责研究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气候变迁o 2008年起,IPCC就开始启动第五 次评估报告的编写,而此次公布的是其第一工作组的报告气候变化2013:物理科学基础。 除此之外,第二、第三工作组报告及综合报告将于明年陆续完成。报告指出,气候系统的暖化是毋庸置疑的,自1950年以来,气候系统观测到的许多 变化是过去几十年甚至千年以来史无前例的,1880年到2012年,全球海陆表面平均温度 呈线性上升趋势,升高了 0.85C; 2003年到2012年平均温度比1850年

41、到1900年平均温 度上升了 0.78C。科学家认为,1983年到2012年的这30年比之前几十年都要热,每十年的地表温度均 高于1850年以来的任何时期,因此,虽然没有更早期的历史详细记录,过去30年极有可 能是近800年到1400年间最热的30年。南亚地区增温幅度最大报告称,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甲烷和一氧化氮等温室气体的浓度已上升到过去80 万年来的最高水平。自前工业时代(1850年到1900年)以来,二氧化碳浓度已经增加了 40%, 主要来自于化石燃料的排放量,其次,则来自土地的开发利用。科学家提醒,如果没有积 极有效的温室气体排放政策,到21世纪末,全球气温将比前工业时代至少上升1.

42、5C。报告估算了不同情形下全球地表平均温度的上升幅度。据预计,应对气候变化较为脆 弱的南亚地区将成为气温上升最快的区域,2046年至2965年,最高升温部分将分布在尼 泊尔、不丹、印度北部、巴基斯坦以及中国南部的地区,升温幅度为23C,而2081年到 2100年,这些地区的预计温度会上升35C。随着气候持续变暖,高温热浪将变得更加频 繁,而且持续时间更长。110年海面上升0.19米自1950年以来,地球海平面的上升速度高于过去两千年。1901年到2010年,全球平 均海平面上升了19厘米,而过去10年间,冰川融化的速度也比上世纪90年代加快了数倍。冰川减少、海平面上升,这些看似与普通人没有关系

43、,但它带来的是极端天气的增加。 据报告统计,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地球上的极端天气就已开始增多,包括强降雨、热浪、 洪水、干旱等,正不断给人类带来灾害据预测,在全球范围内,未来强降雨的强度和密度都将会上涨,而部分地区也会经历 更加严重和频繁的旱灾,4级到5级的热带风暴的频率也会增加。(记者马丹)?第五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13自然科学基础弓|用 复旦丁铎尔中,心研究人员的工作2013 年 10 月 14 日 16:17 来源:复旦大学分享到:9月27日,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发布了其第五次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13 的自然科学基础部分。报告引用了复旦大学丁铎尔中心、复旦大学环境科学与工

44、程系及上海 市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研究人员王琳教授有关大气新粒子形成生长机制的研究 工作(Nature Geoscience 2010, 3, 238-242; Chemical Reviews 2012, 112, 1057-2011), 以及庄国顺教授有关我国超大城市大气颗粒物PM2.5化学组分特征与来源的研究工作(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5, 39, 3771-3784;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6, 40, 2935-2952)。王琳教授及合作者从化学机制出发,总结了近年来大气成核和大气新粒子形成的最新进 展(Chem

45、ical Reviews 2012, 112, 1057-2011),并提出了大气中挥发性有机化合物通过 非均相反应机制导致大气纳米颗粒物和分子簇生成的化学机制(Nature Geoscience 2010, 3, 238-242)。庄国顺教授是最先在我国开展PM2.5化学组分特征与来源研究的中国科学家之 一,他在北京和上海两地开展的长期观测工作为中国城市大气颗粒物PM2.5研究积累了宝贵 的早期数据(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5, 39, 3771-3784; Atmospheric Environment 2006, 40, 2935-2952)。气候变化201

46、3:自然科学基础对这些研究工作的引用是国际 气候变化前沿领域首次收录复旦大学研究人员的工作,表明我校丁铎尔中心、环境科学与工 程系及上海市大气颗粒物污染防治重点实验室在与气候变化紧密相关的气溶胶的来源和大 气过程以及气溶胶观测等多个领域的研究获得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一工作小组编写的第五份评估报告气候变化2013以 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过去的评估结果为基础并结合了过去六年的最新研究成果,阐述 了在气候变化的人为和自然推动力理解方面的进展,包括气候变化观测事实、主要原因及未 来可能变化等基础内容,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和国际社会的应对与减缓措施等。自1990年 发布首

47、份报告以来,该报告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为一个关于科学认识气候变化的权威性国际 声明。2013年9月27日发布的气候变化2013:自然科学基础是第五次评估报告最先发 布的内容,第五次评估报告的其余部分将在2013-2014年陆续发布复旦大学丁铎尔中心是复旦大学“ 985 ”三期建设新建立的高水平科研平台,旨在推动 全球环境与气候变化跨学科研究。中心整合复旦大学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优势力量,开 展多学科交叉的全球变化研究。中心首期项目“空气质量,公共健康和温室气体”资助了王 琳教授和庄国顺教授近期的科学研究。标签:研究复旦报告气候变暖事实更确凿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气候专家解读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

48、第一工作组报告2013-10-07 11:22:00来源:气象局网站菖:中国日报-看世界+加关注 打印发送 字号T |T提要原标题:气候变暖事实更确凿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一一气候专家解读IPCC第五次 评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 “最近三个十年中的每个十年均比1850年以来的之前任何一 个十年都暖。9月23日至26日,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率中国代表团出席IPCC第五次评 估报告第一工作组第12次会议暨IPCC第36次全会,代表团成员来自外交部、国家发展改 革委、科技部、中国气象局等单位。原标题:气候变暖事实更确凿与人类活动关系密切一一气候专家解读IPCC第五次评 估报告第一工作组报告“最近三个十年中的每个十年均比1850年以来的之前任何一个十年都暖。”9月27日 在瑞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