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素材运用.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889612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PPT 页数:19 大小:43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褒禅山记》素材运用.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游褒禅山记》素材运用.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游褒禅山记》素材运用.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游褒禅山记》素材运用.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游褒禅山记》素材运用.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记》素材运用.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褒禅山记》素材运用.ppt(1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游褒禅山记是王安石所写的一篇著名的游记散文。游记一般是记作者游览参观某地的所见所闻,以记叙山川景物为主,但这篇散文却是以游山为喻,告诉我们一些深刻的哲理。我们要抓住这些哲理进行挖掘素材并应用到相关写作中。,这篇文章为我们提供了两个方面的意义:一是写作的借鉴。这篇课文借记游发议论,所发议论在今天来看已为常识,再去深究并无必要。但这是一篇典型的话题式文章,即由一个故事,一段传说,一处风景,一件小事,而引发出对为学、为人、甚至是对生命的大思考。读这样的文章,关键要寻找“话题”(事件、故事)与“议论”之间的对应关系,拿这篇课文来说,就是要探究“游山洞”与“做学问”到底存在着一种什么样的对应关系?将两者

2、所有的因素一一列出来,很容易便可以找出各自的对应部分:山洞(学问)前洞夷以近游者众(学问平易浅尝辄止者众)后洞险而远至者少(学问精深处求之不易故至者少),景色平淡(无价值或价值不大的学问)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博大精深价值大)游前洞(求平易之学问)游后洞(求精深之学问)探险而远之志(求学之志)随欲出者以怠(在困难前面或因议论而止步者)游洞之力(求学之力)物(火把)(求学之客观条件)力足以至而未至有悔略尽志而不能者无悔略仆碑上的文字导致以谬传谬(求学应深思而慎取)于写作上的借鉴意义在于:面对一个“话题”(故事或事件),应在对话题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再将其可能存在的各种因素列举出来,寻找最关键的几点

3、,然后再与自己的观点一一对应。,二是个案与类属的关系。这篇文章在艺术特色上与前面所学的文言文有些不同,主要体现在叙述平实,逻辑严谨,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强。这种风格与作者王安石的政治身份有密切关系。现行课本上所收录文章不外乎是这样几种:文人的文艺作品,文人的议(政)论文,政治家的文艺作品,政治家的议(政)论文,应用文。此文属第四种,是政治家的议论文。中国历史上,做官的文人不少,但像王安石这样有明确的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的文人却不多,所以王安石其实也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可以归到政治家一类。于是可以将这样的一些文章拿来比较:过秦论、谏太宗十疏书、滕王阁序、沁园春雪、改造我们的学习(注意这些文章的文体与作

4、者的身份)等等。我们要学完一篇文章后,然后给这篇文章定位归类,再去寻找同类的文章来研读(注意:依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同一篇文章分入不同的类别)。,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有一位导游,带领四人进一溶洞探险。他们愈走愈深,愈深愈难走,但所见景观愈奇妙。这时,游客之中有一位不想往前走了,就说:“不出去,火就要灭了。”于是,这五人都一道出来了。结果,这个洞还没有走到十分之一。出来后,他们都觉得还有力气可以继续前行,看火把也还足够探险照明。于是,四个人都责怪那个嚷着要出洞的人。要求全面理解材料,但可以选择一个角度、一个侧面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

5、的含意作文,不得套作,不得抄袭。,寓意:1、轻信别人的话,结果半途而废;2、没有高远的目标,就没有行动的动力;3、畏惧艰难,就不能达到目标;4、成功,离不开坚定的意志(或志向);5、好风景不易到达;半山同学知道,他现在可以写的话题就是“轻信别人”、“目标”、“成功”、“意志”等话题。但是,半山同学最终选择了“成功”为话题,因为,他认为,对于成功,他比较有把握写成文章。,“山洞探险”是一个旅游问题,而“成功”却是一个人生问题,这其实把山洞探险之路抽象为人生的追求之路。人生之路与山洞探险之路都有相同的结构,那就是,都会有艰难险阻,于是,由山洞探险之路,“悟”到人生追求成功之路,其实就是一种相似思维

6、,或者说就是一种比喻。这种“悟”或比喻,已经有了高妙的立意境界,只不过,这时的文章立意还没有完成仅仅是确立了话题。现在,已经有了话题目“成功”要以“成功”为话题作文,就还需要针对“成功”继续提问:1、成功是什么;2、成功的原因;3、成功的意义;4、成功的措施;最后,半山选择了上面第二个提问,即分析成功的条件原因分析。成功有哪些条件呢?有客观条件外物,力量;有主观条件意志(志向)等。以话题为果,追问其存在之因,这样的文章立意,就是深刻境界。现在,半山可以下笔行文了。,志不坚,行不远 有一天,我与四人进入一个山洞旅行。我们越往深处走,行进就越难,但是,看到的景观却越奇异。这时,有一个人说:“不出去

7、,火就要灭了。”于是,我们几人都一道出洞了。估计,我们走的深度,还没有走过洞的十分之一。出了洞时,我的体力还很充沛,看火把也还足够照明。这时,有人责备那个嚷着要出洞的人,我也后悔自己跟随他们而没有尽旅行的乐趣。,唉,我真佩服古人对天地、山川、草木、鸟兽的观察,往往有自己的心得,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深刻和探求范围广泛。大凡平坦且比较近的地方,去旅游的人就多;艰险又偏远的地方,去旅游的人就很少。但是,世上的奇异、雄伟、壮丽、怪诞的不平常景观,却又常常在艰险偏远之地这是人们最少去的地方因此,不是意志力坚强的人,是不能到达的。其实,人生的过程,也是一个登山入洞探险的过程。如果你怕艰难险阻,

8、你就会与众多人一样,在人群扎堆的平坦地方去赏风景,就这样平平庸庸度过一生。如果,你要让人生的境界不同常人,你就得到人迹罕至的地方去探险。这样的人生路当然充满荆棘,但却可以取得常人没有的成就。于是,你是过一种平稳但常庸的生活,还是过一种艰难却辉煌的生活,这好像是一个选择问题。在这里,我要追问的是,假如你选择了后者,要实现这种不平凡的生活又如何可能?换句话说,如果你选择了艰难而有成就的人生之路,你如何去成就自己的远大目标?有人或许说,要成就辉煌,就必须有坚强的意志。这种坚强的意志,表现为不达目标不罢休的坚持与执着。但是,我说,有坚强的意志,不被旁人的冷嘲热讽的干扰,但是力量不够这像登山时的体力不支

9、也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有了坚强的意志,又有足够的力量,是不是就能达到人生的理想呢?不是,如果在关键时候没有外力帮助比如,在黑暗的山洞里没有火把那还是不成功。于是,要让人生理想成功,意志、自身力量和外物帮助,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只是,力量和外物,这两个条件往往有一定的客观性也可以叫做客观条件比如,个人能力虽然可以通过后天的练习加强,但先天因素也起很大的作用。至于外物的力量,也不是纯粹随自己的心意而存在,比如,一个人生存的环境,它不一定是靠个人力量能左右的。在这三个条件中,只有意志,才是唯一主观的东西。这种意志,也是一种力量,只不过是一种心力。这种心力表现为,对目标的明确、向往、追求与执着。

10、而这种心力,正是我要发扬光大的。我在山洞旅行,没有达到深处,没有欣赏到不寻常的风景,就是因为少了这种心力。于是,我以为,对于人生之路,这种意志之心力很重要真是,志不坚,而行不远啊!,王半山的这个作文范本,可以叫做“文化分析”范本。这个范本,比较适合于给材料命题的作文写作。这个范本,当然是一议论性文章。从文章的结构来看,这种文章含有以下一些要素:第一,要对材料进行引述,引述的字数不能太长,最长不能超过议论性文字;第二,要对从材料寓意中引出的话题进行分析原因分析或功能分析或辩证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立意行文。如果,从写作过程来看,“文化分析”范本有以下一些写作过程:第一步:读懂材料,悟出寓意。第二步:

11、“借”出话题,分析成文。第三步:得出结论,“安”上题目。总的来说,王半山的这篇作文,还算是材料作文的优秀范本。,素材一:王安石把治学处世比做游山,在游览中总结出“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非有志者而不能至”的深刻道理,从而勉励自己和读者在治学、处事、创业的道路上坚定自己的志向,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攀登风光无限的险峰。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1、志当存高远2、尽志无悔3、要成就一番事业,要有百折不挠的精神等,素材二:王安石在游褒禅山的过程中发现“有碑仆道”,“花”“华”音讹,于是生发出“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的感慨。其实,不仅做学问应深思慎取,在生活中,做人做事都

12、应如此。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1、凡事要深思慎取2、不能以讹传讹3、对待文化遗立要有严谨的态度等,素材三:在游山途中因轻信随从,半途而废,褒禅山最为奇妙之处能一睹为快,王安石懊悔不已,从而悟出“志”“力”“物”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在生活中,只有远大的志向还远远不够,还要有个人能力和外物的帮助。此素材可用于如下作文话题与观点:1、人要善假于物2、立志、蓄力、借物是做事成功的三要素3、善假于物,但不依赖于物等,尽志无悔读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此予之所得也”。这是王安石在游山时的深感。人生治学亦如游山,要成为有所成就的人就得立志于“险远之地”即便不达顶

13、峰“极夫游之乐也”“尽吾志”也可以无怨无悔矣。生命每个人都有一次,有志的人才可以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只有那些“衣带渐宽终不悔”的人才能经得起风雨,人生不懈进取便有“乘风破浪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时候,让生命之花长开不败。人如此且事物亦如此。郑板桥曾说过:“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源于断岩间。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正是青松的高贵的品质。,立志坚定的人才能做出超凡的贡献。达尔文22年写成物种起源,司马迁忍辱负重完成史记,苏武羁留匈奴19年的遭遇中,不为威胁所屈不为利诱所动,坚持民族气节,忠于祖国的爱国志士,最后“扬名于匈奴功显于汉室”。蒲松龄屡试不第便引诗自励:“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

14、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最终便写成聊斋志异留名青史。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古今中外不知成就了多少人。事实上并不是所有的梦都来得及实现。追溯以住历史也并非人人能至“险远之地”。“壮志难酬”之人也并不是没有,“长使英雄泪沾襟”之人更不在少数。然而“尽吾志者可以无悔矣”。人生治学“路漫漫其修远兮”,无论险也罢难也罢,有志之人定将“上下而求索”,而至险远之地便可无悔矣。谭嗣同一代烈士从小便立志救亡图存,救民于水火,但他一心主持的变法最后也以失败告终,而被捕于狱题一诗于狱壁说:“望门投宿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虽然变法失败了但是他甘愿为变法牺牲,

15、希望以自己的鲜血报答皇上警醒世人.,有志者事竟成 王安石于褒禅山之一游,在未尽力以探寻到奇景的遗憾中结束。而这一游不仅仅就这样结束了,而是带给了他不断的反省和深刻的思索,从而他得出“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予之所得也”这一感慨。这是王安石游山而得出的感慨,而这一感慨又未尝不能用于学习与生活中呢?“有志者事竟成”。而放眼纵观古今中华千百年的历史,这句话是固然正确的。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受辱于敌国,但因为心中有大志,才如此忍辱负重,最后不仅报了仇,还成就了大业,振兴了国家;宋代范仲淹从小有志于天下。虽然他自幼贫苦,但刻苦好学,心系祖国。最终他写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

16、而乐”这句令后人赞叹的句子,他也成为宋代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著名爱国英雄,戊戌六君子之一的谭嗣同,从小立志要救国,长大后一心致力于变法,最后却以失败告终。但他临终前还大声说:“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虽然变法失败了,但他的志向与爱国之心却得到了后世无限的瞻仰。志向,是人生的航标,是夜空中的明灯,更是人前进的动力。志向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而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永远在活在迷茫和未知中,更不用谈成功了。有了志向自己不付诸努力也是不行的。一个人想要成功,除了确立了志向,还要要像越王勾践一样不畏重重阻挠;像范仲淹一样坚持不懈,刻苦努力;还要像谭嗣同一样永远心系祖国周恩来总理在年少时曾经说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因此我们作为学生,志向应该不仅仅是取得好成绩,考上个好大学,而应是尽自己全力学习知识和技能来使祖国变得更加强大。往往志向设立的越高,一个人也就越有发展。因此我们也应该把眼光放远,而不是仅仅停留或满足于眼前。人生即是一个立志和尽志的旅程,立好志,才能继续走下去;而尽志了,就永远无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