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嬛传》中的清朝宫廷礼仪.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889655 上传时间:2023-05-21 格式:PPT 页数:29 大小:5.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甄嬛传》中的清朝宫廷礼仪.ppt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甄嬛传》中的清朝宫廷礼仪.ppt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甄嬛传》中的清朝宫廷礼仪.ppt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甄嬛传》中的清朝宫廷礼仪.ppt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甄嬛传》中的清朝宫廷礼仪.ppt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甄嬛传》中的清朝宫廷礼仪.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甄嬛传》中的清朝宫廷礼仪.ppt(2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甄嬛传中的清朝宫廷礼仪,甄嬛传的礼仪指导,现任中央戏剧学院古典礼仪副教授的张晓龙担任甄嬛传的后宫礼仪指导,他在剧中扮演温太医。,中国号称“礼仪之邦”。但到了清代,传统礼仪对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到国家军政,小到衣食住行、举手投足,无不做出详尽的规定。你听过吗?乞丐之间相见,亦要按“礼”行事?,请安,请安原是明代军礼中的一项,见于大明会典。当时各指挥使司、各卫所都有这个礼节,称为“屈一膝”。到了清代,在八旗和明朝遗留下来的绿营中仍然沿袭旧习。本来,士兵见到上级军官应该下跪,但因为身上有铠甲,只能屈一膝或半膝,久之,不穿铠甲时也以屈一膝为礼,并和叩首、打恭一样,含有问候请安的意思。在八旗人家和部

2、分汉族官宦人家,晚辈见长辈,平辈中幼见长,奴仆见主人至亲友相见,都行这个礼,所以屈一膝又叫请安。但在衙门或公共场所,则不论旗人还是汉人都行打恭礼,不能请安。,男子打恭作揖的姿势:左手成掌,对右拳或包或盖,这样的作揖姿势是“吉拜”,反之,“右手成掌”则为“凶拜”,一般用于吊丧。女子打恭作揖的姿势:女子的作揖姿势与男子相反。,男子请安姿势:先端正姿势,如“立正”的样子。然后向前迈左腿,左手扶膝,右手下垂,右腿半跪,略微停顿;眼平视,不许低头、扬头或歪头;双肩平衡,不许弯腰,左腿的间距不可过大,保持左腿向前迈的自然距离,不可向后蹬腿。女子请安姿势:女子请安姿势与男子相同,只是左右腿的距离要近,动作幅

3、度小,双手扶左膝,右手不下垂。,请安称谓,首先需要到请安对象的寝宫。请安时辰需要早晚各一次,到地位备份皆高的人的寝宫里去,切不可直说“XX好”、“XX前来拜访”否则视为不敬。在与高辈高位者谈话时,需随时使用敬称,不可出现譬如:你、我、哦、恩等不敬之词。在其言语有错时,也不可随意指出,需诚心提醒,不可使用冲撞或讽刺口气。在与平辈或平位者谈话时需心平气和 心中实有不顺,尽量避客不迎,更不可擅分高低贵贱,口出秽语。在与晚辈低位者谈话时,则需温和待人,保持应有的素质与风范。,请安举例,皇太后 皇帝:儿臣给皇额娘请安,皇额娘吉祥/金安 皇后:儿臣给皇额娘请安,皇额娘吉祥/金安 儿臣给太后请安,太后吉祥/

4、金安 贵人以上嫔妃:臣妾给太后请安(有特准的叫皇额娘),太后吉祥/金安 贵人一下嫔妃:奴婢给太后请安,太后吉祥/金安 名字给太后请安,太后吉祥/金安,皇帝 皇后:臣妾给皇上/万岁爷请安,皇上/万岁爷万福/吉祥 贵人以上嫔妃:臣妾给皇上/万岁爷请安,皇上/万岁爷万福/吉祥 贵人以下嫔妃:奴婢给皇上/万岁爷请安,皇上/万岁爷万福/吉祥,皇后 贵人以上嫔妃:臣妾给皇后娘娘(关系好的可以称姐姐)请安,皇后娘娘圣安/吉祥 贵人以下嫔妃:奴婢给皇后娘娘请安,皇后娘娘圣安/吉祥,见过礼,在外面(除寝宫外的所有地方)遇到地位辈分高者,则需行见过礼(如:XX见过皇太后/太后/皇上/镇国长公主(郡主),太皇太后/

5、太后/皇上吉祥/长公主(郡主)万福),切不可行“请安”礼。,清朝的后妃制度,清朝的后妃制度:皇后(一人),皇贵妃(一人),其次为贵妃(二人),其次为妃(四人),其次为嫔(六人),其次为贵人(人数不定),其次为常在(人数不定),其次为答应(人数不定),最后为宫女。宫女最特别,他们的地位是丫鬟,除非被皇帝看中并且“宠幸”过,得道晋封的成为“官女子”。他们到了二十五岁,可以退回本家,另行出嫁。,东西十二宫东六宫:景仁宫(皇后)、承乾宫、钟粹宫(余答应)、延禧宫(安陵容)、永和宫、景阳宫。西六宫:永寿宫(甄嬛)、翊坤宫(华妃)、启祥宫、长春宫(齐妃)、咸福宫(沈眉庄、敬妃)、储秀宫(欣贵人)。,甄嬛传

6、中几位主角居住的宫殿,服饰,服饰和礼节是一个国家文化源远流长的最显露的标志。在明清两朝才建立起来的天子形象,使龙袍成为帝王最具特色的服饰。按照清朝礼仪,皇帝龙袍属于吉服,在一般庆典公务活动时穿着。而在重要大典、祭祀坛庙、纳后大婚时,皇帝穿更高一等的朝服。搭配朝服穿戴的饰物从头到脚包括了朝冠、朝带、朝珠、披领与朝靴。不同的服装名称,穿着场合也不同,在当时是有严格区别的。,女装,女装虽然相对宽松,但精雕细刻无微不至,镶边有所谓“三镶三滚”、“五镶五滚”、“七镶七滚”,多至“十八镶”。在镶滚之外还在下摆、大襟、裙边和袖口缀满各色珠翠和绣花,折裥之间再用丝线交叉串联,连看不到的袜底、鞋底也绣上密密的花

7、纹。这样重重叠叠,无所不在的装饰效果,虽然有一定的美学价值,但如此繁琐细密的包装,是衣冠之治高度细密化的产物,这也使清代的服饰到了难以再发展的地步,朝服,朝服带有箭袖,就是在本来就比较窄的袖口前边再接一个半圆形的袖口。一般最长为半尺,形似马蹄,又称“马蹄袖”。袖和肩是清服区别身份的标志。带箭袖的旗袍是满族贵族平时穿着和旗人百姓的节日礼服,一般旗人只许穿披肩领便袍,而到了普通百姓那里就只许穿无披肩的领袍,谓之便服。,旗袍,旗袍有单、棉、皮之分。清初其样式一般是无领、大襟、束腰、左衽,四面开衩。穿着既合体,又有利于骑马奔射。出猎时还可以将干粮装进前襟。,跪安,跪安的姿势和请安的姿势,相同部分是先端

8、正姿势,左腿向前迈步。但跪安时右腿需全跪,然后左腿也跪下,右腿随即起来,左腿也起来,恢复立正的姿势。这一连串的动作要求节奏均衡,不可慌忙,不可拖拉。其他和请安的要求一样。,进膳,清代帝、后平时吃饭,称“传膳”、“用膳”或“进膳”,各自有膳房备膳,并且独自用餐。一日两餐。早膳辰正(上午8:00),晚膳未正(下午2:00)。两正餐之外,还有酒膳和各种小吃,一般在下午或晚上。膳前由内务府大臣开单备案,单上注有某人烹制某菜肴,以防不慎。,清朝标准御膳,每顿饭有120道菜,要摆三张大桌。此外还有主食、点心、果品等。后来,有的皇帝觉得这样太浪费,菜谱变少,120道减为64道;慈禧太后的老公奕詝当皇帝时的咸

9、丰年间,又减为32道;奕詝死后,垂帘听政的慈安太后,再减为24道。慈安太后死后,独揽大权的慈禧太后又摆起了谱,恢复了每顿饭百道大菜的老规矩,一顿饭少说要花200两银子。,我的前半生溥仪关于皇帝吃饭,另有一套专业术语:是绝对不准别人说错的。饭不叫饭而叫“膳”,吃饭叫“进膳”,开饭叫“传膳”,厨房叫“御膳房”。到了吃饭的时候,我吩咐一声“传膳!”,跟前的御前小太监便照样向守在养心殿的明殿上的殿上太监说一声“传膳!”殿上太监又把这话传给鹄立在养心门外的太监,他再传给候在西长街的御膳房太监这样一直传进了御膳房里面。不等回声消失,一个犹如过嫁妆的行列巳经走出了御膳房。这是由几十名穿戴齐整的太监们组成的队

10、伍,抬着大小七张膳桌,捧着几十个绘有金龙的朱漆盒,浩浩荡荡地直奔养心殿而来。进到明殿里,由套上自袖头的小太监接过,在东暖阁摆好,平日菜肴两桌,冬天另设一桌火锅,此外有各种点心,米膳,粥品三桌,咸菜一小桌。,祖宗定下的规矩“吃菜不许过三匙”(食不过三)无论菜品多么好吃,多么和皇帝的胃口,他最多也只能吃三匙。,皇帝的食品安全问题在中国历史上,并不乏皇帝被人在饭菜中做手脚而毒死的事件。资治通鉴晋纪八(卷86)记载,汉惠帝司马衷,“食饼中毒,庚午,崩于显阳殿”。为了确保皇帝的食品安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1.尝膳制:2.餐具多用银器3.膳底档,御膳房金银玉器底档金羹匙1件、金匙1件、金叉子1件、金镶牙箸1

11、双、银西洋热水锅2口、有盖银热锅23口、有盖小银热锅6口、无盖银热锅10口、银锅1口、银锅盖1个、银饭罐4件、有盖银桃子6件、银镟子4件、有盖银暖碗24件、银盖碗6件、银钟盖5件、银錾花碗盖2件、银匙2件、银羹匙13件、半边黑漆葫芦1个、内盛银碗6件、银桶1件、内盛金镶牙箸2双、银匙2件、乌木筷10双、高丽布3块、白纺丝1块、黑漆葫芦1个、内盛皮7寸碗2件、皮5寸碗2件、银镶里皮茶碗 10件、银镶里5寸无分皮碗1件、银镶里罄口3寸6分皮碗9件、银镶里3寸皮碗22件、银镶里皮碟10件、银镶里皮套杯6件、皮3寸5分碟10件、汉玉镶嵌紫檀银羹匙、商丝银匙、商丝银叉子2件、商丝银筷2双、银镶里葫芦碗4

12、8件、银镶红彩漆碗16件。,甄嬛传中可圈点的礼仪片段,片段一:皇帝上下朝太监挥鞭甩 在众多清宫戏中,皇帝上下朝的程序几乎已成定式,一太监站在龙椅前,拖长声调,高声宣布“上朝”,“退朝”然后是众臣下跪,山呼“万岁万岁万万岁”。而甄嬛传开篇就是雍正上朝的仪式,一太监在大殿门外,抽响了三次鞭子,镜头拉近就是雍正上朝、群臣参拜的场景,没有人说话。这才是清朝皇帝上朝的正确礼仪,有个专业术语叫“鸣梢三声”,上朝前的三声鞭响,意思是安静了皇帝上朝了;退朝时又是三声,意思是安静了皇帝退朝了,片段二:上朝议事君臣同处一室 有些清宫戏里,大臣动不动就交头接耳,人声鼎沸这是不正确的。在甄嬛传中雍正一个人坐在乾清门内

13、,所有大臣都在大殿外站着,有本者上前启奏。专业术语叫“御门听政”,御门听政是历代较有作为的帝王处理政务的一种形式,因在清晨举行故又称早朝,每天凌晨文武大臣列队从午门进入,并按品级分列于乾清门两侧,片段三:皇帝出行,众人面壁 众多清宫戏里,皇帝出行,人山人海围观的场面屡见不鲜。甄嬛传的礼仪指导张晓龙早年曾请教过婉容皇后的弟弟郭布罗.润麒,他说:“你们现在的戏,皇帝出行,两边老百姓都伸着头,恨不得摸着皇上,那是不可能的。皇帝出行的仪仗应该是这样的,前面有引领太监,嘴里发出嘘声,轰老百姓,老百姓知道皇宫里面出来人了,要面朝墙站着,要是没有墙也是背朝皇宫。”这样做第一目的是保障皇帝的安全,另外也是表达皇帝至高无上的威严,“龙颜是不能随便看的”。,片段四:外男后宫无障碍行走 礼仪上严谨的甄嬛传也不是无可挑剔的。比如,后宫的妃子有事没事就往皇上的书房跑,路上还经常能碰到个大臣,还会点头打个招呼。最有趣的是皇上的弟弟果亲王,居然可以满后宫的转,结果他爱上了皇帝的女人甄嬛,并惹出无数事端。事实上妃子和大臣是见不到面的,除了皇帝以外的男人,也是不能再后宫里转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