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893047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PPT 页数:59 大小:321.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ppt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ppt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ppt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ppt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ppt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ppt(5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传播学教程第五章 人内传播与人际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人内传播也称内向传播、内在传播或自我传播,指个人接受外部信息,并在人体内部进行信息处理的活动。,人内传播,内向传播,第一节、人内传播,1、人内传播的过程与结构(1)人内传播产生过程中的环节,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由刺激感应的反应形式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由一般的动物感觉和心理到能动的人的意识的产生,第一节、人内传播,(2)要素感觉人内传播的出发点;知觉即感觉的集合,或在感觉的基础上对信息属性的 综合;表象记忆中保存的感觉和知觉信息在头脑中的再现;概念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属性的认识;判断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系

2、进行定性的思维活动;推理从已知的事物属性和关系中推导出未知的属性。,第一节、人内传播,人内传播不外乎个人内部的意识、思维或心理活动。人内传播过程不是孤立的,与外部过程保持着衔接关系。人内传播在本质上是对社会实践活动的反映,具有鲜明的 社会性和实践性。人内传播不是对外部世界的消极、被动的反应,而是积极 能动的反映。人内传播是其他一切传播活动的基础。,感觉,知觉,表象,概念,判断,推理,第一节、人内传播,2、作为社会心理过程的人内传播人内传播具有鲜明的社会性和明确的互动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种理论解释这种现象: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库利的镜中我理论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内省理论,第一节、人内传播,(

3、1)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I and the me)基本假设:人都有一个自我。主要观点:社会性自我可以分为两个方面:自我作为意愿和行为主体的主我(I),作为他人的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之代表的客我(Me),是自我意识社会关系性的体现;,第一节、人内传播,客我代表社会成员所认定的观念系统,是自我的传统、习惯和常规等方面;主我是自我对外在环境的反应,某个时刻的主我是下个时刻的客我。主我的发展可以促成社会变迁的实现,因为社会控制最终是落实在自我控制实践中的。当一个具有伟大思想和道德品行的人格出现,并对社会形成改变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便显著地凸显出来。,第一节、人内传播,米德的“主我与客我”理论,

4、主我,意愿和行为主体,客我,他人的社会评价及社会期待,自我,辩证,互动,主我,有意义的象征符,客我,有意义的象征符”可以是音声的,也可以是形象的,它不但能够引起他人的反应,而且能够引起使用者自己的反应。,第一节、人内传播,意义:从个体的主观意愿与社会的角色定位之间阐释个体的行为模式,揭示了社会传播与人内传播之间的内在联系;社会关系网络是建构和决定个体行动的作用力之一;自我的发展与社会环境的变迁有不可分割的关系。,第一节、人内传播,局限性:忽视人们在经济、政治、社会地位等方面的控制和被控制的状况;忽视社会分层与变动状况;无法解释社会系统中的权力关系。,第一节、人内传播,(2)库利的镜中我理论社会

5、心理学家库利(Charles Horton Cooley,1864-1929)认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关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人们总是在想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之中形成了自我的观念。以“镜中我”(looking-glass self,也称未反射的自我)来形容自我是与别人面对面互动的产物。别人好像一面镜子。我的自我意识是我从别人的心里看到别人怎么看的我。,第一节、人内传播,主要观点:人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体对自我的认识,而这种认识是通过与他人的互动中形成的,他人对于自己的评价、态度等是反映自我的一面镜子,个人通过这面“镜子”认识和把握自己。,第一节

6、、人内传播,因此,人的自我是在与他人的联系中形成的,这种联系包括三个方面:关于他人如何看待自己的猜测和想象(感觉阶段)关于他人如何评价自己的猜测和想象(解释、定义阶段)自己对于他人对于自己的看法和评价的感情倾向(判断阶段),第一节、人内传播,镜中我有三个维度:(1)我们是通过他人的目光来想象自己的面貌和形象的(2)我们想象出对这一面貌的某些评价。(3)我们由此产生了某种特定的自我感觉。换言之,我是按照我认为你怎样想我的方式来感觉自身的。,第一节、人内传播,意义:(1)镜中我理论理论关注人们与他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换行为,并将此看作是社会形成的日常结构。他认为问题不在与承认个人或社会哪一个处在优势

7、,而是要考虑个人如何存在于群体之中,以及群体如何存在于个人之中。(2)开创了将自我意识置于意识中而非置于行为的先河。(3)局限性在于:该理论主要依据个人的观察而提出的,带有想象性的特征。,第一节、人内传播,(3)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 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自我互动。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 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与他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 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联系或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 的反映。自我传播对个人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自我传播,人能 够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自己、改造自己,不断 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第一节

8、、人内传播,(4)内省式思考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含义:短期的、以解决现实问题为目的的自我反思活动。内省式思考并不是在日常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发生的,只有在一个人遇到困难、障碍等新的问题状况,既有的行为方式是否适用难以做出判断之际,才会活跃起来。内省式思考不仅是一个横向的社会过程,而且是一个将过去和未来联系起来的、纵向发展和创造的过程。,第一节、人内传播,3、个人信息处理的基模理论基模的概念及其特点我们之所以能够快速有效地认知、分析和判断新信息或新事物,是因为大脑中的“认知基模”在起作用。所谓基模,指的是人的认知行为的基本模式。当我们接触到一个新信息或新事物、遇到一个新事件或者进入一个新的场所的时候,

9、我们过去相关的经验和知识会导引我们迅速地对新的状况做出认识、推理和判断,并及时地做出态度或行为反应。,第一节、人内传播,基模具有以下特点:基模是人与生俱来的行为模式之一,但是 随着人的成长可以发展和改造 基模是一种知识分类体系,呈层化结构,类似于一个树形图 基模是知识的集束或有机的联合 基模具有预测和决策控制功能,第一节、人内传播,罗伯特阿克塞尔罗德的信息处理过程模式,接触新信息,激活相关基模,新信息与认知基模吻合采取原有的解释和态度,新信息与认知基模不吻合确定新的解释和态度,强化原有基模,修改原有基模,形成新基模,作为分析、推理或判断的依据参与下一个信息的处理,第一节、人内传播,“详尽分析可

10、能性”的理论,核心路径,边缘路径,以详尽的方式,用严谨的思考来处理信息,以较为粗略的方式来处理信息,详尽分析发生的概率与当事人的动机和能力相关,也就是说,当个人与信息涉及的问题关系密切、有较强烈的认知需求、或较强的责任感,并且具备相应认知能力之际,人们会沿“核心路径”对该信息进行详尽处理。,第二节、人际传播,人际传播是在两者或两者以上之间进行的,面对面的或凭借简单媒介如电话、书信等非大众传播媒介的信息交流活动。是一种符号互动。,第二节、人际传播,1、人际传播的动机人们为什么要进行人际传播?理论观点:(1)迈克尔.罗洛夫人际传播:社会交换论在书中认为,人际传播是处于一个关系之中的甲乙双方借以相互

11、提供资源或协商交换资源的符号传递过程,也就是一种社会交换,社会交换的主要是六种资源:物品、金钱、服务、信息、地位、爱。人际传播交换的主要是后三种资源。,第二节、人际传播,(2)马斯洛的五个层次需要理论自我实现的需要尊重的需要社交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生理的需要,第二节、人际传播,2、人际传播的特点、类型和功能人际传播的特点人际传播的媒介类型人际传播的功能,第二节、人际传播,(1)人际传播的特点直接传播不依赖大众传播媒介来做中介物,可以在直接了解传者的情绪或个性等特征;随意性大传者和受者的位置在交流过程中可随时交换,传播的内容和方式也可根据现实情境随时调整改变;保密性强由于是直接交流,而且传播对象和范

12、围可以控制,所以有其他方式不可比拟的保密性;,第二节、人际传播,反馈迅速直接交流的情况下,传受双方都容易积极 主动地进行信息交流,如有中间媒介,反馈的速度和数 量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速度可以控制随传受双方的需要而进行变更。,第二节、人际传播,(2)人际传播的媒介类型人际传播所经历的三种形态及其相对应的符号/信号传播媒介:面对面传播 语言延时传播 文字电子传播 电子信号,第二节、人际传播,人际传播使用的符号包括:面对面:口语、类语言、身体语言、人际距离、穿着、实物符号等;借助听觉媒介如电话:口语、类语言等;借助视觉媒介如书信、网络的即时交流工具等:书面语、绘画语言等;有效率的人际传播,应当综

13、合运用各种媒介和符号。,第二节、人际传播,(3)人际传播的功能人际传播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的作用,人际传播特别是初级群体中的人际传播起着重要的作用。人际传播对大众传播过程与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有“意见领袖”与“两级传播”理论、“创新扩散”理论等等。,第二节、人际传播,3、人际传播的模式平衡模式均衡模式,第二节、人际传播,(1)海德的平衡模式(POX 模式)P代表个体O代表他人X是第三者(人或物)平衡理论假定POX之间的平衡状态是稳定的,排斥外界的影响,不平衡状态则被假定是不稳定的,会使个人产生心理上的紧张。这种紧张只有在状态发生变化、达到平衡时才会缓解。,第二节、人际传播,将三者的关系用三角

14、形的方式进行图解,肯定关系和否定关系分别用“+”、“-”号表示。如果三种关系从各方面看都是肯定的,或两种是否定的,一种是肯定的,则存在平衡状态,相反,三种关系都是否定的,或者两种关系是肯定的,一种是否定的,则存在不平衡状态。共有8种形式,其中4种是平衡的结构,4种是不平衡的结构。,第二节、人际传播,判断三角关系是平衡的,还是不平衡的,其根据为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正;不平衡的结构必须三角形三边符号相乘为负。,第二节、人际传播,海德的平衡模式示意图:,第二节、人际传播,(2)西奥多纽科姆的A-B-X模式(均衡模式),X,A,B,纽科姆的A-B-X模式,第二节、人际传播,A 与 B 和

15、 X 之间构成了三角形的三个角。如果 A 与 B 和 X 之间的倾向越强,即双方都希望能够全面了解 X,并且有关 X 的信息对于 A 和 B 都是公开的、流通的,那么 A 和 B 与 X 的关系像 A-B-X 模型一样形成一个稳固的等腰三角形。,第二节、人际传播,图中 A 与 B 之间的吸引力越小,A 与 B 之间的距离就越大,但是他们为了保证这个模型对称,必须维持 A-X 和 B-X 这两条边对等的关系,这种对等关系是建立联系所必需的。但是如果 A 和 B 对 X 产生了不同的认识,A 会不顾 B-X,或者 B 会不顾 A-X,那么 A-X 和 B-X 之间的影响就会不同,A-B-X 模型就

16、会失去了对称和平衡,则 A-B 之间的失衡关系更加速了 A 和 B 关于 X 的不一致观点。,第二节、人际传播,它由3种要素、4种关系构成:3 种要素是:认知者A,对方B,认知对象X;4种关系是:AB感情关系,AX认知关系,BA 感情反馈(B对AB感情关系的认知),BX认知反馈(B对 AX认知关系的认知)。4种关系构成认 知主体A的认知 系统(图a);当把反馈包括在认知系统中时,A和B的地位是互换的,A是认知主体,又是认知对方;B亦然。于是,B作为认知主体出现时,也形成一个认知系统(图b)。,第二节、人际传播,A的认知系统和B的认知系统组成一个复合系统(图c),呈集合状态,是一种群体式认知系统

17、。在图c中至少有8种关系,A和B任何一方的认知变化都是这8种关系互动的结果。,第二节、人际传播,X,c,X,X,a,b,B,A,A,B,A,B,A-B-X棋型示意图,-表示对认知或感情关系的反馈,表示认知或感情关系,第二节、人际传播,海德的模型是关于认知主体自身的认知平衡,纽科姆的模型则是把认知平衡扩大到人际互动过程和群体关系。纽科姆对人认知理论的基本观点是,人们相互之间的感情、态度、信念有一定的联系和相互作用,因此人们的认知系统有趋向于某种一致性的倾向。,第二节、人际传播,4、人际传播与说服理论耶鲁项目研究麦奎尔的信息处理模式认知不协调理论与说服,第二节、人际传播,(1)耶鲁项目20世纪40

18、年代,以卡尔霍夫兰为代表的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通过对二战中和二战后的实验,研究成果先后在大众传播实验(Experiments on Mass Communication),尤其是在1953年出版的传播与说服(Communication and Persuasion)中体现出来。研究重点是说服对态度的影响,侧重的是人际传播研究。研究从传播来源、传播方式、传播对象三个方面展开的:,第二节、人际传播,传播来源(信源):知名度:信源的权威性、知名度越大其可信度就越 高,传播效果就越好。可信度:1951年,霍夫兰对信源的可信性与说服效果的关系进行了实证考察并提出“可信性效果”概念:即信源可信度越高,其说服效

19、果越大,可信度 越低,说明效果越小。,第二节、人际传播,睡眠者效果/休眠效果(Sleeper effect):信源的可信度与传播效果之间的一种变动关系,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度的负面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休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度的负面影响趋于减弱或消失以后,其说服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第二节、人际传播,传播方式:“只说一面”与“两面都说”:“只说一面”仅向说服对象提示自己一方的观点或于己有利的判断材料,观点集中,简洁明快,但易产生心理抵抗。“只说一面”对于原来就赞同此观点和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有较强的说服效果。,第二节、人际传播,“两面都说”在

20、提示已方观点或有利材料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或不利于自己的材料。给对立观点的发言机会,有“公平感”,可消除心理反感;但论旨复杂,理解难度增加,不易把握。“两面都说”对于原来反对此观点,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有较强的说服效果。,第二节、人际传播,传播对象:听从性:听从性大的人容易被劝服,决定听从性大小的是对自己的主观评价,自我评价高的人听从性弱,自我评价低的人听从性强。,第二节、人际传播,所谓恐惧诉求(警钟效果),是指在劝服信息中夹杂有威胁性成分,使受众产生惧怕心理,借以达到预期的目的。实际的情况多种多样,而决定恐惧度强弱的主要因素又在于具体的传播内容。研究发现,成功的恐惧诉求能够引发人

21、们的紧张情绪,从而引起人们的重视,找到问题的途径,消除紧张情绪。轻度诉求效果最佳。,第二节、人际传播,(2)麦奎尔的信息处理模式美国学者威廉麦奎尔20世纪60年代进行实验,寻求抗御态度改变的有效方法,经研究提出预防接种理论,并提出“防疫”一词。,第二节、人际传播,要增强一个人思想上的防疫力,可以使用滋养法。即让一个人事先接触支持其基本信息的观点,也可使用接种法,即让一个人事先接触一种弱性的,为刺激其防卫的反面观点,一般地接种法较前者有效。经过预防接种的人在接触到了对于基本信息的攻击(反驳)时会形成一种通用的免疫力,这种免疫力足以使这些基本信息在接触到另一种攻击时也不至于改变。,第二节、人际传播

22、,(3)认知不协调理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费斯廷格曾发表“一种认知失调的理论”的文章,最早阐述了这一理论的见解。他认为,任何人都有许多认知因素,如关于自我、关于自己的行为以及关于环境方面的信念、看法或知觉等。它们之间存在三种情况:,第二节、人际传播,相互一致和协调的(如“吸烟危及我的健康”和“我不吸烟”);相互冲突和不和谐的(如“吸烟危及我的健康”和“我吸烟”);,第二节、人际传播,无关的(如“吸烟危及我的健康”和“今天刮风”)。当人们的两个认知因素x和y,处于对立就会感受到不舒适或紧张,并力求减缓(reduction)。这种由于认知冲突(更多的是心理上的

23、不一致,而非逻辑上的不一致)引起内心不自在的状态,就叫“认知失调”现象。,第二节、人际传播,认知失调论的一个基本假设就是:认知失调是一种不愉快的心理体验,具有动机的作用,驱使个体设法减轻或消除失调的状态,使相关的态度之间和相关的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关系变得比较协调。协调的程度决定于:(1)失调的认知数量与协调的认知数量的相对比例;(2)每一认知项目对个人的重要性。,第二节、人际传播,失调程度 人出现了认知失调,就会不由自主地驱使自己去减少这种矛盾,力求恢复或保持认知因素之间的相对平衡和一致性。它通常采取以下几种途径:,失调的认知数量认知的重要性,协调的认知数量认知的重要性,第二节、人际传播,(1)改变或否定两个认知因素中的一个;(2)对两个认知因素重新评价,减弱其中一个或同时改变两者的重要性或强度。由于强度的减弱,不协调的程度相应变低,人会感到舒坦一些;(3)在不改变两个认知因素的情况下,增加一个或几个能弥补鸿沟的新认知或理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