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生虫学-旋毛形线虫.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904279 上传时间:2023-05-22 格式:PPT 页数:61 大小:16.5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寄生虫学-旋毛形线虫.ppt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寄生虫学-旋毛形线虫.ppt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寄生虫学-旋毛形线虫.ppt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寄生虫学-旋毛形线虫.ppt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寄生虫学-旋毛形线虫.ppt_第5页
第5页 / 共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寄生虫学-旋毛形线虫.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寄生虫学-旋毛形线虫.ppt(6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主要内容:丝虫(P180)班氏吴策线虫(班氏丝虫)马来布鲁线虫(马来丝虫)旋毛形线虫(旋毛虫)(P176),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简称旋毛虫,其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肠和肌细胞内。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可作为本虫的宿主,旋毛虫病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的寄生虫病之一。,旋 毛 形 线 虫,1.成虫:寄生于人体的最小线虫。线状,雌虫比雄虫大。两性成虫的生殖器官均为单管型。咽管占体长的1/31/2,其后段背面有一杆状体。雌虫产出幼虫。寄生在宿主横纹肌细胞内的幼虫卷曲于梭形囊包中。,形 态(Morphology),旋毛虫成虫,2幼虫囊包:寄生于宿主的横纹肌内,呈梭形,一个

2、囊包内通常含1-2条卷曲的幼虫,个别也有6-7条。囊包壁由内外两层构成,内层厚,外层薄。,旋毛虫幼虫囊包,旋毛虫幼虫囊包,生 活 史(Life cycle),活幼虫囊包,幼虫,成虫,头端钻入肠粘膜,57天产幼虫,幼虫,进入血循环,到达横纹肌,幼虫囊包,新宿主,钙化,钻入小肠粘膜发育,再回到肠腔发育,宿主误食,旋毛虫生活史,传染源,10,1.成虫与幼虫同寄生于一个宿主体内 成虫寄生于小肠(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幼虫寄生于横纹肌细胞,幼虫寄生的部位:活动较多血液供应较丰富的肌肉(膈肌、舌肌、咬肌、咽喉肌、胸肌、肋 间肌及腓肠肌等),生活史特点,2.感染阶段:幼虫囊包 3.感染途径:经口感染4.无外界

3、的自由生活阶段,但完成生活史必须更换宿主。5.除人以外,许多哺乳动物(猪、犬、羊、猫、熊、野猪、狼等)可作本虫的宿主。,食入幼虫囊包的数量 幼虫侵犯的部位 机体的功能状态(对旋毛虫的免疫力),因素,致 病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临床表现复杂多样,若无及时治疗,可在发病后数周内死亡。,致 病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主要致病期是幼虫。,旋毛虫致病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侵入期,幼虫移行、寄生期,囊包形成期,主要病变部位在十二指肠和空肠,成虫食肠绒毛,幼虫频繁入侵,

4、肠粘膜炎症反应,受累部位出现充血、水肿、出血,甚至形成浅表溃疡,机制,1、侵入期(肠型期):,胃肠症状,全身症状,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乏力、畏寒、低热等,临床表现,极易误诊!,2.幼虫移行、寄生期(肌型期):,主要病变部位在在横纹肌内,新生幼虫随淋巴、血循环到达各器官及侵入横纹肌内发育,血管炎和肌炎,临床表现,发热、眼睑或面部水肿、过敏性皮疹等,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常见),突出症状:全身肌肉酸痛、压痛,尤以腓肠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疼痛最为明显。咽喉部肌肉受损时可出现吞咽困难和语言障碍。,滞留在肌肉内的幼虫长大并卷曲,其周围的肌细胞逐渐膨大呈纺锤状,形成梭形肌腔包绕幼虫,形成囊包。,3

5、.囊包形成期:为受损肌细胞的修复过程。,临床表现,全身症状相应减轻或消失,但肌痛仍可持续数月。,诊 断(Diagnosis)1.注重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史询问。典型表现:发热、眼睑或面部水肿和肌痛等。曾有生食和半生食动物肉类史、尤其是多人同时发病。2、病原学诊断:肌肉活检查获幼虫囊包可确诊。3、免疫学诊断:早期或轻度感染者,流行特点:地方性、群体性和食源性分布:旋毛虫病广泛流行于世界各地,但以欧美地区发病率为高。我国云南、西藏、四川、河南、湖北及东北等地也屡有该病发生。,流 行(Epidemiology),流行因素:旋毛虫是一种动物源性寄生虫病,猪、犬、羊、牛、鼠等多种哺乳动物成为人类感染的主要来

6、源。流行与猪最为相关,猪主要是由于吞食含有旋毛虫幼虫囊包的肉屑或被污染的饲料而感染。生食或半生食含幼虫囊包的动物肉类,防 治(Treatment and prevention),大力进行卫生宣教,改变饮食习惯,不生食或半生食猪肉或其他动物肉类;认真贯彻肉类食品卫生检查制度;提倡肉猪圈养;加强卫生和饲料管理,以防猪的感染。治疗药物:阿苯达唑,下肢象皮肿,班氏吴策线虫和马来布鲁线虫,丝虫(filaria)是由节肢动物传播的一类线虫。人体寄生的丝虫在我国仅有两种:班氏吴策线虫(Wuchereria bancrofti)简称 班氏丝虫。马来布鲁线虫(Brugia malayi)简称马来丝虫。由蚊传播,

7、成虫寄生在淋巴系统,引起淋巴丝虫病。班氏丝虫的危害较马来丝虫严重。,1.成虫:两种丝虫成虫形态相似。虫体乳白色,细长丝状,表面光滑。雄虫尾端向腹面呈螺旋状卷曲2-3周,生殖系统为单管型。雌虫大于雄虫,尾端钝圆,雌虫生殖系统双管型。,雌虫,形 态(Morphology),2.微丝蚴(microfilaria),子宫内成熟虫卵壳薄而透明,内含卷曲幼虫。在向生殖孔移动的过程中,幼虫伸直,卵壳伸展成为鞘膜包被于幼虫体表,此幼虫称为微丝蚴。雌虫直接产微丝蚴。,27,头端钝圆,尾端 尖细 具鞘膜、体核、头间隙 在外周血中可见鉴别 体态 头间隙 体核 尾核,班氏微丝蚴,马来微丝蚴,头间隙,鞘膜,体核,尾核,

8、班氏微丝蚴Wuchereria bancrofti,马来微丝蚴Brujia malayi,体态,29,班氏微丝蚴,马来微丝蚴,体核,马来微丝蚴头隙,班氏微丝蚴头隙,尾核,班氏与马来微丝蚴形态鉴别,生活史(Life cycle),生物源性线虫 中间宿主:蚊虫 终宿主:人 班氏丝虫和马来丝虫生活史都需经过两个发育阶段:幼虫在中间宿主蚊体内的发育 成虫在终宿主人体内的发育,(一)在蚊体(中间宿主)内的发育,(二)在人体(终宿主)内发育,(感染期幼虫)丝状蚴(经吸血伤口或正常皮肤钻入皮肤),成虫(大淋巴管、淋巴结),微丝蚴(大淋巴管、淋巴结胸导管血循环),淋巴管,幼虫(大淋巴管、淋巴结),蜕皮两次,夜

9、现周期性:微丝蚴白天滞留于肺血管,夜间出现在外周血液,微丝蚴在外周血液中夜多昼少的现象称为夜现周期性。,生活史(life cycle),成虫(淋巴系统),微丝蚴(血液),腊肠期幼虫(蚊体内),丝状蚴(蚊体内),感染期幼虫-丝状蚴(自蚊体进入人体),丝虫生活史,感染阶段:丝状蚴感染途径:经皮肤成虫寄生:淋巴管和淋巴结 马来丝虫 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以 下肢为多 班氏丝虫 浅表淋巴系统和深部淋巴 系统(下肢、阴囊等)微丝蚴寄生:血液 马来微丝蚴 晚上8时至次晨4时(高峰)班氏微丝蚴 晚上10时至次晨2时(高峰)人是班氏丝虫的唯一终宿主,尚未发现保虫宿主 马来丝虫除可寄生于人外,还能在多种脊椎动物体

10、内发育成熟。,生活史小结,致 病 Pathogenesis an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丝虫的成虫、感染期蚴和微丝蚴对人体有致病作用,但以成虫为主。,丝虫病的临床表现大致可分为:1、微丝蚴血症:潜伏期后血中出现微丝蚴达到一定密度后趋于相对稳定,成为带虫者。患者一般无任何症状或仅有发热和淋巴管炎表现。如不治疗,此微丝蚴血症可持续10年以上。,2、急性期超敏及炎症反应,成虫和幼虫的代谢产物,雌虫子宫的分泌物,丝虫崩解产物,产生 局部和全身 性反应,刺激,致病机理,幼虫的蜕皮液,临床症状,1.流 火,2.丹毒样皮炎,特征为逆行性淋巴管炎,发作时见一条红线自上而下离心性发展

11、,下肢多见,俗称“流火”。,炎症波及皮肤浅表微细淋巴管时,出现一片红肿,有灼热感,称“丹毒样皮炎”。多见于下肢小腿内侧及内踝上方。,临床症状,3.精索炎、附睾炎、睾丸炎,由班氏丝虫成虫寄生在阴囊内淋巴管中引起。,4.丝 虫 热,可能是深部淋巴管炎和淋巴结炎引起。出现局部症状的同时,患者常伴有畏寒、发热、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3.慢性期阻塞性病变:,淋巴管的部分或完全阻塞,阻塞部位以下的淋巴管内压增高,形成淋巴管曲张甚至破裂淋巴液进入周围组织,淋巴管内出现增生性肉芽肿(中心为变性的成虫或微丝蚴,并有大量的嗜酸性粒细胞、浆细胞和淋巴细胞浸润,其周围被纤维组织包围),急性病变不断发展,症状反复发作,

12、致病机理,(1)象皮肿(elephantiasis):淋巴管破裂,蛋白质含量较高的淋巴液积聚于皮下组织,刺激纤维组织增生,使局部皮肤和皮下组织明显增厚,变粗变硬形似象皮,故称象皮肿。多见于下肢和阴囊,也可发生在上肢、乳房等处。,象皮肿,皮肤局部血循环障碍,皮肤抵抗力降低,易引起细菌感染,局部的急性炎症或慢性溃疡,加重,下肢象皮肿,下肢象皮肿,乳房和阴囊象皮肿,2.睾丸鞘膜积液(hydrocele testis),精索、睾丸淋巴管阻塞,淋巴液渗入鞘膜腔内,鞘膜积液、阴囊肿大,多由班氏丝虫所致,3.乳糜尿(chyluria):由班氏丝虫所致。尿液呈乳 白色,如淘米水样,有些地方称“米汤尿”。,主动

13、脉前淋巴结或肠干淋巴结受阻,从小肠吸收的乳糜液经腰淋巴干返流至泌尿系统,肾淋巴管曲张破裂,乳糜随尿液排出乳糜尿,蛋白质,脂肪,乳糜尿,乳糜尿,血性乳糜尿,正常尿,(四)隐性丝虫病(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指无典型丝虫病临床表现,微丝蚴不出现于外周血液,但可在肺和淋巴结的活检物中查到。宿主对微丝蚴抗原引起的型超敏反应 夜间阵发性咳嗽、哮喘,疲乏、低热、嗜酸性粒细胞超度增多,IgE,机理,临床表现,(一)病原学检查血检微丝蚴(主要)采血时间:晚上9:00 次晨2:00,(1)厚血膜法(2)新鲜血滴法(3)海群生白天诱出法 2.体液和尿液检查微丝蚴:鞘膜积液、淋巴液、乳糜尿、腹水等离心沉淀涂片染

14、色镜检。,诊 断(Diagnosis),(3)成虫检查法:淋巴结或肿块中抽取或利用组织切除物作病理切片,从患者淋巴结节中抽取的成虫,(二)免疫诊断,检测抗体、抗原:间接免疫荧光实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流 行(Epidemiology),1.分布:班氏丝虫:世界性分布,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马来丝虫:仅见于亚洲。,2.流行环节,(1)传染源,血中带有微丝蚴的病人及带虫者,(2)传播媒介,班氏丝虫的 媒介,淡色库蚊(北纬30度以北)致倦库蚊(北纬30度以南)中华按蚊(次要媒介),马来丝虫的 媒介,嗜人按蚊 中华按蚊,在东南沿海地区东乡伊蚊亦是两种丝虫的传播媒介,流行区任何人均有得到感染的可能,部

15、分人群可因感染过丝虫而产生一定的 保护性免疫,微丝蚴阳性率随年龄的增加,至21-30岁 达高峰,(3)易感人群,58,3.影响流行的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温度、湿度和雨量 丝虫的感染季节:510月 地理环境:环境对蚊的孳生、栖息等 有密切关系,(2)社会因素,防 治(Treatment and prevention),1.普查普治:以1岁以上的全体居民为对象,发现患者及带虫者及时治疗。,首选药物:乙胺嗪(海群生)呋喃嘧酮、伊维菌素,2.防蚊灭蚊:3.加强对已达到基本消灭丝虫病指标的地区的流行病学监测(人群监测、蚊媒监测、血清学检测)4.开展对遗留下来的乳糜尿和象皮肿病人治疗与研究,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