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教心理学部分.ppt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913444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PPT 页数:170 大小:4.6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招教心理学部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70页
招教心理学部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70页
招教心理学部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70页
招教心理学部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70页
招教心理学部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招教心理学部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招教心理学部分.ppt(17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师招聘考试培训心理学部分,第一单元 心理学概述,第一课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心理现象(或称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认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个性倾向性需要 动机 信念 理想等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 气质 性格,心理过程,心理现象,一、心理现象及其结构,个性心理(个性),注意(心理状态),(共性),第一课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二、心理学与邻近学科关系,边缘科学,第二课 心理的实质及其心理基础,人的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能动的反映。,(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脑是心理的物质器官 心理是脑的机能,无条件反射:天生的反射或称种族反射、本能。可分三

2、类:食物发射、探究反射、性发射。具有保存生命的意义。条件反射:获得的反射或个体反射,是后天习得的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后天学习而产生的反射。,反 射 学 说,(二)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1.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 知之深爱之切,有所知才能有所感 2.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3.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人生来是自由的!懦夫使自己成为懦夫,英雄把 自己变成英雄!”(萨特语),二、心理现象的实质(科学的心理观),第三课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一、历史发展:1)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2)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

3、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实验室的诞生。3)20世纪50年代达成基本的共识,使心理学不断走向繁荣。,科学心理学的建立 德国 心理学家冯特 1879年 在莱比锡大学 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这被看作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Wilhelm Wundt(1832-1920),构造心理学派冯特、铁钦纳 用实验内省法,想找出构成人的心理(意识)的基本元素 行为主义学派华生抛开意识,直接研究行为,探索刺激与反应(S-R)之间的关系。认为心理(行为)无外乎是肌肉的收缩或腺体的分泌。,John Watson(1878 1958),Edward B.Titchener(18671927),格式塔心理学派魏

4、特海墨、科勒、考夫卡 反对把心理现象分解为元素,主张从整体上研究心理现象。,Max Wertheimer Wolfgang Khler Kurt Koffka 魏特海墨 科勒 考夫卡,机能主义心理学派杜威、詹姆士 主张意识是一个连续的整体。强调心理的适应功能。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William James詹姆士,John Dewey 杜威,Sigmund Freud(18561939)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意识、前意识、无意识(潜意识),本我(id)位于底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心理需要。具有很强的原始冲动力量,Freud称其为libido。无意识的、非理

5、性的、非社会化的和混乱无序的。遵循快乐原则。自我(ego)位于中间层。从本我中逐渐分化出来。其作用是调节本我与超我之间的矛盾,一方面调节本我,一方面受制于超我。遵循现实原则,以合理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要求。超我(superego)位于最高层。是道德化了的自我,由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价值观念内化而来,其形成是社会化的结果。遵循道德原则。作用:抑制本我的冲动,监控自我,追求完善的境界。,Unconscious level,Preconscious level,Conscious level,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罗杰斯、马斯洛;重视人自身的价值与尊严,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达到自我

6、实现,Carl R.Rogers 19021987 罗杰斯,Abraham Maslow 1908-1970 马斯洛,认知心理学 把人看作是计算机,以信息加工的特点,即从信息的输入、编码、转换、储存和提取等的加工过程来研究人的认知活动。20世纪奈赛儿出版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第二单元 感觉和知觉,感觉的定义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的分类,感觉,外部感觉,内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第1课 感觉概述,1、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定义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反比,丹麦童话豌豆公主,

7、2、感受性与感觉阈限的分类,绝对差别,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绝对感觉阈限(absolute sensory threshold),绝对感受性(absolute sensitivity)人的感官器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常见的几种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阈限差别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差别感受性(difference sensitivity)对最小差异量的感觉能力。,3、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1)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人的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炒菜时,尝菜次数越多,菜会越咸。,明适应:快(1一2分钟)暗适应:慢(3040分钟

8、)。,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同时对比继时对比,3)感觉后效: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暂时保留的感觉印象。正后像 视觉后像 负后像,4、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1)相互影响2)相互补偿3)联觉 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知觉的定义知觉的种类知觉的基本特征,第2课 知觉概述,1、知觉的定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知觉=各种感觉+过去的知识经验,二、知觉整体属性,2、知觉的种类,1)空间知觉2)时间知觉3)运动知觉4)错觉,1)空间知觉,A、形状知觉B、大小知觉C、深度知觉D、方位知觉,视崖实验,2

9、)时间知觉,这节课已经上了多久了?,看看你的时间知觉:,时间知觉,对时间的分辨,午饭 休息 上班,对时间的确认,今天是2009年1月17日,对持续时间的估量,这节课已经上了半小时,对时间的预测,1个月后就放假了,3)运动知觉,A、动景运动 B、诱导运动C、自主运动 D、运动后效,3、知觉的基本特性 整体性:把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成一个整体加以反映,3、知觉的基本特性 整体性:选择性:两可图形(对象和背景的变化),3、知觉的基本特性 整体性:选择性:两可图形(对象和背景的变化)理解性:用过去的经验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3、知觉的基本特性 整体性:选择性:两可图形(对象和背景的变化)理解

10、性:用过去的经验加以解释,并用词把它揭示出来 恒常性:,运用感知觉的规律提高直观教学: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第3课 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第4课 观察,一、观察的定义观察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学生在观察力的发展水平和类型上有很大的个别差异。观察力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经过后天的学习和训练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二、观察的品质1.观察的目的性 观察的目的性是指善于组织知觉活动达到预期观察目的的品质。2.观察的客观性 观察的客观性是指善于实事求

11、是地去知觉事物的品质。3.观察的精细性 观察的精细性是指在观察中善于区分出事物细微而重要特征的品质。4.观察的敏锐性 观察的敏锐性是指善于迅速发现事物重要特征的品质。,三、观察力的培养,1.在观察活动中,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2.制订周密的观察计划;3.具备观察事物或现象的必要知识;4.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5.学会做观察记录;6.观察后的归纳、总结。,第三单元 注意,第1课 注意概述,一.注意的定义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集中性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 注意是各种心理过程的一种共同特征,一切心理过程都离不开注意,注意也是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二、注意的外部表现,

12、1.适应性运动(侧耳倾听)2.无关运动的停止3.呼吸运动的变化4.在注意紧张时,还会出现心跳加快,牙关紧闭,紧握拳头等(屏息静气)当然有时也会出现注意的外部表现和注意的内心状态不一致的情况。如貌合神离。,三、注意的功能,1.选择功能 人脑的信息加工能力是有限的,在同一瞬间,只能加工部分信息。注意的选择功能使大脑选择那些重要的信息进行加工,同时排除其他信息的干扰作用。,请大家看下面的一张图,图上写着几个数字,看完后请回答:图中的数字分别是什么?它们的总和是多少?,答案:数字分别是9,7,5,3 总和为 24,呈现的图形都有哪些形状?每种图形的颜色分别是什么?图形的顺序是怎样的?,请大家试着回答以

13、下问题:,2.维持功能 所谓维持,就是将心理活动维持在一定的对象上,并保持一定的强度。这是人脑进行信息加工的必要条件。,3.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能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和目标进行。一方面,当环境或条件发生变化时,它可以使人调节自己的行动以适应这种变化;另一方面,注意能随时发现自己行动中的错误,并及时纠正。,四.注意的种类,根据注意有无目的、维持注意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把注意分为三种: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 有意后注意,(一)无意注意,定义 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不随意注意。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客观刺激物的特点(客观原因)个人本身的状态(主观原因),(一)客观刺激物的

14、特点,1.刺激物的新异性2.刺激物的强度 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3.刺激物的运动变化 刺激物的不断运动、变化和突然变化、刺激物的突然停止4.刺激物间的对比关系,(二)个人本身的状态,1.需要和兴趣2.情绪和精神状态(态度、主观期待、健康状态)3.知识经验(对牛弹琴),定义 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有意注意的引起和维持是一系列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二)有意注意,1.消除与活动任务无关的刺激的干扰2.加深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合理地组织活动智力活动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提出问题有利于加强有意注意3.培养间接兴趣4.发展自我控制能力,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三、有意

15、后注意,定义 是事先有预定的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注意。又称随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形成的条件:对活动浓厚的兴趣 活动的自动化,第2课 注意的品质,1、广度2、稳定性3、注意分配4、注意转移,1、注意广度,或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量。用速示器做实验,让受试者注视速示器,主试者以110秒时间内呈现印有一些数字、图形或字母的卡片,结果表明:成人一般能注意到89个黑色圆点、46个没有联系的外文字母或34个几何图形。,2、注意稳定性,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能够集中在一定对象章的持续时间。这是注意在时间上的特征。,“注意”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存在着个体差异和年龄差异。,3

16、、注意的分配 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几个不同的对象。表现在同时进行的两种以上有关的活动中。注意分配的条件:1、必须有一项是熟练地;2、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2、几项活动间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例如:自弹自唱 载歌载舞,练习:一手画圆,一手画方,4、注意的转移 指一个人根据新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到另一个对象上。影响注意的转移的速度和质量的主要因素:1、原来注意的紧张度。2、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3、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4、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回顾:注意的特征 注意的广度:注意的范围72,刺激特点、任务难度 注意的稳定性:维持时

17、间越长,注意越稳定。注意分散:注意离开了当前任务而被无关对象吸引 注意的转移: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 注意的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于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着几种不同的活动。,第3课 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1.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进行课堂教学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注重讲演、板书和教具的使用 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2.着重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 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 培养间接兴趣 合理组织课堂教学,防止学生分心 3.善于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转化的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第四单元 记忆,我们都是自己记忆的产物,记忆有可能是天堂,我们不用担心会被驱除,记忆有可能是地狱

18、,我们想逃也逃不掉。斯帕尔丁,一、记忆的定义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记忆的环节:识记 保持 回忆(再认),第1课、记忆概述,二、记忆的分类,记忆可以从不同角度进行分类。(一)按照记忆映像的不同性质,可以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二)按照信息处理的先后顺序,将记忆区分为三个阶段的系统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三)按照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将记忆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四)按照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第2课 记忆的过程,一、识记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步。识记的形式多种多样,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一)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二)机械识

19、记和意义识记,1、保持的概念:识记所获得的知识经验在脑中保留与巩固的过程。2、遗忘及其规律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系列位置4、遗忘的原因前摄抑制/倒摄抑制/舌尖现象5、防止遗忘的方法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学习与集中学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二、保持和遗忘,3、遗忘及遗忘规律 遗忘进程:先快后慢,1、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重新出现时能够识别出来,这就是再认。2、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在人脑中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叫做重现。,三、再认与重现,第3课 记忆的品质及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1、良好记忆品质的特点: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

20、准备性,2、运用记忆和遗忘规律提高学生记忆效果: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第五单元 思维与想象,人与动物的区别,人是万物之灵,达尔文的进化论对人类自尊心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人类的不足:跑不快,感官不灵敏,力气不大.人的头脑理性、思考能力、创造能力是人与动物的最大区别,一、思维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其主要特征是间接性和概括性。,第1课 思维概述,概括性:抽取共同属性(鸟

21、、树、人)白马非马;公孙龙非人 结绳纪事 vs.概念形成 月晕而风;石出润而雨间接性:眼不见为实 原子核、大爆炸 天气预报、恐龙化石 气象预报,二、思维的特征:,三、思维的种类,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的不同,可以分为 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 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3)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可分为 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4)根据思维的创造程度,可分为 常规思维和创造思维。,四、思维的过程,1)分析与综合2)比较与分类3)抽象与概括4)系统化与具体化,五、思维的基本形式,(一)概念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以及对具有这些属性的事物的概括反映的思维形式。(

22、二)判断判断是用概念去肯定或否定某事物具有某种属性的思维形式。判断可分为直接判断和间接判断两类。(三)推理推理是从已知判断推出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包括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第2课 创造性思维,一、概念创造性思维指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二、创造性思维的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敏锐性三、创造性思维的过程(1)准备期;(2)酝酿期;(3)豁朗期;(4)验证期。,四、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创造性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集中

23、思维相结合。(3)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的能力。(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第3课 思维的品质及其培养,一、思维的品质广阔性和深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逻辑性和严谨性灵活性和敏捷性创造性,二、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加强科学思维方法论的训练;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加强言语交流训练;发挥定势的积极作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第4课 想象,一、想象的定义想象(imagination)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二、想象的分类按照有无目的性,想象可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想象可分为:再造想象创

24、造想象。根据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三、想象的形成方式,粘合(美人鱼)夸张(千手观音)典型化(阿Q)联想,第六单元 情绪与情感,第1课 情绪与情感概述,一、情绪情感定义,情绪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表情是情绪和情感的外部表现形式,包括面部表情(喜怒哀乐)、身段表情(手舞足蹈/手足无措)、言语表情(音调、语速、节奏),母亲和10周婴儿交流,婴儿的表情有:,一、情绪情感概述,二、情绪情感的关系,区别:1、情绪是原始的、低级的态度体验,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是人和动物共有的;情感是后继的、高级的态度体验,与社会需要是否满足相联系。2、情绪可以由对事物

25、单纯的感知觉直接引起,具有情境性和易变性;情感则由对事物复杂意义的理解所引起,具有稳定性和持久性。3、情绪体验强度大,往往带有冲动性,并伴随明显的外部表现;情感则比较内隐,较为深沉。联系 情感依赖于情绪,同时情绪也依赖于情感的变化。,三、情绪情感的种类,一、从主客体关系的不同来分:基本情绪:(快乐、愤怒、悲哀、恐惧)复合情绪:由基本情绪的不同组合派生出来的。敌意=愤怒+厌恶+轻蔑;焦虑=恐惧+内疚+痛苦+愤怒二、从情绪状态分:心境:通常叫心情,持续时间较长(几周几月)。激情:有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应激:危机反应三、情感的种类:道德感、美感和理智感,心境:一种微弱、持久而又具有弥漫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26、。持续时间较长(几周、几月)。“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声声慢(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此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激情:一种强烈的、爆发式的、持续时间较短的情绪状态。激情具有明显的生理反应和外部行为表现。激情往往由重大的、突如其来的事件或激烈的意向冲突引起。激情能激发潜能,也能使认识范围变窄。如:球场暴力,应激:是出乎意料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急速而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平明

27、寻白羽,没入石棱中。例:急中生智,四、情绪的功能,(1)信号功能(2)调节功能(3)感染功能(4)适应功能例:“动之以情”体现情绪的什么功能?,第2课 良好情绪的培养,第一,要形成正当的、合理的需要。第二,培养正确的人生观。第三,锻炼身体。第四,培养幽默感。第五,培养消除不良情绪的能力。,第3课 情绪、情感在教学中的应用,一、教师对学生的感染力教师的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需要能使学生更易于积累情绪学习的经验能让学生正确的对待学习中的困难和挫折,二、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能力,(一)良好情绪的标准正确反映一定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作出适当强度的反应具备情绪

28、反应的转移能力符合年龄特点(二)教师要教会学生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第七单元 意志,第1课 意志概述,概念 人自觉地确定目的,有意识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支配行动,努力克服困难,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意志行动的特征:1)意志行动是人类特有的自觉确定目的的行动。2)意志对活动有调节支配作用,使人的行动能按设定好的目的去改造世界。3)克服内部和外部的困难是意志行动最重要的特征。4)意志行动以随意动作为基础。,意志与认识、情感的关系,(一)意志和认识的关系意志的产生以认识过程为前提意志对认识过程也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二)意志和情感的关系情感

29、既可以成为意志行动的动力或阻力 意志可以控制情绪情感使之服从于理智,第2课 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1)采取决定阶段 动机斗争 确定目标 选择行动方法和制定行动计划2)执行决定阶段,动机冲突的4种形式:双趋冲突:都想要,只能择其一(更可行者)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狗熊掰棒子 双避冲突:都不想要,必须择其一(损失小者)买股票套牢了 趋避冲突:一个目标,有利有弊,想要又不想要的矛盾吃糖怕胖、填报志愿、买车 多重趋避冲突:两事皆各有利弊,反复权衡拿不定主意春节回家时间、毕业报考公务员教师等,第3课 意志品质及其培养一、良好意志品质的特征 自觉性:(盲从,武断)果断性:(优柔寡断,卤莽草率)坚韧性:(动摇,执

30、拗)自制性:(任性,怯懦),(二)良好意志品质的培养,1)加强生活目的性教育,树立科学的世界观2)组织实践活动,让学生取得意志锻炼的直接经验3)根据学生意志品质的差异,采取不同的锻炼措施。4)加强自我锻炼,从点滴小事做起,第八单元 需要与动机,第1课 需要,一、需要概述,一、需要概念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二、种类:根据需要的起源,可分为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 根据需要的对象,可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1)七个基本层次:生理需要 安全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尊重需要 求知需

31、要 审美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当代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低级,高级,(2)对需要层次理论的评价,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积极意义:较为完备;为进一步研究建立了科学理论不足:1、机械性较强,属于机械的满足上升层次论。2、自我实现途径是脱离社会实践的、封闭式的,是难以实现的。3、带有假设性质,缺乏客观测量指标,较为抽象。,(3)对教学的启发,3、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教师在教学中要满足学生的认知需要和学习需要,来调动学生听课和做作业的积极性。在思想工作上要重视满足学生自尊的需要、爱的需要、美的需要。,四、学生需要的引导和培养,1.了解学生现有的需要。2.承认并正确评价学生的需要。3.满足学生

32、的合理需要,抑制其不合理的需要。4.引导低层次需要向高层次需要发展。,第2课 动机,一、动机定义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动力。,二、动机的种类:根据动机的来源,可分为外在动机和内在动机;根据个体需要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引起的活动追求的对象不同,把动机分为物质性动机和精神性动机;根据动机的性质和社会道德价值的不同,把动机分为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根据动机持续作用的时间来划分,把动机分为长远动机和短暂动机;根据动机在活动中的作用不同,把动机分为主导动机和辅助动机;,3、动机的功能:引发功能,维持功能,激励功能,第九单元 能力,第1课 能力概述,一、能力的概念

33、凡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叫做能力。,包括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抽象概括为核心。,2、影响因素:1)遗传与营养遗传是生物前提 2)早期经验学龄前是关键期 3)教育与教学起主导作用 4)社会实践重要基础 5)主观努力,第2课 智力理论与智力测验,一、智力理论,1)智力因素论2)智力结构论3)智力形态论4)多元智力理论5)三元智力论,1)智力因素论,*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一般因素G因素,特殊因素S因素,瑞文测验的编制在理论上依据的是斯皮尔曼的智力二因素论,主要测量智力中的一般因素,*瑟斯顿的群因素论 七种因素构成智力,美国心理学家 瑟斯顿,

34、2)智力结构论,*吉尔福特的三维结构理论,内容:5种,操作:5种代表真正的智力,成果:6种,3)智力形态论,*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流体智力生理,晶体智力后天习得,4)多元智力理论,*美国 加德纳,多元智力理论对教育教学的影响:1)对智力有了一个更宽泛的认识。2)可以根据学生的需要、兴趣好潜能提供适当的学习机会。3)多元智力课堂像“真实”的世界,学生学习更主动、投入。4)提高了家长和社区参与学校活动的可能性。5)学生能够展示和分享自己的长处。,5)三元智力论,*斯坦伯格,组合性智力,经验性智力,使用性智力,二、智力测验,(一)一般智力测验1、斯坦福比奈智力量表该量表适用对象的年龄范围为218岁(

35、最适用范围为414岁的儿童)。测验共分17个年龄组,每一个年龄组都有6个试题,1个备用题。智力测验的结果通常用心理年龄(MA)(又叫智力年龄)和智力商数(IQ)来表示。心理年龄(MA)智商(IQ)=100 实足年龄(CA),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言语分量表知识理解算术类比数字广度词汇,操作分量表数字符号图形完整木块设计图片排列组装物体,(二)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特殊能力测验:音乐能力测验、美术能力测验和机械能力测验创造力测验: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和芝加哥大学创造力测验,第十单元 气质、性格与人格,第1课、气质概述一、气质的定义不依活动目的和内容为转移的典型的、稳定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点。俗称

36、脾气、秉性、性情。,二、气质的特性天赋性:很大程度上由遗传素质决定。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易可变性:变化缓慢、困难,不宜觉察。,气质类型 典型人物 多血质(春天的雨)沙和尚 胆汁质(夏天的火)孙悟空 粘液质(秋天的风)林黛玉 抑郁质(冬天的雪)张 飞,三、气质类型,乐观活泼,淡漠,胆小多疑孤僻,急躁易怒,多变敏感,冷静稳定,脆弱敏感,快而有力,快而灵活,沉默寡言,细小无力,迅速且专一,迅速不持久,迟缓而专注,迟缓、持久想象力丰富,热情直率,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多血质,四、气质理论体液说:体液决定气质。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古希腊希波克拉特)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巴甫洛夫)体型说:体

37、型决定气质。(高矮胖瘦)(德国克雷米奇尔)血型说:血型决定气质。(A,B,AB,O)(日本古川竹二)激素说:内分泌腺决定气质。(甲状腺、垂体腺、肾上腺、性腺)(美国伯曼),巴甫洛夫的神经活动类型学说高级神经活动过程的基本特性:强度、平衡性、灵活性,五、气质的意义 气质的稳定性与可塑性:一个人的气质类型在一生中是比较稳定的,但也不是不能变化的。受生理影响较大 气质类型没有好坏之分 气质类型不决定一个人成就的高低,但能影响工作效率。气质类型影响性格形成的难易,影响对环境适应的难易。气质类型能影响健康,第2课 性格概述一、性格的概念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二、性

38、格的结构特性完整性复杂性稳定性可塑性,三、性格与气质的关系,联系:相互渗透,彼此制约区别:1、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后天社会影响大。2、气质稳定性强,性格可塑性强3、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表现较晚4、气质无好坏,性格有优劣。,四、性格的类型,1、智、情、意的所占优势,理智型,情感型,意志型,2、指向,外向型,内向型,3、独立程度,独立型,顺从型,五、性格的形成和培养,(一)影响性格形成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因素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二)学生良好性格的塑造与培养重视家庭对儿童性格形成的影响教师应注意自己的言行及对学生的教育方式引导青少年进行正确的自我教育

39、引导青少年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第3课 人格,一、概念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二、人格的特征 独特性人心不同,各如其面 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整合性有机结合,否则人格分裂 功能性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或命运,三、人格的理论(一)特质理论1.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奥尔波特把人格特质分为两种,即共同特质和个别特质。个别特质根据其在社会中的作用又可分为三种: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2.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利用因素分析的方法对人格特质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基于人格特质的一个理论模型。模型分为四层,

40、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3.“大五”人格理论塔佩斯等运用词汇学的方法对卡特尔的特质变量进行再分析,发现了5个相对稳定的因素:(1)外倾性:表现出热情、社交、果断、活跃、冒险、乐观等特质;(2)宜人性:具有信任、直率、利他、依从、谦虚、移情等特质;(3)责任心:显示了胜任、公正、条理、尽职、成就、自律、谨慎、克制等特质;(4)开放性:具有想象、审美、情感、丰富、求异、创造、智能等特质;(5)神经质:具有焦虑、敌对、压抑、自我意识、冲动、脆弱等特质。,(二)类型理论1.霍兰德的人格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霍兰德根据人格特征与职业选择的关系

41、,把人格分为六个类型,即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企业型和常规型。(1)现实型。这种人不重视社交,而重视物质的、实际的利益,他们遵守规则,喜欢安定,感情不丰富,缺乏洞察力。(2)研究型。这种人有强烈的好奇心,重分析,好内省,比较谨慎。(3)艺术型。这种人想象力丰富,有理想,易冲动,好独创。(4)社会型。这种人乐于助人,善社交,易合作,重视友谊,责任感强等。(5)企业型。这种人喜欢支配别人,有冒险精神,自信而精力旺盛,好发表自己的见解。(6)常规型。这种人易顺从,能自我抑制、想象力较差,喜欢稳定、有秩序的环境。2.斯普兰格的人格理论斯普兰格依据人类社会活动的六种形态,将人划分为六种性格类型

42、,即经济型、理论型、审美型、宗教型、权力型和社会型。不同的性格类型就有不同的价值观成分。,四、人格测验,(一)自陈式人格测验1.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MMPI)3.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测验(16PF)(二)投射式人格测验1.罗夏克墨迹测验2.主题统觉测验(TAT)3.句子完成测验(SCT),五、影响人格形成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对智力、气质影响较大2、社会文化因素对性格有较大影响3、家庭环境因素“有其父必有其子”4、儿童早期经验年龄越小,影响越大5、自然环境因素不起决定性作用,人格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第十一单元 社会态度与行为,第1课 社会态度,一、社会态度的定义 社会态度是个体基于过去

43、经验对其周围的人、事、物持有的比较持久而一致的心理准备状态。它包含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行为意向成分。二、社会态度的功能适应功能自我防御功能价值表现功能认识或理解功能,三、态度理论,(一)学习理论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强化理论社会学习理论(二)诱因理论预期价值理论认知反应理论(三)认知理论平衡理论一致性理论认知失调理论,第2课 印象形成,一、印象形成的定义 印象形成是指对他人或事物进行归类,明确其意义,使自己的行为获得明确定向的过程。二、印象形成效应(1)社会刻板现象(2)晕轮效应(3)首因效应(4)近因效应(5)投射效应,第3课 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一)人际关系的定义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在相互交

44、往过程中形成的社会心理关系。(二)人际关系需要美国心理学家舒茨提出,最基本的人际关系需要有三类。(1)包容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为希望和他人交往、交际,有与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愿望。(2)控制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为在权力上有要求控制别人的愿望。(3)感情需要;这种需要表现为在爱情和友谊上同别人建立并维持良好关系的需要。,二、人际吸引,(一)人际吸引的定义 人际吸引是人与人之间在感情方面相互喜欢与亲和的现象。(二)人际吸引的因素(1)相似性和互补性,表现在兴趣、爱好、价值观等方面。(2)个人特质因素,包括外表容貌、才华能力和个性品质。(3)情境因素,如交往的距离、频率。,第4课 群体心理,一、

45、群体心理(一)群体心理的定义 群体心理普遍存在群体成员的头脑中,反映群体社会状况的共同或不同心理状态与倾向。(二)群体规范建立的影响因素(1)个体的特征;(2)群体构成;(3)群体的任务;(4)物理环境;(5)组织的规范;(6)群体的绩效;(7)心理因素,二、社会助长和社会惰化(1)社会助长社会助长是指个体在与他人一起活动或有他人在场时,行为效率提高的现象。(2)社会惰化社会惰化主要是指当群体一起完成任务时,群体中的成员每人所付出的努力会比个体在单独情况下完成任务时偏少的现象。所谓“出工不出力”说的就是这种现象。,三、利他行为和侵犯行为(1)利他行为利他行为是指不期待任何回报的亲社会行为。与利

46、他行为关系密切的还有两个概念:助人行为与亲社会行为。(2)侵犯行为侵犯行为又称为攻击行为,是一种有意伤害他人,引起他人生理上或心理上的痛苦的行为。,四、社会影响,(一)从众1.从众的概念从众是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的现象。2.从众的类型(1)真从众(2)权宜从众(3)不从众3.影响从众的因素(1)个体的特点,如个体的能力、性别差异、文化差异等。(2)群体因素,如群体的规模和群体的一致性。(3)刺激物因素,主要是指任务的特点。4.从众的原因(1)行为参照。(2)偏离的恐惧。(3)群体凝聚力。,(二)服从1.服从的概念 服从是个人按照社会要求、群体规范或他人的意志而做出相应行为的一种现象。2.影响服从的因素(1)命令发出者。(2)命令的执行者。(3)情境因素。3.个体产生服从的原因(1)合法权益。(2)责任转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