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教考试认知发展与教育.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913447 上传时间:2023-05-23 格式:PPT 页数:125 大小:4.1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招教考试认知发展与教育.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25页
招教考试认知发展与教育.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25页
招教考试认知发展与教育.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25页
招教考试认知发展与教育.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25页
招教考试认知发展与教育.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招教考试认知发展与教育.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招教考试认知发展与教育.ppt(12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二章 感觉、知觉与教学,我们是如何探测外部世界的?,我们生活在一个千变万化的世界中,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光、热、压力、振动、分子、辐射、机械力和其他物理能量。如果没有感觉,人就犹如生活在一个寂静而黑暗的世界里,阳光的温暖,美丽的鲜花,朋友的笑声,都将不复存在。人对客观世界的意识是从感觉开始的,人对宇宙的概念是从感觉开始的,人的一切有意义的活动都是从感觉开始的。,第三章 感觉、知觉与教学,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一)感觉的概念和知觉的概念 感觉的概念: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在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整体的

2、反映。,第一节 感觉和知觉的概念,(二)感觉和知觉的关系 感觉和知觉是紧密联系而又有区别的心理过程。它们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在人脑中的反映。客观事物是感觉和知觉的源泉。感觉是知觉的基础,是知觉的内在组成部分,没有感觉就无所谓知觉。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通过感觉只能认识事物的个别属性,还不能把握事物的全部;知觉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知觉是对事物的各种不同属性、各个不同部分及其相互关系的反映。,(三)感觉和知觉的生理机制 感觉和知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神经系统,引起神经系统的活动而产生的。产生感觉和知觉的神经系统叫分析器。分析器由感受器、传导神经和神经中枢三部分组成。,刺激源,感受

3、器,传导神经,神经中枢,感受器是指接受某种刺激产生兴奋的神经装置,如眼、耳、鼻、舌等感受器官中的感觉细胞或神经末梢。感受器中产生的神经冲动,沿传导神经传向神经中枢。当神经冲动到达大脑皮层相应区域之后,皮层相应区就进行分析、综合活动,从而产生了感知。感觉的产生是由某一种分析器活动的结果,知觉的产生往往是多种分析器同时或相继活动的结果。,(四)感觉和知觉的意义 感觉和知觉虽然是简单、基本的心理过程,但它们却是一切高级、复杂心理活动的基础。感觉和知觉虽是认识活动的初级形式,仅是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反映,但却为理性认识提供了丰富的直观感性材料,它是一切理性认识的源泉和基础。感觉和知觉不仅是高级复杂心理

4、活动的基础和认识过程的重要阶段,而且是调节和维持正常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因素。,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一)感觉的种类 人的感觉依据刺激的来源和反映事物个别属性的特点,可以分为两大类: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1.视觉:视觉(visual sense),是可见光波刺激分析器而产生的。,眼睛的构造,2.听觉:听觉(auditory sense)是由振动频率为1620000赫兹的声波作用于内耳的柯蒂氏器官的毛细胞所引起的。耳朵的构造,3.味觉和嗅觉:这两种感觉时常联系在一起。味觉(taste)的适宜刺激是能溶于水的化学物质。嗅觉(smell)的适宜刺激是各种有气味的物质微粒。,4.肤觉:肤觉(sk

5、in sense)是以皮肤表面为感受器接受外来刺激而产生的感觉。,5.动觉和平衡觉:动觉(kinesthesis)是因身体活动而产生的一种感觉,它反映身体各部分的运动和位置。这种感觉是由肌肉伸缩产生的刺激作用于肌肉、肌腱和关节中的感受器而引起的。,(二)知觉的种类 1.时间知觉 时间知觉(time perception)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知觉。2.空间知觉 空间知觉(space perception)是反映物体的空间特性的知觉。视空间知觉 听空间知觉,3.运动知觉 运动知觉(motion perception)是指对物体的空间位移和移动速度的知觉。4社会知觉 社会知觉(socia

6、l perception)是人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关系的知觉。对他人的知觉 人际知觉 自我知觉 5物体错觉和社会知觉误区 物体错觉,社会知觉误区 首因效应 近因效应 光环效应 期望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 虽然错觉是知觉人和物的常见的心理现象,但不能由此证明人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恰恰相反,由于人能发现错觉,找出产生错觉的原因和条件,正说明人具有反映客观事物的能动性。,一、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感受性(sensibility):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即各种分析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sensation threshold):能引起某种感觉的刺激量。,第二节 感觉和知觉的一般规律,(一)绝对感受

7、性和绝对感觉阈限 绝对感受性(absolute sensitivity)是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强度的能力。而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做绝对感觉阈限(absolute sensation threshold)。绝对感觉阈限是用来度量绝对感受性的指标。不仅各种感觉的绝对阈限不同,而且同一感觉的绝对阈限也会因人而异。,人类重要感觉的绝对阈限,(转引自张春兴.现代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二)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 刚刚能够区别出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异量的能力,叫做差别感受性(difference sensitivity)。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所需的同类刺激的最小差别量叫差别感觉阈限(d

8、ifference sensation threshold)。在中等刺激强度的范围内,每一种感觉的差别阈限都是一个相对的常数。如果以I表示原初刺激的强度,以I+I表示刚刚觉察出较原初刺激强一些的刺激的强度,那I/I=K,K为常数,也叫韦伯常数。,不同物理刺激的韦伯系数,二、感受性的变化规律 人的感受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主客 观条件的变化会发生变化。(一)感觉适应(二)感觉对比(三)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四)不同感觉之间的补偿作用(五)实践活动的锻炼与感觉能力的发展,人能否适应一个视觉的全新世界 在倒视实验中,被试被要求戴上一种特殊的眼镜,这样他们看到的世界就是上下颠倒、左右反转的。在戴上

9、这种眼镜后,被试一开始连自己走路、吃饭及做最简单的事都是不可思议的。比如,在去拉门把手时,你会将手伸向相反的方向。参加实验的被试报告说,头部的运动会使他们感到世界在剧烈晃动,引起了严重的头痛和头晕。然而,几天后,他们居然开始适应这种倒视了。尽管他们看到的世界还不能完全像过去一样,但他们的成功说明倒视适应也是可能的。当这些人达到倒视适应后,他们所看到的事物是否再次正了过来?在戴着倒视眼镜时,人的视觉图像始终保持上下颠倒。但被试们终于学会了进行许多日常的活动,他们眼中的颠倒世界也开始显得相对正常了。在后续的实验中,一些人戴着倒视眼镜能够开汽车,有一个人甚至可以驾驶飞机!,三、知觉的特征(一)知觉的

10、相对性,(二)知觉的整体性,(三)知觉的理解性(四)知觉的恒常性,一、根据感知规律制作和使用直观教具要使直观教具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在制作教具时必须注意下列感知规律:(一)感知对于刺激强度依存性的规律(二)对比规律(三)对象和背景的差异规律,第三节 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要使直观教具起到提高教学质量的作用,在使用教具时,教师必须注意以下几点:1.应当根据教学的需要使用教具2.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特点使用教具 3.调动多种分析器参加感知活动 4.使用直观教具时要有正确的言语配合,二、观察及观察力的培养(一)观察和观察力 观察是知觉的特殊形式,它是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观察力就是观察

11、的能力,它是指有目的地、主动地去考察事物并善于全面正确地发现事物的各种典型特征的知觉能力。,(二)观察力的培养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要让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任务 2.观察前要做好有关知识的准备 3.教会学生进行观察的程序和方法 4.启发学生积极思维 5.指导学生整理和总结观察结果 6.通过各种途径,采取不同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第三章 记忆与教学,一切智慧的根源就在于记忆?,一、什么是记忆记忆(memory)是过去的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环节。,第一节 记忆的概述,二、记忆的种类和品质(一)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

12、忆的内容不同,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 语词-逻辑记忆 情感记忆 运动记忆 2根据记忆是否有预定目的,是否采用专门办法,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划分,可将记忆分为:无意记忆 有意记忆,3根据记忆是否与特殊时空有关,可将记忆分为:情节记忆 语词记忆 4根据记忆在大脑中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记忆系统模式图,(二)记忆的品质 1.记忆的敏捷性 记忆的敏捷性是指记忆在速度方面的品质。2.记忆的持久性 记忆的持久性是指记忆在保持时间长短方面的品质。3.记忆的正确性 记忆的正确性是指回忆原来识记的材料时正确与否方面的品质。4.记忆的准备性 记忆的准备性是指回忆储存在大脑中的所需

13、要的知识时能否及时方面的品质。,三、记忆表象(一)什么是记忆表象 头脑里产生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叫做记忆表象,又称为表象。(二)记忆表象的特征 记忆表象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形象性 概括性(三)记忆表象的意义,一、识记 识记是指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一)识记的种类 1.按有无明确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划分:无意识记 有意识记。,第二节 记忆过程的分析,2按识记材料的特点和是否以理解为基础划分 机械识记 意义识记(二)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1目的和任务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2材料的性质、数量对识记效果的影响 3识记方法对识记效果的影响,二、保持与遗忘(一)保持 所保持的材料,无论是

14、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会发生某些变化。1.保持的内容在数量上的变化 2.保持材料在质量上的变化(1)简略化、概括化。(2)完整化、合理化。(3)细致化、具体化。(4)夸张和突出。,(二)遗忘 1遗忘的概念 遗忘是与保持相反的过程,它是指对曾经识记过的东西不能再认或重现,或者错误地再认或重现。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部分遗忘或全部遗忘 2遗忘的规律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的含义: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遗忘发展是“先快后慢”,随后便趋于平稳。,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影响,还受其他因素的影响。(1)识忆材料的意义和作用(2)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3)学习程度(4)学习方法(5)材料的序

15、列位置,3遗忘产生的原因对遗忘产生的原因,人们提出了一些不同的学说,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种。(1)消退说(2)干扰说。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3)压抑说,三、再认与回忆(一)再认 再认是指过去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呈现时能够识别出来的心理现象。迅速、确定的再认依赖于以下条件:1识记的精确性和牢固程度。2当前呈现的事物及其环境条件与以前经历过的事物及其环境条件的类似程度。3主体的身心状态。发生再认错误的原因一般认为有两个方面:联系的消失或受抑制而不能再认 联系的泛化而发生误差。,(二)回忆 1回忆的概念 回忆是

16、指过去曾经经历而当前并未作用于我们的事物,在头脑中其映象自行呈现出来的记忆过程。2回忆的种类 根据回忆是否有目的和任务,可将其分为:无意回忆 有意回忆 根据回忆是否借助于一定的中介,可将回忆分为:直接回忆 间接回忆,四、记忆的心理卫生 记忆过程的关键环节是记忆的始端和终端两个过程,即识忆和回忆。为使两者顺利进行,我们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保持愉快而稳定的情绪 2适当的睡眠和健康的身体 3适当的营养和良好的环境。,四个记忆高潮 一般而言,人的大脑有四个记忆高潮。清晨起床后,大脑经过一夜休息,此刻学习一些难记忆而又必须记忆的东西较为适宜。这是第一个记忆高潮。上午8点至11点是第二个记忆高潮。此时

17、体内肾上腺素分泌旺盛,精力充沛,大脑具有严谨而周密的思考能力。第三个记忆高潮是下午6点至8点,不少人利用这段时间来回顾、复习全天学习过的东西,加深记忆,分门别类,归纳整理。睡前一小时,是记忆的第四个高潮。利用这段时间对难以记忆的东西加以复习,不易遗忘。,一、运用识记规律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一)让学生明确识记的目的和任务(二)充分利用无意识记的规律组织教学(三)使学生理解所识记的内容并把它系统化(四)充分利用生动、具体的形象和表象进行教学,第三节 记忆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二、根据遗忘规律有效地组织复习(一)合理安排复习时间(二)恰当安排复习内容(三)反复阅读与试图回忆相结合(四)复习方法多样化

18、三、提高学生的回忆效率(一)教会学生善于运用回忆的技能、技巧(二)培养学生的意志力,排除回忆过程中的干扰,中小学生机械识记与意义识记,第五章 思维、想象与教学,一、什么是思维?(一)定义: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第一节 思维概述,、反映的内容不同感知反映的是事物表面的个别或整体属性;记忆反映的是过去经历的事物;思维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规律性。、反映的方式不同感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记忆是对事物的再现反映;思维是对事物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二)思维和感知、记忆的区别,(一)概括性(二)间接性,二、思维的特征,通俗的讲,语言就是一些具体的字、词

19、和词组。而言语就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是借助语言来实现的,但语言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三、思维和语言的关系,(一)根据思维的凭借物不同:1、动作思维:依赖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其基本特点就是思维和动作不可分,离开了动作就不能思维。三岁前的儿童的思维主要是动作思维。,四、思维的种类,2、形象思维:依赖表象为支柱的思维,3、抽象逻辑思维:依赖概念、判断、推理进行的思维。水平最高的思维。,1、聚合思维:又称集中思维、辐合思维、求同思维。2、发散思维:又称辐散思维、求异思维。有四个主要的特征:流畅性、变通性、独创性、精密性,(二)根据思维的指向性和答案的不同,1、常

20、规性思维:又称复制性思维、再现性思维。2、创造性思维:有创见的思维,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新的方案和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思维。,(三)根据思维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一)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二)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三)思维的逻辑性(四)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五)思维的创造性,五、思维的品质,第二节 思维的一般过程,一、分析和综合二、比较三、抽象和概括四、具体化和系统化,一、什么是概念?(一)定义:概念是反映客观事物共同的和本质的特征的思维形式。外延 内涵 量 质,第三节 概念的掌握,概念所反映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称为概念的内涵。它是指一个概念的质。例如:表的内涵是计时工具。外延是指

21、概念中所概括的具有本质属性的事物。它用来说明概念的量的。例如:表的外延是钟表、手表、电子表、石英表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成反比关系。,(二)内涵和外延,概念的获得主要通过两种途径:一是不经专门的教学而在同别人的日常交往和积累个人经验的过程中掌握概念。二是在教学中有计划的熟悉有关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条件下掌握概念。1、日常概念:2、科学概念:,(三)日常概念和科学概念,(一)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和相应的知识经验。(二)运用变式突出概念本质特征。变式:交替变更所提供的材料的形式。帮助学生区分常见而显著的非本质特征与被掩盖的本质特征,二、学生科学概念的掌握,直角三角形的变式,(三)突出关键特征,减少或消除

22、无关特征。(四)及时给概念下定义。(五)在实践中运用,使概念具体化。(六)形成概念体系。,一、什么是问题和解决问题?问题是不能直接用已有的知识处理,但可以间接用已有的知识处理的情境。解决问题是个人面对问题情境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时的心里活动。,第四节 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一)发现问题和明确问题(二)分析问题(三)提出假设(四)检验假设,二、解决问题的一般思维过程,(一)动机强度要适中,三、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二)知觉情境要简单请问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2cm,请问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2cm,(三)多余刺激要排除10.50+13.25+6.89+10.50克郎+13.25克郎+6.89克郎+

23、,(四)思维定势要打破请用连续不重复的四笔经过所有的点。,(五)功能固着-要克服当一个物体或一件事情以其惯有的功能被使用时,往往难以重新考虑它的另外用途,这种现象就是功能固着。,问题利用如图所示的材料,将蜡烛象壁灯一样立在墙上。,问题答案,(六)解题心境-要积极,(七)学习迁移的影响正迁移负迁移(八)认知风格个体在认知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第五节 想象,一、什么是想象?,(一)定义根据头脑中已有的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已有的表象 思维加工 新表象,(二)想象的作用1、是促使人的心理活动丰富和深化的重要因素。,2、与其他的心理活动密切联系。3、是促进人们创造性进行实践活动的

24、必要条件。,二、想象的种类,根据想象时有无目的性和意识,把想象分为:(一)有意想象:有预定的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又叫随意想象。,根据有意想象的独立性、新颖性和创造性的不同,又分为:1、再造想象:依据言语的描述和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心理过程。2、创造想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运用自己以往积累的表象,在头脑中独立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有一种特殊形式:幻想(与人的愿望联系,并指向未来的想象)消极的幻想:空想、妄想积极的幻想:,社会理想生活理想道德理想职业理想,理想,(二)无意想象:没有特定的目的,不自觉地不由自主进行的想象。无意想象最极端的形式就是梦。做梦的过

25、程就是进行无意想象的过程。,睡眠与梦,人的睡眠分为两个时相:一个叫“普通睡眠时相或“慢波睡眠时相”。一个叫“快速眼动睡眠时相”,或“快波睡眠时相”。,精神分析:梦是被压抑的冲动或愿望以改变的形式出现在意识中,它主要是人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的反映。,第六章 注意与教学,一、什么是注意?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很短 较长 选择 保持 开始 深化,第一节 注意的概述,注意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是伴随着感知、记忆思维等认识过程出现并存在于其中的一种共同的心理活动特性。,(一)功能,二、注意的功能和外部表现,请注意:屏幕上将出现一张图片,图片上有一些数字,请回答有哪几个数字,它们的总和是多少?

26、,1、选择功能,2,7,9,4,2、保持功能3、调节和监督功能,(二)注意的生理机制,兴奋中心,抑制,抑制,抑制,抑制,不易引起注意,1、感官作朝向运动。2、无关运动停止。3、呼吸运动发生变化。,(三)外部表现,根据注意发生时的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程度划分:一、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又叫不随意注意。,第二节 注意的种类及其规律,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1)刺激强度可以是绝对强度也可以是具有重要意义的相对强度。(2)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3)刺激物的活动变化。(4)刺激物的新异性。,(二)形成规律,(1)需要和兴趣、态度(2)情绪和健康状态(3)期待的作用(4)知识经验,2

27、、个体的内部状态,(一)定义:有预定的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有意注意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注意。,二、有意注意,1、对活动任务意义的理解2、言语的提示3、合理组织有关的活动4、培养稳定的间接兴趣5、同一切干扰作斗争,(二)保持规律,(一)定义:是明确目的而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二)形成规律1、对活动目的任务的认识2、与活动的熟练程度和知识经验有关,三、有意后注意,上课之初:开始讲授新内容重点和难点提供直观材材料、动手等下课前,四、三种注意在实践活动中的转化和交替,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有意注意,无意注意,有意注意,第三节 注意的品质,一、注意的广度,含义:注意的广度,又称注意的范围,是指一

28、定时间内能够清楚把握注意对象的数量。视觉的注意广度:在110秒内,成人能注意到89个黑色圆点,46个彼此不相联系的外文字母,彼此不相联系的34个单个汉字,或有联系的56个汉字。,影响注意范围的因素,1、知觉对象的特点被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的越 整齐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2、个人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有明确目的和任务要求的,注意的范围就越大。活动要求越复杂越多,注意的范围就越大。熟悉的事物和知识经验丰富的人注意的范围就越大。,含义:是指注意在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注意的起伏:又称注意的动摇,指注意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的变化。,二、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起伏,(二)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1、与注意的对象的特点有关2、与人的主体内部状态有关,含义:指在同时进行二种或几种活动时,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的品质。影响因素:活动的熟练程度活动之间的联系,三、注意的分配,含义:根据新的任务,主动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的品质。影响因素:原来注意的紧张度新活动的特点主体的神经类型,四、注意的转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