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浑元桩与拔背.docx

上传人:牧羊曲112 文档编号:4927053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1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浑元桩与拔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浑元桩与拔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浑元桩与拔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浑元桩与拔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浑元桩与拔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浑元桩与拔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浑元桩与拔背.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华武术桩功之首一浑元桩声UR4寻间或作者:养生个性化我坚持了二十五年的每日必站功!但意念内容是加入了智能气功的,人天混化,瑜咖的 喉呼吸,满吸.返先天呼吸等。初学用下面的易学.效佳.安全等等。练太极拳的 站更佳,久练后可以融入 三圈相罗.一身备五弓等内容。中华武术流派众多,功法纷繁复杂,但在众多功法训练中浑元桩却屡被提及,而且被誉之 为“万桩之首”。浑元桩到底有何独特之处,能深得各武术门派的重视,它又对技击有何重要作 用?下面我们来详细介绍浑元桩。一、浑元桩动作要领两足平行与肩同宽,两膝微屈,髌骨与足尖呈垂直线,含胸收腹,两髋内收,提肛坐臀, 两臂抬起置于胸前呈一椭圆形,两手手指相距30cm

2、,颈肌放松,下颔微收,头顶似一线悬空, 两眼轻闭或露一线之光,口轻合,舌抵上颚,以鼻自然呼吸二、浑元桩意念活动浑元桩意念活动是本功法的核心内容,具体要求是内视于假借两个方面,但以内视为主, 假借为辅。所谓“内视”,是指从手部开始体会热、胀、麻的感觉,谓之“立意”。将此感觉进一步体会加 强就叫“意守”要在意守的基础上,将热、胀、麻的感觉引导到前臂、上臂、肩、胸、背、腹、 大小腿、足,此过程谓之“用意”,立意、意守、用意统称为“内视”,三者关系密切,相互为 用。出现热胀麻的反应是练功的第一阶段,但全身感觉尚不均衡,一般规律是上半身比较明显,下半 身则差一些。此时要用意加强下半身,使全身的感觉达到均

3、衡。此阶段可立意于两足,胀麻感由 两足向上延伸,上下结合较易呈现全身感觉的均衡,进而就能体会到全身轻松舒适,安逸欣快, 杂念减少,物我两忘,此为第二阶段练成。浑元桩的高级阶段,也称浑圆阶段,此阶段只要练功者稍一动意,周身即有暖流运行,真气充沛 之感,功夫高深者还可将真气发放至体表。所谓“假借”,即是意念借助外部景物,达到精神放松,心旷神怡之境地,从而与“内 视”结合起来,以取得更好的效果。假借的内容如自感身居星空夜静、空气清新的草原或幽谷之 中,或置身处于细雨绵绵轻落头顶,徐徐而下直落足跟,也可想象置身在微波荡漾,温度适宜的 水中,也可想象置身独立于一望无际的海边,并有微风吹拂等等。假借要在实

4、践的基础上描绘而 成,这样易获得成功。“内视”与“假借”要结合使用,一般开始练功可现练假借,并以此安定心神,将自身置于舒适 欢欣的境地,接着就进行内视。也可先行内视,待热胀麻感出现后,再适当配合假借,以免过于 集中内视。假借景物要选择一种,万莫今天这种,明天那种,以免影响条件反射的形成。假借和内视密切联 系起来,要经过一定时间的锻炼,但每次练功应以内视为主,假借为辅。|左右横撑力T I前后抵靠力T上下拉伸力三、浑元桩练习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一)基本原则1、安静:思想安静,环境也要安静。2、放松:精神思想放松,放松方法可以使用“三线放松法”,将身体分为两侧、前面、后面三 条线,自上而下逐次进行放

5、松。第一条线:头部两侧一颈部两侧一肩部一上臂一肘关节一前臂一 腕关节一两手一十指;第二条线:面部一颈部一胸部一腹部一两大腿一膝关节一两小腿一两脚一 十脚趾;第三条线:后脑部一后颈一背部一腰部一两大腿后面一两小腿一两脚一两脚底。先注意 一个部位,然后默念“松”,同时注意离开这一部位,再默念“松”,从第一条线开始,循序而 下,待放完第一条线后,放第二条线,再放第三条线,在一定部位的“止息点”轻轻意守一下。 第一条线的止息点是中指,第二条线的止息点是大脚趾,第三条线的止息点是前脚心,每处约止 息1-2分钟。当三条线一个循环放完后,再把意念集中在脐部,轻轻地意守,保持安静状态。3、坚持:要有信心和决心

6、,坚持锻炼。(二)注意事项1、饱腹饥肠,身体疲劳,病情严重或体质过于孱弱者不宜练此功。2、功中出现前后左右摇动,轻者可任其自然,严重者可暂停练功或将两足距离加宽,以增加稳 定程度。3、选择安静和空气清新的环境,注意增减衣服,防止着凉。4、做到心神安宁,意不露形。要使全身轻灵浑然,想象全身气血流畅于各经脉之中。5、女性在经期要停功。四、浑元桩功法原理及作用 1、拉伸脊椎,练就龙骨。从生理解剖图来看,人的脊椎呈“S”型弯曲,这是人类长期直立行走而形成的生理弯 曲,若想回归祖先的力量、灵敏和速度,就要将之拉伸。站浑元桩时,两髋内收,臀部下坐,下 颔微收,同时头顶似一线悬空,就可将脊柱拉伸。此时摸一下

7、腰部脊椎,就会发现生理弯曲不见 了。再摸一下颈椎,会有一根大筋挑起,此时的脊椎已成一条直线,我们称之为“龙骨”。练就“龙骨”,可以增强脊椎的柔韧性,使得上身与下身不会因腰椎的生理缺陷而产生断层,从而使全身之力连为一体,局部发力即可引发全身之力,在武学中称之为“浑身无处不弹簧”。用劲时可连绵不绝,武学中称之为“浑元力”。2、浑然一体,练就“六面浑元力”。站浑元桩,并非是一站到底地站死桩,而应练就一身“六面浑元力”。当两臂呈椭圆抱 球状时,肘部要有外扩之意,使得双臂之间如同有一气球向外撑的充实感,称之为左右横撑力; 背有后靠之意,手臂有前伸之意,形成前后抵力,称之为前后抵靠力,颔微收,头略顶,两髋

8、回 收,臀部下坐,形成上下拉伸之势拉直脊椎,称之为上下拉伸力。身体处于这六面之力的作用下, 血气运行的速度就会加快,自感浑身上下充实一体,收功后应神清气爽,愉悦之情油然而生。需注意的是,六面浑元之力并非肌肉收缩之力使然,它是全身筋骨拉伸与血气运行结合 自然产生之力,练习时全身应保持放松,不可有肌肉紧张感,用意不用力是诀窍。不过这松与不 松,初学者最难把握,要勤加练习体悟之。3、培元气,通经络,练就意气合一。气的涵义颇广,概括言之,一谓物质,一谓功能。以自然而论,宇宙间的万物生长、发 展与变化,都赖于气的运动。以人体而言,气既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脏腑生理活动的功 能表现。人体之气可分为“先

9、天之气”与“后天之气”。“先天之气”即元气,它生于先天精, 藏于人体命门,是生长发育和各脏腑活动的启动因素。“后天之气”有宗气,营气、卫气、脏腑 之气。宗气是由自然界的大气和经脾胃消化水谷所得精气结合而成,具有推动心脏行血、肺脏敷 布的作用;营气来源于水谷精微,行于脉中,具有营养周身,化生血液的作用;卫气来源于肾脏, 布于体表,具有固阳于内,抵御卫外的作用;脏腑之气,禀赋于先天之气,又赖于后天水谷精微 的营养而发挥各脏腑的自身功能。元气充沛,则后天之气得以资助,从而脏腑协调,身心健康。 在练习浑元桩时,肾中之精即先天之精受到后天之精的荣养,元精益固,元气自充,从而起到培 补元气的作用,这个过程

10、也被称之为“炼精化气”。经络是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的统称,它遍布人体全身,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道。浑元桩的练习可以 调和人体经络的气血,起到通经活络的作用。当功夫练到一定程度之后,可以通过“心息相依, 以意领气”的锻炼,随心所欲地“意到气到”某个部位或脏腑,从而练就“意气合一”。4、拉筋伸骨,增加全身生理活动范围。在技击中,若要动作到位,劲道顺畅,须有良好的身体柔韧性作基础,这样在做技术动 作和发劲时才不会感到肌肉和韧带的阻碍。浑元桩独特的姿势使全身的肌筋都因骨骼的伸展而被 拉伸,无形中锻炼了全身的柔韧性,增加了肌肉、韧带和关节的生理活动范围。在搏斗中常能在 普通人的生理活动极限中发出力道反击对手。

11、5、上虚下实,稳固下盘。浑元桩要求练习者上虚下实,即上元(肚脐以上)轻虚,下元充实。练功时姿势的重心 要放在脐下,此时身体才能稳如泰山,舒适自然。气息要求气沉丹田,从而使下元真气得到充实。 待日久功深,下盘会随元气充足而逐渐稳固,最终产生落地生根的功效。含胸拔背“含胸拔背”是许多太极拳习练者耳熟能详的一个要领,然而对于这个要领有全 面认识和运用的人在当前习练太极拳的人群中所占的比例则是少之又少的。我从 上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学练太极拳,有几十年时间中一直只把“含胸拔背”当 作是对于胸背部维持一个固定不变姿势的要求。后来得到启发,我对这一要领肤 浅的认识发生了改变,感到这一要领并非原先认识的那样

12、简单,但我不知道自己 的认识改变究竟对不对,直到去年有幸得到了曾有叶大密门下三小之一称谓的上 海金仁霖老师的指教和较大范围接触到民间太极拳推手圈中的拳友,我才感到确 切明白了 “含胸拔背”的真谛。一、含胸拔背的本质太极拳的含胸拔背,其实是有一个变化范围的动态姿势,不是固定的、持续 不变的,所以,它有一个最基本的姿势作为变化的起始基础,这个基础性的姿势 就是自然状态的含胸拔背。综合有关文字资料中一些先辈的阐述,这种自然状态 的含胸拔背就是维持最佳符合人体生理活动需要的自然放松的胸背部姿势,人在 自然放松站立时,胸段脊柱具有微微后凸的生理孤度,与脊柱其他孤度一起担负 着缓冲地面震荡从而保护中枢神经

13、等重要的生理任务。背肌因而舒张,即自然站 立状态的人就呈现着基本的拔背姿势;人体的解剖结构中,躯体两边侧中线的连 线和颈侧中线至肩头外侧中点的连线有一个微向前的角度,即两肩头的方向是微 向着前斜侧方的,或者说:两肩是呈现着微向前裹合的,因而人的锁骨下方呈现 出一个三角形的凹窝,这就是说:自然站立状态的人就呈现着基本的含胸姿势, 对于没有不良姿势习惯的人来说,会感到这种姿势的胸背部没有任何应力,实际 上这时人体胸腔的容量最大,所以,这种自然放松形成的基本的含胸拔背无疑有 利于人体健康,有利于人体全身的气血运行、气沉丹田和脚下沉稳。有的人错误理解了 “含胸拔背”,练拳时始终持续地用力或将背肌向两侧

14、张 开,或两肩向前加强裹合,或胸部向内缩,使胸背部肌群持续保着应力,无效消 耗体力,破坏了胸背部的自然舒松,不仅可造成局部肌群由于疲劳而发生损伤, 而且影响胸部脏器的正常生理活动,既不利于身体健康,对武术也没有什么益处 可言,这样的姿势从太极拳理上分析与太极拳是格格不入的,因为这样的姿势违 反了太极拳法自然的“神舒体静,刻刻在心”的基本原则。此外,违反这种基本含胸拔背的不良姿势主要还有两种,一是努力挺胸,一 是懈怠驼背。努力挺胸时,胸段脊柱微后凸的生理孤度被迫变直,甚至反向前凸, 胸椎问盘等受到不均匀的挤压,胸骨被迫前移,上肢带骨(锁骨和肩胛骨)外侧等 带动肱骨头后张,肋骨围成的胸腔被压缩,胸

15、背部产生了应力而无效消耗体力, 持续维持这样的姿势无疑也是不利于人体健康的;驼背则是不少人懒散懈怠状态 时所呈现的一种不良姿势,这种姿势使得胸段脊柱的上段前倾,因而脊柱的高度 降低、胸骨被迫内缩后移,从而形成胸部内凹、胸腔被压缩,持续维持这样的姿 势无疑也是不利于人体健康的。有了不良姿势作对照,只要是不勉强凹胸、挺胸、驼背等畸形的胸背姿势, 人在站立时上体正直、自然舒松,胸背部一般就是基本的含胸拔背了,并且只要 是做到了基本的含胸,也即做到了基本的拔背,做到了基本的拔背,也即做到了 基本的含胸,这是一般人只要稍经指点就能很快掌握和遵循做到的。太极拳基本的含胸拔背是基础性的,并不是太极拳先辈泰斗

16、们所说的“含胸 拔背”的全部内容,太极拳随屈就伸、沾连粘随、以身带手,还必须依赖于有急 应缓随动态变化的含胸拔背,这种包含有自然基本的和动态变化的含胸拔背才是 太极拳含胸拔背的全部内容。动态变化的含胸拔背是不可能一经指点就能使人一 蹴而就掌握的,是必须通过长期练拳等全身整体性训练才能逐渐培养而成的一种 功夫。动态含胸拔背的含胸和拔背,两者既密切相关又有区别,两者密切相关的是 一经动态含胸,必然出现相应的动态拔背姿势,而一经动态拔背,也必然出现相 应的动态含胸姿势,不同的是两者的动力劲路、主要工作的肌群、产生的武术效 果以及自身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动态的含胸,直接的原因主要是胸肌的工作引起胸骨带动

17、锁骨内侧和肋骨内 侧内缩后移。深度的含胸可使肩锁等胸部呈现弧形内凹。脊柱虽被迫后移但往往 是前撑的,造成含胸的胸肌工作的动力是由脚而起经过腹肌而上达的,当然,含 胸的形成,也有其他肌群的辅助工作。在推手中,不同深度的含胸,常能有效借 势将对方吸带过来。使对方有落空感,能使捋化对方的攻击容易得多,同时,捋 化、吸带时能使手臂上力的分量很轻。动态的拔背,直接的原因是背部肌群的工作引起脊柱的后撑。深度的拔背, 两肩与背脊可呈现为向后圆拱的弧形,背部斜方肌等肌群被强烈地拉伸开,因而 背部有绷紧的感觉,拔背程度越深,这种感觉越明显,金仁霖老师指出,这种感 觉就是古人所说的“气贴背”。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术

18、十要中说:“拔背者, 气贴于背也。”可见杨澄甫先生文中所说的拔背是一定深度的拔背,并非指基本 的拔背,杨澄甫先生在文中接着还说:“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 确实,这种拔背,十分有助于整体劲力的发放,使发劲充分而畅透,真正掌握了 这种动态拔背功夫,实际应用、武术效果十分显著,有可能使小力者胜大力者。 圆形物体的承重力大于方形物体的承重力,这在力学上是肯定的,骤然变圆的肩 背,在其他部位的变化配合下,可高效率地将全身劲力通过脊柱传到手臂发放出 去,从而可有效发挥太极拳以弱胜强这一独特的武术效用。去年5月底,金仁霖老师在上海内江公园讲解拳理时,将一手放到一位推手 功夫很好、体重达95公斤、

19、年龄不足30岁的年青人的胸部,未见金老师的手明 显移动,这位年青人就往后重重地撞到了距离约一米左右的墙面上了,金老师发 劲时就骤然呈现了圆拱形的拔背,金老师今年79岁,身材瘦小,一般这样年龄 身材的人要推动一个体重达95公斤的壮实的年青人也谈何容易,不要说将其发 放出去了,可见杨澄甫先生所说的“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实在 是有实际体会的评语。动态拔背的动力也是由脚而起,但主要由后上涌从而引起整条脊柱的后撑, 是所谓“命门后突”的结果。中医所说的命门部位有多种学说,明代赵献可首倡 “两肾中间为命门”之说,但这个命门在现代解剖学中并无实体,有认为在第二 腰椎之中,相当于第二腰椎的脊髓的

20、范围,这样的命门,四周是椎骨,当然不可 能突出;而中医针灸学中于晋代就已被命名的“命门”穴,位于第二与第三腰椎 棘突之间的凹陷中,不过1毫米左右大小的范围而已,如后突最多无非是一个皮 下小节,无论对于养生还是武术都无什么实用意义可言。其实所谓的“命门后 突”指的就是整条脊柱后撑,腰段脊柱微前凸的生理孤度变小,腰段后脊的棘突 连线相对变直,因而“命门穴”上下左右部位后撑的感觉比较明显些罢了。命门 后突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形成不同程度的深度拔背,深度拔背可以使体前环形 的手臂和肩背部就如一个打足了气膨胀得将要爆炸的气球一样,产生向四面八方 强大的挪劲,深度拔背的骤然形成,不仅使手臂产生了强大的向前

21、力量,同样后 背也产生了强大的向后力量。金仁霖老师将其称为:“只有后面能打人,前面才 能打人。”指出这就是王宗岳拳论中所说的“有前即有后”的一种体现。金老师 当场示范,骤然深度拔背,确实前后同样能击人,“有前即有后”也是老子“有 无相生也”相反相成辩证法普遍性的一种反映。动态的含胸拔背还有其他效用,如金仁霖老师在讲解叶大密先生“不顶之 顶” 一语含义时,作了一个示范,与一位推手功夫很好的壮年人彼此右手臂相贴 相互进攻。这位壮年人体重85公斤,身高1.8米左右,手臂当然比金老师长。 然而,他的手却触不到金老师的胸部,而金老师的手倒触到了他的胸部使他拔跟 而起,原来,金老师在双方进攻瞬间,陡然深度

22、含胸拔背,如同手臂变长了一样, 当然此时的含胸拔背,脊柱也是后撑的。无论动态的含胸,还是动态的拔背,都会不同程度出现两肩更加向前裹合的 形状,这主要是胸骨和脊柱后移所引起的,并非两肩主动前移的结果,如果胸骨 和脊柱无运动变化,仅仅是两肩头向前运动,也即肩胛骨和锁骨催动肱骨头向前 运动,这样形成的胸背部姿势似乎像含胸拔背,但毫无武术意义,不能认为是太 极拳的“含胸拔背”,然而,恰恰有许多人将这样的所为错误地当成了 “含胸拔 背”。深度的含胸拔背也会压缩胸腔,但胸段脊柱上段并不前倾,脊柱只是几乎平 行地后移,而且姿势是动态变化的,不是长时间持续维持的,所以对胸部健康是 无害的。肋骨与胸骨的关节,肋

23、骨与脊椎骨的关节,原本是允许有微小的活动, 一般人几乎没有这种活动的机会。动态的含胸拔背使胸腔发生了紧弛缩张,如同 胸腔接受按摩一样,这些,反倒有益于人体健康。金老师一位新加坡的学生还反 映,运用动态的含胸拔背,减肥效果很好。经仔细观察可发现,民间推手圈中有不少人都在经常动态应用含胸拔背,不 少推手功夫高的人在捋化对方进攻和发放人的瞬间都会出现深度的含胸拔背,武 术作用显著。但另有一些人,虽也应用动态的含胸拔背,然由于某种原因不是全 身上下相随的变化所引起的结果,只是局部的变化,所以武术效果不佳。在太极拳的习练和推手等活动中,我体会到在拥、挤、前按、捌、肘、靠等 意图的动作中,恰当动态地拔背,

24、在有捋、回采、下仙按等意图的动作中,恰当 动态地含胸,会使以身带手、手臂上力的分量轻的感觉明显,有利于训练用意不 用力、消除手臂上的拙力,有利于培养对拉拔长、脚下沉稳的功夫;另一方面, 我体会到全身整体劲力由脚达到手臂,必须通过动态的含胸拔背,如果没有动态 的含胸拔背,全身的整体劲力是不可能贯通到手臂的,而动态的含胸拔背能发挥 最佳的武术作用,也必须有赖于自然放松的基本的含胸拔背作为基础,如果总是 持续保持着一定深度的含胸拔背,动态含胸拔背的武术作用就必被削弱和破坏 了。须一提的是:推手中有时为了需要,随势沉肩、锁骨外端后张,这时似乎出 现了胸部前凸,但胸骨、脊骨并不前移,这种变化不仅化解了对

25、方的进攻,而且 两肩臂仍活动顺遂,游刃有余,这样的胸部前凸的姿势同般所说的“挺胸”是 有本质区别的,不能认为违反了 “含胸拔背”,世界上的绝对总是存在于相对之 中,没有无条件的离开相对而言的绝对,对于“含胸拔背”,也不能无条件地、 死板地去对待。二、含胸拔背的正确不应置疑综上所述,无论基本的还是动态的含胸拔背,不仅有益于健身强体,而且对 于发挥太极拳特有的武术作用有重大意义,是关系到太极拳本质的要领之一,但 上世纪90年代左右以后,有个别人或对含胸或拔背提出批评,甚至认为含胸和 拔背不是太极拳的东西。说是上世纪20年代左右才被人强加到太极拳理论中去 的,他们之所以这样认为,究其原因,主要是他们

26、不了解汉语有不少词语(包括 一些术语)是不能单按字面意义来理解的,他们在文字上钻了牛角尖,作了错误 的臆想的理解,他们理解的“含胸”和“拔背”根本不是太极拳概念中的“含 胸”和“拔背”,另外,他们对“含胸拔背”概念形成的历史也不甚了解:从有关文献中可知:张三丰有关太极拳的歌诀其第一首中有“束肋下气把裆 撑”和“胸背开劲两捶争”之语,其第三首中有“气贴背后,敛入脊骨”之语, 而王宗岳的歌文中则有“开合按势怀中抱”之语。上述张三丰歌诀中的“胸背”,现存最早的抄本中为“胃音”,有研究者认为这 两字应是“胸”的异体字“智”字和“背”字的抄误,这两字之后是“开劲两捶 争”,所谓“两捶争”,就是两手力的方

27、向相反,而太极拳要求人体开张的最主 要部位就是胸背部,从与两手相关联的部位联系分析,句中的“胃音”所指非“胸背”而莫属,所以认为“胃音”两字为“胸背”的考证无疑是正确的。张三丰所说的“束肋下气”、“胸背开劲”、“气贴背”,和王宗岳所说的 “开合按势怀中抱”,明显都指的是或包含有“含胸拔背”的概念,反映了张三 丰和王宗岳的拳术思想中都已经有了 “含胸拔背”的理性总结了。之后约1853年至1880年间,武禹襄先生在他总结的“身法八要”中,其中 有两要就是“涵胸”和“拔背”;其后,李亦畲先生在他总结的“身法十要”中, “涵胸”和“拔背”仍被列为其中两要。上世纪20年代,杨澄甫先生则在太极拳术十要中把

28、“含胸拔背”列为 其中一要,他说:“含胸者,胸略内含,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 拥胸际,上垂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自能拔背,能 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郝月如先生身法十要释中则这样说:“心以上为胸,胸不可挺,要往 下松,两肩微向前合,谓之涵胸,能涵胸,才能以心行气;两肩中间脊骨处,似 有鼓起之意,两肩要灵活,不可低头,谓之拔背。”从以上引述可见“含胸拔背”概念的出现历史悠久,尽管称谓不一,实质所 指是同一的;从文字资料上可知,至迟到上世纪80年代左右之前,没有一位太 极拳前辈对“含胸拔背”提出过异议和批评,“含胸拔背”这一太极拳要领得到 了自古至今无数

29、太极拳泰斗、先辈的肯定。轻率地否定这一要领是一种对祖国历 史文化遗产不负责任的不慎重的作为,对太极拳的继承和发展是有害的,必须予 以摒弃,应该有更多的人真正全面认识“含胸拔背”这一要领,“含胸拔背”同 其他太极拳要领一样应得到充分的珍视、研究、继承和发展,这应是所有太极拳 爱好者的共同语言。王芗斋谈站桩站桩即立稳,平均之站立也。初习为基本桩,习时须首先将全体之间架配备 安排妥当,内清虚而外脱换,松和自然,头直目正,身端顶竖,神壮力均,气静 息平,意思远望,发挺腰松,具体关节似有微曲之意,扫除万虑,默对长空,内 念不外游,外缘不内侵,似神光朗照颠顶,虚灵独存,浑身毛发有长伸直竖之势, 周身内外激

30、荡回旋,觉如云端宝树,上有绳吊系,下有木支撑,其悠扬相依之神 情,喻日空气游泳,殊近相似也。然后再体会肌肉细胞动荡之情态,锻炼有得, 自知为正常运动。夫所谓正常,即改造生理之要道,能使贫血者可以增高,血压 高者可以下降而达正常。盖因其勿论如何运动,永使心脏之搏动不失常态,平衡 发达,正常工作,然在精神方面,须视此身为大冶洪炉,无物不在陶熔体认中。 但须察觉各项细胞为自然之同时工作,不得有丝毫勉强,更不许有幻想,如依上 述之锻炼,则具体之肌肉不锻而自锻,精神不养而自养,周身舒畅,气亦随之而 逐渐变化,其本能自然之力,由内而外,自不难渐渐发达。但切记身心不可用力, 否则稍有注血,便失松和,不松则气滞而力板,意停而神断,全体皆非矣。总之, 无论站桩试力或技击,只要呼吸一失常,或横隔膜一发紧,便是错误,愿学者慎 行之,万勿忽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