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体学第三章基本组织.ppt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929183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PPT 页数:106 大小:2.2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正常人体学第三章基本组织.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6页
正常人体学第三章基本组织.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6页
正常人体学第三章基本组织.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6页
正常人体学第三章基本组织.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6页
正常人体学第三章基本组织.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正常人体学第三章基本组织.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正常人体学第三章基本组织.ppt(10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一节 上皮组织,特点:细胞成分多、细胞间质少;有极性,分游离面和基底面;无血管;有丰富的神经末梢。分类:被覆上皮和腺上皮,一.被覆上皮,位置:覆盖于身体表面,衬贴在体腔和器官的表面。命名和分类,被覆上皮的类型和主要分布,上皮类型 主要分布单层上皮 单层扁平上皮 内皮:心、心血管和淋巴管 间皮:胸膜、腹膜和心包膜 单层立方上皮 肾、甲状腺等 单层柱状上皮 胃、肠、子宫等 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 呼吸管道复层上皮 复层扁平上皮 口腔、食管和阴道 复层柱状上皮 男性尿道等 变移上皮 肾盂、输尿管和膀胱,单层扁平上皮,单层立方上皮,单层柱状上皮,复层扁平上皮,变移上皮,假复层纤毛柱状上皮,上皮细胞游离面

2、的特化结构,1、微绒毛:是上皮细胞游离面伸出的细小指状突起。2、纤毛:是细胞膜与细胞质共同形成的指状突起,但比微绒毛粗长。,微绒毛,纤毛,二、腺上皮和腺,腺上皮:具有分泌功能的腺细胞构成腺上皮。腺(腺体):以腺上皮为主要成分的器官。,1.外分泌腺:腺泡导管。如,汗腺、唾液腺等。2.内分泌腺:无导管,分泌物直接释放入血液的腺。如甲状腺、肾上腺等。,腺的分类,第二节 结缔组织,结缔组织(CT)分类,1.固有CT2.血液3.软骨和骨,(1)疏松CT(2)致密CT(3)脂肪T(4)网状T,CT功能:支持、连接、营养、运输、保护等。,结构特点,1、细胞种类多,排列散乱,无极性。2、细胞间质多,有基质和纤

3、维两种成分。3、不直接与外界接触。以上三点与上皮组织刚好相反。,一、疏松结缔组织,又称蜂窝组织。(一)细胞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5种:1、成纤维细胞:可产生纤维和基质。,2、巨噬细胞,形态:多样,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可伸出伪足呈多突形,细胞核小,染色较深。功能:具有变形运动和吞噬能力。,2、浆细胞,形态: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圆形。功能:产生免疫球蛋白,或称抗体,参与机体的体液免疫。免疫球蛋白,指具有抗体活性的动物蛋白,主要存在于血浆中,人血浆中的免疫球蛋白主要存丙种球蛋白,所以又称之为丙球。,4、肥大细胞,形态:细胞较大,呈圆形或椭圆形,细胞核圆形。细胞内充满了粗大的嗜碱性颗粒。功能:颗粒

4、内含有肝素、组胺、慢反应物质等,参与机体的过敏反应。过敏反应:此反应有三个阶段,分别是致敏阶段、激发阶段、效应阶段。肥大细胞参与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释放生物活性介质,引起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增大,分泌物增加等机体反应。,5、脂肪细胞,形态:细胞较大,呈圆形或卵圆形,核在周缘。功能:贮存脂肪。,(二)细胞间质,细胞间质多,由纤维和基质组成。基质是一种无色透明的胶体,含有蛋白多糖。纤维包埋在基质里,分为三种类型:胶原纤维,又名白色纤维,主要成分为胶原蛋白。略有弹性。弹性纤维,又名黄色纤维,很强的弹性。网状纤维,同有弹性。,胶原蛋白广告,二、致密结缔组织,组成成分与,疏松结缔组织基本相同,特点是基质

5、和细胞成分很少,而纤维成分特别发达。纤维粗大,排列紧密,以支持连接作用为主。主要分布:肌腱、真皮、韧带、巩膜、内脏被膜等处。,三、网状组织,由网状细胞和细胞间质组成,主要分布在红骨髓(制造造血干细胞)、胸腺(P283造血干细胞发育成淋巴细胞)、淋巴结、脾(产生淋巴细胞和过滤衰老的血细胞)和扁桃体(产生淋巴细胞)等处。参与构成这些器官的支架,起支持作用,并成为血细胞发育的微环境。,四、脂肪组织,由大量脂肪细胞聚焦而成。肥胖:经研究发现,人体在20岁后脂肪细胞数量不再增加,这表明,20岁以下肥胖的人主要表现是脂肪细胞数量多;而20岁以上才开始肥胖的人主要表现是脂肪细胞体积大。,五、软骨,1、透明软

6、骨:多分布在关节、肋软骨、呼吸道等处。2、纤维软骨:富含胶原纤维,分布在椎间盘、关节盘、关节盂等处。3、弹性软骨:富含弹性纤维,分布在耳廓、外耳道、会厌等。,骨组织和骨,坚硬的结缔组织,由细胞和钙化的的细胞间质组成。骨组织骨细胞钙化的基质特点:基质中有骨盐沉积 最坚硬的组织。,细胞:骨原细胞(骨祖细胞,骨组织的干细胞)、成骨细胞(骨原细胞与骨细胞的中间状态)、骨细胞、破骨细胞(溶解吸收骨组织,释放钙进入血液),其中骨细胞最多。细胞间质:有机成分胶原纤维占重24%,无机成分钙盐,占重75%。,第三节 肌组织,概述,组成:,肌组织,肌细胞(肌纤维)结缔组织,分类:,肌组织,横纹肌 平滑肌,骨骼肌

7、心肌,不随意肌,随意肌,专有名词:,肌细胞,肌纤维,肌细胞膜,肌浆,肌细胞质,肌膜,滑面内质网,肌浆网,骨骼肌,横断,骨骼肌 电镜低倍,2.骨骼肌,肌 节,暗(A)带,明(I)带,H 带,M 带(线),Z 线,骨骼肌纤维结构,形状:圆柱形 多核,椭圆形,位于细胞周边部,心肌,心肌纤维结构,横纹不明显,收缩具有节律性和自律性。肌纤维为短圆柱状,粗细不等,分界不清,分支,连接成网。闰盘:细胞(肌纤维)连接处为深染的粗线状,常呈阶梯状,连接处有桥粒,起着牢固的连接作用。一至二个核,位于细胞中央。,心肌纵横断面示意图,心肌闰盘,横位:中间连接,桥粒纵位:缝隙连接,心肌纤维EM纵断,线粒体,平滑肌特点,

8、呈长梭形,无横纹,核呈长椭圆形或杆状。收缩受自主神经支配,缓慢而持久。,平滑肌纵断,平滑肌横断,三种肌纤维光镜比较,思考!,第四节 神经组织,神经组织概况,神经组织神经细胞+神经胶质细胞神经细胞神经元神经细胞功能:感受刺激、整合和传导信息。神经胶质细胞:对神经细胞起支持、营养、保护和绝缘作用。,一、神经元,神经元胞体+突起,胞体树突轴突终末,胶质C,多极神经元Multipolar neuron,Multipolar neuron多极神经元,细胞核:核大色浅,核膜核仁明显。细胞质:尼氏体:光镜下嗜碱性颗粒或小块。合成分泌蛋白质。神经原纤维:构成骨架,支持,参与细胞内物质的运输。,1、神经元胞体,

9、尼氏体(HE),神经原纤维(银染),神经元(电镜),尼氏体(电镜)Nissl body,树突:一个或多个、短而粗、反复分支呈树枝状。功能:接受刺激并传向胞体。轴突:一个,细长而均匀,末梢分支多无尼氏体。功能:传导神经冲动。,2、神经元突起,根据突起数量分类:多级双极假单极,3、分类:,根据神经元功能分类:,感觉神经元(传入神经元):属假单极神经元。(结合假单极神经元的结构理解)运动神经元:属多极神经元。中间神经元:多数属多极神经元。分布在感觉神经元和运动神经元之间,起联络作用。此类神经元占神经元总数的99%。,4、突触,概念: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或神经元与非神经元之间的细胞连接。功能:传递信息

10、。分类:化学性突触、电突触。,二、神经胶质细胞,功能:对神经元起支持、营养、保护和绝缘。数量:是神经元数目的10-50倍。分类:星形胶质细胞、小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神经膜细胞(施万细胞)。髓鞘:包裹在神经元轴突外,具有绝缘作用的脂肪组织,能提高神经冲动传导的速度。,三、神经纤维和神经,有髓、无髓,此处髓指的是髓鞘。神经神经束神经纤维,四、神经末梢,概念:周围神经纤维的终末部分,终止于组织和器官上。分类:感觉神经末梢和运动神经末梢。游离神经末梢:感受痛觉。触觉小体:感受触觉(指尖掌侧比较灵敏)环层小体:感受压觉。肌梭:感受肌纤维的状况。,第五节 血液,血液血浆+血细胞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

11、小板,血浆,白C血小板,红C,一、血液的组成,血液,血浆 血C,RBCWBC血小板,水(90%)其它,血量,血液总量占体重的7%8%,相当于7080ml/Kg。循环血量:心血管内。储存血量:肝、肺、皮下静脉。失血:20%代偿不足,血压脉搏四肢厥冷,眩晕,恶心,乏力,甚至昏倒。30%可危及生命。,血细胞比容,概念:血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成年男性:4050成年女性:3748贫血患者,RBC 血细胞比容?严重脱水患者,血浆减少,血细胞比容?,血液的理化特性,1、颜色:血液-红色 动脉血(含氧高)-鲜红 静脉血(含氧低)-暗红 血浆-淡黄色2、比重:3、粘滞性-是水的45倍4、酸碱度 正常血浆

12、PH:7.357.45,靠血液中各种缓冲物质维持,主要是NaHCO3/H2CO3,7.45为碱中毒。5、渗透压 血浆渗透压约为770KPa,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颗粒数目有关。,二、血浆,血浆的成分及作用水占91%92%,其余为溶质。1、无机盐 主要以离子形式存在,形成血浆晶体渗透压,维持酸碱平衡和神经肌肉兴奋性。阳离子:Na+、K+、Ca2+、Mg2+阴离子:CL-、HCO3-、HPO42-、SO42-,2、血浆蛋白 主要是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总量为6080g/L 白蛋白: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保持机体水平衡。球蛋白:发挥免疫、防御作用,与物质运输有关。纤维蛋白:参与血液凝固。,4、非蛋

13、白含氮化合物 指血浆中除蛋白质以外的含氮化合物总称,包括尿素、尿酸、氨基酸、氨、胆红素等,临床把这些物质中所含的氮称为非蛋白氮(NPN).5、其他成分 葡萄糖、多种脂类、酮体、乳酸酶、激素、维生素、O2、CO2,血浆渗透压1、血浆渗透压的形成及正常值(770KPa)晶体渗透压:由离子和小分子晶体物质,如电解质、葡萄糖、尿素等形成,是血浆渗透压的主要组成部分。胶体渗透压:由血浆蛋白等大分子物质形成,为3.3KPa左右。等渗溶液:与血浆渗透压相等或相近的溶液,如0.9%NS和5%GS。低渗溶液高渗溶液,2、血浆渗透压的生理作用血浆渗透压具有吸引水分子通过生物半透膜的能力。细胞膜和毛细血管壁都是生物

14、半透膜晶体渗透压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维持红细胞的形态胶体渗透压维持血容量及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分的交换。,三 血细胞及其功能,、红细胞,大小:直径为7-9um。形状:双凹圆盘状。结构特点:无核,无C器,内含物:充满血红蛋白(Hb)。膜上有ABO抗原,决定血型。功能:运输O2和CO2,缓冲酸碱平衡,RBC正常值,RBC 男性 450万 550 万/l 女性 380万 460万/l Hb 男性 120 160 g/L 女性 110150g/L血液中的RBC或血红蛋白含量低于正常最低值称为贫血。,、白细胞(4-10 x109/L),WBC,有粒C无粒C,中性粒C(50-70%)嗜酸性粒C(0.55)嗜

15、碱性粒C(01),淋巴C(20-40%)单核C(38),分类依据:根据C质内有无特殊颗粒和颗粒的嗜色性。,各种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中性粒白C,数量:50-70%,是数量最多的白C。结构:分叶状(2-5个核)。核左移:1-2叶核增多-细菌感染。核右移:4-5叶核增多-衰老。,嗜酸性粒C,数量:0.5-3%。C核:多为2叶,“八”字形核。在过敏性疾病中或寄生虫病时,数量增多。,嗜碱性粒C,数量:最少,0-1%。C核:不规则,多呈“S”形。C质:蓝紫色颗粒,大小不等,分布不均。参与过敏反应。,淋巴C,数量:25-30%。C核:

16、大,圆形,常有浅凹,染色质浓密呈粗块状。C质:少,嗜碱性。产生:骨髓,淋巴器官和淋巴组织。功能:参与免疫,为主要免疫C。分类:4类。,单核C,数量:3-8%。大小:血液中最大的C。C核:肾形,马蹄形,着色较浅。C质:丰富,弱嗜碱性,灰兰色。有一定的吞噬作用。,血小板(100-300X109/L),是骨髓巨核 C 脱落下来的胞质小块。双凸圆盘状.常聚集成群。止血和凝血的关键。寿命短,7-14天。,四、血液凝固与抗凝,一、血液凝固,(一)血液凝固的现象,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胶东状凝块的过程,它包含着由一系列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的酶解反应,其最后阶段表现为血浆中的可溶性的

17、纤维蛋白原转变为不溶性的纤维蛋白。,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称为凝血因子。根据其发现的先后顺序,由国际凝血因子命名委员会以罗马数字编号命名,共有12种,即凝血因子。因子VI是因子V的激活物,已被取消。存在于组织当中。是Ca离子,其余都是蛋白质,大多在肝脏合成。、的合成需要维生素K的参与。,(二)凝血因子,第一步 凝血酶原激活物的形成,(三)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血液凝固的机理,1.内源性凝血途径 是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Blood Vessel Injury,IX,IXa,XI,XIa,X,Xa,XII,XIIa,a,Fibrinogen,Fibrin

18、monomer,XIII,内源性凝血途径,PK,K,Ca2+,VIIIPF3Ca2+,VPF3Ca2+,2.外源性凝血途径 是指凝血的组织因子()是来自组织,而不是来自血液的凝血途径。,Tissue Injury,Tissue Factor,外源性凝血途径,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Ca离子,a、PF3、Ca离子,(四)、抗凝系统,1、血管内膜完整2、血流速度快,不利于集结3、即使损伤,启动凝血,也只限于局部4、正常血液中还有抗凝物质和纤溶系统血浆中抗凝物质主要有:抗凝血酶:与凝血酶原和、a、a结合而失活肝素,五、血型,在正常情况下,ABO血型系统中,只有相同血型的人才能进行输血。临床上在输

19、血前,即便是已知为同型血液输血,除了严格查对外,还必须常规地进行交叉配血试验。一、ABO血型系统:血型:RBC膜上存在的特异性抗原类型。,2、输血原则:安全、有效、节约,供血者的红细胞混悬液和受血者的血清相混合称主侧;受血者的红细胞混悬液和供血者的血清相混合则称次侧。,当两侧均无凝集时输血最为理想(同型血)主侧凝集配血不合(绝对禁忌)主侧不凝,次侧凝集配血基本相合,只能在紧急情况下少量缓慢输血。(不得已时使用),交叉配血实验 供血者 受血者 红细胞 红细胞 血清 血清,主侧,上一页,结束放映,下一页,思 考,在选用异型血液输血时,为什么只要求给血者输入的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的血清凝集,而不担心给血者输入的血浆中的凝集素会使受血者体内的红细胞发生凝集?这是由于血型不合时,给血者输人的红细胞在受血者血液中到处会遇到足够浓度的凝集素,使之发生凝集。因此,交叉配血试验主侧凝集者绝对不许输给,而输入的血浆中所含的凝集素,则因给血者输入的血液远少于受血者体内的血量,使输入的凝集素被受血者的血浆高度稀释,其浓度急剧下降到不致使受血者红细胞发生凝集的程度。故交叉试验主测不凝集、仅次侧凝集者,可以谨慎地少量输血。,RH血型,在RBC膜上的RH凝集原有C、D、E、c、e等。其中以D凝集原的抗原性最强。凡是红细胞膜上有D凝集原者为Rh阳性,不含D凝集原者为Rh阴性。我国99%为阳性,1%为阴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