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陈阳篮球体前变相运球过障碍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sccc 文档编号:4933995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1.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陈阳篮球体前变相运球过障碍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陈阳篮球体前变相运球过障碍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陈阳篮球体前变相运球过障碍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陈阳篮球体前变相运球过障碍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陈阳篮球体前变相运球过障碍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陈阳篮球体前变相运球过障碍教学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陈阳篮球体前变相运球过障碍教学设计.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篮球体前变相运球过障碍教学设计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依据新课标的要求,新的体育与健康课程在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和侧重点,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关注学生如何通过体育实践活动,提高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如何掌握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形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良好的生活方式,成为体育教学的主要目标。对于义务教育阶段初中学生来说,更要关注其运动的快乐感,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二、教学背景(一) 教材分析1.功能:篮球运动这项教学内容均具有协调、灵敏等自身特性,篮球运动的对抗性,有利于学生在经历挫折和困难的过程中,提高抗挫能力

2、和情绪调节能力,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篮球运动的集体性,使学生建立起对自我、群体的社会责任感,形成现代社会所必需的合作与竞争意识,学会尊重和关心他人,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和集体主义精神。2.技术环节:体前变相换手运球时篮球的基本技术之一,其中包括运球高度降低,蹬跨、转体、探肩并保护球几个部分组成,变向运球动作要迅速。3.知识点和重难点:知识点:该技术动作由蹬地、上步、转体、探肩、放球组成。其技术动作特点是动作快速,上下肢协调,是篮球运动竞赛中运用最广泛的技术动作之一。重点:手对球的控制能力,放球和变相跨步的时机。难点:上下肢动作协调,动作迅速。4.单元计划 初一 年级 篮球 单元教学目标 共 6

3、课次认知:通过学生学习,提前变相运球在篮球运动中的作用,锻炼价值的了解及每次课的趣味练习设计。技能:绝大多数学生能够较好掌握变相换手运球移动技术,做到球随人动,并在教学比赛中能够得到应用。发展学生的灵敏素质。情感:学生培养良好的学习热情和能够学好的激情。课 次教学内容与重点教学目标教法措施1教学内容:站姿、移动、原地运球重点:基本姿势、运球手法、手触球部位1.通过教师讲解学生了解篮球基本技术的内容及锻炼价值2. 学生通过练习对站势、移动、持球、原地运球技术从最初的不作为到引导下的作为3.学生建立能学好篮球的自信心1.篮球准备姿势练习(原地)2.准备姿势后进行移动(上步、撤步)3.准备姿势后进行

4、移动(向左、向右)4.准备姿势后移动(前后左右四方向)5.持球准备姿势(原地)练习6.原地运球练习2教学内容:移动运球重点:运球手法、手触球部位1.学生了解篮球运动中运球技术的重要性2. 学生通过练习能够逐渐习惯站势、移动、持球、原地运球技术3.学生进一步加强能学好篮球技术的自信心1.准备姿势后移动(前后左右四方向)2.持球准备姿势练习3.原地运球练习4.原地运球转身换手运球练习5.原地提前还手运球6.移动运球练习7.移动运球急起急停练习3教学内容:手对球的控制能力,放球和变相的时机重点:运球手法、手触球部位1、了解篮球体前变向运球的动作要领和练习方法,以及比赛运用的基本常识。2、能够完成运球

5、过固定障碍动作,且上下肢较协调;发展协调性身体素质,提高手对篮球的控制能力。3、培养能打好篮球的信心。1.原地单手运球2.原地体前两手交换运球3.原地无球、有球模仿练习4.单手运球行进间听哨声变向运球过障碍模仿5.两人一组一人做障碍一人做体前变向运球过障碍练习。6.篮球场中两人一组做运、抢练习4教学内容:移动运球做提前变向运球过障碍重点:身体动作与运球变相的配合1.学生了解篮球运动中体前变相运球技术在篮球运动中的重要性2. 学生通过练习能够独立完成低速跑动中的体前变相运球技术,提高学生的控球能力3.学生加强要学好篮球的兴趣1.原地运球练习2.直线移动运球练习3.移动运球急起急停练习4.原地运球

6、启动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练习5.移动运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练习5教学内容:移动运球做提前变向运球过障碍重点:身体动作与运球变相的配合1.学生了解篮球运动中体前变相运球技术在篮球比赛中的重要性2. 学生通过练习能够独立完成中速跑动中的体前变相运球技术,提高学生的控球能力3.学生加强要学好篮球的兴趣1.原地体前变相换手运球练习2.移动运球规定点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练习3.移动运球多点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练习4.移动运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过移动障碍练习5.体前变相运球过障碍接力6教学内容:移动运球做提前变向运球过障碍考核 重点:迈步、放球、转体探肩动作充分,有利于做后续动作1.学生能够看出其他同学体前变向运球的动作

7、错误点2. 学生通过练习能够在教学比赛中运用前变相运球技术,提高学生的控球能力3.学生加强要学好篮球的兴趣1.移动运球多点体前变向换手运球练习2.移动运球体前变向换手运球过移动障碍练习 3.教学比赛 4.篮球运球体前变相换手运球过障碍考核(二)学情分析学生在小学的体育学习中应有基础的篮球运球学习,能够达到基本熟练的掌握原地和移动运球的技能。篮球单元课程已经完成两节课的教学,学生的运球技能基础不容乐观,因学生的生源不同,运动基础能力参差不齐,更有个别学生对篮球没有认知,技能更是没有任何基础可言。通过两次课的教学,学生对篮球的基本姿势、原地运球、原地换手运球有了一定的概念。初一年级的学生的模仿能力

8、较强,灵敏性较好,对篮球学习的喜爱程度较高。变相运球对于学生的人球关系有更高的要求,加强基础运球练习,建立良好的人球关系,只有个别学生的协调性稍显不足,需要更多的教师示范与单独指导,并加强模仿和基本技术练习。课时计划年级 初一 人数: 38人 (男生) 教材内容与课次篮球3/6教学目标1、了解篮球体前变向运球的动作要领和练习方法,以及比赛运用的基本常识。2、能够完成运球过固定障碍动作,且上下肢较协调;发展协调性身体素质,提高手对篮球的控制能力。3、培养能打好篮球的信心。部分教 学 内 容次数时间组 织 教 法 与 要 求开始部分3分1、体委集合、整队,清点报告出勤人数2、师生问好3、教师宣布本

9、课内容安排见习生12组织: 要求: 1、整队快、静、齐。2、报数声音洪亮有气势。3、注意力集中,精神饱满。准备部分10分1、绕场慢跑热身2、篮球操(1)伸展(2)振臂 (3)体侧(4)体转(5)腹背(6)半蹲起(7)踝关节绕环 3、专项辅助练习(1) 压手指练习2484878教法:1、学生两路纵队绕场慢跑。要求:匀速慢跑、队伍整齐。2、教师领做篮球操,学生跟做。要求:(1) 紧跟拍节,动作到位、有力度(2)各关节活动充分3、教师布置专项辅助练习的内容方法。要求:(1)压手指时手指相对用力。基本部分29分内容:篮球-体前变向运球过障碍重点:能够完成篮球体前变向运球过固定障碍1-28122-381

10、22-33-42-33022教法:1、原地单手运球要求:护球姿势到位,控制运球节奏2、原地体前两手交换运球要求:上体正直,腿微曲,控制球落地点3、教师示范、讲解篮球体前变向运球过障碍。要求:认真听,细心看4、原地无球、有球模仿练习要求:蹬地上步,转体探肩5、单手运球行进间听哨声变向运球过障碍模仿。要求:(1)注意力集中在上、下肢的配合,变向运球同时跨步、转体、探肩(2)跨步转体动作的协调配合,跨步大、重心低6、两人一组一人做障碍一人做体前变向运球过障碍练习。要求:(1) 体前变向运球过障碍时注意跨步、转身、探肩(2) 变向运球过障碍动作完成后,篮球在可保护范围内,护球姿势准确到位。7、篮球场中

11、两人一组做运、抢练习要求:(1) 运球人运用所学体前变向运球和运球护球基本姿势(2) 出现违规动作或者球出界即运、抢人员交换角色结束部分3分1、集合、整队。2、教师带领学生放松。3、总结评价。4、下课、师生再见,收整器材。451、教师鸣哨集合整理队伍。要求:快、静、齐。2、教师带领学生放松。要求:抖动放松。3、师生共同归纳评议练习情况。要求:积极总结动作要领,评价自己、同伴的练习、掌握情况。4、布置作业及收整器材。要求:小组长负责本组队员收整器材。场地器材篮球40个预计生理负荷安全措施1、课前了解学生的身体状况。2、课中及时观察学生的身体状况和机体表现。3、准备活动充分、有效。4、讲解保护和自

12、我保护方式方法。练习密度:2530%平均心率:110120次/分五、课后小结1、教学效果本节课大约有85%的学生能在在提示下基本完成原地运球体前变向运球过障碍动作,动作迅速,上下肢基本协调,但是还不能很好的连接后续动作。但是有个别学生动作有些脱节,无法很好的控制篮球,但学生们的学习、练习态度很好,热情很高。2、存在问题(1)运动强度不够大。(2)学生之间的距离大范围广,导致教师关注的不够全面。(3)冬天天气原因,学生的手比较凉,影响控制球的质量。(4)个别学生在练习中不能很好的掌握所学技术动作。(5)教师应多注意特别学生,给予更多更好的指导。3、本课特点(1)能够遵循教学原则合理选择教法,循序渐进,学生能更好的掌握技术。(2)因为本课的内容的原因学生的练习热情较高。(3)采用两人一组的练习方式,更好的发挥每个学生的指导能力,学生能更好的理解本次课所学知识。北京市第九十四中学陈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施工/环境 > 农业报告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