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中医外科学-肛门直肠疾病.docx

上传人:小飞机 文档编号:4934933 上传时间:2023-05-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5.0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中医外科学-肛门直肠疾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中医-中医外科学-肛门直肠疾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中医-中医外科学-肛门直肠疾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中医-中医外科学-肛门直肠疾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中医-中医外科学-肛门直肠疾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医-中医外科学-肛门直肠疾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中医外科学-肛门直肠疾病.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第七单元肛门直肠疾病细目一概论(一)病因病机肛门直肠疾病的致病因素很多,但赏见的主要有风、湿、燥、热、气虚、血虚等1. 风证治要诀:“血清而色鲜者为肠风。”说明风邪可引起下血。风有善行而数变的特征,且多夹热, 热伤肠络,血不循经,下溢而便血。因风而引起的便血,其色鲜明,出血急暴,呈喷射状,多见于内痔实 证。2. 湿湿有内湿与外湿之分,外湿多因久居雾露潮湿之处而发病,内湿多由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脾失运化, 湿自内生。湿性重浊,常先伤于下,故肛肠病中因湿邪致病者较多。湿与热结,致肛门部气血纵横,筋脉 交错,而发内痔;湿热蕴阻肛门,经络阻隔,气血凝滞,热盛肉腐而成脓,易形成肛周脓肿;湿热下注大 肠,

2、肠道气机不利,经络阻滞,瘀血凝聚,发为直肠息肉。3. 热肛肠病中因热邪而致者亦较多见。热为阳邪,易伤津动血,热积肠道,耗伤津液,而致热结肠燥,大 便秘结不通。便秘日久,可导致局部气血不畅,瘀滞不散,结而为痔。热盛迫血妄行,血不循经,则发生 便血。热与湿结,蕴阻肛门,腐蚀血肉而发肛周脓肿。4. 燥医宗金鉴云:“肛门围绕,折纹破裂,便结者,火燥也。”燥有内外之分,引起肛门疾病者多为 内燥。常因饮食不节,恣饮醇酒,过食辛辣厚味,以致燥热内结,耗伤津液,无以下润大肠,则大便干结; 或素有血虚,血虚津乏,肠道失于濡润,而致大便干燥,临厕努责,常使肛门裂伤或擦伤痔核而致便血等。5. 气虚气虚也是肛门直肠病

3、的发病因素之一,以脾胃失运,中气不足为主。妇人生育过多,小儿久泻久痢, 老年气血不足,机能衰退,以及某些慢性疾病等,都能导致中气不足,气虚下陷,无以摄纳,而引起直肠 脱垂不收、内痔脱出不纳。气虚,正不胜邪,不能托毒外出,故肛门直肠周围发生脓肿时,初起症状不明 显,难消难溃,溃后脓水稀薄。6. 血虚血虚常因失血过多或脾虚生血乏源所致。在肛门直肠疾病中,常因长期便血而致血虚,血虚则气虚, 气虚则无以摄血而致下血,更导致血虚,如此往复,形成恶性循环。血虚生燥,无以润滑肠道,则大便燥 结,损伤肛门而致肛裂,或擦伤内痔而便血;创口的愈合需赖血的濡养,血虚故陈旧性肛裂难以愈合,肛 痈易成肛痿。(二)辨证1

4、. 辨症状(1)便血:便血是肛门直肠疾病最常见的症状,可见于内痔、肛裂、直肠息肉、直肠癌等多种疾病。 由于疾病不同,病因各异,其表现特点也不一样。血不与大便相混,附于大便表面,或便时点滴而下,或 一线如箭,无疼痛者,多为内痔;便血少而肛门部有撕裂样疼痛者,多为肛裂;儿童便血,大便次数和性 质无明显改变者,多为直肠息肉;血与黏液相混,其色晦暗,肛门有重坠感者,应考虑有直肠癌的可能。便血鲜红,血出如箭,并伴有口渴、便秘、尿赤、舌红、脉数等症状,多属风热肠燥;便血色淡,日 久而量多,伴有面色无华、头晕心悸、神疲乏力、舌淡、脉沉细等症状,属血虚肠燥。(2)肿痛:常见于肛旁脓肿、内痔嵌顿、外痔水肿、血栓

5、外痔等病。肿势高突,疼痛剧烈,多为湿热 阻滞,可伴有胸闷腹胀、体倦身重、食欲不振、发热、苔黄腻、脉濡数等症状,常见于肛旁脓肿、外痔水 肿等。微肿微痛者,每因气血、气阴不足,又兼湿热下注之虚中夹实证,可伴发热不高、神疲乏力、头晕 心悸、盗汗、便溏或便秘、舌淡或红,苔黄或腻、脉濡细等症状,常为肛旁脓肿症状不明显者或结核性肛 周感染。(3)脱垂:是ii、m期内痔、息肉痔、直肠脱垂的常见症状。直肠脱垂呈管状、环形;内痔脱出呈颗 粒状,如枣形;息肉痔头圆而有长蒂。肛门松弛易脱出,不能自行回纳,伴有面色无华、头晕眼花,、心 悸气短、自汗盗汗、舌质淡、脉沉细弱等,为气血虚衰,中气下陷;内痔脱出,嵌于肛外,红

6、肿疼痛,不 易复位者,多为湿热下迫;若复因染毒,热毒熏灼,则局部糜烂坏死,可伴有寒热烦渴、便干溲赤、舌红 苔黄或腻、脉弦数等症状。(4) 流脓:常见于肛痈或肛痿。脓出黄稠带粪臭者,多为湿热蕴阻肛门,热盛肉腐而成脓,伴有发热 等。脓出稀薄不臭,或微带粪臭,淋漓不尽,疮口凹陷,周围有空腔,不易敛合者,多为气阴两亏兼湿热 下注之证,可伴低热盗汗、面色萎黄、神疲纳呆、舌淡红、脉濡细或细数等。(5) 便秘:是痔、肛裂、肛痈等许多肛门直肠病的常见症状。腹满胀痛,拒按,大便秘结,伴口臭、 心烦、身热、溲赤、舌红苔黄燥、脉数等,多为燥热内结,热结肠燥;腹满作胀,喜按而大便燥结,伴有 面色妹白、头晕心悸、神疲乏

7、力、舌质淡、脉细无力等,多为血虚肠燥。(6) 分泌物:常见于内痔脱出、直肠脱垂、肛痿等。多为湿热下注或热毒蕴结所致,多伴有局部肿痛、 口干、食欲不振、胸闷不舒、便溏或干结、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内痔、直肠脱垂嵌顿及实证肛 痿多见。分泌物清稀不臭,多见于气虚脱肛、内痔脱垂或虚证肛痿。2. 辨部位肛门病的部位常用膀胱截石位表示,以时钟面的十二等分标记法,将肛门分成十二个部位。会阴部正 中称12点,骶尾部正中称6点,左面中央称3点,右面中央称9点,其余依次类推。内痔好发于肛门齿线 以上3、7、11点处;赘皮外痔多发生于6、12点处;环形的结缔组织性外痔多见于经产妇;血栓外痔好发 于肛缘3、9点

8、处;肛裂好发于6、12点处。细目二痔(一) 概念与分类痔是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下的静脉丛发生扩大曲张所形成的柔软静脉团。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 分为内痔、外痔和混合痔。(一) 内痔的病因病机内痔的发生,主要是由于先天性静脉壁薄弱,兼因饮食不节,过食辛辣醇酒厚味,燥热内生,下迫大 肠,以及久坐久蹲,负重远行,便秘努责,妇女生育过多,腹腔瘾瘕,致血行不畅,血液瘀积,热与血相 搏,则气血纵横,筋脉交错,结滞不散而成。(三) 诊断要点1. 内痔(1) 症状:初期常以无痛性便血为主要症状,血液与大便不相混合,多在排便时出现手纸带血、滴血 或射血。出血严重者可继发贫血。随着痔核增大,可出现脱出症状,脱出后

9、不及时回纳可形成内痔嵌顿。(2) 检查:指诊可触及柔软、表面光滑、无压痛的黏膜隆起。肛门镜下见齿线上黏膜呈半球状隆起, 色暗紫或深红,表面可有糜烂或出血点。(3) 鲤:由于病程长短及病情轻重不同,可分为四期。I期:痔核较小,不脱出,以便血为主。II期:痔核较大,大便时可脱出肛外,便后自行回纳,便血或多或少。III期:痔核更大,大便时痔核脱出肛外,甚者行走、咳嗽、喷嚏、站立时痔核脱出,不能自行回纳, 须用手推或平卧、热敷后才能回纳,便血不多或不出血。W期:痔核脱出,不能及时回纳,嵌顿于外,因充血、水肿和血栓形成,以致肿痛、糜烂和坏死,即 嵌顿性内痔。2. 外痔发生于齿状线以下,是由痔外静脉丛扩大

10、曲张或痔外静脉丛破裂或反复发炎纤维增生而成的疾病。其 表面被皮肤覆盖,不易出血。其特点是自觉肛门坠胀、疼痛,有异物感。由于临床症状和病理特点及其过 程的不同,可分为静脉曲张性外痔、血栓性外痔、结缔组织外痔和炎性外痔四种。3. 混合痔混合痔是指同一方位的内外痔静脉丛曲张,相互沟通吻合,使内痔部分和外痔部分形成一整体者。多 发于截石位3、7、11点处,以11点处最为多见。兼有内痔、外痔的双重症状。(四)痔的辨证论治多适用于1、11期内痔,或内痔嵌顿有继发感染,或年老体弱,或内痔兼有其他严重慢性疾病,不宜 手术治疗者。1. 风热肠燥证主症:大便带血,滴血或喷射状出血,血色鲜红,大便秘结或有肛门瘙痒,

11、舌质红,苔薄黄,脉数。治法:清热凉血祛风。方药:凉血地黄汤加减。常用细生地、当归尾、地榆、槐角、黄连、天花粉、生甘草、升麻、赤芍、 枳壳、黄苓、荆芥等。2. 湿热下注证主症:便血色鲜,量较多,肛内肿物外脱,可自行回纳,肛门灼热,重坠不适,苔黄腻,脉弦数。治法:清热利湿止血。方药:脏连丸加减。常用黄连、苍术、黄柏、地榆、槐角、生甘草、升麻、赤芍、枳壳、黄苓、荆芥 等。3. 气滞血瘀证主症:肛内肿物脱出,甚或嵌顿,肛管紧缩,坠胀疼痛,甚则内有血栓形成,肛缘水肿,触痛明显, 舌质红,苔白,脉弦细涩。治法: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方药:止痛如神汤加减。常用秦艽、桃仁、皂角刺、苍术、防风、黄柏、当归尾、泽泻

12、、槟榔、熟大 黄等。4. 脾虚气陷证主症:肛门松弛,内痔脱出不能自行回纳,需用手法还纳,便血色鲜或淡,伴头晕气短,面色少华, 神疲自汗,纳少,便溏,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补中益气,升阳举陷。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黄芪、当归、陈皮、柴胡、升麻、党参、白术、甘草等。(五)其他疗法1. 外治法适用于各期内痔及内痔嵌顿肿痛等。(1)熏洗法:以药物加水煮沸,先熏后洗,或用毛巾蘸药液作湿热敷,具有活血止痛、收敛消肿等作 用,常用五倍子汤、苦参汤等。(2)外敷法:将药物敷于患处,具有消肿止痛、收敛止血、祛腐生肌等作用。应根据不同症状选用油 膏、散剂,如消痔膏、五倍子散等。(3)塞药法:将药物制成栓

13、剂,塞入肛内,具有消肿、止痛、止血等作用,如痔疮栓。2. 手术疗法如插药疗法、注射疗法、结扎疗法等。(六)预防与调护1. 养成每天定时排便的良好习惯,防止便秘,蹲厕时间不宜过长,以免肛门部淤血。2. 注意饮食调和,多喝开水,多食蔬菜,少食辛辣食物。3. 避免久坐久立,进行适当的活动或定时作肛门括约肌运动。4. 发生内痔应及时治疗,防止进一步发展。细目三息肉痔(一)概念息肉痔是指直肠内黏膜上的赘生物,是一种常见的直肠良性肿瘤。分为单发性和多发性两种,前者多 见于儿童,后者多见于青壮年。息肉多数是腺瘤性。很多息肉积聚在一段或全段大肠称息肉病。(一)病因病机本病多因湿热下迫大肠,以致肠道气机不利,经

14、络阻滞,瘀血浊气凝聚而成。(三)临床表现因息肉大小及位置的高低不同,其临床表现亦有差异。位置较高的小息肉一般无症状;如息肉发炎, 表面糜烂,大便时往往有鲜血及黏液随粪便排出;直肠低位带蒂息肉,大便时可脱出肛门外,小的能自行 回纳,大的便后需用手推回。常伴有排便不畅、下坠感等。多发性息肉以黏液血便、腹泻为主要症状。若 息肉并发溃疡及感染,则症状加重,大便次数增多,稀便内常见泡沫,秽臭,有时带脓血黏液,里急后重。 久之则出现体重减轻、消瘦无力、贫血等。(四)辨证论治1. 大肠湿热证主症:大便不爽,小腹胀痛,便内有鲜血或黏液,气味臭秽,舌红苔黄,脉滑数。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散结。方药:革薢渗湿汤加减

15、。常用革薢、薏苡仁、滑石、泽泻、通草、黄柏、土茯苓、丹皮等。腹泻加黄 连、马齿苋;便血加地榆、槐角、炒荆芥。2. 脾胃虚弱证主症:腹痛绵绵,大便稀薄,常伴有泡沫和黏液,息肉脱出不易还纳;面色萎黄,纳差,消瘦,舌淡, 苔薄白,脉弱。治法:补益脾胃。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常用党参、白术、茯苓、砂仁、薏苡仁、莲子、山药、甘草、陈皮等。(五)其他法1. 外治疗法息肉病可用具有收敛、软坚散结作用之药液保留灌肠,灌肠方如下:6%明矶液50mL,保留灌肠,每 日1次。乌梅12g,五倍子6g,五味子6g,牡蛎30g,夏枯草30g,海浮石12g,紫草15g,贯众15g。 浓煎为150200mL,每次50mL,保

16、留灌肠,每日1次。2. 手术疗法如注射疗法、结扎疗法、电灼疗法及手术切除等。(六)预防与调护1. 及时治疗内外痔、肛窦炎、肛裂、慢性肠炎等疾病。2. 防止便秘,注意保持肛门部清洁卫生。细目四肛隐窝炎(一)概念肛隐窝炎是肛隐窝、肛门瓣发生的急慢性炎症性疾病,又称肛窦炎,常并发肛乳头炎、肛乳头肥大。 肛隐窝炎是肛周化脓性疾病的重要诱因。(二)病因病机多因饮食不节,过食醇酒厚味,辛辣炙燃;或虫积骚扰,湿热内生,下注肛部;或因肠燥便秘,破损 染毒而成。(三)临床表现自觉肛门部不适,排便时因粪便压迫肛隐窝,可感觉肛门疼痛,一般不甚剧烈,数分钟内消失。若括 约肌受刺激而挛缩则疼痛加剧,常可出现不排便时的短

17、时间阵发性刺痛,并波及臀部和股后侧。急性期常 伴便秘,类便常带少许黏液,此种黏液常在粪便前流出,有时混有血丝。若并发肛乳头肥大并从肛门脱出, 可使肛门潮湿瘙痒。肛门指检可见肛门口紧缩感,肛隐窝发生炎症处有明显压痛、硬结或凹陷,或可触及肿大、压痛的肛 乳头。(四)辨证论治湿热下注证主症:常见肛门坠胀不适,或可出现灼热刺痛,便时加剧,粪便夹有黏液,肛门湿痒,伴口干、便秘; 苔黄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利湿。方药:止痛如神汤或凉血地黄汤加减。常用秦艽、桃仁、皂角子、苍术、防风、黄柏、当归尾、泽泻、 槟榔、大黄、羌活等。(五)其他疗法1. 外治法(1)熏洗法:用苦参汤等煎水熏洗坐浴,每天2次。(2)塞药

18、法:用痔疮栓,每天坐浴后塞入肛内,每天2次。或用红油膏、九华膏等搽入肛门。2. 手术疗法肛隐窝内已成脓者,或伴有肛乳头肥大、隐性痿管者,宜手术治疗。(六)预防与调护1. 保持排便通畅及肛门清洁,及时治疗慢性肠道炎症、便秘及腹泻等。2. 肛门有痔、漏病变时应及时就医。3. 积极治疗本病,对预防肛痈、肛漏有重要意义。细目五肛痈(一)概念肛痈是指肛管直肠周围间隙发生急慢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肛门直肠周围脓肿。(二)病因病机多因过食肥甘、辛辣、醇酒等物,湿热内生,下注大肠,蕴阻肛门;或肛门破损染毒,致经络阻塞, 气血凝滞而成。也有因肺、脾、肾亏损,湿热乘虚下注而成者。(三)诊断发病男性多

19、于女性,尤以青壮年为多,主要表现为肛门周围疼痛、肿胀、有结块,伴有不同程度发热、 倦怠等全身症状。由于脓肿的部位和深浅不同,症状也有差异。如提肛肌以上的间隙脓肿,位置深隐,全身症状重,而 局部症状轻;提肛肌以下的间隙脓肿,部位浅,局部红、肿、热、痛明显,而全身症状较轻。(四)辨证论治1. 热毒蕴结证主症:肛门周围突然肿痛,持续加剧,伴有恶寒,发热,便秘,溲赤,肛周红肿,触痛明显,质硬, 皮肤瞅热,舌红,苔薄黄,脉数。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仙方活命饮、黄连解毒汤加减。常用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尾、甘草、黄苓、黄连、栀子、银 花、赤芍、乳香、没药、天花粉、陈皮、防风、贝母、白芷等。2. 火毒炽盛证主

20、症:肛周肿痛剧烈,持续数日,痛如鸡啄,难以入寐,伴恶寒发热,口干便秘,小便困难。肛周红 肿,按之有波动感或穿刺有脓,舌红,苔黄,脉弦滑。治法:清热解毒透脓。方药:透脓散加减。常用当归、生黄芪、炒山甲、川芎、皂角刺、黄苓、黄连、栀子等。3. 阴虚毒恋证主症:肛周肿痛,皮色暗红,成脓时间长,溃后脓出稀薄,疮口难敛,伴有午后潮热,心烦口干,盗 汗,舌红,苔少,脉细数。治法:养阴清热,祛湿解毒。方药:青蒿鳖甲汤合三妙丸加减。常用青蒿、鳖甲、生地黄、知母、丹皮、黄柏、苍术、薏苡仁等。(五)其他疗法1. 外治法(1)初起:实证用金黄膏、黄连膏外敷,位置深隐者,可用金黄散调糊灌肠;虚证用冲和膏或阳和解 凝膏

21、外敷。(2)成脓:宜早期切开引流,并根据脓肿部位深浅和病情缓急选择手术方法。(3)溃后:用九一丹纱条引流,脓尽改用生肌散纱条。日久成漏者,按肛漏处理。2. 手术疗法如切开疗法、挂线疗法等。(六)预防与调护1. 保持大便通畅,注意肛门清洁。2. 积极防治肛门病变,如肛隐窝炎、肛腺炎、肛乳头炎、直肠炎、内外痔等。3. 患病后应及早治疗,防止炎症范围扩大。细目六肛漏(一)概念肛漏是指直肠或肛管与周围皮肤相通所形成的痿管,也称肛痿。一般由原发性内口、痿管和继发性外 口三部分组成,也有仅具内口或外口者。内口为原发性,绝大多数在肛管齿线处的肛窦内;外口是继发的, 在肛门周围皮肤上,常不止一个。肛漏多是肛痈

22、的后遗症。临床上分为化脓性或结核性两类。其特点是以局部反复流脓、疼痛、瘙痒为主要症状,并可触及或探 及痿管通到直肠。(二)病因病机肛痈溃后,余毒未尽,蕴结不散,血行不畅,疮口不合,日久成漏;亦有虚劳久嗽,肺、脾、肾亏损, 邪乘于下,郁久肉腐成脓,溃后成漏。(三)诊断要点1. 主要症状本病可发生于各种年龄和不同性别,但以成年人为多见。通常有肛痈反复发作史,并有自行溃破或曾 做切开引流的病史。(1)流脓:局部间歇性或持续性流脓,久不收口。一般初形成的漏流脓较多,有粪臭味,色黄而稠; 久之,则脓水稀少,或时有时无,呈间歇性流脓;若过于疲劳,则脓水增多,有时可有粪便流出;若脓液 已少而突然又增多,兼有

23、肛门部疼痛者,常表示有急性感染或有新的支管形成。(2)疼痛:当漏管通畅时,一般不觉疼痛,而仅有局部坠胀感。若外口自行闭合,脓液积聚,可出现 局部疼痛,或有寒热;若溃破后脓水流出,症状可迅速减轻或消失。但也有因内口较大,粪便流入管道而 引起疼痛,尤其是排便时疼痛加剧。(3)瘙痒:由于脓液不断刺激肛门周围皮肤而引起瘙痒,有时可伴发肛周湿疮。2. 查体肛门视诊可见外口,外口凸起、较小者多为化脓性;外口较大、凹陷,周围皮肤暗紫,皮下有穿凿性 者,应考虑复杂性或结核性肛漏。低位肛漏可在肛周皮下触及硬索,高位或结核性者一般不易触及。以探 针探查,常可找到内口。(四)分类1. 单纯性肛漏指肛门旁皮肤仅有一个

24、外口,直通入齿线上肛隐窝之内口者,称为完全漏,又叫内外漏;若只有外口 下连漏管,而无内口者,称为单口外漏,又叫外盲漏;若只有内口与漏管相通,而无外口的,称为单口内 漏,又叫内盲漏。2. 复杂性肛漏指在肛门内、外有三个以上的开口;或管道穿通两个以上间隙;或管道多而支管横生;或管道绕肛门 而生,形如马蹄者,称为马蹄形肛漏。附:1975年全国首届肛肠学术会议分类标准以外括约肌深部画线为标志,漏管经过此线以上者为高位,在此线以下者为低位,其分类如下:(1)低位单纯性肛漏:只有一个漏管,并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下,内口在肛窦附近。(2)低位复杂性肛漏:漏管在外括约肌深层以下,有两个以上外口,或两条以上管道,

25、内口在肛窦部 位。(3)高位单纯性肛漏:仅有一条漏管,漏管穿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内口位于肛窦部位。(4)高位复杂性肛漏:有两个以上外口及管道有分支窦道,其主管道通过外括约肌深层以上,有一个 或两个以上内口。高位.单纯性肛璋临位单纯性旺瘦*节肛痿的分类法(五)肛漏的发展规律将肛门两侧的坐骨结节画一条横线,当漏管外口在横线之前距离肛缘4cm以内,内口在齿线处与外口 位置相对,其管道多为直行;如外口在距离肛缘4cm以外,或外口在横线之后,内口多在后正中齿线处, 其漏管多弯曲或为马蹄形。细目七肛裂(一)概念肛管的皮肤全层纵行裂开并形成感染性溃疡者称肛裂。本病好发于青壮年,女性多于男性。肛裂的部 位一般

26、在肛门前后正中位,尤以后位多见,位于前正中线的肛裂多见于女性。(二)病因病机阴虚津乏或热结肠燥而致大便秘结,排便努责,可使肛门皮肤裂伤,然后染毒而逐渐形成慢性溃疡。(三)临床表现1. 疼痛周期性疼痛是肛裂的主要症状2. 出血大便时出血,量不多,鲜红色,有时染红便纸,或附着于粪便表面,有时滴血。3. 便秘病人多数有习惯性便秘,又因恐惧大便时疼痛,不愿定时排便,故便秘加重,形成恶性循环。(四)分类1. 早期肛裂发病时间较短,仅在肛管皮肤见一个小的溃疡,创面浅而色鲜红,边缘整齐而有弹性。2. 陈旧性肛裂早期肛裂未经适当治疗,继续感染,引流不畅,边缘变硬变厚形成赘皮性外痔。在裂口上端齿线附近 并发肛窦

27、炎、肛乳头炎,形成单口内痿及肛乳头肥大。溃疡基底因炎症刺激结缔组织增生,栉膜增厚变硬 形成栉膜带,妨碍括约肌松弛,致使裂口边缘不整齐,缺乏弹性,形成较深大溃疡而不易愈合。裂口、栉膜带、赘皮性外痔、单口内痿、肛窦炎、肛乳头炎或肛乳头肥大的六种病理改变,成为陈旧 性肛裂的特征。(五)辨证论治1. 血热肠燥证主症:大便二三日一行,质干硬,便时肛门疼痛,便时滴血或手纸染血,裂口色红,腹部胀满,溲黄, 舌偏红,脉弦数。治法:清热润肠通便。方药:凉血地黄汤合脾约麻仁丸加减。常用细生地、当归尾、地榆、槐角、黄连、天花粉、生甘草、 升麻、赤芍、麻子仁、大黄等。2. 阴虚津亏证主症:大便干结,数日一行,便时疼痛

28、点滴下血,裂口深红,口干咽燥,五心烦热,舌红,苔少或无 苔,脉细数。治法:养阴清热润肠。方药:润肠汤加减。常用当归、甘草、生地黄、麻仁、桃仁、玄参等。3. 气滞血瘀证主症:肛门刺痛明显,便时便后尤甚,肛门紧缩,裂口色紫暗,舌紫黯,脉弦或涩。治法:理气活血,润肠通便。方药:六磨汤加减。常用大槟榔、沉香、木香、乌药、枳壳、大黄、红花、桃仁、赤芍等。(六)外治疗法1. 早期肛裂可用生肌玉红膏蘸生肌散涂于裂口,每天12次。每天便后以1: 5000高锰酸钾液坐浴,也可用苦参 汤或花椒食盐水坐浴。2. 陈旧性肛裂可用七三丹或枯痔散等腐蚀药搽于裂口,二三天腐脱后,改用生肌白玉膏、生肌散收口。细目八脱肛(一)

29、概念脱肛是直肠黏膜、肛管、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脱出肛门外的一种疾病。相当于西医的 直肠脱垂。(一)病因病机小儿气血未旺,老年人气血衰退,中气不足,或妇女分娩用力耗气,气血亏损,以及慢性泻痢、习惯 性便秘、长期咳嗽等,均易导致气虚下陷,固摄失司,以致肛管直肠向外脱出。(三)症状与分度1. 症状起病缓慢,无明显全身症状,早期便后有黏膜肛门脱出,便后能自行还纳,以后渐渐不能自然回复, 须手托或平卧方能复位。日久失治,致使直肠各层组织向下移位,直肠或部分乙状结肠脱出,甚至咳嗽、 蹲下或行走时也可脱出。因直肠黏膜反复脱出暴露在外,常发生充血、水肿、糜烂、出血,故肛门可流出 黏液,刺激肛周皮肤

30、,可引起瘙痒。2. 分度直肠脱垂可分为三度:一度脱垂:为直肠黏膜脱出,脱出物淡红色,长35cm,触之柔软,无弹性,不易出血,便后可自行 回纳。二度脱垂:为直肠全层脱出,脱出物长510cm,呈圆锥状,淡红色,表面为环状而有层次的黏膜皱襞, 触之较厚,有弹性,肛门松弛,便后有时需用手回复。三度脱垂:直肠及部分乙状结肠脱出,长达10cm以上,呈圆柱形,触之很厚,肛门松弛无力。(四)一度直肠黏膜脱垂与内痔脱出的鉴别内痔脱出时痔核分颗脱出,无环状黏膜皱襞,暗红色或青紫色,容易出血。(五)辨证论治1. 脾虚气陷证主症:便时肛内肿物脱出,轻重不一,色淡红,伴有肛门坠胀,大便带血,神疲乏力,食欲不振,甚 则头

31、昏耳鸣,腰膝酸软,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法:补气升提,收敛固涩。方药:补中益气汤加减。常用黄芪、当归、陈皮、柴胡、升麻、党参、白术、甘草等。2. 湿热下注证主症:肛内肿物脱出,色紫黯或深红,甚则表面溃破、糜烂,肛门坠痛,肛内指检有灼热感,舌红, 苔黄腻,脉弦数。治法:清热利湿。方药:革薢渗湿汤加减。常用革薢、薏苡仁、黄柏、茯苓、丹皮、泽泻、滑石、通草等。(六)其他疗法1. 外治疗法(1)熏洗:以苦参汤加石榴皮、枯矶、五倍子煎水熏洗,每天2次。(2)外敷:以五倍子散或马勃散外敷。2. 针灸疗法(1)体针及电针:取穴长强、百会、足三里、承山、八髎、提肛穴。(2)梅花针:在肛门周围外括约肌部位点刺

32、。3. 手术疗法如注射疗法、直肠瘢痕支持固定术、肛门紧缩术和直肠悬吊术等手术方法。(七)预防与调护1. 患脱肛后应及时治疗,防止发展到严重程度。2. 避免负重远行,积极治疗慢性腹泻、便秘、慢性咳嗽等,防止腹压过度增高。3. 局部可采用丁字形托带垫棉固定,或每天进行提肛运动锻炼。细目九锁肛痔锁肛疼是发生在肛管直肠的恶性肿瘤,病至后期,肿瘤阻塞,肛门狭窄,排便困难,犹如锁住肛门一 样,故称为锁肛痔。相当于西医的肛管直肠癌。本病的发病年龄多在40岁以上,偶见于青年人,其早期特 点是便血、大便习惯改变。(一)临床表现初期表现为直肠黏膜或肛门皮肤一突起小硬结,无明显症状,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一系列改变

33、。(1)便血:是直肠癌最常见的早期症状。大便带血,血为鲜红或暗红,量不多,常同时伴有黏液,旱 持续性,此时常被误认为痔疮。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大便次数增多,有里急后重,排便不尽感,粪便 中有血、脓、黏液,并有特殊的臭味。(2)排便习惯改变:也是直肠癌常见的早期症状。表现为排便次数增多,便意频繁,便不尽感等。有 时为便秘,同时肛门内有不适或下坠感。(3)大便变形:病程后期因肠腔狭窄,粪便少,大便形状变细、变扁,并出现腹胀、腹痛、肠鸣音亢 进等肠梗阻征象。(4)转移征象:首先是直接蔓延,后期穿过肠壁,侵入膀胱、阴道壁、前列腺等邻近组织。若侵及膀 胱、尿道时有排尿不畅及尿痛、尿频。侵及骶前神经丛时

34、,在直肠内或骶骨部可有剧烈持续性疼痛,并向 下腹部、腰部或下肢放射。另外,可经淋巴向上转移至沿直肠上静脉走行的淋巴结。10%15%的患者在确 诊时癌症已经过门静脉血行转移至肝脏,出现肝大、腹水和黄疸等。晚期患者可出现食欲不振,全身衰弱无力、贫血、极度消瘦等恶病质表现。(二)治疗原则本病一经诊断,应及早采取根治性手术治疗,根据情况术前、术后应用中医药疗法、放疗或化疗可以 提高疗效。(三)辨证论治1. 湿热蕴结证主症:肛门坠胀,便次增多,大便带血,色泽暗红,或夹黏液,或下痢赤白,里急后重。舌红,苔黄 腻,脉滑数。治法:清热利湿。方药:槐角地榆丸加减。常用槐角、白芍、枳壳、荆芥、地榆炭、椿皮、栀子、黄苓、生地黄等。2. 气滞血瘀证主症:肛周肿物隆起,触之坚硬如石,疼痛拒按,或大便带血,色紫暗,里急后重,排便困难,舌紫 黯,脉涩。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方药:桃红四物汤合失笑散加减。常用桃仁、红花、当归、芍药、川芎、生地黄、蒲黄、五灵脂、甘 草等。3. 气阴两虚证主症:面色无华,消瘦乏力,便溏,或排使困难,便中带血,色泽紫暗,肛门坠胀,或伴心烦口干, 夜间盗汗,舌红或绛,苔少,脉细弱或细数。治法: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方药:四君子汤合增液汤加减。常用党参、白术、茯苓、甘草、生地黄、玄参、麦冬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生活休闲 > 在线阅读


备案号:宁ICP备20000045号-2

经营许可证:宁B2-20210002

宁公网安备 64010402000987号